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4星

01 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 📌 那么,古代官员一周工作几天呢?汉朝官员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员十天一休息。明朝最狠,洪武六年,朱元璋“令百官每月五日给假”,每月只有五日那天放假。平均算下来,古代官员一周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可称之为“666”工作制,同今天的“996”工作制简直如出一辙

    • ⏱ 2023-04-21 22:15:37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可以每周休息一天。即便这样,周工时也长达四十八小时。直到1995年,我国才实现了一周双休。

    • ⏱ 2023-04-21 22:16:59

10 古人如何解决“剩男”问题?

  • 📌 古代为什么这么多剩男呢?根本原因还是这些人太穷,娶不起媳妇。另外,还有如下几个因素:首先,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有钱的男子妻妾成群,占据了大量女性资源,导致分配不均衡。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其次,古代重男轻女,造成了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进一步增加了男子脱单的难度。最后,明清时期的妇女贞洁观念强调女性要从一而终,对妇女再嫁持否定态度,导致大量女性无法继续婚配。总之,古代男人如果穷,最后很可能会被剩下。
    • ⏱ 2023-04-22 11:17:54

11 古代政府如何鼓励生育?

  • 📌 西晋法律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女孩到了十七岁不结婚,官府会给你强行介绍对象结婚。唐太宗时,还将单身人口数量作为地方官政绩的衡量指标。光棍甚至会耽误官员升迁,官员自然会大力解决光棍问题,实实在在地做单身男女的“父母官”。

    • ⏱ 2023-04-22 11:20:57
  • 📌 清朝后期不再鼓励生育,反倒有了控制人口数量的观念。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一种叫作“溺婴”的社会恶习在清朝流行开来。所谓溺婴,就是在婴儿刚出生时,就将其投入水盆中溺死。溺婴现象在各个朝代都有存在,尤以清朝为甚。特别是在那些人口压力大的省份,溺婴现象更加普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溺婴现象才逐步绝迹。

    • ⏱ 2023-04-22 11:22:14

16 古代嫡庶的差距大吗?

  • 📌 很多人以为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正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能有一个,剩下的都是妾,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妻和妾不仅地位差距极大,不可僭越,其生下的孩子也有嫡庶之别。

    • ⏱ 2023-04-22 11:07:05
  • 📌 所谓从父法则,是指孩子的身份阶层和社会地位取决于孩子的父亲,而与母亲无关。也就是说,你的父亲是贵族,你出生就是贵族;你的父亲是“贱民”,你生下来就是“贱民”。这里的“贱民”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指古代最低的社会等级,低于士、农、工、商等阶层。贱民的户口为贱籍,他们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受到各种政治歧视。

    • ⏱ 2023-04-22 11:07:32
  • 📌 在中国古代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无论嫡庶,在宗法上都是父亲与正妻的儿女。妾室在本质上只是代孕工具和保姆奶妈,亲生儿子也不能称呼自己的生母为“妈”或“娘”。在《儒林外史》里,严监生妾室所生的孩子只能称呼正妻王氏为“娘”。由此可见,无论妾室的地位多么卑贱,都不影响其所生的子女是“主子”和“千金”。

    • ⏱ 2023-04-22 11:09:25
  • 📌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你说得不对,《红楼梦》里庶出的贾环,地位为什么就比嫡出的贾宝玉差那么多呢?是的,嫡庶双方的地位在伦理与法律上没有多大差距,但现实中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远近,情感上还是有亲疏之别。只不过这种差距是主观情感上的,而不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另外,贾环的不受待见,更多是与他那猥琐的性格和低下的品德有关。同样是庶出的探春,在贾府的地位就丝毫不逊色于嫡出的子女。甚至在王熙凤养病期间,探春还被委以管家重任,完全没有因为庶出的身份而显得地位卑微。

    • ⏱ 2023-04-22 11:10:14

19 古代赘婿的处境如何?

  • 📌 。例如大诗人李白,一生中两次入赘,并且还都是宰相之家。但入赘后的李白并没有以赘婿的身份为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这种放达的态度着实让人佩服。
    • ⏱ 2023-04-22 11:27:29

20 古代的后宫生活是什么样的?

  • 📌 清朝的后妃们住在东西六宫,嫔以上品级的可以“自立门户”,成为一宫之主。即便这样,她们也并非一人独享一宫。按清朝的后宫编制,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这样算下来,后宫嫔妃就有数十人,一人一宫肯定不够,因此大家都是合住的。一宫就像一个大的四合院,正殿给主位皇妃居住,妃以下多住在偏房配殿。所以,只有皇后和主位皇妃才能自称“本宫”,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的。

    • ⏱ 2023-04-22 11:35:02
  • 📌 影视剧里,经常有皇帝和宠妃同桌吃饭的场景。有的嫔妃甚至还会准备皇帝爱吃的菜品,以此争宠。这个情节其实很扯,清朝后宫制度是不允许皇帝和后宫嫔妃一起吃饭的,皇后也不例外。即便是特殊节日的会餐,也是皇帝一桌,嫔妃另一桌。皇帝用膳时,菜品虽多,但同一个菜最多只能吃三口,再喜欢也不能多吃。为了保证皇帝安全,皇帝爱吃什么菜品是绝密,嫔妃们是不可能知晓的。

    • ⏱ 2023-04-22 11:36:53
  • 📌 清朝后宫几乎不可能有出轨之事,因为能见到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监。王爷和嫔妃很难见面,即便参加节庆宴会,也是男女分开举行。皇帝和他的“小妈”们(先帝的嫔妃)也不能随便见面。根据《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皇帝和先帝的嫔妃们,双方必须都年满五十岁才能相见。像唐高宗和“小妈”武则天的不伦之恋,在清朝是绝不可能发生的,除非两人一直等到五十岁之后。

    • ⏱ 2023-04-22 11:37:34
  • 📌 至于高等级嫔妃处死低等级嫔妃的桥段,也和历史真实不符。尽管不同嫔妃的等级差距巨大,但身份上她们都是皇帝的女人。除皇帝或太后以外,任何人不能随意打骂她们。即便是宫女,嫔妃也不能肆意惩罚。

    • ⏱ 2023-04-22 11:42:52

21 古人如何抗疫?

  • 📌 除了驱鬼抗疫外,古人还会借疫情敲打统治者。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灾害的出现是上天对人间失德的惩罚,其主要责任在皇帝。因此,当出现疫灾时,皇帝会颁布“罪己诏”做自我检讨。还会命令官员减少吃喝享乐,以此向上天反省。这种做法虽然不能直接抗疫,但能督促统治者检讨执政过失,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 2023-04-22 11:11:25

22 古人如何照明?

  •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灯油,那就是人油。史书记载,董卓死后,人们在他肚脐眼上插上灯芯点起了油灯。因为董卓肥胖,油灯点了三天三夜。这就是古代的酷刑“点天灯”的原型。

    • ⏱ 2023-04-27 21:37:59
  • 📌 西晋的巨富石崇,用烧蜡烛做饭的方式来炫耀自己的富有。的确,那烧的不是蜡烛,而是钱。

    • ⏱ 2023-04-27 21:38:42
  • 📌 古代蜡烛太贵,一般人家用不起。即便是相对便宜的灯油,古人使用时也非常节省,甚至还发明了一种“省油灯”。今天,人们在形容某人爱惹是生非时,常会说他不是一个“省油灯”,在古代还真有其物。

    • ⏱ 2023-04-27 21:39:14

24 古代的房价高吗?

  • 📌 如果说哪个朝代的房价堪比今日之中国,那一定非宋朝莫属。北宋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城市高度发达。北宋都城汴京的发达程度,完全碾压唐朝的长安。据宋史专家包伟民估算,北宋后期汴梁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2万~1.3万人每平方千米,今天北京市区的人口密度也才1.4万人每平方千米。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北宋的城市住房十分紧张,《清异录》记载了一户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情况:“四邻局塞,则半空架版,叠垛箱筥,分寝儿女。”意思是说:四户人家局促地挤在一个院,儿女们没地方睡觉,只好在半空中架起木板,还把箱子叠拼起来当床用。这真有点今日在北京蜗居的感觉。住房如此紧张,房价自然也是居高不下。汴京一间房子的价格都在千贯以上,按照购买力换算,合今天上百万元。注意,这只是一间房的价格,宋朝百姓一家通常有两三间房。北宋末年,房价更是高得惊人。苏辙晚年(宋徽宗年间)在汴京买了一所普通住宅,花了九千四百贯。学者程民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中记载了当时“打工人”的收入:汴京的饭馆酒肆的杂役,一天的工钱差不多是二百文,街头商贩一天的平均收入也在二百文上下。照此标准计算,一个“打工人”至少需要一百二十八年不吃不喝,才能攒钱买起苏辙那套住宅!这还是普通住宅,如果是豪华大宅,价格高达数十万贯。即便官至宰相,若想凭工资买大宅,也要穷其一生。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其房价水平和今天的中国如此相似。
    • ⏱ 2023-05-06 13:05:27

28 古人用什么洗脸?

  • 📌 《礼记·内则》说:每三天要洗一次头发,如果脸脏了,就用淘米水洗洗。淘米水呈弱碱性,可以祛除脸上酸性的污垢,还可以吸除面部多余的油脂。淘米水洗脸还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其富含的维生素B和淀粉能在脸上形成遮盖效果,有短暂性的美白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有女性用这种古法洗脸。

    • ⏱ 2023-06-26 20:10:22
  • 📌 古人将草木灰兑水,制成“灰汁”,可用来洁面或洗澡。武则天喜欢用益母草制成的灰汁来洗脸护肤,医书称之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怪不得唐太宗、高宗父子两代都喜欢这张面孔,原来人家有护肤秘籍。

    • ⏱ 2023-06-26 20:10:43
  • 📌 澡豆是伴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行而普及的,至唐宋时才在民间普及。很多人最初并不知道澡豆为何物,为此还闹出过一个著名的笑话。《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的王敦与舞阳公主结婚,成为驸马。公主的生活方式很是时髦,王敦有些跟不上趟儿。婚后的一天,王敦在家上厕所,公主的侍女就端来干枣和澡豆,干枣是用来塞鼻孔阻隔臭味的,澡豆则是厕后用来洗手的。王敦哪认识这些公主用的高级货,还以为这些是“如厕甜品”呢,直接就给吃了!这一彪悍行为逗乐了侍女,忍不住偷偷地捂嘴笑。

    • ⏱ 2023-06-26 20:11:31

29 古人如何洗澡?

  • 📌 这说明商朝时候洗浴是一个人在浴盆里泡澡。这不难理解,毕竟洗澡这事如此私密,古人最初是不习惯大家一起泡澡的,所以并没有公共浴池。时至今日,有些南方朋友依然不习惯共浴

    • ⏱ 2023-06-26 20:13:12
  • 📌 元、明、清三朝,公共浴室持续繁荣发展。马可·波罗记载元朝人“每日早起,非沐后不进食”。先洗澡再吃饭已经成为元朝人的日常生活。

    • ⏱ 2023-06-26 20:14:00
  • 📌 扬州有句老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就是在茶馆喝茶,水包皮则指去澡堂洗浴,足见洗浴文化在扬州的繁盛。

    • ⏱ 2023-06-26 20:14:43
  • 📌 今天的搓澡,在古代叫作“揩背”。宋代的苏轼,就是一个“揩背”狂人,甚至还为搓澡师傅填了一首“搓澡词”,名为《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词曰:“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苏轼借寄语搓澡师傅轻搓一事,寓意自己秉性高洁——“居士本来无垢”,言下之意,自己的遭遇都是小人嫉妒陷害的。连搓澡时都在风雅地批评时政,宋代文人真的是时刻以天下为己任。

    • ⏱ 2023-06-26 20:15:38

37 古代有自来水吗?

  • 📌 在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城,老百姓也主要使用井水。今天,老北京城的居民区小巷称为“胡同”,就源自蒙古语里“水井”一词的音译,说明在元朝时,老百姓多围绕水井聚居。另外,在汉语里,城市里的街坊民居称为“市井”,这也说明了水井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度

    • ⏱ 2023-06-25 23:46:11
  • 📌 在古代,取暖做饭的薪柴费和水费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开支。因此,宋代便出现了“薪水钱”一词,表示每月挣的钱主要用来交薪柴费和水费,看来宋朝也到处都是“打工人”。后来,薪水就成为工资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 ⏱ 2023-06-25 23:46:58

38 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

  • 📌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仆从不小心挡住了灯光,一个宾客就多心了,以为这是在掩盖自己的饭食比别人少,站起来就要走。孟尝君见状,就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走到宾客面前给他看,证明大家的饭食都是一样的。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随即自刎以谢罪。可以看出,古人不但讲究食物规格,而且都很“要脸”。后来的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基本也保持着这种分餐制传统

    • ⏱ 2023-06-26 20:09:38
  • 📌 古人为什么如此在乎坐姿呢?根据近代学者尚秉和的考证,先秦时没有遮蔽下体的“合裆裤”,大家穿的都是开档的裤裙,“箕踞”很容易走光,只有正襟跪坐才能让裙摆遮住下体。而正襟跪坐时,身体行动不便,吃饭时只能够到眼前的饭菜,所以一人一桌。

    • ⏱ 2023-06-26 20:08:16
  • 📌 在南朝的刘宋时期,就曾爆发过一场士大夫维护跪坐、反对僧人“踞坐而食”的斗争。保守派反对这种不合礼制的“踞坐”,将该问题上升到捍卫传统文化的政治高度。但是,在人类追求舒适生活的愿望面前,再强硬的传统文化也会遭到无情的抛弃

    • ⏱ 2023-06-26 20:08:36

53 古代有哪些“网红景点”?

  • 📌 老百姓也能进宫苑禁地吗?当然能,至少赵宋皇帝没有垄断美景,而是将其与民众分享。比如最著名的金明池和琼林苑,都会在每年的三月初一到四月十八期间向民众开放。要知道,这一个多月可是最佳的黄金旅游季。金明池本是训练皇家水军的地方,对外开放后,水军训练不但没有停止,还借机向民众表演。那场面,就像今天去环球影城看水世界表演。
    • ⏱ 2023-06-28 09:00:12

54 古代的监狱长什么样?

  • 📌 古代监狱并不是用来“蹲”刑期的,而是用来羁押犯罪嫌疑人候审的,其功能更像今天的看守所。

    • ⏱ 2023-06-28 09:02:09
  • 📌 清朝还有两个特殊的中央直属监狱,即清宫剧里常出现的宗人府监狱和慎刑司监狱。前者关押皇亲国戚。同雍正争过皇位的那几个阿哥,最终都被圈禁在了这里。宗人府监狱内的犯人吃喝无忧,每天有人伺候,只是失去了自由。慎刑司监狱主要关押上三旗内务府包衣和宫廷服务人员,太监和宫女最怕这里。

    • ⏱ 2023-06-28 09:03:12
  • 📌 《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当年被陷害入狱,嘱咐儿子苏迈送饭不要送鱼,因为送鱼是判处死刑的暗号。一天,苏迈因事无法送饭,委托朋友帮忙。但他忘了告诉朋友别送鱼。恰巧,这位朋友就真的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看到鱼后万念俱灰,当即写下绝命诗并立遗嘱。一条鱼,吓没了苏轼半条命。

    • ⏱ 2023-06-28 09:05:07

55 古代的死刑多吗?

  • 📌 在大部分的和平年代,古人对死刑的执行是非常慎重的,甚至杀人也并不一定偿命。中国自古就有“慎刑”观,强调慎重使用刑罚,特别是死刑。除去特殊年代,政府都会尽量控制和减少死刑的数量。司法官员对死刑案的审判也是慎之又慎,往往要经过再三推敲,反复案验,以求“死中之生”。只要情有可原,都会“即开生路”。以唐朝为例,死刑案至少要“过五关”才能执行,即州县初审、大理寺复审、刑部复核、皇帝裁决、复奏请旨

    • ⏱ 2023-06-28 09:06:48
  • 📌 首先,特殊身份的杀人者可以免死。今天,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判死刑,哪怕是杀人重罪。古代也有类似的规定,例如在唐朝,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的杀人犯,基本不会被判死刑。今天的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会被判死刑,古代也如此。另外,古代的残疾人也不会被判死刑。古人重视孝道,注重家族香火的延续,因此古代的独生子也可以免死。如果死刑犯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则可以免死,留下来赡养父母和祖父母,这就是所谓的“留养承嗣”。幸好古代没有计划生育,在独生子遍地的今天,如果继续执行留养承嗣的规定,那基本就等于废除死刑了。

    • ⏱ 2023-06-28 09:07:31
  • 📌 其次,与受害者特殊关系的杀人者可以免死。明清法律规定,若子孙有殴骂长辈等不孝行为,长辈将其打死也不受处罚。即便子孙无重大过错,长辈因为教育子孙而将其打死,顶多也只会被判杖刑或徒刑。古代丈夫杀妻并不会直接免死,但丈夫只要能证明自己并非故意杀害妻子,或者妻子有明显过错,比如出轨,就不会被执行死刑。古代奴婢的地位很低,奴婢的命不是命。主人打死奴婢不会被判死刑,只是杖刑一百。唐、宋、元三代,良人杀死别人家的奴婢都不会被判死刑。奴婢的地位可谓“低到了尘埃里”。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中国大部分的汉人都沦为奴婢的地位,这就是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在当时,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要赔偿烧埋银,另外罚其参军出征,并不会被判死刑。再次,特殊原因的杀人也可免死。古代便有正当防卫的概念,比如妇女反抗强奸而杀死对方,只会被判杖刑五十下,还可以花钱免除杖刑。另外,因复仇的杀人也不会被判死刑,特别是子女为父母复仇。

    • ⏱ 2023-06-28 09:08:46
  • 📌 最后,古代的“大赦天下”也会给死刑犯免死的机会。在古代,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或太子以及遭遇天灾的时候都会下令大赦天下,死刑犯便有机会被赦免或减刑。一般来说,故意谋杀罪不在赦免之列。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将全部罪犯都赦免。前篇讲到的监狱里狱霸的事例,就是因为大赦天下而使杀人犯被赦免释放。《宋史》记载,后周时,陕州人范义超因私怨杀了邻居一家十二口,陕州官员上奏“引赦当原”。最终,皇帝因其杀人太多而没有赦免。但杀十二个人都敢请求赦免,足以说明古代赦免死刑的宽度有多么大。

    • ⏱ 2023-06-28 09:09:51

56 古代真的有“免死牌”吗?

  • 📌 明武宗时,太监刘瑾的权势很大,他不仅乱赐铁券,而且还擅自收回先朝赐给功臣的铁券。铁券制度彻底被明朝太监玩坏了。因此,清朝建立后,废弃了铁券制度。有的清宫剧中,大臣也拿出了免死铁券,这不是大臣“穿越”了,而是编剧无知。在存世的铁券中,最古老、最著名的,当数唐朝钱镠的铁券。钱镠当年平叛有功,被唐昭宗赐予免死铁券。唐朝灭亡后,钱氏后裔一直珍藏此券。宋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乾隆帝都曾观赏过此铁券。明朝的铁券,正是朱元璋参考了这个铁券制作的。直到1959年,钱氏家族将其世代珍藏了一千多年的铁券捐献给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 2023-04-22 11:06:02

57 古人犯法不用坐牢?

  • 📌 刑罚中常见的有死刑和徒刑,其中大部分刑罚最后执行的都是有期徒刑,就是我们俗称的“坐牢”。古代也有徒刑,但是和今天不一样,古代的徒刑并不用坐牢。中国古代主要有“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称为五刑。徒刑是严厉程度次于流放刑和死刑的刑罚。《说文解字》解释:“徒,步行也。”引申之意为劳碌奔忙之人。今天的徒刑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权利的“自由刑”,古代的徒刑则是一种劳役刑,也就是给国家干活。

    • ⏱ 2023-06-27 20:19:13
  • 📌 汉文帝时代,对城旦舂刑罚进行了改革。一是废除了附加肉体刑,二是刑期限定在二至五年。不再砍脚趾或割鼻子了,改为笞刑、钛趾、钳刑、髡刑等附加刑。笞刑是用藤条抽打犯人的身体,一般打五百下,对于行刑的人也是体力活;钛趾是戴脚镣;钳刑是在脖子上戴铁圈;髡刑则是剃掉犯人的头发。在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这些刑罚的“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 ⏱ 2023-06-27 20:20:15

58 古代的流放有多惨?

  • 📌 罪人流放时,妻子必须陪同,而且不能以此为由离婚。这可能是怕罪人在流放地太寂寞,所以派老婆前来陪同。至于父母儿女,则全凭自愿,想跟着去也行。流放的期限一般为六年,六年后罪犯就可以回到原籍地生活,也可继续留在流放地,一般人都会选择前者。流放期间,如果遇到皇帝的大赦令,罪犯也可以提前返乡回原籍。古代流刑的设立,是基于古人安土重迁、不愿离乡的观念,以此作为惩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迁徙不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古人在心理上也能接受了。像唐代的流刑,没有任何附加刑罚,只是迁居外地,甚至还能带着老婆孩子,期满后还可以自由返乡,这简直就如同一场“说走就走的长期旅行”。在流放地,罪人服役一年后就可自由生活,有的甚至经商致富。唐朝大臣裴伷先,因罪被流放至北庭地区。在这里,裴伷先生活得很自在,不仅经商致富,挣了几千万家财,还娶了胡人贵族的女儿为妻。

    • ⏱ 2023-06-27 20:23:47
  • 📌 到了宋朝,国家认识到流刑的惩治力度严重不足,遂对流刑进行了改革。宋朝的流刑,集杖刑、刺面、发配、劳役于一体,形成了一条龙的“刺配”刑罚。当时的流刑多判于重罪,是“降死一等”的重刑。流刑犯人要先接受杖刑,挨二十大板。宋代的杖刑特别狠,行刑的板子有一米长、六厘米宽、三厘米厚,分别打到犯人的大腿、屁股、脊背上,能把犯人打得皮开肉绽。杖刑后,犯人还要接受官府的“刺青服务”,也就是刺面,又称黥刑。刺面多刺在耳朵后或脸上,一般刺“配××州、府屯驻军重役”这几个字,如果地名很长,那就痛苦了。杖刑和刺面后,才最终发配到流放地服役。刚被打个半死,接下来又是旅途劳累,很多犯人是吃不消的。到了流放地,重刑犯可能服役终身,即便遇到皇帝大赦令也不得返乡。

    • ⏱ 2023-06-27 20:24:23

59 古代的滴血认亲靠谱吗?

  • 📌 先说滴骨法的荒谬。人死后,骨骼外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会逐渐腐败,最后仅剩白骨化的骨骼。此时的骨骼,其表层通常会因腐蚀而变酥,滴入什么血液都会渗入,哪怕滴的是狗血或猪血。如果骨骼的表面结构尚存,还未被腐蚀发酥,无论滴入何人的血液,都很难渗入。

    • ⏱ 2023-04-21 22:18:05
  • 📌 至于合血法的血液相融现象,则是由人的血型决定,与血脉亲缘无关。当下,血型区分最常用的是ABO血型系统,即常说的A、B、AB和O型血。在不同血型的血液里含有的抗原和抗体是不同的,同类的抗原和抗体相遇就会发生沉淀,即合血法中的不相融现象。举个例子,A型血有A抗原,B型血有A抗体,A抗原和A抗体相遇就会发生沉淀,所以A型血和B型血就不相融。但是,A型血的父亲可能生出B型血的儿子,亲生父子的血液也可能不相融。更荒唐的是,古人还认为“夫妻关系”也能靠滴血法辨认,孟姜女就是用此法认出了埋在长城下面的丈夫。所以,合血法根本就不能验证亲缘关系。

    • ⏱ 2023-04-21 22:19:03

后记

  • 📌 读过《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的朋友,多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我对宋朝的偏爱,这可能不同于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国人读史,多会崇拜那些开疆拓土的强势王朝。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历史认知框架建立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之下,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那时的民族意识中带有强烈的悲愤情结,渴望国家摆脱落后面貌,追念昔日强势王朝能够带来莫大的精神慰藉,因而形成了普遍的历史记忆。而疆域有限、缺少对外征服的宋朝,自然较少受到国民的垂青。我在少年时代也有这样的认知,强必称秦汉,盛必言隋唐,笃信这才是我中华民族应有的雄伟姿态。然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史料阅读的增多,我越发感觉到古代王朝的强势与民众的幸福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穷人无立锥之地,疆域再大也是帝王的嫁裳;小民没有尊严,国势再强也是历史之虚妄。皇权之下的华夏黎民,似乎很难摆脱“兴也苦,亡也苦”的历史际遇。如果我们跳出宏大叙事的视角,将目光下沉到人间烟火,你会发现,赵宋王朝才是古代普通民众的幸福时光,是中国古代文明里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尽管宋朝也有诸多历史弊病,但在文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面,堪称古代中国之巅峰。

    • ⏱ 2023-06-26 20:17:50
  •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上世纪初提出了“唐宋变革论”,认为唐朝和宋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唐朝是中古历史的结束,宋朝则是近世历史的开始。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对这一观点深表认同。古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多在宋朝出现了划时代的革新,显现出了近世的端倪。比如在婚姻上,唐朝以前重门第,宋朝则论钱财,更世俗;饮食上,唐朝以前多食粟米,宋朝则出现了南稻北麦的格局,更富庶;坐姿上,唐朝以前人们席地跪坐,宋朝人则垂足坐于椅凳,更舒适。此外,宋朝还出现了许多颇具现代气质的事物,如消防队、自媒体、娱乐城、广告业、法医学、房产中介、遗嘱继承等。

    • ⏱ 2023-06-26 20:18:21

读书笔记

56 古代真的有“免死牌”吗?

划线评论

  • 📌 直到1959年,钱氏家族将其世代珍藏了一千多年的铁券捐献给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25207353-7HETesdCh
    • 💭 下次要去看看
    • ⏱ 2023-04-22 11:06:17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