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亚里士多德

前384年 -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成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著作涵盖了这样一些领域:例如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宇宙、动物史、论灵魂等)、伦理学与政治学著作、美学历史和文学著作。

1. 学说

1.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
2
3
4
站在中间的柏拉图(以达芬奇的画像为蓝本)手指天空,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亚里士多德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
亚里士多德跟随柏拉图学习了20年。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最有特色的观点是理念论。理念世界是最为完美的。次一等的是具体事物。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承认,个别也是完全意义上的实体。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经有这样的评价:每个人生来不是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就是柏拉图的追随者,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第三类人来。

1.2 《形而上学》

1
2
3
4
中文里这个词带有贬义:“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 这个解释是十分片面的,并不是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正确含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
英语中的形而上学是Metaphysics,是由两个词meta 和physics组成的。Meta的意思是“在什么之后”,而physics也就是物理学。连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学之后”的意思。
《易经·系辞》中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3 四因说

1
2
3
四种原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个原因可以解释世上万事万物的变化。
例如,一个种子发芽的过程就是在实现本性的过程。种子在没有发芽之前,仅仅具有潜能,它的形式还没有被实现出来。而在种子被种下之后,阳光就是动力。种子吸收的水分和养料,长成植物的一部分,也就是质料。种子要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要么长成一株禾苗,这就是它的目的。
在四因说里面,原因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质料和形式。质料是不断变化的,而形式就是不变的。形式继承了柏拉图理念论的要素,即完美和不变。动力和目的,就是使得质料取向其本性,实现其形式的因素。

1.4 目的论

1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中没有多余的东西,也不存在没有目的的东西。

1.5 第一推动者

1
2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基本前提:运动的东西都是被其他的东西推动的。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必然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者(first mover)。这个第一推动者,自身是不运动的,而它推动了宇宙中所有其他事物的运动。
所以亚里士多德又称之为,不动的动者。在他看来,如果第一推动者不被其他东西推动的,它必然是非物质的,也就是没有质料的纯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推动者,所有的运动都不会发生了。

1.6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享乐不是幸福。这样的幸福是稍纵即逝的,而且会陷入无法满足的欲求之中。而幸福是不会被别人轻易拿走和剥夺的东西。
外在幸福仅仅是手段,关键要追求内在幸福。
1.6.1 知行合一
亚里士多德指出,如果生活是值得过的,那么它一定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东西,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谈论伦理的方法,后来被称为德性论。
德性论、义务论、后果论构成了西方伦理学的三个大流派。前两类伦理学告诉你,如何不做一个坏人。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却可以告诉你,如何做一个好的人,高尚的人。
1.6.2 中道
禁欲和纵欲是两个极端,中道就是节制。还比如:自卑和自傲作为两个极端,自重就是中道。比如,一切都躲避,都害怕,什么都不坚持,就会成为懦夫。但反过来,什么都不害怕,什么都去硬碰硬,就会成为一个莽汉。
论语当中有一个成语:过犹不及——说的和这个意思也十分接近。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中道不同于我们一般庸俗理解的中庸。

1.7《政治学》

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则要研究人群的善。因此,从伦理学向政治学过渡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家庭、村落只是使得生活成为可能,而国家则以实现人的美满生活为目的。
政治非常重要,是区别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存疑,大猩猩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认为,柏拉图的政治理念是根本不切实际的。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利益更为关心,而且愿意直接付出。但当一件事变成公共的之后,就不大愿意付出了。
共妻共子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人类的基本家庭被打破,没有了真正的亲情。但他认为,政治制度是没法消灭人的自然本性的。如果父子母子都不认识,那就会导致乱伦。
1.7.1 六种政制
第一组的三个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君主制是一个人进行统治;贵族制是少数人进行统治;而共和制则是多数人统治。
后一组的三种,是前一组三个的变体,或者说是退化:它们分别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寡头政制只为富有的人谋求福利;而平民政制只为贫穷的人谋求福利。两者都不是为城邦的公民谋求整体的福利。
1.7.2 三权分立和中等阶层
今天的政治词汇中,有一个叫做三权分立。也就是,立法、执法和司法三种权力要分开。这个观念就是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之前提出来的,是不是很超前呢?
他在《政治学》第四卷里,告诉我们,所有政制都有三个机构:审议、行政和司法。审议机构负责什么呢?审议机构负责通过法律,监督司法等;行政机构处理部门长官与公务员任命。司法机构则要组成负责民事和刑事法庭。
亚里士多德非常看重法律。他认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只有通过法律,才能做到人治没法做到的公正。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了雅典的政治家索伦,认为他就是中等阶级政治家的典型。他的做法就是抑制最富有的阶层,扶持最贫困阶层,强化中等阶层。
橄榄形 和 哑铃型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无限地聚敛财富,是不合自然的。为钱而求钱,放债取息是最恶劣的经济活动。他甚至认为,放高利贷是最可恶的致富方式。因为它是违背自然的。

2. 影响

2.1 逻辑学:三段论

四项谬误??

2.2 阿拉伯哲学

对伊斯兰教的影响??

3. 亚里士多德和儒家学说

3.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和儒家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认为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
例如禁欲和纵欲是两个极端,中道是节制。自卑和自傲是两个极端,中道是自重。而懦夫和莽汉的中道是勇敢。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宋儒说,不偏不倚,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谓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一种在后天的行为中形成获得的,绝不是先天就有的。儒家的中庸则往往把至德的中庸视为一种天赋的德性,带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3.2 知行合一

3.3 唯物唯心

伊斯兰教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