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影响商业的50本书》5星

序 只有在阅读中,思想才能统治黑暗

  • 📌 在思想市场上,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所有河流都有节点和源头,一切的繁茂都是历史与当下冲积后的结果。

    • ⏱ 2023-07-13 07:47:22
  • 📌 我的解读将从亚当·斯密开始。他出生的前一年,清朝的雍正皇帝登基。《国富论》在伦敦刊印发行的同时,托马斯·杰斐逊在费城起草发表了《独立宣言》,历史在这种大跨度的勾连中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 ⏱ 2023-07-13 07:47:41
  • 📌 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的局限性和对立面,甚至它们的矛盾本身便是事实的基本面。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给了两位吵了20多年的对手,他们一个主张市场理性假说,一个认为一切都是非理性繁荣。所以,永远不要试图从经济学家或管理学家那里,乞讨到绝对的真理。凯恩斯在谈及财政政策的长期有效性时,半开玩笑地说:“长远是对当前事物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而格林斯潘在讨论资本市场的波动时,无奈地承认:“只有泡沫破灭了,我们才知道它是泡沫。”

    • ⏱ 2023-07-13 07:48:39
  • 📌 而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有更进一步的诠释。他认为,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但是,它们将在我们的身体里起作用,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些书,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所以,卡尔维诺建议:“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

    • ⏱ 2023-07-13 07:50:06

《国富论》:他发现了“看不见的手”

  • 📌 亚当·斯密是一个遗腹子,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他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终生未婚,个性腼腆、言辞刻薄而思维缜密。他未满15岁便进入格拉斯哥大学读书,18岁考入牛津大学,28岁被聘任为教授。36岁时,斯密出版了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 ⏱ 2023-07-13 07:51:10
  • 📌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也是在这一年,美国人发表了《独立宣言》。这也许是一个巧合,这两本著作却如同两把手术刀,在旧时代的身上剖出了一个新生儿。

    • ⏱ 2023-07-13 07:53:24
  • 📌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仍然统治着人们的思维,前者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后者则把财富的全部秘密都托付给土地

    • ⏱ 2023-07-13 07:54:18
  • 📌 亚当·斯密第一次定义了生产的三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在他看来,是资本而不是其他——带来了市场,进而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扩展,资本的投入导致市场扩张,而后者反过来也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投资。所谓的“资本主义”便是从这个定义延展出来的概念。

    • ⏱ 2023-07-13 07:54:36
  • 📌 在经济行为的动力研究上,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般的论断。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而是利己之心,即每一个人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

    • ⏱ 2023-07-13 07:55:09
  • 📌 这种以利己心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贯穿整部《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思想。如后世学者所言:“斯密的经济人,那个只顾自己利益而无意之中却创造公共善的人,对于现代主流经济学来说,是让人觉得自在又熟悉的人物。”

    • ⏱ 2023-07-13 07:55:22
  • 📌 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却是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和资本形态的前提下的,并进行了更为结构性的定义。他认为,劳动分工源自交易的力量,所以,分工的程度取决于这种力量的大小和强弱。任何一个行业,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将越细,这叫作“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在经济学上,它被称为“斯密定理”。

    • ⏱ 2023-07-13 07:56:40
  • 📌 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从古罗马到英帝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在他看来,一个主权国家只有三个责任需要履行,“第一,保护社会免于暴乱和其他国家侵略的责任,第二,保护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遭其他社会成员施与的不义或压迫的责任;第三,建立并维持一定量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责任”。

    • ⏱ 2023-07-13 07:57:16
  • 📌 在现代经济学史上,大卫·休谟(David Hume)与亚当·斯密是公认的奠基人。休谟比斯密年长12岁,此后他们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斯密还忠诚地担任了休谟的遗嘱执行人。就如同其时代的所有著作一样,《国富论》并不是一本体系严谨的论著,它充满了经验主义的气质,很多论述明显带有启蒙意味,但它确实覆盖了所有的经济学基础性命题。

    • ⏱ 2023-07-13 07:58:37
  • 📌 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902年严复的文言文版,名为《原富》。1931年,郭大力和王亚南以白话文再译,定名为《国富论》。就全书内容而言,似乎还是严复的书名更接近本意,郭、王版很容易被曲解为这是一部关于国家富强或国家资本主义的专著

    • ⏱ 2023-07-13 08:00:35

《资本论》:一本为革命而生的经济学宣言

  •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价值都可以还原为时间。——卡尔·马克思

    • ⏱ 2023-07-13 08:48:54
  • 📌 大卫·休谟在28岁发表了《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马尔萨斯在32岁完成《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约翰·穆勒在38岁写出《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而马克思在30岁那年,起草了《共产党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在这六位巨人中,唯一形成“主义”并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马克思和他的惊世巨著《资本论》。英国历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认为:“19世纪没有一位思想家能够像马克思那样,对于全人类有着如此坦率、准确和强有力的影响。

    • ⏱ 2023-07-13 08:49:28
  • 📌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数十年,正是工厂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单元,重构所有商业关系的时期。而他又居住在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的首都。不过,在一本关于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中,作者曾考据说,马克思终其一生,从来没有参观过一家英国工厂,以前在德国的时候,也只参观过一家小工厂。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是一本靠公式和意识形态推演出来的实践指导读本。

    • ⏱ 2023-07-13 08:51:04
  • 📌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工人只有通过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工厂和其他生产资料,才能打破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

    • ⏱ 2023-07-13 09:11:45
  • 📌 由此马克思得出了终极性结论:资本主义的毁灭是历史的必然,而这将通过暴力来实现。无产阶级将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唯一失去的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展现了严密而自洽的理论推导,同时,四处洋溢着充满激情和魔力的文字,足以激起人们的澎湃热情。这是阅读其他经济学家的著作从未有过的体验。

    • ⏱ 2023-07-13 09:11:45
  • 📌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没有等到洪水的到来。而与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不同的是,1848年之后的欧洲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用英国共产党员、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话说:“资本主义的全球性胜利,是1848年后数十年历史的主旋律。这是信仰经济发展依靠私营企业竞争、从最便宜的市场采购一切,并以最高价格出售一切的社会的胜利。”

    • ⏱ 2023-07-13 09:11:45
  • 📌 尽管马克思生活窘迫,但是他的理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影响整个欧洲的思想界,并成为左翼社会运动的一面旗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本人对此表达了极高的警惕性,根据恩格斯的记录,他至少五次明确对人表述说,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 2023-07-13 08:54:5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

  • 📌 根据考证,“资本主义”这个名词就是在《共产党宣言》诞生的1848年前后被发明出来的,它如同一个巨型魔鬼,抹杀了全部的旧生产关系和劳动力模型,把每一个人、家庭和国家投掷到动荡而急速的大漩涡中。

    • ⏱ 2023-07-13 08:54:52
  • 📌 德国天才们的命运往往都不太顺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与大脑中的魔鬼做斗争,韦伯也一样。韦伯的家族有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他在32岁的时候曾经精神崩溃,无法阅读、写作甚至与人正常交谈。这个曾经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摆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树梢。

    • ⏱ 2023-07-13 08:56:40
  • 📌 在农耕时期,各大文明对商业的态度几乎均是消极的。柏拉图批评商人说:“一有机会赢利,他们就会设法牟取暴利。这就是各种商业和小贩名声不好,被社会轻视的原因。”《圣经》认为商人上天堂比骆驼钻针孔还要难,中国的儒家伦理更是彻底的贱商主义,一言以蔽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2023-07-13 08:56:54
  • 📌 韦伯的终生好友、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在1902年出版的《现代资本主义》(Der Moderne Kapitalismus)一书中指出:“获利欲”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动力。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个普遍的共识,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图以来的一个基础性共识。

    • ⏱ 2023-07-13 08:57:20
  • 📌 韦伯通过不厌其烦的论证,提出了三个原则性的观点。其一,正当性的终极认同。马克斯·韦伯认为人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而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

    • ⏱ 2023-07-13 08:59:46
  • 📌 其二,内心信仰的驱动。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中,基督教新教的清教徒精神和禁欲主义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尽管没有这些精神也可能产生某些资本主义的特征,但不会产生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所以,现代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皆为新教占主流的国家,而传统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论经济实力与影响力,都只能算二流国家。

    • ⏱ 2023-07-13 08:58:45
  • 📌 马克斯·韦伯是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冲击的第一批欧洲知识分子,他曾说,现在的读书人是否诚实、老实,只要看他对两个人的态度,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尼采。

    • ⏱ 2023-07-13 09:00:03
  • 📌 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对财富的贪欲,而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者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那么多人勤恳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纪律,并不是为了单纯糊口或热爱金钱,而是内心信仰使然。

    • ⏱ 2023-07-13 09:00:32
  • 📌 就在这个时刻,卡内基内心出现了焦虑:我凭什么能拥有这么多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对于我的人生又意味着什么?卡内基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是上帝派我来赚钱的,所以,我要把荣光归于上帝。”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卡内基成立了慈善基金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捐赠图书馆最多的人。在“钢铁大王”的名号之外,他又有了“美国慈善事业之父”的称号。没有史料显示,作为新教徒的卡内基读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不过,他的实践却印证了韦伯的观点。

    • ⏱ 2023-07-13 09:01:17
  • 📌 韦伯分析了中国宗教的这两种基本形式对经济生活的理性化推动。他断言,无论是儒家或道家,都不具备新教那样的责任伦理观,因为儒家“作为支配性的终极价值体系,它们始终是传统主义取向的,对于世界所采取的是适应而不是改造的态度”。

    • ⏱ 2023-07-13 09:01:52
  • 📌 马克斯·韦伯尝言,“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显然,他是这张大网的编织者之一,我们悬挂其上,同时也在参与编织。

    • ⏱ 2023-07-13 09:02:18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新定义“看得见的手”

  • 📌 长远是对当前事务错误的指导。从长远看,我们都已经死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 2023-07-13 09:03:21
  • 📌 但凡被称为“主义”的,都意味着某种先验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它的信奉者而言,“主义”所代表的主张即为真理,不容置疑。在政治经济学界,马克思主义之后,影响最大的便是凯恩斯主义。

    • ⏱ 2023-07-13 09:03:40
  • 📌 一战结束后,他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他的谈判对手之一,就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马克斯·韦伯。

    • ⏱ 2023-07-13 09:05:01
  • 📌 凯恩斯是英伦精英主义下的最精致的一颗“蛋”,然而,不幸的是,他生活的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祖国正是在这数十年里饱受摧残,终而沦为美国的“小兄弟”。凯恩斯的学术生涯以及成就,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 ⏱ 2023-07-13 09:05:57
  • 📌 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马歇尔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供需二元论,他认为,市场价格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供需犹如剪刀的两翼,而供需优化的最佳模式,是充分竞争的自由贸易。

    • ⏱ 2023-07-13 09:06:19
  • 📌 凯恩斯挺身而出。《通论》一书的理论起点是:现代市场经济可能会陷入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即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但产出水平却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凯恩斯坚定地认为,供给绝对不可能创造对其自身的需求,需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 2023-07-13 09:07:25
  • 📌 凯恩斯给出的药方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

    • ⏱ 2023-07-13 09:07:52
  • 📌 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 ⏱ 2023-07-13 09:08:17
  • 📌 《通论》的出版,当即掀起轩然大波,凯恩斯被视为亚当·斯密的叛徒。但是,也是这部著作,让他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从此诞生。

    • ⏱ 2023-07-13 09:08:49
  • 📌 在现实世界,让凯恩斯的理论走向实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和他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于1933年出任美国总统,提出了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旨的经济复兴运动,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了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政策。在新政期间,罗斯福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工程项目,包括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幢校舍与医院等公共建筑物。

    • ⏱ 2023-07-13 09:09:24
  • 📌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三部最重要的经典。它们都与“手”有关。斯密发现了“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和凯恩斯则各自定义了“看得见的手”,对后两人的认同、追随、修订与反叛,构成了近百年政治经济世界的全部风景。后世的治国者中,如果有10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就有100个凯恩斯主义者,而且,前者中的一半可能还是伪装的凯恩斯主义者。

    • ⏱ 2023-07-13 09:10:01
  • 📌 就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不顾凯恩斯的拼死反对,主导通过了一项条款,使美元成为唯一能与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从此,英镑失去主导地位。有人唏嘘说,凯恩斯的猝死,与此不无关系,凯恩斯主义拯救了美国经济,而美国人则逼死了凯恩斯。

    • ⏱ 2023-07-13 09:11:38
  • 📌 你几乎可以在每一本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读到凯恩斯,他如同一个坐标,是无数理论的起点,通往不同的小径。

    • ⏱ 2023-07-13 09:12:19

《通往奴役之路》:他什么都不相信,除了自由

  • 📌 通过赋予政府以无限制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并且一个民主制度就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完全的专制政治来。——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 ⏱ 2023-07-13 22:47:02
  • 📌 1944年,英国政府为了拯救经济,发表了一部《就业政策白皮书》,其指导思想正是来自于凯恩斯和他的政府干预主义。也是在这一年,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在书中,哈耶克对如日中天的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委婉的批判:

    • ⏱ 2023-07-13 22:48:35
  • 📌 凯恩斯在赴美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海轮上,读完了哈耶克的新著。跟他的很多信徒所表现出来的愤懑不同,凯恩斯赞许哈耶克的书是一部“宏伟的著作,我们有最大的理由向你表示感谢,因为你说出了很多应该被说的。在道德和哲学上,我几乎同意你的所有观点”。接着,凯恩斯对哈耶克的挑战提出了回应。他写道:“但是,你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在何处划分界限的说法。我猜想你大大地低估了中间道路的现实性。我要批评你将道德和物质的问题混为一谈。在思考和感觉都正确的社会,危险的行动也可以是安全的,但如果由那些思考和感觉都错误的社会来执行这些政策,就会走向地狱。”凯恩斯与哈耶克的争论到此为止,再无交锋续篇。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迄今仍被反复讨论的课题: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之中,交织着计划与市场、民主与专制四大要素,它们的配对调和,构成了数种迥然不同的国家成长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欧自由经济、苏联模式、拉美化、北欧混合市场经济模式、东亚模式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等多个类型。

    • ⏱ 2023-07-13 22:50:10
  • 📌 纳粹德国的终结,得益于美国与苏联的携手作战,这也造成战后思想市场的极度混乱。在西方世界,一度有超过一半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人,同情乃至倾向苏联。其中,最出名的是萨特等人在法国发起的存在主义运动。而在反对者的阵营中,有两个旗帜般的斗士,他们共同发明了“极权主义”这个新名词,并分别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学理上的坚决批判,他们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哈耶克和他的一系列著作。

    • ⏱ 2023-07-13 22:51:39
  • 📌 哈耶克涉足领域繁杂,著述多达25部,最出名的有两部,一是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二是1988年的《致命的自负》(The Fatal Conceit),它们共同的主题都是指出社会主义的谬误。他不无悲悯地写道:“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 ⏱ 2023-07-13 22:53:04
  • 📌 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哈耶克称之为一种无法达到的乌托邦,对其的迷信,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并必将通往奴役之路。在书中,他表达了三层“不相信”。他不相信,健康的国民经济可以被集中管理和科学规划。

    • ⏱ 2023-07-13 22:53:52
  • 📌 他不相信,政府可以控制对权力的贪婪。通过赋予政府以无限制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并且一个民主制度就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完全的专制政治来。如果民主制度决定了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又必定要运用不能根据定则加以指导的权力时,它必定会变成专断的权力。

    • ⏱ 2023-07-13 22:54:19
  • 📌 他不相信,精英分子真的能发现绝对的真理。从纯粹的并且真心真意的理想家到狂热者往往只不过是一步之遥。虽然失望的专家的激愤强有力地推动了对计划的要求,但如果让世界上每一方面最著名的专家毫无阻碍地去实现他们的理想的话,那将再没有比这个更难忍受和更不合理的世界了。

    • ⏱ 2023-07-13 22:54:47
  • 📌 就如凯恩斯所指出的,哈耶克的理论过于道德化,为了展开对计划经济的批判,他拒绝一切形式的管制,甚至一度主张“货币非国家化”,因而剔除了“中间选项”。很多经济学家批评他的一些观点因过于极端而难以自洽,还有人因此提出了“米塞斯-哈耶克陷阱”。

    • ⏱ 2023-07-13 22:56:09

《自由选择》:经济学界有个“矮巨人”

  • 📌 如果政府提供了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意味着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做了补贴。所以弗里德曼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午餐,其实是全世界最昂贵的

    • ⏱ 2023-07-13 22:58:24
  • 📌 弗里德曼极端崇尚自由,认为“一个把平等置于自由之上的社会,两者都得不到。相反,一个把自由置于平等之上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两者兼得”。因此,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应该是由自由资本所主导的,而这个市场最基本的环境就必须是自由的。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弗里德曼保持着极高的警惕,并强调充分的“法治”。他表达过一个跟哈耶克很近似的观点:“已经集中起来的权力,不会由于创造它的那些人的良好愿望而变得无害。”他的理论信徒、美国总统里根曾经多次引用他的另外一句名言:“政府才是导致今天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 ⏱ 2023-07-13 22:59:13
  • 📌 弗里德曼的休克疗法似乎没有拯救智利。一位叫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智利经济学家,曾是弗里德曼的学生,他在一封致弗里德曼的公开信中披露:在阿连德时代,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用其17%的收入就足够支付食物和交通费;但在皮诺切特时代,普通工薪阶层用其收入的74%,只够买面包这一项支出。皮诺切特一共在位17年,是一位实际意义上的独裁者,他多次变更经济政策,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智利经济才稳定下来,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皮诺切特又把银行和资源型企业收归国有化,一家国有铜业公司贡献了全国出口收入的85%。“芝加哥小子”在智利的试验,成为经济学界的一桩公案。政治的高度独裁与经济的极端自由化,一直在错配中痛苦而无解地博弈。在这里,我们似乎又读到了凯恩斯与哈耶克当年的那次小小的交锋。弗里德曼一直不承认失败。1988年9月,中国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经济学家张五常的陪同下,弗里德曼访华,见到了当时的领导人。在与弗里德曼交谈时,该领导人曾感叹说,中国的问题非常复杂,如同一只老鼠有很多条尾巴。弗里德曼脱口而出:那好办,把它们一次性剪掉就行了。

    • ⏱ 2023-07-13 23:02:58
  • 📌 弗里德曼的故事告诉我们,就如同没有一家商学院可以教出比尔·盖茨或马云一样,没有一本经济学教材或哪个学派,可以为一国经济开出现成的改革良方。在某种意义上,这不是凯恩斯的错,也不是弗里德曼的错。

    • ⏱ 2023-07-13 23:03:28

《经济学》:“我写教科书,其他人拟定法律”

  • 📌 直到18世纪末,经济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亚当·斯密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哲学和历史学中剥离出来,至凯恩斯大开大合,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到1948年,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1915—2009)写出了第一本经济学的大学教科书,至此经济学才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学科教育范式。这一年,萨缪尔森33岁。

    • ⏱ 2023-07-13 23:05:28
  • 📌 萨缪尔森之后的经济学开始被数学工具统治,它变得壁垒森严,令人望而生畏,也终于与哲学、历史学划江而治,独立成国。

    • ⏱ 2023-07-13 23:07:48
  • 📌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各国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即“滞胀”。萨缪尔森的新凯恩斯主义遇到了麻烦,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轮盘终于从萨缪尔森那里转到了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学派开始占领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他们主张政府最重要的经济职能就是调节货币供应,除此之外则不应该对经济进行任何干预。里根政府正是奉行了货币学派的政策,走出了滞胀的泥潭,并开创了另一个高增长的时期。

    • ⏱ 2023-07-13 23:09:38
  • 📌 对“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这个标签,萨缪尔森并不太乐意接受,他称自己为“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完全忠实于凯恩斯主义甚至和相信纳粹口号一样好笑。

    • ⏱ 2023-07-13 23:10:48
  • 📌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萨缪尔森在《纽约时报》撰文,仍然没有饶过已经去世的弗里德曼,他认为金融危机的肇因就是受了弗里德曼思想影响的政策。他写道:“今天我们见识了弗里德曼的‘一个市场能够调节它自身’的观点有多么错误,我希望他仍然活着,这样他就能够见证他观念中的极端主义是如何导致自身的失败的。”一年后的2009年12月13日,萨缪尔森也去世了。不知道,这两位同样善于辩论并终生互不服气的经济学家,在天堂里是否又会整天吵个没完。

    • ⏱ 2023-07-13 23:11:38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个“旁观者”的创新

  • 📌 1911年,机工学徒出身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标志着管理学的雏形初现。

    • ⏱ 2023-07-14 08:49:36
  • 📌 而真正让管理学建立完整知识架构,并对企业的性质和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定义的,则是彼得·德鲁克(1909—2005),他因此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 ⏱ 2023-07-14 08:49:50
  • 📌 德鲁克因此得出结论:管理是一种新技术(而不是特定的某个科学或发明),它使美国经济走向了企业家经济,也将使美国进入一个企业家社会。

    • ⏱ 2023-07-14 08:52:34
  • 📌 他举了鞋匠的例子,他说:“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就应该是一台挣钱的机器。譬如,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会对鞋子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鞋子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

    • ⏱ 2023-07-14 08:53:22
  • 📌 也许我们真的太漠视劳动本身了,我们只关心通过劳动可以获得多少金钱,却不太关心劳动本身及其对象的意义。世界上之所以出现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

    • ⏱ 2023-07-14 08:53:38
  • 📌 每一个企业家碰到德鲁克都会问他一个与自己产业有关的问题。而德鲁克却告诉大家,“企业家首先要问自己:我们的业务是什么?”这好像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企业家必须首先回答:谁是为我们提供“业务”的人?也就是说,谁是我们的顾客?他们在哪里?他们看中的是什么?我们的业务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做什么?

    • ⏱ 2023-07-14 08:54:29

“竞争三部曲”:战略模型的设计大师

  • 📌 波特研究的领域是战略。如果说德鲁克确立了管理学的学科地位,那么,比他晚一辈的迈克尔·波特则让管理学的影响力超出了商业世界的范畴。让波特成为“竞争战略之父”的,是他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和《国家竞争战略》(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 2023-07-14 08:56:23
  • 📌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一般性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生产制造、研发、服务、推销、广告及管理等方面的成本,确保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专一化战略”是公司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公司要么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要么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两者兼得。

    • ⏱ 2023-07-14 08:57:29
  • 📌 波特进而认为,所有的竞争规则总是以五种竞争力量的形式出现,他总结为“五力模型”。“五力”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能力和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和竞争格局的演化。

    • ⏱ 2023-07-14 08:58:26
  • 📌 在亚洲,他更成为新加坡的李光耀、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等强势领导人最喜欢的西方学者。可以说,正是波特混淆了管理学家的学术服务边界,而这正应和了德鲁克在1985年所提示的“企业家精神向全社会渗透”的前景。不过,波特的国家竞争战略也让经济学家们很不爽,后者觉得管理学家动了他们的“奶酪”,手伸得实在太长了

    • ⏱ 2023-07-14 08:59:58

《乌合之众》:群众是如何被发动起来的

  • 📌 黑格尔认为,获得认可的欲望,是人最基本的愿望。

    • ⏱ 2023-07-14 09:01:17
  • 📌 得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群体只受无意识情感的影响。

    • ⏱ 2023-07-14 09:03:07
  • 📌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要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而且,要想让这种信念在群体中扎根,需要把能导致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就像是宗教的手法。

    • ⏱ 2023-07-14 09:03:28
  • 📌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他们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甚至可以达到使人慷慨赴死的地步。

    • ⏱ 2023-07-14 09:04:49
  • 📌 勒庞引用了发生在1719年的“密西西比计划”。在那次事件中,一位法国银行家以一个子虚乌有的密西西比流域的经济开发计划为由头,发行并炒作股票,酿成法国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勒庞警示道:“是金钱导致了癫狂,还是癫狂制造了幻想?群体聚在一起的荒唐行为可见一斑。”

    • ⏱ 2023-07-14 09:05:57
  • 📌 李普曼在书中创造了一个新词: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他认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志和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到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与此类似,同样存在着“真实人格”和“虚拟人格”。据此他提出,世界和伟大人物,其实都是被想象和定义出来的。道德准则是固化了的成见。大人物是通过一种虚构的个性而广为人知,他的形象往往是自我塑造与大众塑造的产物,而在这一塑造过程中,集体沉迷其中,不亦乐乎。虚拟甚至会自我实现为真实。

    • ⏱ 2023-07-14 09:07:49
  • 📌 霍弗认为,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 ⏱ 2023-07-14 09:08:33
  • 📌 霍弗提出了一个群众运动领袖的养成公式:领袖=理论家+鼓动者+行动人。“能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好铺路工作的,是那些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但一个群众运动要实际诞生出来和茁壮成长,却必须借助狂热者的气质与才干,而最后可以让一个群众运动获得巩固的,大半是靠务实的行动人。”若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能力,那么,他一定是一位天才的群众领袖。霍弗的这个公式,普适于古往今来的政治和商业世界,你可以把你知道名字的“伟大的群众领袖”写在一张纸上,看看能不能对号入座。

    • ⏱ 2023-07-14 09:09:08
  • 📌 勒庞的书出版后,迅速引起各国政治人士的关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真阅读了《乌合之众》,坚持要与作者见一面。有人感慨,“我们谴责勒庞,但却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甚至有不少学者论证说,墨索里尼、希特勒及苏联的早期革命家们都是勒庞的信徒,他们把勒庞的理论熟记于心,并忠实地付诸行动。

    • ⏱ 2023-07-15 08:22:45
  • 📌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勒庞、李普曼和霍弗所揭示出的群体心理的冲动与晦暗,是人性固有的组成部分,它们即便被发掘、被警示、被防范,但是,仍然会在某种条件下,不可阻挡地大面积发作。

    • ⏱ 2023-07-15 08:22:55

《追求卓越》:第一本卖过千万册的商业图书

  • 📌 挑出43家样本公司,其中包括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公司,如沃尔玛、麦当劳、迪士尼、强生等,从中总结出八项“卓越特质”。二这八项特质,分别是: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创新精神,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
    • ⏱ 2023-07-15 08:25:50

《基业长青》:伟大的创业者都是“造钟”人

  • 📌 与彼得斯相比,柯林斯更注重领导人的能力培养及传承,他认为这对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他提出要做造钟师,不要做报时人。

    • ⏱ 2023-07-15 08:29:09
  • 📌 柯林斯发现,那些由优秀公司变为卓越公司的佼佼者,并不一定都拥有最新的技术、最擅长管理的CEO。它们最有力的武器是所倡导和坚持的公司文化——一种激励每个人都按照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工作的文化。

    • ⏱ 2023-07-15 08:29:32
  • 📌 人们通常以为,所谓的第五级领导者,一定要具有领袖魅力和卓越非凡的才能,他们入得车间,上得头条,风度翩翩,霸气横溢。但是,柯林斯却认为,真正的第五级领导人很可能是那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不善言辞者。

    • ⏱ 2023-07-17 19:35:47
  • 📌 史密斯让金百利-克拉克脱胎换骨,成效非凡,将它改造成全球消费性纸类产品的龙头公司。在他的带领和管理下,公司击败竞争对手史谷脱纸业(Scott Paper)和宝洁(P&G)。同时,金百利-克拉克的累积股票报酬率是整体股市的4.1倍,表现优于惠普、3M、可口可乐和通用电气等久负盛名的公司。在史密斯身上,呈现出复杂甚至带点冲突的人格特征,“谦逊而执着,腼腆而无畏”,平日沉静如水,却在关键时刻刚猛如虎,勇于决断,敢于担责。为了使公司走向卓越,他有决心做任何事,不管这些决定多么重大,多么困难。

    • ⏱ 2023-07-17 19:35:47
  • 📌 柯林斯得出了一系列打破大众传统认知的结论: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很多实现跨越的公司从属的并非是景气行业,有的甚至是处境很糟的行业。卓越并非环境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慎重决策的结果。

    • ⏱ 2023-07-15 08:31:05

《营销管理》:营销学最后的大师

  • 📌 说科特勒是当代营销学的理论建构大师——甚至是最后的大师,恐怕一点都不言过其实。

    • ⏱ 2023-07-17 19:36:12
  • 📌 如果说,各大经济学院经常在萨缪尔森、曼昆或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原理教材中徘徊选择的话,那么,营销学教授则要省心得多。一本伟大的教科书需要具备三个特点:清晰而严谨的理论架构,精准的概念定义和与时俱进的迭代能力,恰巧,科特勒是这三方面的天才。在科特勒之前,所有的营销学教材都是在描述营销所起的作用,而科特勒则把营销学思想变成了一种分析导向和可接受的学术范式。他第一次把经济学、行为科学和数学元素引入了理论中,从而实现了营销学知识的可证伪与可量化。

    • ⏱ 2023-07-17 19:36:54
  • 📌 他把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他把产品定义为:“人们为留意、获取、使用或消费而提供给市场的,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一切东西。”他把营销管理定义为:“为了创造与目标群体的交换以满足顾客及组织目标需要所进行的计划、执行、概念、价格、促销、产品分布、服务和想法的过程。”

    • ⏱ 2023-07-17 19:37:21
  • 📌 如果在商业教育界有“四大师”,他们应该是彼得·德鲁克、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和彼得·圣吉(Peter Senge)。他们分别在管理学、营销学、战略学和学习型组织这4个方面开天辟地,分河划江,坐镇一方。

    • ⏱ 2023-07-17 19:38:07
  • 📌 2008年,中国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奶粉行业所有善于营销推广的明星级企业遭遇灭顶之灾。之后,一家中国杂志就这一事件访问了科特勒。科特勒问:在日本,如果一家公司的总裁遇到丢脸的事情,有时会剖腹自杀,羞耻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羞耻感在中国是个大问题吗?记者答:不,我们有不同的文化。科特勒:羞耻感不起作用的话,负罪感呢?记者答:说不准。负罪感更多是在西方文化中。科特勒:那么面子呢?面子问题在你们的文化中也不明显吗?记者答:面子是我们的文化。不过面子问题主要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比如朋友之间和社区之中。科特勒:明白了。(他当时的表情估计很复杂)

    • ⏱ 2023-07-17 19:38:42

《第五项修炼》:席卷全球的学习型组织热

  • 📌 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他在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在许多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智商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他的答案是:“这是因为,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因此,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对组织而言,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 ⏱ 2023-07-17 19:40:05
  • 📌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实质上是一种破坏性思维,他以系统思考的名义,打破了传统管理学中的中心权威模式。他强调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管理者是研究者和设计者,而不是控制者和监督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互动促进和共同提升。

    • ⏱ 2023-07-17 19:40:54

《隐形冠军》:默默无闻的小巨人

  • 📌 西蒙最终发现,真正支撑德国产业经济的,不是西门子、奔驰之类的巨型企业,而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在某一细分行业默默耕耘并且成为全球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利基市场中的地位无可撼动,有的甚至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份额;它们的技术创新遥遥领先于同行,其人均拥有专利数甚至远远超过西门子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但是因为所从事的行业相对生僻,加上专注的战略和低调的风格,它们都隐身于大众的视野之外。

    • ⏱ 2023-07-17 19:43:05
  • 📌 西蒙给隐形冠军下了一个十分简洁的定义:(1)某一个细分市场的绝对领先者,以市场占有率衡量,它们是世界市场的老大或者老二;(2)年销售额不超过10亿德国马克;(3)不为人所知。

    • ⏱ 2023-07-17 19:43:20
  • 📌 产品创新的同时,隐形冠军还注重流程和服务的创新。有家做螺丝的伍尔特公司,全世界螺丝销售额最高,它有个很小的发明:在建筑业要用到大量的螺丝和螺丝刀,但是要找到规格正好相同的很费时。它所做的创新,就是在同等规格的螺丝和螺丝刀上贴个同样颜色的小标签。这些完全不是高科技的东西,对顾客来说却意义深远。创新不是“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小步迭代,持续改进。

    • ⏱ 2023-07-17 19:43:51

《定位》:“有史以来对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 📌 所有在中国做营销的人,都知道定位。这应该是过去20年提及率最高的营销学名词。定位,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商品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是什么。这个观念颇有点东方禅意——“百千名相,无非一心”。

    • ⏱ 2023-07-17 19:44:34
  • 📌 定位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

    • ⏱ 2023-07-17 19:45:18
  • 📌 特劳特和里斯总结了消费者的五大心智模式:消费者只能接收有限的信息;消费者喜欢简单,讨厌复杂;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不会轻易改变;消费者的注意力容易失去焦点。

    • ⏱ 2023-07-17 19:45:37
  • 📌 比如,很多新兴品牌最苦恼的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强大的领导者品牌,特劳特给出的建议就非常“简单粗暴”:去做它的对立面。引用他的举例来说,漱口水大都气味不好,像药一样,SCOPE选择做对立面,它说自己是好闻的漱口水。塔吉特(Target)的对立面是沃尔玛,它的定位是便宜时尚;百事可乐是可口可乐的对立面;贝兹娃娃是芭比娃娃的对立面;百度是谷歌的对立面。

    • ⏱ 2023-07-17 19:45:56
  • 📌 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汽水饮料市场已经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瓜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没有任何的市场缝隙。特劳特为一家公司的一款橙汁汽水品牌七喜做营销咨询,他把七喜汽水重新定位为“不含咖啡因的非可乐”。这一策略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七喜汽水一跃成为仅次于两大可乐品牌之后的美国饮料业第三品牌。以至于百事可乐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放弃了自主研发,转而购买了七喜公司的品牌使用权。

    • ⏱ 2023-07-17 19:46:30

《创新者的窘境》:管理越好的公司越容易失败

  • 📌 《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大公司为什么会失败”。他提出“破坏性创新”这个新概念,并得出了一个有点惊悚的结论:越是管理卓越的公司,在“破坏性创新”时刻到来的时候,就越难以摆脱困境。这个近乎宿命的结论,启迪了很多人,包括不可一世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后来发生的事实正是,一些巨无霸型的大公司正是被一家又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击败,这一景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行业,从百货、金融、电脑硬件到互联网。

    • ⏱ 2023-07-17 19:48:06
  • 📌 比尔·盖茨曾半开玩笑地说:“自从克里斯坦森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

    • ⏱ 2023-07-17 19:48:25
  • 📌 克里斯坦森的研究结果是: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领先企业马失前蹄的主因。准确地说,因为这些企业倾听了客户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的研发,以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因为它们认真研究了市场趋势,并将投资资本系统性地分配给了能够带来最佳收益率的创新领域,最终,它们都丧失了其市场领先地位。一个更悲剧的事情是,那些颠覆性的技术居然有很多来自大公司的实验室,而小公司的创业者正是从大公司被排异出去的“失意者”。

    • ⏱ 2023-07-17 19:49:00
  • 📌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第一个研发出数字相机技术的是胶卷公司柯达,第一个研发出手机触屏功能的是诺基亚,可是它们都不是这些技术的勇敢使用者,它们的前途也因此被埋葬。诺基亚的最后一任总裁在公司被收购时,颇为无奈地说:“我们什么也没有做错,但是我们还是失败了。”

    • ⏱ 2023-07-17 19:49:37
  • 📌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其实提出了一个十分叛逆的结论,那就是:已经成熟了近半个世纪的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越是大型的成功企业越容易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恐龙”。

    • ⏱ 2023-07-17 19:50:01
  • 📌 在书中,克里斯坦森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或者说,这个“锦囊”根本就不存在。他的根本性建议是,大公司决策层应该放弃对高效管理制度的迷信,将组织创新能力极度下沉,“把开发破坏性技术的职责赋予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

    • ⏱ 2023-07-17 19:50:25
  • 📌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在他的官方传记里,作者列举了7本影响了乔布斯的图书,其中,除了莎士比亚、柏拉图和几本与禅修有关的书外,唯一的一本商业图书,就是《创新者的窘境》。

    • ⏱ 2023-07-17 19:50:46
  • 📌 《创新者的窘境》在出版后的20多年里激励了无数的创业者,也让那些大公司治理者坐立不安。比尔·盖茨曾半开玩笑地说:“自从克里斯坦森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

    • ⏱ 2023-07-17 19:51:33

《长尾理论》:尾巴决定商业的未来

  • 📌 在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发现了一个经济规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被称为帕累托法则,或者叫二八定律。80%的东西之所以次要,不是因为没有人需要,而是因为发现或呈现它们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当安德森被问到上述问题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帕累托法则。“我当然知道这是一个狡猾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二八法则,正常的答案应该是20%,也就是说,20%的产品带来80%的销量。”可是,正确的答案居然是98%。跟传统的唱片店不同,在数字音乐网站上,那些小众而冷门的歌曲不存在展现和库存的成本,人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它们。就是从这个令人吃惊的答案出发,安德森开始了一项研究工程,考察了所有互联网电商公司的数据,从亚马逊(Amazon)、iTunes到奈飞(Netflix)。他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惊人的一致:在互联网世界里,任何商品都找得到它的消费者。

    • ⏱ 2023-07-18 08:51:05
  • 📌 由此,安德森发现了互联网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大法则: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而且,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就这样,在互联网环境下,帕累托法则失灵了,取而代之的是倒二八法则,即所谓的“长尾理论”。

    • ⏱ 2023-07-18 08:48:12
  • 📌 对于制造业者,长尾理论的启迪是:即便不能挤入20%的头部畅销行列,只要能够生产出符合少数人口味的独特商品,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长尾辐射,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

    • ⏱ 2023-07-18 08:49:09
  • 📌 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安德森还总结出了9个法则:(1)数字化仓储是降低库存成本的最佳办法;(2)挖掘消费者心理数据,让他们参与生产;(3)从多个传播渠道挖掘潜在需求,深入长尾的尾部;(4)不要试图生产一款适合所有人的商品;(5)建立更加灵活的定价策略;(6)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共享信息的机制,达到双赢的效果;(7)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考虑产品之间的“和”与“或”的问题;(8)借助长尾效应,根据市场自身淘汰结果来做出相应的反应,让市场替你做事;(9)重视免费的力量。

    • ⏱ 2023-07-18 08:49:33
  • 📌 安德森总结了4种免费模式,其中之一是“非货币市场”:人们提供某些服务或者产品,不一定是为了获得金钱回报,关注度、声誉、与人分享的快乐等回报都是人们免费服务他人的动力所在。维基百科和知乎便是这一模式的实践者。另外一种模式是“三方市场”,企业把核心业务免费化,从而彻底击溃所有的竞争对手,然后通过其他的增值服务,获得利润。2009年10月,周鸿祎把360杀毒软件免费化,仅仅用了6个月,就把保持了9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瑞星软件斩于马下,便是实施这一战略的经典案例。

    • ⏱ 2023-07-18 08:50:41

《引爆流行》:如何找到那个引爆点

  • 📌 暇步士(Hush Puppies)是一家创办于1958年的休闲鞋公司,在很多年里,它一直不温不火,直到1995年的秋天,它的一款单价30美元的拉绒羊皮鞋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在曼哈顿东区和苏荷区流行了起来,甚至有人开了暇步士的二手小店。两位时装设计师把它带到了纽约时装周上,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暇步士的销量增长了20多倍。

    • ⏱ 2023-07-18 08:52:07
  • 📌 联系员是指那些交际广泛,一旦传递信息,就有无数人接收到的人。内行是那些对某个领域研究特别透彻的意见领袖。推销员是乐于传播的活跃分子。在流行过程中,内行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联系员是社会黏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推销员负责说服大家。这一功能性的“角色组合”一旦运转起来,它的病毒式传播力将是惊人的。格拉德威尔算了一个数字: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哪怕只传播给两个人,如果这两个人每人再传播给两个人,这样进行50次时,传播人数将是1, 125,899,906,842,620。

    • ⏱ 2023-07-18 08:52:50
  • 📌 试验目的是说服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去打破伤风针。该试验一共分三个组:第一组给实验对象看关于破伤风疾病危害的宣传资料,并呼吁他们去校医务室打疫苗;第二组在第一组宣传资料的基础之上配了病人痛苦的图片;第三组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加配了一张校医务室的地图。试验数据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第二组虽然比第一组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破伤风的可怕之处,但仍然和第一组一样,只有3%的人去了校医务室注射疫苗;而第三组仅仅只是加了一个简单的地图,就把实际行动的人数占比增加到28%之多。这是因为,人的本能不仅更容易接收那些视觉化的东西,而且更愿意去做那些可操作化的行动。

    • ⏱ 2023-07-18 08:53:24
  • 📌 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一年要发生2000起以上的谋杀案,纽约地铁更是地狱般的重灾区。为了降低地铁里的犯罪率,新上任的地铁总监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将大部分的地铁警力都用在了清洗地铁涂鸦和严查逃票现象上。事实上,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20世纪9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相比,地铁上的犯罪事件减少了75%。这些不起眼的涂鸦和逃票现象,正是引爆纽约地铁犯罪流行的那扇“破窗”,也可称之为引爆点。

    • ⏱ 2023-07-18 08:54:14
  • 📌 邓巴在调查了遍布全球范围的21个原始部落之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原始部落都有一个几乎相同的人数规模,那就是150人左右。格拉德威尔据此认为,当一个社群的规模超过150人时,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就开始存在问题,协作便走向低效。因此,150人是环境威力发挥最佳效用的边界。

    • ⏱ 2023-07-18 08:54:33
  • 📌 格拉德威尔还有一部畅销书值得推荐,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人获得成功需要“一万小时训练时间”:《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季丽娜 译

    • ⏱ 2023-07-18 08:55:11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最喜欢说“不”的经济学家

  • 📌 他又是全球读者最多的经济学家,其雄辩的文笔被认为是自凯恩斯之后第一人,更有人认为,他是活着的经济学家中影响力最大的那一位。读他的书,你也许会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会被他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绚烂而辽阔的视野所迷倒。一克鲁格曼出生于1953年,是地道的纽约长岛人

    • ⏱ 2023-07-18 08:56:14
  • 📌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东亚四小龙”快速崛起,东亚发展模式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显学。1994年,克鲁格曼却不合时宜地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上发表了《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激烈批评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高度依赖政府主导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资拉动,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东亚模式“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要幻灭”。

    • ⏱ 2023-07-18 08:57:14
  • 📌 接着,他继续脚踢东亚模式。他直接把“亚洲四小龙”称为“纸老虎”,他轻蔑地写道:“如果说亚洲的增长有什么秘密的话,无非就是延期享受、愿意为了在未来获得收入而牺牲眼前的享乐。”他断定,它们不可能再保持前几年的速度,甚至有可能爆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危机。就在此书出版的第二年,泰铢泡沫破灭,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亚洲各国,克鲁格曼成了那只预见了危机的“超级乌鸦”,《流行的国际主义》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极短的时间里狂销120万册。

    • ⏱ 2023-07-18 08:57:50
  • 📌 克鲁格曼的一些观点表达了对凯恩斯的敬意——在一个需求不足的世界中,自由市场体制是难以持续生存下去的,尽管我们已经享受了自由市场的所有好处。他因此被视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

    • ⏱ 2023-07-18 08:58:54
  • 📌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恢复是虚弱的,官方提供的数据不值得信赖,中国想要通过出口来恢复经济增长是不太可能的,需要马上开始着手调整经济结构。此外,他认为中国可能是一个汇率操纵国,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容忍中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在被问及人民币的国际化时,他更是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在他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到的。克鲁格曼的这些言论激怒了很多中国学者,于是,从上海到北京,再到广州,他一路“舌战群儒”,以致最后得了急性咽喉炎。当他离开的时候,彼此都觉得对方已无可救药。

    • ⏱ 2023-07-18 09:00:16

《非理性繁荣》:大股灾烧出的超级明星

  • 📌 希勒觉得这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2000年,希勒给自己的一部新著起名为《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他预言,美国的股市正处在“非理性繁荣”的高点,股价很可能会出现拐点。就在这本书刚刚被摆上各地书店的书架时,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133点崩盘式下跌,在接下来的两年多里,跌到1108点,跌幅高达78%,数万亿美元灰飞烟灭。“国家不幸诗家幸”,一场大股灾烧出了一个经济学界的超级明星

    • ⏱ 2023-07-18 09:03:14
  • 📌 另一派当然就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反对者。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法玛的那个“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根本就不存在,同时,“有足够的理性,并且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做出合理反应的消费者”也不存在。这一派人聚集在美国东部的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希勒正是他们的代表之一。

    • ⏱ 2023-07-18 09:04:16
  • 📌 他在书中提出了制度和心理的“自我救赎”。当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就会出台种种刺激政策,从而唤起人们投资和消费的热情,当这一行为被认定为趋势,那么市场就会转热。而在热度越来越高的时候,恐惧就会累积,甚至美联储主席说出的一个新名词,就能造成市场的动荡。但是,在泡沫破灭之前,没有人能够定义泡沫。悲剧往往在喜剧的高潮时刻出现,反之亦然。

    • ⏱ 2023-07-18 19:30:40
  • 📌 在写《非理性繁荣》一书的时候,希勒还做过一个小测试,他通过邮件的方式随机向147个人发出了一份问卷。在问及“股市是不是最好的投资场所”时,63%的人表示“非常同意”,34%的人表示“有些同意”,“中立”“有些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人数加在一起只有3%。希勒对股市的下跌判断由此而来,这符合巴菲特的那句名言,投资人应该“在贪婪时恐惧,在恐惧时贪婪”。

    • ⏱ 2023-07-18 19:30:37
  • 📌 在希勒看来,只有通过这样的金融创新,才可能实现金融民主化,从而分散风险,让每一个普通公民都能享受商业进步的红利。他感叹说:金融应该帮助我们减少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添加随机性。为了使金融体系运转得更好,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其内在的逻辑,以及金融在独立自由的人之间撮合交易的能力——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希勒于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 ⏱ 2023-07-19 08:53:19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为“守夜人”划定边界

  • 📌 他们都是诺贝尔奖得主,个个都是颜值担当,话锋犀利,而且得理不饶人。克鲁格曼代表市场,斯蒂格利茨代表政府,希勒代表“非理性”,抛出任何一个话题,估计都会吵到莲花朵朵开。

    • ⏱ 2023-07-19 08:53:48
  • 📌 “毁灭的种子是什么?第一个是繁荣自身。”斯蒂格利茨在《喧嚣的九十年代》中写道:“也许自从郁金香泡沫之后,市场的非理性从来没有表现得像最近这样的明显。”他批评了市场,同时认为政府没有很好地扮演平衡的角色,以至于出现了“廉价的增长”。

    • ⏱ 2023-07-19 08:56:14
  • 📌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统计,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所获得的收入是社会底层90%的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的总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1/3。他把林肯总统的名言“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讽刺性地改为“1%所有,1%所治,1%所享”。

    • ⏱ 2023-07-19 08:56:14

《21世纪资本论》:让公平重新回到辩论的中心

  • 📌 自二战之后,随着全球政治与经济主导权的转移,欧洲再也没有出现凯恩斯式的大人物,经济学理论的发动机被搬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弗里德曼与萨缪尔森的争吵中,欧洲人有时候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

    • ⏱ 2023-07-19 08:57:23
  • 📌 从卢梭时代以来,巴黎一直是左翼知识界的心脏,二战结束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更是激荡了一代青年。1968年,巴黎爆发“红五月”运动,继而席卷整个西方世界,成为百年左翼青年运动的双高峰之一。

    • ⏱ 2023-07-19 08:57:56
  • 📌 2015年1月,法国政府授予皮凯蒂象征最高荣誉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但是,就如同萨特拒绝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皮凯蒂拒绝接受勋章,他对记者说:“政府的角色并非决定谁值得尊敬……他们还不如专注于复兴法国及欧洲的经济增长。

    • ⏱ 2023-07-19 08:58:57
  • 📌 在书中,皮凯蒂提出了资本“向心论”:当资本回报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时,不平等将加剧——因为利润和其他形式的资本收入,会比工资收入增长更快,而后者是绝大多数人的饭碗。

    • ⏱ 2023-07-19 08:59:35
  • 📌 通过对近300年欧美经济史的数据统计,他得出了让人近乎“绝望”的结论:资本报酬率维持在每年4%~5%的水平,意味着每14年左右财富翻番,而国民收入每年增长1%~2%,意味着起码每35年收入才能翻番。也就是说,工业革命以来,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剧,是一种必然现象。此外,皮凯蒂还使用了很多极端的数据,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个CEO的薪水是公司里基层员工的20倍,如今,世界500强公司管理层和基层薪资比大于200倍。再比如,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拥有的财富等于最穷的35亿人的资产总和。“我们的世界将重现19世纪欧洲的场景,平均主义的先锋思想将被遗忘,而新世界可能沦为拥有全球化经济的老欧洲。”

    • ⏱ 2023-07-19 09:00:06
  • 📌 皮凯蒂的行文和某些论述,让人联想起100多年前在大英图书馆埋头创作的马克思,他也不时做出一点这样的“暗示”。不过当然,他的结论并没有导向暴力革命。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征收“财富税”:对全球富人征税,并对最富人群提高税率。

    • ⏱ 2023-07-19 09:00:16
  • 📌 中国古人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体现了人性幽远而叵测的一面。

    • ⏱ 2023-07-19 09:00:44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家庭主妇对城市的抗议

  • 📌 在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美国发生了一场壮观的城市再造运动,旧的街道被彻底改造,贫民区相继被拆除,摩天大楼的纪录被一再打破。这里面既有新商业文化的喷发,也有着巨大的利益涌动,涉及房地产商、政府、零售商,以及无数雄心勃勃的建筑大师们。在这场大造城运动中,主流的理念是机器美学和新功能主义建筑哲学。甚至有人提出,“新是唯一的哲学”。然而,在家庭主妇雅各布斯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潮流,她在书中描述说,“生机勃勃的城市要有如下条件:零售与住宅相融;街道短小而不间断,避免长条封锁状;建筑物最好有新有旧,且融合不同的功能;此外,人口密度要高”。

    • ⏱ 2023-07-19 09:02:33
  • 📌 她用散文的笔调描写了自己心目中的城市场景:早上,杂货店的店主打开窗户,中学生们在上学路上把包装纸丢在地上。中午,裁缝打开窗给花草浇水,爱尔兰人在白马威士忌酒馆里晃荡,也会“舞出一个舞步”,比如把钥匙留在隔壁的熟食店。城市里到处是短的、七拐八扭的街道,人们能享受到拐弯的空间感乐趣。她笔下的城市是现代的,但同时更是混乱的,并充满了人的气息,这当然与柯布西耶式的注重功能秩序、整洁和社区分割的新城市主义背道而驰。

    • ⏱ 2023-07-19 09:03:22
  • 📌 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而导致的。

    • ⏱ 2023-07-19 09:03:46
  • 📌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她犀利地指出,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央商务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上是功能不良的。

    • ⏱ 2023-07-19 09:03:59
  • 📌 这种对自然和人性的尊重,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刷新了人们对城市和栖居的理解。

    • ⏱ 2023-07-19 09:04:57

《第三次浪潮》:他把新世界的地图徐徐展开

  • 📌 有一些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名词,都是在《第三次浪潮》中第一次被托夫勒发明出来的,比如,大数据、跨国公司、无纸化办公、产消合一等。在1980年,电脑已经诞生了30多年,也有一些实验室在构想信息化网络的可能性,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仅仅站在工业和商业活动的效率提升的高度。托夫勒却把它看成是“新文明形态的诞生”,在他看来,信息化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信息流动所产生的难以计量的非结构性数据,将成为新的资产,“数据即财富”。

    • ⏱ 2023-07-19 09:08:02
  • 📌 托夫勒用文字把他的读者一脚踢进了莫测的未来之海:“今天在危险边缘徘徊的不仅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不仅是能源、食物、人口、资本、原料和工作,真正危险的是市场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文明自身的远景。”我还曾经把托夫勒的一句话抄在日记本的扉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

    • ⏱ 2023-07-19 09:09:05

《失控》:互联网世界的“预言帝”

  • 📌 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开始的开始。——凯文·凯利

    • ⏱ 2023-07-19 09:09:28
  • 📌 凯文·凯利大学读了一年就辍学了——辍学似乎是美国互联网人的优良传统,在长长的辍学名单中,包括盖茨(微软)、乔布斯(苹果)、杨致远(雅虎)、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创办谷歌)、扎克伯格(Facebook,脸书)、陈士骏(YouTube)、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创办Uber,优步)、杰克·多西(Jack Dorsey,创办Twitter,推特)、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办Tesla,特斯拉)等等

    • ⏱ 2023-07-19 09:12:23
  • 📌 在《失控》中,KK把人类历史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分为四次“认知唤醒”:第一次是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我们是其他生物进化来的”;第三次是弗洛伊德——“我们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意识”;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便是机器智能的认知唤醒——“生物和机器的结合,无论生物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

    • ⏱ 2023-07-20 08:53:23
  • 📌 马化腾问他:“KK,你认为即将颠覆腾讯的那个企业是谁?”KK开玩笑地说:“如果你现在给我1亿美元,我就告诉你。”接着他说,“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我在现场的一角,分明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失控”的气场。

    • ⏱ 2023-07-20 08:53:52

《奇点临近》:机器什么时候战胜人类

  • 📌 库兹韦尔认为,我们目前正处在逆向设计生命与疾病内在信息处理的初级阶段。如果排除特定的医学上一般可以预防的情况,人类寿命可超过150岁,如果能预防90%的医学问题,则可超过500岁,如果预防率达到99%的话,我们可活过1000岁。

    • ⏱ 2023-07-20 08:55:38
  • 📌 作为一个当代科学家,库兹韦尔并不持有如此绝对的态度。在《奇点临近》中,他同时对技术进步的后果进行了思考。他警告说,新生物工程可能带来病毒的潜在威胁,纳米技术可能引发自我复制的危险,而随着超越人脑的机器人的出现,我们如何免遭侵袭?

    • ⏱ 2023-07-20 08:57:25
  • 📌 事实将证明,我们始终是“中心”。我们有能力在大脑中创造模型来虚拟现实,凭借这种能力再加上一点前瞻性的思考,我们就足以迎来又一轮进化:技术进化。这项进化使得物种进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一直延续,直到整个宇宙都触手可及。

    • ⏱ 2023-07-20 08:57:46

《世界是平的》:一组动听的全球化赞歌

  • 📌 在个人知识分享层面,弗里德曼受到凯文·凯利的启发,把“上传”视为第四大动力。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开放源社区、博客和维基百科等商业模式,把知识传播的权力让渡给平民,彻底摧毁了知识传播的等级结构和巴比伦塔。

    • ⏱ 2023-07-20 09:00:04
  • 📌 他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金拱门理论”:凡是有麦当劳的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理由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内中产阶层实力足以支撑起麦当劳的服务网络,这个国家就成了一个‘麦当劳国家’。‘麦当劳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发生任何大规模战争的,他们宁愿选择排长队等候汉堡包。”与此类似的,还有“戴尔冲突防治理论”。他以台海危机为例,由于戴尔(Dell)这样的跨国公司在台湾海峡两岸都有投资,因此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小。

    • ⏱ 2023-07-20 09:00:53
  • 📌 他的“金拱门理论”也被证伪。在2018年,土耳其有255家麦当劳餐厅,黎巴嫩有33家,约旦有28家,沙特有224家,但是这些“麦当劳国家”并没有因此化解了仇恨,停止战争冲突。他关于全球化模式的演绎,看上去也带有浓厚的美国优先主义色彩。

    • ⏱ 2023-07-20 09:01:18
  • 📌 弗里德曼没有纳入的一个变量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中国工人数量可能会陡增,直至超过美国全部工人人数,这个时候,中国就可能对市场的配置权提出新的要求,而美国就可能对“熟练技术”的输出制造障碍。而这正是2018年4月,中美贸易战爆发的导火索。所以,历史尚未终结,被碾平了的世界又将重新崎岖不平起来。勤奋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还在继续写作。

    • ⏱ 2023-07-20 09:01:54

《未来简史》:99%的人将成无用之人?

  • 📌 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智人征服地球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答案是:认知革命。智人并不是最强壮的,但是他们率先拥有了语言,从而学会了团队作战,此外,他们还形成了“讨论虚构事物”的能力,进而诞生了信仰和宗教,增强了认同感和凝聚力。赫拉利的解释,在历史学界肯定不是一个创见,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充满了现代感,甚至可以用其来解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 2023-07-20 09:03:18
  • 📌 再譬如,在1775年,亚洲经济总额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额的八成,中国和印度的生产总量占到全球的2/3,同时还拥有辽阔的疆域和最多的人口,但是,为什么在后来的竞争中,反倒是“处在世界偏远角落、气候还冻得让人手指僵硬”的欧洲成了最终的胜出者?赫拉利的答案,仍然是认知革命。欧洲形成了民主平等的价值观,以及与之配套的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科学精神,机器和枪炮是竞争力的体现,而不是原因。

    • ⏱ 2023-07-20 09:03:32
  • 📌 作为一个年轻的历史学家,赫拉利的答案几乎完全来自于凯文·凯利和库兹韦尔等人对新科技的描述:“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全新的议题。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生物本身就是算法;计算机和大数据,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 ⏱ 2023-07-20 09:04:13
  • 📌 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只有1%的人将完成下一次生物进化,升级成新物种——“神人”,而剩下99%的人将彻底沦为无用阶级。

    • ⏱ 2023-07-20 09:04:32
  • 📌 尽管对新科技革命深信不疑并充满了巨大的期待,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赫拉利竟从来不用智能手机。在中国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有读者问他:“面对这些挑战和惨淡的未来时,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到底应该做什么?”他回答说:“你应当少接收一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赫拉利坚持每天花两小时冥想,在他看来:“智能用于解决问题,意识用于感知事物,如痛苦、快乐、爱与恨,这两者并存于哺乳动物。而无意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 ⏱ 2023-07-20 09:05:21

《旧制度与大革命》:如何攻陷内心的巴士底狱

  • 📌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与西方大约是画等号的,不过在经典的欧洲学者那里,美国是一个“他者”,甚至是一种癌症般的存在。早在托克维尔的时代,美国式的商业文明就已经被欧洲知识分子所厌恶,它被认为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温床。

    • ⏱ 2023-07-20 09:06:47
  • 📌 在邮轮到达港口的时候,托克维尔买了一份当地的报纸,入眼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对时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激烈抨击,这让他对美国的新闻自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版自由在民主国家比在其他国家更为珍贵,只有它可以救治平等可能产生的大部分弊端。”

    • ⏱ 2023-07-20 09:07:33
  • 📌 美国之伟大不在于她比其他国家更为聪明,而在于她有更多能力修补自己犯下的错误”

    • ⏱ 2023-07-20 09:07:45
  • 📌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 ⏱ 2023-07-20 13:48:01
  • 📌 在大革命时期,人们一次次以民主的名义推翻了独裁者,却迅速地建立起更为专制的政权。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连这些制度的弊病本身也成了它的力量”。托克维尔不无悲哀地写道:“看到中央集权制在本世纪初如此轻易地在法国重建起来,我们丝毫不必感到惊异。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里,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 ⏱ 2023-07-20 13:49:15
  • 📌 正如同他所陈述的,物理意义上的巴士底狱会被一次次地攻陷和摧毁,但是人们心中的巴士底狱却可能更为顽强地一再重建。无论是新世界的美国还是老欧洲的法国,自由、民主与平等,从来不会很和谐地天然存在,它们之间甚至可能会爆发难以调和的冲突。任何试图建设一个天堂的理想和主义,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奔向它的反面。

    • ⏱ 2023-07-20 13:49:59
  • 📌 “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 2023-07-20 13:50:23

“年代四部曲”:一位欧洲共产党员的历史书写

  • 📌 霍布斯鲍姆把1789年当成是文明新纪元的肇始之年,他把那一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这样的定义,呈现出欧洲在政治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同步突破。

    • ⏱ 2023-07-20 19:39:55
  • 📌 半个多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的“欧洲人的时间”,从1876年到1915年,地球上大约1/4的陆地,是在六七个国家之间被分配或再分配的殖民地。英国统治了亚非拉的诸多土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法国的领土增加了350万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2.59平方千米),德国、比利时各获得100万平方英里。

    • ⏱ 2023-07-20 19:44:59
  • 📌 1890年,欧洲GDP的全球占比为40%,到2010年时已经不到20%,与1700年的水平大致相当。

    • ⏱ 2023-07-20 19:46:02
  • 📌 关于他终身不曾放弃的信仰,霍氏认为:“有两种社会主义,一种是作为宣传的社会主义,任何经济体都需要——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是一个奋斗的目标,而不是现行机制;另一种是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包括中国,它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

    • ⏱ 2023-07-20 19:49:09

《巨人》:发明了“中美国”概念的英国人

  • 📌 罗斯柴尔德是近代欧洲最神秘的金融家族,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是,1815年,滑铁卢战役期间,罗氏比市场早一天得知了拿破仑失败的消息,于是大肆做多英国国债,从中攫取暴利。在经济学课堂上,这成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佳案例。

    • ⏱ 2023-07-20 19:49:10
  • 📌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成了一个神话,他们的事迹成为银行史的第一篇章,肖邦为他们谱过曲,巴尔扎克和海涅为他们写过书,关于这个家族的笑话出现在《犹太人幽默集》中。更有传说,罗氏家族是全球金融圈最大的幕后操盘手,他们甚至控制了美联储,坐拥50万亿美元资产。弗格森获准进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私人档案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查阅了数万封原始信件,完成了对这一家族的历史性叙述。他披露的史料颠覆了之前的很多猜测,罗氏当然不是美联储的控制人,他们的家族资产其实不足100亿欧元,甚至,在1815年的那场豪赌中,“可能由于兄弟几个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一系列估算,他们蒙受了损失而不是获得了利润”。

    • ⏱ 2023-07-22 10:19:30
  • 📌 据他的计算,人类数千年历史上,出现过不超过70个帝国。他的祖国英国是第一个全球化意义上的帝国——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罗伯特·希利(John Robert Seeley)爵士的话说,“英国人心不在焉地建成了他们的帝国”。

    • ⏱ 2023-07-20 19:44:59
  • 📌 与英国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帝国模式不同,弗格森论证说,美国恰恰是那个一度最有条件成为帝国,却始终不愿意戴上“皇冠”的国家。小布什总统就曾谈道:“美国从来不是帝国。我们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有机会成为帝国而拒绝成为帝国的大国。”弗格森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事实上,美国就是一个帝国,而且从来都是一个帝国。我认为世界需要一个富有成效的自由帝国,而美国就是这个工作的最佳候选人。美国完全有理由扮演自由帝国的角色……虽然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帝国,但是美国人自身却缺乏帝国主义的意识和头脑。我很遗憾地说,威胁会来自内部实力的真空状态——美国本身所缺乏的强权政治意志。

    • ⏱ 2023-07-20 19:49:11
  • 📌 正是行走在尘土飞扬的中国大街上,弗格森说:“我突然意识到,西方主宰世界的500年已接近尾声。”这一观察,可以说是当今中生代西方精英阶层的某种共识,他们达成共识的时间,应该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之间。

    • ⏱ 2023-07-20 19:49:12
  • 📌 曾出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表达过与弗格森十分近似的历史性观点:人们往回看这段历史,冷战的结束,在美国、欧洲发生的情况,以及伊斯兰世界的争斗,都只是第二等事件,第一等事件是,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复兴。

    • ⏱ 2023-07-20 19:46:44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个走不出去的“福山困境”

  • 📌 这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发表,福山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

    • ⏱ 2023-07-20 19:49:29
  • 📌 在这场竞赛中,自由民主国家常常被人们看成是效率低下的一方,因为它需要保障一定范围内的工人权利而明显削弱了国家的权力。相反,专制制度则寻求使用国家权力去剥夺公民的私人领域,个人自由支配的领域所失去的权利,将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得到弥补。而在1989年冬天所发生的事实,令竞赛突然结束。福山所宣告的“历史的终结”,便是对此的总结陈词——自由民主制度用一种获得平等认可的理性欲望,替代了那种希望获得比别人更伟大的认可的非理性欲望。历史因此而终结。在书中,福山表达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乐观预测:随着冷战结束,主要大国集中在一种单一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上,国际关系的“共同市场化”将出现,世界将会实现内在平衡。

    • ⏱ 2023-07-20 19:50:29
  • 📌 人人都想在自己的手上终结历史,从恺撒、秦始皇到希特勒,也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但直至今日,无人达成。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不但没有终结争论,反而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之后20年,他一直纠缠其中,陷入了一个走不出去的“福山困境”。福山的理论受到两个事实的挑战:2001年的“9·11”事件和东亚经济模式,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 ⏱ 2023-07-20 19:51:02
  • 📌 东亚模式,是福山遇到的另外一个很难跨过去的理论跨栏。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他以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代表,论述了东亚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个日裔学者,他对亚洲的态度似乎更为复杂。他认为市场导向的专制主义国家集中了民主制度和共产主义两者的优点,他们既能够对其人民强行推行一种比较高度的社会纪律,又能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以鼓励发明和应用最现代的技术。工业化和自由民主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非常复杂,至今没有任何理论能予以适当的解释。

    • ⏱ 2023-07-20 19:52:19
  • 📌 他把国家、法治和问责机制视为现代政治体制的三组基础性制度。以中国为例,他认为,中国是最早的“韦伯式”国家,很早就建立了精英化的官僚体系,但是,“历朝的法律规章都是执行皇帝旨意的成文法。毫无疑问,中国也没有建立起正式的问责制度”。

    • ⏱ 2023-07-20 19:52:33
  • 📌 自从在1989年的夏天发表了那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后,弗朗西斯·福山就成了一个拼死护卫宝盒的战士,从任何角落射出的一支冷箭,就够他手忙脚乱一阵子。其实,“福山困境”的本质是一个人类困境:“获得认可的欲望”的确是一种根本性的动力,但是,它本身无法被量化和“一致化”,因而,历史也无法被终结。

    • ⏱ 2023-07-20 19:53:48

《大国的兴衰》:500年视野里的美国与中国

  • 📌 关于什么是“大国”,英国学者怀特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拥有超过全部竞争对手之和的力量的国家,无论遇到对手怎样组合发起进攻,都能从容不迫地策划战争的国家。”这里所谓的战争,应该包括军事的和经济的。史学界有一个共识,在上古、中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即便是汉唐明清的中国、罗马、奥斯曼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后者的出现是大航海及工业革命的产物。因此,保罗·肯尼迪的叙述起点便是1500年。

    • ⏱ 2023-07-20 20:03:14
  • 📌 肯尼迪通过研究500年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大国的兴衰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变的长期过程,其最核心的规律有三条:大国的兴衰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当时环境里和其他国家实力升降的比较。兴衰的主要和最终决定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不断扩展战略承诺导致军费攀升,最终使国家经济基础负担过重,是一个大国走向长期衰落的开始。

    • ⏱ 2023-07-20 20:04:07
  • 📌 日后的事实是,美国以消耗战甚至虚构的“星球大战”计划的方式终于拖垮了体制僵化的苏联,而硅谷意外地出现,替代底特律和芝加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切都不在保罗·肯尼迪的预测之中。他甚至仔细计算了美国的钢铁产能和贸易逆差,但是全书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硅谷”这个地方。也就是说,肯尼迪准确地指出了病灶,却没有提供与未来有关的药方。

    • ⏱ 2023-07-21 06:48:17
  • 📌 1492年,明朝宣布闭关锁国,而哥伦布在这一年发现了新大陆,保罗·肯尼迪惋惜地写道,郑和的大战船被搁置朽烂,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发出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 ⏱ 2023-07-21 06:48:59
  • 📌 对于中国,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50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西方没能理解中国,也没有对中国的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时至今日,我们所能够做的,也不比前人好到哪里去。”

    • ⏱ 2023-07-21 06:49:49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本有趣的文明进化简史

  • 📌 戴蒙德的结论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 ⏱ 2023-07-21 08:52:34
  • 📌 1492年,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时候,印第安人有2000万之众,并形成了发达的文明,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是枪炮的屠杀造成了这个惨烈的结果吗?戴蒙德的结论是否定的。主要的杀手,居然是哥伦布们从旧大陆带去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的抵抗能力。

    • ⏱ 2023-07-21 08:53:05
  • 📌 在“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的这个问题上,戴蒙德提出了“最优分裂原则”。他认为,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正得益于它的长期分裂。这种分裂促成了思想的多元化、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推动各国竞争。正是这种“分裂”孕育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而中国,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原因,它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了超稳定结构,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成熟的高度专制政体,“由此带来的国家体制压制了现代科学出现所必需的多数条件”。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印度是另外一个极端,它在地理和语言上,比欧洲更为分裂。戴蒙德的“最优分裂原则”便是——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处于劣势,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占优。

    • ⏱ 2023-07-21 08:54:06

《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为了到达顶峰,你不需要什么门票

  • 📌 “美国是在农村诞生的。”泰德罗断言道。在独立战争结束的时候,北美大陆只有费城和纽约两个城市,人口也非常少。没有贵族,没有世家,美国之心在农村。

    • ⏱ 2023-07-22 09:53:14
  • 📌 泰德罗试图在自己的书里证明,在美国,人们给予了企业家与最杰出的政治家几乎同样的地位,而这在其他国家根本是难以置信的。在亨利·福特去世后,媒体将他与亚伯拉罕·林肯相提并论:“林肯和福特意味着美国贯穿了世界,从木屋到白宫,从机器加工车间到工业帝国。

    • ⏱ 2023-07-22 09:53:48
  • 📌 20世纪下半叶,被泰德罗称为“我们自己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美国由“快乐无忧的60年代”进入“冷静思考的70年代”,日本企业的强劲崛起对美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前五大电视机公司的总部没有一家在美国,“美国似乎不再是一个自信的国家”。泰德罗通过沃尔顿和诺伊斯的故事,讲述了美国企业家在这一时期的自我拯救。

    • ⏱ 2023-07-22 09:57:47
  • 📌 泰德罗没有续写接下来发生的互联网革命。美国企业家在工业制造领域失去的荣耀,被硅谷人在新科技战场上重新夺回。

    • ⏱ 2023-07-22 09:58:07
  • 📌 在书中,我们的确可以读到很多阴暗甚至令人发指的细节。“为了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苛刻的事。”他们中有的人冷血无情,关闭一家万人工厂,如同扔掉半根热狗;有的人为了获得一笔订单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对权力的渴望,不输给任何一个独裁者。而即便站到成功的巅峰之后,他们仍然表现得像变态。创建了IBM的沃森会设计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庆祝会,他会在正式发表前检查每一句赞美他的词语,然后在公开场合听到这些语句时,仍然会落下泪来。

    • ⏱ 2023-07-22 09:58:44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个做饼干的如何拯救“蓝色巨人”

  • 📌 IBM的创始人是托马斯·沃森和他的儿子。老沃森没上过几天学,17岁就开始做推销员,1924年,他把一家生产制表机、碎纸机等的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20世纪30年代初,IBM打入打字机行业,并迅速成为行业第一。1937年,老沃森拨款50万美元,支持哈佛大学的霍德华·艾肯(Howard Aiken)博士研发“更快的运算器”,历时6年之久,世界上第一台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诞生了。1946年,IBM推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两年后又推出数字计算机。人类自此进入一个新的计算机纪元,推销员出身的老沃森因此被视为“计算机之父”。

    • ⏱ 2023-07-22 10:00:43
  • 📌 IBM的状况变得惨不忍睹。从1990年到1993年,公司连续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创下美国企业史上第二高的纪录。很多人都在掐指计算IBM倒闭的日子,商学院的教授们开始着手撰写IBM失败的教案。在这个时刻,郭士纳的经历引起了IBM董事会的注意:他在纳贝斯克任职的4年里,成功卖掉了价值110亿美元的资产。如果IBM要瘦身转型,他也许是最好的CEO人选。

    • ⏱ 2023-07-22 10:01:32
  • 📌 1995年,郭士纳首次提出“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他认为,网络时代是IBM重新崛起的最好契机,“我们下了一个赌注,独立计算将让位于网络化计算”。这一年6月5日,郭士纳以一项大胆的举措把电脑业界惊出一身冷汗:IBM斥35亿美元巨资强行收购了莲花(Lotus)软件公司。他看中的是莲花公司的网络软件Notes,它控制了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IBM通过收购,以最短的时间,从最快的捷径突进网络,从而拥有新的技术核心能力,完成了一次华丽的战略转型。更重要的是,郭士纳下注网络化计算的时刻,正是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前夜,他让IBM抢到了第一张通往新世界的船票。郭士纳在IBM任职的9年间,使面临绝境的“蓝色巨人”重新崛起,公司股价上涨了1200%,他被称为“扭亏为盈的魔术师”。

    • ⏱ 2023-07-22 10:02:50
  • 📌 他还清晰地定义了企业决策者的角色:“我将致力于战略的制定,剩下的执行战略的任务就是你们的事了。只需以非正规的方式让我知道相关的信息。不要隐瞒坏消息,我痛恨意外之事。要在生产线以外解决问题,不要把问题带到生产线上。”

    • ⏱ 2023-07-22 10:03:24
  • 📌 在管理学上,郭士纳是矩阵管理模式的发明人。大象型企业之所以笨重,是因为传统的等级制度设置了垂直的条条框框,让公司内不同的业务单元都如同“孤岛”,不但无法形成协作效率,更造成内耗和掣肘。IBM拥有32万名员工,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大身笨,大公司病严重。郭士纳发动了一场组织革命。他解散了IBM的最高权力部门——管理委员会,同时,以顾客为中心,重组原本各主其事的事业群,整合成以产品类、业务类为主的两大团队,让他们既彼此竞争又彼此合作。公司的管理层级从9层减少到4层,同时各地业务分别由当地总经理、地区总经理与美国总部产品类、业务类总经理共管。

    • ⏱ 2023-07-22 10:04:09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穿越了死亡之谷

  • 📌 “没有诺伊斯,英特尔成不了大公司;没有摩尔,英特尔成不了技术领先的公司;没有格鲁夫,英特尔成不了高效率的公司。英特尔的三驾马车每个人都很重要,但他们三人的合作更重要。”

    • ⏱ 2023-07-22 10:06:32
  • 📌 1980年,日本半导体内存只占全球不到30%的销售量,而仅仅5年后,不可能的情况发生了:日本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在内的所有美国公司俱告亏损。

    • ⏱ 2023-07-22 10:07:07
  • 📌 格鲁夫望着窗外,远处一只巨大的摩天轮在缓慢地旋转。他问意志消沉的摩尔:“如果我们被裁,董事会请来一位新的CEO,你觉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摩尔犹豫了一下,回答:“他会放弃半导体内存。”格鲁夫想了一会说:“那就让我们自己来做这件事吧。”

    • ⏱ 2023-07-22 10:08:23
  • 📌 英特尔=存储器,这是多么简约而显赫的公式,现在,缔造者之一的格鲁夫要亲手将之抹去。他关闭了8家工厂中的7家,裁员7200人。公司几乎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摸黑转型。

    • ⏱ 2023-07-22 10:08:47
  • 📌 1989年,英特尔推出486 DX CPU,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它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作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在此之前,用户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而有了486,只需点击即可操作。486可以说是即将建成的互联网大厦的重要基石之一。1993年,英特尔奔腾(Pentium)处理器面世,它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真实世界”中的数据,从讲话、声音到笔迹、图片。奔腾让英特尔在中央处理器的赛道上一骑绝尘,再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1997年,安迪·格鲁夫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这是百年以来,职业经理人第一次获得这一荣誉。

    • ⏱ 2023-07-22 10:09:31
  • 📌 就在格鲁夫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时候,新的“十倍速变化”又开始了,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高通、ARM等手机芯片设计公司开始侵入英特尔的领地,并迅速获得了成功。2015年,英特尔以167亿美元的代价收购Altera公司。2016年3月21日,安迪·格鲁夫去世。4月,英特尔宣布推迟新芯片发布,这意味着,这家芯片巨头退出了智能手机芯片市场。

    • ⏱ 2023-07-22 10:10:02

《杰克·韦尔奇自传》:“全球第一CEO”养成记

  • 📌 如果要把百年的美国工业史浓缩到一家企业身上,那么,通用电气也许是唯一的标本。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1878年,爱迪生创立爱迪生电灯公司。1892年,爱迪生电灯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1884年,华尔街推出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爱迪生的公司就是最初的12只股票之一,100多年后的今天,它是其中仅剩的1只股票。

    • ⏱ 2023-07-22 10:11:16
  • 📌 通用电气的百年常青,是一次次的死去活来,正如彼得·德鲁克所感慨的,所谓的“百年企业”是不存在的,它们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仅仅是因为在某些极危急的时间点上,出现了一个异端般的拯救者,他们改变了企业既有的轨迹,让企业因“面目全非”而得以幸存。

    • ⏱ 2023-07-22 10:11:37
  • 📌 1981年,韦尔奇被推上了通用电气董事长的宝座。而当他兴致勃勃地坐上去的时候,宝座的底部已经在冒烟了。这艘“超级油轮”似乎驶进了效率低下的浅水滩。在40.4万名雇员中,居然有2.5万名经理管理者,130多人拥有副总裁的头衔。从工厂到韦尔奇的办公室之间隔了12个层级。有一次,他在签一份文件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在他之前已经有16个人签过了“同意”。他问自己:“我多签上一个名字究竟有什么价值?”

    • ⏱ 2023-07-22 10:12:17
  • 📌 经过反复思考,韦尔奇做出了著名的策略决定:通用电气旗下的每个事业,都要成为市场领导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否则退出市场”。正是在这个原则下,韦尔奇开始对庞杂的业务线动起了大手术。通用电气的电器部门有4.7万名员工,每年的利润只有1亿美元,所以,它成了被抛弃的“干瘪果子”。韦尔奇把电视机业务出售给汤姆逊(Thomson),换回了它的医疗事业部,而通用电气的冰箱业务则被整体卖给了中国的海尔。而一些不起眼的边缘业务,却得到了扩张。韦尔奇上任伊始,通用电气信贷部门的人数不到7000名,却贡献了接近1亿美元的利润,他决心下注这一赛道。到他离任的时候,通用电气金融服务集团的资产已从110亿美元陡增到3700亿美元,成为新的战略级“母牛”。

    • ⏱ 2023-07-22 10:13:30
  • 📌 在冷酷的业务大洗牌中,韦尔奇砍掉了1/4的企业,裁员10万多人,为自己赢得了“中子弹杰克”的绰号,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爆炸。

    • ⏱ 2023-07-22 10:13:56
  • 📌 六西格玛是一种管理策略,它是由摩托罗拉工程师比尔·史密斯(Bill Smith)于1986年提出的。这种策略主要强调制定极高的目标、收集数据及分析结果,通过这些来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缺陷,最终实现“零缺陷”。韦尔奇从1996年开始,在通用电气全面推广六西格玛法,他要求通用电气的业务领导者必须都变为六西格玛领导人,为此他调整了公司奖励计划——年终奖的60%取决于盈利,40%取决于六西格玛实施结果。

    • ⏱ 2023-07-22 10:14:23
  • 📌 在韦尔奇主掌通用电气的20年里,公司市值从130亿美元增长到4800亿美元,全球排名从第10位跃升为榜首。因为“数一数二”战略的成功,通用电气旗下12个事业部中的9个,如果单独成军,都可以入选《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韦尔奇因此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

    • ⏱ 2023-07-22 10:14:50
  • 📌 韦尔奇上任时,是通用电气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而他进入董事会的考评名单已经长达9年。他从主政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20年后,接替他的是“久经考验”的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此人任职了16年,他离任的时候,通用电气的市值跌回到了900亿美元,公司的业绩表现在道琼斯工业指数股里排名倒数第一。

    • ⏱ 2023-07-22 10:15:36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那个种植“时间的玫瑰”的人

  • 📌 在未来的30年内,应该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巴菲特了,因为他的纪录是“时间的玫瑰”:从1965年到2018年,他的公司股价上涨了1.2万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有9.7%。

    • ⏱ 2023-07-22 10:27:06
  • 📌 成年后的巴菲特出资购买了箭牌和可口可乐的股权,分别成为它们的单一最大股东。理由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童年的记忆,而是因为——“无论经济繁荣还是战争,人们都要嚼口香糖和喝可乐。”

    • ⏱ 2023-07-22 10:28:14
  • 📌 1950年,巴菲特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著名投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这对他的一生影响重大。格雷厄姆有一个“捡烟蒂理论”,即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会有一些股票如同被别人扔弃的烟蒂,往往还有捡起来抽最后一口的价值。

    • ⏱ 2023-07-22 10:30:39
  • 📌 1957年,巴菲特成立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投资俱乐部,初期管理资金为30万美元。他遵循老师格雷厄姆的理论,不停地在股市里寻找价值被低估的“烟蒂”,低购高抛,7年后他的资金管理规模已达到2200万美元。1965年,巴菲特收购了一家叫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濒临破产的上市纺织公司,它后来转型为巴菲特唯一的投资平台。

    • ⏱ 2023-07-22 10:30:55
  • 📌 随着资金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股市里已经没有那么多廉价的“烟蒂”可以让巴菲特捡了,这时候,他幸运地遇到了终身的伙伴查理·芒格。在芒格的启发下,巴菲特意识到,与其以低价买烂公司的股票,不如以高价买被低估的好公司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它们

    • ⏱ 2023-07-22 10:31:10
  • 📌 巴菲特价值投资最经典的一战,就是长期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1988年,美国股市狂泄,巴菲特投入5.93亿美元重仓买入可口可乐股票,1989年大幅增持近一倍,总投资增至10.24亿美元,到10年后的1998年,他所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已升到134亿美元,一举浮盈近130亿美元。可口可乐符合巴菲特心目中的“最理想的资产”:其一,在通货膨胀时期能够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产品,这些产品本身能够提价而保持其企业购买力价值不变;其二,只需最低水平的新增资本投入。当然,比可口可乐更为理想的投资标的,其实是巴菲特本人。如果在他购买可口可乐的1988年,有人购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然后一直持有至今,那么30年后,他的投资回报率是120倍。

    • ⏱ 2023-07-22 10:31:53
  • 📌 巴菲特深信复利的力量,他形容复利是“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对于华尔街那些活跃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一直嗤之以鼻。

    • ⏱ 2023-07-22 10:33:01
  • 📌 10年很快过去了,最终的结果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上涨了125.8%,平均年收益达到8.5%。而5只基金表现最好的累计只上涨了87.7%,平均年收益为6.5%。巴菲特赢得让华尔街的金牌经理们哑口无言。

    • ⏱ 2023-07-22 10:33:25
  • 📌 在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的复苏必须感谢硅谷,感谢亚马逊、谷歌、脸书、奈飞、特斯拉,正是这些新科技公司——而不是可口可乐、箭牌口香糖或能源公司,造就了新的经济奇迹。可惜的是,它们很少出现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清单上。

    • ⏱ 2023-07-22 10:34:01
  • 📌 ▲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密友,但是他从来没有购入过一张微软的股票。很显然,巴菲特不是它们的典型使用者,他迄今还保持了读报的习惯,最多在网上打打桥牌。对于只投有护城河企业的巴菲特来说,这些企业在早期都没有护城河,而一旦其构筑起护城河时,又实在是太贵了。

    • ⏱ 2023-07-22 10:34:17
  • 📌 在2018年的奥马哈大会上,有人问及为什么不投资亚马逊,巴菲特脱口而出:“我太蠢了。”他坦率地说:“我从亚马逊刚创业时就在观察。我认为杰夫·贝索斯做的事情近乎于奇迹……问题在于,当我认为什么事情是个奇迹时,我就不会在它上面下注。”

    • ⏱ 2023-07-22 10:34:36
  • 📌 伯克希尔·哈撒韦首次投资新科技公司是在2017年2月,而且投的是苹果公司,此时,乔布斯已经去世6年,库克的苹果已经彻底熟透了,看上去非常像稳健而有护城河的可口可乐。

    • ⏱ 2023-07-22 10:35:20

《史蒂夫·乔布斯传》:生来只是为了改变世界

  • 📌 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跟比尔·盖茨同年,比任正非、柳传志小11岁,比马云大9岁,比扎克伯格大29岁。在长寿这件事情上,争强好胜了一辈子的他是彻底输掉了

    • ⏱ 2023-07-22 10:39:52
  • 📌 苹果的标识是一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它让人想起20世纪40年代伟大的英国计算机先驱阿兰·图灵(Alan Turing),他破译了纳粹德国的密码,最后却咬了一口浸过氰化物的苹果自杀。

    • ⏱ 2023-07-22 10:40:18
  • 📌 从1985年到1996年的11年里,乔布斯被驱逐出了苹果,这家公司直到山穷水尽,才再次把他请了回去。1997年,乔布斯推出令人惊艳的iMac电脑,让赛场重新回到了“苹果时间”。当然,真正让乔布斯的名字在人类商业史上无法被绕过去的事是,他重新定义了手机。

    • ⏱ 2023-07-22 10:41:02
  • 📌 2007年6月29日,苹果公司推出自主设计的第一代iPhone手机,使用独有的iOS系统。在一开始它遭到了媒体的嘲笑,市场反应也十分地冷淡。iPhone的两大技术亮点——触屏技术和数字照相镜头,分别是由诺基亚和柯达的工程师发明的。但是,随着一年一次的产品迭代,iPhone爆发出了魔幻般的市场增长力,到2010年6月第四代产品iPhone 4发布的时候,市场陷入了疯狂的追捧和销售热潮之中。从此,世界上只有两类手机,一类是苹果手机,一类是其他手机

    • ⏱ 2023-07-22 10:41:54
  • 📌 在iPhone之前,手机仅仅是一种通话工具,而在iPhone诞生后,它成了一个“外挂的人类器官”。乔布斯改变了手机的使用功能和场景,继而重新想象了它的商业模式。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乔布斯,移动互联网的呈现形态不会是今天的模样,也可能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和渗透力。

    • ⏱ 2023-07-22 10:42:10
  • 📌 2013年,曾经盘踞全球手机销量第一长达10年的诺基亚全面落败,在无奈之下被微软收购,其CEO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乔布斯创造了一种新的企业哲学。他认为,消费者是很难被迎合的,他们应该被引导,企业家需要发明一个东西,再让消费者去适应它。所以苹果所有的产品创新几乎没有一件来自于市场调查,它们都来自于乔布斯的大脑。

    • ⏱ 2023-07-22 10:42:24
  • 📌 这是一个很不讨喜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如假包换的“渣男”。他脾气暴躁,特别固执,我行我素,还缺乏同情心。在23岁时,他与女友生下一个女儿,却一直不愿承认,连每月支付500美元的赡养费都是法庭强制执行的。他的女友对艾萨克森说:“成功把他变成了一个‘魔鬼’,而我就是他残忍的对象。”

    • ⏱ 2023-07-22 10:43:23
  • 📌 在所有活着的美国人中,他唯一表示过尊敬的人是鲍勃·迪伦(Bob Dylan),一个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摇滚歌手。但也有人揣测,他之所以讨好鲍勃·迪伦,一方面,是喜欢听他的歌;另外一方面,是想要忽悠这个摇滚歌手,让他的歌在苹果音乐商店里出售。

    • ⏱ 2023-07-22 10:43:40
  • 📌 2010年,即将去世的乔布斯,在苹果的应用商店里看到了一款叫Siri的手机应用,它是一个语音助理工具,能够在线回答你的问题。乔布斯就从病床上爬起来,找到开发者,进行了3个小时的长谈,随后就把这个团队收购进了苹果公司。如果你曾在苹果的Siri里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乔布斯?Siri的回答会是:做好你自己。

    • ⏱ 2023-07-22 10:44:40

《活法》:“敬天爱人”的日本商业哲学

  • 📌 我的经营哲学没有任何高招和技巧,只是用心把我的思想传递给他人,到达思想与行为上的共鸣和认可。——稻盛和夫

    • ⏱ 2023-07-22 10:49:06
  • 📌 在亚洲各民族中,以“蕞尔小岛”立国的日本,具有最极端的民族个性。因资源匮乏,他们崇尚极简主义,但凡有缝隙般的机会,便倾身而上,绝不惜力。同时,因地震海啸频发,他们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如樱花骤开旋谢,所有的意义都在瞬间而已。这种精神气质投入到商业文明的烈焰中,便是极致和偏执的双重绽放。明治维新开始后,受了大唐上千年“文化恩赐”的日本人“脱亚入欧”绝不犹豫,而二战溃败后,又迅速低头咬牙拼命,仅20余年后,便卷土重来。

    • ⏱ 2023-07-22 13:16:20
  • 📌 有好事者,把这一代企业家中的最杰出四位,合称为“经营四圣”,他们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1932—)年纪最轻,迄今仍活跃于商界。

    • ⏱ 2023-07-22 13:16:51
  • 📌 与松下等其他三位不同的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独立创建过两家进入了世界500强的公司,更在暮年把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航空拉出了巨亏的泥潭,这个纪录举世四望,恐怕无人可破。

    • ⏱ 2023-07-22 13:17:00
  • 📌 阿米巴模式是日本式精益管理的一种极致状态,是价值观一致前提下的充分授权。最近十余年,因信息管理工具的普及,任何一个微小的管理颗粒度都能够即时被量化考核,因此这一模式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突然爆红。

    • ⏱ 2023-07-22 13:18:38
  • 📌 2010年,国营企业日本航空陷入巨亏困境,在日本政府的征召下,78岁的稻盛和夫披挂上阵,出任日本航空新会长。通过充分授权、降本增效和大规模的资产剥离,日本航空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便扭亏为盈,创下令人瞠目的奇迹。

    • ⏱ 2023-07-22 13:19:28
  • 📌 《活法》一书出版于2004年。在那个时间点,日本陷入“失去的年代”,公司缺乏活力,社会罹患少子病,一种压抑的空气弥漫于整个国家。在稻盛和夫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的时代,但是,人们却消极悲观。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要回答“人为什么要活着”。彼时,稻盛和夫已皈依佛门,并把自己在京瓷和KDDI的股份俱转赠给员工。他的这本书几乎没有管理学的名词或公式,也没有引用或自创管理理论、战略模型,倒像是一部悟道者自言自语的随想录,其中充满了励志的文字和故事,读来毫不费力。

    • ⏱ 2023-07-22 13:20:27
  • 📌 修行僧问长老:“天堂与地狱,有什么区别?”长老答:“其实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区别,从外观看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住在那里的人的心。”

    • ⏱ 2023-07-22 13:23:33

第六部分 谁来讲述中国事

  • 📌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1910—2005)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

    • ⏱ 2023-07-22 13:28:32
  • 📌 1935年秋天,清华大学社会系学生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瑶寨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时,费孝通误入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自离去寻援,不慎坠渊身亡。第二年开春,为了疗伤和平抚丧妻之痛,费孝通来到他姐姐费达生居住的开弦弓村。在这里,他拄着双拐,带着一颗破碎的年轻的心,开始了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就是结出来的成果。

    • ⏱ 2023-07-22 13:29:34
  • 📌 费孝通的这种观察超出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不独在中国,即便在全球学界也是独步一时,它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大工业设想,而是一种来自于中国的经济思想灵光。事实上,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乡镇企业成为“预料之外”的突破口,正是从这里萌芽的。

    • ⏱ 2023-07-22 13:59:05
  • 📌 费孝通重申了他在年轻时得出的那个结论:“在我们国内有许多轻工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到少数都市中去,才能提高技术的。以丝绸而论,我请教过不少专家,他们都承认,一定规模的小工厂,可以制出品质很高的生丝,在经济上打算,把加工业放到原料生产地,有着很多便宜。”

    • ⏱ 2023-07-22 14:00:29
  • 📌 他更大胆地用数据说明乡村工业的倒退:“总的看来,副业方面现有的水平是没有二十一年前高了。作一个大约的估计,1936年,副业占农副业总收入的40%多,而1956年,却不到20%。”在大跃进狂飙即将到来的前夜,这样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费孝通被指责“在副业上大做攻击共产党的文章”“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随后开展的反右运动中,他被划为著名的大右派,在其后的20年中,凄惨度日,自称“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 ⏱ 2023-07-22 14:05:32
  • 📌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引人瞩目的两大成长模式,竟然都出自费孝通之观察,斯人贡献,以此为大。1990年之前,每逢宏观调控,乡镇企业都成遭受整顿的对象,但费孝通一直是乡镇企业最坚定和大声的捍卫者

    • ⏱ 2023-07-22 14:08:23

《美国与中国》:费正清的眼睛

  • 📌 学究气很重的费正清不喜欢轻易地“站边”,他只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中国。一开始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悲观和怀疑,他甚至认为,如果日本扩大侵略,“农民将会默默地欢迎他们,因为农民的处境不会比现在更坏”。但是,4年后,他渐渐改变了这些观点。

    • ⏱ 2023-07-22 14:11:01
  • 📌 在中国的黄河上逆流行舟,你往往看到的是曲弯前行的船,而没有注意到那些在岸边拉纤的人们。”也就是说,你必须站得更高更远,才能看清事实的全部

    • ⏱ 2023-07-22 14:12:29
  • 📌 主编的《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前后创作时间长达25年,聚集了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100多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撰稿,展示了国外对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准。1991年9月12日,他把刚刚完成的书稿交给哈佛大学出版社,两天后去世。

    • ⏱ 2023-07-22 14:23:50
  • 📌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棕黄色丘陵、浑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持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 ⏱ 2023-07-22 14:24:16

《大分流》: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

  • 📌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格局?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1958—)的答案是:为此前的300年写一部全球经济史,它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人口迅速增长,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地提高。结尾的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而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全球化运动已悄然开始。当法国国王举杯喝咖啡的时候,他手中的瓷杯是中国制造的,咖啡来自巴西,所加的糖则产自非洲,如果再来上一块巧克力,则来自中南美洲或东南亚的雨林,而这些商品的交易,使用的是墨西哥出产的银币,由西班牙人铸造。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数据上支持了上面的描述: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人口从1.38亿增长到3.81亿,增长速度几乎是欧洲的2倍、日本的8倍,GDP增速快于欧洲,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1/3。

    • ⏱ 2023-07-22 21:35:15
  • 📌 彭慕兰认为英国煤矿位于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区,运输费用低廉,煤可以被大量推广。而中国当时的煤矿分布于山西,距江南经济发展核心区较远。另一方面,英国煤矿含水量大,开采时需不断抽水,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中国山西的煤矿则相反,地下相当干燥,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煤层自燃,只需要改进通风技术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即使中国的煤矿能够有大发展,这种通风技术也不能产生像蒸汽机那样革命性的科技发明。彭慕兰甚至考据认为,中国人很久以来就知道蒸汽机所用的基本科学原理,并且掌握了一种与瓦特的发明十分相似的双重运动的活塞/圆筒体系。所以,“用严格的技术眼光来看,这一工业革命的中心技术也可以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发展”。由此,彭慕兰提出了一种类似于“地理决定论”的结论。

    • ⏱ 2023-07-22 21:32:15
  • 📌 大凡历史学家有两种,一是通过考据发现历史,一是通过演绎解读历史,彭慕兰显然属于后者。关于中国工商史,有很多待解之题:我们发明了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士农工商”分工理论,元宋发明了纸钞,明初出现了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可是为什么这些发明和制度创新,都没有让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彭慕兰在《大分流》中认为,中华帝国的经济政策从来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是出于稳固政权和避免阶层矛盾的目的,而在欧洲,各国的政权不是能靠稳定维持的,而必须依赖于竞争和扩张,18世纪之后,新大陆的发现,是“大分流”出现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彭慕兰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新大陆殖民地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以前学术界常常提到的资本积累、工业品市场、廉价的资源和农奴劳动等,而是新大陆提供了丰富的土地集约产品——首先是棉花,然后是木材和谷物等——解除了西欧受到的生态制约,从而使工业革命能够迅猛发展,令西欧与世界其他部分发生了巨大的分流。

    • ⏱ 2023-07-22 21:33:00
  • 📌 彭慕兰等人被称为加州学派,他们反对欧洲中心论,倡导从地理、资源和技术变革的角度重新解释历史。在他们看来,中国自身的演变逻辑大于所有的外部冲击,在这个意义上,1500年或1840年,都并没有那么重要,历史的合理性永远大于所谓的必然性。

    • ⏱ 2023-07-22 21:33:55

《万历十五年》:一位少校军官的“大历史”

  • 📌 黄仁宇不是学历史出身的,他就读的学校是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在炮火弥漫的20世纪40年代,他在国民党军队当排长、代理连长,先是与日本人战,再与共产党军队战,获过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最高的军衔是少校参谋。1949年后,黄仁宇仓皇逃到美国,在餐厅洗碗碟,在堆栈做小工,为了谋生,意外闯入历史学界。他的老师是比他小12岁的余英时,博士论文做的是明朝的漕运与财税政策。因半路出家,他不被小小的海外中国史学圈所待见,惶惶任教于一些三流的美国大学,如果没有《万历十五年》,他早已寂于芸芸众生。

    • ⏱ 2023-07-22 21:39:26
  • 📌 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治的是财税史,他惊奇地发现,偌大帝国的治理,无论是救灾还是征战,均没有数目字的管理:“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 ⏱ 2023-07-22 21:42:04
  • 📌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进行职业分工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可是却在私人产权的认定上,掉进了“道德的陷阱”。“地方官所关心的是他们的考核,而考核的主要标准乃是田赋之能否按时如额缴纳,社会秩序之能否清平安定。扶植私人商业的发展,则照例不在他们的职责范围之内。何况商业的发展,如照资本主义的产权法,必须承认私人财产的绝对性。这绝对性超过传统的道德观念,就这一点,即与‘四书’所倡导的宗旨相悖。”

    • ⏱ 2023-07-22 21:42:38

《论中国》:一位85次访华的政治家

  • 📌 1971年7月9日的中午,闷热而多云。在安静的北京南苑军用机场,一架飞机悄然降落,38岁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轻盈地走出机舱。两小时后,他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见面,他们握手的照片,被定格为历史。

    • ⏱ 2023-07-22 21:44:08
  • 📌 他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当世最著名的政治外交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现实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

    • ⏱ 2023-07-22 21:44:49
  • 📌 1971年7月,基辛格以去巴基斯坦度假为名,突然转道秘访中国。他在北京待了两天零一个小时,其间,与周恩来进行了17小时的会谈,他称之为“两个政治哲学教授的对话”。他还参观了故宫,品尝了中国的美食,《时代周刊》戏称,“凡是眼睛管用点的人都能看出来,基辛格博士从中国回来胖了5磅”。7月15日,尼克松总统在电视上公布了基辛格访华的消息,宣读了中美公报。这一新闻当即震惊世界,一位美国电视台的著名评论员在镜头前哑口无言长达10秒钟。历史的轨道也许有必然的方向,但是它在何处、何时及以怎样的方式拐弯,却自有它的戏剧性。尼克松与基辛格、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对政治伙伴出其不意地改变了两国关系,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半个多世纪的世界走向。

    • ⏱ 2023-07-22 21:46:08
  • 📌 基辛格是一个苏秦、张仪式的人物。在他看来,“国际环境之所以混乱无序,是因为不存在一个可以确保世界安全的世界政府”。据此,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论点:“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 ⏱ 2023-07-22 21:46:52
  • 📌 当世几乎所有重要的西方政治学家,从萨缪尔·亨廷顿、基辛格、福山到尼尔·弗格森,都认为世界的稳定需要一个超级帝国。这个帝国可以在任何时间对地球上的任何国家发动战争——无论是军事的还是经济的,并有绝对的把握获胜。

    • ⏱ 2023-07-22 21:47:13
  • 📌 他对中国式的统治的观察,与费正清十分相近。他写道:“中国以允许通商为诱饵,加上高超的政治手腕,笼络邻国人民遵守以中国为中心的准则,同时制造一种皇帝威严的印象,以抑制潜在的入侵者试探中国的实力。”

    • ⏱ 2023-07-22 21:47:39
  • 📌 基辛格一再警告,中美双方若产生重大冲突,就会摧毁当前的世界秩序。不过,他也清晰地意识到,世界已经不再是1971年夏天的那个面貌了,“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阅读推荐

    • ⏱ 2023-07-22 21:49:38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中国正在过大关

  • 📌 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尤其是与经济问题相关的不公事实,根源在于改革不彻底,而非改革本身。——吴敬琏

    • ⏱ 2023-07-22 21:50:15
  • 📌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是始终对中国经济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家之一。

    • ⏱ 2023-07-22 21:52:20
  • 📌 1998年,吴敬琏领衔发起,与刘鹤、周小川和樊纲等人创立中国经济50人论坛,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群体,其中的很多参与者在日后相继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

    • ⏱ 2023-07-22 21:52:53
  • 📌 2000年年底,他用如此激烈的言论批评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的股市里,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诈骗。做庄、炒作、操纵股价可说是登峰造极。”他因此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围攻,在参加一次电视节目时,他淡淡地说:“我的老师朋友顾准说的,要像一个冰冷冷的解剖刀那样去解剖这个社会经济关系。”

    • ⏱ 2023-07-22 21:53:58
  • 📌 到2020年,吴敬琏90岁,步入耄耋之年。与他同龄,并仍活跃于知识界的还有厉以宁、茅于轼、资中筠和余英时等先生,他们的一生与中国现代化同行,他们坚定的信仰和立场,是一代人共同的底色。

    • ⏱ 2023-07-22 21:55:43

《中国的经济制度》:乱发狂生的错过与得到

  • 📌 我这一辈在西方拜师学艺的人知道,在国际学术上中国毫不重要,没有半席之位可言。今天西望,竟然发觉那里的大师不怎么样。不懂中国,对经济的认识出现了一个大缺环,算不上真的懂经济。——张五常

    • ⏱ 2023-07-22 21:56:25
  • 📌 跟很多学者仅仅从各种公报或新闻中寻找论据不同,张五常最喜欢深入企业,他不太相信政府提供的数据,包括产值、货运量乃至用电量等等。每到一地,他最喜欢问的两个数据是厂房租金和生产线工人的工资,在他看来,这是最难伪造和最敏感的产业兴衰指数。

    • ⏱ 2023-07-22 22:00:46
  • 📌 在张五常认为,今天的中国制度不是个别天才想出来的,是被经济的压力逼出来的。压力倒逼放权,放权再造合约。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他提出了“地方政府公司主义”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 ⏱ 2023-07-22 22:02:32
  • 📌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是指地方政权为了谋求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地方工业化战略的实现,以类似于公司化运作的形式进行地方党政能力和经济资源的大动员、大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一地的书记如同董事长,县长、市长如同总经理,他们掌握了地方资源分配,如土地、产业准入、政策优惠等的租约权,而对其经略成效的量化评判,则是地方的经济发展总量和财政收入,这又类似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 ⏱ 2023-07-22 22:02:55
  • 📌 中国的地区从上而下分七层——中央、省、市、县、镇、村、户,在张五常看来,这七层是从上而下地以承包合约串连起来的,上下连串,但左右不连。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其他,而在县的手里。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

    • ⏱ 2023-07-22 22:03:15

《激荡三十年》:为当代中国企业立传

  • 📌 其实,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它应该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只有当大历史的必然规则与小人物的偶然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全部图景。

    • ⏱ 2023-07-22 22:07:07
  • 📌 一位温州小官吏曾慨然地对我说:“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

    • ⏱ 2023-07-22 22:07:54
  • 📌 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一部改革开放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

    • ⏱ 2023-07-22 22:08:25

后记 他们影响了我们,但不能“占领”我们

  • 📌 童书业是中国瓷器研究大家,一生过手珍宝无数,很多人感慨,古人是如何如何的厉害,官哥汝定钧,任拿一件都羞煞后辈人。然而,童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任何艺术品从发展的角度看,总是古不如今的。”

    • ⏱ 2023-07-22 22:11:23
  • 📌 今人站在古人的肩上看世界,得见古人之未见。古人之所想,今人亦想之,想通了很好,想不通,让后人接着想。今人所拥有的技术能力,远超古人。1637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其中记载景德镇瓷器72道工序,道道不可缺,今日去景德镇,各种电气机械工具一起上,没有人再需要那72道工序。

    • ⏱ 2023-07-22 22:11:50
  • 📌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爱琴海边探讨什么是正义,何谓善恶,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国家是什么。他们第一次提出了这些元命题,然后划定了后人思想的疆域。后来的哲学家们也许在这些命题上的思考都比苏格拉底要深入和丰富得多,但是,只有苏格拉底是伟大的。

    • ⏱ 2023-07-22 22:12:04
  • 📌 亚当·斯密写《国富论》,这位懒于事务的苏格兰盐税官,文笔不算最佳,叙述唠唠叨叨,马克思还发现他抄袭别人的观点。但是,他第一次定义了生产的三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他发现了“看不见的手”。斯密是经济学的奠基人,只有他是伟大的。

    • ⏱ 2023-07-22 22:12:16

读书笔记

《国富论》:他发现了“看不见的手”

划线评论

  • 📌 在现代经济学史上,大卫·休谟(David Hume)与亚当·斯密是公认的奠基人。休谟比斯密年长12岁,此后他们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斯密还忠诚地担任了休谟的遗嘱执行人。 ^225207353-7JFqhMxix
    • 💭 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
    • ⏱ 2023-07-13 07:58:08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家庭主妇对城市的抗议

划线评论

  • 📌 她笔下的城市是现代的,但同时更是混乱的,并充满了人的气息,这当然与柯布西耶式的注重功能秩序、整洁和社区分割的新城市主义背道而驰。 ^225207353-7JOCzIvoH
    • 💭 想起了北京低端人口被赶出
    • ⏱ 2023-07-19 09:05:49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那个种植“时间的玫瑰”的人

划线评论

  • 📌 上涨了125.8%,平均年收益达到8.5%。而5只基金表现最好的累计只上涨了87.7%,平均年收益为6.5%。 ^225207353-7JThghAjH
    • 💭 时间的玫瑰
    • ⏱ 2023-07-22 10:33:44

《中国的经济制度》:乱发狂生的错过与得到

划线评论

  • 📌 可惜当日小平感冒,他们见到了当时的总书记。 ^225207353-7JU0dhzPw
    • 💭 此处没有提总书记名字,非常细节了。
    • ⏱ 2023-07-22 22:00:06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