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万事万物的隐秘一面
📌 这些理论似乎顺畅无阻地从专家口中传到了记者耳中,然后又进入大众的思维,并迅速上升为传统观念。但有一个问题:这些理论并不正确。
- ⏱ 2023-07-04 21:54:08
📌 那么,“罗诉韦德案”如何在历经一代人之后,导致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犯罪率下跌呢?仅就犯罪而言,并非人人生而平等,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出生于不幸家庭的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要远高于其他儿童。而在“罗诉韦德案”之后,很可能有数百万女性选择了堕胎,这些穷困潦倒、未婚先孕、承担不起非法堕胎或没有门路的未成年妈妈常常是不幸的代名词。正是这些母亲腹中的孩子,一旦降生,走上犯罪之路的概率会远高于平均水平,但由于“罗诉韦德案”,这些孩子并未出世。这一颇具影响力的事件随后产生了一个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多年后,这些未出世的孩子本应步入壮年,在“犯罪界”大展拳脚的时候,犯罪率开始骤降。所以,美国犯罪高峰没有如期到来,并非得益于枪支管制、经济繁荣或新型的治安策略,而是因为潜在罪犯的数目大幅减少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 ⏱ 2023-07-04 21:55:48
📌 二者存在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一者导致了另一者。相关关系仅表示,两个因素——姑且称之为X和Y——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你无从判断孰因孰果。有可能是X导致了Y,有可能是Y导致了X,也有可能X和Y均由另一个因素Z导致。
- ⏱ 2023-07-04 21:58:52
📌 竞选连任者和大选领跑者显然拥有更多资金,但只有在确实有落选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一掷千金。必胜无疑的话,他们何必动用这笔竞选资金呢?毕竟这些资金在以后遭遇强敌时,能派上更大的用场。现在假设有两位候选人,一位天生富有魅力,另一位则并非如此。讨喜的候选人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轻而易举地胜出。不过,到底是金钱为他赢得了选票,还是他的个人魅力让他选票与金钱双收
- ⏱ 2023-07-04 22:00:22
📌 结果出乎意料:候选人的竞选开支影响甚微。有冠军相的候选人即便将开支减半,也只会丢掉1%的选票,而没有冠军相的候选人,即便开支翻倍,也只能为自己多拉1%的选票。对于政治候选人来说,开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个人品质。
- ⏱ 2023-07-04 22:00:52
📌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天喝八杯水有益健康。传统观念常常漏洞百出,同时又极难看穿,但戳穿这些观点并非不可能。
- ⏱ 2023-07-04 22:02:42
第一章 教师与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
📌 动机分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一套动机方案常常三种皆有。以近几年的禁烟运动为例,每包烟多收3美元的“罪孽税”,这是能有效减少烟草销售的经济动机;餐馆、酒吧等场所禁烟是有效的社会动机;而美国政府声称恐怖分子通过贩卖黑市香烟筹集资金,这是能有效唤醒良知的道德动机。
- ⏱ 2023-07-04 22:06:10
📌 但托儿所的罚款还有另一个问题,这一措施用经济手段(3美元罚款)取代了道德手段(家长迟到时理应产生的内疚感),他们每天只需多花几美元就可以消除内疚感。而且,罚款数额太低,让家长认为接孩子迟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假如一名家长迟到只造成3美元的损失,那还何必提前结束一场网球赛呢?果不其然,经济学家在调查的第7周取消了罚款,家长迟到的次数并无变化,现在他们可以放心迟到了,不用交罚款,也毫无愧疚感。
- ⏱ 2023-07-04 22:07:32
📌 如果献血者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其无私行为的赞扬,还可以拿到一小笔补贴,献血量会下降。原因在于,这笔补贴将一件高尚的善举变成了一种为挣几美元而吃苦受罪的行为,而且这点儿蝇头小利完全不值得。
- ⏱ 2023-07-04 22:08:15
📌 值得拥有的东西就是值得为之欺骗作弊的东西。
- ⏱ 2023-07-04 22:08:49
📌 她大可以帮学生预习考题。若以广义的作弊概念论,她还可以进行“应试教育”,根据前几届的考试内容进行备课,尽管这不会被视为作弊,但也与测验宗旨完全背道而驰。由于测验内容均为选择题,选错答案不会扣分,教师大可以让学生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随机选择未答题目,可以一律选B,或B、C两项交替选择。她甚至可能会等学生退场之后,替他们填上空白项。
- ⏱ 2023-07-04 22:31:56
📌 记录可疑的不仅仅是相扑力士个人,各个相扑部屋的总记录也存在类似的异常现象。如果某个部屋的力士在事关排名的比赛中,赢了另一部屋的力士,他们再次在比赛中碰到该部屋力士处于同样处境时,表现会尤其失常。这表明,在代表相扑最高水平的赛场上,某些比赛可能遭到了合谋操纵——类似奥运会花样滑冰裁判的选票交易。
- ⏱ 2023-07-04 22:45:38
📌 大量的心理学及经济学研究表明,对同一种商品,若出售者不同,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有所差异。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其1985年的研究《沙滩上的啤酒》中证明,同样一瓶啤酒,若是在度假酒店内出售,口渴的日光浴游客愿意支付2.65美元,而若是在一家破破烂烂的杂货店出售,他们只愿意支付1.50美元。
- ⏱ 2023-07-04 22:49:25
第五章 怎样才算完美父母?
📌 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利用公众情绪,因为情绪是理性讨论的敌人,在所有情绪中,恐惧比其他情绪更具威力。正因如此,超级猎手、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疯牛病、婴儿猝死综合征,把我们吓得战战兢兢,如此一来我们又怎能不对他们言听计从呢?
- ⏱ 2023-07-04 22:54:57
📌 但根据数据统计,他们的决定并不明智。美国平均每年每11 000个住宅游泳池就会溺死一名儿童。美国全国有600万个游泳池,即每年约有550名10岁以下儿童溺死。与之相对,每100多万支枪,也仅会造成一名儿童因枪击而死。据估算,美国约有2亿支枪,即每年约有175名10岁以下儿童因枪击而死。在游泳池溺死的概率(1/11 000)与因枪击而死的概率(超过1/1 000 000)相比,相差不是一点半点:莫利在伊曼尼家游泳时溺死的概率远高于在埃米家被枪击致死的概率
- ⏱ 2023-07-04 22:55:51
📌 桑德曼的“控制”原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多数人怕坐飞机,却不怕开车。他们的逻辑是:由于汽车是由我控制的,生命掌握在我自己手里;而飞机不是由我控制的,我要受各种外部因素的摆布。
- ⏱ 2023-07-04 22:56:23
📌 那么为何游泳池不及枪恐怖呢?小孩被邻居家的枪射击而死,这样的事情令人不寒而栗,骇人听闻,简而言之,令人愤怒,但游泳池却不会引起愤怒,原因之一在于它为人们所熟悉。多数人乘车时间长于乘飞机时间,与之同理,多数人在游泳池里游泳的时间也长于开枪射击的时间。儿童溺死仅需30秒,且常常悄无声息,仅仅几英寸深的水就可以让婴儿溺死。但与此同时,防止儿童溺水的方法却相当简单:有成人照看,游泳池旁竖起围栏,后门锁好,以防幼儿趁大人不注意溜出去。
- ⏱ 2023-07-04 23:00:01
📌 哈里斯用不失温和的措辞指出,父母自以为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种信念是一种“文化迷思”。哈里斯认为,父母这种自上而下的影响不及儿童每天与朋友和同学相处所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
- ⏱ 2023-07-04 23:02:46
📌 “接受传统心理治疗的患者总是要浪费50分钟的时间,回忆童年苦涩,学会将自己的不幸归罪于父母的教育无方,”平克写道,“许多自传对主角成年后的成败功过,总是会从其童年时代寻觅根源。‘育儿专家’令女性觉得自己要是离家去工作或有天晚上没有读《晚安,月亮》,简直就是禽兽般的母亲,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反思。”
- ⏱ 2023-07-04 23:04:46
📌 中了签、转学去“更好”学校的学生成绩并未高于未中签、留在旧学校的学生。意即,无论是否中签抽到转学到新学校的机会,只要是有意转学离开所在小区学校的学生,毕业率均高出一筹。乍看起来,是转学到新学校让学生占得先机,但这样的先机实际上却与新学校毫无关系,这说明选择转学的学生——和家长——本身便具有更高的智商且在学业方面更有追求。但从统计数据来看,转学对他们的学业并无帮助。那么留在小区学校的学生是否会因此成绩下滑呢?不会,他们的成绩与计划转学之前不相上下。不过,芝加哥确实有一批学生的成绩大有改观:上技校或职业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成绩大幅优于他们在旧有学校环境中的成绩,毕业率也远高于根据其以往成绩做出的预测毕业率。因此,在芝加哥公立学校系统择校项目的帮助下,确实有一小部分原本成绩平平的学生学到了实际技能,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似乎并非所有学生都因这一项目而提高了成绩。
- ⏱ 2023-07-04 23:11:14
📌 个(问题一)是因果关系,一个(问题二)是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法可以证明相关关系的存在,却无法证明孰因孰果。毕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有多种情况,可能是X导致了Y,可能是Y导致了X,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同时导致了X和Y的产生。
- ⏱ 2023-07-04 23:12:07
📌 数据显示,黑人儿童在学校的成绩较差,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黑人基因,而是因为黑人儿童出生在低收入、低学历家庭的概率较高。
- ⏱ 2023-07-04 23:13:26
📌 父母学历高家庭完整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出生体重低参加过启智计划父母在家讲英语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是被收养儿童经常被打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经常看电视家中藏书多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以下是与考试分数高度相关的8个因素:父母学历高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出生体重低父母在家讲英语是被收养儿童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家中藏书多以下是无关的8个因素:家庭完整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参加过启智计划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经常被打经常看电视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 ⏱ 2023-07-04 23:14:31
📌 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并无影响。同理,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学业水平似乎也毫无影响,至少在低年级阶段确实如此。这并不是说好好的家庭应该说散就散,而是说美国约2 000万名单亲家庭儿童应该感到些许慰藉。
- ⏱ 2023-07-04 23:14:58
📌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社会经济地位高与考试分数高高度相关,这似乎合情合理。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现,这说明此人智商较高且受教育水平较高,所以事业有成的父母所养育的子女,获得成功的概率也较高。但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对儿童的学校成绩并无帮助,这可能是因为搬家本身存在负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为,正如换了好鞋不会跳得更高,好房子也无法提高数学或阅读成绩。
- ⏱ 2023-07-04 23:15:19
📌 有关:出生体重低无关:参加过启智计划低体重儿往往在学校成绩不佳。这或是因为早产对儿童的整体健康有害,或是因为出生体重低预示着父母极有可能会养育不当,毕竟怀孕期间抽烟、喝酒或虐待腹中胎儿的母亲,不会因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因此,低体重儿成为贫困儿童的概率较高,因而参加启智计划的概率也较高。启智计划,是联邦政府推行的学前教育计划,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启智计划对儿童未来的考试成绩毫无帮助。
- ⏱ 2023-07-04 23:16:32
📌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父母讲英语的儿童在学校的成绩要优于父母不讲英语的儿童。这也不足为奇。在“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中,拉美裔学生的成绩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相关关系,拉美裔学生的整体成绩偏低,同时父母不讲英语的比例也较高。(不过,他们往往能在高年级迎头赶上。)那么反面例子又如何?假如父母不仅讲英语,还会在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以拓展文化视野,结果会怎样?抱歉。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或许是养育过度的一个基本信条,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参观博物馆与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 ⏱ 2023-07-04 23:17:24
📌 儿童的考试成绩与看电视的时间并不相关。这虽与传统观念相悖,但看电视显然不会让儿童的大脑变成一团糨糊。(芬兰的教育系统名列全球最佳,多数芬兰儿童7岁才开始上学,但在上学之前,就已经通过看配有芬兰语字幕的美国电视节目自学识字。)不过,在家里用电脑也不会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使用电脑与学校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 ⏱ 2023-07-04 23:22:45
📌 相关:家中藏书多无关: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家中藏书多的儿童确实在学校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但经常给孩子读书却对童年早期的考试成绩并无影响。这似乎有些蹊跷,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父母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体现在什么方面?
- ⏱ 2023-07-04 23:23:04
📌 “一旦你有了(书),书为你所有,”他说,“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会让你意识到,书应该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 ⏱ 2023-07-04 23:23:17
📌 笼统地讲,前8个因素是对父母特点的描述,后8个因素是对父母行为的描述。高学历、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的父母生育的子女往往能在学校取得优异成绩;但儿童是否去博物馆、是否被打、是否参加启智计划、是否经常听父母读书,或是否坐在电视机前不离身似乎对其成绩并无影响。对于喜欢钻研养儿育女之道的父母和育儿专家来说,这或许是值得深思的发现。事实上,这些育儿之道似乎被严重高估了。
- ⏱ 2023-07-04 23:24:08
第六章 完美父母续章
📌 对父母影响的迷信,体现在正式为人父母之后的第一件事上,就是给孩子起名。当今,所有父母都知道,宝宝起名学大行其道,那些大量涌现的相关书籍、网站和起名顾问就是具体表现。不少父母似乎相信,孩子若是没有起对名字,就无法功成名就。人们认为,名字有审美意义,甚至可以昭示未来。
- ⏱ 2023-07-04 23:27:18
📌 加州的数据证明了黑人与白人为子女所取的名字存在很大差异。而与之相对,白人与美籍亚裔父母为孩子所取的名字却大同小异;白人与美籍拉丁裔父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比起黑人与白人,这点差异微不足道。
- ⏱ 2023-07-04 23:29:45
📌 什么样的父母最有可能给孩子取黑人特有的名字?数据可以给出明确答案:未婚生子、收入微薄、受教育水平低、来自黑人街区且本人名字也属黑人特有的未成年妈妈。在弗赖尔看来,给孩子取带有鲜明黑人特色的名字是黑人父母为表示忠于黑人社区所做出的姿态。
- ⏱ 2023-07-04 23:30:44
📌 那么名字究竟是否有影响呢?数据显示,平均而言,取黑人名字的人——无论是名叫伊曼尼的女性,还是名叫德肖恩的男性——生活境况确实不及名叫莫利的女性或名叫杰克的男性。但这并非名字之过,假如两名黑人男孩一个叫杰克·威廉斯,一个叫德肖恩·威廉斯,均生于同一街区,且家庭和经济状况相同,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有相似的生活境况。但给儿子起名为杰克的父母往往不会和给儿子起名为德肖恩的父母住在同一街区,经济状况也大相径庭。正因如此,名叫杰克的男孩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才会高于名叫德肖恩的男孩,取名德肖恩的男孩有较高的比例会因家境贫寒、教育水平低、单亲家庭而吃亏。名字仅仅是其生活境况的反映,而非原因。假如德肖恩为自己改名为杰克或康纳,他的境况是否会有所改善?但凡是愿意为了在经济上有所成就而改名的人,正如那些参加择校抽签的芝加哥高中新生一样,至少有着很强的上进心,而上进心想必比名字更能预示一个人的成功。
- ⏱ 2023-07-04 23:33:48
📌 鉴于收入与名字之间存在联系,且收入与教育也高度相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为子女所取的名字之间同样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足为奇
- ⏱ 2023-07-04 23:35:42
📌 1960年的前十名中,没有一个名字留在2000年的前十。但你会说,40年不落伍是很难的事
- ⏱ 2023-07-04 23:37:37
📌 一旦某个名字在高收入群体——高学历父母——当中普及开来,这一名字所流行的社会经济阶层就会逐渐下移。安布尔与希瑟最初是上层名字,斯蒂法妮与布列塔尼也是如此。在上层阶级中,每有一名女婴取名为斯蒂法妮或布列塔尼,其后10年内就会有五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婴也取同样的名字。
- ⏱ 2023-07-04 23:39:06
📌 但随着某个上层名字为大众所采纳,上层阶级的父母开始弃之不用。最终,它成了烂大街的名字,连下层阶级的父母也看不上眼,这个名字就此被束之高阁了。而与此同时,下层阶级的父母则开始寻找下一个上层阶级父母看上的名字。
- ⏱ 2023-07-04 23:40:38
📌 显然,父母为孩子起名时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他们或想中规中矩,或想不拘一格,或想与众不同,或想追赶潮流,但要说所有父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想给孩子取一个“聪慧”或“上层”的名字,这就言过其实了。无论他们所取的名字是赢家还是输家,是麦迪逊还是安布尔,是白痴还是桑德,是德肖恩还是杰克,他们均无一例外地想通过取名来表达某些观念。加州的名字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父母会通过取名来表达望子成龙的殷念。尽管名字不会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但父母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就尽了心力。
- ⏱ 2023-07-04 23:42:18
结语 通往哈佛的两条道路
📌 这些新观点有的或许会令你反感,甚至不得人心。堕胎合法化导致犯罪率大幅下降的观点难免会引起强烈的道德谴责,但实际上,魔鬼经济学式的思维并不会将道德考虑在内。正如本书开头部分所言,如果说道德代表理想世界,经济学则代表着现实世界。
- ⏱ 2023-07-05 08:51:27
📌 数据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在某些方面确实很重要,因为这些方面的影响多数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注定,而在有些方面则毫无影响,比如让我们执迷不悟的那些育儿之道。父母望子成龙,满腹期许,甚至绞尽脑汁也要给孩子起个上层名字,这无可厚非。但是,即使是最好的育儿努力,也会受到巨大的随机影响。即便是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有可能会因为努力地管教孩子,最终却弄巧成拙,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相反,有的父母心地邪恶、行事乖张,孩子却很有成就。
- ⏱ 2023-07-05 08:51:31
📌 回想一下第五章所讲的两个男孩,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白人男孩成长于芝加哥郊区,父母博学多识,家境殷实,黑人男孩来自代托纳比奇,自幼被母亲遗弃,经常遭到父亲殴打,十几岁便成了一个老练的帮匪。结果,这两名男孩各自长成了什么样的人呢?黑人男孩就是现年28岁、研究黑人成绩不佳现象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小罗兰·G.弗赖尔。白人男孩也考入了哈佛大学,但不久,他的情况便急转直下,最终锒铛入狱。他的名字叫作特德·卡钦斯基。
- ⏱ 2023-07-05 08:52:48
附录 房地产中介欺骗你的概率
📌 那篇论证堕胎率上升与犯罪率下降关系的论文所引发的争议却超过了其他所有论文引起的争议总和。列维特与来自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共同作者约翰·多诺霍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犯罪率的暴跌有一半可以归功于“罗诉韦德案”。他们的逻辑是:有证据表明,最有可能选择堕胎的女性——穷困潦倒、未婚先孕的黑人或未成年妈妈——所怀的孩子一旦出世,会成为犯罪概率最高的群体。但由于这些胎儿并未出世,到了他们本应在犯罪界大展拳脚的时候,犯罪率就开始下降。在谈话中,列维特以三段论将这一理论概括如下:“意外怀孕生育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而堕胎减少了意外怀孕的生育率,因此,堕胎导致了犯罪率的下降。”
- ⏱ 2023-07-05 08:54:18
📌 “你的文风太学生气,这就是问题所在,”他说,“关键是,你要自圆其说,要有铺垫,有各种手法,你得让读者顺着特定思路思考,这样他们看到结论的时候,就能理解且相信这些结论。但你同样也需要坦白承认自己的缺点,将缺点表现出来,而不是遮遮掩掩,这样读者反而不会那么严苛。”
- ⏱ 2023-07-05 08:57:47
📌 史蒂芬·列维特或许并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却相信一点:教师、罪犯和房地产中介会撒谎,政客乃至中情局分析师也会撒谎,但数字不会。
- ⏱ 2023-07-05 08:58:12
附录 《纽约时报杂志》“魔鬼经济学”专栏文选
📌 你手中的一票能左右选举结果的概率微乎其微。这一点得到了经济学家凯西·马利根和查尔斯·亨特的证明,他们分析了1898年以来的56 000多场国会选举和州立法选举,尽管媒体十分关注胜负难分的选举,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极其罕见。国会选举票数差额的中位数为22%,而州立法选举的差额中位数为25%。再势均力敌的选举,也几乎从未出现过一票决定胜负的情况。马利根和亨特所分析的40 000多场州立法选举包括近10亿张选票,其中仅有7次选举出现了一票定胜负的情况,另有两次选举打成了平手。在16 000多场国会选举中,参与的选民更多,但100年间仅有一次选举——1910年布法罗市的一次选举——出现了一票定胜负的局面。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选举越是胜负难分,选民能左右结果的概率就越低
- ⏱ 2023-07-05 09:00:51
📌 健身房会员卡、处方药和节假日礼品卡有何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买了又常常不用的东西。经济学家斯蒂法诺·德拉维尼亚和乌尔里克·马尔门迪尔在最近发表的《花钱不去健身房》一文中,证明购买健身俱乐部年卡的人所估计的使用时间比实际使用时间要多出70%以上。因此,许多人其实买月卡或日卡更划算。实证医疗保健研究机构科克伦协作网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研究了不遵医嘱服药的患者。“得到医嘱要自行服药的人,”报告开头写道,“实际服用量往往还不到处方剂量的一半。”虽说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医疗影响,而非经济损失,但美国人的药柜里有数十亿美元的处方药囤积着不用,这也是事实。至于礼品卡,我们姑且可以说,零售业内部认为它们是储值产品是颇有道理的:礼品卡的储值效果非常好,而且卡内金额往往永远不会流失。据金融服务研究企业宝塔集团估算,2006年共售出800亿美元的礼品卡,其中约有80亿美元永远不会兑现。
- ⏱ 2023-07-05 09:03:45
📌 既然给钱不妥,买礼物又太浪费,那么送礼品卡——虽不如金钱万能,却也完全不像金钱那般冷冰冰——是否是完美的折中方案?你肯定会这么想。至少对商家来说,礼品卡简直是喜从天降。试想一下:圣诞节前几周,数百万人到你的店里或网站上,花上数十亿美元,就为了换一张塑料欠条,而且这欠条还有可能永远不会兑换。例如,去年,百思买因礼品卡“损毁”——业内将买了却永远不用的礼品卡称为“损毁”礼品卡——坐收1 600万美元的收入。此外,还有零售商所谓的“加价消费”现象:用礼品卡的顾客多数会自己添钱买比礼品卡面值贵的商品。与此同时,礼品卡对送礼者来说是再省事不过的方法了。但多数经济学家会认为,如果礼品卡对送礼者的好处如此显而易见,它对收礼者就一定会造成伤害:礼品卡易于购买这一点会让收礼者觉得,送礼者对这件礼品没有花太多心思。归根结底,任何礼物的价值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送礼者与收礼者是何关系。经济学家亚历克斯·塔巴罗克最近发表在“边际革命”的一篇文章对此提出了更加精妙的观点,指出我们每人内心都有很多“面”,包括“狂野的一面”,而且“我们希望别人内心狂野的一面能为我们而痴狂”。他的建议是什么呢?“如果你想取悦我内心偏经济学家思维的一面,请给我钱;如果你想取悦我狂野的一面(你知道我是什么人!),请发挥一下想象力。”因此,到明年,你要是想送礼给刻板理性的人,可以考虑给钱;你要是想讨好某人狂野的一面,就得发挥想象力了;而你要是想对百思买、盖璞或蒂芙尼的股东额外意思一下,可以考虑礼品卡。
- ⏱ 2023-07-05 09:06:29
附录 作者问答
- 📌 问:我没读过《魔鬼经济学》,是否差人一等?——特里答:不幸的是,确实如此。独立测试表明,读过《魔鬼经济学》的人口气更香,体态更佳,所怀的梦想更有意思。此外,女性读者分娩时不会感到疼痛,男性读者会发现自己的精子活性更高。
- ⏱ 2023-07-05 09: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