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它在前期实现了空前的疆域扩张与多民族融合,于中期达到鼎盛,却在近代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陷入持续的衰落,最终被革命浪潮所倾覆。

  • 时间 (Time):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 大清 “)/ 1644 年(清军入关)至 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帝退位)
  • 疆域: 鼎盛时期囊括现代中国绝大部分领土、蒙古国、以及部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
Read more »

元朝这是一座建立在马背上的世界帝国,它用蒙古的烈酒,浇灌進了中华古老的土地,既带来了撕裂与阵痛,也意外地冲刷出一条通往世界的河道。

  • 时间 (Time): 1271 年 – 1368 年
  • 首都为大都(Dadu),即今中国北京;上都(Xanadu)为夏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其疆域在鼎盛时期东抵日本海,西达天山,南至南海,北越西伯利亚。
Read more »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本质是西晋王朝崩溃后,在中国北方由多个少数民族(” 五胡 “)与汉族建立的区域性政权相互攻伐、最终走向局部统一的 “ 重组 “ 过程。

  • 时间 (Time): 约公元 304 年 - 公元 439 年
Read more »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介于唐、宋之间,一个政治极端分裂、武人专权、但经济与文化重心却悄然南移的 “ 大分裂与大过渡 “ 时期。

  • 时间 (Time): 公元 907 年 - 公元 979 年
  • 五代十国并非简单的 15 个政权并存,而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 五代 “ 是正统意义上占据中原的五个短命王朝,如走马灯般更迭;” 十国 “ 则是散布在周边、存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割据政权。
Read more »

南北朝是一段上承两晋、下启隋唐的漫长分裂时期,其核心叙事是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与南方的汉文化固守,两者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冲突、对峙与交流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下一次大一统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与制度基因。

公元 420 年 - 公元 589 年

  • 南方: 以建康(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为核心的长江流域。
  • 北方: 以平城(今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后迁都洛阳(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
Read more »

1. 可视化脉络

  1. 西周 (c. 1046-771 BC): 井田制下的 “ 助 “ 法 - 土地名义上为王有,农民耕种公田的收成全部上交国家,作为赋税。这是 “ 人与地 “ 高度绑定的原始形态
    • 土地划为 “ 井 “ 字形,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农民先集体耕作公田,其收获物全部上交国家
  2. 春秋 (770-476 BC): 初税亩 - 鲁国开启改革,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首次按土地面积(亩)征税。这是从 “ 人 “ 转向 “ 地 “ 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 秦汉 (221 BC - 220 AD): 编户齐民,人头税为主 - 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将全民纳入管理。税收主要包括按人头征收的 “ 口赋 “、” 算赋 “ 和按户征收的田租,其中人头税负担极重。
    • 人头税 (算赋/口赋): 汉代财政的核心。算赋是对成年男女征收的 “ 人头税 “,口赋是向未成年人征收的 “ 人头税 “。此外还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4. 北魏至唐初 (439-c. 755 AD):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 国家将无主土地 “ 均 “ 分给农民,农民相应地承担 “ 租 “(谷物)、” 庸 “(力役或绢)、” 调 “(户税,交纳绢、绵)。这是 “ 人、地、税 “ 三位一体的理想模型,前提是国家对土地有强大控制力。
  5. 唐朝中后期 (c. 780 AD): 两税法 -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崩溃,人口流徙。宰相杨炎推行改革,将所有税种合并为一,改在夏、秋两季按资产(主要是土地和财产)征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划时代的转折,标志着征税标准从 “ 人头 “ 正式转向 “ 资产(土地)”。
  6. 明朝中后期 (c. 1581 AD): 一条鞭法 - 宰相张居正推广改革,将田赋、徭役和各种杂税合并为一,统一按亩征银。这标志着税收全面货币化,并大大简化了征收。
  7. 清朝 (1712-1716 AD): “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与摊丁入亩 - 康熙帝宣布以 1711 年的人丁数为准,新增人口不再征收人头税。其子雍正帝则更进一步,将剩余的人头税(丁银)完全摊入土地税(田赋)中。至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在中国历史上彻底消失。
Read more »

皇帝的庙号是一套基于儒家祖先崇拜的追谥系统,旨在定义一位皇帝在其王朝宗庙(太庙)中应享的祭祀地位和历史评价,其核心逻辑是通过 “ 祖 “ 与 “ 宗 “ 的区分来判定其开创之功或守成之德。

1. 介绍

1.1 分类

在深入庙号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皇帝的几种主要 “ 称呼 “:

  1. 姓名 (Personal Name): 最不常用的,因避讳制度,直呼皇帝姓名是大不敬。
  2. 年号 (Era Name): 皇帝在位时使用的纪年名号,如 “ 贞观 “、” 康熙 “。明清前一位皇帝可有多个年号,明清后基本为 “ 一帝一元 “。这是我们最常用来称呼明清皇帝的方式(如康熙帝)。
  3. 谥号 (Posthumous Name): 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平功过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字数很多,如汉武帝的全谥为 “ 孝武皇帝 “,唐玄宗为 “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由于过长,不便称呼。
  4. 庙号 (Temple Name): 皇帝驾崩后,牌位入太庙祭祀时所用的名号,通常为两个字,如 “ 太祖 “、” 世宗 “。因其简洁且高度概括,成为唐宋以后史学家和后人称呼皇帝的主流方式(如唐太宗、宋仁宗)。
Read more »

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它以空前的开放包容、繁荣的经济文化和强大的国力,深刻塑造了整个东亚世界的格局。

Read more »

我们需要对 “ 毒品 “(Drug of Abuse)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及国际公约(如联合国 1961 年《麻醉品单一公约》),毒品是指因具有依赖性潜力、能使人形成瘾癖的,受到国家专门法律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其核心特征包括:

  • 精神活性 (Psychoactivity): 能够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情绪、认知、意识或行为。
  • 依赖性潜力 (Dependence Potential): 能够导致使用者产生强烈的、持续的用药渴求,形成心理依赖和/或生理依赖。
  • 社会危害性 (Social Harm): 滥用行为会对个人健康、家庭功能及社会秩序与安全构成威胁。
Read more »

西方哲学史

一:前苏格拉底哲学

1.米利都学派

  • 米利都学派 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由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创建。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
  • 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
    • 万物的本原是水
  • 著名的学生 阿那克西曼德
    • 万物的本原是无限
  • 著名的学生 阿那克西美尼
    • 万物的本原是气体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