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4星

 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200

前言 谁的问题?

  • 📌 无论是职业还是生活,“这不是我的问题”是现代人经常会使用或者会面对的高频句式,我们既会被这句话堵得气血上涌而困顿无奈,又会用这句话寻求自保并卸掉责任。我们时常会感觉到,自己既是我所讲的那个故事中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又时不时地会成为把“这不是我的问题”挂在嘴边的医生。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愿意去做那位实习医生呢?
    如果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那究竟是谁的问题?

    • ⏱ 2024-08-06 22:42:50
  • 📌 具体而不抽象地活着,是社会学给我们的慷慨馈赠。

    • ⏱ 2024-08-06 22:44:24

第一部分 抽象的社会

  • 📌 当我们每天将精力消耗在拥挤而漫长的通勤路上之时,我们恐怕都会严重怀疑自己的“人生”:本应“属于我”的时间、精力与生命被完全霸占了,生活的意义只剩“苟且”,似乎已经没有了远方。或许你会认为,我们之所以喟叹自己青春易逝、意义不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实现财务自由,因为没有财务自由,所以没有时间自由,而没有时间自由,生活中的意义也就消失不见了。

    • ⏱ 2024-08-06 22:45:37
  • 📌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人实现了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就不会整天靠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短视频来挥霍时光吗?就不会闲得难受、空虚无聊吗?究其本质而言,生活是否有意义,以及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单纯是由财富多寡来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暂时抛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活的意义”做一次更具本质性的元问题探讨。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并不是“生活的意义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而是“生活的意义何在”“生活应该有意义吗”这样的“前置性问题”。

    • ⏱ 2024-08-06 22:45:46

传统:彼岸世界的寄托

  • 📌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有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叫作《社会分工论》,在这本书中,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差别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团结的类型和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涂尔干将现代社会来临之前的社会团结称为“机械团结”,将现代社会的团结方式称为“有机团结”。所谓机械团结,是指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技术、交通等限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与同质性的人打交道,这里的同质性包括血缘、地缘、同一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而现代的来临最大限度地打破了这种团结形式,生产技术的历史性革新使人类有了批量快速生产的能力,新教改革则赋予了现代人追逐利润的正当性,商业贸易的发达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越来越多工商业城市的出现,人类走出自己的熟悉圈与舒适圈,开始了与陌生人和异乡人的交往,由此形成了基于职业的、异质性群体为主导的“有机团结”的形式

    • ⏱ 2024-08-06 22:47:04
  • 📌 无论在现代来临之前,人们将生活的意义安放在哪个“价值域”,这个意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是被安放在“自己”之外的。无论是宗教的神义、政治的忠义、家庭的孝义还是伦理的道义,生活的意义都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身外的种种“价值域”之中。

    • ⏱ 2024-08-06 22:48:44
  • 📌 我们也会经常这样劝解:“别的不说,你不为自己想,也要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想想啊。”当我们说出这些话时,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生活的意义是不是也并不完全在自己身上呢?

    • ⏱ 2024-08-06 22:49:03

自我:日渐空心的载体

  • 📌 当现代来临之后,西方发生了一场有着深远影响的宗教改革,对利润的追逐、对财富的积累不再被认为是人性贪婪与虚荣的表现,也不再为改革后的基督教教义所对抗,而是成为现代人获得上帝荣耀与选民资格的重要表征。

    • ⏱ 2024-08-06 22:50:19
  • 📌 现代人在试图将终极意义从宗教天国、君主神圣和祖先崇拜这些“身外之物”上卸载,并以自己的肉身和生命来独立承载意义的时候,却也面对着各个领域的急速“祛魅”。于是,现代人普遍面对着两种现实困境:一种是在生计与“内卷”中眼睁睁看着意义消逝,另一种则是试图在个体生活中找到意义,却充满疲惫、无力与迷茫。被加载了终极意义的现代个体,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逐渐被冲刷成了空心状态

    • ⏱ 2024-08-06 22:51:47

02 精神鸦片 网络游戏为什么会成瘾?

  • 📌 有些人不会沉迷于游戏,但可能沉迷于烟酒,或者沉迷于某种爱好,比如有人酷爱足球或者篮球等运动——在我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我就见过整天都在球场上踢球的人。再比如,有人沉迷于音乐,或者沉迷于徒步户外,等等。实际上,人尽管是动物,但是一种具有主观意志的“高级动物”,而个体会沉迷于什么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主观意志的呈现。简单来说,沉迷其实是现代个体的普遍状态,或者说它是人性中的内核部分,因为生活中一定存在某种东西,它符合你的本性,让你乐于投入其中,从而获得快乐与满足。

    • ⏱ 2024-08-07 10:25:08
  • 📌 但是玩游戏除了会导致“丧志”,好像并没有其他“实际用处”。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存在明显问题的偏见

    • ⏱ 2024-08-07 10:25:28

介质:“人”的体外器官

  • 📌 对今天的人类而言,手机不再只是通信工具,还是人类的生活本身。

    • ⏱ 2024-08-07 10:25:42
  • 📌 当今互联网技术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已经具有远远超过技术属性本身的特征。现在我们早已习惯出门只带手机,用手机支付、阅读、听歌、观影,通过手机完成绝大部分日常生活事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习惯被互联网高度塑形:我们习惯了读短、平、快的文章而早已懒得阅读鸿篇巨制;我们喜欢通过各种短视频网站来看电视剧和电影,进而发明了“某音追剧法”,或者用“倍速”的方式来最有效率地观看视频。当上述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发生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手机早已不是机器,而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体外器官”存在着。可以想象,当手机成为人的“体外器官”,“人不离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以这样一种“体外器官”为载体和介质的游戏,无论如何都比之前任何一种形态的游戏更容易使人沉迷,因为它的时间成本、介质成本相较之前都大幅降低了:我们不需要出门去“大型游艺厅”,不需要去网吧,甚至以手机为介质的游戏玩家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游戏,相比之前,也更容易躲避老师、家长及身边人的“围追堵截”。

    • ⏱ 2024-08-07 10:26:28

虚幻:“真”的二律背反

  • 📌 匿名化的虚拟世界中,每个玩家都在“理论”上享有“虚空的自由”。简单来说,所谓虚空的自由,就是无负担的自由。什么是无负担的自由?就是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如果队友的技术“垃圾”,那么我们可以想骂就骂,甚至可以“连麦”开骂,至于骂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并不在大多数人的考虑范围之内——大多数游戏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彼此,很多时候即便是被骂的一方,也不会尝试找出这个骂自己的人的真实身份。在游戏世界中,玩家形成了一种快速、匿名的聚散方式。
    • ⏱ 2024-08-07 10:27:07

03 算法系统 被殖民的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

  • 📌 现代人有三只手,手机是其中一只。换句话说,尽管“疯狂科学家”正在研究的“脑机接口”距离真正落地可能还要几年或者十几年,但是手机如今俨然已经成为人的体外器官——它不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甚至也不再只是资讯工具,而更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吃饭、休闲、游戏、差旅,甚至是开会和工作,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它。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被智能手机深刻塑造着。然而,支配我们生活的真的是手机吗?在我看来,手机只是个“背锅侠”,真正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塑造我们生活默认值的,是算法。
    • ⏱ 2024-08-07 10:29:43

失真:去情境的表达

  • 📌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眼见为实”依然被大多数人相信。但是现代人忘记了一点,就是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用眼睛“看到”的“真实”,实际上是被符号化的事实的片段。同一个行为放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解释路径;同一个行为用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或许有人还有疑问: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没有“客观”了?
    • ⏱ 2024-09-16 23:47:51

正义:短链条的理性

  • 📌 清朝名士钱大昕曾经写了一篇名为《奕喻》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如果将这句话放置在现代的语境中,大意就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状态下,每个人都会坚持认同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也都会坚持反对自己认为错的东西。像孔子那样的权威已经不在了,又有谁能确定绝对的对错?
    • ⏱ 2024-09-16 23:48:28

审美:隐秘的多数人暴政

  • 📌 审美:隐秘的多数人暴政如果

    • ⏱ 2024-09-16 23:50:56
  •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这样的对话。“你这是要出去见谁啊,这么精心地化妆打扮?”“谁也不见啊,我自己美美的、开心、有自信,不可以吗?”这些对话其实是在对一个问题发起追问:“美”以及随之而来的“审美”,到底是如何界定与认知的?换言之,当我们说“我很美”或者“我很帅”的时候,这个表达背后究竟是个体的自我认知,还是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呢?

    • ⏱ 2024-09-16 23:50:36
  • 📌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恰恰来自由他者构成的广义上的大众。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既是我们的参照系,也是我们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源头。社会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组成,便会产生超越个体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以各种方式、从各个领域渗透人的肉身,而围绕容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便是其具体体现。

    • ⏱ 2024-09-16 23:51:29

扎根:陌路城邦的田园狂想

  • 📌 作为一个离开家乡十余年的天津人,我经常会被朋友问:“我要去天津玩了,哪里的煎饼馃子最好吃?推荐一下。”我的回答永远是:“我家楼下那家。”我想,这才是一个城市镌刻在一个人生命中的烙印。
    • ⏱ 2024-09-16 23:53:46

打卡:空心人的填充物

  • 📌 通过短视频平台和各种App这些线上途径,我们可以在茫然无措的情况下去寻找旅行目的地,而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下,过分发达的信息会塑造信息茧房,网红打卡的旅行之地不过是流量的公约数结果罢了。

    • ⏱ 2025-06-04 10:30:34
  • 📌 一个人在旅行中拍照,然后上传到社交媒体,他感受到的快乐是一个怎样的机制呢?仔细想来,这种内心深处的体验大体如此:当我们将打卡照和旅行照公布于社交媒体之后,我们的快乐值和满足感是随着点赞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的,而当点赞数的增势趋缓乃至最终停止时,我们的满足感也随之渐趋平缓直至消逝。

    • ⏱ 2024-09-16 23:56:23
  • 📌 作为空心人的填充物的旅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它如同一个巨大的车轮,嵌套在现代社会秩序与经济链条的车轴上,一经发动,滚滚向前。它无所谓优劣,只是现代社会运行逻辑的一种映射。

    • ⏱ 2025-06-03 22:38:46

附近:栖居者的中途岛

  • 📌 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也就是我们生活的“附近”和“日常”,因为平平无奇、索然无味,反而在现代人的生命世界中处于隐形的状态。现代人与“附近”既是物理意义上深深嵌套的,又是精神意义上渐行渐远的。我们与居所的关系越来越像旅店,每日重复着上班——下班的固定流程,以至于根本无意仔细体会自己与“附近”的实质关联,它具有功能性价值,但不具备精神性意义。它充其量只是现代人的中途岛。我们经常会听到身居大城市打拼的现代人对未来描摹这样的愿景:等我老了,我想找个南方的小城,依山或者傍海,享受人生。这种对远方的描摹,体现了现代人与“附近”和当下的疏离。

    • ⏱ 2024-09-16 23:57:42
  • 📌 现代人本身,就是整个现代世界的栖居者。我们所有人,或许都只是现代世界的匆匆过客,却始终以归人自居

    • ⏱ 2024-09-16 23:58:08

空心:现代进程的子命题

  • 📌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关键所在,因为它不仅关乎粮食生产,还关系到大量人口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内在伦理秩序。由此,他提出了“有农则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有智则进”的关于乡村的总体设想。[插图]仔细想来,这不正是应对乡村空心化的最本质的方式吗
    • ⏱ 2024-09-22 00:38:03

山林:水泥森林的乌托邦

  • 📌 在我看来,乡村能够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中国社会的田园诗,承载着现代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熟人社会和乡土社会的本质属性。关于什么是“熟人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中这样写道:“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简单来说,“孤独”的对应词是“亲密”,而这里的亲密并非仅仅指涉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共同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没有那么多界限感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相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情”“人情”。从理论上说,这与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生活中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独立感及外部规则性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费孝通也坦言:“‘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 ⏱ 2025-06-04 10:34:42
  • 📌 现代文明充满悖论与紧张,现代人也生活在纠结与自我分裂的状态中:我们总希望和他人保持着清晰的界限,不希望被冒犯、被打扰,但我们同样不希望自己处在孤独无依的状态中。当我们进入乡村,进入被资本打造的景观,进入高端的民宿、充满情调的咖啡馆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这样的乡村真的可以弥合现代人的“忧伤”吗?

    • ⏱ 2025-06-04 10:34:58

异乡:工具人的储藏箱

  • 📌 没有房子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吗?这可能是萦绕在很多打工人心头的问题,它就像一个总会在耳边响起的声音,不断考验着现代人的心理耐受力。实际上,在这个问题背后更具本质性的问题在于,房子与家究竟是何种关系。

    • ⏱ 2025-06-03 22:37:34
  • 📌 我们还可以给出“有恒产者有恒心”、中国人一直有着“安土重迁”的观念等答案。在这个语境下的“有恒产者有恒心”,实质上是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逻辑做的理解——房子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得到这方面的满足才能再谈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土重迁”这种解释,实际上约等于用A解释A,是一种对具体问题的抽象回答,因为它有一个前置性问题:究竟该如何理解“安土”?究竟什么是“安”,“安”又为什么要建立在“土”上?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中,房子与家的关系无外乎四种:有房有家,有房无家,无房有家,无房无家。

    • ⏱ 2024-09-22 00:39:36
  • 📌 有房就约等于有家了,或者说,有房是有家的前提,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观念中关于现代生活的“默认值”。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很多人买了自己的不动产——哪怕是全款买房或者房贷压力根本不大——却在现代生活节奏中把房子住成了旅店,而不是当成家。

    • ⏱ 2024-09-22 00:39:53
  • 📌 现在,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强度给人空前的压迫感;另一方面,大多数人的生活高度流程化。对最广大的人群来说,不论是有房还是没房,不论是进出写字楼的“金融民工”还是体力劳动者,大家都是被困在系统中的打工人。外卖骑手为了抢单奔波,精英白领为了KPI加班奔命,高校学生为了学分绩点成为“卷王”,青年教师为了发表论文脱发。各行各业都逐渐形成了疯狂加班的“内卷文化”。仔细想一下,一个收入处于所在城市平均工资水平的人,每天又有多少个小时能够待在自己的房子里呢?如果再算上一线城市非常可观的通勤时间,每天能有8个小时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就已经足够幸运了。

    • ⏱ 2025-06-03 22:38:05
  • 📌 从本质上说,现代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就是“被剥夺”和“被侵占”的状态——这并不是马克思经典意义上的剥削,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由表及里的被剥夺状态。现代人不仅在生产结构中处于劣势地位,还被生产资料占有者无情地榨取着剩余价值,时间和精力也被无限侵蚀。当一个人拖着职场带给自己的满身疲惫回到家中,面对唠叨或者坐在一旁只知道玩游戏的伴侣,还要面对辅导孩子作业这项足以令人血压飙升的工作时,他会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现代人的生活,往严酷了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伴侣关系和家人关系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和战友关系,而一旦遇到了“猪队友”,合作关系就会呈现出“在斗争中求合作”的紧张状态。以上种种,从本质而言,都是对“家”的最本质内涵无声而又无情的侵蚀。因此,现代人必须承认和面对的残酷事实在于:我们时常不得不面对有房无家的状态——不论你的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不过,这就涉及一个关键的元问题:何以为家?

    • ⏱ 2024-09-22 00:40:08

系统:一个非意图后果的现场

  •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在盲目选择“热门而有用”的专业并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对它毫无兴趣,很希望转到另一个自己很感兴趣但很冷门的专业中去,他敢于做出这样的抉择吗?同样地,一个学者是否可以只为了自己关心的学术问题而做研究、写文章,而不考虑KPI考评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呢?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追问某个体的行动选择是否功利化,而是要去探求整个大学制度所呈现的“制度倾向”背后的逻辑。
    • ⏱ 2025-06-04 10:36:42

衰弥:生育的枯竭

  • 📌 生育问题首先不只是经济成本核算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受到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宗教世俗化程度较高的文明中,生育更多属于个体的人生选择;在宗教世俗化程度较低的文明中,生育不只是个人选择,还带有某种更宏大、更崇高的神圣意义。不仅如此,一个文明系统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也会对生育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社会是个非常典型的宗法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并不单纯是“封建”“保守”“落后”这些表面含义。所谓宗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所构造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在血缘系统中的结构性位置,而在自身位置上与其他位置上的人的关系便是中国人所讲的伦理,或者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伦”。

    • ⏱ 2025-06-04 10:38:51
  • 📌 中国经典中提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某种意义上便是这种人伦秩序的体现。在这种人伦秩序之下,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其实并非鬼神崇拜,而是某种文明化的祖先崇拜。在传统社会,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是死后无法进入祠堂或者无法被写入族谱;同样,在这种宗法伦理秩序的社会状态中,一个人是否生育绝不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血脉延续的重大问题。

    • ⏱ 2025-06-04 10:39:07
  • 📌 是否进入婚姻状态,如何理解婚姻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是否生育后代,都成为自我决策范围内的事情。在这样的状况下,“婚姻是爱情的最高表现形态,而子女是爱情的结晶”这个现代公式被走向“虚无”的后现代思潮再次拆解了。

    • ⏱ 2025-06-04 12:41:47
  • 📌 正如福柯在其著作《性经验史》中所分析的,人类的性活动经历了过去的“生育本能”到“追求快乐”的转换,而对个体自由意志充分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人来说,恋爱、婚姻、生育再也不是人生中的必经过程,甚至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分离。在我看来,这才是低生育率现象和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的底层逻辑。

    • ⏱ 2025-06-04 10:39:57

鸿沟:封闭的心灵

  • 📌 “你们年轻人怎么想的,其实我们老年人都知道,因为我们也年轻过;我们老年人是怎么想的,你们年轻人是真不知道,因为你们还没老。你还体会不到一个人到了60多岁,看东西看不清了,听声音听不清了,腿脚不灵活了,头脑反应变慢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身体状态!前面这个骑车的老人,他可能不是故意挡路,只是由于身体状态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自己挡路了,也可能是意识到自己挡路但是身体没法儿做出那么快的反应罢了。”

    • ⏱ 2025-06-04 12:42:50
  • 📌 妈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她的这些话在当时深深地镌刻在我心里。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说“理解是稀缺品”,在这个意义上,稀缺的原因或许并不完全在于人心与性格,而在于切身体验。当我们还处在生命力旺盛、身体机能优质的生命周期中时,我们自然体会不到老眼昏花、听力不佳、反应迟缓的老人境况,而由于对这种境况缺少感知,我们自然会忽视父母唠叨中的道理,忽视老人群体的真实感受。

    • ⏱ 2025-06-04 12:42:59
  • 📌 仔细想想,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觉得自己的父辈“过时了”,很容易认为他们的话是老观点,会将其当作耳旁风,这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但是,如果我们有心翻翻父母一辈人年轻时的照片、日记或者书信,静下心来听一听父辈到底都经历了怎样的青春,或许我们会发现,父母一辈在年轻时可能比我们更勇敢、更独立、更“先锋”。在这个意义上,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代沟”问题或许就有了更多的内涵,因为从本质而言,代沟是不同年龄群体各自所处的时空情境和身心状态无法再现所造成的“代际错置”,尽管儒家有句很经典的话叫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作为个体,我们是无法真切体会那些我们从未经历过的身心状态的

    • ⏱ 2025-06-04 12:47:14
  • 📌 我们都知道,朋友之间的理解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认可这一点,那么我们与父辈之间的理解,是不是也应该是相互的?当我们说“与父母做朋友”这句话时,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把父母看作朋友呢?做朋友的前提是彼此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彼此了解,而了解又建立在对对方生命故事的倾听上。在我看来,这种非朋友式的理解,这种固有文化习惯中存在的与父辈之间的疏离感所导致的封闭的心灵结构,或许是一个超大规模共同体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时的巨大挑战,因为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而不加改变,那就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无法被感性感知的状态。

    • ⏱ 2025-06-04 10:40:44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希望自己以一个“被理解”的状态步入老年,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从理解自己的父辈开始,哪怕我们无法在身心意义上感同身受,但起码我们可以从打开封闭的心灵结构开始,因为我们与父辈可以共享被理解的生命故事。

    • ⏱ 2025-06-04 10:41:01

心理:灵魂问题的科学化

  • 📌 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自杀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和失范型自杀。
    • ⏱ 2025-06-04 10:41:30

紧张:现代文明的衍生品

  • 📌 个体感到自己有无限的可能,但现实则是被困在系统里整日做着重复性的甚至自认为“无意义”的工作,只为了拿那点儿工资以养家糊口;个体感到自己有无限的生活选择,但很多人还是要通过家里的安排或者相亲与他人结成伴侣,甚至婚姻也被理解为与感情无关的单纯功能性选择。在这种普遍的结构性紧张状况下,个体感受到的不是平等与自由,而是平等与自由的承诺没有被兑现,而且会反过来曲解现代社会关于平等与自由的基本内涵。个体感到自己的意志没有实现,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的施展,处在一个处处受到压抑的状态中。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压抑状态的现代人,或消沉悲观,或情绪激动,或两者交错出现。
    • ⏱ 2025-06-04 12:48:19

他者:生活世界的稀缺物

  • 📌 于是,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在遇到生活困惑或者巨大挫折以至于情绪难以排遣的时候,往往选择完全的虚拟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口。很多人既害怕自己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又害怕自己的情绪过度影响他人,甚至侵犯彼此默认的界限感,于是会选择在类似“树洞”的社交网络上完全匿名化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寻求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的支持。然而,这种支持的效果是短暂而脆弱的,它恐怕远远比不上父母朋友的真切相拥。因为那些陌生人是在高度自我保护主义之下形成的“虚拟他者”,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虚拟他者可以为个体提供无害的慰藉,却因为完全陌生而无法做到完全与我们共情。人是群居性、社会性的高级动物,人的“高级”,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复杂的社会分工构造系统生活,更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实现理解共情。
    • ⏱ 2025-06-04 12:49:18

15 困于过往 人为什么很难“断舍离”?

  • 📌 当我们在怀旧时,我们“怀”的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总是活在过去?我们究竟可不可以“不念过往”地前行和生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进入“矫情”的状态,而是因为它其实关乎现代生活的本质。
    • ⏱ 2025-06-04 10:42:19

今昔:无意识中产生的对比

  • 📌 除了新旧对比,日常生活中的怀旧很多时候还来自空间易置。比如,有过长时间海外生活经历的朋友,大概会执着于“家乡的味道”。我的一个移民海外的朋友,每次回国都要购买很多只有天津才有的调味品,每当我们嘲笑他回来一趟竟然要带这些调味品走的时候,他都会用“你们不知道这个味道对我有多重要”作为回答。这种空间上的易置使得他们与自己的过往产生了严重的物理疏离。这只是诸多例子中的一个,它虽然是个例,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因为现代社会具有高度流动性,很多人在成年后都不在自己长大的地方生活,但是已经形成了对故乡的种种记忆与认知,甚至形成了某些习惯。因此,当他们无法在当下生存的空间中找到那些东西时,同样会产生对比效应,只不过这个对比效应并不属于时间维度,而属于空间范畴。
    • ⏱ 2025-06-04 12:50:22

人类:不断负重前行的物种

  • 📌 我总是做出这样不负责任的回答:“最好吃的煎饼馃子,永远是我家楼下那家。”不过,还真有朋友刨根问底地问我具体位置,并且去亲自尝试了。但从他的反馈来看,对他来说,我家楼下的那家煎饼摊的煎饼馃子味道不过尔尔。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我的独家记忆,它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的位置和意义是我所独有的,是别人不可复制、无法体验的
    • ⏱ 2025-06-04 12:51:29

后记

  • 📌 我在打开第一页之后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因为那上面写着:“社会学就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学问。”这是一句标准的“正确的废话”,也是“用A解释A”的典型案例。
    • ⏱ 2025-06-04 10:43:20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