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
📌 4.收藏≠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记录你的想法。每次记录前,都要反过来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事情好?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妙?剖析自己的内心。坚决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 ⏱ 2025-01-19 11:59:40
📌 5.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真正的高手其实不藏书,他们有“用自己的话”写成的笔记。记得我跟万维钢老师商量来得到 App 做课的时候,我说,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更新?万老师说,我算算啊。他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说“可以,我的存货至少可以干两年”。为什么?因为他每天读大量的书,遇到好东西马上摘下来,然后批注“自己的心得”。
- ⏱ 2025-01-19 11:59:47
📌 精炼你的笔记内容。一个经典段子说得好: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删自己的稿子,就花自己的钱打电报把它发给出版社。记笔记也是如此。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倒逼思考的好办法。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思考。
- ⏱ 2025-01-19 12:00:04
📌 你的笔记打标签。什么是好的“标签”?不是“分类”,而是将来你可能用到这条笔记的“场景”。比如,我的笔记里就有“#段子”“#育儿”“#演讲金句”等标签。只有亲手给自己的笔记打上标签,做好整合、归类,它们日后才能发展出指数级的网络效应。
- ⏱ 2025-01-19 12:00:24
📌 .没有两个人的笔记一模一样,因为笔记里藏着你的偏好、你的思考、你的决策、你的独特人生。读完这本书,我“偷看”了少楠和 Light 的 40 多条私人笔记。听这本书的编辑说,作者会觉得分享这些有点害羞;但作为读者,我反而觉得,这恰恰是真实笔记该有的样子,也是一本“笔记之书”所能展现出的最大诚意。
尼采说,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 2025-01-19 12:00:58
自序 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 新中国成立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
1876年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咸·杜咸(Melvil Dewey)撰写并出版的图书分类法。
比如,我很快就陷入了时间黑洞。且不说试用各种工具就耗时不少,摸索如何创建 “第二大脑”的过程,更是不断吞噬我的时间。就拿如何建立分类来说,到底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还是按照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选定分类后,据此整理笔记还要花费更多时间,以至于我每次新建内容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放错了地方。- ⏱ 2025-01-19 12:02:23
📌 让我们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一下。我们为何要记笔记?不是为了收集信息,而是希望未来遇到问题时,这些知识能帮上忙,即增援未来的自己。
说得再具体些,所谓 “增援未来的自己”,就是当未来的自己遇到问题时,我们能借助过往的笔记找到解决问题的某个想法、线索或依据。
比如,当我们创业遇到商标注册的卡点,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如果恰好之前处理过类似问题,并做了详细的笔记,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找到这条笔记,把它当作一个想法,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 2025-01-19 12:03:08
📌 要想让过往的笔记可以被提取出来,实现上述有效增援,我们需要重新梳理记笔记的过程——不再以收集信息为主,而是转变为对信息的 “预处理” 。
- ⏱ 2025-01-19 12:03:39
# 给“想法”,让你拿来就能用
📌 刚开始经营没多久,我们就收到很多用户的反馈:你们平台上医生是真的吗?我们很费解:当然是真的,每位医生都经过了严格的证件审核。用户接着问:那为什么他们的头像都是猫猫狗狗、花草、小孩?看起来就不靠谱啊。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虽然不会产生什么恶劣影响,但患者的感受确实不好。想象一下,你掏了几十块钱对着一只“小猫”陈述病情,然后听“小猫”给你提供医嘱,是不是感觉怪怪的?
怎么办?团队的第一反应是,勒令限期整改,要求医生换上正式、专业的头像。本以为这么简单的事情,医生们很快就能换好,没想到进展却并不顺利。比如许多医生没有正式工作照的原件,于是翻拍其他证件上的照片上传,导致头像看起来更假了;还有一些大咖一直用某个昵称和头像行走江湖,担心换了之后患者不认识自己……
这时候,平台如果执意惩罚医生,会让本不充沛的医生供给雪上加霜;不罚吧,又会导致新来的医生有样学样。于是我开始思考,换个角度看,除了“惩罚”,我们还可能采取什么办法呢?- ⏱ 2025-01-19 12:05:48
📌 比如,尝试引入“道德”要素,宣传正面案例,把做得好的医生作为榜样?说干就干,我们迅速给平台上的所有医生写了一封信,信里没有强迫大家换头像,而是放了一位患者的反馈。患者说:“本来不知道怎么给宝宝选医生,结果看到某医生的头像正规又可靠,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诊,结果远超预期,以后有需要还找他。”就在这封信发出去的第二天,我们发现许多医生开始主动换头像,甚至在群里互相打听如何拍出更好的工作照,要不要挂听诊器……
你看,我的读书笔记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没有给我一个拿来就用的“想法”,却提示了几个可能的“线索”,让我有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向,这同样是宝贵的增援。- ⏱ 2025-01-19 12:06:52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 #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做好信息预处理的第一种方法,叫作“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简单来说,就是记笔记的时候不要照搬别人的东西,而要加入你自己的想法。
这个方法看似朴素,却十分有效,因为它可以帮我们应对记笔记的两大挑战:一是明明记了很多笔记,却想不起来;二是即使找到相关笔记,也很难快速应用于待解决的问题。- ⏱ 2025-01-19 12:08:09
📌 发现了吗?很多人把“记笔记”和“收集信息”搞混了,认为勤奋地一键收藏好文、保存链接,划线、复制、粘贴,就是在记笔记。但根据必要难度理论,这种存储方式太过“容易”,只需轻点几个按钮即可完成,既没有花费力气去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没有和过往的知识进行连接,以至于难以提取——想不起来,更用不上。
- ⏱ 2025-01-19 12:08:38
📌 时刻一:这个灵感太棒了
第一种触动时刻叫作,“这个灵感太棒了”。
你或许有这样的感受,日常生活中,“灵感降临”的时刻非常多。无论是走路、洗澡、聊天,还是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可能迸发灵感。但问题是,灵感往往转瞬即逝,一旦消失就想不起来了。- ⏱ 2025-01-19 12:12:48
📌 时刻二:这个信息很有用
第二种触动时刻叫作,“这个信息很有用”。
这种触动时刻或许更为常见,也是记笔记的好契机。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呢?你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特征来判断:
1.能在较短时间内用上,而不是十年八年后才可能用上;
2.很具体,最好能让你照着步骤做。- ⏱ 2025-01-19 12:12:38
📌 时刻三:这种感觉真美好
第三种触动时刻叫作,“这种感觉真美好”。
我们常说,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而幸福取决于大量连续的小事。当你感叹“这种感觉真美好”的时候,试着用自己的话记下来,通过记录一件件愉悦的小事,提高幸福水平。- ⏱ 2025-01-19 12:12:30
📌 误区一: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第一个误区叫作,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许多人记笔记前会有许多纠结。比如纠结于标题、字体、排版;或纠结于是用手绘加强记忆,还是用脑图展开记录;是用比喻的修辞,还是用排比的句式;是每天记 500 字,还是 1000 字……
如果你也时常纠结于此,那便是陷入了“为记笔记而记笔记”的误区,把形式当作了目的。还记得本书序言说的那句话吗?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从这个目的出发,你会发现记笔记最重要的并不是工具、形式、模板、修辞、字数等外在形式,而是记录的内容是不是为自己而记,能不能为自己所用。- ⏱ 2025-01-19 12:14:28
📌 :记录之后,缺乏自我提问许多爱读书的人习惯于划线或摘录有启发的内容。这种方法方便、快捷,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大多数人容易忽略一个关键动作:自我提问。什么是自我提问?假设你看到一个材料,觉得不错,这时候你对它的感受是模糊的。此时此刻,你最该做的是自我提问——抓住时机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感觉不错?然后把答案记下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能有效激发你的思考,增进你的理解。
- ⏱ 2025-01-19 23:51:03
📌 “删除才是定稿的本质,浓缩经验,精确表达”,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然后呢?如果没有然后,那么这基本上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无法引发你的行动。相反,如果你抓住时机问问自己:这个方法我可以用在哪里?我最近写书、写总结、写文章,是否可以考虑试试这种方法,进一步精炼所写的内容?当你这样问过之后,你对上述句子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会更深入。
- ⏱ 2025-01-19 23:51:21
📌 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起床,走同样的路线去上班,穿同样风格的衣服等,这都是为了降低决策成本。但凡事皆有利弊,这种默认值在帮我们降低决策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让我们的思维具有某种惯性,或者让我们仅能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
- ⏱ 2025-01-19 23:51:58
📌 正因为项飙坚持用好奇心去挖掘背后的信息,所以他可以和问题保持距离。在此之后,他才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反直觉信息——现代人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意义上的贫困,不知道自己做事情是为了什么,于是很容易被裹挟,以至于看不见自己。
- ⏱ 2025-01-19 23:55:46
📌 为什么让这些用户点赞的,不是
- ⏱ 2025-01-19 23:56:17
📌 我们精心设计的标签系统或回顾功能,而是一个早在十几年前就被许多产品做过的免费同步功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置之不理,而是怀着好奇心继续挖掘、继续调研,最终发现了反直觉信息。原来,过去我们以为,用户不会被笔记同步问题困扰,因为这项技术并不新鲜,很多手机自带的备忘录都能实现。但一番调研后我们才发现,这跟技术新不新鲜没关系。事实是,很多年轻用户刚工作时手头不宽裕,买的手机不会很贵,每隔一两年手机性能不够用时,就会尝鲜换个品牌。这时候,如果他们之前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记笔记,要想把笔记迁移到其他品牌的手机上就很麻烦。而 flomo 的同步功能为他们消除了这些麻烦。
- ⏱ 2025-01-19 23:56:46
📌 建议四: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前文分享了许多记笔记的建议,更多聚焦于记录比较硬核的内容,比如事实、理论、观点等,更偏理性。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类信息值得记录,它更偏感性,那就是让你情绪波动的事情。
- ⏱ 2025-01-19 23:57:01
📌 记录情绪,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释放,避免我们没搞清楚原因就把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或者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比如对我来说,一旦涌入太多临时性事务,我整个人就会变得焦躁,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对合作伙伴发脾气。
- ⏱ 2025-01-19 23:57:15
📌 第一,如实记录,对抗“认知失调”。人类是最容易欺骗自己的动物。Light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认知失调的文章,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叫“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当你有两个认知彼此冲突、产生矛盾时,你会感受到压力、焦虑、紧张和不安。而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你会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放弃或改变某个认知,使自己的认知重新调和一致。
- ⏱ 2025-01-19 23:58:32
📌 2023/06/11· 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做加法,而是要想办法降低复杂度。比如将功能分组或者折置。·“选择多”的产品看起来功能强大,实际上会让用户陷入选择困难,上手成本很高
- ⏱ 2025-01-19 23:59:01
📌 首先,精炼核心内容可以帮你更好地调用记过的笔记。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我虽然记了上千字
- ⏱ 2025-01-20 00:00:36
📌 记,但每次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却无法从那么长的笔记里精炼出一个或几个重点。相比之下,我和 Light 在创业过程中多次谈到“实事求是”这一概念,每次提及,最先想到的就是 Light 那条笔记,因为足够精炼——这就好比开卷考试,我们最好提前在书中把考点标记出来,而不是带着一本新书进去从头看。
- ⏱ 2025-01-20 00:00:48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得到的很多老师在给笔记打标签时,也是这么做的。比如,罗振宇老师有两个很独特的小标签,“#段子”和“#演讲金句”。所谓段子,就是谈资,聊天的时候能用上,所以大家和他聊天时总是笑声不断,很轻松。而金句更好理解,每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总会展示金句,其中许多都来自他日常的积累。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育儿”标签,这个标签下的笔记不是育儿方法、育儿道理,而是可以讲给孩子们的事情——这是他有孩子之后才新建立的标签。
- ⏱ 2025-01-20 00:02:54
📌 下图便是 flomo 的桌面回顾小组件,它又一次教导我:不要追求彻底的秩序,适度混乱亦有好处。当我确认完成内化之后,我通常会写一篇成体系的文字以作梳理,并删除 flomo 里的相关笔记。
- ⏱ 2025-01-20 00:05:04
📌 ·删除 flomo 里的笔记,是为了专注于修炼其他内功。九阳神功既已大成,那就不必对秘籍恋恋不
- ⏱ 2025-01-20 00:05:18
📌 第一,不要机械照搬外部的分类,因为这并不符合你自己的提取习惯——就像大多数人不会根据图书馆的分类方式来整理自己的书架。所以大胆一些,根据你的主观需求为笔记打标签就好。第二,不必试图一次性规划好标签分类体系,而要允许它自然生长出来。刚开始打标签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有点乱。但是别担心,你的标签体系会随着认知加深而逐渐生长出来。换个角度看,在对某一事物还不够了解时,我们如何能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呢?这就像小朋友去水族馆玩,看到所有水里游的生物都会叫“鱼”,而不会理解有些“鱼”其实是哺乳动物。好消息是,只要你自己不停止成长,你的标签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 ⏱ 2025-01-20 00:06:25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 “我是从你分享的笔记里看到的啊,你没印象了吗?”那一刻,你不知道空气突然变得多安静……其实这种尴尬迟早会发生,因为那个阶段的我鲜少回顾过往的笔记,而是不断试图通过记录更多、更新的知识抵消内心的焦虑或满足虚荣心。殊不知,知识并不是商品,记下来并不等于“拥有”了它。如果只是拼命追新求多,却忽略了通过回顾来加强记忆、不断内化,看似效率很高,实则是在做无用功
- ⏱ 2025-01-20 00:07:56
📌 比如某次回顾时,我翻看了过往半年多的生活日志,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多半是由不熟悉的事情引发的。之所以有这个发现,是因为回顾让我有机会把不同时间的笔记放在一起看,这样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联系。发现上述联系后我就知道了,以后我可以尽量获取更多信息,让陌生事物变得熟悉,用具体的信息缓解焦虑。由于这类回顾的过程比较长,所以我每次会留出至少半天时间,让自己充分思考,并根据思考结果对笔记做相应的处理
- ⏱ 2025-01-20 00:09:40
📌 比如某次回顾时,我翻看了过往半年多的生活日志,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多半是由不熟悉的事情引发的。之所以有这个发现,是因为回顾让我有机会把不同时间的笔记放在一起看,这样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联系。发现上述联系后我就知道了,以后我可以尽量获取更多信息,让陌生事物变得熟悉,用具体的信息缓解焦虑。
- ⏱ 2025-01-20 00:09:35
📌 (2)删除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某些笔记已经过时,或者自己大概率不会再用到,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地删除。这样不但能有效降低混乱,还能让我们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上去。比如,前些年我对区块链投入了许多时间去研究,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后续因为创业,时间有限,更没有精力继续学习。虽说“艺多不压身”,但维护这么多与“艺”相关的知识也是需要成本的。而随着时间推移,创业方向逐渐明朗,我应用这些技术的概率大幅降低,所以某次回顾时,我咬了咬牙,将这个分类里的上百条笔记整体删除,顿时感觉清爽不少。
- ⏱ 2025-01-20 00:10:22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 📌 所以,不要把回顾笔记当作压力,而要把它当作一次充满机会的发现之旅。如果你没有回顾笔记的习惯,一开始不妨轻松一些,每周留出一点时间,让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不期而遇,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样的惊喜。
- ⏱ 2025-01-20 00:12:20
#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下班回到家,本打算好好休息,但只要一打开抖音、微博或者小红书,就有一种力量促使你不断下拉、刷新,不知不觉,抬头一看已是深夜。关于这种现象,科学界有过相关研究。它有个心理学上的名称,叫“信息成瘾”(Information addiction)。上海市卫健委曾经这样描述信息成瘾:“沉溺于信息的搜索和收集活动。多发生于高学历人群,成瘾者花大量精力上网浏览信息,没有网络时立即变得焦虑不安,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头痛、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插图]
- ⏱ 2025-01-20 00:13:40
📌 提起信息茧房,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Cass R. Sunstein)的《信息乌托邦》 [插图]一书中,指的是人们形成的一种信息过滤系统,这种系统会使一个人只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而看不到其他重要信息——就像把自己关在一个茧房里,短期来看十分满足,长期来看却是作茧自缚。你可能觉得,这个概念并不新鲜,为什么还要拿出专门的篇幅来讲呢?
- ⏱ 2025-01-20 00:14:03
# 三项原则,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 不必成为全能专家获取优质信息的第一条原则叫作:不必成为各个领域的“全能专家”。它的核心要义在于,主动为你的注意力设置边界。你可能会问,大家都说要“拓展”认知边界,为什么这里反而强调要“设置”边界呢?因为我们在拓展认知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有限的注意力当作无限的资源来用。
- ⏱ 2025-01-20 00:14:28
📌 你看,“以问题为牵引”其实是聚焦一处,让我们找到搜集信息的切入点。问题越具体,你搜集信息的思路就越清晰。比如,“ AI 是否会让人失业”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更具体的切入点,比如“ AI 在 Excel 表格处理上有哪些发展,会不会替代一部分工作”,你搜集信息就会更好下手,思路也会更
- ⏱ 2025-01-20 00:14:56
📌 清晰。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好问题。而所谓“好问题”,其实源于你自己,源于你的经历、你的偏好、你的期待、你的兴趣……只有拿着自己的真实问题去搜集信息,才算掌握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 ⏱ 2025-01-20 00:15:00
# 建议一:做减法,削减你的信息源
📌 我们不缺信息,而是缺乏注意力现在想一想,你每天早上打开手机,是不是都会迎来一场“信息海啸”的洗礼?打开微信,各种群聊中充斥着要看的或者要回应的信息;打开各种资讯类 App,热榜、弹窗扑面而来;打开微博,发现刚关注的大咖又分享了几个新认知
- ⏱ 2025-01-20 00:15:27
📌 这一点是我们从好友 Mien 身上获得的启发。有一次和 Mien 聊天,她说她会取关一些让自己读起来很舒服的公众号。这让我们很好奇,既然读得舒服,那就继续读呗,为何要取关呢?她回答说:“觉得舒服,意味着这些内容或观点你已经很熟悉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增量信息,只是情绪按摩。如果接触的信息源都是让自己很舒服的,那么长期下来,我们就会疏于关注舒适圈以外的信息,培养出某种惰性。”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很多熟悉或认同的信息,固然能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心,但温柔乡自有其代价——就像Mien说的那样,长期关注让自己过于舒适的信息
- ⏱ 2025-01-20 00:16:09
📌 源会培养某种惰性。更进一步说,这样的惰性对我们思考或行动不利。
- ⏱ 2025-01-20 00:16:17
# 建议三: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
- 📌 我曾经有个不好的读书习惯,即讨厌看后记、附录、引文、注释等“边角料”信息。后来我发现,无论是书、演讲,还是文章,其中的每一条信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在一个更大的知识网络里。而连接整张网络的,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曾被我看作“边角料”的信息。面对这些信息,如果能顺藤摸瓜去探索,我们会有更多收获。
- ⏱ 2025-01-20 00:19:04
持续不断
- 📌 为何说卢曼帮我跳出了恶性循环?因为我发现,相比其他笔记方法,他用的方法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是写卡片,然后把卡片放到木头盒子里。更重要的是,卢曼还做了另一件事,就是坚持使用这套方法,用了一辈子——虽有渐进式改良,但并无重启。正因如此,他一生积累了约九万张知识卡片,并借助它们写出了五十多本书和大量论文。卢曼带给我的启示是,方法和工具或许重要,但一个人要想通过记笔记或知识管理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更重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持续记录,持续修炼基本功。
- ⏱ 2025-01-20 00:20:32
附录 工具篇
📌 这个工具很简单,简单到几乎不支持主流的富文本编辑,不支持协作与共享,甚至不支持复杂的排版布局——连“输入标题”这样常见的设计都没有。如果用接地气的话翻译一下,flomo 是一个“只给自己看的微博”或者“加强版文件传输助手
- ⏱ 2025-01-20 00:21:52
📌 别小看这个转变。许多 flomo 用户持续使用一个月后惊喜地发现,自己不但能轻松记录几十条有价值的内容,累计字数过万,而且由于记录时进行了更多思考,自己对所记内容的印象会更深,遇到问题也更容易回想起来。[插图]
- ⏱ 2025-01-20 00:23:14
📌 打个简单的比方,文件夹就像收纳箱,每个物品(文件)只能放在特定的箱子里,虽然层次清晰却有明显的局限——你不能把同一个物品既放在 A 箱子里,又放在 B 箱子里——许多时候这是造成我们分类困难的主要原因。你可能觉得,笔记和普通物品不同,可以被复制成 N 份,所以可以实现“既放在 A 箱子里,又放在 B 箱子里”。但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一旦笔记有改动,你都需要付出N倍精力逐一修改。而标签就比文件夹方便许多,因为标签就像贴纸,我们可以给一个物品贴上多种颜色的贴纸,然后根据颜色找到目标物品,方便灵活。但传统标签亦有问题,比如许多人会给一条笔记打上过多的标签,造成分类混乱——这也是许多人觉得标签难用的主要原因。
- ⏱ 2025-01-20 00:24:06
📌 其实,许多人之所以觉得用标签容易混乱,是因为多数笔记工具仅提供平级标签功能,导致本是不同层级的标签混在一起,又多又乱。所以我们做 flomo 的时候就设计了“#标签/子标签/孙标签”这样的多级标签。在 flomo 里,你可以用“#标签/子标签/孙标签”这种格式创建多级标签。比如下图是我的一条笔记,其中一个多级标签是“#People/互联网/Grant_Lee”。它虽然带有三个层次的信息,却只是一个标签,只需一个“# ”而不需要三个,这就大大减少了标签数量。
- ⏱ 2025-01-20 00:24:27
📌 比如:集中回顾没打标签的笔记,并给它们打上清晰的标签,用来巩固自己对笔记的理解。特别回顾让自己开心的笔记,让自己怀着美好的心情或感恩的心态开启新的一天。如果你担心自己忘记回顾笔记这件事,还有一个办法供你参考,那就是设置手机桌面小组件。除了 App 内的“每日回顾”功能,我们还设计了手机桌面小组件。使用它之后,你每次解锁手机,都可以在手机屏幕上看到一条自己记过的笔记。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借助 flomo 的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提醒自己:又到了回顾笔记的时间。我们常说,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思考。而回顾笔记,就是引发思考的重要契机。
- ⏱ 2025-01-20 00:25:26
📌 我还记得 flomo 上线一年后,和 Light 散步至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那个场景。当时我们正聊着维特根斯坦和罗素,他突然说:“我知道 flomo 的哲学意义是什么了——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 ⏱ 2025-01-20 00:26:13
读书笔记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划线评论
📌 目的
第一个误区叫作,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形式大于目的。
许多人记笔记前会有许多纠结。比如纠结于标题、字体、排版;或纠结于是用手绘加强记忆,还是用脑图展开记录;是用比喻的修辞,还是用排比的句式;是每天记 500 字,还是 1000 字……
如果你也时常纠结于此,那便是陷入了“为记笔记而记笔记”的误区,把形式当作了目的。还记得本书序言说的那句话吗?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从这个目的出发,你会发现记笔记最重要的并不是工具、形式、模板、修辞、字数等外在形式,而是记录的内容是不是为自己而记,能不能为自己所用。 ^225207353-7Xjr9j67n
- 💭 obsidian
- ⏱ 2025-01-19 12: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