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真正的修行:发现纯粹觉知的自由》5星

 真正的修行:发现纯粹觉知的自由|200

安住于觉知的空间

  • 📌 这间魔法屋就是你的心,而这些家具则是各式各样的想法、情绪、感受、性格、期待、恐惧、憧憬、担忧、过去、未来……它们占据了你全部的注意力。当你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家具上的时候,你就忘了屋里的空间,你忘了空间才是你得以生活的处所。正因为有了空间,你才能摆放家具并且移动家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置家具,而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大的空间?

    • ⏱ 2025-03-09 16:31:58
  • 📌 设想你只有50平方米,那么,如何放置这么多风格迥异的家具,肯定是你全部的烦

    • ⏱ 2025-03-09 16:31:47
  • 📌 假如你有500平方米、5 000平方米呢?或是5万平方米?家具就不再是问题,因为它们可以被安放在不同的地方,并安然于自己的特色。进一步,你甚至不再揪心于家具的摆设,因为你的视野可以注意到更多的事物。你注意到花园里的树木、清晨泥土的清香、爬过阁楼的蚂蚁、在不远处入定的猫、满天的乌云、半道彩虹、汽车尾气的轮廓、一对相拥的恋人、正冲

    • ⏱ 2025-03-09 16:32:05
  • 📌 着你天真傻笑的孩子……你发现到处都有空间:在桌椅间、在抽屉里、在水杯中、在花瓶外、在拖鞋里、在抽水马桶上;在室内,也在户外。整个天空都是连成一片的。同样,你注意到每一个念头、情绪、感受、感觉的背后,有着同样广袤的空间,这个空间让一切得以发生。那个广袤的意识空间,就是我们的觉知!

    • ⏱ 2025-03-09 16:32:20
  • 📌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给予了家具太多的关注,而忽略了整个空间是足够宽敞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总是随时随地“牺牲”在经验里,而忘了发现那个让一切经验得以呈现的、先于经验并且能够意识到不同经验的觉知之心

    • ⏱ 2025-03-09 16:32:33

结束与心念的争战

  • 📌 如果你想要赢得跟心念的争战,你会永远处在争战中。

    • ⏱ 2025-03-09 16:33:24
  • 📌 我的经验是,一开始的时候禅坐实际上对我来说是很难做的。同时我也发现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如此。

    • ⏱ 2025-03-09 16:33:37
  • 📌 有一天,我在跟我的老师讲话,她说:“如果你想要赢得跟心念的争战,你会永远处在争战中。”这句话真正触动了我。那个时刻我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将禅坐看成是跟头脑的争战。我想要去控制自己的心念,平复自己的心境。我突然之间想到:“天哪,永远是无比漫长。我必须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

    • ⏱ 2025-03-09 16:34:04

放下操控

  • 📌 自然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干预、无需通过努力或纪律来维持的状态,是一种并非通过身心的控制而达成的状态,换言之,那是一种完全自然、完全自发的状态。就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修行常常将我们带入到一个死胡同。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许多修行的技术实际上是一种控制的手段。只要头脑在控制和指引着我们的体验,你就不可能进入到自然状态

    • ⏱ 2025-03-09 16:34:49
  • 📌 自然状态是一个人不被头脑控制的状态。当头脑处在控制和操纵之中的时候,它可以达成各种各样的意识状态:你可以学习如何使自己的心念安静,或者你也可以变得能够通灵。通过某种基本上属于技巧取向或操控取向的修行方式,你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但是你无法做到的是达成自身存在的自然、自发的状态。

    • ⏱ 2025-03-09 16:35:02
  • 📌 真正的修行无关技巧的掌握,它是对控制的一种放下。这才是修行。所有其他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某种形式的专注而

    • ⏱ 2025-03-09 16:36:40
  • 📌 已。修行和专注是两回事。专注是一种纪律,专注是引导或控制我们的体验的一种方式。修行是放下控制,放下引导我们的体验,不管那个体验是什么。真正的修行的基础就是放下控制。

    • ⏱ 2025-03-09 16:36:46
  • 📌 对人类而言,放下控制实际上是一件天大的事,“只需放下控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整个的心理结构、整个的心理自我、我们的自我几乎都是由控制所组成。所以,要求头脑或自我放下控制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想法。当我们放下,哪怕是片刻,一些隐藏的恐惧和犹豫就会生起,头脑会想:“如果我放下控制会发生什么?如果什么也不会发生呢?如果我们坐下来修行,随顺万物,如其所是,而结果是一事无成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抓住一些技巧或纪律不放的原因,因为头脑害怕放下控制就会一事无成。

    • ⏱ 2025-03-09 16:37:04

超越修行者

  • 📌 觉醒的角度——悟到我们的本性——来看修行,我们必须超越那个修行者,超越那个控制者,超越那个操纵者。

    • ⏱ 2025-03-09 17:19:07
  • 📌 我们可以问询的最为有力的问题是:“我是什么?谁是那个修行者?”这个问题切断了自我想要控制经验的通路。它问的是:“谁在控制经验?谁在禅修?”让修行超越修行者——超越自我或头脑——的主要理由就在这个问题中。只要修行者还在控制,超越自我或头脑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这就是为什么在“真正的修行”中修行就是放下那个修行者的原因。修行的最初一刻就是一个放下控制和随顺万物的邀请。

    • ⏱ 2025-03-09 17:19:36
  • 📌 修行者是那个在努力的人——那个操纵者,那个在用力的人。在大部分修行形式中,修行者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头脑一直在找事情去做,找事情去掌握——头脑喜欢有事情可做!它喜欢有事情可以去掌握,因为那样它就可以始终处在控制的位置。但是从觉醒的角度——悟到我们的本性——来看修行,我们必须超越那个修行者,超越那个控制者,超越那个操纵者。

    • ⏱ 2025-03-09 17:19:58

修行技巧有什么价值吗?

  • 📌 只有当我们开始放下这些技巧的时候,当我们开始放下这些专注的时候,我们才能亲近我们自然的存在状态。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来自于各种传承,这些传承都把修行作为一个技巧来教。我们被教以各种各样的控制方式,例如,专注于呼吸或专注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在禅修中,我们常常将意念集中在肚脐稍稍往下的地方。我们常常被教导要以某个特定的姿势坐着,背部挺直,并以某个特定的方式进行呼吸。这些技巧和规则已经传承了几百几千年了。当然,我并不是说它们毫无价值和益处,它们有其价值和益处。然而,我想说的是,只有当我们开始放下这些技巧的时候,当我们开始放下这些专注的时候,我们才能亲近我们自然的存在状态

    • ⏱ 2025-03-09 17:20:51
  • 📌 我还是建议,在任何一个指定的修行阶段,我们都要将时间花在放下我们所使用的技巧上面。如果我们追随自己的呼吸,我也要尝试在我不再追随呼吸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在我放下观照头脑或者不再念诵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将意念集中于当下一刻,这就是它们的基本价值。但是一旦我们的意念回到了当下,那个放下这些技巧的邀请就向我们发出了,我们就可以开始观照自己存在的自然状态。

    • ⏱ 2025-03-09 17:21:15
  • 📌 他们最终就只有年复一年地观照自己的呼吸,在观照呼吸的技巧上变得越来越完善。但是最后,灵性并不是关于呼吸的观照,它是关于从分离的梦境中醒悟过来走向一体的真相。这就是修行的本意,如果我们太过坚持技巧,我们就会忘记这一点。

    • ⏱ 2025-03-09 17:21:40
  • 📌 我碰到的许多人都忘了这个转变,忘了让这个转变发生。他们已经忘了,当你可以——并且应该——放下控制的时候,那个转折点将会较快地到来。

    • ⏱ 2025-03-09 17:21:58

真正的修行从安住于自然状态开始

  • 📌 在我们想到修行的时候,我们需要放下这样一个观念,认为开悟是一种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获取的意识的转化状态。实修者都知道,如果你修行得足够用功,修行时间足够长,你偶尔会进入到意识的转化状态。它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快乐是一种意识的转化状态,悲伤是一种意识的转化状态,抑郁也是一种意识的转化状态。当然,还有各种意识的神秘状态:跟宇宙合而为一是一种意识的转化状态,感到自己意识的扩张也是一种意识的转化状态。

    • ⏱ 2025-03-09 17:22:49
  • 📌 大部分人都认为开悟是某种意识的转化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开悟是意识的自然状态,是意识的天然状态,是那个没有被头脑的运动所扰乱的、没有被头脑的操控所污染的状态。这就是开悟的真正含义。我们不能通过操控达成我们的本性,我们不能通过试图改变而超越那个我称之为虚假身份的自我,我们只有通过听任自己从一开始就安住于自然状态才能将意识从对思想、情感、身体、头脑和人格的认同中醒悟过来。

    • ⏱ 2025-03-09 17:23:00

无为之为

  • 📌 努力太甚,我们就会陷入紧张;努力太少,我们就会陷入恍惚。就在两者中间的某个地方,就是一种鲜活、清晰与明朗的状态。
    • ⏱ 2025-03-09 17:24:04

我们的天然倾向就是去开悟

  • 📌 当然,会有来自不同修行传统的人们到我这里,当我建议他们放下他们的方法时,他们起初常常觉得心念有些散乱。这是正常的。当我们放下某些我们曾经抓得很紧的事物时,会发现这些事物往往想要逃跑。这就好比把你的狗拴在皮带上,当你把皮带解掉时,狗自然就会奔跑。我们的心念也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心念紧紧控制住,当我们将那个控制放开时,心念自然就会到处跑。但是就像把狗从皮带中放开那样,我们只是任其发生。你的狗或许会很快从你身边跑开,但是如果你等待一会儿,最终它通常还是会回到你的身边。

    • ⏱ 2025-03-09 17:24:32
  • 📌 当你放下对心念的控制时,你的内心可

    • ⏱ 2025-03-09 17:24:45
  • 📌 会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嘈杂,但是如果你真正顺其自然,它就会自然地回到平和与安静的状态

    • ⏱ 2025-03-09 17:24:54

恐惧常常是入门之道

  • 📌 恐惧的出现并不总是意味着什么事情出错了。事实上,在灵修中,恐惧常常意味着事情开始走上了正轨。

    • ⏱ 2025-03-09 17:25:34
  • 📌 我们经常被教导说恐惧出现时必定是哪里出错了,恐惧必定意味着危险。但在灵修中,牢记恐惧并不一定意味着危险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恐惧常常意味着我们将进入我们内心的更深处。所以,假如恐惧升起,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任其升起,并且在你体内感受它,意识到

    • ⏱ 2025-03-09 17:25:58
  • 📌 你的头脑倾向于围绕着恐惧编造故事和观念,并识别出这些故事并不真实。体验那种恐惧,因为恐惧往往是入门之道。你必须穿越它。当你愿意穿越它的时候,去体验它,看看它的背后是什么,更深入地了解它,那样恐惧就会体现它的价值。恐惧的出现并不总是意味着什么事情出错了。事实上,在灵修中,恐惧常常意味着事情开始走上了正轨。

    • ⏱ 2025-03-09 17:26:05

以修行的方式生活

  • 📌 这是真正跟你想做的事情待在一起,不是你的头脑想做的,而是你的心想做的。

    • ⏱ 2025-03-09 17:26:47
  • 📌 在修行的时候,他们能够放下他们的想法、他们的信念、他们的观点和判断。他们可以将它们都放下,而且可以很好地坐禅。但是一旦离开坐垫,他们多少会认为自己需要将放下的一切再重新捡起来。真正的修行是真正伴随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你可以在街道上驾车的同时随顺万物,也可以练习随顺交通拥堵,还可以练习随顺自己的感受。你可以让天气如其所是。或者,在下次遇到朋友或恋人的时候,你可以观照那个体验。当我完全随顺事物如其所是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的感觉呢?当我完全随顺自己,按照本来的样子接受自己的时候,它又是什么样的感觉?那时会发生什么?我们是怎样涉入其中的?它又是如何改变的?所以,真正的修行可以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修行过程。

    • ⏱ 2025-03-09 17:27:03

我是如何找到自我质询法的

  • 📌 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最后都是一样的。这个答案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找到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通过自我质询这一过程来寻找的。

    • ⏱ 2025-03-09 17:27:44
  • 📌 我发现,通常在两页以内,最多三页,我就用尽了自己的所有知识。就这样,我碰到这堵内在的墙,我会去感觉它——不仅仅在心中,还从身体上去感觉它。我会去了解:这是它,这就是我的经验所能达到的地步

    • ⏱ 2025-03-09 17:28:12
  • 📌 我所发现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那个问题消失了。我发现的第二件事情是,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最后都是一样的。这个答案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找到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通过自我质询这一过程来寻找的。这个答案很简单:“我是。”什么是臣服?“我是臣服。”臣服不是我可以做的某件事情,也不是我可以表现的一个行为。臣服是我自己最为信任的存在的一个表达。不管问题是什么,我发现到了最后我总是来到一个相同的地方——不是一个头脑中的答案,而是一种以“我是”为终点的鲜活感觉。

    • ⏱ 2025-03-09 17:29:25

超越性认知

  • 📌 举个例子,当你问自己“我是什么”时,大部分人都感觉茫然。他们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或是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进入自己的头脑中,试图找到答案。但是你的头脑所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不知道。在灵修的质询中,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信息。“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谁。”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可以试着去思考,并且真正地去感受它。你不知道你是什么,那种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没有发现你是谁,没有发现一个叫做“你”的个体的时候,那又是怎样的感受?那个开放的空间感觉如何?在你的身体上感觉它,让它在你存在的细胞中留下印记。这就是真正的灵修质询。“我是什么”可能只是头脑中的一个抽象思想,但在身体上对它的感知却能转化为内心深处一股觉醒的力量。
    • ⏱ 2025-03-09 17:31:10

阿迪亚香提访谈

  • 📌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态度。如果态度和姿势是一体的,那它才是有效的。但是我们经常过于强调姿势,姿势或许是对的,但是态度没有开放。正是内在的态度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 ⏱ 2025-03-09 17:33:10
  • 📌 只要能够让父母发疯,青少年就想要染黄他们的头发。但是如果父母毫不介意黄发,他们就不再会将头发染黄,不是吗?于是染发就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事,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 ⏱ 2025-03-09 17:34:04

译后记

  • 📌 作为一个翻译过十来本心灵类图书的译者,我发现这本小书其实颠覆了很多心灵类图书所倡导的理念。在西方,阿迪亚香提被归类为“不二论”老师,不二论起源于印度,是指以更为直白、更为彻底的方式对待修行,国内出版较多的克里希那穆提的译著也属于不二论。不二论破除了很多修行的错误假设和陷阱,关于它的译介在国内不多,所以当郭静编辑跟我约稿的时候,我欣然答应。
    • ⏱ 2025-03-09 17:34:49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