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选购

1. 基础视觉体验

分辨率 (Resolution) & 尺寸 (Size)

  • 说明:这两个必须放在一起看。分辨率代表画面由多少个像素点组成,决定了画面的精细度;尺寸就是屏幕的大小。在同样尺寸下,分辨率越高,画面越清晰锐利。这个清晰度我们通常用 PPI (每英寸像素) 来衡量。
  • 常见组合与建议:
    • 24 英寸及以下: 1080p (1920x1080) 是主流,足够清晰。
    • 27 英寸: 2K (QHD, 2560x1440) 是黄金搭档。这个尺寸上 1080p 会有明显的颗粒感,而 2K 则非常细腻。4K 也可以,但对显卡要求更高。
    • 32 英寸及以上: 强烈推荐 4K (UHD, 3840x2160),否则大屏幕会显得画面模糊。

面板类型

  • IPS (In-Plane Switching): 综合最优选。色彩准确,可视角度最广(从侧面看也不变色)。缺点是对比度相对较低(黑色不够深邃),部分低端产品有漏光问题。现在的 “Fast IPS” 技术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响应速度问题,是游戏玩家和设计师的首选。
  • VA (Vertical Alignment): 对比度之王。能展现出非常深邃的黑色,看电影和玩暗场景游戏沉浸感强。缺点是响应时间较慢,可能会有 “ 拖影 “ 现象,可视角度也不如 IPS。
  • OLED / QD-OLED: 画质天花板。拥有像素级控光,能实现真正的纯黑(无限对比度),色彩鲜艳欲滴,响应速度极快。缺点是价格昂贵,且有 “ 烧屏 “(长时间显示静态图像留下烙印)的潜在风险,最大亮度也不如高端 LCD。
  • TN (Twisted Nematic): 速度之王 (曾经的)。响应速度最快,价格便宜。但色彩表现和可视角度是三者中最差的,如今已基本被 Fast IPS 面板取代,只在一些极端追求速度的电竞显示器上还能见到。

2. 性能与速度 (主要对游戏玩家重要)

刷新率 (Refresh Rate)

单位是赫兹 (Hz)。刷新率越高,你看到的动态画面就越流畅、顺滑,尤其是在快速移动鼠标或玩游戏时感觉明显。

  • 60Hz / 75Hz: 满足日常办公、看剧。
  • 144Hz / 165Hz / 180Hz: 主流游戏玩家的甜点区。从 60Hz 升级到这个级别有质的飞跃。
  • 240Hz 及以上: 专业电竞选手或硬核 FPS 玩家的选择,追求极致的流畅度。

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指像素从一个颜色变为另一个颜色所需的时间,单位是毫秒 (ms)。响应时间越短,快速移动的物体边缘就越清晰,拖影越少。

厂商通常标注 GTG (Grey-to-Grey) 或 MPRT (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GTG 更具参考价值。对于游戏而言,追求 1ms (GTG) 是理想情况。

3. 色彩表现 (主要对设计、摄影、剪辑师重要)

色域 (Color Gamut)

  • 说明:指显示器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范围越广,能显示的色彩就越丰富、越鲜艳。
  • sRGB: 互联网内容的标准色域。一台好的显示器至少应覆盖 99% sRGB。
  • DCI-P3: 数字电影工业色域,比 sRGB 更广,尤其在红色和绿色上。苹果设备广泛使用,看 HDR 电影和玩游戏效果更好。
  • Adobe RGB: 印刷和专业摄影常用,绿色范围比 sRGB 广很多。
  • 建议:普通用户看 sRGB 即可;影音爱好者和游戏玩家可以关注 DCI-P3 覆盖率;摄影、印刷行业的设计师则需要关注 Adobe RGB 覆盖率。

色准 (Color Accuracy)

  • 说明:用 ΔE (Delta E) 值来衡量,表示显示颜色与标准颜色之间的差距。ΔE 值越小,颜色越准确。
  • 建议:ΔE < 2 即可认为是专业级色准,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差异。很多专业显示器会附带出厂校色报告。

色深 (Color Depth)

  • 说明:代表颜色过渡的平滑程度。8-bit 能显示约 1670 万色,10-bit 能显示约 10.7 亿色。10-bit 在显示渐变色(如天空、日落)时过渡更自然,不易出现 “ 色彩断层 “。
  • 注意:很多显示器会用 8-bit+FRC 的技术 “ 抖动 “ 模拟出 10-bit 效果,效果接近原生 10-bit,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

4. 其他功能

HDR (High Dynamic Range)

  • 说明:高动态范围技术,能让画面同时展现出极亮和极暗部分的细节,使画面更接近人眼真实所见。
  • 建议:认准 VESA 的 DisplayHDR 认证。HDR400 效果有限,算是入门;HDR600 开始有不错的体验;HDR1000 及以上则能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OLED 因为自发光特性,是体验 HDR 的绝佳选择。

接口 (Ports)

  • HDMI: 通用接口。需要注意版本,HDMI 2.1 支持 4K 120Hz,是 PS5 和 Xbox Series X 的最佳搭档。
  • DisplayPort (DP): PC 端的首选,通常支持更高的刷新率。DP 1.4 已足够满足多数高分高刷需求。
  • USB-C (全功能): 笔记本用户的福音!一根线可以同时传输视频、数据并为笔记本反向充电,极大简化桌面。

支架功能 (Stand)

  • 说明:一个好支架对颈椎健康至关重要。关注是否支持上下升降、左右旋转、前后俯仰、垂直旋转(方便看代码或竖版网页)。如果不支持,也可以考虑购买 VESA 标准的显示器支架。

5. 问题

27 寸选 2 K 好还是 4k 好

  • 选 2K 的情况:
    • 你是主流游戏玩家,希望在画质和帧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 你的电脑配置是中端或主流水平。
    • 你的预算有限,追求性价比。
    • 你希望 “ 即插即用 “,不想折腾系统缩放设置。
    • 一句话总结:27 寸 2K 是目前的 “ 万金油 “ 选择,体验好,门槛低。
  • 选 4K 的情况:
    • 你追求极致的视觉清晰度,对文字和图像的细腻度要求极高(例如看代码、修图、剪辑 4K 视频)。
    • 你的电脑配置足够强大(特别是显卡),且预算充足。
    • 你主要将显示器用于影音娱乐和生产力工作,而非高帧率游戏。
    • 你是苹果 Mac 用户(macOS 对高 PPI 屏幕的优化非常好)。
    • 一句话总结:一步到位的画质享受,但需要钱包和硬件的支持。

分区什么意思?(LCD 用,OLED 不用)

背光分区 (Local Dimming),这是一种用来提升 LCD 显示器对比度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观看 HDR 内容时。

  • 普通 LCD 显示器:整块屏幕背后只有一整块发光板(背光),要么全亮,要么全灭。所以当屏幕要显示黑色时,液晶层只能尽力去遮挡光线,但总会漏光,导致你看到的 “ 黑色 “ 其实是 “ 深灰色 “。
  • 分区背光显示器:它把背光分割成很多个独立的区域 (就像棋盘格一样),每个区域都可以独立控制亮度。
    • 当画面某个区域需要显示亮色(如太阳、灯光)时,对应的背光分区就调高亮度。
    • 当画面某个区域需要显示暗色或黑色时,对应的背光分区就降低亮度甚至关闭。
      这样一来,亮的地方可以更亮,暗的地方可以更暗,对比度就大大提升了,画面层次感更强,也更接近真实世界。

分区的 “ 好 “ 与 “ 坏 “

  • 分区数量是关键:分区的数量越多越好。几十个分区的效果有限,几百个分区(通常称为 MiniLED 技术)就能带来非常出色的效果。分区越多,控光就越精细,亮暗交界处的 “ 光晕 “(Halo)现象就越不明显。
  • 与 OLED 的对比:分区背光是 LCD 显示器为了追赶 OLED 画质而使用的技术。而 OLED 面板是像素自发光,每个像素点都是一个独立的分区,所以它可以实现完美的像素级控光,黑色就是纯粹的黑,对比度是无限的。
    小结:对于 LCD 显示器来说,” 带分区 “ 且 “ 分区数量多 “,是实现优秀 HDR 效果和高对比度的重要指标。

LCD 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LCD 不是和 VA、IPS 并列的选项,而是它们的 “ 父亲 “。

LCD 是 Liquid Crystal Ddisplay 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 “ 液晶显示器 “。它是一种显示技术大类。VA 和 IPS 则是实现这种技术的两种主流面板类型。

用一个汽车的例子来比喻:

LCD 就像是 “ 汽油发动机 “ 这个技术大类。IPS 和 VA 就好比是两种不同的汽油发动机类型,比如 “V6 发动机 “ 和 “ 直列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 “。

它们都是汽油发动机(都是 LCD),但内部的构造和工作方式不同(液晶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性能特点也不同(一个可视角度好,一个对比度高)。

1
2
3
4
5
6
7
8
9
显示技术 (Display Technology)
├── LCD (液晶显示) - [需要背光]
│ ├── VA (垂直排列) - "偏科生", 特点是高对比度
│ ├── IPS (平面转换) - "优等生", 特点是色彩好、可视角度广
│ └── TN (扭曲向列) - (已较少见) 特点是响应速度极快

└── O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 - [像素自发光, 无需背光]
└── (下面还有 QD-OLED, W-OLED 等细分)

VA 屏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它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扇非常精密的 “百叶窗“。

VA 屏的优点

  1. 极高的对比度 (Contrast Ratio):这是 VA 屏最突出的优势!由于它在显示黑色时能把背光遮挡得非常严实,所以它的黑色特别深邃、纯粹。而 IPS 屏因为遮光不彻底,黑色看起来会发灰。
    • 带来的好处:看电影或玩一些暗场景较多的游戏时,亮部和暗部的细节都非常清晰,画面有层次感,沉浸感极强。普通 VA 屏的对比度能达到 3000:1 甚至更高,而普通 IPS 屏一般只有 1000:1。
  2. 曲面屏的绝佳搭档:VA 面板的物理特性使它更容易被制造成曲面形态,且成本相对较低。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曲面显示器都是 VA 屏。

VA 屏的缺点

  1. 响应时间较慢 (Slower Response Time):这是 VA 屏最受诟病的缺点。液晶分子从 “ 垂直关闭 “ 到 “ 倾斜打开 “ 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 IPS 要长。
    • 带来的问题:在快速移动的画面中,容易出现 “ 拖影 “ 或 “ 涂抹感 “ (Smearing)。比如在 FPS 游戏中快速晃动视角,物体的边缘会变得模糊。虽然现在的 VA 屏技术进步很大,但这个问题在一些中低端产品上依然存在。**
  2. 可视角度一般 (Viewing Angle):虽然比老旧的 TN 屏好,但不如 IPS 屏。从侧面大角度看 VA 屏时,会发现画面的色彩和亮度有明显衰减,俗称 “ 泛白 “。
    • 带来的问题:不适合多人一起观看,也不太适合对色彩均匀度要求极高的专业设计工作。

VA 屏可以说是一个特点非常鲜明的 “ 偏科生 “。

适合选择 VA 屏的人群:

  • 影音爱好者:追求高对比度带来的沉浸式观影体验,VA 屏深邃的黑色是巨大优势。
  • 喜欢曲面屏的用户:市面上曲面屏的最佳选择基本就是 VA。
  • 不玩快节奏竞技游戏的玩家:玩《赛博朋克 2077》、《艾尔登法环》这类注重画面和氛围的游戏,VA 的高对比度表现很好。
    不太适合选择 VA 屏的人群:
  • 硬核 FPS 游戏玩家:对拖影非常敏感,需要极致的响应速度,更适合 Fast IPS 或 OLED。
  • 专业设计师/摄影师:对色彩准确性和可视角度均匀性有严格要求,IPS 是更稳妥的选择。
  • 需要多人共享屏幕的用户:IPS 的广视角体验会更好。

VA 屏 = 对比度之王,看电影神器;但要小心拖影,不适合追求极致速度的电竞。

6. 选购指南

  • A) 游戏玩家
    • 优先关注: 刷新率 (≥144Hz)、响应时间 (≤1ms GTG)。
    • 其次考虑: 分辨率 (根据显卡性能选 2K 或 4K)、面板类型 (Fast IPS 或 OLED)、HDR (HDR600+ 更好)。
  • B) 专业设计师/摄影/剪辑师
    • 优先关注: 色准 (ΔE<2)、色域 (高 sRGB, DCI-P3, Adobe RGB 覆盖率)、分辨率 (2K 起步, 4K 更佳)。
    • 其次考虑: 色深 (10-bit)、面板类型 (IPS 或 OLED)、尺寸 (27 寸以上更舒适)。
  • C) 日常办公/影音娱乐
    • 优先关注: 分辨率与尺寸的搭配 (27 寸 2K 是万金油)、面板类型 (IPS) 可视角度好、接口 (有全功能 USB-C 对笔记本用户极度友好)。
    • 其次考虑: 护眼功能(不闪屏、低蓝光)、支架调节功能。刷新率 60Hz-75Hz 就足够。

写代码,看电影

强力推荐 4K (3840x2160),27 英寸起步,32 英寸或 34 英寸带鱼屏更佳

  • 经济均衡之选 (最推荐):27 英寸 / 4K / IPS 面板
    • 看电影时,黑色的表现力会比 VA 屏差一些。但在大多数光线充足的场景下,这个缺点并不明显。
  • 影音优先之选: 32 英寸 4K VA 曲面屏 / 或 34 英寸 2K/3.4K VA 带鱼屏
    • VA 的高对比度 + 曲面/带鱼屏的环绕感,让你在家就能享受到 “ 小影院 “ 的感觉。
    • 可视角度问题依然存在,适合单人 “ 皇帝位 “ 使用。
  • 一步到位之选 (预算充足): OLED 面板 / 或 高端 Mini-LED 面板
    • 它结合了 IPS 和 VA 的所有优点:像素级控光带来了无限的对比度(看电影完美),同时拥有极致的响应速度(完全没有拖影,写代码滚动如丝般顺滑),色彩和可视角度也都是顶级。

推荐型号

Dell U2723QE (27 寸 4K IPS Black):除了贵,几乎没缺点,是 “ 一步到位 “ 的省心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