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效率是选择出来的
📌 即使你们血缘上是一家人,彼此不能理解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大。因为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通,即使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也不能改变这一点,不然家庭矛盾都是怎么来的呢?
家人是这样,外面遇到的人更是这样。
很多人做了很多努力,想改变身边的人,在我看来,其实根本没必要。
因为这个改变的过程,不只是你自己不舒服,你想改变的那个人也不会舒服。- ⏱ 2025-02-12 20:06:08
📌 在认知水平有差异的情况下,他并不能体会到你的好意,反而会心怀不满。要知道每个成年人都是非常固执,也非常难改变的,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还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社交圈。要使房子保持价值,都要不断置换更新,何况人呢?
观察一下过往就能明白,除了血缘关系无法改变,其实不同阶段的社交圈是在不断更新的。一个聪明人要做的是,在人生每个阶段,去找那些和自己频率相近、能携手前行的人,而不是试图改变那些不同频的人- ⏱ 2025-02-12 20:06:16
📌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传承了父母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多数家庭,往往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长大成年以后,大概率就是什么样,基本上孩子就是复刻和加强版的父母。
- ⏱ 2025-02-12 20:06:45
📌 多数人是无法成为100%合格的爹妈的。孩子小的时候,大多不愿意听家长的意见,心里也不服气。因为多数家长从二十多岁毕业开始,就不学习不读书了,知识结构、审美水平都和新一代孩子有差别。多数家长不能靠知识和威严管束孩子,只能完全依靠武力,这时候孩子不服气,家长只能生气。等成年了,尤其中年阶段以后,孩子可能反而觉得你的话有道理了,因为多数孩子根本没办法突破原生家庭固有的阶层,父母中年以后的那些人生体会,他们正好用上了,然后一代代循环。
- ⏱ 2025-02-12 20:07:03
📌 即使是原来关系不错的同学、朋友,在工作多年以后,多数人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少。原因是大家认识问题的层面和知识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收入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消费后,对世界的认知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差距让彼此难以相处下去,自然而然就慢慢从彼此的世界里淡出了。所以多数人成年后的社交圈,都是不断地瓦解,又不断地形成,以动态的形式改变着。你身边会逐渐聚集和你水平差不多的人群,然后大家在一起抱团。不管在网上还是现实中,都一样。
- ⏱ 2025-02-12 20:07:12
选择和努力到底哪个重要
- 📌 选择和努力从来没有哪个更重要,两者都重要。努力决定的是你的下限,选择决定的是你的上限。即使你选择成功而获得了大量财富,也需要持续努力才能保住财富。凭运气瞎猫碰到死耗子选对了获得财富,如果之后不努力,终究会丢得干干净净。
- ⏱ 2025-02-12 20:07:43
到底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 这里大家可以记住一个结论:如果你不能靠资产和一座城市捆绑,那本质上这个城市和你无关。你仅仅是在这座城市发光发热,耗尽生命建设城市的干电池而已。
- ⏱ 2025-02-12 20:08:26
📌 如果在这个城市,你没办法买得起房产,那这个城市仅仅是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城市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你没有太大关系。
- ⏱ 2025-02-12 20:08:39
📌 如果你在这个城市有房有地有资产,那么这个城市发展好了,和你关系很大。因为政府用从你这里收的税,修地铁修公路修学校到你家楼下,你家周围的基础设施水平就提升了。
这一系列城市建设带来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导致你手里的资产涨价了。你在城市的付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回报。
如果你在奋斗的城市没房没地没资产,那你在这个城市的付出和缴纳的税收,就变成了别人的资产增值。
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买不起资产,把在这个城市赚来的所有的钱都在这个城市消费掉了。要是家里条件一般,不能给你任何支持,最后到年纪基本都会光着屁股离开。这种情况下,这个年轻人就是大城市的消耗品。除了在大城市留下了青春和人力,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 2025-02-12 20:09:15
📌 因为大城市需要年轻人,也需要买得起资产的有钱人,但不需要买不起资产又不年轻的人。
- ⏱ 2025-02-12 20:09:22
📌 要知道,现在一线城市因为人口上限不断收紧户籍政策,拿不到户籍,孩子就得回原籍上学参加高考。在一线挤老破小,抢学区,拿不到户籍上了中学还得回家,这哪里负责了?现在能在一线城市立足的都是家庭有积累的人,千万别做什么吃苦就有回报的幻想。早点根据自身情况做好打算才是王道,千万别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死胡同里。
- ⏱ 2025-02-12 20:10:10
📌 有些人硬要为北上广深那些所谓你摸不着的各种资源来一线城市拼搏,可这资源是家境普通的人所能拥有的吗?最后多数人是996,拼到35岁又不得不考虑回家的事,觉得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容不下你。如果你真的是出生在十八线小县城的年轻人,来北京、上海、广州拼一下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自己在哪儿都是“赤脚”,不如到大城市挣点钱,看看有没有机会翻身。越是非一线普通家庭的孩子,越应该早点去二线城市占个好位置。如果自己的家乡是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 ⏱ 2025-02-12 20:10:28
第二章 学习是你最好的加速器
📌 一生最正确的选择,是对自己的再教育
每个人一生走过的路其实和大富翁游戏是一样的。游戏开始的时候每走一圈都会发200元,就像上班领工资。这个钱初始并不少,攒下来可以买房、买地、买股票。- ⏱ 2025-02-12 20:10:42
📌 2008年四万亿大放水,是很多人身家拉开距离的起点。体现最明显的是当时财富水平差不多的两个人,拿着等值现金的人越来越穷,换成房的人随着资产增值,财富迅速增加。站在原地拿着现金没来得及出手的人,就像赶火车到了站台差一步没来得及上车。火车离站,他只能在站台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火车越跑越远。
- ⏱ 2025-02-12 20:11:22
📌 三、普通人对抗购买力缩水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收入之后,尽可能抓住资产上涨带来的增值。只要货币超发,必然会推高资产价格,稀释货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资产价格会被动上涨,货币真实购买力会不断下降。初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做好本金积累,有了积累之后就要择时买入资产包让本金增值,以此来对抗纸币购买力缩水。
- ⏱ 2025-02-12 20:11:33
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才是硬道理
- 📌 一位读者问我,×××的两万一星期的课程值不值得去上?我告诉他,我认为不值得。你自己想想你能在里面收获什么?他告诉我,他这次想参加两万一周的活动的目的是想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想收获一些人际关系。
我告诉他,不管演讲还是写东西等内容输出,最关键的是靠一个人长年累月的积累。两万一周的课程能帮你积累点什么东西呢?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 2025-02-12 20:11:51
中等收入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最该学什么
📌 现在太多普通家庭卖房子筹资,让孩子出国留学,然而孩子留学回来,一辈子也无法赚到能够买回卖出去的那套房子的钱。
- ⏱ 2025-02-12 20:12:12
📌 如果孩子实在没有一点读书的天赋,就在教育上做出适当的投入,把钱留下来变成房产和股票才是最实际的,资产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起跑线。
- ⏱ 2025-02-12 20:12:20
📌 董卿说过一句话很经典,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太多人无法成为合格的父母——有一些为人父母的人,在他们二十多岁从学校毕业之后,就放弃了学习,每天无奈地做着机械的工作。他们一旦有时间,不是打牌打麻将,就是看无聊的电视剧,现在只是把看电视剧改成了刷抖音和快手。这样的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办法靠知识和威严管束孩子,只能依靠武力。孩子有样学样对着干,大人除了生气和焦虑,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 ⏱ 2025-02-12 20:12:34
📌 多读书,多实践——越早试错,越能积累足够的经验,避免中年的时候掉坑里。中年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掉到坑里是风险极大的事情。有些人拿着辛苦积累的钱搞P2P却一夜返贫,不就是这样吗?
- ⏱ 2025-02-12 20:12:44
学知识的正确方法
📌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很多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满意或者感觉自己到了一个瓶颈,然后就去进修了一个更高的学历。毕业之后你会发现,之前遇到的问题和学历大多没有什么关系。
- ⏱ 2025-02-12 20:13:30
📌 我在那边工作了六个月,让我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我们要招八个接电话的客服,结果来应聘的有几百人,这些人多数都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 ⏱ 2025-02-12 20:13:44
📌 另一方面,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理科知识的系统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一旦一个人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就难以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更因为理科知识的枯燥,能够独立自学系统性理科知识的人寥寥无几。但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时时刻刻在接触文科的知识,而且文科知识相对理科知识没有那么枯燥,哪怕在工作以后,也相对容易系统性地学习。这同时也意味着,理科生即使毕业以后,也可以非常容易地学习文科知识。这就造成了理科知识更容易保值,而文科知识更容易贬值的现象。
- ⏱ 2025-02-12 20:14:08
继续读书还是马上工作
📌 即使你读研或者读博就业了以后,也没办法一劳永逸,后面还有中年危机等着你,35岁向来是个坎。很多社招岗位年纪卡在35岁,比如交通大学的保安队长那个招聘就是这样。现在多数招聘启事上,都是明确要求工作人员的年龄在35岁以下。
- ⏱ 2025-02-12 20:15:38
📌 现在的年轻人最好是毕业以后就马上工作,早点积累行业经验、资源和人脉,让自己拥有即使离开平台也能有赚钱的能力。
- ⏱ 2025-02-12 20:15:26
到底要不要学金融
- 📌 要是一个人毕业后十年八年还拿自己曾经获得的那张文凭说事,基本属于混得不太行的。毕竟大多数业内厉害的人赚钱靠的从来不是书本上的那些知识,而是自己积累的资源和关系网。
掌握和积累资源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毕竟积累资源比拿到门票难度大得多,这才是金融行业赚钱的终极奥秘。- ⏱ 2025-02-12 20:15:58
第三章 抓住趋势的风口
📌 或许吴京只是那个吃到了国家民族自信崛起阶段红利的过渡型英雄人物,即使没有他,也会有其他人出现,毕竟这只是趋势的开始。
在经济发展、民族自信和文化发展的滚滚红利下,伴随着中国崛起的历史趋势,未来必将有更多大红大紫的中国漫威型英雄出现在银幕上。就像当年漫威英雄被创造一样,我们只是恰好到了这个阶段。- ⏱ 2025-02-12 20:16:19
📌 A哥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强吗?A哥的能力固然是不错的,但A哥的前永乐同事和他的能力差不多的并不少。他们根本的差异在哪里?不过是A哥踏对了趋势的节奏——他从传统行业跨入上升期的互联网行业,赶上了一拨又一拨红利。
- ⏱ 2025-02-12 20:16:54
📌 2000年一批70后学生离开中国去欧美名校读书的时候,出国读书工作定居是当时公认的最好选择,能在那边留下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中国当时的发展方兴未艾,刚刚到了快速城市化的转向点。
十几年以后,留在国内大城市的同学结婚生子,然后买房换房,都有了两三套房子,动辄一两千万。那些国外待着的同学就比较普通了,很多人回国连一套房都买不起。
是因为国内的学生更优秀吗?并不是,他们只是赶上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并不怎么费力就获得了比优秀同学更出色的成绩。
特别多的人其实一直都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赚钱的,总是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其实都是在大趋势的转向点踏准了节奏,享受了新趋势的红利。- ⏱ 2025-02-12 20:17:14
📌 很多学校并不好、专业也不太好的毕业生当时去阿里巴巴谋一份工作并不难,懵懵懂懂就进了这些公司。后面的十年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大公司飞速发展,很多早期员工拿了股票,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 ⏱ 2025-02-12 20:20:10
📌 2015年有一次交流活动,招待几个大佬嘉宾吃饭。大家轮流发言讲股市上是怎么成功和发财的。一个说我价值投资收获时间的玫瑰,一个说我看K线技术分析,一个说我纯粹甩飞镖随机选股。最后讲话的大佬说,我在股市赚钱是因为牛市主升浪来了。
- ⏱ 2025-02-12 20:20:19
获得元能力和把握趋势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 对于迭代太快的领域来说,专注深耕技术更是个陷阱,最后只会绑着你一起沉没。游戏玩家都知道,韩国当年有众多竞技选手在《星际争霸Ⅰ》上面深耕,每天花大量时间研究参数,寻找新打法。没过两年,等《星际争霸Ⅱ》出来,大量职业选手发现他们根本没办法适应《星际争霸Ⅱ》的打法。那批老玩家的年纪又过了精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面对开始就接触《星际争霸Ⅱ》的年轻玩家时,很难与之竞争,后面只能选择退役。很多技术类工作的变化和电子游戏一样,它们并不是稳定的领域,更新迭代速度极快。
- ⏱ 2025-02-12 22:17:22
📌 以前有种论调,好好提升自己的技术就能让自己不可替代。但是在这个技术急剧变化的时代,大部分人不但没办法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而且可以取代他的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要知道,不可替代的前提是没有人可以轻易学会你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这种想法显然不可能。很多公司之所以搞分工合作流程化,既提高了效率,也让每个人变成流水线上可以被替换的人。还有一种论调说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不仅你在小公司学不到核心竞争力,在大公司也不会让你不可或缺。当然不是说懂技术不重要,但修炼技术从来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单纯修炼技术你只能做个工具人,工具损耗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换新的。毕竟现在社会上每年有百万级的年轻人要工作,他们的性价比显然更高。当你大龄的时候,哪怕精通“搬砖”的九种姿势,面对年轻人性价比高的优势也无济于事。
- ⏱ 2025-02-12 22:17:54
📌 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对更年轻的人高性价比的优势,你的一切经验和深耕都变得毫无意义。本质上你只是公司流水线上运转的工具,一旦离开平台,就很难找到生存之道。离开平台你会发现,个体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人们说深耕技术就会有出路什么的,都是哄你的片儿汤话[插图]。所以才会有很多老人一再劝孩子考个事业编,哪怕一辈子拿几千块工资,但胜在稳定。这也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父母这代资源和认知高度匮乏下的唯一选择。
- ⏱ 2025-02-12 22:18:12
📌 能在高薪的行业熬过35岁大关,在公司里混得如鱼得水
- ⏱ 2025-02-12 22:19:37
📌 的人又是什么样呢?这些人在行业能力和技术上有一定积累之后,都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元能力[插图]。因为技术更新永不停止,元能力的底层逻辑这些年从来没有变过。元能力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远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越优质的能力越具备通用性和普遍性
- ⏱ 2025-02-12 22:19:32
📌 如何获得这种元能力?你没办法在任何职场课程中学会,只能靠日常工作历练和观察,并且在踩坑、试错中获得。不少技术厉害的人就是败在这个东西上——虽然他们技术过硬,但是他们元能力不行,所以没办法升职往上走。
- ⏱ 2025-02-12 22:19:57
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好工作
- 📌 一个人想让自己保持竞争力,避免35岁的职场危机,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元能力,最好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在职场积累自己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爱好发展一份副业,让自己具备脱离平台也能赚钱的能力。
- ⏱ 2025-02-12 22:20:43
洞悉时代,掌握主动的人生
📌 买商铺的习惯其实是老一辈人在工业时代留下的。那时候刚刚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口开始往城市集中,你买个商铺可能开始位置很一般,随着城市扩张,之前很多一般的位置都变成人流密集的繁华地带,商铺价值和租金都是水涨船高,租客也不愁,成为最划算的买卖。买商铺就能赚钱的观念在人群中口口相传,买商铺变成了最好的投资之一。时间来到信息化逐步完成的今天,所有的逻辑都变了。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被电商改造了。随着电商的兴起,线上对线下的冲击越来越大。要知道每个人用于消费的钱是一定的,这里多花一点,那边就少一点。商铺的租户总在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就是因为人们花在实体店的钱少了。最典型的是电脑大卖场,十年前电脑商铺的租金极其贵,以前深圳华强北一个柜台月租六十万元,还得靠介绍才能租到,现在却很难租出去。
- ⏱ 2025-02-12 22:20:57
📌 一、信息社会的业态升级,有了京东,谁还去电脑大卖场呢?二、多数城市都已经完成了基本的版图扩张,城市的版图停止扩张,意味着一个城市的人口就不可能迅速增加。因此,你用低价买到一个人流量一般的商铺,想等城市扩张以后变成人流密集且高价值的商铺,已经很难了。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会比较稳定,小城市的人口还是萎缩的,这对需要稳定流量和客源的商铺尤其不利。三、从业态上来说,商铺是个落后于时代的产品。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应该都有老城区遍布铺子和老商场的一条商业街,这里曾经是全城最繁华的地方。
- ⏱ 2025-02-12 22:21:14
📌 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一个人在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偷盗坐牢十年,始终没交代他最后一票干了什么。熬了十多年,他在2010年出狱时,神神秘秘地带着小弟到藏宝的地方,说带小弟致富,然后挖出一堆BB机。曾经价值不菲的东西,在时间巨轮的碾轧下变得一文不值。把时间跨度拉得足够大,你会发现财富是真正的猛兽,它只陪伴能驾驭它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拆迁和中彩票暴富的人中,不少人被收割。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中等收入阶层最重要的是摸清实业、楼市或者股市投资的门道,哪怕只是摸清其中的一个门道,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孩子,远比孩子只会考试强得多。这也是我总强调每个人都要跟上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原因。
- ⏱ 2025-02-12 22:22:01
第四章 赢在人生的起跑线
- 📌 我在其他的文章里也讲过这个观点:相比孩子考上好大学,培养出来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家长的占坑能力和提供资源的能力同样重要。要知道孩子的起跑线是家庭,而家庭的资源和人脉的积累靠的也是代代传承的。
- ⏱ 2025-02-12 22:24:56
潜移默化的力量
📌 生物基因很简单,就是遗传学上的DNA片段。比如你家孩子长得很像你,继承了你的外貌特征,这就是生物基因。社会基因则包含更多因素,比如财产、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早期,社会基因和生物基因严格绑定。在权力世袭制的年代,王权的社会基因会随着生物基因代代传承。后来权力世袭的制度被废除了,但是财产世袭制被继承下来。现在孩子和父母社会基因关系最大的就是财富的传承,可以说一个人的财富和阶层都源于他的父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以前说,逼孩子学习和激励孩子提高,不如逼自己学习和激励自己提高。你自己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现在都没什么成就,却期待孩子能在竞争更激烈的未来成功,这不是更有难度吗?
- ⏱ 2025-02-12 22:25:13
📌 很多父母往往会逼着孩子学习和提高,自己却并不努力——很多人从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再读书学习了。过去的人们是打牌、喝酒、看肥皂剧,现在的人们则改成了刷抖音、快手和打网络游戏,一直在重复之前的日子。他们知识的巅峰基本停留在高考前那两三个月。这些人是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的。你自己每天的状态会深深地影响下一代,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强调说人一生中最好的投资,就是对自己的再教育。
- ⏱ 2025-02-12 22:25:25
你为什么需要更努力
📌 片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让我带一个孩子到7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 ⏱ 2025-02-12 22:25:52
📌 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生,出生在中国的五、六线小城市,考了生物学博士。父母的工作也不错,对她寄予了厚望,按照她父母那个年代的标准,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考上顶级大学基本上就是很高的职务了,博士在北京安个家那不是轻而易举的吗?可现实击碎了一切,想在大城市安家?除了户籍的问题,首先考验的是你的家庭支付能力,后来她的父母开始感叹,这个社会怎么了?
- ⏱ 2025-02-12 22:26:46
📌 人生想过得轻松,也是靠代际血酬的,也就是说,父辈流过的血,就是你能享的福。说到家庭背景,很多人就对富有家庭的孩子愤愤不平,觉得他们命好。其实想想看,他们的祖父辈在商场和职场上拼命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祖父辈还在保守地种地或者做工。富有家庭孩子的祖父辈积累下足够的资源,这是他们奋斗的结果。如果你想改变,就要从自己开始学会积累。
- ⏱ 2025-02-12 22:26:58
📌 多数孩子都是有人宠,却没有被正确地约束和处罚——家长只会提要求,但是往往也很迷茫,完全不知道怎么管理和引导。最后孩子不仅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面目可憎,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也不会变得可爱。别期望阅历和知识能改变从小就懒惰、短视、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人的坏习惯,往往只会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浓。
- ⏱ 2025-02-12 22:28:59
做一个温暖的后盾
- 📌 对于教育,多数家长只把精力和财力用在了孩子的读书和考试上。当然,很多家长通过我的文章知道了提高孩子的财商也很重要,其实同样重要的是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
- ⏱ 2025-02-12 22:29:15
第五章 财富的深层逻辑
- 📌 举个例子,你有三千万,当天打了个涨停板,当天跌停。第二天一看亏损了22%。这时候只能止损割肉,六百多万没了。你现在还能心情平静地继续操作吗?多数人绝对不可能做到,赵老哥这种人就可以,虽然亏损巨大让人痛苦,但是人家依然可以平静稳定的不受情绪影响,这就是天赋之一
- ⏱ 2025-02-12 22:33:14
人生每个阶段该赚什么钱
📌 其实他不知道,没有什么行业能一直好下去,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两年半,一个行业的兴衰也不过十年。所处的行业赚钱轻松,不过是因为赶上了时代和政策的红利。不只生意靠时代和政策的红利,就连工作也需要
- ⏱ 2025-02-12 22:33:44
📌 第一阶段一定要勤俭节约。现在社会非常流行一种说法叫“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是个非常荒谬的说法,简直就是多数人完成原始资金积累路上的绊脚石。钱确实是赚出来的,但假如一个人暂时能力有限,那他短期内赚的钱就相对固定。这时候再放手花钱,五百年也没办法完成启动资金的原始积累。有了一定原始积累才有资格进入第二阶段,不然永远摆脱不了卖苦力拿时间换钱的魔咒。
- ⏱ 2025-02-12 22:34:00
致富,除了勤奋,究竟还需要什么
📌 一个人找一份正常的工作,月工资大概在6000到10000之间,这里我们按照平均8000来算。你别觉得这个数字低,统计数据显示,本科毕业5年后平均工资最高的大学是清华,平均月薪一万多。因为除了高收入的专业,还有很多都是低收入的传统专业及文科专业。在一、二线城市每月房租我们算1500,每月伙食费、交通费、电话费等各种开支2000,也就是每月花在衣食住行上的费用大概是3500,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了。
- ⏱ 2025-02-12 22:35:21
📌 你能说这个人一生不勤劳吗?非常勤劳。但是他致富了吗?并没有。因为单靠勤劳工作,是没办法致富的。很多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年人是怎么富裕起来的?多数都是因为资产价格上涨躺赢赚来的。早年因为结婚生子的需要,这批中年人早早买了房子做资产,从此和所在城市的发展捆绑。随着年纪的增长,可能房子不够住了,可能孩子要上学了,又顶着压力贷款换了新房,或者买了学区房。2008年以后全球央行“大放水”,导致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这个中年人按资产价格衡量也越来越有钱。钱变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勤劳工作以后工资上涨了多少,而是因为买了资产以后,手里的资产价格上涨身价涨了,所以躺赢了。在货币不断增发的时代,单纯地想靠着勤劳工作致富,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
- ⏱ 2025-02-12 22:35:50
📌 即使这个游戏再来一次,很多人依然是输家,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杠杆压力让他们不敢下注,多数普通人是非常厌恶风险和杠杆的。然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加速贫富分化的利器。买过房子的人应该都知道杠杆意味着什么。普通人买房贷款,通常需要首付30%,也就是三倍多杠杆。这通常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用到的最高的杠杆率了。当然有些炒房客会通过信用卡套现做首付,把杠杆做到十倍以上,不过这不是常规操作。
- ⏱ 2025-02-12 22:37:00
拥有理想的财富,是需要学习的
- 📌 这两年最让人叹息的就是有不少想暴富的人,从乱七八糟的途径学会了一点收资产的技能,还把技能点学歪了,时间点选错了,方法搞错了,最后高位加杠杆爆仓了。其实,学习成为富人的过程,需要自己的悟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需要名师指点,有时候还需要点运气,最好是父母这辈就已经开始学习并明白这个道理,然后灌输给孩子。我在前面也说过,中等收入阶层最重要的是把实业、楼市、股市三个技能中的任意一个自己先融会贯通,之后再教给孩子,这比单单为了找工作参加教育培训重要得多。
- ⏱ 2025-02-12 22:38:26
分清资产和负债的区别是进阶的第一步
📌 资产能把钱放进你的口袋,还能不断产生现金流。负债能把钱从你的口袋取走,还能不断吃掉现金流。
- ⏱ 2025-02-12 22:39:14
📌 中等收入群体虽然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但是他们在学校里学的往往是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他们从来没受过财商教育,所以经常辨别不清楚什么类型的投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经常把工资积蓄投入看似资产负债中去,还觉得理所当然。
- ⏱ 2025-02-12 22:40:08
📌 举个例子,有句被中等收入阶层视为真理的话是,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所以很多人就开始不计成本给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可投资是要讲回报的,投资没有回报不就是投资失败吗?天赋一般的孩子去学艺术,家境一般的家庭花费巨资让孩子去留学,就属于典型的将大把时间和金钱跟风砸到“看似资产的负债”,却难以见到收益。另外一件事就是很多中等收入阶层在买房买车上并不理智。买房当资产并没什么错,毕竟过去的二十年是我们国家
- ⏱ 2025-02-12 22:40:29
📌 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代,随便买个房子就能赚钱。不过未来还是要做选择的,以后能够作为资产被买入的房子主要在人口聚集的一、二线城市,多数三、四线的房子只能当消费品。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收入前就买车,并且把车当资产就是不理智的决定,除非你的车有重要用途,或者能做生产资料。
- ⏱ 2025-02-12 22:40:38
📌 大多数年轻人买车是很愚笨的财务决策。假如你买来一辆20万的车,从你开出4S店起,就开始贬值了。如果8年报废的话,每年车的贬值近3万,算上汽油、罚单、保险、停车钱,一年按照支出1.5万计算并不算多,等于你一年固定支出多了5万元。很多年轻人的父亲或者母亲的退休金一个月也就四五千元,等于你这辆车一年赔掉你父母一个人的退休金。多数工薪家庭其实多辆车就是多个吞金兽。车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消费品、代步工具,是一个年轻人需要达到一定财富水平之后才应该考虑的事。
- ⏱ 2025-02-12 22:40:58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两年很多人去考公务员,越来越努力却越来越难考。以前很多人考虑到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之后都去考研究生,结果现在研究生毕业还是不好找工作。以前大家看到做生意赚钱,纷纷跑去做生意,不管哪个领域很快就被价格战杀成一片血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无非是大幅增加公务员名额,增加岗位的数量,或者提升大家收入增加购买力。
- ⏱ 2025-02-12 22:43:40
📌 凯恩斯主义映射到个人身上,很像互联网金融的那些消费贷。只要你能借得来钱、能还得上利息,就可以把爆雷时间无限期往后推,爆雷之前雪球只是越滚越大。一个人刚开始借的钱金额也不大,可能只是借了三千块买手机。后面这个人的欲望膨胀,他借钱很难停下来,就会开始拆东墙补西墙。他最终欠了上百万,利息都还不上了,就开始爆雷了。要知道,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货币主义。
- ⏱ 2025-02-12 22:44:33
📌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一个是科技突破带来的技术升级,一个是战争消灭过剩。
- ⏱ 2025-02-12 22:44:48
历史上每次泡沫都差不多
- 📌 从开始投资的那天起,你就要想好自己赚的是谁的钱,什么时候应该及时收手。如果到最后阶段你还没想明白赚谁的钱,最终也没及时撤出来,自然那个买单的就是你。
- ⏱ 2025-02-12 22:45:58
第七章 不走弯路,让人生又快又稳
- 📌 贩卖焦虑才是最好的销售手段,没有焦虑就帮助你创造焦虑,没有需求就主动帮你创造需求。首先告诉大众一些潜在的恐惧和威胁,并让他们相信购买产品可以消除这种恐惧和焦虑。这是各种销售手段不为人知的核心竞争力。
- ⏱ 2025-02-12 22:46:48
人生更重要的是避坑
- 📌 就像以前人人创业都跑去开饭店,你去商业街看看,每年的饭店新旧交替,能活过半年的店都不多——很多想开店的人从来没想过,你一个餐饮行业的新手,怎么和人家在餐饮行业里操练了很多年的老手竞争。很多人跑去开饭店,无非是觉得开饭店比较容易,凡是进门门槛很低的行业,赚钱需要的技能点必定很高。就像股市开户放点钱进去很容易,但是炒股赚钱这件事很难,不然怎么会有一赚二平八个亏的统计学数据?而且开个像样点的饭店投入并不少,装修加房租少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很多新手掉进这个坑里,很多年都爬不上来。
- ⏱ 2025-02-12 22:47:48
不熟悉的领域,往往到处都是陷阱
📌 期货从来不是抄底原油的好选择,尤其对期货不了解的人来说,更是不要碰这个东西,规则没搞清楚之前就参与,就容易造成很大的损失。
- ⏱ 2025-02-12 22:48:12
📌 在我看来,国内就是最好的投资场所。你在一个人口14亿、年均增长6%的市场都找不到投资机会,跑到海外那种人口少、低增长的地方去寻找机会,不是很荒诞吗?普通人
- ⏱ 2025-02-12 22:49:03
📌 跑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和领域去投资,基本就是上门给人送钱去的。我还是那句话,投资赚钱固然重要,但是避免陷阱更加重要,毕竟大家的都是血汗钱啊。我们可以富得慢一点,但千万要注意避免陷阱。
- ⏱ 2025-02-12 22:49:07
看似没有门槛的事,往往门槛最高
- 📌 看似没有门槛的事,往往门槛最高[插图]
- ⏱ 2025-02-12 22:49:14
年龄的坎,如何迈过去
- 📌 只说问题,不说解决方案,那是卖焦虑,但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你越觉得离不开这个岗位,最后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身边比较成功的,都是未雨绸缪早早开始准备的,或者是把自身多年积累发挥到极致的。
- ⏱ 2025-02-12 22:51:02
读书笔记
你为什么需要更努力
划线评论
📌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孩子的起跑线不是读书,是你自己啊。作为家长你得先读书,先努力,你逼孩子努力的时候,更要先狠狠地逼自己一把。完全靠通过孩子自己改变命运非常难。 ^225207353-7XUADg2OG
- 💭 哈哈
- ⏱ 2025-02-12 2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