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好好说话2:简单有效的高情商沟通术》4星

推荐序 请用好“说话”这个魔戒

  • 📌 我过早地见识到说话的力量,尤其是发现心口不一的说话,却能带来世俗的奖励,更使我对说话产生疑惧。后来有一阵子,我变成一个不爱说话,喜欢写字的人,我对说话产生一种类似看待“魔戒”的感觉,别人越是仗着会说话去玩弄人心,我越讨厌。
    • ⏱ 2023-06-10 21:16:18

自序 懂说话,才懂得做人的滋味

  • 📌 有人说:语言,既是我们的疆界,也是我们的居所,更是我们的牢笼。一个人的话语中,往往埋藏着他的思考与企图,情绪与欲望,包含着他对外界的猜测与理解,期待与恐惧。
    • ⏱ 2023-06-27 20:12:10

第一节 用“选择”降低对方的抵触情绪

  • 📌 1.想改变他人,就必须首先意识到,只有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乐于改变。否则,即使对方被迫接受你的观点,内心也仍然会有抵触和反弹。2.所谓“有选择”,很多时候其实只是一种感觉。你完全不需要做出任何实际改变,也可以发掘出某些选项,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选择的。3.这种“营造选择感”的话术,并不是欺骗,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现你的关心和体谅。

    • ⏱ 2023-06-27 20:14:10
  • 📌 常见的说法:“这台榨汁机,今天是我们促销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没有这个价格了!”更好的说法:“这台榨汁机你今天买回去之后,如果有任何不满意,放心,七天之内您随时可以反悔,拿回来退。”?·为什么要这样说所谓犹豫不决,其实就是“只差一步就会同意”,也就是你的说服最接近成功的时候。越是到这种关键时刻,你就越是不能急,注意掌握力度,轻轻“推”上一把就好。而这最后一“推”,怎样才能让人无法拒绝呢?很多人以为,在对方犹豫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催促他们赶紧下决定。比如面对犹豫的顾客,要告诉他们“今天不买,以后就没机会了”。这种招数,对于涉世不深的菜鸟也许有效,但是在到处都是“最后一天大减价”的广告狂轰滥炸的今天,这种伎俩的效果会越来越小。

    • ⏱ 2023-06-10 21:18:20
  • 📌 常见的说法:“你不卖便宜点,那我要走了,卖不卖随便你!”或是“老板,你行行好,卖给我便宜点嘛!”更好的说法:“我确实很喜欢这件,也很想在你家买,不过有一些店卖得更便宜,让我很犹豫,该怎么办呢?”?·为什么要这样说前面说过,在没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产生负面的应激反应。即使在“谈判”这种很多人觉得本来就应该剑拔弩张的场景里,让对方觉得“受到逼迫”,也仍然是不明智的行为。美国谈判大师戴蒙德(Stuart Diamond)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你威胁对方的话,达成协议的成功率,只有不威胁的一半而已。不过,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对方,也不一定总是合适的。特别是在需要给对方施加压力的场景里,更是要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并不能为所欲为。比如说,很多人以为杀价就是靠威胁或是撒娇,其实这些方法不是太硬就是太软,前者不给选择权,后者给了太多的选择权,都没有戳中老板的痛点。“你不卖便宜点,那我就走了!”这种威胁虽然偶尔会奏效,但更多时候,老板才懒得理你。也有人杀价是拼命撒娇:“老板,你行行好,便宜点吧!”老板心情好的时候也许会考虑,不过通常也是无动于衷。

    • ⏱ 2023-06-10 21:19:34
  • 📌 关于杀价中的甜咸比具体应该怎么说,戴蒙德在谈判的时候有一个秘诀,就是前面提到的这句话:“我确实很喜欢这件,很想在你家买,不过有一些店卖得更便宜,让我很犹豫,该怎么办呢?”这句话有三个意思:(1)明确表示赞美(我喜欢这件);(2)暗示负面因素(别家更便宜);(3)以求助的方式施加压力(你说该怎么办)。

    • ⏱ 2023-06-10 21:19:46
  • 📌 常见的说法:“来吧来吧!今晚的饭局可有意思了,有好多有趣的人可以聊天,吃完饭还可以接着去喝一杯,特别棒!”更好的说法:“今晚有个饭局,有空的话不妨去坐坐?去打个招呼也好,有事的话,早点走也没关系啊!”?·为什么要这样说当我们想请对方参与一件事的时候,常见的误区,是把这件事说得太完美、太诱人,以致让对方产生压力。

    • ⏱ 2023-06-10 21:20:31
  • 📌 而只要对方迈出了第一步,也就是答应你“去坐坐”,这个时候你反而就可以开始讲这个饭局是多么精彩,让对方有所期待。因为前面已经预设了他可以随时离开,减轻了这个砝码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 ⏱ 2023-06-10 21:20:37
  • 📌 常见的说法:“请问,您愿意为了我们的儿童慈善基金,捐十块钱吗?”更好的说法:“请问,您愿意为了我们的儿童慈善基金,捐助一百块钱吗?不方便的话,没关系,就算是十块钱,也很有帮助哦!”?·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你提出的是一个“不情之请”,一个对方完全有理由拒绝你的请求,那么,不要把你真正的要求放在第一个问。你可以比较一下以上两种说法的区别,“常见的说法”是直接提出要求,而“更好的说法”则是先提出一个你不太可能同意的要求,让你拒绝之后再提出第二个真正的请求。这样一来,你出于歉疚,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请求了。

    • ⏱ 2023-06-10 21:21:53

第二节 信任是影响力的垫脚石

  • 📌 常见的说法:“这真的不算贵,一个月一千元,其实平均起来,每天也才三十几块,我们用这一点小钱,为健康做投资,是绝对值得的!”更好的说法:“嗯,你说得对,这个价格还真的不便宜。老实说,如果是我,可能也觉得咬咬牙才消费得起。不过一分钱一分货,以我们的服务标准,绝对值这个价。不信您可以试试?”?·为什么要这样说很多时候,你的话之所以不能说服对方,是因为对方觉得你根本没能体会他的难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否认对方的感受”——对方觉得贵,你说其实不算贵;对方觉得麻烦,你说其实不麻烦。这都是在指责对方:“你不该有这种感觉。”而这种潜台词,会让你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一旦对方觉得你并不了解他,只会否定他,那对他来说,你不管讲什么话,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又怎么会听得进去呢?所以,要更好地说服对方,让对方相信你的话,你需要知道一个小技巧:销售员常用的三个“F”。第一个F,是“Feel”,“感觉”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改变对方,你不能急于否定,反而得先承认“对方的感觉是真的”,主动向他靠近一步。这会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理,让他觉得你是有诚意要跟他沟通的。第二个F,是“Felt”,“感觉过”的意思。说完对方的感觉是真的,要再往前走一步,说你“体验过同样的感觉”,让对方相信你跟他在同一条船上,这样你跟他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了。第三个F,是“Found”,“发现”的意思。当对方开始信任你,觉得你跟他站在同一边,是真心了解他的感受的,这时候你再话锋一转,去谈你现在发现的新感受、新体会,对方也就容易被你说动了。以上这三个“F”的步骤,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会让你的话听上去不像在说教,而是一个有共同经历的过来人,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后者的说服力,是远远高过前者的。

    • ⏱ 2023-06-10 21:22:52
  • 📌 常见的说法:“您想要了解点什么?想要美白啊?那这款面膜太适合你了!它的美白效果超级好,就算是只想保湿它也很适合啊!”更好的说法:“您看重哪方面的功能?是想要美白还是保湿呢?如果您是想保湿,那我不推荐这一款,它的保湿效果一般般而已;但是,如果您是想美白的话,那它的美白效果超级好!您肯定会很喜欢!”?·为什么要这样说别人会对你的推荐打折扣,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觉得你的推荐不真诚。一旦对方觉得你抱有私心,就很容易怀疑你夸大其词、刻意隐瞒。尤其是对销售人员来说,对方的这种防卫心态,就是许多案例不能成交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对方感受不到这个事物特别适合他。确实,一件事物可以在“客观上”很优秀,但通常而言,只要对方“主观上”没有感觉它特别适合自己,你的推荐就会无疾而终,也就是既不会遭到强烈反对,也不能得到真心认同。所以,与其把你推荐的东西夸得天花乱坠没有死角的好,可以满足所有需求,倒不如通过“自曝其短”的方式,让你的推荐显得真诚并且真实。

    • ⏱ 2023-06-10 21:23:51
  • 📌 常见的说法:“您好,我是××的保险业务员,耽误您一点时间,跟您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保险业务……”更好的说法:“您好,我是××的保险业务员。我猜,您一定接过很多类似的保险推销电话,我也知道,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烦,不过呢……”

    • ⏱ 2023-06-10 21:24:09
  • 📌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两个目的:(1)让对方产生好奇,吸引他的注意;(2)调整你的位置,你不再是站在对方的对立面,而是站在他的旁边。

    • ⏱ 2023-06-10 21:24:23
  • 📌 常见的说法:“他的小说写得太精彩了!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强的作家!”更好的说法:“他的小说,我只看过其中两本,别的我不敢说,但就这两本来说,我觉得他是同类作家里的佼佼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很多人都以为,表达对其他事物的评价和看法的时候,如果你说的话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应该会比八分的信心更可信。其实恰好相反,人的心态是很微妙的,当你把话说得太绝对的时候,对方反而会怀疑你是不是在夸大其词、不够中肯。如果想让自己的评论更有权威性、可信度,你可以使用“话说八分满”的小诀窍。以“对某本小说的看法”为例,错误的说法就是毫无保留、完全没有打折的空间,把话说到十分满。而正确的说法就是有所保留,只把话说到八分满,表示你的评论是有前提条件的,留下一些余地。美国的消费者行为学者卡玛卡(Uma Karmarkar)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不同的美食家针对同一家餐厅做评论,而且都是正面评论,看看消费者到底会更听信哪一种评论。结果发现,比起有绝对自信的评论,反而是语带保留、话说八分满的评论,更有说服力、更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比如,你直接说:“这家餐厅的烤鱼绝对是四颗星!”这种说法就比不上说:“这家餐厅我只去过一次,不知道它的品质是不是一直都稳定,但就我那次的经验来说,它家的烤鱼应该有四颗星。”这样讲话,不仅会让你的评论更可靠,同时也可以帮你避免很多冲突。毕竟,你的评论不可能都只说好话,多少也会有负面评论。此时话说太满,就容易得罪人。比方说,如果你批评说:“这部电影真的很难看!”很可能你的朋友就很喜欢这部电影,尴尬就在所难免了。但是,如果你说得保守一点:“可能是我自己的审美问题,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这样讲,对方就算跟你意见不同,也因为你的话留有余地,把负评限定在“叙事风格”这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表明大家只是喜好不同,也就没什么好争的。

    • ⏱ 2023-06-10 21:25:26
  • 📌 常见的说法:“大家说好要聚餐的,可不许赖皮啊!”更好的说法:“大家要聚餐的话,这周末或者下周末什么时候比较方便?想去哪种类型的餐厅?”?·为什么要这样说很多事情不去行动,就是停留在“动机的愉悦”中。比如,谁都知道减肥对身体好,聚餐可以增进感情,然而,单是动机,聊一万年,也聊不成行动。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种经验,有人说要一起看电影,有人说改天请你吃饭,可是后来往往就不了了之,让人很失望。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细节的想象”这个技巧,让这些“随口说说”的事,落实成实际行动。以“公司聚餐”为例,大家说起聚餐时,你就可以用闲聊的语气问起“那我们吃什么?”可能这时有人就接了“吃日料吧”,也可能有人说“吃火锅吧”。这时你还可以继续追问:“去哪一家?哪一天吃?”在这些闲聊中,就会让本来只是“随口聊聊”的想法,越聊越具体。当然,你这么问,并不意味着这些细节要马上敲定,因为你不是老板,没有权利直接做出决定。但你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大家商量:“吃日料的话,大家推荐哪一家?上次聚会那家很不错哦,还是再试试别的?”而这个追问的过程,就给大家一个暗示——我们真的要做这件事了。甚至,你不只可以问“吃什么”,还可以具体到“哪一道菜”。比如你可以说:“我推荐去吃冰烧三层肉,去年聚会那家,比广州本地的还好吃!上次没吃到非常遗憾,这次我们要订两大盘!”这样一来,听的人就会开始想象“冰烧三层肉”的味道,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很快地,你订餐厅我报菜单,想法慢慢地就向现实更近了一步。

    • ⏱ 2023-06-10 21:26:09

第三节 引导他人思考的六种策略

  • 📌 常见的说法:“隔壁的××是不是又考了第一名?我听说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功课写完,他这么优秀,你能不能多学学人家啊?”更好的说法:“你是不是有个同学叫××?家长会上,他妈妈抱怨了好久,说他作业都乱写一通,让他妈妈这么操心,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幸好你不一样,玩归玩,至少还会把功课好好完成,让我不用那么担心,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说很多人在敦促别人做事的时候,都会使用“激将法”,也就是通过批评目标对象,或者称赞他的对手,激发其羞愧感,使其为了避免愧疚而奋发努力,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把我们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时被贬得一文不值。你的父母可能误以为,既然是亲近的人,说话就可以更严厉更直接,“反正我是为你好”,但是作为小孩,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那你找他去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激将法,往往都是错误的,因为“激将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惩罚,而惩罚一定会带来极强的挫败感。尤其是亲近的人这样做,我们会感到特别受挫,甚至觉得被背叛。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遇到这样的挫败时,仍能毫不退缩地勇往直前。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被奖励推着走,被惩罚逼着退。所以,想要激励别人,可以多用奖励的办法。而且进一步说,把惩罚变成奖励,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只需要反向使用激将法,也就是通过贬低其他人,抬高目标对象的自尊感。这里有个关键的说法:幸好你不一样。

    • ⏱ 2023-06-10 21:33:21
  • 📌 再举个例子,伴侣之间经常会有一方希望另一方能做出一些改变,假设女生希望男生能多陪陪自己,很多时候女生会直接提出要求,并且称赞目标对象的对手。通常的讲法是:“人家××的男朋友经常带她出去玩!你呢?你的世界里只有打游戏!”而更好的说法应该是:“我听说,××一点都不在意女朋友的感受,一天到晚都在跟各路狐朋狗友厮混,完全不留时间给他女朋友,幸好你不一样。我的闺密都说你是个很体贴的男朋友,我做什么你都会陪我的,对不对?”所以,这两种话术的差异是,“反向激将法”是靠赞美目标对象,贬低他的对手,来激发目标对象的自豪感,让他为了“维护自豪”而努力。这样既能维护你们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对方产生由内而外的驱动力。

    • ⏱ 2023-06-10 21:33:49
  • 📌 常见的说法:“您是不喜欢这支唇膏的哪方面呢?是觉得颜色不适合,还是觉得不显色?”更好的说法:“请问您比较喜欢这支唇膏的哪一方面呢?”

    • ⏱ 2023-06-10 21:34:13
  • 📌 通常,一件事同时会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聪明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用言语引导对方,让对方多关注特定的一面,进而影响对方对某件事的评价,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正面检验策略”(Positive test strategy)。正面检验策略是人的一种心理惯性,简单来说,当你问对方对一件事的看法时,他会倾向于根据你的提问方向,从过去的印象中尝试寻找能够符合的地方。比如说,如果你问对方:“你是一个独立的人吗?”他就会去回忆自己做过哪些独立的事情,进而证明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可是如果相反,你问的是“你是个喜欢团队协作的人吗?”他就比较容易去回想那些与人合作的事例。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Cialdini)根据这个理论做过一个实验。对第一组受访者提问:“你上个周末是不是不开心?”对另一组受访者提问:“你上个周末是不是很开心?”结果是,被问到“是不是不开心”的组别,比起被问到“是不是很开心”的那一组,回答“对!我就是不开心”的比例,高了将近四倍。而事实上,这两组人的生活状况是差不多的,并没有多少幸福程度的差异。所以,如果你希望强化对方好的印象,你就要朝好的方向去提问,让他往正面的方向去联想。

    • ⏱ 2023-06-10 21:35:01
  • 📌 常见的说法:“你的皮肤很干燥,毛孔也有点粗大,再不好好保养,等老了就来不及了。”更好的说法:“跟前几年相比,你觉得你的皮肤变得更好了吗?”?·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在提建议的时候,往往是直接给出我们的结论。可是,一般人听到别人下定的结论,都会本能地有一丝怀疑。所以,比起直接给对方结论,不如丢出问题,引导他自己去找出答案。毕竟,比起别人的结论,你也会更相信自己的答案。

    • ⏱ 2023-06-10 22:37:23
  • 📌 而第二种,也是里根当年在进行电视辩论时的说法:“各位,你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你觉得经济比四年前改善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投给民主党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你还有其他选择。”有没有感觉到,这段话的效果很不一样呢?里根问选民“你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他没有给出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并让选民自己找答案。而且,这么说比直接对民主党发起攻击,听起来也更有风度。

    • ⏱ 2023-06-10 22:37:54
  • 📌 常见的说法:“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你一定要慎重地考虑,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A和B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吧!”更好的说法:“不如就抛一枚硬币决定吧!正面就选A,反面就选B!”?·为什么要这样说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他真正遇到的问题,不在于A跟B本质的好坏,而在于这个人“无法自我说服”。他选A也好,选B也好,选来选去他都无法说服自己“这个是最好的”。因为害怕后悔,所以才会纠结。所以,我们该怎么帮人做咨询,怎么帮对方做出他真正想要的决定呢?这时候,你反倒可以利用“反悔”这件事,帮对方找出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让他能够做出决定。有个小技巧,叫作“假装抛硬币”。以前面提到的朋友找你咨询情感问题为例,当对方在A和B两个选项之间举棋不定,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喜欢谁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既然想不明白,不如就抛一枚硬币决定吧!正面就选A,反面就选B!”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两个选择之间,你越是犹豫不决,就越是代表这两个选项其实好坏都差不多。否则,如果差距很悬殊,根本就不会那么难决定。既然差别不大,哪怕是你随便选一个,不管是A还是B,其实都不算错,你也都可以接受。

    • ⏱ 2023-06-10 22:43:15
  • 📌 可是,更微妙的反应是第二种,也就是看到硬币是正面,当下他就迟疑了,甚至有点伤心,他有可能会说:“可是……这样真的好吗……会不会有点太草率了……那个B……各方面条件真的很难得啊……”此时的反悔,其实就是一种决定。因为这就表明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把天平向B倾斜。

    • ⏱ 2023-06-10 22:43:32
  • 📌 常见的说法:“健身很有必要的!虽然要花些时间,但是只要你坚持做,对身材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您要不要办一张健身卡试试看?”更好的说法:“有健身的想法,就说明您一定是个积极并且愿意做出改变的人,对吧?我知道坚持健身不容易,很多人都不愿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那您愿意吗?”?·为什么要这样说正所谓“嫌货才是买货人”,一个人会对产品挑毛病,恰恰是因为对产品有兴趣。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就不会多费唇舌了。所以,面对表现出犹豫,找理由拒绝的人,不应该重复产品的优点,或是和对方争论利弊的问题,而应该强化对方的“内在诱因”。

    • ⏱ 2023-06-10 22:44:34
  • 📌 曾经有家冰激凌厂商,在街上请人试吃他们的新产品。结果发现,如果直接询问路人:“您愿不愿意来尝尝新口味的冰激凌?”遭到拒绝的比例很高。但是,如果在说明来意之前,先问一句:“您是不是一个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接下来再请对方试吃新口味冰激凌的成功率就高很多了。这是因为,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因循守旧,不愿尝试新事物,而一旦他确认了自己“勇于尝试”的这个“人设”,此时“试吃与否”就不再只是利弊的问题,而是“我是怎样的人”的问题。就算是浪费时间,就算觉得新口味不一定好,为了维护这个“勇于尝试”的人设,对方也会乐意试吃。

    • ⏱ 2023-06-10 22:44:55
  • 📌 常见的说法:“我用过很多手机,就这款最好用!”或是“这部手机的后置摄像头,是双2000万像素,广角与长焦镜头,有10倍光学变焦,用了A11处理器!怎么样,很厉害吧!”更好的说法:“这部手机有前后2000万像素,拍照特别好看,现在手机功能都差不多,挑手机不就该挑拍照功能强的吗?”?·为什么要这样说有的时候,毫无遗漏地铺陈所有优点,对方也未必能了解东西的好处。比如说,销售员把手机的技术规格都背了一遍,虽然这样做听起来很专业,可是如果顾客对手机很外行,听不懂那些术语,那手机有多好、好在哪儿,他还是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反过来说,如果不讲客观数据,而只是诉诸自己的经验,例如“我用过很多手机,就这款最好用!”这样说并没有信息含量,也没有任何权威背书,在顾客眼中,你的推荐也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你推荐东西时是诉诸个人的感受,那如果对方跟你关系比较疏远,他就不会采纳。针对这种状况,美国的销售大师哈里· J.弗莱德曼(Harry J.Friedman)总结出一种“特色反问法”,用以把产品的优点植入对方心中。这个“特色反问法”的诀窍,就是一句话里要包括三个要素:特色、价值、反问。以推荐手机为例,用“特色反问法”就会这样说:(1)特色:“这部手机有前后2000万像素”。所谓“特色”,就是要挑出商品的某一项特征来重点介绍。比如说相机的像素高,这就是特色。而且,不要贪心,一次只强调一项特色就好,以免分散焦点。(2)价值:“拍照特别好看!”所谓“价值”,就是要具体说明那项特色,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比如说相机像素高,特别适合拍照,这就是价值。(3)反问:“现在手机功能都差不多,挑手机不就该挑拍照功能强的吗?”所谓“反问”,其实就是在求取共鸣,把刚才阐述的好处,提高成一种衡量商品优劣的标准,再反问对方同不同意。

    • ⏱ 2023-06-10 22:48:15

第一节 避开冲突危险区

  • 📌 常见的说法:“感情的事情要顺其自然,早结婚早生子的人也未必幸福,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还是拼事业更靠谱!”更好的说法:“爸妈,我知道这话不该我说,只是从身边很多人的经历来看,早结婚早生孩子,未必就是幸福的,还得是遇到对的人才行。缘分还没到的时候,还是拼事业比较靠谱啊!”

    • ⏱ 2023-06-10 22:49:39
  • 📌 要知道,很多时候你说的话本身是对的,但是因为你的身份地位不对,所以听起来会很刺耳,让人觉得不舒服。就好比父母催婚,你的“人设”是子女,要体谅父母的心情。可是,如果你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结婚生孩子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趁年轻拼事业才是正途,当然就会让父母觉得,你根本没拿他们当回事。这才是他们会难过的真正原因。

    • ⏱ 2023-06-10 22:49:56
  • 📌 所以,话该不该说,往往并不取决于这话本身有没有道理,而是说的人对不对。就算话本身没有问题,从错的人口中说出来,还是会觉得不太对劲,觉得“这话不该你说”,这就是典型的“人设不对就开口”。

    • ⏱ 2023-06-10 23:00:47
  • 📌 没人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客观和中立,所以说话之前要多想想“我是谁”“对方对我有什么期待”“我要说的话会引起哪些误解”等一系列问题。

    • ⏱ 2023-06-27 20:16:37
  • 📌 常见的说法:“这个议题我不了解,实在不知道谁对谁错。”更好的说法:“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你说的是传统医学里有些智慧值得学习研究,我肯定是支持中医的;不过呢,如果你的意思是只要老祖宗说的就是对的,那我是不信的。”

    • ⏱ 2023-06-11 11:38:46
  • 📌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的三观冲突,往往都是来自“前提”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是因为双方是从“公”和“婆”这两种不同的前提出发,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定义,才会对同一件事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 ⏱ 2023-06-11 11:38:54
  • 📌 “关于我是否支持堕胎,我的立场是这样的,如果您所谓的堕胎,是意指谋杀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是剥夺最年幼公民的权利,是鼓励年轻人之间胡来,那么,请相信我会毫不动摇地反对堕胎。”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坚定地反对堕胎权的立场,可是别急,后面还有一段话:“如果您所说的堕胎,是指尊重妇女的选择权,是使我们的年轻人可以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予所有公民依照自己良知而行动的天赋权利,那么我向您保证,我会坚决捍卫这些权利。”

    • ⏱ 2023-06-11 11:40:04
  • 📌 我是个大龄单身女博士,经常有人跟我说:“女人学历高没用,很难嫁人的。”我该怎么回应呢?常见的说法:“我至少还是个博士,不结婚又怎么了?”更好的说法:“你会这样想,很正常。”

    • ⏱ 2023-06-11 11:40:46
  • 📌 想象一下,当对方嘲笑你是“剩女”的时候,如果你反唇相讥,对方会觉得你急了,可见你也很在意嫁不出去;而如果你摆事实讲道理,说现在不嫁人其实也没什么,对方又会说:“我不过就是说说而已,你那么紧张干什么?”是不是很让人生气?对方的这种做法就叫“两头堵”。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愤怒反击还是冷静说理,都会被看成是对这种歧视的认可。那么,面对歧视,难道我们就只能默不作声吗?当然不是。面对歧视,更好的做法是站到更高的层次,对其进行“降维打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简单地回应对方:“你会这样想,很正常。”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降维”呢?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的眼界比较低,讲的话水平自然也不怎么样,你这种层次的人,当然只可能这么想,我连反驳你都觉得没必要。”这样一来,你的位置,就不是在同个层次“反驳”对方,而是在更高层次“同情”对方。指出对方是在比你低的层次上说话,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而既然已经不在同一个层次,当然也就跳脱了对方的“预设”——他既没戳到你的痛处,也没让你表现得很在乎,反而是让自己落到下风。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这样讲,对方很可能就会反问:“说我这样想很正常?你这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你就可以顺着他的话,讲清楚自己的立场。比如:“很多人觉得女孩子学历高,嫁不出去,这样想很正常。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圈子里,大多数女孩子没有自己的事业,嫁个好人家是唯一的出路;反过来说,很多男生本身层次也不高,害怕女孩子太有本事,会让自己自卑。处在这种生活层次的人,当然会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不好啊!”这种程度的反驳,针针见血、拳拳到肉。你一没动气,二没自辩,反倒是很温柔地替对方“开解”,表现出包容的风度。而这样的鄙视,才是最让对方难受的。进一步说,这种反击的方式,其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你既可以不动声色地噎得对方说不出话来,也可以真的表现出善意,耐心地向对方说明为什么他不理解你。总之,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由于见识比较少,或是特别冥顽不灵,有一些荒谬的成见。面对这种成见,你首先应该知道,你没有义务解释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没必要一一反驳他们。层次更高的人,才有不跟别人一般见识的心境,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特权。

    • ⏱ 2023-06-18 16:07:22
  • 📌 比如说,任何亲人朋友来探病,都可以安慰病人说:“没事的,只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肯定会好起来的。”但是偏偏医生不敢这么说,因为别人说只是祝福,而医生说,就变成了承诺。

    • ⏱ 2023-06-18 16:27:45

第二节 尴尬是困境也是出口

  • 📌 每当工作和学习上做出点成绩,有人夸奖我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尴尬。因为不谦虚会得罪人;太谦虚吧,人家又可能觉得你矫情。面对这种两难的情况,应该怎么说话才得体呢?常见的说法:“没有啦,这只不过是运气好/小聪明而已!”更好的说法:“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

    • ⏱ 2023-06-18 16:29:28
  • 📌 比如,对方夸你:“最近老是考第一,你真是学霸啊!”你如果回答:“哪里哪里,纯粹是运气好而已!”对方一定会接着说:“少来!一次是运气,不可能次次都是运气啊,你就是有这个天分啊!”而你接下来再说自己其实没那么厉害,他就会层层加码,最后你也累他也累。可是,如果你的回应是:“没什么啦,我就是下了点笨功夫而已。”对方最多说一句“那是你谦虚”,几乎不可能接着加码。因为“下了多少笨功夫”这件事,除了你自己,别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他总不能说“我全天监视着你,你根本就没认真学习,你完全就是因为聪明”吧?所以,把成绩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反而是最能让别人接受,也最能让夸奖适可而止的方法。谦虚还是要有的,但是谦虚的方向,不应该是否定自己的成绩,而应该是肯定自己的努力,借以说明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这是一个既不得罪别人,也不显得自满的好办法。

    • ⏱ 2023-06-18 16:30:02
  • 📌 其实,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不是不该夸孩子,而是应该找对夸奖的角度。认真想想就会发现,不是孩子太难管,而是家长自己太自卑,害怕孩子有了自信,自己就管不住。而正是因为这种中国式的担忧,才导致整个教育文化都吝于给孩子赞美和肯定,反而让小孩普遍缺乏自信,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所以,你不要觉得不该夸孩子,只要找对夸奖的角度,就能适当地鼓励孩子,也能照顾到听众的感受。举例来说,当别人称赞“你家孩子真聪明”的时候,你完全不用否认这一点,但是可以把话题引向“努力”这个方向。比如说:“这孩子,是挺努力的,也不怎么出去玩,放假了,也是天天在家看书。”或者说:“嗯,他对这方面是挺有兴趣、挺专注的。”这样的回应,既没有否认对方的说法,又没有打击自己孩子的积极性,反倒是提醒孩子要继续努力,不要躺在成绩上睡大觉。把成绩归功于努力、兴趣或是平时下的功夫,别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反感。

    • ⏱ 2023-06-18 16:47:04
  • 📌 当然有,那就是:强烈地表达感受,而非激烈地表达想法。比较一下刚才提到的两种说法。“我真的不想再提这件事了,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这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表达的是你的想法,是对于他人的要求,容易激起对方的反弹,觉得你小题大做。而“我真的很难受,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但它表达的却是你自己的感受,就算同样也是在提要求,听起来却会好受得多。因为这时候你的请求,是希望对方体谅你的痛苦,而非被你强烈的情绪胁迫。也就是说,听你的,是因为爱你,而不是因为怕你。

    • ⏱ 2023-06-18 16:47:49
  • 📌 首先,可以提出你自己的人生疑问,让老板有机会做你的“人生导师”。因为平常老板只是指导你的工作,但是这时候,正好可以请教工作之外的疑问,让老板有机会展现他的人生阅历,跟你分享他的价值观。

    • ⏱ 2023-06-18 16:49:33
  • 📌 下个月我就要结婚了,我想有一段精彩又难忘的婚礼誓词,该怎么说呢?常见的说法:“我第一眼见到你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特别不一样,你那顾盼流波的样子,让我瞬间体会到什么叫倾国倾城!”更好的说法:“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是你对正在安排座位的班主任说,我要坐在那里。你指向的,正是我旁边的座位,虽然班主任没能满足你的要求,但我心里的这个位置,你却牢牢地占据了这么多年。谢谢你,走进我的世界里。”?·为什么要这样说类似婚礼这样的重大场合,我们都想表达自己的深情。然而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觉得表达深情,主要靠的是文采。甚至还有些人会在网上搜索范文或模板,照本宣科。这样不但俗套,而且通常也没办法打动人。事实上,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动人的细节。如果你想感动你的伴侣,进而感染现场的宾客,就不要想着别人的套路,而是要发掘专属自己的细节。最好的婚礼誓词,可能就是你们回忆中最美好的那些细节,仅此而已。

    • ⏱ 2023-06-18 16:50:08

第三节 道歉的方式比道歉更重要

  • 📌 我跟朋友开了一个比较过分的玩笑,他很不开心,我该怎么跟他道歉,才能让他原谅我呢?常见说法1:“好啦,我道歉就是了,别生气啦!”常见说法2:“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常见说法3:“我很抱歉,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这么在意。”更好的说法:“我知道我的话伤到你了,真的很对不起。”

    • ⏱ 2023-06-18 17:07:56
  • 📌 第一个误区,是硬要在道歉最后加上一句“尾巴”,让道歉听起来比较轻松。比如在表达歉意之后,劝对方“别生气啦”之类的。而这个“小尾巴”,其实是会让人很抓狂的。因为在被你冒犯的人听起来,这是在暗示问题出在他身上,是他不懂放轻松,喜欢小题大做,才导致关系紧张的。可是,被伤害的人明明是他,你凭什么要求他就必须大气一点,必须看开一点呢?第二个误区,是在道歉的时候,加上了“前提”。比如“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这个逻辑听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毕竟对方的“不舒服”,是你道歉的直接原因。可是归根结底,对方的不舒服,是因为你做错了。你是在为你的错误道歉,这时候强调“对方不舒服”这个前提,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怪罪他太敏感脆弱。第三个误区最严重,是在道歉时还要加上“但是”,试图为自己开脱。最常见的情况,是说完抱歉之后再加一句“(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从你的角度想,这是为了让对方心里好受些。但是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完全不是这个感觉,他会觉得你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自我辩解,甚至是找借口。一个最本能的反应是:“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的就可以这样吗?”所以,即使你没有说出“但是”这两个字,只要存在辩解的成分,这样的抱歉在对方听起来,就是没那么真诚和纯粹的。以上这三个误区,并不一定是因为道歉者存心狡辩。恰恰相反,这很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内心被羞耻感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才会找各种机会,给自己缓和一下气氛。

    • ⏱ 2023-06-18 17:08:49
  • 📌 关于这一点,美国的沟通专家约翰·卡多(John Kador)指出:“对不起”之所以会有力量,其实不在话怎么说,也不在内心怎么想,而是在于你是否充分展现出“羞耻感”(Shame)。羞耻感展现得越多,道歉就越有力量。也就是说,你越是让自己显得尴尬,就可以得到对方越多的谅解。道歉最大的诀窍,就是“不要怕尴尬”

    • ⏱ 2023-06-18 17:09:11
  • 📌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面对说谎者,被欺骗的一方总是会问:“知道说谎不对,为什么还要骗我?”而这个时候,如果说谎者只是重复“对不起”这三个字,其实并不能很好地修复关系,或是重新赢得对方的信任。毕竟,在被欺骗者看来,如果不能了解说谎者的真正动机,他是不太会相信“下不为例”这种保证的。所以,光是说“我知道说谎是不对的,我以后不会再说谎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道歉者,我们有必要深入发掘自己说谎的动机。只有当这个动机得到对方认可的时候,你们的关系才算真正修复了。

    • ⏱ 2023-06-18 18:46:20
  • 📌 要知道,道歉,永远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算在这件事上对方也有错,也得对方自己去体会,你不能说。

    • ⏱ 2023-06-18 18:46:28
  • 📌 泡汤了,另一半很不开心。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好好补偿她呢?常见的说法:“亲爱的,对不起,下个周末我一定陪你去那家你喜欢的餐厅吃饭!”更好的说法:“亲爱的,上次爽约之后,我心里一直很抱歉。今晚刚好我们都没事,我定了你上次说很想去的餐厅。车已经叫好了,我们准备出门吧!”

    • ⏱ 2023-06-18 18:47:32
  • 📌 “用承诺化解失望”,这就是想要修复因为爽约造成的关系破坏时,人们通常的思路。潜台词是:“下次一定如何如何,所以这次能不能先原谅我?”可是,开出承诺,就一定能用“期待”取代“失望”吗?通常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们往往忽略了两点:第一,期待越大,失望也会越大;第二,就算承诺能够安抚对方的情绪,也不是因为承诺本身,而是因为上一次你兑现承诺时的“信用记录”。

    • ⏱ 2023-06-18 18:47:41
  • 📌 比如爸妈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带小孩去游乐园,这时候父母该怎么弥补呢?最有风险的做法,就是承诺孩子,你要买玩具给他,或是等你有空了,要带他去更棒的地方玩。可是,如果这次是因为工作繁忙而爽约,你又怎么保证下次一定会有时间给孩子买玩具,或者是带小孩去游乐园呢?但是,这时你的支票已经开出去了,孩子在家肯定是期待得不行,如果你再次让孩子失望,他的痛苦很可能会加倍。而一个安全又聪明的做法是,把这件事先放在心上,等你哪天有空的时候,去商场挑个玩具,回到家里把这个玩具当作“惊喜”送给孩子,他收到礼物的快乐,可能大大超过上次的失望。

    • ⏱ 2023-06-18 18:48:05

第一节 破除困境的观念升级包

  • 📌 好朋友失恋了,萎靡不振。我尝试开导他、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尽快忘记不开心的事情,不过效果甚微。我该如何安慰处于痛苦中的人呢?常见的说法:“不要想太多,放心,一切都会过去的。”更好的说法:“请你现在帮自己认真想一想,眼前的这种痛苦、这件事带给你的经验,在两三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帮助?”

    • ⏱ 2023-06-18 18:49:15
  • 📌 人们面对痛苦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纠结于眼前所受到的伤害。可是人生很长,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放大,往往就会发现,现在伤害作为一种经验,日后是可以对你有所帮助的。请相信,只要愿意这样去看待问题,大多数痛苦,都可以让人学到东西。

    • ⏱ 2023-06-27 20:16:03
  • 📌 常见的说法:“我知道你不喜欢京剧,但是京剧有很多迷人的地方……”更好的说法:“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 ⏱ 2023-06-23 22:31:24

第三节 高效讨论决定沟通结果

  • 📌 常见的说法:“我不同意!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更好的说法:“我曾经听过一个演讲,那个老师一直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似乎跟你‘三十不学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很好奇,如果是你听到这个演讲,会怎么回应他呢?”

    • ⏱ 2023-06-23 22:34:20
  • 📌 反驳对方的观点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让对方觉得是“你这个人,在否定他这个人”,而要尽量显得像是“某个观点,在否定另外一个观点”。想做到这一点,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要自己站在对方的对立面,而是要创造一个“稻草人”,引述别人的观点,来提出反对意见。这样一来,敌对情绪就会大大下降,就算还是有不满,那也是这个“稻草人”去承受。在以上这个例子里,“有位老师讲过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就是一个“稻草人”。这个演讲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这个角度来挑战对方的观点,能避免你们之间的直接情绪对立。而敌意通常都是阻碍双方深入探讨问题的罪魁祸首。

    • ⏱ 2023-06-23 22:34:57
  • 📌 我是一个理财顾问,当客户来问我投资建议时,该怎样回答才能加强我的说服力?常见的说法:“我以这么多年的专业经验向你保证,××股票绝对值得买!”更好的说法:“这个问题很复杂,让我想一下……以你的情况,××股票应该是可以适当投资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般人认为,在回答提问的时候,为了表现专业性,打消对方的顾虑,就必须反应迅速、信誓旦旦,毫不拖泥带水。这其实是个误区,因为一方面,你在某个领域越是专业,就越了解这个领域的复杂性,知道绝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另一方面,正因为你是权威,你的意见对别人的决定至关重要,所以你在给答案的时候反而会比较迟疑,这也正是所谓“贵人语迟”的道理。

    • ⏱ 2023-06-23 22:36:26

第一节 提要求不等于忍受尴尬

  • 📌 我报了一个健身课程,上了几堂课后,感觉教练不是很专业,想换一个教练试试。但又觉得以后在健身房,还是会跟原来的教练见面,不太好意思开口。我该怎么说,才不会尴尬呢?常见的说法:“我想换一位教练来指导我,可以吗?”或是由于怕尴尬,放弃提出换教练的要求。更好的说法:“教练,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想试着换别的教练指导的话,你会不会介意呀?”?·为什么要这样说在对话中,有的人会自己承担全部的压力,有的人则会把压力释放出来,跟对方一起承担。以“希望换教练”为例,你想对健身教练说的是“我不想继续由你来指导”,但是却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开口,因为你担心直接讲会伤人,怕对方会介意。这个时候,你是在独自承担全部的压力。

    • ⏱ 2023-06-23 22:37:41
  • 📌 有人送了我礼物,我该怎样答谢才得体?常见的说法:“太谢谢你了!让你破费真是不好意思!”更好的说法:“哇!这个东西我想要好久了!好开心!

    • ⏱ 2023-06-23 22:39:11
  • 📌 所以说,道谢时的两难是:一方面,“谢谢”这两个字被用得太广泛,单是这么说,其实看不出你有多重视对方的恩惠;另一方面,郑重其事地道谢,又会增加对方做出同样谦逊回应的负担,给欢乐的气氛徒增压力。

    • ⏱ 2023-06-23 22:39:26

CHAPTER 05 拉近促进人际关系

  •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苦恼:越是跟亲近的人,越不知道怎么好好说话。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们跟陌生人或者关系一般的熟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定的心理距离,相应的社交规范也比较明确,反而可以不那么走心,就能进行礼貌的交流。可是,亲人或朋友之间,由于大家自然会觉得“我们要心贴心,不能太冷淡”,所以在说话的时候,通常对方的预期会更高、规则会更模糊、你也更容易不经意间冷落了别人的心。爱之深、责之切,而之所以说“亲密的关系最容易伤人”,道理也就在这里。
    • ⏱ 2023-06-25 23:48:14

第一节 “会聊天”不靠信息,靠情绪

  • 📌 更何况,人很有意思,你越是逼问,他就越不愿意说;相反,你表现得若无其事,对方反而会更愿意主动分享。换句话说,如果你故意表现得“我不是很好奇,你不一定要回答”,反而会增加对方主动分享的概率。

    • ⏱ 2023-06-25 23:48:37
  • 📌 常见的说法:选择聊“特别”的话题。比如:“我最近喜欢上了古典乐,特别喜欢××音乐家的作品!”更好的说法:寻找共鸣感最强的话题。比如:“我老公什么都不错,就是回家衣服都乱丢,真是让人受不了!”

    • ⏱ 2023-06-25 23:47:47
  • 📌 日本著名的节目制作人美浓部达宏曾经提到过,如果想要跟任何人都有话聊,有五种话题可供选择,刚好堆成了一座“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金字塔”。从最低层到最高层依次是“家庭”“学校”“饮食”“工作”和“艺术”(泛指音乐、影视、书籍、绘画等各类作品)。在这五层里,越接近底层,话题就越普遍,寻找共鸣就越容易。越往上层走,话题越进阶,共鸣就相对弱一些,而“触礁”的可能性则会变大。比如说,喜欢贝多芬的不一定能跟喜欢莫扎特的聊到一起,搞金融的很难跟搞艺术的有共同气质。

    • ⏱ 2023-06-25 23:49:06
  • 📌 当你不知道聊什么的时候,不妨按照“家庭——学校——饮食——工作——艺术”这个顺序找找话题。

    • ⏱ 2023-06-25 23:49:53
  • 📌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两篇文章,分别是《比尔·盖茨最爱去的三个餐厅》跟《比尔·盖茨最讨厌去的三个餐厅》,绝大部分的人会优先选择看《比尔·盖茨最讨厌去的三个餐厅》,想知道这些餐厅到底是怎么得罪世界首富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负面的信息会更加敏感。

    • ⏱ 2023-06-25 23:50:17
  • 📌 总的来说,结合聊天的“话题金字塔”以及“负面优先效应”,较容易引起共鸣同时也让话题具有延展性的主题是:(1)让自己受不了的地方;(2)学校里的糟心事;(3)不喜欢的食物;(4)工作上的烦心事;(5)接受不了的艺术。除了这五种话题,你还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寻找更多主题,通过无伤大雅的共同吐槽,来拉近与对方之间的关系。

    • ⏱ 2023-06-25 23:50:29
  • 📌 其实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回应方法就是“自黑”,因为大家都觉得自黑的人既随和又有趣。可是,好像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自黑,不懂诀窍的话临时想要自黑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而一个极易上手的自黑技巧就是——比你想的更严重。

    • ⏱ 2023-06-25 23:51:57

第二节 安抚对方内心的小孩

  • 📌 小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跑来跟我抱怨,我该怎样安慰他呢?常见的说法:(1)“你不用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去在意这种事啦。”(2)“为什么老师不批评别人,只批评你?你有没有反省过自己呢?”(3)“你怎么能抱怨老师呢?老师肯定是对的!”更好的说法:“嗯,我感觉到你是真的很难过。我能做些什么让你心情好一点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小孩的情绪特别敏感,当他抱怨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确回应他的情绪,就可能变成人际互动的错误示范,并且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 ⏱ 2023-06-26 20:09:35

第三节 亲密互动的特殊规则

  • 📌 不用害怕失去形象,事实上这些糗事才能真的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威尔斯(Thomas Ashby Wills)有一个暗黑的发现:很多人其实是通过“向下比较”,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的。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很容易产生嫉妒跟压力。但是发现别人不如自己,就会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同情心。换句话说,你的缺点跟失败,反而是最适合增加亲密度的话题。

    • ⏱ 2023-06-27 20:16:53
  • 📌 我是一个一岁宝宝的母亲,婆婆每天都会来看孩子。我虽然能理解老人家的心情,但是自己也想要些私人空间,不想婆婆每天都过来。请问,我要怎样跟婆婆讲呢?常见的说法:“妈,您不用每天来,我自己能照顾好宝宝,您偶尔来看看就好。”更好的说法:“妈,如果您要过来的话,麻烦您每天下午2点到4点,务必过来照看小孩。这时候他精神特别好,又爱疯又难哄,可麻烦了!”

    • ⏱ 2023-06-25 23:54:58

第一节 思想弹性,决定沟通的可能

  • 📌 更要注意的是,由于长辈没有收到你的情绪,他的期望没有被满足,所以为了逼出你的情绪,他往往会继续追问:“怎么还不着急啊?是不是眼光太高了啊!”换句话说,你以为长辈都喜欢问东问西,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你没有适当地回应他们的情绪。相反,如果想让长辈满意,你应该带着相同的情绪“浓度”去回应长辈。长辈如果很热情,你就要以同样的热情去回复,长辈如果很殷切,那你就要以同样的殷切来回应长辈。这样一来,你就能跟长辈聊得开了。比如,你可以说:“三姑啊,幸好还有你惦记着我!人家现在还是单身呢!”或者:“唉,我也发愁啊!不过呢,与其找个人来管着我,还不如一个人过自在呢!”这里的关键,是不只要表现你的信息,更要表现你的情绪。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单身,想不想脱单,需不需要对方给你介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此有什么感受”。这就是和上一辈交流的特点:聊天,聊的是感情,而不是事情,聊天的目的是要“情绪碰情绪”。然而,这一代人聊天很少表露内心,我们觉得情绪是自己的东西,只流露给少数亲密的人,说给外人听,反而怕给他们增加负担。举个例子,在《红楼梦》里,最会和贾母聊天的就是凤姐。书里是这样说的——凤姐笑道:“好祖宗,你教教我吧!”凤姐叹道:“好祖宗,你这是为难我啊!”你看,凤姐不管说什么,都是“笑道”“叹道”,每句话都带着情绪。贾母听了,就会觉得这孩子是在掏心掏肺地跟我聊天,把我这个老太婆当自己人,自然就会喜欢凤姐了。
    • ⏱ 2023-06-25 23:57:11

读书笔记

第一节 用“选择”降低对方的抵触情绪

划线评论

  • 📌 而只要对方迈出了第一步,也就是答应你“去坐坐”,这个时候你反而就可以开始讲这个饭局是多么精彩,让对方有所期待。因为前面已经预设了他可以随时离开,减轻了这个砝码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225207353-7IS4FmVLg
    • 💭 登梯子套路
    • ⏱ 2023-06-10 21:21:10

第三节 引导他人思考的六种策略

划线评论

  • 📌 而且进一步说,把惩罚变成奖励,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只需要反向使用激将法,也就是通过贬低其他人,抬高目标对象的自尊感。这里有个关键的说法:幸好你不一样。
    比如前面提到的要激励小孩做作业,你的说法应该是:有很多不乖的孩子,但是“幸好你不一样”,最后还可以加上一问“对不对”等待对方的确认。 ^225207353-7JhREh3LV
    • 💭 把惩罚变成奖励
    • ⏱ 2023-06-27 20:15:50

第一节 “会聊天”不靠信息,靠情绪

划线评论

  • 📌 日本著名的节目制作人美浓部达宏曾经提到过,如果想要跟任何人都有话聊,有五种话题可供选择,刚好堆成了一座“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金字塔”。从最低层到最高层依次是“家庭”“学校”“饮食”“工作”和“艺术”(泛指音乐、影视、书籍、绘画等各类作品)。 ^225207353-7Jf31YtSv
    • 💭 家庭,学校,饮食,工作,艺术类
    • ⏱ 2023-06-25 23:49:37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