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 尴尬的现实:多数人都是“居家思考的强者”
- ⏱ 2025-02-23 12:03:31
Part 1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想法落实
- 📌 马修斯说:“罪魁祸首就是信息本身。这就是为何成功者都是一些‘大脑简单’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屏蔽无用的思考,不被过多的信息干扰决策。
- ⏱ 2025-02-22 23:53:29
消极思维:凡事妄加臆测,总往坏处想
- 📌 我在长期的咨询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凡是勤于思考而疏于行动的人,都存在着“畏惧”的心理障碍。他们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索性不去做;怕说错话,因此干脆不说话;怕失败,于是什么都不敢做;怕上司不高兴,就把该提的要求藏在心里。但实际上,他们害怕的这些东西并不存在,是自己臆想的那些可怕的结果绑住了自己的手脚。
- ⏱ 2025-02-22 23:54:22
“断舍离”:舍弃多余的想法,脱离不必要的执着
- 📌 要和过去划清界限“过去”是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事情。没有人能改变过去,就像没有人能修改死亡。因此,我们要尊重过去,忘掉过去,放眼未来。
- ⏱ 2025-02-22 23:56:15
克服多疑思想,不理会负面信息
- 📌 克服多疑思想,不理会负面信息
- ⏱ 2025-02-22 23:56:38
借鸡生蛋:学会“不使用自己本领的本领”
- 📌 借鸡生蛋:学会“不使用自己本领的本领”在生活中你需要看一看和想一想:“有没有可以完全借鉴别人的思路、不需要自己绞尽脑汁地思考的行动策略呢?”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思考环境越来越苛刻的今天,我们要学会融合其他人的经验,将各种资源都为己所用,从而简化自己的思考流程,同时降低我们决策的难度和行动的风险。
- ⏱ 2025-02-22 23:57:15
转换定义:用乐观的想象克服恐惧
📌 次日上午,铁路站点的工作人员打开冰柜车,发现了已经被冻死的乔治。人们急忙把他送去医院,但他的心跳已然停止了,没有生还的可能。医生很惊讶,因为当时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车内的温度还不到零摄氏度,也有足够的氧气供人呼吸,可是乔治竟然死了。他根本不是冻死的,而是被吓死的——乔治死于内心的恐惧。恐惧既是一种消极到极点的情绪,又是我们最大的敌人。遇到困境时,如果你感到恐惧,就会容易将这件事定义为对自己“不可逆转的伤害”,然后在此基础上又会继续想象,所有可能出现的坏消息和发生的恶劣后果,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使自己更加悲观和恐慌。
- ⏱ 2025-02-22 23:59:04
📌 这位心理学家总结说:“即便在经济和就业形势最糟糕的时候,人们的心中仍然有92%的烦恼和悲观都是自找的,也是没必要的。”这表明,人们喜欢加大困难来否定自己的努力,潜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来帮他们摆脱责任。比如,在被领导批评以后,你可能会产生悲观的认识:“领导根本看不上我,我升职没希望,而且我在这家公司也待不久了,他一定想办法把我解雇。”夸大困境,并把它定义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挫折”,你会从中隐隐获得一丝“正义感”,认为这是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因自己努力与否而改变。这时,你可能心安理得地做不好工作,以此对抗公司的领导。但这恰恰会让你的境遇越来越糟糕,最终你用悲观的认识决定了最后失败的结果——公司发现你的工作态度有问题,一定会想办法解雇你。
- ⏱ 2025-02-22 23:59:26
Part 5 抛弃那些不现实的“完美主义”思想
📌 学会满足于实现目标的95%而不是100%
- ⏱ 2025-02-23 00:00:00
📌 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目标定得具体可行。比如:·“一个月内,我要帮公司卖掉50部手机。”·“在未来的一周时间内,我要跑步三次,每次30分钟。”这两个目标都有明确的数量和时间要求,表述清楚,行动的指向也很简单。在这时,完美主义就没了立足的空间。
- ⏱ 2025-02-23 12:04:06
📌 为此,他为公司的设计人员总结出了两条工作原则:·首先,先力求完成,再追求完美,因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其次,对计划不要有偏执的功利心,因为成功总是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
- ⏱ 2025-02-23 12:05:10
立足自己的长处,用行动改进自己的短处
📌 买房和定居北京——这是他在北京读大学时就定下的目标,可惜现在看起来也是遥遥无期。成立自己的公司——这是他的远景目标,但他悲观地说:“对一个连车都买不起的人而言,梦想开公司现实吗?”杨先生还有许多梦想,都写在他的梦想清单上。这是他的人生硬指标,是他认为自己必须实现的目标。但是,现实往往很无情。杨先生大学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屈居于一家规模较小的民营公司,工作四年了仍是部门的普通职员,收入远未达到当初的计划。
- ⏱ 2025-02-23 12:05:36
📌 “第一年我要拿到8000元的月薪,第二年必须过万,第三年我要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第四年我就可以离职创业了。对我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秀,留在北京也是自然的,我是家人的希望。”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笑话”。巨大的压力让杨先生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使他很难接受现状。从心理上讲,他进退两难;从理想上讲,他不甘心。
- ⏱ 2025-02-23 12:05:48
📌 提醒机制——不要将目标设定为“必须完成”
- ⏱ 2025-02-23 12:05:57
📌 目标实现——能够“尽力而为”就是成功在小册子的激励下,每当一个新目标实现时,我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当我计划放弃一个目标时,也不会为此感到愧疚或自责。因为上面记录了目标之所以无法实现的原因——这是现实的选择,是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主动做出的决策。我不再对目标感到恐惧,也逐步克服了工作过程中的完美主义倾向。
- ⏱ 2025-02-23 12:06:05
Part 6 不要等到“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去做
📌 不要等到“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去做
- ⏱ 2025-02-23 12:06:37
📌 生活和工作中不少人的行动力差,往往是被自己打败的,明明非常想做一件事,却拿环境当借口,不是条件不具备,就是客观因素太不利了。提到要锻炼身体,就借口春天有流感,不敢出门;夏天太热,不敢出门;秋天太凉,不敢出门;冬天又太冷,同样不敢出门。有的人准备投资做点生意,明明有很好的想法,准备行动时却生出了各种担心:经济形势不好,万一客户少怎么办?员工不好招,万一找不到人怎么办?总之,他们总是在等一个适合开始的完美的环境。但事实上,这个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
- ⏱ 2025-02-23 12:06:52
📌 所以,不要盼着环境因你而变,不要等以后再去做。你应该现在就做,当你真正做起来时,才能看到环境也在跟着改善。因为没有完美的环境,只有进取的作为。
- ⏱ 2025-02-23 12:06:56
📌 做了决定就开始行动,不要考虑别的选择是否更好
- ⏱ 2025-02-23 12:07:04
📌 不必讨论哪种选择更好,先干起来再说
- ⏱ 2025-02-23 12:08:07
📌 让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完美,而不是思考完美了再做在印度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但富有才华,而且外在形象也很好,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有一位同样才貌双全的女士对他十分倾慕,特意前来拜访,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且说:“先生,您不会找到比我更爱您的女人。”哲学家对她的第一印象也非常好,觉得她适合做自己的妻子
- ⏱ 2025-02-23 12:08:54
📌 但他仍然习惯性地回答:“很好,但让我再考虑一下。”女士离开后,哲学家开始了漫长的考虑。他用自己一贯的研究学问的精神,对婚姻进行了思考。他把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坏处分别罗列。结果,不管怎么选择,他未来的生活好像都不完美。他认为,结婚就像走进了坟墓,他要受女人的管;如果不结婚,自己会孤身一人,内心的寂寞无法排解。该如何抉择呢?他为此感到很苦恼。等到他决心答应那个女士的请求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哲学家来到女士的家中,敲开房门,开门的是她的父亲。哲学家问:“请告诉您的女儿,我考虑清楚了,决心娶她为妻。”老人“哦”了一声,回答:“对不起,我的女儿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了,你来晚了10年。”
- ⏱ 2025-02-23 12:09:06
📌 不能及时行动,你就抓不住机会。所以,虽然有些事看起来并不完美,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但也要先做起来再说,用行动改造它,让它逐渐趋近于完美。
- ⏱ 2025-02-23 12:09:17
用“逼宫”的办法克服“不行动”的坏习惯
- 📌 为自己要做的事情设定一个“最后的期限”
- ⏱ 2025-02-23 12:09:41
抓住“黄金时间”,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 📌 他毫不犹豫地说:“上午十一点。你呢?”我说:“呀,我是下午三点到五点。”看,每个人的黄金时间可能不太一样——多数情况下必然如此。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同,身体情况也各有差异,这就导致了有的人上午很兴奋,下午却昏昏欲睡;有的人上午困得抬不起头来,下午则思维活跃。时间就是效率,能善于利用时间是我们必须做到的。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自己的特点,先找出自己的“黄金时间”是在哪一个时间段,再把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放到这时候处理,这样就能比较好地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
- ⏱ 2025-02-23 12:10:46
善用“倒数计时法”,强迫自己行动
- 📌 倒数计时法”的积极之处在于,它首先强烈地提醒我们有了“时间有限”和“截止时间”的认识——潜意识会时刻提醒你:距离任务结束还有不到N天(小时),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任务已经开始了N天(小时)。对潜意识而言,后者没有压迫感。
- ⏱ 2025-02-23 12:11:03
Part 8 告别畏难:无论状况如何,都要推动自己走下去
📌 在分析事物时,不要采用缺乏自信的词句进行表述
在沟通中,我发现秦女士有一个特点:她喜欢用消极的词句定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万一”“变故”“风险”“失败”等词语频繁地从她的口中说出来。对于未来,她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总觉得只要采取行动,就可能承受无法预测的损失。总体而言,她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 ⏱ 2025-03-07 23:39:37
📌 不要埋怨“时间不够”,而是要去开发“现有时间”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更有意志力,就必须尊重现有的时间计划,努力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现有的时间才是“黄金时间”,也是最宝贵的时间
- ⏱ 2025-02-23 12:12:16
关掉电话,集中精力,马上开始
- 📌 第一次只需坚持30分钟,以后逐步增加时间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次坚持8分钟。在我们接近5000次的训练中,有72%的人选择在第5分钟就打开手机,或者他们的手机并没有真正关闭,只是调到了“飞行模式”。我不鼓励这种欺骗自我的行为。即使很难坚持,我仍然希望在第一次进行这项训练时,你能让自己拥有至少30分钟的宁静时光,它所带来的好处会在将来相当长时期的工作中体现出来
- ⏱ 2025-02-23 12:14:01
克服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习惯
📌 削弱竞争的欲望,这是必需的一步如果竞争的欲望太过强烈,无论你处于何种形式的团队或社会氛围中,你都会是带有偏执风格的完美主义者,至少在别人看来“你就是那个野心勃勃的人”。因此,请明智地制订竞争策略,并且选择合适的团队。
- ⏱ 2025-02-23 12:14:09
📌 庆祝失败,哪怕偶尔庆祝一次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庆祝失败”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一件事情,它对任何人来说都不亚于玩“自己摔下楼梯还要爬起来拍手称快”的游戏。但是,它意义非凡!如果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帮你克服完美主义,那就是从接受自己的失败做起。在遇到挫折或被现实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时,别着急发火,而是先大笑一次。- ⏱ 2025-03-07 23:38:21
克服在最后关头奋起超越的习惯
- 📌 尝试从“小任务”做起
我不能排除有些人做事擅长“先难后易”,但“从易到难”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原则,它适用于大多数人。“从易到难”能极大地缓减行动的压力。你可以从小的、优先级低、风险较低的事情做起,迈出第一步,顺利地为此次行动建立成就感,打好前进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后面只做优先级低、难度低的工作。“小任务”是一个很好的引子,它能引燃我们的激情,然后打起精神完成那些更重要的工作。在实际的指导中,我经常建议学员先为自己选择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攻克那些较为轻松的工作之前先推迟做这项工作的时间。当其他低难度的工作成功地为自己建立了成就感后,再来处理这件棘手的工作。- ⏱ 2025-03-07 23: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