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国大城》4星

2022-09-19 23:13:56

有人口流入地,就一定有人口流出地。根据媒体的报道,东北这个“共和国长子”,从之前的人口流入地变成了人口流出地——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在2000—2010年期间,东北三省的人口净流出为200万人。

4.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2022-09-19 23:17:35

在“发展”的意义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过半,即使按目前的速度,城市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要达到75%的城市化率,中国也仍然需要20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任何政策制定者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地发展城市里的第二、三产业,不断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地创造就业岗位,那么,未来大量农村人口持续进城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022-09-20 08:56:58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能够持续提高,住房的实际需求就能够相应地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越快,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可能性就越小。当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在人口集聚的一线、二线城市房价可能能够持续坚挺,但在三线、四线城市,当前已经出现新城超标规划的现象,大量住房库存需要消化,局部的房地产泡沫风险是存在的。

5.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2022-09-20 08:55:55

为什么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要素流动障碍的道路迟迟未能实现?更有甚者,听众会不假思索地给出一个他自己的回答,即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条路是不会被政府采纳的。我的回答是,首先,在知识层面,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必要性,而城市发展和经济集聚的坏处却被高估了。其次,即使知识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在行动层面,中国当前所处的情况却是,各个地区都陷在了一个本地和短期利益高于全局和长期利益的“囚徒困境”里。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便是,就算大家都认识到市场整合是有利的,但每个地区都仍有动机去分割市场,结果就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整合市场的政策不能被实施。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每个地方都想要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想要中央给更多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想要更多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而对于已经流动到本地的低技能劳动力却不愿意接纳其为永久市民。说得再通俗一点儿,中国当前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问题就是两种:不明白,或者装糊涂。

1.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022-09-19 23:19:50

当经济和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集聚之后,集聚的速度会减缓,但集聚的程度并不会下降。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周围集聚,只是速度不像以前那样快了。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东京。因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整个日本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逐步减少,但是,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却仍然在增长,这就是集聚的力量。

2.自由移民的意义

2022-09-20 08:58:48

自由移民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从长期来看,只有自由移民才是缩小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有的“卓玛”可以进城务工和定居,收入可以成倍上升;另一方面,留在家乡的“卓玛”们可以继续采松茸,但采松茸的人少了,人均收获将大幅度提高。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移民是自由的,那么,最终只有当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实际收入差距缩小至零(扣除物价差异、流动的经济和心理成本后),不同地方的人口规模才会相对稳定下来。这时,城乡和区域间的平衡才真正实现,这是在前面已经说过的发达国家的景象

2022-09-19 23:21:50

中国的政府和民众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导致的。这是错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太集聚了,而是长期以来,人口的集聚未能与经济集聚同步。换句话说,中国真正的问题在于,图中的曲线没有跟上柱子,也就是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

3.空间的力量:3M与3D

2022-09-19 23:24:15

如果你相信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最重要的途径,你应该选择城市,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发展城市来让农民不断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读者可能会问,那剩下的农民不管了?当然不能不管,随着农民不断减少,剩下的农民从农民变成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收入也将提高。

2022-09-19 23:27:38

城市就是规模经济最为重要的体现。规模经济体现为三大效应,第一是分享(sharing)——分享固定投入。生产者有固定投入,比如说基础设施,比如说开发区建设,都有大量固定投入。人口越密集,分享基础设施投资的企业和人就越多。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也有固定投入分享,比如说在餐馆吃饭,餐馆客流量越大,平均每个消费者分摊的餐馆投入成本就越

2022-09-19 23:26:54

第二个效应是劳动力市场的匹配(matching)。作为生产者,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在大城市里都能招聘得到,在小城市你就可能招聘不到,因为不够专业化。反过来从劳动者这个角度来讲,你学冷门的专业,在大城市更可能找到专业匹配的工作。温州的企业做大后,常常会搬到上海来,原因就在于,当企业升级了,需要更高技能、更专业的劳动力(比如设计师)和生产型服务业,温州就满足不了这些需要了

2022-09-19 23:26:59

随之而来的第三个效应是学习效应(learning)——劳动力专业化以后就越做越好,这叫自己跟自己学,积累经验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说,大学生为什么毕业以后愿意留在上海?我们很多人说大城市里大学生多,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其实不傻,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就业地的时候,他考虑的是终身的收益,大学生初次就业后的起薪虽然只有几千块,但是他在一个会计事务所里干一年,跳个槽,收入可能会翻一倍。这就是学习效应的体现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2022-09-19 23:34:28

让高铁经过全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县、每一个村,肯定会形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并不是最优的结果。

3.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2022-09-19 23:37:39

对于“空心村”,政策上要做的事情并不是运用行政的力量阻止人口流出,而是应该去顺应这个过程。一方面,让那些寻求更高收入和更好就业机会的人,按照他们的意愿流动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对于那些不想流动的居民,当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他们在农村的家乡拥有最基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为留守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生活上的关爱。同时,应该注意到,农村的一部分留守老人并不一定是自愿留在农村的,而是因为当前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分割的结果,他们如果随子女进城将面临过高的生活成本。

2022-09-19 23:39:05

在1949年之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经济中,曾经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苏联,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港口不重要,而且国家一定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重点投资。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当中国内地形成改革开放格局之后,国际贸易伙伴和外资主要来源国和地区转变为美、欧、日以及中国港台地区,这样,东北三省的地理和气候劣势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东北三省要看清这个由经济地理决定的大趋势,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找新的竞争力,而不是把问题仅仅归结为国企太多,或者制度不好。

1.大城市的生机

2022-09-19 23:44:47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种人,好比中国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好比美国的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看四季变换和蚂蚁争斗,思考“我为何生活”这样的问题。后一种人,不用举例子,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此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外桃源、瓦尔登湖,都只是个梦,我们不是那里的常住人口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2022-09-19 23:46:29

一种常见的担心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会不会被挤爆了?放心吧,不会的。城市被挤爆只是一些害怕大城市发展的人的想像,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被挤爆过。或者说,早在一个城市被挤爆之前,城市的生活成本就已经很高,即使没有人为设定的制度障碍,大城市更高的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也会成为阻碍移民进入大城市的市场机制

1.城市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2022-09-19 23:52:33

那么,中国今天的集聚度太高了,大城市太大了吗?人们往往凭直观感受说“是”,但是,数据给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与同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之间GDP规模的差距的确在明显扩大,但是,由于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又受到全国规划的制约,中国城市之间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差距却没有明显扩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间人口规模的差距,最近20年来只有微小的上升,而如果以2000年的数据作国际比较,中国的城市间人口规模差距是远低于国际水平的,与中国同样属于城市间规模差距较小的国家只是那些中亚的前计划经济国家。57

2022-09-19 23:55:29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各界始终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大城市人口过密的问题。事实上,虽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人口也在高速增长,但如果将中国放在国际比较的视野里去看,那么,就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的城市(包括大城市)已经太大了。

2.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2022-09-19 23:57:12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不只是计划生育的结果,事实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育成本和抚养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人们不愿多生孩子的重要原因。收入水平高伴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这是世界普遍趋势。而另一方面,人口的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到2014年末,上海的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82.29岁。

2022-09-19 23:57:53

出租车司机反问我,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在个人账户里交养老金了吗?我向他解释,是的,你是有个养老金的个人账户,但你的养老金账户实际上只是一个记账的账户,里面的数字作为个人在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水平的计算依据,而实际上,账户里的钱已经被用来支付给当下的老年人了。当今天工作的一代退休后,他们的养老将要靠那时候工作的一代。几年前,在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之下,上海的养老金常常入不敷出,每年需要财政大量补贴。

4.拥挤的绿色城市

2022-09-20 00:02:49

那些当前在宜居城市排行榜靠前位置的城市不是因为一直保护着环境从而成为宜居城市的。事实是,很多今天的宜居城市(如伦敦、东京)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也曾是污染特别严重的城市。改善环境最终还是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制造业被逐渐转出,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居民对于汽车的使用量得到控制,城市环境就改善了。

4.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2022-09-20 08:43:4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他的著作《身份与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里说,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增加。这种状况可能正在中国悄悄地发生。

2022-09-20 08:44:59

先给大家打个“隧道效应”的比方,比如说你开车回家,被堵在过江的隧道里边了,这时候你发现前面的车开动了,你会感到快乐还是不快乐?你会感到快乐,因为你觉得希望来了。在这个例子里,前面的车开动了,相当于收入差距拉大了,这种收入差距具有激励人努力奋斗的作用。
但是,如果隧道有两条道,边上那条道的车往前走了,而你这条道的车还不动,那你高兴还是不高兴?答案是,这取决于你能不能变道。如果你能够变道,你就高兴了,因为你同样有了将车开动的希望;但是,如果不能变道,你就不快乐了,凭什么只能让边上那条道的车往前开呢?在我们的研究里,那些与身份没有关系的不平等是增加人的快乐感的,好比你前面的车开了,你觉得也有希望了。但是,如果收入不平等跟人的户籍身份有关系就让人不快乐了,这好比边上车道的车开动了,而你却发现划分车道的是条实线——你不能变道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 for iOS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