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只要整个社会保持这样的认知,孕妇差别待遇便会继续在职场泛滥,而已经做了母亲的女性则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越发孤立无援。不得不承认,这种状况与其说是女性想要小孩却“无法生育”,不如说是社会“不让生育”
- ⏱ 2023-03-21 21:51:45
第一章 为何无法成为父母
📌 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待业比例为2.8%,结婚时为5.9%,产后1年则大幅攀升,达到57.4%。无论哪份调查,所示结果都大同小异,即有六至七成女性在产后短时期内处于待业状态。孕妇与产妇(怀孕中与产后不足1年的女性)的离职,也为职场带来某些变化。原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应待在职场的孕妇、产妇及哺育婴儿的“新手妈妈们”,这时却从职场回归家庭,她们的同事、后辈也由此失去了学习妊娠、分娩、育儿等基本知识的机会。
- ⏱ 2023-03-21 22:05:13
📌 针对“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前,你曾有过喂其他小孩吃饭、换尿布的经验吗”这一问题,1980年阶段的调查里,约38.8%的母亲回答“没有”,而2003年这样的回答超过半数,增加到55.5%(图4)。另一方面,回答“经常有”的人从21%下降到16.9%,回答“有少数几次”的人从35.4%下降到26.8%(剩下的回答不明)。这意味着,对婴幼儿全然陌生却直接成为父母的年轻人数量激增。
- ⏱ 2023-03-21 22:06:21
📌 随着少子化的加剧,同龄人中有孩子的家庭本就越来越少,一旦成为父母则会被孤立。观察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20—29岁女性未婚率从40.2%上升到60.3%,30—34岁女性未婚率则从13.9%上升到34.5%。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也年年增长,2011年东京都的这一数据达到30.1岁,首次突破30岁关卡,晚婚化现象迈上新台阶(全国平均29岁)。据同年份统计,女性的初产平均年龄也达到了30.1岁。这样的背景中,个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诚然是原因之一,而劳动环境的变化无疑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影响。
- ⏱ 2023-03-21 22:08:40
📌 ,从生物学上看,女性最适宜怀孕的时期是20—29岁。随着年龄增加,怀孕难度增大,相反地,流产率却会增高。与20至30岁相比,35岁时的受孕概率将下降二分之一。日本产科妇人科学会将35岁以上的初产妇定义为高龄产妇。对高龄产妇而言,成为高危孕妇的可能性非常高,一旦罹患妊娠高血压,便伴随着死亡的危险。医学上的妊娠适龄期,恰恰是千佳小姐这样以社会人的身份在职场上勇往直前的时期,因此她的怀孕心愿很难实现。
- ⏱ 2023-03-22 09:31:16
📌 高龄分娩年年增加,40多岁迎来头胎的女性并非少见。来妇产科就诊的病人中,有些夫妇简单地认为,治好不育症就能怀上小孩。每当这时,助产士都会告诉他们:“怀孕分娩受年龄影响很大,想法这么天真可不行。应该趁早调理身体,保持健康,尽量注意饮食搭配与运动。”她们一方面这样指导病人,一方面也被迫注意到一个矛盾,即她们自己既没有恋人又没有结婚,即便年龄大了,也照样抱着“能正常怀孕生子”的错觉。
- ⏱ 2023-03-22 09:28:54
📌 某位助产士说:“将分娩视为终极目标,身体自然不会分泌母乳。哺乳也是不孕治疗的一环。她们往往以为,每3小时喂一次奶还不错呢,把哺乳行为看作机械操作。当然,有些人连婴儿从什么都不会到能抓取东西、自己吃饭的发育过程也无法接纳,会觉得非常麻烦。”育儿过程十分艰辛,不可能完全按照育儿手册进行。此外,若将不孕治疗按年龄段划分,那些认为45岁还能努力治疗的女性,即便在45岁生日当天也不愿放弃,不惜花光存款,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勉强维持治疗。
- ⏱ 2023-03-22 09:30:42
📌 儿子分不清母亲的乳头和奶瓶的硅胶奶嘴,犯了“乳头混乱”的认知错误,渐渐开始讨厌母亲的乳头,碰到就会哇哇大哭。本应给母亲带来幸福体验的哺乳变成一件痛苦而艰辛的事。虽然荣子女士觉得“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改用牛奶喂孩子吧”,但她依然坚持喂儿子母乳。
- ⏱ 2023-03-22 09:32:43
第四章 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
📌 “要重视父母和婴儿之间的互相呼应,当父母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了孩子,孩子就会充满活力,笑得十分开心。如果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的世界,孩子便很难完成自我认可。如果父母换一种做法,切断与孩子的过度连接,孩子也许会大哭不止,如果这时母亲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哭呢’,然后静下心等孩子逐渐适应,母亲便会发现‘这孩子原本就是这样啊’,便能修复为正常的亲子关系,而育儿期也进入下一个阶段。
- ⏱ 2023-03-22 09:36:21
📌 “孩子能够摄取婴儿辅食后,不少父母会按照育儿书上教的去做,孩子便渐渐成为‘跟风宝宝’。育儿书上提出的‘让孩子乖乖坐着,吃软糯的食物’,仅供参考。日常生活中,全家一块儿就餐时,孩子对父母吃了什么很感兴趣,也会想尝一尝。这时候,父母为了按照育儿书上教的来做,表情会变得十分不自然,像戴了一张面具,于是便给孩子留下‘吃饭是件可怕的事’的印象,渐渐抗拒吃饭。懂得如何喂孩子吃饭的父母,一般会说‘啊,宝宝张嘴’,同时自己也张大嘴,表情逗趣,孩子见了自然能开开心心地吃饭。如果父母的情绪往消极的一面靠近,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就会中断。如果父母明明心里想着‘这个死孩子’,却努力做出微笑的表情,孩子也能从父母的眼睛里明白他们在生气。此外,产后抑郁的母亲情绪失控,孩子无法与其互动,会逐渐成长为‘没有活力的宝宝’。”
- ⏱ 2023-03-22 09:36:50
后记
📌 当前雇用形势日渐恶化,女性即使怀孕、分娩,也无法像从前一样得到职场上司、同事的祝福。不如说,“妊娠解雇”“职场流产”等现象已经在职场泛滥,无论是不是公司正式员工,都会遭遇这些问题,而男性竭尽全力,只为保住自己在公司的立足之地。因此男女双方都处于被迫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内心深处总认为“孩子”这种存在或者说“育儿”本身,属于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世界。原本妊娠或分娩都是“值得庆贺”之事,理应得到职场同事等身边人的祝福,自己则在日常生活中倾听身边人的建议,耳濡目染下慢慢做好成为父母的心理准备。然而,现在的工作环境没有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离“优质育儿”越来越远,下一代以及再下一代只会持续受到各种观念的负面影响。
- ⏱ 2023-03-22 09:52:37
📌 执笔过程中,笔者内心的一个想法日渐强烈,那便是:不管孩子出生时家里是怎样的状况,也不管他们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未来日本都必须营造一个父母与孩子均能健康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但若能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书里提及的现实,并产生共鸣、感到担忧,对身边那些渴望生育小孩的男女、对孕期和育儿期的男女投去温暖的目光——哪怕大家只是这样做,不少家庭也会因此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吧。最后笔者想说,相信个体意识的改变终将改变整个社会
- ⏱ 2023-03-22 09: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