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享乐主义宣言》5星

第一部 另一种方法

  • 📌 在那些已经变成真理的谬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哲学诞生于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代表人物统称为“前苏格拉底的”。如此简短的一句话中至少有三个错误:一个是日期上的,一个是地点上的,一个是名称上的。因为在此之前很久,在苏美尔、亚述、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以及古希腊人眼中的一些蛮族之地,人们早已开始思考。至于“前苏格拉底的”这个名称,只不过是一个避免他人深究的拼凑概念罢了。

    • ⏱ 2023-04-29 15:31:18
  • 📌 让我们简单地概括一下:主流历史编纂学源自柏拉图哲学的先验原则,依据这种先验原则,所有源于感性的都是假象。唯一的实在是不可见的。在经典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洞穴比喻被奉为纲领:思想之真理,心智世界之卓越,理念之美,而与之对立的,即感性世界之丑陋,对世界物质性之抵触,对内在有形现实之贬低。为了阐明该世界观,只能在整个哲学史中,抽取那些似乎有利于这些先验原则的事物,以及能证明和遵循这些先验原则的事物

    • ⏱ 2023-04-29 15:34:46
  • 📌 人们已经按照基督教的原则编订了一部哲学史,目的在于颂扬对“理念”和唯心主义的崇拜。苏格拉底就是弥赛亚,作为揭露心智哲学的第一人而被处死,柏拉图就是使徒,甚至是圣·保罗,因为他传播心智哲学的事业——唯心主义哲学。西方理性所针对的就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信奉。自那时起,人们就以苏格拉底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推算方法:在他之前,前苏格拉底;在他之后,后苏格拉底。历史编纂甚至还使用了“次苏格拉底”或者“小苏格拉底”的概念来描述犬儒主义者安提西尼和克兰尼学派的阿里斯提普,这两个人创立了自主感性,还保留了“其他的苏格拉底派”这种说法,用以描述特别是西米亚斯和塞贝斯这两个……毕达哥拉斯学说的信徒!

    • ⏱ 2023-04-29 15:35:20
  • 📌 此后不久,基督教带着由衷的喜悦,见证了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和论调的复苏,在由康德始创、黑格尔发扬的德国唯心主义风靡的时代里重新大放异彩。然而,黑格尔傲慢、自负、野心勃勃的哲学民族主义之作却给历史编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障碍,这部作品就是他的《哲学史讲演录》——被当代笃信“长青哲学”的人奉为经典,不过是白人的、唯心主义的、欧洲的“长青哲学”……

    • ⏱ 2023-04-29 15:36:29
  • 📌 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主流的历史编纂是唯心主义的;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柏拉图时代,基督教时代,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如果用中学官方教学计划中的行政语言来说就是:柏拉图、笛卡儿和康德,或者说是《理想国》及其洞穴思想、《方法论》及其思想实体、《纯粹理性批判》及其现象与本体(这是柏拉图思想在日耳曼的复兴)。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在推销一个称谓各异实则同一的世界,兜售所谓丰盛的幻觉罢了……

    • ⏱ 2023-04-29 15:36:48
  • 📌 说到这里,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没有一处提及德谟克利特!这种遗忘堪比思想上的火刑:因为德谟克利特作品的重要性以及他的理论需要后人简明直接、忠实而睿智的阐释,而他的理论是最有可能置柏拉图的虚妄之说以困境,甚至以死地的。这位哲人在世之时,柏拉图主义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反唯物主义倾向——经典和主流的历史编纂又一再加强了这一趋向:绝不可能推崇另一种哲学,尽管这种哲学是合理的、理性的、反神学的,能通过最基本的认知判断力去推理印证,而哲学家们常常缺少这种基本的认知判断力……

    • ⏱ 2023-04-29 15:38:25
  • 📌 根据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的表述,人应与世界和睦为友,而这些“唯物主义者”让自己沉沦于欲望的深渊,甚至不知道在自己的头上还有一片充满智慧的天空。唯有超验性才能导向真理,所以猪总是对真理视而不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伊壁鸠鲁派在最完全的内在范畴中裹足不前。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存在于世的就只有实在、物质、生活和生命。柏拉图主义反对这一切,讨伐所有宣扬生命冲动的东西。

    • ⏱ 2023-04-29 15:40:08

2 身体的理性

  • 📌 著名的当数奥古斯丁……他曾是一个只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人,后来却成了教堂神父、天主教律法师。某一天,在米兰某座花园,他突然感受到了天赐恩宠——眼泪,流成河的眼泪,撕裂灵魂的叫声,来自别处的声音(《忏悔录》中的原话)——,接下来,很显然他皈依了天主教;蒙田在1568年从马上摔落之后,才有了关于死亡的伊壁鸠鲁式理论;1619年11月的某个晚上,笛卡儿做的三个梦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还有帕斯卡尔和他那个从1654年11月23日晚上十一点半到午夜的著名的“激情之夜”——又一次的泪水……;1742年,拉美特里在围攻弗里堡战场上昏厥过去,此后他转向了身体的一元论;1794年10月,卢梭去探望关押在巴士底狱的狄德罗,走在文森纳路上的时候,一不小心摔落在坑中,引发一阵痉挛,然而就在这一阵抽搐中他找到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素材;1881年8月,尼采在席尔瓦普拉纳湖陡峭的河岸旁,获得了永世轮回和超人的想法;朱尔·勒基埃(Jules Lequier)在他儿时嬉戏的花园里,帮助一只猛禽诱捕了一只小鸟,这使他顿悟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他的作品《探寻最初之真理》的素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 ⏱ 2023-04-29 15:42:43

3 哲学的生活

  • 📌 针对柏拉图式的哲学实践,伊壁鸠鲁及其门徒有另一番做法:伊壁鸠鲁的花园面向所有人开放,不分年龄、性别、地位、教养和出身,无意去制造能在社会中位居要职的精英——特别是以重建社会秩序为目的的精英……柏拉图的目标是理论性的、精英式的;伊壁鸠鲁的意图则是实际的、存在的。从整体上来讲,哲学就是围绕着这两种倾向在发展:一为课堂上的理论性实践,二为对日常生活的存在性介入。

    • ⏱ 2023-04-29 15:43:51
  • 📌 因此,基督教扼杀了存在式的哲学研究方式,将哲学从论证、辩论、论战等领域导向了对教条细枝末节的研究:从那时起,神学就谋杀了哲学,或者至少具有犯下这一罪行的企图。从爱任纽(Irénée de Lyon)的《驳异端》到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哲学成了低级事业的仆人。此后,所有学术思想唯一可以研究的对象就是上帝。于是,西方大地至少在黑暗中度过了10个世纪……

    • ⏱ 2023-04-29 15:45:02
  • 📌 我赞成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而非其敌对的姊妹:唯心主义的和概念性的哲学。唯有前者才能让存在的计划成为现实。但在继续深入之前,要澄清一下这两个概念,因为在经典传统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都饱受双重含义之苦,跟哲学中许多有歧义的概念一样:如唯物主义、感觉主义、犬儒主义、伊壁鸠鲁主义、诡辩派、怀疑论,如此多的概念在哲学辞典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都带有“低俗”的色彩。奇怪的是,第一种含义通常遭到第二种含义的指摘,但似乎又是彼此的解药……“唯物主义者”便是如此:在哲学家看来,是指那些认为世界可以被归结为某种纯粹简单物质的思想者;但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指的就是那些一心积攒物质财富的人;“犬儒主义者”也一样:他一方面是锡诺普的第欧根尼的门徒,绝对禁欲和极简道德的信徒,另一方面又是毫无信仰、玩世不恭的粗鄙之人;还有“伊壁鸠鲁学说者”,一方面用来指伊壁鸠鲁的门徒,追求简朴生活和禁欲主义的人,但同时又指那些庸俗的粗人和享乐之人;“诡辩者”是在方法论上奉行观点主义之人,但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词指的就是那些只会玩弄诡辩伎俩、不择手段获取胜利的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 2023-04-29 15:47:16
  • 📌 总结一下:我支持撰写一部哲学的反历史,以取代当下唯心主义占主导的历史编纂;支持身体理性和自传性小说,在纯粹内在的逻辑中,也就是在唯物主义的逻辑中,两者互相陪伴;支持一种理所当然的哲学,如同亟待建构和解密的自正论;支持一种理性显而易见的哲学生活;支持一种意在功利与实用的存在视角。所有一切汇聚成一点:享乐主义。我经常提到尚佛尔(Chamfort)的那句箴言,因为它是享乐主义的绝对准则:“自己享乐并使他人享乐,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任何人,这就是全部的道德。”这一句话道尽了所有:自我的享乐,这是当然,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人的享乐,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谈伦理,正是他者的身份决定了伦理是什么样的伦理,并不是别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萨德侯爵的作品中,没有任何道德可言……在结果主义的视域下,尚佛尔箴言丰富的内涵可以引发无数的研究。

    • ⏱ 2023-04-29 15:48:44
  • 📌 享乐主义为我提供了主题,催生了我的不同作品,带来了各种可能性。基于这些,我提出了一种伦理——塑造自我,提出了一种性观念——爱恋身体,一种政治主张——反抗的政治,提出了一种美学——发掘当下,提出了一种认识论——肢解的美丽,提出了一种形而上学——无神论契约。从而我就提出一种美学伦理,一种阳光的情欲,一种绝对自由主义政治,一种犬儒主义美学,一种亲科技生物倾向以及一种后现代无神论,形成整体的各项条件都具备了。

    • ⏱ 2023-04-29 15:50:32

第二部 选择性伦理

  • 📌 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踏足月球,从那个冰冷的星球回望地球时,人类方才明白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犹太基督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否还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对日常的和周日的宗教活动兴趣的逐渐丧失,梵蒂冈二世的改良花招,对教皇性道德言论的轻视,所有这一切不过都是表面现象:去基督教化仅仅流于表面和形式。无论是不可知论者、立场含糊的无神论者、后天的无信仰者还是迫于习俗的虔诚者,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让自己的后代受洗,会在教堂举行婚礼(为了取悦家人!),会在有神职人员的基督教场所参加其亲戚的葬礼,或是举行自己的葬礼,以获得上天的赐福。

    • ⏱ 2023-04-29 15:52:03
  • 📌 对虚无主义的回击并不在于复兴基督教:发现基督教衰落之后,有些人得出的结论是,必须努力使之复兴,要么继续秉承传统,要么改良这些与老天之间的调和伎俩。所以,要么回归到某个原教旨主义,要么致力于创建一个新主义。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选定了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将伊斯兰教置于作战的视野之中,更确切地说,是置于其瞄准的目标,而伊斯兰教如今已变成遭压迫的文化和少数人的最活跃的精神鸦片。

    • ⏱ 2023-04-29 15:54:56

5 内在游戏的规则

  • 📌 法国大革命加速了反抗进程:从信仰论进入自然神论,与有神论拉开了一段距离……无神论步步逼近,基督教穷途末路。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王被斩首,上帝沉默不语。人们放火烧教堂,洗劫神龛,侮辱修女,打碎十字架和圣徒塑像,上帝仍一言不发。人们改变祭祀场所,为女神立庙。沉默,还是沉默,永远的沉默。目睹了上帝这些显而易见的无作为,人们的幻想才终于破灭。
    • ⏱ 2023-04-29 15:58:01

第三部 阳光的情欲

  • 📌 情欲是性的解药,这里的性是从兽性的角度定义的:如果性能单独发言,那么它表达的就是爬行动物大脑中最原始的冲动;如果它以某种手法表现出来,那么它便是其背后文明的最好概括。如果想在中国、印度、日本、尼泊尔、波斯、希腊以及罗马的情欲理念中,找到与犹太基督教类似的部分,一定会一无所获。情欲的反面是:憎恶身体、肉体、欲望、欢愉,憎恶女性、享乐。天主教没有任何享乐的艺术,它只是一台不安的宗教机器,不让一星半点的享乐主义念头存在。这台庞大机器的某一部分负责生产大批的弱男、处女、圣女、母亲和妻子,它的运转永远要以损害女人的女性为代价。女人是这种反情欲的第一个受害者,世上所有的罪恶都要归结于她。为了构建“性之极恶”的理念,西方世界创造了一个神话,将欲望视作缺陷。从柏拉图《会饮篇》中记录的阿里斯托芬有关阴阳人的言论到雅克·拉康的《选集》,其间还有圣·保罗的史料,这个缺陷的假象一直存在并持续着。这个神话说了些什么?简练地概括一下:男人和女人来源于最初的同一人,他因为体格的完美而自高自大,从而被神贬斥,将其一分为二;因此,人们都是断片、碎块、残缺的存在;欲望,就是对原始形态的追寻;而欢愉,就是对实现这种地球上完美生物的信仰。欲望是缺失,而欢愉恰好填补了缺失,这便是性危机和性悲剧的根源。

    • ⏱ 2023-06-07 21:49:18
  • 📌 自然原始的行为却不一定会给女性带来欢愉,因为牵涉人为的文化因素、情欲的挑逗以及身体技巧——呼吸的调整、体液的控制、时间的延长、体位的变化等。若仅仅听凭本性,这种欢愉是无法达到的。永远无法达到。笨拙、不经心、不懂得关照女伴的男人们独自享乐着,在对罪恶感进行伦理建构之前,他们就已经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伴处在欢愉的大门之外。并不是因为他们关心对方,也不是因为对对方的失望产生了道德上的同情,而是出于自负:在他们眼里,他们变得不再强大,变得无能,成了不完整的男性,他们的力量因为有缺陷而变得虚假。这样倒退的景象伤害了男性的骄傲,无法自我陶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宏观的手段,通过打压女性的欲望来庇护自己。在这项消极的举措中,犹太基督教游刃有余,伊斯兰教也不甘落后。男性先是产生了害怕被阉割的恐惧,而面对这种让社会陷入困境的质疑力量,男人希望社会能给点颜色,这种愿望驱使男人(城邦、民族、宗教和国家的建造者)将性制度化。通过男性霸权的推动,女性正确性行为的法典从此便成为不可违抗的法律。这是男性生殖器中心论的力量,也是对阉割的恐惧的力量……

    • ⏱ 2023-06-07 21:51:42
  •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激情消退,进而消失不见。烦恼、重复、欲望(本质上是流动的、绝对自由的)被束缚在强制固定的形式中,日复一日的、固定的欢愉最终熄灭了力比多。家庭中,女人的时间优先分配给了孩子和丈夫,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成了主角,耗费了女人几乎所有的能量,于是,女人死了。以老调重弹的方式,夫妻间的性行为把力比多安置在了有规律的家庭生活的理性主义框架里。在这种家庭生活中,个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体。狄俄尼索斯死了,性悲剧就注定了。诸多社会决定论、全方位教化性质的意识形态宣传,让被奴役成了自愿,这就是异化,到最后,受害者们甚至还在放弃自我中找到了欢愉。

    • ⏱ 2023-06-07 21:53:31

8 绝对自由的力比多

  • 📌 我对单身的定义并非指普通意义上的情感状态。在我看来,单身者并不一定就是那些没有男女朋友、没有丈夫妻子、没有性伴侣的陪伴而独自生活的人。它更多地是指这样一种人:即便处在某段所谓的恋爱关系中,仍有自己的特权,仍可以支配自己的自由。这样的形象强调的是自身的独立性,他享有完全的自主性。这种契约的期限并非不确定,反而是确定的,只是它可以更新,这是当然,但更新不是强制性的。

    • ⏱ 2023-06-07 21:54:54
  • 📌 “无—一切—无”是主流模式:我们相互分离,互不相识,我们遇见,我们陷入一段关系,对方成了一切,不可或缺,成为自己生存的度量衡,成为自己思想和存在的计量器,成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无处不在的伙伴。然而熵一直在发挥作用,渐渐地,对方变得恼人、碍眼,变得让人疲累、厌烦,变成让自己受不了的人,最后竟成了需要排斥的路人,离婚来助推——常常伴有暴力——于是一切又成了无,甚至还多了一点恨……“无—更多—很多”的模式也是从相同的地方开始:不知道对方存在的两个人,他们相遇,然后基于轻情欲的原则建立关系。从那时开始,日复一日产生的是一种积极性,也就是“更多”——更多的存在,更多的扩充,更多的愉悦,更多的安宁。当这一系列的“更多”积累到一定量时,“很多”就会出现,意味着这种按照唯名论方式而定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优良和丰富的状态。因为唯一的规章就是没有规章,所以只存在个案,每个人只需按照自己的特异体质构建不同的计划。

    • ⏱ 2023-06-07 21:55:27
  • 📌 生理上能孕育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这个可能性成为现实,就好比拥有杀人的能力并不意味着有杀人的义务一样。即使本性说“你可以”,文化也不一定要补充一句:“所以你应该。”因为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冲动、本性和愿望置于理性的框架之中。为什么要生养子女?以什么名义?为了让他们成为什么?我们让一个生命于虚无中诞生,能提供给他的就是让他在这个星球上走一遭,最后他还是会回归到虚无之中,我们这样做到底基于怎样的合理性?我们通过自然行为产生大量的接班人,盲目地遵循着种族延续的逻辑,这种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如此沉重的行为,应该遵循另一种理性的、合乎情理的、综合考虑的选择。只有真正爱孩子的单身者才能目光长远,才能考虑到这个还未存在之人会遭受生存之苦的后果。生活难道已经如此非凡、卓越、幸福、有趣、轻松和令人向往,以至于我们能将它作为一个礼物献给那些小小的人儿吗?悲剧的本体论大礼包一直在向我们提供熵、折磨、痛苦和死亡,难道孩子也应该爱这一切吗?

    • ⏱ 2023-06-07 21:57:20
  • 📌 应本性驱使传宗接代的人跟那些自愿选择不生育的人一样,他们都是自私的。然而,我认为,只有真正爱孩子的人才会选择不让他们降生……

    • ⏱ 2023-06-07 21:58:23

12 犬儒主义艺术

  • 📌 古代犬儒主义受累于主流历史编纂的分类——其实就是黑格尔式的历史编纂——一直以来都被归入不入流的类别中。黑格尔向来爱犯蠢,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断言,这一哲学流派除了点逸闻趣事没什么好说的。因此,第欧根尼就不是哲学家了。身为普鲁士小团体中唯一一个被征用的人,这位大学教师将这一观点言之凿凿地重复了一个多世纪。

    • ⏱ 2023-06-07 22:07:01
  • 📌 第欧根尼不是哲学家?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胜利”做出任何贡献,对《逻辑学》的加冕也没有任何间接的指导,这位提着灯笼的哲学家不配拥有通常授给体制奴仆的高尚头衔!但是,反柏拉图派的第欧根尼却以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身份,借由一部阐述了他的快乐透视法的著作,奠定了反唯心主义、反唯灵论的唯物主义派系(没有一本书保存下来,只知道其中的数量:约十二篇对话录,其中包括一篇《论伦理》,一篇《论爱情》,还有一篇《共和国》,一些往来书信以及七部悲剧……)。但在耶拿,人们从不拿哲学开玩笑,也不喜欢“欢乐哲人”传统的支持者,这些欢乐哲人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不明朗、难以理解、晦涩、艰深,这些才是入驻主流哲学殿堂的必需品质。第欧根尼笑了,放了个闷屁,扑哧一下笑出了声,转身走了……

    • ⏱ 2023-06-07 22:07:17
  • 📌 消极地说,犬儒主义就是一种反柏拉图主义;积极地说,就是一种唯名论的观点主义。换句话说:唯一存在的是现实,最重要的也是现实;没有超验世界;事实归根结底就是物质性;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可感的自然提供的是模型,而非心智思想;讽刺、颠覆、教唆、幽默会激发出最优方式;不信教的身体,没有上帝,也没有导师,身体只是我们可支配的资本;可以用一句格言来概括:生活是一场庆典。人间万岁!

    • ⏱ 2023-06-07 22:08:35

14 人为的艺术

  • 📌 避免进入空洞无物的争辩之中,每个人都应该在定义世上的幸福表现和痛苦表现上达成共识。对于任何一个即将降临于世的生命体,它想要的应该是健康而非疾病,是健全而非残缺,是活力而非虚弱,是精神焕发而非萎靡不振,是正常而非反常。如果真的存在基因规避的可能性,那么一个人若偏爱疾病、残缺、虚弱、萎靡不振和反常,或不承认这些痛苦的存在,在我看来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罪人,因为他拒绝规避。
    • ⏱ 2023-06-07 22:14:56

15 浮士德式的身体

  • 📌 在人性还未形成之前和人性已经消亡之后,所有的人类操作,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都是合理合法的。未形成之前:选择基因,培养胚胎,挑选胚胎,避孕,人工流产,转基因;在已确认脑死亡,或依靠人工维持生命,或正式确认深度昏迷的情况下:安乐死,提取器官。

    • ⏱ 2023-06-07 22:16:36
  • 📌 神学应让位于哲学,基督教也应自动隐去,让古代智慧——优先考虑斯多葛以及伊壁鸠鲁——带来救世良方。因此,我赞成自愿死亡:尽管存在必然性,但我们没有任何义务要按照必然性来生活,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放弃生命;我们的身体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使用它;存在并非由生命的量来衡量,而是由它的质决定;好死比赖活更有价值;我们应该过我们应该过的生活,而不是我们能够过的生活;选择一个(好的)死亡比忍受(糟糕的)生活更有意义。

    • ⏱ 2023-06-07 22:18:32
  • 📌 23个世纪过去了,伊壁鸠鲁的论点依然生机勃勃。在这位哲学家看来,死亡没什么可怕,因为当死亡来临时,人已经不存在,当人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所以,死亡与我们毫无瓜葛。在我看来,我不会说“毫无瓜葛”,而是将它当作我们的一个“理念”。

    • ⏱ 2023-06-07 22:19:00

第六部 自由主义政治

  • 📌 我描绘了这样一个新型地狱:丧失行动力、无产出的群体,如老人、疯子、病人、犯人;非生产性力量,如外来移民、偷渡客、政治避难者、失业者、低保人群和临时工;社会群体中遭到剥削的力量,即居无定所和没有安全保障的人,如合同工、学徒;或固定常驻的被剥夺自由之人,如青少年、工薪阶层、妓女、无产者和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数百万人被排除在社会群体之外,也被排除在所谓的民主理念之外。这些证据从未被呈现,也没有在任何场合被提及,它们被不断排挤,在文化、政治、文学、电视、传媒、广告、电影、报道、高校、出版各界几乎无迹可寻,它们是制度全速运转下产生的废料,政治寡头们不希望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任何“压抑的回复”[3]都会让寡头们暴怒不已,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打压它、阻止它、分解它。当然,其中还包括求助于极不道德的解决办法。
    • ⏱ 2023-06-07 22:22:10

18 实践反抗

  • 📌 如今,革命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避免过于宏大的词义:因为任何革命都意味着交替,这毫无疑问,但结果却是回到了出发点。事情往往是这样的:革命推翻了旧有的统治,这毫无疑问,然而却建立了一个更加残暴的体制!这种伪变革并不是人们想要的:它维系的是幻觉,带来的是持久的失望和绝望。革命也并非彻底的改变,并非废除过去,让一切复归为零。摧毁了记忆,就永远无法建立任何持久存在并值得维系的东西。对过去的恨、对历史的恨和对记忆的恨——我们这个没落时代的病症……——衍生出了各种幻象、各种虚影和一段段贫瘠的历史时期。火刑判决仪式、破坏圣像的冲动、纵火烧楼、故意损坏文物,这些行为更接近于兽行,不会生产出任何理性的进步。
    • ⏱ 2023-06-07 22:26:46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