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心理学简史》4星

  • 📌 1874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在《生理心理学的原理》这本书的序言中大胆地写道: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 ⏱ 2023-05-15 12:42:26

Chapter 01 漫长的过去

  • 📌 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在合适的时机遇到这句名言: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 ⏱ 2023-05-15 12:43:20

有钱有闲的哲学家

  •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总结说:“哲学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惊异,二是闲暇。”所谓惊异,其实就是对整个世界存在赤子般的好奇心。如果将人类社会发展史类比成一个人的成长史,古希腊时期就像两三岁的幼儿,刚刚学会说话,对世界充满好奇。他见到一个气球、一朵花、一片雪都忍不住要问上几句“是什么”“为什么”——等你活到五六十岁,往往对世界满怀司空见惯的倦怠,懒得去思考一片树叶为什么是一片树叶了

    • ⏱ 2023-05-15 12:43:41
  • 📌 大哲学家柏拉图比毕达哥拉斯更抽象,他连“数”这种概念都不想用,另外寻了个词——“理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认为:灵魂比肉体更重要,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精神世界(理念)才是事物的本原,而我们所见到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它投射出来的影子。也就是说,人类蝇营狗苟挣扎着追求的一切,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是理念世界投射出来的虚幻倒影而已。

    • ⏱ 2023-05-15 12:45:56
  • 📌 关于灵魂,柏拉图还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将灵魂比喻成一驾马车。这驾马车由两匹马来拉,有一个车夫来驾驭它。二马之中,一匹驯良,一匹顽劣。好马谦逊、节制而懂事,要驾驭它并不要鞭策,只消劝导一声就行;劣马恰恰相反,丑陋、骄横又不守规矩,鞭打脚踢都难以操控它。这两匹马在车夫的指挥下相互拉扯,跌跌撞撞,让每个人的灵魂在理智与欲望之间徘徊,在崇高与堕落之间摇摆。后来的弗洛伊德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灵魂马车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这又是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了。

    • ⏱ 2023-05-15 12:46:18
  • 📌 实际上,如果你读过柏拉图的《会饮篇》,就会惊奇地发现,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男女之爱,而是指发生在男男之间的爱。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只有男性才享有节制、勇敢等美德,女性则只跟生育繁衍以及家庭琐碎事务扯上关系,甚至被看成是没有思维能力的、毫无节制的肉欲的象征。

    • ⏱ 2023-05-15 12:48:18
  • 📌 柏拉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老师——苏格拉底,同时,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并称“希腊三贤”,都是非常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其他哲学家一样出身名门,还当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唯物、唯心方面摇摆不定,最后就走了一条中庸之道。一方面,他不认同世界是由水、火、土、气之类元素构建而成的;另一方面,他也不认同老师柏拉图的观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而现实则是其投影,亚里士多德则与之相反。

    • ⏱ 2023-05-15 12:49:11
  • 📌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不管是唯物主义(认为灵魂是物质的变形)还是唯心主义(认为灵魂是一种无实体的本质),都断定灵魂与身体是相互独立的。亚里士多德能够提出身体与灵魂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亚里士多德将身体视作灵魂的工具,认为二者是一个整体。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摸到、感觉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我们知道肠胃在腹腔,知道耳朵在头颅两侧,而灵魂又在哪儿呢?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主要存在于心脏,心脏是身体的中枢,也是灵魂的媒介。这无疑是一种浪漫而不切实际的想法。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心脏是供血器官,主要功能是提供压力,把血液运送至身体各个部分,与灵魂并无太大关系。

    • ⏱ 2023-05-15 12:50:27

灵魂到底在哪里?

  • 📌 四元素说与中国的五行理论十分接近,四体液说也跟中医的五行学说异曲同工:二者都是根据自然哲学的观点,将自然界与人体对应,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式的医学。但中医五行学说比四体液说更为圆融灵巧,也更成熟完整,五行并不像四种体液那样拥有固有形状和固定比例,而是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并且能够相生相克、天人相应。这样的完整理论体系一方面使中国的医学成熟较早,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医学沿着这个脉络继续发展了几千年,没能求新求变。西方医学却早早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彻底走向注重实验和解剖的路线。

    • ⏱ 2023-05-15 12:51:33
  • 📌 古希腊医生阿尔克芒是第一个进行动物解剖的人,他通过种种实践,对人体的某些功能,尤其是感觉和认知做出了最早的粗浅的描述和解说。他发现听觉是在耳腔中产生,味觉是用多孔而敏感的舌头辨别……永远不要小看这些“常识”,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辈不断地尝试,今天的我们才能从小就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些知识。阿尔克芒还进一步地发现“所有这些感觉都以某种方式和大脑联结,因此,要是大脑受到扰乱或变化,它们就都不起作用,因为它堵塞了感觉发生的通道”。他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大脑存在极大的关联,这样的见解如今看来已经很接近现代医学,不过,当时的医生远没有哲学家影响大,阿尔克芒的脑中心说也没有得到社会主流的广泛认可。

    • ⏱ 2023-05-15 12:52:27
  • 📌 赫罗菲拉斯成为了西方医学人体解剖学真正的创立者,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公开进行人体解剖的学者。通过解剖,他发现了心跳和脉搏的联系、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并且明确地反对亚里士多德把心脏说成是智慧之府的观点。他认为灵魂的中枢是脑髓,还指出了神经与人的动作和感受之间的联系。在赫罗菲拉斯的研究基础上,另一位医生埃拉斯特拉塔斯进一步描绘了神经系统在全身的分布,并且对大脑进行了解剖。他认为人脑沟回的复杂与人类的高级智慧有关:智慧在于大脑,灵魂自然也栖息于大脑了。大约五百年后,托勒密王朝灰飞烟灭,人们对人体解剖的态度也越来越趋向保守,逐渐被禁止

    • ⏱ 2023-05-15 12:53:37
  • 📌 盖伦曾经做过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实验,比如系住动物的输尿管来证明尿来自肾脏、破坏脊髓来显示瘫痪的原因……通过这些早期的实验,他认定灵魂与肉体不可分割,广泛分布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中,而理智、思维等较为高级的现象则与大脑相关。盖伦的理论固然也有不少错谬之处,然而,在将近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能够达到这样的深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在他之后,西方医学、生理学就此止步,足足停滞了约1500年,直到文艺复兴才重新开始向前发展。

    • ⏱ 2023-05-15 12:54:12

可灭的灵魂

  • 📌 一部分基督教徒学习了古希腊哲学,将哲学思想运用在传教上,为基督教制定了一整套教义体系,形成了所谓的教父哲学(Patristic Philosophy)。有了教父哲学之后,基督教如虎添翼,一举占据了主流地位,成了罗马的国教。

    • ⏱ 2023-05-15 12:54:55
  • 📌 基督教认为灵魂和身体是独立的个体,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上帝创造的。既然都是上帝创造的,那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呢?他们强烈地反对人体解剖,将盖伦捧上神坛,杜绝了后来人纠正他一些错误的可能。为什么盖伦会被基督教捧上神坛?因为他从解剖的角度证明了上帝是多么的万能,这非常符合教徒的信仰。盖伦认为左心壁比右心壁厚,是为了保持心脏的垂直位置;动脉壁是致密的,是为了使动脉内的微小气体不能逸出……人体构造是如此精密而完美,除了万能的上帝,还有谁能做到?这种观点深受基督教的推崇,并将其奉为金科玉律。从此,盖伦成了医学教皇,所有观点都不容修改。谁指出盖伦的错误,谁就是对上帝的不敬,就是在挑战教廷的权威,后果很严重!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止,这段历史通常被人们称为“中世纪”,也就是中古时代的意思。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不容置疑,一举镇压了哲学、科学、医学等各种学科的发展,古希腊时期那样各种学派百花齐放的景象一去不返。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匍匐在上帝脚下,不敢思考也不能思考,信仰如同一道无形的铁幕,牢牢挡住了自由意志与理性思考。

    • ⏱ 2023-05-15 12:55:56

时势多造了点英雄

  • 📌 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对数学有种发自内心的崇拜,觉得它与世界的本质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与中国的传统思维完全不同,在中国,数学不过是算术,说到底也只是一种“术”,跟探讨世界本原的“道”差了十万八千里。总之,怀着对数学的崇敬之心的西方知识分子,受到了欧几里得的启发,他们想:为什么不建立一个像欧式几何那样严密、高度概括而又高于世间万物的理论体系,来解释哲学上的终极问题呢?他们相信世界上有某种至高无上的理性,像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也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能够超越客观世界。怀有这样信念的哲学家,我们将之统称为理性主义者。

    • ⏱ 2023-05-15 12:57:18
  • 📌 这个结论不经意地就将世界分成了两部分:我的心灵(或者说灵魂、意识、精神)和其他。这种观点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二元论”,心灵和外部世界像是两个独立的支点,虽然能够彼此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二元论在我们这些从小就受到唯物主义哲学教育的人看来,是很容易被批判的,但它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许多拥趸。

    • ⏱ 2023-05-15 12:58:28
  • 📌 在洛克的世界里,“我思”“我怀疑”之类的空想全是扯淡,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实验数据和观测结果,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经验。因此,这一个哲学流派就被称为经验主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文词义的影响,很多人望文生义,误认为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是指做什么事都依靠过去的经验,不尊重客观规律和科学事实。实际上正好相反,经验主义是最尊崇科学的哲学。而名字看起来很“科学”的理性主义,倒是重视思想、数学等抽象事物的流派。

    • ⏱ 2023-05-15 16:12:31
  • 📌 经验主义阵营里,一开始卷起袖子上阵的是洛克,后来加入的则有一位更加声名赫赫的大人物——牛顿。牛顿作为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对许多领域都有研究,但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物理学家。科学家热衷于做实验,讲究用事实说话,自然而然地就在哲学思想上选择了经验主义一方。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发明假说”,实际上就是讽刺理性主义者的理论都是坐在家里空想出来的,不靠谱。

    • ⏱ 2023-05-15 16:13:09
  • 📌 我们身体中的思想、意识与灵魂,是否都遵循牛顿定律,与别的物质运动没有区别?用物理学原理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也就是我们中学时候学到的“机械唯物主义”。机械论者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反对二元论,根本不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灵魂、理念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认为人类与机器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精神只是人脑的运动——你给个刺激,大脑就做出相应的反应,仅此而已。

    • ⏱ 2023-05-15 16:13:47
  • 📌 从牛顿开始的两百多年,科学一路高歌猛进,占据绝对的、永远的正确一方,直到如今。如果有人说你不懂哲学,这或许是夸你;但如果有人说你不懂科学,相信我,这一定是在骂你。科学几乎击溃了神学,也进一步促成了机械论在哲学界的“一统天下”。

    • ⏱ 2023-05-15 16:14:16
  • 📌 如果我们彻底接受了最严格的机械论,那人类的意志、思想与灵魂究竟算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具有掌握自己心灵的能力吗?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究竟来自何方?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还是被什么规律牢牢控制住的?怀着这样的看似完美与层层隐忧,科学继续迅猛发展,哲学也继续互相碰撞、互相质疑着艰难向前。有人说,心理学是介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一门实用学科,科学中的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1879年,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诞生,爱迪生正式发明灯泡,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与哲学之子——科学心理学就此诞生。

    • ⏱ 2023-05-15 16:14:49

谁说心理学不是科学

  • 📌 1850年10月22日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就在这天早上,费希纳忽然想到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种数量关系,当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的时候,刺激似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1只铃在响,再增加1只,对我们造成的印象比10只响铃增加1只要强烈得多;假如4~5支蜡烛正在发光,再点亮1支只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如果原来只点着2支蜡烛,那它所造成的影响就相当大。由此,费希纳感到他可能会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发现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心理物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感觉阈限。阈限就是界限的意思,比如,我说话音量很小时,你是听不到的,当它由小变大,达到某个分贝时,你突然能听到我说话了,这个分贝值叫作绝对感觉阈限。你举起两个类似的铅球,当它们重量接近时,你很难察觉二者的区别——差距要大到什么样的地步我们才能感觉到重量差异呢?这个差异值就叫相对感觉阈限。

    • ⏱ 2023-05-15 16:17:27
  • 📌 1860年,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问世,系统地阐明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思想。当时的费希纳万万没想到,本是用来论证自己哲学主张的研究成果,却无心插柳地引起了心理学研究的一场大革命。冯特将费希纳的研究成果称为科学心理学的第一次胜利。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理活动并不是玄而又玄的秘密,而是可以测量并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加入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

    • ⏱ 2023-05-15 16:18:20

捷足先登者

  • 📌 “在冯特之前,有心理学,无心理学家。”——波林(著名心理学史家)

    • ⏱ 2023-05-15 16:18:48
  • 📌 有时候,冯特给被试听不同节奏的音乐(这是实验),然后询问被试的感受(这是内省)。经过多次实验后,冯特发现,被试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种大的方向:愉快或不愉快、松弛或紧张、兴奋或平静。于是,这三个要素就构成了感情。冯特对待实验十分严格,学生们只有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后才会被认可。据说,在冯特的某次试验中,观察者经过了近万次的内省观察后,他提供的数据才被认为是真实有效的。

    • ⏱ 2023-05-15 16:21:06
  • 📌 冯特不但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事实上,在心理学的初始阶段,大多数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是冯特的徒子徒孙,“科学心理学之父”绝非浪得虚名。这些优秀的学生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铁钦纳、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闵斯特伯格、发展心理学创始人霍尔、反射学创始人别赫捷列夫、人格特质理论提出者卡特尔,等等。除了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的心理学家们,冯特的学生还包括了一位传奇人物——雨果·埃克纳

    • ⏱ 2023-05-15 16:22:25
  • 📌 我国的革命家、教育家和大学者蔡元培先生也曾跟随冯特学习过实验心理学。受此影响,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蔡元培扶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和心理研究所,让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生长发芽。最后,让我们用墨菲1949年的一段经典评价来结尾:“在冯特出版他的《生理心理学纲要》和创建他的实验室前,心理学就像个流浪儿,一会推推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窗,一会又在认识论前晃一下。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和一个名字。”这一切,正是因为有了冯特。

    • ⏱ 2023-05-15 16:22:55

叛徒还是大师?

  • 📌 冯特和詹姆斯,一个是欧洲心理学界泰斗,一个是美国心理学界大牛,学术思想南辕北辙,互相“对不上眼”。事实上,詹姆斯创建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一定程度上正是在反对冯特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还曾经慕名去听冯特的课,听了一阵之后留下一句“他的心理学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就飘然回国了。

    • ⏱ 2023-05-15 16:23:50
  • 📌 欧洲心理学,尤其是在德国,仍是以冯特的理论为主流。整天跟老师作对的闵斯特伯格回欧洲转了一圈之后,郁郁不得志,又在詹姆斯的邀请下回了美国,全面接掌了詹姆斯的心理学实验室,成为了机能主义学派的继承人。抛开后来的非议和指责不谈,闵斯特伯格在美国显然是成功的,而这也应了一句老话: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 ⏱ 2023-05-15 16:25:21
  • 📌 闵斯特伯格的贡献之一是将心理学运用到工商管理当中。例如,为了帮助波士顿有轨电车公司选拔合格的员工,他设计出了一种模拟游戏,在模拟情况中,被试像现实行驶中一样做出各种反应和决策,表现出色的自然被认为适合担任司机的职位;又例如,闵斯特伯格通过研究发现,广告的确是有效的,它的重复次数与顾客消费量成正比,并提倡广告集中展示和播放。

    • ⏱ 2023-05-15 16:25:49
  • 📌 随着一项又一项研究的开展,闵斯特伯格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大师。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曾当选过主席,后来又当选了美国哲学协会主席。他是当时哈佛大学收入最高的教授,并被授予荣誉文学硕士学位,要知道,这可是哈佛大学相当重要的一个头衔。他还与许多名人政要是好朋友,其中有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第27任总统塔夫脱、德皇威廉二世、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大学问家罗素,等等。

    • ⏱ 2023-05-15 16:26:23
  • 📌 据说,在闵斯特伯格去世后,他挂在哈佛大学爱默生会堂里的肖像被取了下来,只留下一张空椅子,旁边挂着的肖像正是威廉·詹姆斯。这幅肖像最后有没有被放回去,我们无从得知,但在如今的心理学界,闵斯特伯格的贡献早已得到了认可。他不再是一张“空椅子”,不再是历史中的被遗忘者。如今,人们给了他一个响亮的称号——“工业心理学之父”。

    • ⏱ 2023-05-15 16:30:01
  • 📌 顺便一提,闵斯特伯格还带出了一个有趣的学生,名叫威廉·莫尔顿·马斯顿。

    • ⏱ 2023-05-15 16:30:28
  • 📌 除了和超人一样会飞、擅长格斗之外,神奇女侠还拥有一个独特的超能力:被她的武器真言套索缠上的人,只能说真话。马斯顿夫妇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点子?世界上第一台测谎仪的理论基础正好是马斯顿博士提供的。

    • ⏱ 2023-05-15 16:30:34

这样可以记得牢

  • 📌 现如今,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已经声名远扬,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界。随便翻开一本英语单词书,你都很容易看到它的身影。正是由于艾宾浩斯对记忆规律的研究,人们才发现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当你背完一组单词,务必在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内(例如一天以内)进行复习,以巩固记忆,否则,你的记忆量势必呈现出一条陡峭的右高左低弧线——迅速忘掉一大半。
    • ⏱ 2023-05-15 16:32:33

Chapter 03 一个完美的靶子——构造主义心理学

  • 📌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如果把心理学比作一个江湖的话,那构造主义就是华山派。也许没有少林派(机能主义)那么厉害,没有武当派(行为主义)那么出名,没有丐帮(精神分析)那么接地气,但论历史,它一定是最早的。
    • ⏱ 2023-05-15 16:33:37

纯科学的“霸道总裁”

  • 📌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个心理学派系,创始人叫铁钦纳,是心理学之父冯特的嫡传弟子,可谓是根正苗红的名门正派。

    • ⏱ 2023-05-15 16:34:02
  • 📌 首先,铁钦纳直接照搬了马赫的第一个问题,他认为人的心理也是由“元素”构成的,就像一栋大厦,你一点一点拆分下去,总能拆出最基本最原始的零件,钢筋、水泥抑或一砖一瓦。另外,他也完全认同马赫的科学观念,“我绝不解释或论述因果关系,科学中所有的解释对我而言无非是独立变量与非独立变量的相关”。

    • ⏱ 2023-05-15 19:54:58
  • 📌 按照铁钦纳的理论,你触摸到物体、看到东西、听见声音,这一切都是复合的感觉,需要被拆分成更基本的元素。请你闭上眼睛仔细揣摩一下拿起手中这本书的感觉,它或许可以拆分为:书的重量、纸张的光滑程度、隐约能闻到的墨香,等等。但铁钦纳认为这样还不够,你应该描述的是更原始、更基本的感觉,比如说,手腕感受到重量、指尖感觉到粗糙中有些光滑……也就是说,你不能将感觉综合起来,给出一种推测性的答案,例如“我感受到了纸张的质地”,而应该说“我摸到了一种光滑中略有粗糙的物体,凉凉的,摸起来很薄……”

    • ⏱ 2023-05-15 19:55:31
  • 📌 铁钦纳是个相当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是冯特的忠实粉丝,恨不得将自己从身至心都打造得与老师一模一样,号称是铁杆的冯特追随者;另一方面,他又将老师的理论偷梁换柱,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后来,他直接把自己的体系称作是“唯一的名副其实的科学心理学”——那冯特老师怎么办?从根本上来讲,他应该是个“控制狂”。铁钦纳带过五十几个博士,所有学生的学位论文题目都由他来指定,必须研究他关注的问题和领域。

    • ⏱ 2023-05-15 19:56:17
  • 📌 别看铁钦纳与安吉尔掐得这么热闹,实际上,他们俩还是多年老友兼同门师兄弟。早在德国一起求学于冯特的时候,他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同学归同学,朋友归朋友,铁钦纳先生写文章骂人从来不手软。

    • ⏱ 2023-05-15 19:57:32
  • 📌 后来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崛起,构造主义渐渐式微。心理学界变化无常,铁钦纳却始终如一,哪怕被人视为不合时宜,哪怕被人认为努力无用,他仍然像个古老时代来的骑士,逆风而行,坚定不移地守卫着自己的信念。

    • ⏱ 2023-05-15 19:58:42

后铁钦纳时代

  • 📌 构造主义后期成了诸多新兴学派共同攻击的对象,舒尔茨甚至直接说:“构造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靶子。”这话说得有些刻薄,但也很有道理。

    • ⏱ 2023-05-15 19:58:55
  • 📌 接下来再说说波林。因为,如果说铁钦纳是冯特的“脑残粉”,那波林就是铁钦纳的“脑残粉”了。波林就是上一节写的那位在烟鬼铁钦纳跟前抽雪茄抽吐了的老实学生。除了老实,他也真是有份轴劲儿,为了一个实验,波林曾经割断了自己前臂的一根神经,然后等了四年让它自己再生,探索感受性的恢复……这论文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血和泪写成的啊!

    • ⏱ 2023-05-15 19:59:52
  • 📌 波林虽然崇拜老师,性格却完全不像铁钦纳那样强硬而不留余地,他既没有坚持科学主义、构造主义的道路,也没有拒绝加入美国心理学会,甚至他最著名的成就也不是实验心理学,而是一部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史》。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经典到什么程度?《世纪心理学丛书》的主编R·M·埃利奥特赞扬这本书是一部无懈可击的名著,甚至于有了这一本之后,其他人都可以不必再着手写心理学史了,他说:“任何人都难于再认为有必要去编著一本像波林的这本书那样精确而有决定性的早期实验心理学史。他在他的学科中已经比谁都精通了。”

    • ⏱ 2023-05-15 20:01:14

Chapter 04 有用即正解——机能主义心理学

  • 📌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是纯科学,我们只想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类的心理由什么构成、是怎么样的结构,实用什么的见鬼去吧!纯科学可不是给你们治病用的!机能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心理学就应该走向实际,看看“心理”这种活动到底能有什么用:心理是干什么的?它是怎么活动的?
    • ⏱ 2023-05-15 20:01:31

进化论与天才高尔顿

  • 📌 现代人也许难以想象进化论到底给当时的西方世界带来多大冲击。19世纪的欧美社会虽然早已从神学控制下走出来(如果在中世纪,达尔文毫无疑问会被烧死),人民却依然笃信上帝创世说——《圣经》上都写着呢!如果人类是从其他动物慢慢进化而来,那亚当、夏娃怎么算呢?《圣经》还能不能信了?

    • ⏱ 2023-05-15 20:02:32
  • 📌 事实上,直到1925年的美国,进化论都发表了60多年,还有一位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因为上课教进化论而被控告。又过了将近50年,1972年的一个民意测验显示,该城镇的中学生仍有四分之三的人相信上帝创世说,拒绝接受进化论。这时候,距离《物种起源》的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100多年了。

    • ⏱ 2023-05-15 20:02:45
  • 📌 天才高尔顿一出手,就写了一本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书——《遗传的天才》。在这本书里,他通过对名人、精英的统计分析,发现天才具有很强的遗传性,曾经出现过精英的家族之中再出现精英的概率比一般家族更高。由此,一门新的学科产生,那就是优生学。优生学顾名思义,就是认为既然人类的智力、能力都具有遗传性,那么就该让精英们多繁衍后代,“低等人”少生孩子。优生学出现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成为世界性的热门学科。然而,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优生理论发展、推进到极端地步:从对“不健全的社会阶级”强行实施绝育手术,最终演变成了纳粹德国为防止“劣等种族”污染亚利安人的“高贵”血统而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在他们的心目中,优生学就是鼓励“上等人”大量繁殖,减少乃至禁止“下等人”繁殖。在血腥的屠戮过后,优生学一时变得臭名昭著,人人喊打。

    • ⏱ 2023-05-15 20:04:20

先驱

  • 📌 威廉·詹姆斯就是这样一位美国人。他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但他本人却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个心理学家,他从未把心理学当作“终身伴侣”。事实上,詹姆斯研究了一阵子心理学,就转身去做哲学了。因此,严格来讲,詹姆斯不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他都不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更别提开宗立派了。只不过,他的思想具有机能主义的特点,也给后来的机能主义学派打下了基础。

    • ⏱ 2023-05-15 20:05:58
  • 📌 12年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终于完稿出版了,但两卷加起来共1400页,厚得只能当凶器使,根本不可能作为教科书。于是詹姆斯又花了两年时间,写了个简化版的《心理学原理》。从1878到1892总共14年,唐僧都取回真经了,詹姆斯好不容易才完成了承诺两年写完的作品。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与唐僧不远万里取回的真经一样,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性的效应,詹姆斯就此成了“美国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原理》问世以来,历经多次重印,多种语言翻译,截至目前仍然是最经典的心理学著作之一。事实上,100多年后,笔者读研期间,仍然有一门课程将这本书作为教材,足以说明它的经典性。

    • ⏱ 2023-05-15 20:07:55
  • 📌 詹姆斯一直晃悠到50岁,终于完成了从漫无目的的富家子到“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转变,然后就延续了他“干一行恨一行”的传统,烦透了心理学,把实验室甩给了闵斯特伯格,自己转头当了个哲学家,最后还误打误撞地成了美国哲学界的领袖人物。晚年时期,他恐怕是又玩腻了哲学,奔向了神秘学一类的领域,多次参加降神会和灵媒座谈,研究濒死体验、亡灵沟通、心灵感应……

    • ⏱ 2023-05-15 20:08:19
  • 📌 美国心理学发展早期,还有一位与詹姆斯同样杰出、同样值得尊敬的人物——霍尔。霍尔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心理学博士的人,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是第一个心理学家出身的大学校长,创办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及第一本美国心理学杂志,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开创者以及第一任主席。跟飘忽不定的富三代詹姆斯不一样,霍尔能当领导、会做学问、培养人才、创建平台,四面开花。

    • ⏱ 2023-05-15 20:08:59
  • 📌 美国心理学界前期的几位大牛,贵族出身的铁钦纳严肃、强硬、一板一眼,天天待在实验室搞科研,不善交际;富三代詹姆斯根本不拿自己当心理学家,也懒得折腾办学、办杂志、组织党派这些俗务;只有穷孩子出身的霍尔,懂得拉关系、搞人脉,据说当年绝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跟他有交情。当了校长之后,霍尔广拉人马,创立了美国心理学会。这一组织绵延至今,仍然是全美最大、世界最权威的心理学会

    • ⏱ 2023-05-15 20:09:37
  • 📌 接下来的卡特尔,使心理学界的辈分骤然就乱了起来。他是冯特的学生,也是冯特的学生霍尔的学生,还与天才高尔顿有过密切来往。卡特尔作为机能主义先驱最特别的一点是:他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个人的科研成果——他根本一本书都没有写过。也就是说,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私人接触、个人魅力,而不是来自心理学研究。

    • ⏱ 2023-05-15 20:10:37

一团散沙的心理学派系

  • 📌 詹姆斯、霍尔和卡特尔,各自在不同的大学,思想、性格也各不相同,是什么把这种松散的连接组合成一个学派呢?是谁真正创造了机能主义学派?说来有些荒诞,创造机能心理学的,应该是铁钦纳。对,就是那个古板、强硬的构造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铁钦纳。如前文所述,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乃是一对宿敌,机能主义的这帮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反对构造主义(铁钦纳)。机能心理学怎么会是铁钦纳创造的呢?这要从1898年的一篇文章说起,这篇论文叫《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者就是铁钦纳。就在这篇论文里,铁钦纳给机能主义心理学命了名,下了定义——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反对铁钦纳的人看了之后,一拍脑袋,哦,原来我们是机能主义学派啊!机能主义学派就成立了。

    • ⏱ 2023-05-15 20:47:55
  • 📌 第一个机能主义的分支就叫芝加哥学派。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都是芝加哥大学的老师。

    • ⏱ 2023-05-15 20:48:12
  • 📌 1894年,25岁的安吉尔和35岁的杜威一同前往芝加哥大学,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机能主义征途。而就在两年以前,英国人铁钦纳抵达美国,在康奈尔大学扛起了构造主义的大旗。也就是说,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在美国的起源年代相差无几,简直是一对并肩成长、相爱相杀的“怨侣”。就在与构造主义的战斗之中,机能主义逐渐发展并独立起来,安吉尔甚至直接指出,“(机能心理学)主要是靠反对另一种研究心理的独特出发点而获得生命力”。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机能主义旗帜鲜明地反抗冯特与铁钦纳,也就迅速吸纳了一大批同样反对构造主义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

    • ⏱ 2023-05-15 20:49:39
  • 📌 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遇见了3个中国学生,这3位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是大学者胡适,一个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另一位则是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教育家蒋梦麟。1919年,在胡适的邀请下,杜威带着妻子、女儿到访中国,正巧见证了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还跟孙中山吃了顿饭……那些在各自领域中拥有煊赫名气的大人物,居然会存在令人意想不到的交集,也算是一种层面上的“突破次元壁”了。杜威在中国总共待了两年多,到过13个省市,并且在北大担任了一年客座教授。

    • ⏱ 2023-05-15 20:50:10
  • 📌 如果说芝加哥学派创始于杜威,形成于安吉尔,那么卡尔就是这一学派的完成者。他将机能主义的观点往前又推了一步。卡尔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局限于纯主观的探索(即只研究心理、意识),还应该对客观的行为进行研究。

    • ⏱ 2023-05-15 20:53:51
  • 📌 哥伦比亚学派虽然也是机能主义,但比芝加哥学派还要更松散、自由。芝加哥学派好歹还愿意承认自己属于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许多人则根本不认账、不站队,不把自己算进机能主义阵营。只是后人基于他们的思想特点,将其划分进机能主义而已。他们与芝加哥学派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拥有共同的敌人和靶子——构造主义。哥伦比亚学派前期的核心人物是卡特尔,后来则是他的两个学生,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 ⏱ 2023-05-15 20:51:12
  • 📌 从芝加哥的卡尔(认为心理学也可以研究行为)到哥伦比亚的桑代克(主要研究行为),机能主义在反抗构造主义的狭隘、封闭的同时,也为下一个“一统天下”的学派——行为主义掀开了帷幕。

    • ⏱ 2023-05-15 20:53:18

“相爱相杀”的结局

  • 📌 如果你还没能将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区分开来,下面有几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你理解区分。当你看到太阳升起,你会:A.给它命名,记录它每天几点几分从什么方向升起;B.追问太阳为什么会升起,东升西落的原理是什么。A是构造主义,B是机能主义。——研究“是什么”的是构造主义,研究“为什么”“有什么用”的是机能主义。当你看到太阳升起,你会:A.记录它每天几点几分从什么方向升起;B.思考它明天还会不会升起,如果不升起该怎么办。A是构造主义,B是机能主义。——构造主义着眼于过去,注重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机能主义更重视未来,希望能有办法预言将来、改造将来。当你看到太阳升起,感到快乐,微微一笑,心理学家会:A.让你把内心体验到的快乐分析、解剖、描述出来;B.认为笑容和内心的快乐都可以研究;C.认为快乐不快乐说不清楚,我们还是研究笑容吧,这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A是构造主义,B是机能主义。——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人类的内心;机能主义则认为,何必那么狭隘呢,内心可以反映在外部的行为、表情上啊!C是什么?C就是下一章的主题——行为主义呀!
    • ⏱ 2023-05-15 20:55:44

Chapter 05 人与狗有何不同——行为主义心理学

  • 📌 顾名思义,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传统上的意识。研究人类的行为,其实机能主义的桑代克等人也都做过,行为主义的石破天惊主要在于——它从根本上反对研究人类意识,甚至认为所谓意识根本就不存在。进一步推论,他们认为,人跟动物没什么区别,跟机器也没什么区别。
    • ⏱ 2023-05-15 20:56:23

“误打误撞”的贡献

  • 📌 探究行为主义的哲学源头,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这几个主义,简单概括就俩字——实在。中心思想就是说咱们别谈那些虚头巴脑的灵魂啊、意识啊、思想啊,只关注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种哲学思想之所以会兴盛,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出现了大工业机械化生产,人们陶醉在工业发展带来的沾沾自喜之中,不但觉得世界尽在掌握之中,连人类自己也尽在掌握之中。科学越高歌猛进,人们就越充满自信,机械论也就越受欢迎。一战之前,人类的傲慢正达到一个峰值,许多人对未来充满盲目的乐观,感觉科学再往前发展一步……也许是一小步,就能抵达世界的终极、光明的彼岸。行为主义就产生于这个时代。

    • ⏱ 2023-05-15 21:11:38
  • 📌 基于这样的好奇,巴甫洛夫做了著名的狗的条件反射实验:每次在给狗喂食之前都摇铃铛,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发现只摇铃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由此,他提出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无心插柳地为心理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 2023-05-15 21:13:08

婴儿定向培养大法

  • 📌 心理学家华生,与大侦探福尔摩斯并没有什么关系。

    • ⏱ 2023-05-15 21:13:41
  • 📌 25岁博士毕业之后,华生留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了5年之后跳槽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脱离了导师安吉尔和机能主义学派主场(芝加哥大学)之后,华生于1913年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这篇文章言辞犀利,丝毫不留情面,一股脑将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全部掀翻在地,直接单挑整个主流心理学界。

    • ⏱ 2023-05-15 21:14:48
  • 📌 华生创造了一套全新的体系。他认为,无论人类的行为有多复杂,无论引发行为的原因有多复杂,归根结底,都可以分为两个最简单的要素:刺激和反应。外部环境是刺激,人类行为是反应。在这套理论体系里,人类和巴甫洛夫的狗没什么区别,对狗来说,给食物是刺激,流口水是反应;经过训练之后,摇铃是刺激,流口水是反应。人的行为模式虽然比较复杂,但本质上也差不多,例如,有人打了一个孩子,这是刺激;孩子哭了起来,这就是反应。如果此人周而复始地经常殴打这个孩子,那么,可能这人一出现(刺激),孩子就会感到恐惧(反应)。一句话,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机器,按一个键给一个反应,非常简单,非常机械。

    • ⏱ 2023-05-15 21:16:19
  • 📌 既然否认了遗传和本能,那人类的复杂行为是哪里来的呢?人类跟机器最大的不同是,机器生产出来能做什么,就永远只能做什么,家里用的洗衣机不可能在两年后忽然学会制冷;而人类则能够累积经验。想一想,现在的你跟婴儿时期变化有多大啊!华生认为,这完全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 ⏱ 2023-05-15 21:16:42
  • 📌 因此,他发表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言论。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才能、倾向、本能、种族和父母的职业如何,我都可以随机挑选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类型的特殊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乞丐、小偷。”

    • ⏱ 2023-05-15 21:17:00
  • 📌 华生拥有这样的自信,并不是信口胡说,他曾经做过一个塑造婴儿的实验。这个实验极为经典,却也饱受攻击,成为心理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被塑造的婴儿叫艾尔伯特,当时才9个月大,据说是一名孤儿,从出生起就一直待在医院里。一开始,艾尔伯特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华生和助手罗莎莉·蕾娜给他看了一些东西,例如小白鼠、猴子、狗、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等,艾尔伯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和触摸它们。

    • ⏱ 2023-05-15 21:17:28
  • 📌 如果实验到此为止,华生也不过是重复了巴甫洛夫对狗做过的一切而已。他没有停止。几天后,他们再度测试艾尔伯特,发现他对小白鼠的恐惧有些淡化了。于是华生等人继续拿噪音吓唬婴儿,将他对小白鼠的恐惧持续强化。重复一段时间之后,艾尔伯特害怕小白鼠已经根深蒂固,一个月后仍然有强烈的恐惧感。于是,实验者拿出小白兔(与小白鼠相似)放在婴儿面前,艾尔伯特同样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立刻开始抽泣,并且边哭边尽量远离了它。随后的实验表明,他不光非常害怕白鼠、白兔,连带对一切毛茸茸的东西都产生了恐惧感,甚至包括圣诞老人带白胡子的面具!这种从对小白鼠的恐惧到对毛茸茸事物的恐惧的扩展过程,被华生命名为从刺激到反应的“泛化”。这也是他认为孩子可以塑造,甚至说是制造的重要原因。这个实验让他名声大噪,有人夸他成功证明了自己的理论,也有人指责他有违学术伦理。争论不休之下,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可怜的艾尔伯特,这个从小就被植入了对许多事物深深的恐惧感的孩子,将如何度过他的人生?

    • ⏱ 2023-05-15 21:18:22
  • 📌 这段时间内,玛丽提出跟华生离婚。作为过错方,华生必须支付一大笔赔款给前妻,再加上失业,简直赔了夫人又折兵。曾经在心理学界叱咤风云的华生一时间贫困潦倒,声名狼藉,又穷又臭。但蕾娜确实是真心爱着华生的,即便他名声全毁,以后在学术圈也混不下去了,即便自己父母拿断绝关系来阻止她嫁给华生,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要跟他在一起。两人很快结婚了,这段乱七八糟的公案,好歹也算是有人求仁得仁吧

    • ⏱ 2023-05-15 21:20:33
  • 📌 从此,心理学界横空出世的这么一位奇人,就去广告公司上班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在商场站了两个月柜台。站柜台的时候,华生发现了物品摆放与销售之间的关系:顾客在等待付款时,时常会买一些原本没准备买的东西,所以调整货品的摆放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销量。看看超市收银台旁边的那些口香糖、巧克力吧,那都是来自近百年前的华生。华生被心理学扫地出门,42岁加入广告业,凭着聪明才智一不小心就混成了副总裁。可见,是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啊。

    • ⏱ 2023-05-15 21:21:27

修正后的行为主义

  • 📌 其中一个经典的实验,他把小白鼠分了两组,任务一样,都是在复杂的迷宫里找食物。A组的食物永远都在同一个地点,但是小白鼠每次进迷宫的入口都不同,这使得它们无法记住固定的路线来寻找食物。B组的食物放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不管从哪个入口进去,路线都大致相同——例如,进去之后在每个路口都右拐,就能找到食物。想想看,哪一组的小白鼠更容易学会寻找食物?实验结果证明,A组优于B组。托尔曼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人类身上。试想,你已经摸清楚了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图,也知道一家餐馆的位置,那么,你可以通过若干条不同的路找到那家餐馆。而如果是让你找某个位置不断变动的人,在没能摸索清楚规律的前提下,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托尔曼推论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认知地图”。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脑内形成了一张“认知地图”,是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他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不再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只是刺激和反应,开始承认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只不过他仍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去研究它。

    • ⏱ 2023-05-15 21:24:06
  • 📌 新行为主义学派最有名的人是斯金纳,甚至,也有许多人认为:整个心理学的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就是他了。一位心理学家在书中这样写:“(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且不论是不是溢美之词吧,至少能看出来他个人对斯金纳有多么推崇。

    • ⏱ 2023-05-15 21:24:57
  • 📌 斯金纳天生就是一个具有话题性的人,自带煽动人心的热情和天赋,比起学者,他更像是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时,搬出了一个两难问题——如果你非得做一个选择的话,你是烧死自己的孩子呢?还是焚掉书籍?然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回答:“我情愿烧掉自己的孩子,因为我通过工作而对未来做出的贡献,将远远大于通过基因传递的贡献。”可以预料的是,这种言论激起了一部分人的愤怒,但同时也博得了关注和讨论。

    • ⏱ 2023-05-15 21:25:30
  • 📌 斯金纳在哈佛大学读心理学,导师是波林,就是那位铁钦纳的老实学生。导师是根正苗红的构造主义者,斯金纳学着学着,却喜欢上了行为主义,博士论文都是纯行为主义取向。老实人波林一看也火了,这位学生脑后有反骨,是个叛徒啊!波林不想让斯金纳参加答辩,斯金纳这才慌了,恭恭敬敬地跑去找导师道歉。老实人波林心一软,还是同意了让他参加答辩,拿到了博士学位,并且还留了校。学位拿到了,工作也找好了,斯金纳就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导师的构造主义了。还是个叛徒!

    • ⏱ 2023-05-15 21:26:50

奇奇怪怪的实验

  • 📌 其中一位爱用小动物做实验的心理学家是个中国人,名叫郭任远,广东人,先在复旦上学,后来出国去了伯克利大学念书,导师是托尔曼——就是那位爱观察老鼠走迷宫的“啮齿类心理学家”。郭任远青出于蓝。一方面,他的主张比导师甚至比华生还极端、激烈,直接认为根本不存在任何本能。什么?你说猫吃老鼠是本能?郭任远把猫和老鼠从小一块养,猫一对老鼠有非分之想就电它,后来不电了,猫也不敢咬老鼠了,实现了著名的“猫鼠同笼”。郭任远也因此名声大震。另外,郭任远还有一门绝技:他能在鸡蛋上开天窗,能够观察到里面的小鸡胚胎,而且还不会毁坏。

    • ⏱ 2023-05-15 21:41:40
  • 📌 行为主义充满魅力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终于找到机会抛弃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喋喋不休争论的玄而又玄的问题了。思想、意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些行为主义者根本否认其存在;另一部分则认为,我们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它。我们都知道按下“ON”键,空调就可以开始制冷,但是普通人有必要知道空调机身里的电路是什么样的吗?行为主义者认为,思维就如同空调内部的电路,是根本不值得去探索、了解的东西,我们只需要按下开关,享受成果就足够了。还有人认为,行为主义的兴起与当时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关:时代发展迅速,人们心态普遍浮躁,需要这样简单粗暴而又立刻能见效的理论加以抚慰。

    • ⏱ 2023-05-15 21:44:52

格式塔的兴起

  • 📌 格式塔心理学的征途从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的一篇论文开始。仅仅半年多之后,华生那篇著名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也横空出世,因此,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一对“双生子”。

    • ⏱ 2023-05-15 21:45:42
  • 📌 行为主义者和格式塔学者存在着极为尖锐的分歧: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最极端的行为主义者甚至根本拒绝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存在和价值,只是反对构造主义者将其分解为元素的做法。

    • ⏱ 2023-05-15 21:46:07
  • 📌 格式塔(Gestalt)是个德语词语,原始含义就是指“完形”,重视整体的完整性,拒绝分裂、拒绝剖析。他们认为对于有意识的人来说,知觉和感觉到的东西就是一个整体,根本不能分开。你看到的一本书,那就是一本书,而不是一堆线条和色块;你听到的一首歌曲,也是以整体旋律的形式被你记住,而不是一系列割裂的音符。

    • ⏱ 2023-05-15 21:46:57
  • 📌 说来有趣,德国这么一个以严谨、刻板、实际著称的民族,却贡献了一大批仰望星空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些随便拎出一个都足够独领风骚的人物,居然全是德国人。

    • ⏱ 2023-05-15 21:48:33

不断探索的“三兄弟”

  • 📌 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他就是韦特海默。

    • ⏱ 2023-05-15 21:49:55
  • 📌 韦特海默的另一个导师是屈尔佩(冯特的学生)。心理学啊,到哪儿都绕不开冯特——真正意义上的祖师爷。

    • ⏱ 2023-05-15 21:49:48
  • 📌 韦特海默把这种现象叫作“似动知觉”,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是在动”的意思。他用似动实验来攻击构造主义,提出如果知觉、感觉都能被拆分成元素,那么被试看到的应该是很多条孤立的、静止的光线,而不是一条流动的光线。既然我们无法在视觉上将流动的光还原成无数静止的光线,就说明感觉不一定能被拆分,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这个研究结果被韦特海默写成一篇名为《关于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学派的正式成立。随后,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又继续做了许多工作。与机能主义、行为主义那帮松散的人不一样,这三位格式塔代表人物不但友情深厚,学术观点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终生维持一致对外原则,内部从来没有掐过架。

    • ⏱ 2023-05-15 21:51:19
  • 📌 苛勒通过种种类似的实验,发现猩猩经常表现出很长的停顿,显得盲目、迟疑而困惑,经过停顿后,忽然变得目的明确、动作流畅,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因此,他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

    • ⏱ 2023-05-15 21:52:33

战争中所诞生的

  • 📌 严格说起来,勒温与格式塔学派的关系应该算是若即若离。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研究的叫作拓扑心理学,与格式塔学派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他又时常被划分为格式塔学派中的一员。不管他自己承不承认,勒温确实与格式塔学派有着牵扯不断的密切联系。他和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是同门,都是柏林大学的斯图姆夫的学生。因为年龄相近,勒温跟苛勒、考夫卡的关系尤为密切,一生都有交情。

    • ⏱ 2023-05-15 21:58:11
  • 📌 在战场上,人性、良心、道德都会被重新定义,个人的善恶变得无足轻重,每个人都随着自己所属的集团被定性——在普通环境下,杀人者被视为罪犯;在战场上,杀敌者被视为英雄。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深深地影响了勒温以后对人类社会性的关注和研究,几乎决定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理论倾向。

    • ⏱ 2023-05-15 21:59:09
  • 📌 勒温与格式塔“三巨头”最大的区别在于:韦特海默等人更着重研究知觉和学习,偏向于研究人的生物性;勒温则更喜欢研究人格等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对象。

    • ⏱ 2023-05-15 21:59:31
  • 📌 然而,有次勒温买单之后没走,多坐了一阵,过一会儿又叫来服务生问:“我刚才消费了多少来着?”服务生忘了。这是为什么呢?买单之前坐着吃吃喝喝几个小时,服务生都能记得每个人的消费数额。买完单过几分钟,他怎么会就忘了?基于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勒温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大发现。他认为,个人和环境之间有一种平衡状态。当你存在某种需要或动机的时候,平衡就会被破坏,人体内会产生一种紧张系统;当你完成了这种需求,紧张状态就会消除,重新回到平衡。服务生在买单之前能记住账目,是因为他有收钱的动机和需要,处于紧张状态;而当勒温结账之后,钱收到了,需求消失了,紧张状态缓和。人一放松,之前记住的东西也就忘了。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其实也常发生,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对各类知识都记得很熟,而很可能就在考完试的当天晚上,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就已经忘了个干干净净。勒温的一个女博士做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女博士叫蔡加尼克,这种“没做完的事情会记得更牢”的现象也就叫作蔡加尼克效应。

    • ⏱ 2023-05-15 22:00:34
  • 📌 勒温还有个主要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个体和环境的影响,而这个“环境”不一定是客观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心理环境。例如,一位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本来就由于“找工作”这一需要而处于紧张状态。同时,他认为所有同学都已经找到工作,周围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面试情况,于是紧张、焦虑得说不出话来,错失了面试机会。而事实上,他的同学们也在就业之路上拼搏奋斗,无暇去关注他人。

    • ⏱ 2023-05-15 22:02:47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食物短缺,政府号召人民不要浪费动物内脏,而当时的美国人普遍不吃内脏。勒温以此为题,研究用什么方式去说服人民改变态度更为有效。其中一种采用专家讲课的方式:专家亲自讲解猪、牛等动物的内脏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变对杂碎的态度,把内脏作为日常食品。另外一种则采用讨论实践的方式:勒温要求她们共同讨论内脏做菜的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和口味等,并且分析使用内脏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丈夫和孩子不喜欢吃该怎么办、内脏怎么做好吃等,最后由营养学家指导每个人亲自试验烹调。结果发现,前一组有3%的人开始采用内脏做菜,后一组则有32%!两组数据的差别说明由权威告知的传播方式远不如由用户自己参与、尝试的宣传方式有效。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朋友圈的伪科普、网络传播的谣言比电视新闻、主流媒体更容易改变人们的态度了,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具有参与感。而参与程度越深,改变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 ⏱ 2023-05-15 22:04:11
  • 📌 看勒温的人生历程,有时候会觉得他不太像西方的科学家,倒有点像中国的士大夫。他相信为人不应该局限在实验室中,修身齐家之外,还得着眼社会、关注天下。后来他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与他这种济世情怀也是分不开的。

    • ⏱ 2023-05-15 22:04:55

Chapter 07 不只是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心理学

  • 📌 哲学家们早在100多年前已经预示了“无意识”的存在。费希纳也认为,人的心理如同冰山,你能看到的只是浮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巨大的山体藏在水面下。后来的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研究的就是水面以下的庞大冰山
    • ⏱ 2023-05-15 22:06:49

性,性,性

  • 📌 说“认识”,实在是有些对不住弗洛伊德。毕竟,如果拿“请写出一个你知道的心理学家”当作问卷上街调查,能收到的答案几乎全部都是弗洛伊德。如果心理学家是按影响力排名,那么,毫无疑问的,弗洛伊德会在排行榜上独占鳌头。弗洛伊德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弗洛伊德就等于心理学——虽然他们其实也不知道他究竟做了些什么。对心理学了解更多一些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不等同于心理学,但却足以等同于整个精神分析学派。实际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只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即便是精神分析学派,也不是直接等同于弗洛伊德,其中有许多学者与老弗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 ⏱ 2023-05-15 22:07:54
  • 📌 人文学教授艾里克·海勒却说,弗洛伊德是我们这个时代吹捧太过的人物之一。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彼得·梅达瓦称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知识欺诈”。一位英国学者索顿也认为他最重要的理论根基“潜意识”根本不存在,“他的理论毫无根据而且荒唐可笑”,并且进一步指出弗洛伊德是在可卡因毒力的影响下编出来这些胡话,是一个“虚伪而且没有信仰的预言家”。不光是别人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趋向于极端的两极化,弗洛伊德本身就是个非常矛盾的人。他的理论落脚点就在于“性”,认为人类的一举一动几乎全是来自于性欲的驱动。这样一位热衷于研究性欲的人,本身却始终采取性节制的态度,终其一生,似乎也没有和谁发生过什么切实的恋情——除了他的妻子。他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精神科医生,据说为无数人解决了心理上的烦恼。可他自己一辈子都在遭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包括极度紧张时可能会晕倒、偏头疼,对电话几乎病态的讨厌,对雪茄几乎病态的着迷。铁钦纳与弗洛伊德堪称心理学史上的烟鬼“双璧”,前者要求学生们都跟着自己一起抽烟,说不抽烟的人当不了心理学家;后者自己一天抽20支,最后得了口腔癌都不肯戒。

    • ⏱ 2023-05-15 22:09:24
  • 📌 需要为他辩白的是,当年的人们还不太了解可卡因,正负作用也没有研究明白,此后才逐渐认定其为毒品。弗洛伊德虽然吸食过可卡因,却也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毒品爱好者。

    • ⏱ 2023-05-15 22:11:07
  • 📌 在罗马,莎乐美先是遇见了思想家保尔,又遇见了大哲学家尼采——对,就是那位说“上帝死了”的狂人尼采。保尔和尼采是一对好友,但都为莎乐美着迷,他俩几乎同时追求着她,而她也一直驾轻就熟地维系着与他们的感情。但在他们分别向她求婚的时候,莎乐美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莎乐美一生吸引过无数男人,但只结过一次婚。这场婚姻也非常古怪。在她25岁夏日的某一天,忽然有人按了门铃,她打开门,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这人上门来自我介绍了一番之后就直接向她求婚了。莎乐美觉得这种方式古怪而充满吸引力,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嫁给了这个叫安德烈亚斯的男人。“备胎们”简直要哭晕在厕所,早知道“女神”的爱好如此奇葩,何必策划那么多浪漫呢?直接冲上门求婚就行了啊!不过当他们知道女神莎乐美的婚姻模式,恐怕又不会太过羡慕安德烈亚斯了。因为,结婚归结婚,安德烈亚斯的待遇并没有比“备胎们”好多少,莎乐美依旧我行我素,连婚礼都由她的初恋情人牧师先生来主持证婚。婚后,莎乐美仍然四处游历,爱她的男人数不胜数,与她有过密切交集的人更是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大陆上一大半名流。1911年,50岁的莎乐美与朋友一起去参加精神分析学大会,认识了弗洛伊德,从此开始了密切的来往。她非常迷恋精神分析学,成了弗洛伊德最坚定的追随者,在后来精神分析学派分裂、斗争最激烈的时候,莎乐美也始终站在弗洛伊德这边。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通信联系,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到两封,坚持了二十几年。1921年,莎乐美专程前往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月——这段交往也被人染上了桃色幻想,但其实,此时的莎乐美已经60岁了,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位风流美貌的姑娘。事实上,因为太忙,弗洛伊德每天与她见面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负责照顾、招待她的是夫人玛莎,经常与之讨论学术问题的则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也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后来,莎乐美与安娜还建立起了深厚友谊。莎乐美与弗洛伊德,多半不似人们幻想的那么浪漫,红颜祸水如莎乐美,也可以有一心讨论学术的朋友啊!

    • ⏱ 2023-05-15 22:14:38
  • 📌 弗洛伊德没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在咨询过程中,她却迷上了精神分析,成了老弗的弟子,研究方向就是性冷淡问题。她曾经测量过200名女性志愿者阴蒂和阴道之间的距离,探讨其与性高潮的关系,得出结论:距离越短,性高潮越容易。后来她还开了自己的心理诊所,正儿八经地当了位心理治疗师。玛丽公主性格独立、奔放,在那个年代显得非常特立独行。她曾经动用大量金钱和社会关系推广弗洛伊德的思想理论,也曾经救过他的命。二战时期,弗洛伊德在维也纳被纳粹控制,就是玛丽公主为他支付了一大笔钱(避难税),再加上美国方面的压力,才得以使他离开德军势力范围,前往伦敦避难。一年后,弗洛伊德去世,骨灰就放在了玛丽公主当年送给他的古董罐子里。这个罐子是古希腊时期的文物,价值不菲,玛丽公主能将之相赠,足见两人情谊不浅。但这份情感更像是偶像与粉丝的关系,无论是二人的书信还是日记之中,都未见男女之情。

    • ⏱ 2023-05-15 22:15:50
  • 📌 很多人都以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治疗方法,例如催眠、谈话疗法,都源自弗洛伊德,实际上催眠来自18世纪的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麦斯麦,谈话疗法则来自布洛伊尔。弗洛伊德本人甚至还不怎么喜欢催眠术,曾明确地表示过抵制——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一直催不好。这位著名的安娜·O也是布洛伊尔的病人,跟弗洛伊德没什么关系。弗洛伊德只是跟布洛伊尔一起讨论治疗方案,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安娜·O案例的结局非常仓促。随着长时间的治疗,她爱上了布洛伊尔(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爱上咨询师,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移情”),而后者已经有妻有子,一慌之下就带着老婆跑出去度蜜月了,把病人甩给了同事。离开了布洛伊尔的安娜·O在精神病院待了好几年,治好了病之后,走上了一条女强人之路——成了一位著名的社会工作者和女权主义者,专门救助不幸的女性。她事业辉煌,却终身未婚,没有任何感情生活的记录,孤独地活到了70多岁。也许她的爱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一股脑儿地全部倾洒给医生布洛伊尔了。

    • ⏱ 2023-05-15 22:17:23
  • 📌 他在工作中发现病人的梦常常是重要的情绪来源,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于是他开始分析自己的梦。分析了好几年,再加上积累的患者梦与病的关系,他写了本书。这本书本来1899年就能出版,但自恋狂版的弗洛伊德认为,自己的作品太伟大了,必须在1900年出,宣告新世纪的到来!世纪之书出版了,第一版总共印了600本,卖了6年,总共卖掉了351本。谁也想不到这么一本当时死活卖不出去的书最后会火遍全球,100多年过去了,你仍然能在许多书店里找着它,这就是《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书中写了许多梦的案例,认为梦有非常深奥复杂的意义。结果他把书也写得过于深奥复杂了,以致没人买单。

    • ⏱ 2023-05-15 22:18:46
  • 📌 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类似的情境。打个比方,假设你发言的时候将“报纸”说成“包子”,那或许并非无意义的口误,而是说明你确实饿了。还有,假设你与某人有一场约会,而你到了时间却完全忘了,按老弗的理论,那也不是无意义的遗忘,而是你根本就不想去。吸取了《梦的解析》滞销的教训,弗洛伊德把这本书写得十分通俗易懂,于是火了。

    • ⏱ 2023-05-15 22:19:46
  • 📌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明确反对精神分析,甚至直接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野蛮地封杀他的理论传播。

    • ⏱ 2023-05-15 22:22:20
  • 📌 1938年3月15日,弗洛伊德的家遭到纳粹党徒的蹂躏,几天后,他的女儿被捕并被扣押了一天。他不得不决定离开维也纳,但纳粹要求他把当时还没售出的书从瑞士要回来,当场烧毁。最后通过美国大使和玛丽公主的努力,弗洛伊德才终于摆脱了纳粹,前往英国。后来,他的4个妹妹(都是犹太人)在奥地利被杀。抵达英国之后,弗洛伊德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折磨他十几年的口腔癌如跗骨之疽,让他痛苦不堪,第二年就去世了。

    • ⏱ 2023-05-15 22:22:40
  • 📌 前面写过的那些学派,不管彼此之前掐得有多水火不容,但论其起源,或多或少都与冯特有些关系。只有弗洛伊德例外。美国那边的学院派心理学已经从构造主义到机能主义到行为主义吵过了一轮,精神分析仍然是精神分析,与科学心理学始终是两个体系。从创建开始,这一学派始终徘徊于科学心理学之外,主流不承认这种体系,也不承认弗洛伊德。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大多埋头于严密的科学,追求概念的可操作性,追求量化的指标——比如,你说你现在很高兴,那么应该将高兴这种情绪准确地描述出来,是80分,还是90分?高兴、悲伤这样的情绪还可以用数字来量化,弗洛伊德的概念却完全无法数量化,诸如自我、本我、无意识、阻抗这些词——你能衡量出来自己有多少无意识吗?不科学,就是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最常被攻击的核心。然而,科学就一定是好的吗?不科学就一定是坏的吗?在当今这个“科学至上”的年代,我们也许很难想象“科学的不一定是好的”这一论题。但实际上,许多能真真切切让人得到救赎的事,宗教、爱情、艺术……都不一定是科学的。

    • ⏱ 2023-05-15 22:24:23
  • 📌 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切切实实地融入文化之中。想一想,我们会多么自然地引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术语来进行思考:无意识、潜意识、本能、童年阴影……我们已经学会了思考梦的隐含意义,学会了发现成年人的人格障碍时去追溯他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学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潜藏在别人表象下的真实……这样的思维方法遍及我们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

    • ⏱ 2023-05-15 22:24:42

病人、情人与梦

  • 📌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掌门,荣格大概就算是开山大弟子了。美国学者莫阿卡宁曾表示:“佛陀之后2500年,在远离印度的地球的另一面,出现了荣格。”俨然将其列入与佛祖平起平坐的地位,远远超过老师弗洛伊德。

    • ⏱ 2023-05-15 22:26:09
  • 📌 他妈妈则个性古怪,白天幽默可爱、热心健谈,晚上却常常离奇诡异,还经常离家出走。荣格没事的时候观察他妈,深觉母亲身体里像是住着两个不同的人,这也就为他后来研究双重人格——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埋下了伏笔。

    • ⏱ 2023-05-15 22:26:49
  • 📌 也不知道穷学生荣格用了什么招数追求“白富美”爱玛姑娘,总而言之,6年后,她真的成了他的妻子。当时的瑞士法律允许丈夫对妻子的资产拥有完全继承权,于是荣格顷刻间就成了万国表公司的共同拥有人,一夜之间,家财万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丰厚的身家作为后盾,荣格开始心无旁骛地进行自己的心理学研究。荣格曾经是弗洛伊德的铁杆粉丝,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出版了《梦的解析》,在维也纳乃至整个欧洲红出一片天,奠定了目前仍然是心理学界最著名人物的基础。荣格在苏黎世大学当精神病学讲师期间,就一直在学习并讲授弗洛伊德的理论。后来他写了本书寄给弗洛伊德,俩人就此成了每周通信的笔友,关系越来越好,后来他还被老弗称为继承人,俨然是精神分析学派下一任“掌门”的模样。然而,这段“蜜月期”没能持续多久,就因为学术思想的冲突而结束了。

    • ⏱ 2023-05-15 22:28:19
  • 📌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主要就是“三板斧”——潜意识、力比多、性,而一切的核心就在于“性”。弗洛伊德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将性学当作“信条和唯一信条”,认为性本能是一切心理及行为的原始驱动力。也就是说,30岁的你得了心理疾病,按照弗医生的理论,病根没准要追溯到3岁时候受过的性创伤——比如说,小时候无意识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而被家长横加斥责。荣格始终不能接受这种观点,他从起初的摇摆不定、含糊其辞逐渐发展到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弗洛伊德的某些学术思想。对荣格来说,性学像是一种秘术,是一种无法证明的假说。你很难去证明一个人在几十年前的幼儿时光,是不是真的因为无意识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而遭到过一顿无心的责骂。因此,荣格提出:性欲只是心理能量的一部分,绝不是决定人所有心理和行为的核心力量。荣格否定了性的决定作用,就如同令狐冲在天下武林同道面前将岳不群踹翻在地,想不彻底叛出师门也不行了。经过一番痛苦挣扎,脱离了弗洛伊德的荣格就和脱离了华山派的令狐冲一样,开始学着独立,自立门楣。

    • ⏱ 2023-05-15 22:29:24
  • 📌 一个10岁的小姑娘怎么会懂得这些呢?又怎么会想到这些呢?荣格认为,这是因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过原始意象的形式遗传给了她。她要想这些,是因为她面临了生与死的问题——她可能就要死了。神奇的是,这个做梦的女孩,当时虽然没有病,却真的在不久后因为被传染病而病故。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如果在中国,荣格恐怕要被尊一声“荣公”,写一本《荣公解梦》了。

    • ⏱ 2023-05-15 22:30:19
  • 📌 晚年荣格愈发奔着他的神秘主义路线渐行渐远,开始集中精力组织和发展他对炼金术、星相学、卜卦、心灵感应、特异功能、招魂术等一系列神秘玄学的研究。回想他的毕生经历,生在牧师家庭,从小就对跳大神、招魂之类“迷信活动”深感兴趣,会迷上各种玄而又玄的事物也算是一以贯之。顺便一提,荣格还十分推崇《易经》,这位土生土长的瑞士人甚至一本正经地扔铜板算过卦,也不知道准不准。

    • ⏱ 2023-05-15 22:32:46
  • 📌 还有一点很有趣,荣格与老师兼好友的弗洛伊德产生分歧的根源就在于性。始终坚持性的本源驱动力的弗洛伊德,毕生坚持一夫一妻制,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婚恋关系;倒是认为性没有那么重要的荣格,在性方面的关系堪称复杂混乱,在妻子之外有固定情人,亦有无数对他十分崇拜的女粉丝及露水姻缘。

    • ⏱ 2023-05-15 22:33:10
  • 📌 她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症”,这种心理疾病现在通常被称为分离性障碍或癔症。荣格治疗她一段时间后,她的病情稳定了下来,但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荣格。在如今的心理咨询界,咨询师不能与来访者发生任何形式的性和亲密关系,也不得给有过性和亲密关系的人做心理咨询。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 ⏱ 2023-05-15 22:33:54
  • 📌 爱玛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白富美”,给了荣格无穷的财富,给了他事业上的全力支持,为他生了五个孩子,为他妥善地照顾家庭,也见识了数十年来他的种种不忠。荣格、爱玛、托尼这段稳固的三角关系维持了40年,其中还有无数千娇百媚的过客,她也曾经抗争过、愤怒过,但最终选择了让步,把托尼和其他女人作为荣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接受

    • ⏱ 2023-05-15 22:35:40
  • 📌 弗洛伊德比荣格大19岁,又是以偶像般的身份出现,理所当然在这段关系中处于父亲般的地位,荣格曾直接表示“请允许我以儿子之于父亲而不是平辈的身份来感受您的友爱”

    • ⏱ 2023-05-15 22:37:03
  • 📌 11月,荣格再次给弗洛伊德写信、忏悔、认错,俩人都试图挽回这段关系,但最终还是破裂了。最后,荣格多年积攒下来的怨气骤然爆发,他写信抱怨弗洛伊德:“你用对待你的病人那样的方式来对待你的学生本身就是一大错误。这样一来,你只会制造出像奴隶般的儿子,或者无耻的流氓(指精神分析学派的其他人)。”此时的荣格早已不再是心甘情愿笼罩在弗洛伊德羽翼下的荣格了。羽翼渐丰的他不愿意复制弗洛伊德的思想并受到他的保护与控制。他与弗洛伊德的关系确实恰如父子,儿子长大了,要独立了,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他甚至不得不做得绝情一些。随后,他开始光明正大地说明自己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批评并修正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自然非常窝火,于是俩人互相指责、互相攻击,掐得一团火热。当年一手将荣格推上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位置的弗洛伊德,又打算一手把他拉下来。荣格审度时势,自己主动辞职了。从此之后,二人余生再也没有见面。这次最后决裂让双方都受到了伤害,弗洛伊德被一次又一次的背叛闹得心力交瘁,而荣格则是事业直接受到影响。很多年后,荣格回忆道:“同弗洛伊德决裂以后,我所有的朋友和熟人纷纷同我疏远。我的著作被指责为胡说八道而一文不值。我成了人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者,如此而已。”在整整三年时间内,荣格陷入“精神的低谷”而到了不能工作的地步。这正是他在心理学上“谋杀”了自己的“父亲”所承担的后果。

    • ⏱ 2023-05-15 22:52:22

除了弗洛伊德和荣格,还有谁?

  • 📌 阿德勒决心成为一位医生,后来也真的梦想成真了。1902年,他开始参加弗洛伊德的星期三心理学会,成了其中的主要成员。但在以后的几年里,阿德勒慢慢与弗洛伊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911年,他公开批评弗洛伊德强调性因素的理论,从此与之决裂,走上了标榜自己的个性心理学之路。如果说荣格是最让弗洛伊德器重的“叛徒”,那么阿德勒就是最早又最彻底的一位。他的个性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许多尖锐的冲突。弗洛伊德重视过去的影响,阿德勒则指向未来。也就是说,前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过去的经验决定,你小时候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会导致你长大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后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由他设想的种种未来所影响,一个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和一个只想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做出的种种行为都是不一样的。弗洛伊德重视人的生物性,例如性欲、求生和求死的本能;阿德勒则重视人的社会性,觉得人不光是为了生存和性欲而活,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只有研究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他对别人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另外,阿德勒也彻底否决了弗洛伊德对“性”的重视程度,他认为人最原始的动机并不是性,而是自卑感。一开始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相联系,认为身体存在缺陷的儿童会产生自卑感,这种情结将促使他去进行补偿,甚至是过分的补偿。这种思想应该与他自己的儿时经验有关,别忘了,阿德勒就是一个从小存在身体缺陷的孩子呀!

    • ⏱ 2023-05-15 22:54:26
  • 📌 阿德勒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离开弗洛伊德之后,他仍然拼命工作,将自己的理论推向世界。1934年,犹太人阿德勒因纳粹迫害而离开欧洲,定居美国。3年后,他在一次过度劳累的讲学旅行中突发心脏病,死于苏格兰的阿伯登。

    • ⏱ 2023-05-15 22:56:20
  • 📌 特立独行的霍妮于1885年生于德国汉堡,就像所有别的精神分析学家一样,童年也不怎么幸福。也不知道是因为童年幸福学不了精神分析,还是当了精神分析学家之后不得不找出童年阴影……

    • ⏱ 2023-05-15 22:56:55
  • 📌 当时的霍妮开始接触了精神分析,领路人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卡尔·亚伯拉罕。

    • ⏱ 2023-05-15 22:59:19
  • 📌 霍妮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始于男性与女性的视角差异。在当时,女性地位仍然很低,老弗认为女性最原始的焦虑就在于“生殖器低人一等”,当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时就会陷入自卑之中,认为自己是被阉割过的状态。霍妮非常反对这一观点,她承认男女两性间的区别,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的妒忌,但并非妒忌阴茎本身,而是男性特权。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理决定的。这种观念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 ⏱ 2023-05-15 22:59:47
  • 📌 她和荣格一样,也反对弗洛伊德过于重视“性”的观点。认为性不那么重要的两人毕生情史无数,认为一切都由性驱动的人却从无确凿婚外恋情。这也是心理学上的一桩趣事。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分歧使得她从未进入传统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位置。与阿德勒、荣格不一样,她与弗洛伊德交往并不深,不属于“嫡系”,也就谈不上“叛徒”,她只是借着精神分析的核心观念走着自己的路。

    • ⏱ 2023-05-15 23:00:41
  • 📌 有人研究爱,有人探索爱,但付诸一生沉溺于爱中的心理学家,恐怕仍然只有霍妮。她毕生都为了填补心中对爱的渴望而努力,将这些疯狂、彷徨、愧疚和挣扎一一写下来,就成了她的学术研究中最生动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霍妮的裙下之臣中,有一位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

    • ⏱ 2023-05-15 23:01:31
  • 📌 分居后不久,弗洛姆受霍妮的邀请前往美国。一个恋母的年轻男子、一个喜好小年轻的中年女性,都在分居状态中,俩人几乎是理所当然地走到了一起。这段恋情留下的记载不多,但他们确实维持了10年左右的恋情,并且为彼此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不少帮助。弗洛姆从霍妮身上学到的东西自然不用多讲,霍妮也从年轻人身上学到了不少,她接受了他的建议,将研究重点从女性心理学转移到神经症的研究,成就了她晚年的学术重心。

    • ⏱ 2023-05-15 23:02:14
  • 📌 丧偶第二年,年过半百的弗洛姆又结婚了,这也是他最后一段婚姻。他与妻子的感情仍然很好,这或许可以从婚后不久他就发表了名著——《爱的艺术》中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写得非常通俗、优美而动人,无数人从中学到了爱的真谛及意义,里面的名句“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更是人口传颂。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作者的爱情却不是顺利、圆满,而是充满种种波折。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就是这么遥远。

    • ⏱ 2023-05-15 23:03:06

Chapter 08 喜欢研究孩子的一帮人——日内瓦学派

  • 📌 日内瓦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他以日内瓦大学为中心,集中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心理学家,而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儿童的心理研究,以揭示他们的认知、智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 ⏱ 2023-05-16 08:53:48

没有“童年”却要思考孩子的成长问题

  • 📌 实验心理学家忙着使用各种仪器对人体进行测试;犯罪心理学家游走在犯罪现场或翻看犯罪资料,以便找到罪犯的心理规律;社会心理学家则绞尽脑汁探寻着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而这些领域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儿童心理学了

    • ⏱ 2023-05-16 08:54:10
  • 📌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的集合,是可以随意操纵的,就像华生所说的:给一打婴儿就能培育成他想要的样子。

    • ⏱ 2023-05-16 08:54:56
  • 📌 皮亚杰,常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与精神分析学派其他学者的悲惨童年不一样,皮亚杰的童年过得相当“正常”。他家境优裕,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家庭关系也很不错。他没有经历过精神危机,没有复杂的家庭环境,没有贫困潦倒也没有富可敌国。

    • ⏱ 2023-05-16 08:55:14
  • 📌 也许是因为童年太“正常”了,他对精神分析并不感兴趣,很快又转战去了巴黎。

    • ⏱ 2023-05-16 08:56:04
  • 📌 他的成就如此惊人,可他本人却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学方面的系列培训,也没有得到过心理学学位;他如此著名,但却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八卦”故事,他的人生平淡而幸福,

    • ⏱ 2023-05-16 08:56:27
  • 📌 也许很多父母都发现过这一现象:如果让婴儿看一个玩具,然后再用帽子盖住它,很多新生婴儿在看不见玩具的时候会忘记它的存在。然而,当孩子长到9个月左右时,他会意识到,玩具还在那个地方,在帽子底下。另外,如果让孩子看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杯,里面盛着同样数量的水,然后将其中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个细长的杯子里,再问孩子哪个杯子里的水多,许多孩子会认为细长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肉眼可见这里面的水比较高。然而,当孩子长到7岁左右,他会意识到,容器的形状变了,但水量没有变。

    • ⏱ 2023-05-16 08:56:50
  • 📌 皮亚杰构筑了一个复杂的理论。他认为,心理的发展需要后天经验,也需要机体成熟,缺一不可,它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理论在习惯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我们看来或许十分正常,但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却充满了创造性。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而来,智慧当然是上帝给的,等你长到一定年纪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该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 ⏱ 2023-05-16 08:57:48
  • 📌 前操作阶段(18~24个月到7岁):

    • ⏱ 2023-05-16 08:59:09
  • 📌 这一阶段的孩子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指自私,而是说他们不能想象一件事物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 ⏱ 2023-05-16 08:59:09

不让研究孩子,那就折腾动物吧!

  • 📌 1932年,心理学家马托尔·麦克格罗让布鲁克林的一个贫困家庭把孪生儿子借给她进行一项实验。在此后两年,强尼和吉米这对同卵双胞胎每天8个小时、每周5天在麦克格罗的实验室里待着。其间,强尼接受了强度身体技能训练,吉米则一直被放在婴儿床上,只给他两个玩具。结果是强尼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跑陡坡,可以在水下游泳,还会滑旱冰;吉米一样也不会。可是,在抓东西、坐着和走路时,吉米跟强尼一样敏捷。到他们两岁的时候,麦克格罗让吉米接受强度训练,看他能否赶上强尼。结果发现吉米无法完全赶上强尼,虽然能够提高自己。许多年以后,麦克格罗表示,尽管吉米后来在大多数方面都赶上了强尼,可是,哪怕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吉米在身体活动的轻松和自如方面还是不如强尼。

    • ⏱ 2023-05-16 09:01:07
  • 📌 即便是“母子连心”这样普遍被认为是本能和天性的事情,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即便是十月怀胎的母亲和亲生孩子,也需要在几个月的养育过程中建立起最亲密的联结

    • ⏱ 2023-05-16 09:03:27
  • 📌 波尔比认为,这种能在婴儿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强烈的特殊联结,对于正常的性格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一点,孩子有可能终生都不具备爱的能力。

    • ⏱ 2023-05-16 09:03:55

道德是什么?

  • 📌 第一个阶段是天真的道德现实主义:行动是规则为基础,动机是避免惩罚。支持者:如果妻子死了,你会有麻烦。反对者:你不该偷药,因为你会被抓起来送进监狱。第二个阶段是实用主义道德观:行动以获取最多的回报或者利益、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消极后果这种欲望为基础。支持者:如果你被抓住了,你可以把药还给他,不会有很长的刑期。如果你刑满后回家时妻子还在,坐一阵子牢也算不得什么。反对者:如果偷药,你妻子可能在你还没有出牢房时就死了,因此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共享的观点:行动以别人对此预期的同意或者反对、实际或者想象的内疚为基础。支持者:如果你偷药,没有人会认为你是个坏人。可是,如果你让妻子死了,你在别人面前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反对者:偷了药之后,每个人都会认为你是个罪犯,在别人面前你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第四个阶段是社会系统道德感:行动以是否会有正式的羞辱(不仅仅是反对)和对别人造成伤害后的罪恶感为基础。支持者:稍有一点荣誉感的人都不会让妻子这样死去。如果你不对妻子尽这份责任,你会永远感觉到内疚,会觉得是你自己使妻子死去的。反对者: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因此没有想到你偷药时是在干坏事。可是,等你到了监狱时,你会醒过来,你会因为自己的不诚实和触犯法律而感到有罪。第五个阶段是人权及社会福利道德观:其视点是一种理性的、有道德的人的观点,他们认为价值和权利应该存在于一个有道德的社会里;他们的行动是以保持对公众的尊重和对自我尊严感的尊重为基础的。支持者:如果不偷药,你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如果你听任妻子死去,那可能就是因为害怕而不是因为理性。你会失去自尊,也可能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反对者:你会失去在公众面前的地位和尊敬,并违反法律。如果听任感情的操纵而忘记长期的观点,你会失去自尊。第六个阶段是万有道德原则:所有的人类都应该对彼此和对自己采取这种道德观;行动决定于公平、公正和对自己能否保持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考虑。支持者:如果你不偷药任妻子死去,过后你会责备自己。你不会受到责备,也是依法行事,只不过不是按你自己的良心标准而已。反对者:如果偷药,你不会受到别人的责备,但你会责备自己,因为你没有按照自己的良知和诚实标准行事。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展到道德感的第五、第六个阶段,大部分人都会在第三、四个阶段止步。科尔伯格的理论出来之后,一方面广受推崇,一方面也遭遇了不少批评和攻击。他一直在修改、调整自己的理论,甚至曾经试图通过讨论把囚犯和问题少年的道德感提高,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但最终没能成功
    • ⏱ 2023-05-16 20:00:22

Chapter 09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人本主义心理学

  • 📌 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此时,一股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势力悄然抬头,他们对行为主义说,你们是幼稚心理学,只研究动物和儿童;又对精神分析学派说,你们是残疾心理学,只研究病人。心理学不是死物,应该是充满爱和关怀的,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
    • ⏱ 2023-05-16 20:01:36

真正的英雄主义所诞生的

  • 📌 所谓需要层次理论,是指人类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它们能够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这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主要包括吃、喝、睡眠与性,在一个人极度饥饿或是极度疲惫的时候,几乎所有其他需要都会往后退。想象一下,如果你饿了7天,处于濒死边缘,这时再大额的支票恐怕也不如一个馒头的吸引力大。当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开始追求安全保障,我们重视房子、保险、医疗设施,都是自己对安全需要的无尽追逐。第三个层次是对爱与归属的需要,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人们需要亲情、友情、爱情,需要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再高一层的需要则是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个得到了爱却得不到尊重的人,很难获得满足感。因此,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庸。这正是他们对于“尊重”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个人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潜能的充分实现,即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马斯洛描述到:“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画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们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一个人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才会感受到最大的快乐。

    • ⏱ 2023-05-16 20:02:38
  • 📌 出于对华生理念的认同,马斯洛在1928年9月份又转入威斯康星大学接受行为主义的熏陶。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接触了格式塔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之后,他对行为主义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

    • ⏱ 2023-05-16 20:04:02
  • 📌 同西方传统的性恶论不同,他坚信人是善良的,邪恶不是来自人的内在,而是由周围的环境导致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发挥这种潜能,不断完善自我。在接下的日子里,马斯洛不断宣扬也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理论。在他、罗杰斯、罗洛·梅、布根塔尔等人的努力下,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开花结果。

    • ⏱ 2023-05-16 20:05:44

不说话也要收费的心理咨询

  • 📌 其实,罗杰斯一开始做咨询用的也是弗洛伊德那一套精神分析法。不过,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纵火癖少年犯,按精神分析解释,小孩纵火的根源在于性冲动。在拘留所里一次次谈话后,罗杰斯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孩子纵火的原因了——手淫。一番指导后,问题似乎解决了,但少年犯放出来后,又开始纵火了。罗杰斯迷惑了,精神分析不科学啊,于是他左思右想,转而开始走向人本主义了。

    • ⏱ 2023-05-16 20:07:23
  • 📌 罗杰斯的心理疗法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同马斯洛一样,他认为人性是积极向上的,每个人都有治愈自己、发展自己的天赋能力,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去指导来访者,而是为他提供一个可靠的咨询关系,引导来访者发现自我、实现潜能。

    • ⏱ 2023-05-16 20:07:49
  • 📌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罗杰斯做心理咨询最划算了,自己不太需要说话,也不用给多少意见,主要听来访者讲故事,配合着点头、赞扬、表示关注……然后就可以按时间收钱了。其实当然没那么简单,但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确实更为强调倾听。

    • ⏱ 2023-05-16 20:08:07

从死亡边缘悟出的理论

  • 📌 罗洛·梅的心理学理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存在”,他也因此被称为“存在心理学之父”。在他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就是存在感。这种存在是自由、积极和独特的,是通过3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在周围世界中存在;在人际世界中存在;在自我世界中存在

    • ⏱ 2023-05-16 20:10:21
  • 📌 ,罗洛·梅认为,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是症状的消除,而是让来访者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咨询师应当与病人一起,发掘病人的世界,认清其自我存在的结构与意义,由此揭示病人为什么选择目前的生活方式,才能进一步进行治疗。

    • ⏱ 2023-05-16 20:10:35
  • 📌 罗洛·梅在著作中所考察的主要是20世纪中期人的存在困境。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个体所承受的焦虑、空虚、孤独等愈发严重。人在接受海量的外部信息的同时,自身的经验却越来越多地被封存起来。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人似乎更加远离了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洛·梅像是一位预言家,他的理论依然值得当代人认真地对待和思考。

    • ⏱ 2023-05-16 20:11:21

Chapter 10 机器=人?——认知心理学

  • 📌 认知心理学家将人类的认知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外部刺激就像是通过键盘和鼠标输入信息,人的行为反应就像是显示器输出各种结果,而人脑就是这台电脑的CPU,心理学要研究的正是这台CPU的运行规律。这就是认知心理学。

    • ⏱ 2023-05-16 20:11:56
  • 📌 行为主义“统治”了心理学界近40年,如果说20世纪50—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是对它的强有力挑战,那么到了7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等研究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已经将它赶下了神坛。如今,认知研究已经成为了心理学的主流。有

    • ⏱ 2023-05-16 20:13:21

神奇的7±2

  • 📌 乔治·米勒的研究最为出名,他发表了论文《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为我们揭开了记忆容量的面纱。

    • ⏱ 2023-05-16 20:49:32
  • 📌 此时的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分为了两派:一派以史蒂文斯和铁钦纳的学生波林为主,从事传统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另一派以奥尔波特和默瑞为主,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 2023-05-16 20:50:37
  • 📌 按照记忆的过程,心理学家通常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就是个人感知外部事物时,它在脑中瞬间的保留,所以又叫作感觉记忆。我们盯着电灯看,突然闭上双眼,眼睛里还会短暂保持电灯的形象,这叫视觉后像,也是瞬时记忆的一种。长时记忆是指人们通过有意识的复述和识记后,能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的记忆,有的甚至能一辈子不忘。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在认真背诵后,大多数人就永远记得了;又或者我们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多数人毕生都不会忘记。短时记忆的长度介于二者之间,是指经过人们注意,脑中短暂保持的记忆,时间通常是一分钟以内。例如,有人告诉了你一段电话号码,你立刻再把它背出来,这里用的就是短时记忆。但你会发现,如果打完电话后有人跟你讲几句话,注意力转移了之后,这个号码很可能立即就会被忘掉。米勒发现的正是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7±2,即5~9个组块。有人可能会质疑,电话号码一般有11个数字,已经超过9个了啊,为什么我们能一次性复述下来呢?这里就涉及“组块”这个概念了。以15047831345为例,我们一般是这样记号码的:150—4783—1345,这里的150、4783、1345就是一个个的组块。

    • ⏱ 2023-05-16 20:54:11

被杀手盯上的语言学家

  • 📌 转化生成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对人类语言系统的阐释。他认为,句子有两种结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语义性质的,是你想表达的实际内容;表面结构则是我们实际看到的语句样式。对于句子“我去拿个苹果吃”“你递个苹果给我吃吃”和“我想洗个苹果吃”而言,它们的表面结构不一样,但深层结构都是一样的——“我想吃苹果”。
    • ⏱ 2023-05-16 20:58:54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 这是他取得的博士头衔: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凯斯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耶鲁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瑞典伦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麦吉尔大学法学博士;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匹茨堡大学法学博士。他拿到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会3个最高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决策理论之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表处理软件AI、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棋牌游戏、世界上第一个语义网络软件、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运行的人工智能软件。60岁那年,已经获得图灵奖的他听说还有一个奖全世界更感兴趣,叫诺贝尔奖。询问获奖标准,别人告诉他不太可能,因为诺贝尔奖体系里没有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奖项。然而,两年后,他的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学杂交出来的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真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啊!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西蒙的传奇人生。1916年,赫伯特·西蒙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的一个书香门第。

    • ⏱ 2023-05-16 21:00:55
  • 📌 1956年,利用自己创造的首个计算机编程语言IPL,两人成功设计出计算机程序“逻辑理论家”。这是人类第一次试图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逻辑理论家”在兰德公司的电脑上成功运行,证明了大数学家罗素《数学原理》第二章中的38个定理。他们兴奋得像孩子一样,把这件事情写信告诉了罗素。罗素表示:好吧,虽然我不是很懂你们在干什么,还是恭喜你们吧。他们拿着这个成果参加了同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大会,并成功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关注。在这个大会上,“人工智能”这个学科正式诞生,他们两人加上会议的发起人麦卡锡、明斯克,四人一起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 ⏱ 2023-05-16 21:02:28

认知心理学之父

  • 📌 从托尔曼到米勒再到西蒙,有不少心理学家都对认知心理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真正获得“认知心理学之父”名号的却是另一个人——乌尔里克·奈赛尔。

    • ⏱ 2023-05-16 21:04:36
  • 📌 奈赛尔为这种错误记忆取了个名字——叙述重构,指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话显得可信,下意识地虚构某些记忆

    • ⏱ 2023-05-16 21:09:54
  • 📌 米勒起到了先驱的作用、乔姆斯基专注于语言的研究、西蒙在人工智能方面卓有建树、奈赛尔及时总结并把握着认知研究的新方向,但他们都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如今,尽管认知心理学正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批评,但是它已渗透到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我们可以这样讲,现在的时代依然是认知心理学时代。

    • ⏱ 2023-05-16 21:10:49

自行车、鱼线与世界大战

  • 📌 在心理学的世界,大家公认的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诺曼·特里普里特主持进行的。

    • ⏱ 2023-05-16 21:11:28
  • 📌 在实验中,他要求小朋友在一个人和有其他小朋友在场这两种情况下完成同一个任务:迅速收鱼线。我们在生活中也许也想过这样的问题:究竟是在别人观看下表演更容易成功,还是一个人偷偷躲在家里练习更容易成功?实验结果发现,小朋友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收鱼线的速度更快。

    • ⏱ 2023-05-16 21:11:58

恶魔是怎样炼成的

  • 📌 实验小组告诉被试,“学生”每次回答错误时真的会遭到电击——当然,实际上并不会。在隔壁房间里,由演员扮演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的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实验的电压等级从轻微的15伏开始,每次提升15伏,并明确标示了相应的危险等级,从轻微、中等、较强……猛烈、极为猛烈一直到极度危险的严重电击450伏。“学生”的反应从轻微的呻吟,到歇斯底里地叫喊——我有心脏病,快停止试验!每次“老师”犹豫时,主试便会严肃要求 “请继续进行”。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猛烈撞击墙壁,此时,许多“老师”会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焦虑,甚至祈求主试停止实验,并确定学生的安全。同样具有表演天赋的主试总会严词强调:“你不能做出别的选择,实验必须进行下去。”一边是学生痛苦的拒绝和哀求,另外一边是研究人员严厉的权威命令,你会怎样做?在做实验之前,耶鲁大学的学生曾经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估计有多少人会完全服从主试的残酷命令,人们的预测平均结果是1.2%。实验结果却大大超出预料,40个被试里竟然有26位一边焦虑着反抗,一边将电压加到了最高等级,占到了总人数的65%;而另外14名没有完成全部实验的被试,最低者也在惩罚电压达到300伏时(学生撞击墙壁),才真正拒绝并停止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系列实验揭示了人们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不是因为服从性的人格,而是情境足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当环境的因素以特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可能形成可怕的组合,释放出每个人内心的恶魔。
    • ⏱ 2023-05-16 21:15:19

这个无聊的游戏真好玩!

  • 📌 1957年他专门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主要用以解答态度如何影响心理历程的问题。他的理论认为,人类普遍都有一种需求,那就是追求认知和行为的平衡协调,一旦失调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不舒服,并促使人去减少认知失调。当一个人面对新情境需要表态时,心理上可能会出现新的理解和大脑中已有观念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候体会到的心理矛盾状态就是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不舒适的失调,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办法自我调适:一是否认新的认知,也就是说拒绝与自己原来信念不一致的新观点,这样就不用改变自己原来的认知了,也就恢复了心理平衡;二是寻找更多关于新认知的信息,直到自己掌握足够的信息可以说服自己,看来事实真的是这样,然后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达到心理平衡。以抽烟为例,你已经吸烟成瘾,怎么也戒不掉,这时你忽然看到一条报道,每抽一根烟就会减少7分钟寿命。这时,你的头脑中产生了认知不协调。为了解决这种不协调,你会有两种方式:一是否定报道的真实性,坚持“抽烟又喝酒,活到九十九”,继续抽烟;二是感到担心害怕,去查看更多关于“抽烟有害健康”的信息,最后接受这种观点并努力去戒烟。

    • ⏱ 2023-05-16 21:19:22
  • 📌 研究结果真是万万想不到,相比于拿20美元的人,拿到1美元报酬的人中,竟然有较多人认为这无聊的工作真的很好玩。费斯廷格如此解释:拿到20美元的人认为这20美元足以让自己撒个谎告诉别人这是很有趣的工作,因而他们并不会尝试去改变内在的认知(这工作本来就很无聊);而得到1美元的人想的是,为了1美元就出卖自己的真诚实在太廉价了,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当他们告诉别人这个工作有趣时,他们只能让自己相信这真的很有趣,才能减少认知失调的压力。

    • ⏱ 2023-05-16 21:21:17

不给奖励,就不好好玩耍

  • 📌 开始学术生涯后,阿伦森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并撰写了《社会性动物》《为何撒谎》等许多经典著作。在他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最有名的当属阿伦森效应了。这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一位老人独自住在乡下安静的湖边小屋里,享受着晚年退休的闲适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得来不易却很容易被破坏。一波“熊孩子”的到来彻底葬送了他宁静的生活,他们在附近追逐嬉闹、乱踢乱跑、大喊大叫。老人忍无可忍,准备采取行动,可是如果直接赶他们走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倒有可能使他们越发喜欢在这里玩。于是老人开始酝酿计谋,准备智取。他对“熊孩子”们说:“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我一个人住这里就是想要热闹一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我给你们每人奖励一美元。”不明真相的孩子们一下子就乐了,我们自己玩了还能有钱,我看行!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喊叫、嬉闹。没过多久,老人却愁眉苦脸地说:“我现在还没有养老金,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五毛了。”小伙伴们虽然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告诉大家:“真抱歉,由于我没有其他收入,以后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小伙伴们这次都不愿意再让步了,甚至有点生气,我们怎么能为了区区一毛钱这么拼命,不干了!接下来的故事请读者自己想象吧,只要你的想象里有宁静的下午茶就不会错。这个故事里老人利用的现象就是阿伦森效应,指的是人们会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 ⏱ 2023-05-16 21:24:17

那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 📌 阿希的实验清晰地表明,从众的压力是真实而强大的,有时候尽管从众与自己的认知矛盾,人们还是会顺从大众的一致意见。

    • ⏱ 2023-05-16 21:26:11
  • 📌 下面揭晓实验结果:在卡皮诺拉吊桥上“激情晃荡”过的单身男性中,大概有一半的人没有把持住,最终给实验女助手来电了;而通过那座低矮小石桥的16位男性中,只有2个人坚持下来给她打过电话。同时,相较而言,吊桥上的单身男所编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对此,阿伦解释说,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在危险的情景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这种反应与一见钟情的反应很类似,当男被试将两者搞混时,所谓的“爱情”就产生了。看完这个实验,年轻的男孩子们还不快行动起来,电影院、游乐场还是鬼屋?快让那个中意的她的心跃动起来吧!

    • ⏱ 2023-05-16 21:27:10
  • 📌 对此,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当人们遇到危险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会为困难者给予帮助。因为如果他见死不救,罪恶感和内疚感会让他觉得很难受。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使得每个人肩上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会产生一种“我不去救,总会有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我国那句著名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 ⏱ 2023-05-16 21:27:54
  • 📌 对此,莫里斯和彭凯平认为,这是由东西方人们归因方式的不同导致的,西方人喜欢把事情归因于特质性因素(人格),东方人喜欢把事情归因于背景性因素(社会、家庭)。

    • ⏱ 2023-05-16 21:28:40

Chapter 12 今天你幸福了吗?——积极心理学

  • 📌 2000年1月,随着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的文章《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发表,这种反思与担忧到达了顶峰,一个以幸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新领域——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 2023-05-16 21:29:19

积极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 📌 如今,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正如塞利格曼所说:“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 ⏱ 2023-05-16 21:30:06
  • 📌 卡内曼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积极心理学家,他认为每个国家都不应过于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指标,而更应关注国民幸福指数(NHI)。

    • ⏱ 2023-05-16 21:30:34

来自女儿的灵感

  • 📌 “习得性无助”是塞利格曼1967年通过实验发现提出的心理学经典概念,指的是个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同巴甫洛夫一样,塞利格曼也选择了用狗作被试。他把狗关在一个与通电装置相连的笼子里,只要实验者按下开关,蜂音器就会响,通电装置就会启动。因为关在笼子里,狗就会始终遭到电击,无法逃避。这样重复多次后,只要蜂音器一响,不给电击并把笼门打开,此时的狗会有什么反应呢?有人可能会说,狗又不傻,当然会跑掉啊。实际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狗非但没有逃,反而不等电击开始就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起来。它可以主动逃避,却选择了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 ⏱ 2023-05-16 21:31:40
  • 📌 例如,有些孩子,无论怎么努力,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仍然无法取得进步,父母和老师也没有给予他正面的激励。就这样,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变得自卑,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破罐子破摔。随后,塞利格曼声名鹊起,他在习得性无助、抑郁、悲观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荣获了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1998年,他还成功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 2023-05-16 21:34:39
  • 📌 “爸爸,你还记得我5岁生日那天吗?我突然发现,从3岁到5岁,我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从那天起,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我们打个赌,如果我做到了,你可以不再像这样经常将烦恼挂在脸上吗?”这番对话顿时让塞里格曼醍醐灌顶,他的脑中有一种想法一闪而过,他突然有了顿悟。他意识到,尼奇用自己的力量矫正了消极与抱怨。培养孩子正应该这样,不是始终盯着他身上的短处,而是帮助他认识和塑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为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力量。这一天也改变了塞里格曼。他发现,过去的几十年他都在消极、焦虑的气氛中生活,心情很容易就被外物左右。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向自己的女儿学习,让阳光照进内心,让积极占据心灵。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学的使命正是如此,于是他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 ⏱ 2023-05-16 21:35:34

“出世”与“入世”

  • 📌 这位德国士兵,此时是如此的温柔,思恋家中的孩子时,脸上的微笑是那么灿烂;但同样是这些人,手上沾满了法国人和犹太人的鲜血。这件事情让卡内曼隐隐约约意识到,人类是如此的复杂和矛盾,他对心理学的兴趣开始萌发。

    • ⏱ 2023-05-16 21:36:59
  • 📌 内曼对此提出了质疑,他同心理学家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即在做决策时,相对于利益,人们更关注于损失。什么意思呢?比如很多女性去逛商店,她们很可能根本不需要买一件大衣,但如果这个大衣做特价,从原价2000打折为1000,她们就会想,如果我不买,我可能就损失了1000块,这种心理促使她们做出了购买行为。

    • ⏱ 2023-05-16 21:38:47
  • 📌 2010年,卡内曼与经济学家迪顿合作,研究了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他们调查了美国50个州共45万多人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最后发现年收入7.5万美元是一个幸福的一道门槛,低于7.5万美元时,你赚得越多,越感到幸福;高于7.5万美元,你的幸福感就不会和金钱成正比。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2009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4.9万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一半家庭低于这个幸福指标的33.6%。看来,外国的月亮也不一定圆啊!丹尼尔·卡内曼还对“八卦”的心理效果进行了研究。他调查了一系列能让女性感到幸福的活动,结果排在前三位的是性爱、休闲放松和饮食,剩下就是八卦最能让她们感到开心了。卡内曼解释说,人与人的互动有不同的层次,聊“八卦”正好处于中间层次,是颇为安全的接触方式。聊“八卦”时,你不用过分暴露自己隐私,双方通过分享第三方信息拉近距离,从而满足了人们某些心理需求。

    • ⏱ 2023-05-16 21:39:40
  • 📌 第一个汉堡,它味道诱人,但却没有丝毫营养,甚至还对健康有害,是标准的垃圾食物。它代表享乐主义人生,这类人为了享受当下,出卖了自己未来,不考虑行为的负面后果。第二个汉堡,它味道很差,但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对健康有益。这个汉堡代表着忙碌奔波型的人生,这类人为了追求未来的幸福,忍受着现在痛苦而疲劳的人生。第三个汉堡,马马虎虎,没有特点,不好吃也不健康。它代表着虚无主义人生,这类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第四种汉堡,既好吃又有营养,沙哈尔称之为“感悟幸福”型。这类人是生活幸福的人,他们不仅能够享受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是,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结果与否无关紧要。“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沙哈尔提倡我们做第四种汉堡,即为了一个未来而快乐地学习与奋斗。对此,他提出了5种幸福的秘诀。第一,接受自己的不幸福。这是获得幸福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经历忧伤、哀愁、嫉妒、失望、焦虑等不良情绪,第一种是精神病患者;第二种就是死人。想要获得幸福,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一定会有不快乐的时光。第二,坚持锻炼。心理学家认为,身心是一体的,心理健康离不开生理健康,而且运动也是缓解压力、抒发负面情绪的重要方式。第三,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多项研究证明表明,写下来你很感激的一些事情,不管是大事或者小事,把他们写下来,这样会让你更感到幸福,身体也会更加的健康。第四,从内心中相信自己是幸福的。当你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哪怕这是装出来的,你也会真的变得比以前开心。第五,要学会享受与亲友共处的美好时光,珍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这是多少金钱、多大权利都换不来的。沙哈尔把它比喻为充电器——在亲友那里获得休息后,我们会更有活力,更加充满力量。

    • ⏱ 2023-05-16 21:41:45

Chapter 13 从达尔文那里发现的理论——进化心理学

  • 📌 心理学家格瑞玛和他的团队在单身酒吧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处于排卵期的女士更容易被男士搭讪,那些不处于排卵期的女士,被搭讪的可能性则较小。这是为什么呢?以往的心理学理论似乎很难给我们一个解释,但进化心理学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视角。通过计算这些女性裸露皮肤的比例,格瑞玛发现,排卵期的女性会通过裸露较多的皮肤来释放性信号,也就是说,她们会穿比较紧身或暴露的衣服。这种做法就像是孔雀开屏,也许这些女性并未有意如此,但本能却让她们试图去吸引异性。再举一个通俗点的例子,为什么男人方向感好,而女人喜欢包包?进化心理学家会告诉你,在原始社会,男人负责狩猎,狩猎需要去离部落遥远的地方,那些方向感不好的回不到家就死在途中,基因也就慢慢淘汰了;女性负责采集,需要有容纳物将蔬果带回去,当有人做的容纳物比别人的好看时,这种物品就开始流行起来,发展到现在,就变成了琳琅满目、价值不菲的名牌包包。
    • ⏱ 2023-05-16 21:42:38

吃好睡好身体好

  • 📌 为什么香料对于人类这么重要?那些琐碎的姜、蒜、八角、桂皮、迷迭香、茴香……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进化心理学家发现,香料能够杀死或者抑制食物中的微生物,还能阻止毒素的生成。有研究发现,在30多种已经做过严格测验的香料中,每一种都能够杀死许多食物产生的细菌;在另一个研究中,人们发现类似的菜,在气候炎热的印度,通常要放9种香料,而在气候寒冷的丹麦,这个数字是2。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温下,食物更容易滋生微生物。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为什么热带地区往往比寒冷地区更爱使用香料
    • ⏱ 2023-05-16 21:44:37

害怕是一件好事

  • 📌 那么,人类会惧怕哪些东西呢?大量证据表明,相比于现在才出现的危险,面对早在古代就存在的危险时,人类会更觉得害怕,比如汽车和老虎。如今的社会,死于车祸中的人远比被老虎咬死的人要多得多,但人们仍然本能地惧怕老虎,却几乎没有听过有人会害怕汽车。
    • ⏱ 2023-05-16 21:45:40

性与爱的进化史

  • 📌 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有这么一段,王婆对潘金莲说,什么样的男人女人最喜欢,总结为5个字:“潘、驴、邓、小、闲。”潘是指像潘安一样英俊,驴是指性能力强,邓是指像大财主邓通一样有钱,小是指忍让爱护女性,闲是指有时间陪女性。

    • ⏱ 2023-05-16 21:46:44
  • 📌 经济条件。在1939年、1956年、1967年和1980年的4次调查中,研究者们都发现了一样的规律,即女性对经济条件的重视是男性的两倍。另一项对1111例征婚广告的研究发现,征婚的女性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是男性的11倍。原因其实很简单,自然界中的女性承载着十月怀胎和生育、抚养后代的任务,经济条件好的男性能提供更好的物质支持。社会地位。高社会地位的男性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也能给子女提供更多的提升机会。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相比于暂时的性伴侣,女性在选择婚姻伴侣时更加注重对象未来的社会地位。年龄。男人的年纪往往与他能提供的资源成正比,这也使得不少女性偏好年纪大的男性。根据权威数据,整个世界范围内,新郎平均年龄要比新娘大3岁。此外,人类学家还指出,男性的综合素质在35岁左右会达到巅峰,虽然体力有所下滑,但知识、经验、财富等可以弥补这点缺陷。所以不少女性认为,35岁左右的男人最有吸引力。上进心。比起那些懒懒散散、玩世不恭的人,勤奋努力的人更容易得到提升、获得更多的薪水,因此,有上进心成为了许多女性看重的品质。在一项跨国调查中,852名单身女性和100名已婚妇女都同意上进心是合格伴侣必须具备的特质。身体素质。在动物界,身强体壮往往意味着受到欢迎,人类也不例外。一个男性的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与他能提供的身体保护是相关的。不少女性喜欢身材魁梧的男性,当你问她原因时,她多半会回答,我觉得在他身边有安全感啊。实际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不论是选择约会对象还是结婚对象,高个子男性都要比矮个子男性更受到欢迎。另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当女性对异性身高有要求时,这个要求的平均高度约是180厘米。

    • ⏱ 2023-05-16 21:48:06
  • 📌 年纪。有数据表明,女性的繁殖价值20多岁达到巅峰,后逐渐降低。这似乎解释了,不管什么样年纪的男人都喜欢20岁左右的青春美少女。根据研究者对征婚广告的统计,男性的年纪越大,期望的配偶的相对年纪就越小,30多岁的男性平均希望女友小自己5岁,50多岁的男性则希望女友小自己10到20岁

    • ⏱ 2023-05-16 21:49:13
  • 📌 第一,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假设。

    • ⏱ 2023-05-16 21:50:14
  • 📌 第二,遗弃假设。遗弃假说认为,因为人类是体内受精,男性在贡献精子后就相对自由,他们投入不大,离开也显得更随意。但对女性来说则不一样,因为受精卵在女性子宫内,她们很难随意就遗弃掉小孩,而且即使选择了遗弃,这种行为对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孩子对女性来说似乎更珍贵,自然也就投入了更多的爱。第三,择偶机会的代价假设。这个假设是指,父母为了抚养后代而可能丧失其他择偶机会。直白点讲,不考虑计划生育,不考虑婚姻法,也不考虑男女忠贞问题,一个女性能生的小孩是有限的,十几个可能就是极限了;而男性理论上可以存在无限的后代。因此,女性会想,我只能生那么多,照顾好一个是一个;男性则会想,随便吧,如果这个小孩出现问题,大不了我再生一个!

    • ⏱ 2023-05-16 21:50:28

读书笔记

不给奖励,就不好好玩耍

划线评论

  • 📌 阿伦森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社会生活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喜欢不断肯定和赞赏自己的人,反感对自己的赞赏不断减少的人。因此,我们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并努力避免由于自己态度的细微变化造成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发生不良逆转。
    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相爱总是容易,相处太难”。两个人形成亲密关系很容易,但想要让这份爱情历久弥新,你可是要好好用心去经营啊! ^225207353-7Ig3bIaKH
    • 💭 阿伦森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社会生活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喜欢不断肯定和赞赏自己的人,反感对自己的赞赏不断减少的人。
    • ⏱ 2023-05-16 21:25:07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