这个划分最早起源于 18 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当时的法国国民议会上:激进的、支持革命、希望彻底改变旧制度(推翻君主制和贵族特权)、主张建立一个更平等、更世俗化共和国的议员们,习惯性地坐在议会场的左边。保守的、希望保留传统、维护君主和教会权威、主张温和改革或维持现状的议员们,则坐在右边 。
- 左派更关心“大家过得好不好,公不公平”,右派更关心“我有没有权利做我想做的事,市场自不自由”。
- 左的尽头是共产主义,右的尽头是彻底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
1. 定义
1.1 左翼右翼
- 说“左翼/右翼”是一个抽象的光谱,那么“左派/右派”就更具体,通常指 属于这个光谱的特定人群、团体或政党 。
- 翼 (Wing): 宏观的政治光谱。
- 派 (Faction): 具体的政治人群。
1.2 左派右派
- 左派
- 主张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通过 税收、福利制度 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强调 集体和公平 。
- 倾向于一个“大政府”,认为政府有责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住房)。
- 右派
- 主张 自由市场 ,认为竞争能带来效率和繁荣。强调减少政府干预、减税,保护 私有财产 ,尊重 个人选择和责任 。
- 倾向于一个“小政府”,认为政府的角色应该受限,主要负责国防、维持秩序即可,把更多事务交给市场和个人。
1.3 左倾右倾
- 左倾
- 左倾 (错误的“左”) : 指的是思想和行动上 过于激进、超越了现实阶段 的错误。
- 在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跃进”运动,当时的目标是“超英赶美”,但完全不切实际,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种就被称为“左倾冒进错误”。口号经常是“宁左勿右”。
- 右倾
- 右倾 (错误的“右”) : 指的是思想和行动上 过于保守、落后于形势发展 的错误。
- 投降主义/妥协主义 : 在斗争中悲观失望,不敢斗争,主张向敌人妥协让步。
2. 历史看待
2.1 毛是左还是右
毛泽东整个政治生涯都致力于反对他所定义的一切“右派”——地主、资本家、帝国主义、传统文化、以及后来的党内“修正主义者”。
- 反右运动 (1957 年) : 这场运动的名称就叫“反右派斗争”。主要打击的是对共产党提出批评意见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人士等。他们被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
- 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 (1959 年) : 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写信给毛泽东,指出了“大跃进”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左倾”错误)。但毛泽东认为这是对三面红旗的攻击,是“右倾”的表现,将彭德怀等人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
-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年) : 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打击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就是最主要的“走资派”代表,被认为是党内的“右派”总后台。
2.2 改革开放如何理解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一次对毛泽东时代“左”的路线的巨大修正,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左与右”的混合模式。理解这个模式,用一个词总结就是: “政左经右” (Politically Left, Economically Right)
用右派的经济手段(市场、竞争、私有制) ,去实现一个 左派的政治目标(巩固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3 可以理解为包装的资本主义吗?
- 里面的“产品”(内核):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运作模式。
- 国家的“手”牢牢掌握着经济的命脉,如银行、能源、电信、交通等。这些国有企业的首要目标不一定是利润,而是国家战略和政治稳定。
- “包装的资本主义”这个比喻非常传神:中国在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强大无比的“引擎”来为国家服务,但方向盘和刹车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
- 国家的首要目标是政治稳定和党的长期执政,其次是经济增长。
-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只有在它不威胁到前两个目标时,才会被提上日程。例如,开征房产税讨论了十几年,推行缓慢,就是因为担心它可能导致房价下跌,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动荡,威胁到稳定。
- 自上而下的国家指令可以克服一切阻力,但指令本身需要服务于国家的最高战略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共同富裕”被提出,它不是一个通过民主辩论产生的政策,而是一个服务于“巩固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战略设计。它的推行方式也会是运动式的、由国家主导的,而非制度化的、由社会驱动的。
2.4 不同宗教信仰
- 儒家
- 儒家的核心框架是保守的、等级的(右),但它要求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负有道德和民生责任,并对分配不均有深刻的警惕(左)。
- 儒家 vs. 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
- 阶级斗争 vs. 阶级和谐: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是阶级斗争,要通过革命推翻统治阶级。儒家则主张阶级合作与和谐,要求各安其分。在中国近代史上,“批林批孔”运动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儒家被视为封建糟粕。
- 绝对平等 vs. 等级秩序: 社会主义追求消灭阶级和一切差别的平等社会。儒家则维护基于伦理的等级秩序。
- 法家
- 法家既不左也不右,它是纯粹的“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
- 而在现代,你可以看到这种杂糅的影子:
- 对外宣传和内部教育中,会强调源于儒家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家庭美德。
- 在国家治理和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上,则能看到法家式强力控制和实用主义的影子。
- 而这一切,又包裹在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框架之下。
- 佛教
- 佛教的核心教义,尤其是其对平等和慈悲的强调,具有强烈的“左派”色彩。但在历史实践中,它常常表现出一种“保守”(或说非政治化)的姿态。
- 基督教
- 基督教内部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张力,其教义可以同时被左派和右派用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在历史上,它既是革命的火种,也是保守的基石。
- 基督教就像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左派能从中找到“上帝与穷人站在一起”的革命号召,右派则能找到“维护传统、服从权威”的保守依据。因此,一个基督徒可以是为社会公平奔走的左翼社运人士,也可以是捍卫传统家庭的右翼保守派。
- 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本身是一个超越了左右翼划分的、自成一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试图将其硬塞进这个框架,就像用筷子去吃牛排一样,非常别扭。
3. 提问问题
我赞成自由社会市场,同意政府的权力应该更小一点,不要过多干涉人民自由,但是又渴望社会的公平,这是左派还是右派?
- 第一部分是 典型的右派或自由意志主义 (Libertarian) 的核心主张 。它强调 个人自由 和 经济自由 ,认为市场的“无形之手”比政府的“有形之手”更有效率。这是对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的信任。
- 第二部分是 典型的左派核心关怀 。它强调 社会平等 和 结果公平 ,认为一个好的社会不能仅仅是“自由”的,还必须照顾到弱势群体,保证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底线和发展的机会。
- 社会自由主义 (Social Liberalism)
- 用右派的方式(市场经济)创造财富,再用左派的方式(税收福利)来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公平。
左派的“挑战权威”和“实现平等”是否冲突?
- 挑战这些旧的、压迫性的权威(君主、资本家、父权等),是实现平等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 就催生了一个 新的、更强大、更集中的权威——革命政权本身 。这个新权威需要:
- 强制推行它的平等蓝图(比如没收财产、集体化)。
- 镇压一切反对者和“反革命势力”(因为他们被视为恢复旧的不平等的威胁)。
- 控制教育、宣传和文化,以塑造“新”人。
- 于是,悖论出现了:为了实现“平等”这个终极目标,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大权威被建立起来了。这个新权威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确性和所推行的“平等”事业,往往会变得不容挑战,甚至比它所推翻的旧权威更加专制。
右派一般认为保守,但是资本主义反而让人更富裕,然后更不平等。和保守是冲突的吗?
- 不平等是“公正的”结果: 这是关键!他们并不认为资本主义造成的不平等是“坏事”。他们将其区分为:
- 结果平等 (Equality of Outcome): 这是左派追求的,他们认为是反自然的、压制优秀、奖励懒惰的。
- 机会平等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这是他们追求的。只要规则公平(法治),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才华和冒险去致富,那么由此产生的财富差距就是 公正且值得鼓励的 。这种不平等是激励人们创新的动力。
- 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分配出来的: 他们认为左派总在纠结怎么切蛋糕(分配),而资本主义的核心是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虽然分配不均,但最终连最穷的人也能分到比从前更大的那一小块。
- 不平等是“公正的”结果: 这是关键!他们并不认为资本主义造成的不平等是“坏事”。他们将其区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