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济寒冬怎么过》3星

前言

  • 📌 作为个人,我们不能左右宏观经济的走势,但我们可以管好自己。千万别贸然辞职,没准备好也不要投资创业。企业要认清形势,保持现金流,选对赛道。相信这场寒冬终将过去,千万别倒在黎明前。
    • ⏱ 2023-06-19 22:20:17

金砖五国其他四国一致:不制裁俄罗斯

  • 📌 金砖五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次美国制裁俄罗斯,还要求各国都跟着它一起制裁俄罗斯。但金砖五国中的其他四国一致表示,不谴责、不制裁俄罗斯。
    • ⏱ 2023-06-19 22:21:29

美俄之争:阿拉斯加之痛

  • 📌 事实证明,美国并没有错。1897年,美国在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随后又发现了丰富的石油。仅这两项资源,价值就远远超过万亿美元。在冷战时期,阿拉斯加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美国在这里建立了战略导弹部署基地,目标直指这片土地曾经的主人。阿拉斯加还让美国成为8个北极圈成员国之一。这意味着,美国在北极事务上获得了更有力的话语权。通过获得阿拉斯加,美国成为北极沿岸国家,极大地延伸了它的领土范围。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的州,它占美国国土面积的20%。现在,阿拉斯加居住着72万人口,这里有冰川、峡湾、湖泊、平静的海滩,一年四季美不胜收。地下藏有煤碳、黄金、铜、巨量石油和天然气,再加上大量的鱼和砍不完的树,俄罗斯这才大呼后悔。如果能在阿拉斯加架几门炮,美国现在还敢如此嚣张吗?2014年,一个退休老太太问普京,俄罗斯是否会索要阿拉斯加州。普京回答:“为什么你需要阿拉斯加?俄罗斯本来就是个北方国家,那里和这里一样冷,咱们就别惦记了,好不好?”
    • ⏱ 2023-06-19 22:23:45

通货膨胀,“劫贫济富”

  • 📌 富人拿到钱会优先把钱投向哪里?他们当然会去追求投资回报高的资产,比如去股市、债券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手里有大量股票、债券、基金和房产的人,他们也优先拿到了钱,在物价还没有上涨前去消费,去买车、买衣服、买家电等。商品价格通过一轮轮传导纷纷涨价。那些领着固定工资或者领着退休金、保险金的人就比较倒霉了。因为他们是货币流入社会的最后一环,所以他们的资金涨得最慢。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看到,除了工资不涨,其他的都在涨。
    • ⏱ 2023-06-19 22:26:07

三沙市:我国最南端的年轻城市

  • 📌 三沙市的福利制度堪比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修建的房子只象征性地缴纳1元钱就可以入住,水电费全免,小孩上学不要钱,岛上居民看病也不要钱。岛上居民的收入不需要交税,大部分的生活用品政府都会发放,真正做到了衣食住行全方面福利补贴。
    • ⏱ 2023-06-19 22:32:08

我国房价谁说了算

  • 📌 有人说,如果没有政府对房价的干预,我国房地产泡沫早就破了。其实,政府干预只是延迟了泡沫破裂的时间,但改变不了方向。任何东西价格涨过了头都会跌回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反之亦然。

    • ⏱ 2023-06-19 22:41:56
  • 📌 房地产是我国一大支柱行业,房地产一旦出了问题,失业问题就会更大。

    • ⏱ 2023-06-19 22:42:43

房子卖不动,为什么还限购?

  • 📌 如果大城市放开限购,有可能让炒房者死灰复燃,非理性地推高房价。中国的人口流动远未结束,未来还有很多年轻人要到强二线、新一线城市购买刚需房,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红线不能逾越。房子卖不动,为什么还限购?因为限购的是很多城市“卖得动”的房子,而放开限购是从全国一盘棋考虑,就是让卖不动的房子也能卖得动。
    • ⏱ 2023-06-19 22:45:41

买房该注意什么?

  • 📌 第二,贷款远比现金好。买房为何要贷款?有人说,等我存好钱后再买房不行吗?靠你的工资,无论怎么存钱都买不起房。因为工资上涨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中国很多人一直是存钱买房,可一直没买上房子,因为通货膨胀

    • ⏱ 2023-06-19 22:46:00
  • 📌 总结一下,现房远比期房好,因为看得见;贷款远比现金好,可以防通胀;早买远比晚买好,因为工资追不上房价。

    • ⏱ 2023-06-19 22:46:17
  • 📌 现在,内地一线城市也出现了香港这种趋势。广州有65平方米的3室2厅;北京、上海有不足20平方米的公寓;深圳近日推出了一个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要求设计的户型最小仅12平方米,还要有床、桌子和独立的卫浴

    • ⏱ 2023-06-19 22:49:59
  • 📌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2020年,我国有8座城市人口减少了100万,有15座城市人口减少了1/5,最严重的是吉林四平,10年间人口减少46%。东三省、山西、内蒙古、甘肃的人口在净减少。东三省只剩沈阳、长春、大连这三座城市人口在净增长。

    • ⏱ 2023-06-19 22:50:41
  • 📌 这是为什么?本质上,还是人口流动导致的。大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医疗条件,尤其是在高铁普及后,人员的城际、省际流动越来越方便,小城市的人流向大城市。这符合发展规律,比如2021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居住了日本75%以上的人口,日本9成以上的大型企业也位于那里。而其他城市渐渐成了空城,有日本学者推算,到2030年日本会有近900个消亡城市。大城市香港化、小城市鹤岗化。大城市适合打拼,却压力巨大,一房难求;小城市生活成本低,但没有事业发展的空间。对我们来说,选择去哪里工作,就等于选择了哪种人生。

    • ⏱ 2023-06-19 22:54:12

金融危机时,持有现金还是持有房产?

  • 📌 总结一下,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无论是房子还是现金,都存在很大的风险,持有现金最为关键。金融危机来临,并不是某一类资产缩水,而是所有资产都在缩水。作为普通人,你不能改变大势,但可以改变自己,任何危机都潜藏着机会。
    • ⏱ 2023-06-19 22:56:31

谁该为烂尾楼买单?

  • 📌 人们最喜欢听到买单的是开发商、银行、政府,这会让人感到皆大欢喜。殊不知,让开发商买单,它可能会破产;让银行和政府买单,就是让全国人民共同买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银行的钱是储户的钱,政府买单就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胀就是让全国人民买单。但大多数人既没有买房,也没有炒股,什么都没做,为何要让他们买单?这对他们公平吗?谁有责任就处理谁,惩罚谁。开发商、购房者、银行、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都应当各担其责。
    • ⏱ 2023-06-19 22:57:44

房贷要不要提前还?

  • 📌 为何现在年轻人选择提前还房贷?首先,房价普涨情况不存在了。2022年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为每平方米9,552元,与2021年全年的10,141元相比下滑了5.8%。数据显示,4月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现在的房价已没法和过去相比。之前是一线城市暴涨,新一线和省会城市隔几年就会加倍,但现在,一线城市核心位置的房子依旧有价值,但绝大多数人依然买不起,三线、四线城市便宜了,又没有多少人敢去买。楼市涨价的预期被打掉了,买房人少了;一些投资者得不到满足,也不会轻易出手;之前买房的人开始权衡贷款成本,提前还贷。其次,金融市场风险较大。2022年股市大幅波动,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亏损20%是正常的,亏损50%也不少见。就连一向保本的银行理财都开始亏损了,投资者想存银行,但银行下调了存款利率,收益率想超过4%都难。银行房贷利率大部分都超过5%,既然如此,为何不把手里的钱拿来还房贷呢?少付银行利息,相当于赚了。
    • ⏱ 2023-06-19 22:59:03

存钱越久,利率越低

  • 📌 2022年以来,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四大国有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出现了长期存款利率“倒挂”现象。所谓“倒挂”,就是期限长的存款利率比期限短的利率还低。比如,很多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为3.15%,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75%,这明显是利率倒挂
    • ⏱ 2023-06-19 23:01:13

银行为何会变得反常

  • 📌 平时总催着人们还款,最近银行求着人们别提前还款。银行有延长预约时间的,有升级应用的,有贷款者申请1个月没通过的,甚至有的银行一度在官网上发文说,如果提前还款,不管已经还了多少年,都得赔偿1%的违约金。另一点反常是,以前银行为了资金安全,一直要求抵押房产必须还清贷款才能过户,现在多家银行却开始力推二手房“带押过户”,也就是抵押房产不用还清贷款就可以过户办理新抵押。这两个反常现象背后藏着的一个事实就是,银行现在很缺钱。银行赚钱最重要的手段是利息差。银行贷款收取的利息高,存款支付的利息低,中间的利息差就是银行赚的钱。但最近银行赚取的利息差越来越少了。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8.82万亿元,贷款增加了13.68万亿元,新增存款高于贷款(多出5万多亿元),这意味着银行需要支出更多的利息,收回更少的利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收入不稳定,担心哪天还不起月供,房子被法院拍卖,索性一咬牙把房贷提前还了,无债一身轻。没有房贷的人也因大环境不好,不敢贸然投资和过度消费,更倾向于储蓄了。这下银行就尴尬了,人们来存钱,银行不得不收,人们不借钱,银行也不能逼大家借。所以2022年上半年,银行收到的住户存款增加了10.33万亿元,同期住户贷款只增加了2.18万亿元,两者相差8万多亿元。
    • ⏱ 2023-06-19 23:02:59

地方财政之困

  • 📌 2021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8.2万亿元。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要过紧日子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身处其中的公务员,服务于政府会议、培训等的相关企业,以及依靠政府补贴生存的企业,都要做好过冬准备,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时代大洗牌。
    • ⏱ 2023-06-19 23:04:39

警惕罚款冲动

  • 📌 这两年经济下滑,企业收入降低,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卖地收入大幅缩水,地方财政更加紧张,不少地方政府想通过增加罚款为财政创收。
    • ⏱ 2023-06-19 23:05:07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