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路边捡到1000块钱,你很高兴,但却并不会因此就感到幸福;不过当你把这1000块钱给了路边一个正在寻求帮助的乞丐,或者捐给一个生病急需用钱的人,这个时候你反而会感到幸福。你仔细想想,这个事情其实有点儿反直觉。你无缘无故多了一笔钱,应该感到更幸福才对,但你却没有;而当你把钱给出去,你其实失去了本属于你的东西,但你却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这件事是不是挺奇怪的?
- ⏱ 2023-06-18 21:05:13
总述 观念与价值
📌 首先是世界观,这是一种事实判断,有“真与假”之分。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地球不仅是宇宙的中心,还是静止不动的,这种后来都被证明是“假”的世界观,影响了西方上千年。世界观是一种事实判断,有确定的“真与假”之分。其次是道德观,这是一种判断“对与错”的观念,它决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比如尊老爱幼是有道德的,被认为是一种“对”的行为,而恃强凌弱是不道德的,是“不对的”。道德观有“对与错”之分,但并没有“真与假”之别。最后是人生观,这是一种判断“好与坏”的观念,并没有真假或者对错之分。比如有人认为人活着应该享受当下、及时行乐,但也有人认为应当牺牲当下的享受以求长远的满足。这些人生都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并没有对与错、真与假之分,只有好和不好之分。
- ⏱ 2023-06-18 21:12:11
📌 事实上,这个依据就是观念的价值。你在“遵守道德”和“填饱肚子”之间选择了前者,是因为你认为这样做更值得,或者说你认为此时遵守道德更有价值。但如果你真到了不“拿”这个包子就会饿死的地步,你可能就会觉得填饱肚子更有价值。简单来说,你根据当前的情况,在各种观念之间选择了一种而放弃了其他,是因为这个选择对你更有价值。
- ⏱ 2023-06-18 21:14:12
📌 人的欲望分为四个层次:生存欲望、群体依恋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和精神欲望。而前面我们说的道德观念满足了一部分的“群体依恋欲望”与“精神欲望”。我们都喜欢道德高尚的人,而厌恶道德低下的人。所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融入群体,进而满足我们的群体依恋欲望。而填饱肚子能满足我们的生存欲望,但在生存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它的价值权重就不会很高,所以,我们宁愿饿肚子,也不会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因为填饱肚子仅仅能满足最低的生存欲望,它的价值是最底层的,价值分数并不高,而道德观念来自精神欲望和群体依恋欲望,是属于更高层次的欲望。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道德观念具有更高的价值。
- ⏱ 2023-06-18 21:15:54
📌 但如果你请父母去听一场古典音乐会,给他们买很多奢侈品,你的父母可能也会高兴,因为他们的物质欲望得到了满足,但他们不大会感到幸福,因为你的行为可能被他们视作盲目消费,而这和他们的价值结构是不一致的。所以,欲望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而只有跟价值结构相匹配的行为,才会产生持久的幸福感。
- ⏱ 2023-06-18 21:16:59
📌 欲望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只有跟价值结构相一致的行为,才能带来幸福。欲望层次越低,满足方式越单一;欲望层次越高,满足方式越灵活。
- ⏱ 2023-06-18 21:18:04
📌 举个例子,以前农村的人进城可能只能靠走路,而且只有这么一条路,那么有一天当这条路堵了或者被水淹了,那可能就没办法进城了。但现在进城有了许多选择,骑车、开车、坐船、打车都可以,选择更多了,可选的方式也更灵活了。而观念结构就像交通工具,正是它的灵活性,保证了你的思维不容易走进死胡同。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 ⏱ 2023-06-18 21:19:31
📌 简单来说,价值是由环境来描述和定义的,或者说价值是由他人来定义的。以某一观念为例,它的价值是由人赋予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也是由外在环境赋予的,价值是相对客观的;但一个人的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意义是相对主观的。简单来说,人生有没有意义自己说了算,不过人生有没有价值你说了不算。
- ⏱ 2023-06-18 21:20:36
📌 在人生的问题上,意义与价值的关系在于:价值是环境赋予的,是自我外在的属性,是客观的;而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是自我内在的属性,是主观的。所以,追求人生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如果脱离价值去追求意义,是非常危险的。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忽视价值去追求意义,可能是目前很多年轻人经常陷入虚无主义,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根本原因。于他们而言,更好的选择应该是通过外在价值来获得内在的意义感。这
- ⏱ 2023-06-18 21:21:10
📌 父母始终关注的是自己对儿女的价值,很多父母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问过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只要儿女懂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他们就会感到幸福,他们人生的意义来自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勇敢地担负起对儿女的责任,全身心付出,并从这种付出中去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当邻居或者朋友夸他们的儿女有出息的时候,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女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很幸福,觉得自己人生没有白活。简单来说,父母首先关注的是价值的实现,先付出,然后获得意义。
- ⏱ 2023-06-18 21:21:36
📌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西方人更看重自己人生意义的追求,而我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的人生意义是通过价值的实现来获得的,这是两种基于不同文化环境的选择。
- ⏱ 2023-06-18 21:23:04
📌 人始终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你对他人、公司、社会没有什么价值,那你就很难获得广泛的认可,进而也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欲望,甚至会产生一种被群体排挤、孤立的感觉,很多年轻人感觉很痛苦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所以,更好的选择是先产生价值,然后再去寻找存在的意义,因为价值本身就自带意义,这不仅从道德上来讲更好,也更符合理性精神,这是为什么呢?
- ⏱ 2023-06-18 21:23:23
📌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没有被哲学打扰的人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道德经》中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庄子》也说:“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道家认为,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免受世俗烦恼的打扰,不去追求什么高深的知识和智慧,一心过好自己眼前的小日子,这样的人生是幸福和快乐的。
- ⏱ 2023-06-18 21:24:35
📌 小猫和小狗也拥有某些本能,但它们不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意识,因此它们也就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所以它们永远不会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只能靠本能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才是真正的“基因的奴隶”。因为我们有意识,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我们才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 ⏱ 2023-06-18 21:25:41
📌 然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所有人的人生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善。而中国的儒家也将追求“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 2023-06-18 21:26:08
📌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区分了现象与本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奠定了西方此后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基础。所以,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在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 ⏱ 2023-06-18 22:58:54
📌 人有四种欲望吗?其中三种是物质欲望,一种是精神欲望。前三种分别是生存欲望、群体依恋欲望、自我实现欲望,而最后一种就是精神欲望。精神欲望通常表现为一种本能地对秩序感的追求,也是对一致性、完美性、绝对性的追求。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审美欲望”,这是孙利平老师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 ⏱ 2023-09-29 07:07:37
📌 所以,每当你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加深这种信念。但工作真的只是为了赚钱吗?赚钱就一定要承受痛苦吗?其实这原是一种假设,是你的一套信念,只是你很少去质疑它而已。你坚信有钱就能带来幸福,于是拼命赚钱。而当你有了一定积蓄却仍不幸福的时候,你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赚的钱还不够,而不是自己的信念有问题。你坚信信佛能带来内心的解脱。但你信了佛却依然没有如愿的时候,你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不够真诚,而不是自己的信念不对。你坚信自己注定一生碌碌无为,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暗示自己:你看吧,我说我是一个注定平庸的人,连上天都不帮我。
- ⏱ 2023-06-18 23:04:48
📌 人的认知实际上包含三个层次:二元对立、相对主义和批判性思维。第一是二元对立。处于这个层次的人一般认为,世界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他们倾向于绝对化地认识任何事情。大部分小孩的认知就是这样,在他们的世界里,除了好人就是坏人。其实我们成年人也常常陷入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我们常常把人简单地分为穷人和富人,聪明的人和不聪明的人,一件事是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这种思维的缺陷在于,它让我们忽视了大部分真相,认知极其片面。我们习惯于把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就是富国和穷国。而在当今的世界,其实有75%的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不是穷国,也不是富国,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受这种思维偏见影响,西方人还普遍认为中国人依然生活在贫穷和疾病中,个个身穿马褂,还会功夫。
- ⏱ 2023-06-18 23:06:03
📌 第二是相对主义。如果说二元对立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话,那么相对主义正好相反。相对主义者认为,世界没有是非对错,一切都是混沌模糊的,怎样都可以说服自己,我们常说的“佛系”就是类似的意思。他们常常持有的观点是“存在即合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擅长不假思索地合理化任何现象,但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方式。
- ⏱ 2023-06-18 23:06:24
📌 第三是批判性思维阶段,也叫自我承诺阶段。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都敢于质疑权威、自我怀疑,不盲目从众,也不取悦自己。他们能站到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观点,从而避免陷入思维偏见。批判性思维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具开放性,更乐于接受各种类型的信息,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批判性思维一方面是对我们思维过程的再思考,是我们认识能力提升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思维方式。当然,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大量的练习,尤其是需要时刻保持自我质疑。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简而言之,承认无知是我们认知提升的起点,而拥有批判性思维则是我们认知的最佳状态
- ⏱ 2023-06-18 23:06:58
第一堂 幸福观
📌 也许会有人反驳:如果我的观念结构和价值结构比较简单,就只知道吃、喝、玩、乐,享受生活,那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可以给我带来幸福感呢?其实很难,因为我们很多想法来自公共观念,这种观念是通过文化和社会环境传递给我们的。而伦理道德、传统习俗、意识形态等都是我们的公共观念,它们构成了我们价值观的底色。假如你想靠吃、喝、玩、乐就过好这一生,且不说这种欲望难以满足,这种行为还会和你内在的克制、节俭等道德观产生激烈冲突,会让你在享受短暂愉悦的同时内心陷入挣扎和痛苦。尽管欲望的满足会给你带来短暂的愉悦感,但理性会告诉你,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人生。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人能心安理得地一直躺平。精神欲望是人的本能,而精神欲望的本质是追求秩序感和一致性,如果你的行为和你的价值结构不一致,就会产生内在的价值冲突和矛盾,从而破坏你的内在秩序,而精神世界的秩序感被破坏之后,你的美好体验也会随之消失
- ⏱ 2023-06-18 23:09:15
📌 崇尚快乐至上的伊壁鸠鲁学派,崇尚禁欲主义的斯多葛学派,崇尚低欲望生活的犬儒学派,崇尚理性和德性至上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崇尚逍遥自由的庄子的幸福观……这些思想和观点,彼此可能相互冲突,但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相互冲突的幸福观,并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甚至还可能是我们收获智慧的必备工具。就像美国作家兼编剧菲茨杰拉德所说:“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
- ⏱ 2023-06-18 23:12:27
📌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死亡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也不再存在了。”显然,伊壁鸠鲁是非常乐观的,他的哲学也被称为“快乐主义哲学”。
- ⏱ 2023-08-11 22:37:46
📌 第三个阶段: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几个世纪。尽管古希腊文明日益衰落,但这一时期还是出现了古希腊的四大思想流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主义学派。这一时期古希腊哲学家的特点是:他们对世界毫无兴趣,也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唯一关心的只有人自身的感受,以及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比如伊壁鸠鲁学派追求快乐至上,斯多葛学派追求禁欲与克制,犬儒学派追求清淡寡欲,等等。
- ⏱ 2023-06-18 23:15:04
📌 ,伊壁鸠鲁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快乐:首先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快乐,比如食欲。其次是自然的但不是必需的快乐,比如性欲。最后是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需的快乐,比如虚荣心。
- ⏱ 2023-06-18 23:16:54
📌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表面形态各异,且始终处于变化中,但它们都遵循同一个逻各斯。也就是说,逻各斯是宇宙万物背后的规律或者法则,这和我们道家所谓的“道”有点儿类似。总之,这个概念是赫拉克利特最早引入哲学的,此后深刻影响了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自然万物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和法则。因此,斯多葛学派非常强调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芝诺说:“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这种思想和我国道家的思想是非常类似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2023-06-18 23:19:43
📌 斯多葛学派主张保持理性的克制,只关注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事物,而选择接受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痛苦降到最低。所以,相较于提升幸福,斯多葛学派更强调通过克制欲望来降低痛苦。在这一点上,斯多葛学派的思想和后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十分接近。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痛苦是确定的,而幸福是不确定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降低痛苦。而欲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试图控制外在事物。所以,斯多葛学派认为,一个人变得焦虑、偏执、愤怒和无助,往往是因为受欲望的驱使,过度关注超出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东西,比如名誉、金钱、地位、社交关系。而爱比克泰德说,通过提醒自己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以及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就能够克服自己的无助和绝望感带来的痛苦。
- ⏱ 2023-06-18 23:22:11
📌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虽然礼崩乐坏,周王朝也趋于衰落,但是社会环境毕竟还是比较安定的。而到了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思想中消极避世的倾向就变得更严重了,这其实是跟大环境分不开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都是时代的产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的思想都是非常伟大的。
- ⏱ 2023-06-18 23:23:01
📌 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们主张个人精神的自由,轻视一切社会习俗和礼仪规范,过着禁欲的简朴生活,他们经常被人耻笑,却毫不在意。他们的信念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
- ⏱ 2023-06-18 23:24:00
📌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理论,当时两位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并不像自由主义心理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完全受利益驱使的动物。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人类如果发现一项事业是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有趣且好玩的,即使能得到的钱较少,甚至拿不到什么钱,他们也会全力以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从事慈善和公益事业的人,他们的幸福感反而会比较强的原因
- ⏱ 2023-06-19 22:05:22
📌 亚里士多德在此引入了一个概念:黄金分割点。我们一些重要的美德,例如勇敢、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无不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具体而言,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而如何找到两个极端之间恰当的分割点则是一门需要实践和练习的学问。
- ⏱ 2023-06-19 22:05:48
📌 柏拉图的幸福观更关注的是精神世界的和谐与完美。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需要智慧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同样非常重要。他指出,真的“德”分为两种:智慧之德和行为之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而真正的美德是智慧和实践二者的结合。简单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美德是一种自然之德,它不是绝对理性,不局限于精神层面,也不是绝对非理性,而是一种“合理性”,这其实与我国儒家思想推崇的中庸之道非常类似。综合而言,柏拉图认为灵魂或者精神世界的和谐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的生活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生活,幸福必须要在现实实践活动中去获得。
- ⏱ 2023-06-19 22:06:30
📌 庄子还举了一个千里马的例子。我们喜欢千里马,所以称赞伯乐,觉得是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伯乐也给那些不是千里马的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庄子说,马本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得好好的,但是伯乐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有一天,伯乐说他非常善于治马,可以帮大家治出千里马,于是伯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马身上打上印记,拿剪刀修剪马的鬃毛,削平马掌,给马戴上马笼头,还用缰绳把它们拴在一起。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十之二三的马都死了。然后,伯乐不让它们吃草,不给它们喝水,用皮鞭和竹条把马赶出去比赛,看谁跑得快,再这么一折腾,马已经死去一半了。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伯乐!伯乐让一部分马获得了快乐,但是牺牲了大部分马的快乐,甚至给大部分马带来了痛苦,这样的快乐还能算是快乐吗?显然不能。那如何才能让所有的生命都收获幸福和快乐呢?庄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做到。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庄子认为,天地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但是天地间的万物都自然繁衍,生生不息,这是一种集体的“无为”状态。“无为”就是依靠本能和本性去生活,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也没有多余的欲望和私心。
- ⏱ 2023-06-19 22:08:41
📌 庄子的快乐是一种更宏大、格局更高的快乐。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习性,而按照自己的习性生活就是一种快乐,而扰乱了各自的习性和本性,就会带来伤害,丧失快乐。只有大家都保持一种“无为”的自然状态,才可以让天地万物都能获得快乐,否则,个体所谓的快乐就只能是单方面的、局部的和狭隘的。
- ⏱ 2023-06-19 22:09:06
📌 老虎扑食猎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吃饱之后,它不会去抢别人的食物,当然更不会嫉妒其他动物嘴里的食物。人类则不然,你本来每天粗茶淡饭过得挺欢乐,但有一天听说隔壁老王每天大鱼大肉的时候,你的粗茶淡饭忽然就不香了,你想要更多美味佳肴。需求和欲望其实不难理解,但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区分它们很重要,如果你总是不满足于需求,而追求更多的欲望,就会产生痛苦。从需求和欲望出发,我们再来看东西方的幸福观,就会理解得更透彻。不管是追求禁欲和理性的斯多葛学派,还是追求低欲望的犬儒学派,他们都追求生而为人基本需求的满足,而主张克制多余的欲望。就像第欧根尼的所有财产就只是一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一个面包袋一样,他们认为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应当去追求精神的自由,而非更多的欲望,这样更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
- ⏱ 2023-06-19 22:10:05
📌 其实满足需求和追求欲望,恰恰是人和动物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对欲望的无尽追求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类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常常犯下种种恶行,这在自然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 ⏱ 2023-06-19 22:10:31
📌 从本质上说,渴望是来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对美的向往;而欲望则来自大脑的想象,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刺激而诱发的一种冲动。你想要更好的名牌包包,因为你朋友也有一个,这是欲望;但你希望成为一个音乐家或者画家,并不是因为这两种职业挣钱更多,而是源于你内心的一种想法——你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且这个自己是符合你的内在价值观的,这就是渴望。欲望往往跟物质相关,它是对物欲的一种追求,而渴望更多是一种精神追求。
- ⏱ 2023-06-19 22:11:26
📌 欲望让我们更关注结果,买了包包之后,你可能会心满意足,很开心,但是在没有拿到包包之前,你可能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而渴望让我们更关注过程,你渴望成为一位画家,就会更享受每天画画的过程,哪怕你可能永远都成不了一位画家,但你的每一天都会觉得很有意义,因为你知道自己有渴望、有追求,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其实追求渴望的过程,就是你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假如你是一位外卖小哥,却渴望成为一位哲学家,那你在闲暇之余会享受阅读哲学著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尽管你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位哲学家。渴望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让我们不满足于当下需求的满足,而去探索和追逐更好的自己。对欲望的追求会致人堕落;而对渴望的追求会让人更积极。
- ⏱ 2023-07-05 20:20:52
第二堂 自由观
📌 比如当你静止不动时,你能想象自己脚下的地球正以每小时超过十万公里的超高速在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吗?直觉告诉你肯定不可能;你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直觉告诉你太阳必然是在围绕地球转圈,但科学已经证明并非如此。我们的直觉经常出错,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上,“地球静止说”“地心说”等错误的观念一直被奉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原因就在于它们太符合我们的直觉了。所以,直觉很不可靠。
- ⏱ 2023-08-11 22:07:59
📌 就你正在看的这本书而言,你可以自由选择看或者不看,你看似是自由的。但是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影响你选择看或者不看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你继续追问,就会发现每一种意志的产生,都受到了另外一种意志的驱动。如果无限追溯下去,这条链条的终点是不是存在一种“非有意的意志”呢?既然是非有意的,那它就是不自由的。叔本华认为,如果第一个行动不自由,那它之后发生的任何事,就不可能是真正自由的。关于自由意志,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如果一颗被抛向空中的小石头有自由意志的话,它也会认为是自己主导了这次飞行。
- ⏱ 2023-08-11 22:08:48
📌 而处在精神活动最底层的是“无意识”,无意识其实就是我们的本能、欲望、原始的冲动。它们有着强大的力量,我们很多行为和思想都来源于此。无意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我的本能欲望,所以它的作用就是获得快乐,而不会考虑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礼仪甚至法律约束。比如,有个男孩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但他没意识到,其实是因为这个女孩和他的母亲长得很像,让他产生了某种依恋的情绪。许多时候,无意识才是你做出某些行为的根本原因。
- ⏱ 2023-08-11 22:10:41
📌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人,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但是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大多数时候都是非理性和不自由的,至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是不自由的,我们会受到本能欲望的驱使。当然心理学和社会学一样,并没有完全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不过是再次削弱了我们的“自由意志”。
- ⏱ 2023-08-11 22:38:45
📌 我们都只是基因的奴隶,或者说只是基因用以传宗接代的工具。我们每个人天生的遗传密码,也就是基因,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就像预先编排好程序的电脑一样,而我们以为的自由也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是从遗传学上对自由意志的质疑
- ⏱ 2023-08-11 22:39:10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名为《象与骑象人》。他在书里将人脑比作“骑象人”,把人的身体比作“大象”。表面看来,骑象人控制了大象,但他对大象的控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 ⏱ 2023-08-12 08:48:03
📌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看起来我们能控制的非常少,但正是这个小窗口,才是人类自由、自律和独立自主的基础。
- ⏱ 2023-08-12 08:48:21
📌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在他看来,消极的自由是一种纯粹感官上的自由,是一种不希望受到约束的自由;而积极的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自由。我们每天躺在沙发上刷剧、玩游戏,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可能会生出某种罪恶感和愧疚感,认为自己不应该一直这样下去。而这种想法的产生也就意味着,你渴望用理性去控制你的自由意志,你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希望自己是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被自由意志操控的对象,而这就是积极自由的意义所在。
- ⏱ 2023-08-12 08:49:51
📌 举个例子,很多人想买豪车、奢侈品,想实现财富自由,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就真正实现了自由,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人不过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满足自己某种本能的欲望而已。更重要的是,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实际上,出现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控制的,我们之所以想成为有钱人、功成名就的人,很多时候是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 ⏱ 2023-08-12 08:50:18
📌 其实从古希腊开始,尤其是自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以来,就基本上为西方哲学此后几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柏拉图不仅区分了“理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还比较了现象和本质这一对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理念世界不仅高于现象世界,还是更真实和本质的世界。这种二元对立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的发展路径,所以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才将两千余年的西方哲学史称为“柏拉图的注脚”。
- ⏱ 2023-08-12 08:51:23
📌 我们经常听说:自律即自由。这句话乍听起来鸡汤味颇浓,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自律的人生最自由
- ⏱ 2023-08-12 08:54:45
📌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而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存在它的必然性;世界上仅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然能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但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自由意志。因此,斯宾诺莎才说“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一个人越理性,对自然的认识越深入,对自然规律的把握越透彻,那么他在自然面前也就越自由。在斯宾诺莎看来,一个人只要与上帝达成一致,他就能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进而摆脱恐惧,获得相对的自由。他还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 ⏱ 2023-08-12 08:56:08
📌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间万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因为人的存在赋予了它们意义和本质,所以“存在先于本质”。
- ⏱ 2023-08-12 08:58:00
📌 其实存在主义的历史很长,在萨特之前,近代西方有两位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一位是克尔凯郭尔,一位是尼采。但其实前面我们介绍过,存在主义思想在古希腊后期就已经存在了,在古希腊的后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文明走向了衰落,就此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例如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这些学派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可以说,他们也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 ⏱ 2023-08-12 08:58:39
📌 萨特说,这简直就是自欺欺人,艾希曼当然有选择的自由,他可以选择背叛纳粹,也可以选择当逃兵,甚至还可以选择自杀,实际上在纳粹官兵中,确实有很多人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艾希曼选择了服从命令,这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别无选择。那些声称自己无法自由选择的人,只是自欺欺人,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自由选择所带来的责任。
- ⏱ 2023-08-12 08:59:23
📌 庄子理想中的得道者可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 ⏱ 2023-08-13 11:48:19
📌 道家思想里的“德”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的“德”并不一样,简单来说,道德的“德”是一种社会规范,而庄子的“德”是一种自然法则。庄子说,能按照自然法则来行事,就是一种至高的德性,也是一种超然的自在。
- ⏱ 2023-08-13 22:40:03
📌 波普尔接下来问道,信奉所谓民主制度的人,应该服从大多数人推举出来的独裁者吗?如果不服从,那么他就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志,是不民主的;如果服从,那么他就得接受独裁者的统治,也抛弃了他信奉的民主。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一开始为了民主,最后却导致了独裁。
- ⏱ 2023-09-26 22:50:47
📌 民主并不是说要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真正的民主其实应该反过来,是少数人可以拒绝或者有权反对多数人的统治。
- ⏱ 2023-09-26 22:51:01
📌 霍布斯指出,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看似自由和平等,但是大家确实都处于一种人人自危的战争状态。即便我一无所有,我也无法免于恐惧,因为其他人也可能会把我当成威胁。霍布斯从人性之恶、人类的自由平等,以及人对幸福的追求,推导出了自然状态下将会出现的一种战争状态。他认为为了结束这种恐惧的状态,人与人必须联合起来,组建国家,让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来确保所有人的安全,这就是国家必须存在的理由,而这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权力,能维持内部的和平,并抵御外来的敌人。
- ⏱ 2023-09-26 22:51:55
第三堂 道德观
📌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难题,它被称为“休谟问题”。
- ⏱ 2023-09-26 22:56:42
📌 我们做出一个判断时,一般都遵循两种基本原则:一是事实判断;二是价值判断。前者判断的是“对和错,是和非”,而后者判断的是“应该和不应该,好和坏”。
- ⏱ 2023-09-26 22:57:50
📌 道德评价就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利用的工具是情感和直觉,它的关注重点是“应该或者不应该”。休谟认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判断,我们无法从事实判断的“是或者非”,得出价值判断“应该或者不应该”的结论。
- ⏱ 2023-09-26 22:58:22
📌 比如你发现朋友的妻子出轨了,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但你应该告诉朋友吗?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出轨本身是件坏事,但你无法因此得出是否应该将此事告诉朋友这个结论。如果你把这个事实告诉他,他们的婚姻可能破裂,而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但如果你选择沉默,那朋友是不是就会因此受到某种欺骗和伤害呢?所以即便事实很清楚,“是和非”很明显,我们依然很难做出自己应该怎么做的判断。这就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的鸿沟。
- ⏱ 2023-09-26 22:58:39
📌 但在今天,我们很多人经常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淆起来使用,或者说用事实判断去代替价值判断。比如在今天的职场,你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不是你干得辛不辛苦,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情感,而是你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说了算。我们把工作好坏当成一种事实来判断;你是不是应该跟一个人结婚,不是以感情、人格和品行为基础,而变成了以他是否有房有车,有多少存款这些“量化”指标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在做的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 ⏱ 2023-09-26 23:01:47
📌 然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题,第一个发现它们之间差别的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休谟在他著名的《道德原则研究》中指出,“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这是事实判断,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应当做什么”,这是价值判断。这两个问题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绝对的隔阂和断裂,前者讨论的是“真假”,而后者讨论的是“好坏”。
- ⏱ 2023-09-26 23:02:08
📌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开始,人们就普遍认为道德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换句话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些问题其实是有客观标准的,甚至是一种先验的原则,柏拉图就认为善是最高的理念。但休谟挑战了这种道德观念,他指出在大多数道德判断中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和偏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只是人类为了增进共同福祉所做的一种选择
- ⏱ 2023-09-26 23:11:31
📌 当我们说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这里的责任其实分为两种: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关注的是客观的因果关系,而道德责任关注的是自由意志。这个怎么理解呢?疯子失去理智伤害了其他人,你在被胁迫的情况下伤害了其他人,小狗咬伤了邻居家的小孩,在这些情况下,做出伤害的主体都不具有自由意志,或者说他们的自由意志受到某些限制。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样的行为并非出于主观动机和意图,所以这些行为的主体不应该承担道德责任,比如小狗咬伤了人,我们不会说,这是一只不道德的小狗。但没有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就完全不需要对行为的结果负责,当然这个在法律上还有很多争议。很多罪犯找医生给自己开某种精神疾病的确诊证明,就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因为患有精神疾病就可以否认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尽管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之间存在很多争议,但自由意志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 2023-09-29 06:53:22
📌 道德责任更看重自由意志,如果你在拥有自由意志的情况下,没有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你就需要承担道德责任。
- ⏱ 2023-09-29 06:54:26
📌 比如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扣动手枪的扳机伤了人,在因果关系上,他确实要为伤害人负法律责任;但是他并不需要负道德责任,因为我们知道他没有自由意志。再比如,如果路边有个小孩摔倒了,你从一旁路过,却没有把小孩扶起来,间接导致小孩随后遭遇了一场车祸。在这件事上,对小孩的伤害是开车的司机造成的,司机需要负法律责任,而你本来只需要扶起小孩就可以避免这起悲剧,但你并没有这么做,所以你应当承担道德责任。所以,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并不是一回事,但我们通常说责任的时候经常混淆两者的不同,而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对区分两者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判断依据。
- ⏱ 2023-09-29 06:58:46
📌 如果智能汽车造成了人员伤亡,责任应该如何界定呢?因为智能汽车没有自由意志,所以它的责任会转移到具有自由意志的第三方身上,那这个责任人是智能汽车的拥有者、人工智能技术的提供方,还是汽车制造公司呢?这其实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伦理和法律难题。甚至,我们还可以畅想一下,当未来某一天,智能汽车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时,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 ⏱ 2023-09-29 06:59:05
📌 大卫·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说:问一个人“你为什么锻炼”,他会回答“因为希望保持健康”。如果你再问“为什么想要健康”,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生病太痛苦了”。如果你再进一步追问,想知道他为什么憎恶痛苦,他就再没法给出任何回答了。这是最终目的,绝不关联任何其他的对象。
- ⏱ 2023-09-29 06:59:26
📌 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自私自利也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有着自私自利的目的,这是大多数人普遍的认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类无法做出道德行为,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著名的论证:前提一:人类的天性注定了人只会追求自利;前提二:道德通常需要自我牺牲;结论:人无法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 ⏱ 2023-09-29 06:59:52
📌 自私的其实不是人类,而是我们的基因。我们牺牲自己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这种牺牲有助于更好地延续我们的基因。该理论很有说服力,甚至它能很好地解释父母对子女的无私。
- ⏱ 2023-09-29 07:00:29
📌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我们能吃上晚餐,并非由于屠户、酿酒者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因为这关乎他们的利益。”亚当·斯密认为,尽管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受自利驱动,但最终主客体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好处。英国思想家伯纳德·曼德维尔将其总结为:私人的恶行带来了公共的美德。
- ⏱ 2023-09-29 07:03:20
📌 穆勒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要比做一头满足的猪更好,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换句话说,他告诉我们,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满足的猪更好。
- ⏱ 2023-09-29 07:06:26
📌 老子认为,德行高的人不认为自己德行高,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之人;德行低的人不认为自己没有德行,因此才是无德之人。德行高的人顺其自然,而不追求任何主观的目的,看起来就像无所作为;德行低的人却经常有意而为之。所以,道家思想推崇的是“自然之道”,是不带任何目的的“无为之德”,这和康德的道德思想中“绝对命令”有类似的地方。
- ⏱ 2023-09-29 07:08:54
📌 在康德看来,即便是面对一个杀人狂魔,也不应该撒谎,你应该告诉他,这个人就在屋里,但是你也应该告诉他,如果他要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你会跟他拼命。
- ⏱ 2023-09-29 07:09:16
📌 自私是一种本能,它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不需要学习的,我们和动物一样具有自私的本能。但是自利或者利己就不能完全算是本能,自利指的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好处。自利的着眼点是利益,这跟自私是不一样的。我生病了,你不陪我,我可以说你自私,但不能说你自利,因为你不陪我,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 ⏱ 2023-09-29 07:10:54
📌 经济学是建立在“人都是自私自利,但不损害他人”的基础上的,它旨在让所有人都受益,这是最原始的目的,看起来非常符合常理。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受自利驱动,但是最终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好处。
- ⏱ 2023-09-29 07:11:42
第四堂 生死观
📌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者和存在。他认为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就走错了方向,误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亚里士多德更是把存在等同于实体。他指出存在者和存在的区别在于,存在者是静态和固化的,而存在是一个过程。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变化才是“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举例说,一束花就是一个“存在者”,而开花的过程才是“存在”。
- ⏱ 2023-09-29 07:15:54
📌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着眼于“存在者”,而忽视了“存在”本身。从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物自体”,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西方哲学其实一直在关注“存在”本身,或者说我们要认识的这个对象本身,它忽略的只是“存在”形成的过程。海德格尔说,我们关注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是如何成为你的”,这是“存在者”和“存在”的关键区别。
- ⏱ 2023-09-29 07:16:24
📌 有一天,“挂念”过河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块黏土,就把它拿起来塑造。他后来遇见掌管精神世界的天神朱庇特,就请他赐予这块黏土精神。天神很慷慨地答应了他。“挂念”把黏土塑造成之后,打算给他取个名字。“挂念”本来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即称他为“挂念”,但是天神说:“不行!是我给了他精神!”大地也说:“不行!你拿的是我的黏土!”于是,天神和大地争执不休,就请“时间”来当裁判。“时间”宣判道:天神既然给了他精神,那么在他死后,可由天神取回他的精神;大地既然给了他身体,那么在他死后,可由大地取回他的身体;“挂念”是他最早的塑造者,所以就让“挂念”来掌握他的思维。现在你们因为取名字而争执,暂且可以称之为“人”。海德格尔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人”和“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挂念”之中这个真相。人有“挂念”的特质,也有自我意识,在所有的这些意识里,有一种意识最特殊,那就是对“死亡的畏惧”,或者说对死亡的“挂念”。这种畏惧无时无刻不在,所以,我们会一直想办法来逃离这种畏惧。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叫“向死而生”。
- ⏱ 2023-09-29 07:18:10
📌 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你死亡。
- ⏱ 2023-09-29 07:18:39
📌 据说乔布斯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当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时,反而会觉得轻松自在。当你早上起来,面对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天,我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好几天都得到“无事可做”的答案的时候,我就知道必须有所改变了。
- ⏱ 2023-09-29 07:18:58
📌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他认为死亡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一首乐曲的完结符一样,它代表的只是生命在时间上的终结。但这个终结符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正是因为我们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才激发了我们对于自我本真的追求,才让我们明白存在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从而获得“向死而生”的自由。海德格尔通过“向死而生”赋予了死亡意义,在他看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死亡,我们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真和圆满。
- ⏱ 2023-09-29 07:19:34
📌 而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其实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加缪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他认为当我们追问人生意义为何的时候,也就是在问:我们为什么活着?而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我们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呢?所以,当我们回答了“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找到了当下的人生意义与自己存在的价值。
- ⏱ 2023-09-29 07:19:49
📌 假如你的回答是“我不想死,因为我还想到处旅游,享受生活”,“我不想死,因为我不能让父母伤心”,“我不想死,因为我还没有谈过恋爱”……那么,这些答案就是你现在的人生意义,也可以说是你存在的价值。
- ⏱ 2023-09-29 07:20:09
第五堂 权力观
📌 权力就像一种“自然力”,比如我用力推杯子,杯子就会向前移动,但它显然又不是“自然力”。
- ⏱ 2023-09-29 07:21:57
📌 而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它们的本能主要是满足两个需求:生存和繁衍。
- ⏱ 2023-09-29 07:22:16
📌 人类社会逐渐演化出了一些代表权力的东西,比如神话、宗教、长者、首领,等等。通过权力,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身体和力量的优势,获得更多也更丰富的资源
- ⏱ 2023-09-29 07:23:04
📌 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之一,来自对自身有一天能实现财富自由,过上无忧无虑生活的幻想;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也是希望他未来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过上衣食无忧、健康幸福的生活。无尽的想象力让我们可以幻想虽然现在可能还未拥有,但未来某一天可以获得的东西,甚至还能够提前感受幻想变成现实的满足感。所以,罗素说,想象力才是人类欲望的边界,如果可能的话,人人都想成为上帝。
- ⏱ 2023-09-29 07:23:14
📌 从本质上说,权力是别人对你的依赖程度。当别人依赖你时,你就拥有权力。比如你占了洗手间唯一一个位置,而另外一个人则急着上厕所,这个时候你对他来说就拥有权力,你有权力慢一点儿或者快一点儿。
- ⏱ 2023-09-29 07:24:29
📌 。在职场里,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能力不强,却是拍马屁的好手,整天围着领导转,对领导的各种需求爱好一清二楚,哄得领导很开心。领导好像对他有绝对的权力,但实际上这样的下属也拥有很大的权力,因为一旦领导沉迷于这种被恭维和追捧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感觉产生依赖。所以,尽管这个善于拍马屁的下属看似没什么能力,但他实际上却拥有足以影响领导的权力。
- ⏱ 2023-09-29 07:26:34
📌 权力和影响力的关系,有点儿类似我国古代两种国家治理方式:霸道和王道。《孟子·公孙丑》就区分了这两种治理方式,所谓“以力假仁者霸”,而“以德行仁者王”,靠武力可以称霸,靠仁德可以称王。孟子在这里揭示了权力的不同形成方式:一种凭借的是强制的武力,一种靠的是柔性的影响力。用武力让老百姓顺服,这是霸道;君王以身作则,以仁义治国,推己及人,通过这种影响力让老百姓臣服,这是王道。
- ⏱ 2023-09-29 07:27:00
📌 权力的悖论意味着,你获得权力的时候,就是行将失去权力的时候。
- ⏱ 2023-09-29 07:27:15
📌 研究表明,越富有的人越容易撒谎。按理说,50美元应该对穷人更有吸引力,对富人则不然,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富人更容易撒谎呢?要知道撒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研究者指出,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的是权力感。权力感会让一个人的道德感减弱,所以更富有的人倾向于认为,为了拿到50美元撒个谎没什么关系。这就像一些拥有权力的人更容易闯红灯、更容易居高临下呵斥别人、更容易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一样。
- ⏱ 2023-09-29 07:27:54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契尔·克特纳在《权力的悖论》一书里给出了五条建议:第一,正确认识权力;第二,保持谦逊,不要被权力和欲望冲昏头脑,让你失去宝贵的同理心和道德感;第三,关注他人的需求,慷慨付出;第四,尊重他人;第五,改变每个人的无权心理,帮助他人。
- ⏱ 2023-09-29 07:28:18
第六堂 财富与成功
📌 人的欲望有四个层次:首先是生存欲望,其次是群体依恋欲望,再次是自我实现欲望,最后则是精神欲望。
- ⏱ 2023-09-29 07:28:59
📌 我国古代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杨朱说:让我们的人生不得安宁,让我们不能好好生活和休息的,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想活得更久;二是想获得好名声;三是想获得尊崇的地位;四是为了求得更多的财富。
- ⏱ 2023-09-29 07:29:18
📌 我们常常认为有了很多钱之后,我们就会幸福。但实际上,我们只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让我们真正幸福的,可能是有钱之后的炫耀,以及由此带来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有钱或者获得崇高的名誉和地位,都只是我们实现某些内心追求的手段而已。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他的个体感受,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千差万别的。但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内心如何定义幸福,这取决于你的自我意识,或者说你如何感知这个世界。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 ⏱ 2023-09-29 07:29:56
📌 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目前地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7亿,而就整部人类历史而言,你成为这77亿之一的概率其实不到10%,因为地球上曾经存在过1000多亿人,你有90%以上的概率出生在其他时代,当然包括远古时代。其次,从空间维度上看,你完全有可能出生在贫苦的非洲、印度乃至战乱不断的中东,你生活在中国这个的地方的概率也很小。最后,从遗传维度上看,你的性格、品行、能力、天赋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当然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民族文化等因素也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你几乎完全不能控制,但这些因素对你的成功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从大的概率上来说,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随机性。
- ⏱ 2023-09-29 07:31:12
📌 同样在今天,美国人会把经济的繁荣归功于美联储降息、大量印钞等举措。很多人也把公司的成功归功于新总裁的走马上任,把个人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勤奋、自律和天赋异禀。就连书店架上也摆满了成功人物的传记,教人如何功成名就。我们非常擅长从成功中找所谓的“规律”,但实际上,我们低估了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或者运气的作用。
- ⏱ 2023-09-29 07:31:23
📌 不要去碰运气,靠运气赚来的钱,也会凭实力亏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了很多思维偏见,他的“前景理论”让我深受启发。这个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面临损失时却会偏爱冒险;当我们面对收获时却会更趋保守。赌场不用任何作弊手段就可以赚钱,其实只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以赌场为例,即便是玩家输赢的概率各占50%,但只要每100个玩家中50个人输掉的钱多于另外50个人赢得的钱,赌场自然就有盈利。原因很简单,输的人会不断加注,反而会输更多,而赢家会越来越保守,不敢下注,最终也不会赢很多。人生也是这样,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时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你越失败就越爱冒险,甚至会陷入恶性循环。
- ⏱ 2023-09-29 07:32:26
📌 这就是复利的优势,点滴积累的力量。成长和学习也是一样,做那些可以产生复利价值的事情,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总有一天会给你巨大的回报。不过复利增长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所做的事情是有长期价值的,之前的积累可以成为后来增长的基础,按照系统思维,这就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增强回路”。社交网络为什么厉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增加一个用户,就会为该网络的其他用户增加价值,甚至为整个社交网络增加价值,所以在社交网络中,很容易产生复利优势,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 ⏱ 2023-09-29 07:32:53
📌 我做自媒体选择了哲学这个冷门领域也是如此,当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哲学。这个思维很重要,打造差异化竞争才更有机会胜出,最好在这个领域超出对手的10倍。比如,你想想自己是不是花了超过正常人10倍的时间来读书,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不到8本,这还是算上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如果你一年读书超过80本,那么你就超过正常人的10倍了。
- ⏱ 2023-09-29 07:33:26
第七堂 人生观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有的积极、乐观,有的消极、悲观,但有一种人生观是很多东西方哲学家都推崇的,那就是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加缪的荒诞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都支持这种人生观。
- ⏱ 2023-09-29 07:48:15
📌 谷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鼓励员工用20%的工作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终谷歌很多内部创新都从这20%的时间中产生。而如果刘慈欣没有在工作之余写写小说,那他永远就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
- ⏱ 2023-09-29 07:50:31
📌 婴儿是最接近道家思想中“道”的存在,这是因为婴儿最接近自然,能保持本真的状态。婴儿的很多品质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婴儿不受经验或者固有认知的束缚,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如果拿成年人和婴儿相比,经验和知识量似乎是我们的优势,但实际上我们常常成为经验的奴隶。我们思考和看待世界无法跳出固有的认知局限,以至于无法观察到事物的本质。
- ⏱ 2023-09-29 07:51:11
📌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杯子的时候,通常会认为这是一个咖啡杯、茶杯或者其他什么器皿,我们对这个杯子有很多固有的认知。但在婴儿眼里,杯子的本质不仅仅是可以装水的器皿,还可能是一个玩具、一把武器,或者一件可以敲击的乐器。由于婴儿没有任何预设的主观认知,反而能更开放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每个成年人的世界都充满了各种概念、知识和经验,但这实际上会限制我们回到事物本身、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就像我们长大以后,再也无法获得童年时纯真的快乐。
- ⏱ 2023-09-29 08:16:18
📌 第二,婴儿不受任何价值观的束缚。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等等,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观念结构,但它们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局限。婴儿没有任何价值取向,成年人为人处世却经常要顾及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和面子,或者受限于某种社会规范和法则。比如,我们无法和仇人笑脸相迎,但小孩却可以和刚打完架的小伙伴和好如初。他们可以做到瞬间破涕为笑,又可以立刻翻脸不认人,丝毫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好意思。小孩没有任何价值观的束缚,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诚实和虚伪,也没有善、恶、美、丑的概念,但他们的言行却更接近真实的状态。
- ⏱ 2023-09-29 08:16:33
📌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说,成年人学习困难是因为记忆力下降、专注力下降,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效果,但是孩子比成年人更擅长学习,不是因为他们学得快,而是因为孩子更容易专注,更愿意坚持,更有耐心。所以老子才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真的可以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身心合一吗?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 ⏱ 2023-09-29 08:20:47
📌 永远保持像大自然一样的多元包容,也像婴儿一样,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 ⏱ 2023-09-29 08:21:00
后记
- 📌 孔子继续说,一个人在赌博时,如果用瓦片下注,往往可以巧中;如果用玉钩下注,那么就会心存畏惧;如果用黄金下注,就会头脑发昏,这是因为他看重身外之物,而有所顾忌、心怀畏惧。庄子说:“凡外重者内拙。”凡是太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维就必然笨拙。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想得太多。
- ⏱ 2023-09-29 08:21:43
读书笔记
第二堂 自由观
划线评论
- 📌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上大学时选择什么专业,不能说是由父母决定的,你有选择的自由;你选择什么工作,不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你也有选择的自由;你选择创业还是打工,不是由家庭环境决定的,你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甚至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应付,你显然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是你不愿意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而已。 ^225207353-7Kp7Caatb
- 💭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 ⏱ 2023-08-12 08:59:53
划线评论
- 📌 康德认为,自由不是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更多地体现在我们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换句话说,对自我欲望的满足不是真正的自由,对欲望的否定和克制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你用理性战胜了本能。 ^225207353-7Kp6UMoBi
- 💭 康德的语录
- ⏱ 2023-08-12 08:49:12
第五堂 权力观
划线评论
- 📌 权力的本质,是他人对你的依赖程度,而不在于你身处什么地位、扮演何种角色,或者拥有多么丰富的社会资源。 ^225207353-7LA2iVIX3
- 💭 父母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权利的翻转。
- ⏱ 2023-09-29 07: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