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新找回自己》5星

 重新找回自己|200

自序 重新找回自己

  • 📌 但如果你在进步,重读以前写的书,总会有些不好意思。就像一个已经长大的人看自己青春期的日记,除了为当时的血气方刚所感动,还会因其中的不成熟而羞愧。
    • ⏱ 2024-01-26 09:32:58

1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 📌 在浙大工作期间,我经常会被这些优秀学生突如其来的挫败感惊到。“高考失败,来到浙大”,最初是我的朋友在回顾他所经历的人生挫折时说的,后来这句话被简化为“考败来浙”,在浙大学生中流传。我一直以为这是自嘲的话——有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以能考上浙大为荣呢!但后来我发现,他居然是认真的。而这种挫败感在校园里如此普遍,你能从很多人身上感受到。
    • ⏱ 2024-01-26 09:34:05

2 假想的自我

  • 📌 无论批评还是表扬,社会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心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些比较并不会让他们相信“我很优秀”,却会让他们相信“我必须很优秀,否则就会像隔壁那个耷拉着脑袋、不如我的孩子一样”。这些孩子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他们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更难从挫折中复原。

    • ⏱ 2024-01-26 09:34:52
  • 📌 他们经常陷入一种防御的心态,像个篡位的皇上,担心自己的政权不稳,因此无心建设,随时保持警惕。
    他们在防御什么呢?他们在防御的,就是一些基本的信念:我究竟能不能干?值不值得被爱?会不会被别人尊重和接纳?如果他们看到我的本来面目?

    • ⏱ 2024-01-26 09:37:26

3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 📌 陷入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批评当作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虽然他(她)在面对批评时同样会感到难受。
    • ⏱ 2024-01-26 09:37:45

6 把握关系以外的内容

  • 📌 学习心理咨询,尤其是要达到一定高度的话,本身就很难,如果没有足够的悟性和投入,就更难学会。而批评和表扬唯一的区别是,具有批评风格的老师告诉你你还没学会,而具有表扬风格的老师因为鼓励你,让你误以为你已经学会了。”
    • ⏱ 2024-01-26 09:39:21

10 自我和成长的隐喻

  • 📌 当我们用龟兔赛跑来比喻我们的人生时,这一比喻同样隐含了我们对人生的一些信念:
    (1)人生是一场赛跑。(是这样吗?)
    (2)你和他人在同一条赛道上,终点处会有一个胜利者,一个失败者。(是这样吗?)
    (3)跑得快还是慢,是一种固定的能力。如果你跑得慢,你就一直跑得慢。(是这样吗?)
    (4)如果你已经跑得很慢了,就只有拼命奔跑,才能获得成功。(是这样吗?)
    这些隐含的信念所体现的,正是僵固型思维的特征:用一个假设的、“必然会存在”的、比我们强的人作为比较标准,来消减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信念的流行栽赃给为我们讲故事的幼儿园老师。这种信念的流行是焦虑的父母、功利的学校、浮躁而现实的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 ⏱ 2024-01-29 09:18:31

1 遥远的梦想和眼前的生活

  • 📌 在赛场上,这些马才能不顾一切地往前奔跑。其实梦想就是我们给自己戴上的眼罩。区别只在于,一离开赛场,骑手就会把赛马的眼罩摘下来,而人有时候太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会一直“戴着它”。

    • ⏱ 2024-01-29 09:20:28
  • 📌 这些生动的细节都隐藏在日常的小细节里。香喷喷的比萨饼,社区的朋友,母亲的支持,学生的信任……这些生活的细节绝非毫无意义,相反,它们是我们活着的证据。

    • ⏱ 2024-01-29 09:20:42
  • 📌 电影里那个受人欢迎的理发师倒是给了一个答案。他说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当兽医,后来就当了理发师,原因是“当兽医的培训费比理发师的贵太多了”。可是当有人要同情他时,他却说:“那也不能这么说。我现在也很好。”他的手艺很精湛,对顾客很热情,也喜欢现在的工作,很多人都喜欢他。
    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现状吗?没有实现梦想的人,在现实的生活里,找到了新的意义。这些意义也许没有梦想那么伟大,甚至不值一提,可就是有种生命的热情。一个人能投入,有兴趣,这就是生命丰盛的证据啊!

    • ⏱ 2024-01-29 09:21:00
  • 📌 梦想究竟是提供生活的助力,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积极,还是否定现在的生活,让你觉得梦想成真以外的生活都不值得过,这两者有一个微妙的区别,区别的标准在于:你是否因为过于执着,而看不到生活的其余。如果你看不到生活的其余,那就否定了生活。

    • ⏱ 2024-01-29 09:21:29
  • 📌 “心流和心魔其实很像。那些迷失的人和神游的人也很像,只不过迷失的人太执着了。”
    专注和热爱某件事,能创造心流。一定要达成某件事,就会创造心魔。心流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自己活着,而心魔却会抹掉目的以外的东西,把生活变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哪怕这个目的叫梦想。

    • ⏱ 2024-01-29 09:21:58
  • 📌 以前我不明白,这么好的壁画,他为什么要烧呢?后来我想,也许对主人公来说,他最大的成就不是这幅壁画,而是他自己的生活。画了一幅美妙的壁画,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他的,不需要别人评价。

    • ⏱ 2024-01-29 09:22:33

2 远方是“病”也是“药”

  • 📌 “远方”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神奇的词。卡尔维诺说,对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可以延绵不绝,比生命更长久。这种思念究其本质,就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向往。当人们陷于生活的琐碎,感到无聊、疲惫、厌倦时,“远方”就会在幻想中被制造出来,它所代表的可能性,既能容纳过去的失败、挫折和悔恨,又能容纳对未来的希望。

    • ⏱ 2024-01-29 09:24:13
  • 📌 可是到了远方以后呢?如果你没有改变,他乡还是会变故乡,疲惫和厌倦还是会爬上心头。你要么适应,要么重新迁徙,周而复始。
    被问到为什么想来参加这个节目时,有选手说:“这几年工作挺忙,钱也没少挣,只是外面的生活太累了,处处都是钩心斗角。我只想到里面(山上)休息一段时间,过一段隐居的生活。”
    他的意思,是换个环境就能清心寡欲,隐姓埋名重新来过。进入了这个生活场,最开始很好奇、很开心,但过不了多久,疲态又来了。他开始觉得,里面的生活不仅累,而且复杂,有流言蜚语、拉帮结派、钩心斗角、阴谋诡计。区别只在于,在外面的世界中,这些钩心斗角对应的标的物好歹是功名利禄这样的社会“硬通货”,但是到了山上,人们的心思、伎俩和他们所图的利益完全不对称。
    巨大的心力和微小的利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一些人成了阴谋论者,另一些人有了轻微的迫害妄想。一切争斗看着毫无意义,却把我们曾经历的关系、对人的猜忌投射了进去,如苍蝇般挥之不去。这些选手原本只想过一种安逸的生活,却没想到过得比外面的生活还累。于是有人无奈感慨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 ⏱ 2024-01-29 09:25:00
  • 📌 所以,“远方”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们心里有疑惑,去远方寻找答案。答案并不在“远方”,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但想象中的“远方”确实提供了人们启程的最初的动力,而现实中的“远方”又培养了人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站在眼前的苟且处,歌颂起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歌颂的是对庸常的不甘、对生活的向往和改变的勇气,哪怕我们已经明了,“远方”有时候只是一场幻觉。

    • ⏱ 2024-01-29 09:26:45
  • 📌 所以行万里路,最终还是为了回到内心深处。可是回到内心深处,又并非只有行万里路一途。

    • ⏱ 2024-01-29 09:27:19

3 琐事的意义

  • 📌 正念导师卡巴金有一段时间想过去远方出家。那时候他迷恋禅修,觉得生活耽误了太多修行的时间。后来,他的孩子出生了。他每天要换尿布、哄孩子、捡玩具,做一个普通父亲该做的事。有一天他想,既然修行也一样枯燥和艰苦,就把做这些生活琐事也当作一种修行吧。于是,他开始以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它们。他的生活并没有变,但慢慢地,他的心却静了下来,而他与孩子的关系,也在全心投入中,变得日益亲近。
    • ⏱ 2024-01-29 09:29:47

4 从眼前的生活到更大的世界

  • 📌 我理解的精神内耗,是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的落差时,我们既无法接受现实,也没有办法追求理想。我们在被卡在中间,进退两难,痛苦挣扎。
    “众生皆苦”,人活在世上,就会面对痛苦。而以佛学为底层理论的心理治疗学派ACT(也称意动心理学派)区分了两种痛苦:疼痛(pain)和折磨(suffer)。疼痛是世间的无常带来的,有时候冷不丁就落在了你头上,你避无可避。折磨,就是我们卡在其中无法动弹所产生的“精神内耗”。

    • ⏱ 2024-01-29 09:32:44
  • 📌 多隆和二舅,一个世俗意义的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那这个共同点是,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生活,在投入和专注中,找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最深的联系,以及跟这个世界的接口。

    • ⏱ 2024-01-29 09:32:59

第三章 理想与平庸

  • 📌 我们一味追求不可能的事物,却使那些可能得到的东西变成不可能。
    ——罗伯特·阿德里
    • ⏱ 2024-01-29 09:33:48

1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 📌 泡图书馆其实挺孤独的。可那时候我大概觉得,孤独有时候也意味着特别,至少不是泯然众人矣的平庸。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病——“平庸恐惧症”

    • ⏱ 2024-01-29 09:42:05
  • 📌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跟明镜一样,清楚地明白自己原来就很平庸,只是心中有那么股执念和侥幸作祟,想着也许自己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可以走一条别出心裁的路,衣锦还乡,传为佳话。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便是把这股执念和侥幸彻底浇灭,不再妄想,不再希冀,认命了。
    “那一刻,我不再与自己为敌,也不再与世界为敌。我开始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开始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会向这个世界投降。我仍然有着一腔热血。一切由自己的内心出发。

    • ⏱ 2024-01-29 09:42:35

2 你可以尝试先做一个“废物”

  • 📌 关于怎么走出困境这件事,作家、现在也是心理咨询师的阿春老师有一个著名的“废物论”。无论你问的是“我该如何拒绝别人”“我怎么克服拖延症”,还是“我怎么克服社交焦虑”,她都有一个统一的回答:“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刚开始听到这种论调,我总觉得又消极又虚无,真是只有资深抑郁症患者才想得出来的解决之道。但最近我从这个论调中琢磨出了一些道理。既然你已经是废物了,所有的不堪都在意料之中了,你也不用再为什么事羞愧了。你可以毫无负担、理直气壮地去做你想做的事,不用再操心是否能做成了。
    • ⏱ 2024-01-29 09:43:22

3 当“理想”照进现实

  • 📌 我问他当商人和当音乐人有什么区别。他说:“以前我当商人的时候,跟人介绍自己,说我是某某公司的老总,心是很虚的。我出入商务场合,总要再三给自己壮胆,才能劝服自己我属于这里。但我当了音乐人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我跟别人介绍说自己是做音乐的,一点都不别扭,心里坦荡极了。”
    这大概就是“本该如此”的意思。我知道,这故事有点像鸡汤,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提醒着我们,成为更好、更真实的自己是有可能的。

    • ⏱ 2024-01-30 09:13:46
  • 📌 在我生命尽头的那一天,上帝会来找我谈话(我没信教啊,就这么随便一说)。他当然不会问我,你挣了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毕竟他不是聊家长里短的隔壁邻居。他大概会问我:“你有没有辜负我给你的生命?你有没有尽你所有的努力,来发挥你的才能,实现你的潜力和价值?”
    我大概会答:“是的,我曾错过很多,也曾犹豫退缩,但我已经倾尽全力,从未放弃。”

    • ⏱ 2024-01-30 09:14:05

4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 📌 我觉得,在前一段经历中,年轻的老罗不仅很努力,而且很需要“自己很努力”的感觉(你猜是为什么?)。在后一段经历中,老罗不会再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了,估计他也不想让粉丝们这样为他辩护:“你们不要黑他,你们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他只想把事情做成。
    • ⏱ 2024-01-30 09:16:05

5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 📌 强调“有用”,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特征。而有时候,兴趣爱好恰恰“无用”。
    • ⏱ 2024-01-31 09:20:09

1 你究竟是缺钱还是缺安全感

  • 📌 他们的办法,是通过破除“占有”的观点,来消减“穷”或“富”的分别。同时,打坐的练习能让他们通过对当下的觉察,来增加感官的丰富性,体会当下的丰盛。
    • ⏱ 2024-01-31 09:15:43

3 爱的匮乏和孤独

  • 📌 缺爱会让我们孤独,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了缓解痛苦,孤独的人有时候会去追求一些短暂又混乱的关系。即使遇到了合适的人,我们也很难跟他们发展健康而长久的关系。我们容易讨好,害怕失去,我们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不敢轻易表达。当需要压抑到一定程度,委屈又会爆发。亲密关系就在这种长久的患得患失中不断反复,当关系破裂时,人们又会重新陷入孤独。
    • ⏱ 2024-01-31 09:16:19

4 因为匮乏,所以逃离

5 纠结与匮乏

  • 📌 你这么纠结,不是因为你没有主见,而是因为你太有主见了。我总觉得,要生活好,我们需要给那些我们既无法掌控,又十分敬畏的东西留下空间——你可以叫它神、命运,或者简单点,叫它运气。但你却试图把握这些不确定的东西。你大概不相信,这些东西会站在你这边。

    • ⏱ 2024-01-31 09:18:03
  • 📌 你抛一枚硬币。
    你要相信,这枚硬币并不是你抛的,是神让你抛的。这样抛硬币才会有效。你抛完了硬币,比如说吧,是正面。如果你对结果满意,对神的决策感激涕零,那没错了,这就是神的信号。如果你对结果有些犹疑,想着要不要再抛一次,那不用抛了,直接选相反的选项,那也是神的信号

    • ⏱ 2024-01-31 09:18:37
  • 📌 我认为完美主义的基础,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的步伐够小心,稳稳踏在每个垫脚石上,就不会摔死。但实情是你终究难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得好太多,也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 ⏱ 2024-01-31 09:18:54

6 怎么摆脱穷人思维?

  • 📌 我总觉得自己很穷。其实没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父母的条件能让我衣食无忧。我对穷的体验是:买东西,永远在看打折的、促销的,淘各种物美价廉的东西;吃饭,哪怕是外卖,也不会选偏贵的那几种,总是挑物美价廉的;看到高档的护肤品、化妆品就心塞,自己只能搜平价护肤品。有时很满足,有时又觉得很羞愧。

    • ⏱ 2024-01-31 09:20:39
  • 📌 他其实不是穷,他只是那时没钱。
    “没钱”也会让人不安。但我总觉得,“没钱”和“穷”并不一样。一个真正的穷人,常常思考的只有现在——不是怎么满足当前的愿望,就是怎么渡过当下的难关。他仅有的见识和资源,让他没有富余去想别的。但一个没钱的富人,无论怎么困窘,心里都会藏着未来。
    同样,我也想跟你说,你不是穷,你只是现在没钱,但你有未来。

    • ⏱ 2024-01-31 09:21:46
  • 📌 1.过一种简化的生活,并把它当作一种美德。重点不是省钱,而是不要为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浪费你的脑细胞,它们理应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2.每周强制自己休息一天。旅游、看闲书、和朋友聊天,怎么都行,但不要待在宿舍。重点是无所事事。与努力相比,你其实更需要闲暇来释放焦虑。

    • ⏱ 2024-01-31 09:22:14

1 如何面对不完美的父母

  • 📌 这几年心理学普及的成果之一,是心理学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副作用则是,“父母”不幸从备受尊重的家庭权威,变成了心理问题的替罪羊。
    • ⏱ 2024-01-31 09:27:56

5 我不想跟我妈妈一样

  • 📌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争吵案例。表面上,两人都在抱怨孩子,其实是妈妈借着孩子抱怨爸爸:“你为什么不着家,不管孩子!”而爸爸也借着孩子反驳妈妈:“我也很辛苦!”“你为什么不管好孩子!”孩子呢,夹在中间,不知所措。
    为什么他们不能直接表达呢?也许他们不习惯直接的表达方式,毕竟那样的话冲突要直接而强烈得多。他们需要把孩子当一个媒介来缓冲一下,用孩子的问题来掩饰他们自己的问题。

    • ⏱ 2024-01-31 09:27:57
  • 📌 时候,为了让这种沟通方式持续,他们会制造或者维持孩子的问题。而孩子也会配合他们,让自己变成一个问题孩子。

    • ⏱ 2024-01-31 09:27:57

思考与实践

  • 📌 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发明了一套能够增加执行力的思维方式,他把它叫作WOOP思维。完成一次WOOP思维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过程如下:
    Wish:愿望。放松,深呼吸。想一个你打算在当天、当周、当月或本年之内完成的愿望。并把它写下来。
    Outcome:结果。想象实现愿望之后的最佳结果是什么。尽量生动地想象达成这个愿望以后的经历和感受。
    Obstacle:障碍。有时候,事情并非如你想象得那么顺利。找到那个妨碍你达成愿望的最严重的内心障碍。这个障碍可以是某种行为、某种情绪、某个观点或者某个习惯。重要的是,这个障碍必须是阻碍你行动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表面现象。这需要你对自己的行为有深入的了解和剖析。
    Plan:计划。要克服或规避障碍的话,想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并把它熟记于心。想象这个障碍出现在何时何地。制订一个“如果……那么……”的计划:如果障碍X出现了(何时何地),那么我就采取行动Y。把这个计划重复讲一遍给自己听。
    • ⏱ 2024-01-31 09:26:35

1 没有感觉症

  • 📌 哦,意义。看来我缺少一点价值感,一个奋斗的理由,一个梦想。于是,我花很长的时间思考诸如“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当然,没有最终的答案。现实里我依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 2024-01-31 09:27:27

2 不想爱,太麻烦

  • 📌 食草族”。这个词说的是很多日本男人,不愿意去公司上班谋生,也不愿意努力工作。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精致简约,却对物质和女人都没什么欲望和兴趣。他们宁可把女性朋友当闺蜜,也不想找女友,更不想结婚。专家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上一代日本男人活得太累、拼得太狠,到这一代,拼伤了,所以不当狼了,改当羊了,不吃肉了,改吃草了。
    • ⏱ 2024-01-31 09:30:08

3 每天劝自己好好活着

  • 📌 我女儿今年快两岁了。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晃晃悠悠地迈着还不稳的步伐,扑闪着大眼睛绕过桌角,抱着我的大腿,一边把小脑袋埋在我的大腿上,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叫“爸爸”。我的妻子是我大学时的同学,年轻的时候我们一起经历过很多艰难的岁月,现在才稍微有了些家业。我的每一个糟糕的决定,她都与我共担。我的来访者,他们愿意信任我,每周付钱来跟我诉说他们的生活苦恼。我的一些读者,比如你,愿意给我来信,愿意读我的文章。我打心眼里希望他们过得好,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有价值。

    • ⏱ 2024-01-31 09:35:40
  • 📌 缓过来后,詹姆斯说,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之外,需要一些野性而原始的东西来平衡,否则,人很容易陷入虚无和对生命意义的无端猜忌。我猜这种野性而原始的东西,应该是感觉上的,是与生活真实质感的直接接触,是流动在我们身上的情感。

    • ⏱ 2024-01-31 09:36:13

4 人生意义

  • 📌 很多人在烦恼时,想从佛教、老子或庄子的哲学中去寻求解脱,结果却发现这些哲学只是增加了他们的虚无感。
    真实的生活是意义的土壤,当我们跟真实的生活失去联系时,哪怕最高深的哲学,都无法帮助我们领会人生意义。人生意义应该来自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如果连生活都没有了,又何来意义呢?

    • ⏱ 2024-01-31 09:37:54
  • 📌 时间轴上,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是目标。目标感正是意义感的重要来源。凑合的、没有奔头的人生,会让人觉得空虚。
    这块单独的拼板也可以是我们自己,而整体图景,是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关系,家人、朋友、爱人、同事、社会和国家。人际关系上,连接自己和他人的,是爱。如果我们彼此需要和被需要、爱和被爱,我们就会有意义感。相反,如果我们是孤立的、与人隔绝的,就会觉得空虚。

    • ⏱ 2024-01-31 09:39:24

1 是“生活有问题”还是“生活不如意”?

  • 📌 修理机器、解数学题和解决生活问题并不相同。修机器或者解数学题时,你是超脱在问题之外的,但是面对生活问题时,你是纠缠在问题之中的。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受这个问题的限制,是这个问题的结果。更何况,很多时候,生活中有太多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你
    • ⏱ 2024-02-01 00:05:34

3 “放弃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 📌 为了防止“恐惧”和“过度渴望”坏事,他发明了一种叫“矛盾意向法”的治疗方法。在这种疗法中,他鼓励来访者越是害怕某件事,就越在意向中努力让这件事发生。比如你要准备一个讲座,担心自己会在讲台上脸红、出汗,并因此出丑。你去找弗兰克尔咨询,他大概会建议你努力让自己更脸红、出更多汗。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同样是因为它制造了一个悖论。当来访者准备认真执行咨询师布置的作业时,无论他是否在演讲中脸红了,他都是对的。如果他不脸红了,这本来就是他咨询的目标;如果他又脸红了,他成功地完成了咨询师布置的作业。当他能够把脸红解释为咨询师要求他做的、“正确”的事时,他的控制感就回来了。而最初正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脸红,他才会焦虑万分。
    这就是悖论的妙用:通过制造一个特别的情境,让你从进退两难中解脱出来,重获控制感。
    • ⏱ 2024-02-01 00:07:40

2 无论多老,做一个两眼有光的人

  • 📌 所以,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从浙大离开。它不像蓄谋已久的行动,倒更像是一个事故。能说的理由,大概是我这个人生性自由,而这个工作要求坐班,有诸多限制。不想说的理由,我就把它留在心底了。就像谈了场不圆满的恋爱,分手了,无论别人怎么问起,我都会自然地说:“嗯,她是个好人。”

    • ⏱ 2024-02-01 09:33:59
  • 📌 我不想跟任何人提我的工作变动,我把支持我辞职的朋友都骂了一顿。虽然他们委屈地表示,他们并没有支持我辞职,只是想支持我,谁知道我真辞啊,但能责怪一下他们,也缓解了我的部分痛苦。
    那段时间,我的知乎的页面老闪过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被鸡汤害了的例子?”好几次,我都很想去回答,觉得我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被鸡汤坑惨了。
    对我来说,离开浙大真正的风险不是我失去了一个比市场价便宜几百万的房子,而是我总想很快把它挣回来。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关心房产新闻。而房价的一轮暴涨,也把我心里的损失,从小几百万变成了大几百万。我觉得我很难把它挣回来了。

    • ⏱ 2024-02-01 09:29:40
  • 📌 我要辞职的事不小心被母亲知道了。她们那代人自然很难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尤其在分房这么重要的节点上。在苦劝了我几次无果后,她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
    “儿子啊,人这一辈子其实很短的,每个人的得失都是命中注定的。人活着只要开心就好了,如果你觉得开心,那就去做。”
    第二句是:
    “儿子啊,千万别让人知道你从浙大辞职了,要不然那些做心理咨询的人都不来找你了。”
    我觉得第二句才是我妈的真实水准,所以我记住了第二句。

    • ⏱ 2024-02-01 09:31:19

多年后的回望

  • 📌 这个故事的破绽之二,是我和浙大的关系。现在我理解了,当时的那种失落是什么。除了失去,那是一种被放逐的感觉。无论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那个你向往的光荣部落已经不属于你了。可你还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跟它联系在一起。转变就是这样,你离开了一个曾经保护你的部落,孤身一人来到荒野,重新寻找新的部落。你想告诉别人,你曾经是那个光荣部落的一分子。可是在别人看来,你不过就是一个流浪汉。
    • ⏱ 2024-02-01 09:26:20

读书笔记

10 自我和成长的隐喻

划线评论

📌 如果你问一棵树既然总有其他树比它长得高,为什么还要生长,它大概会回答:
“傻孩子,因为我是一棵树啊。” ^225207353-7Ovcac71S
- 💭 阿德勒的横向与竖向思维
- ⏱ 2024-01-26 09:43:41

2 远方是“病”也是“药”

划线评论

📌 一切争斗看着毫无意义,却把我们曾经历的关系、对人的猜忌投射了进去,如苍蝇般挥之不去。这些选手原本只想过一种安逸的生活,却没想到过得比外面的生活还累。于是有人无奈感慨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225207353-7OzJUXNRl
- 💭 柳智宇是不是经历了这个过程?
- ⏱ 2024-01-29 09:25:45

4 从眼前的生活到更大的世界

划线评论

📌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错,我的目标就功亏一篑。一想到这些,我就很焦虑,就觉得眼前的事很没意义,于是什么也不想做了。” ^225207353-7OzKk1s5a
- 💭 很容易陷入滑坡谬误
- ⏱ 2024-01-29 09:31:55

4 因为匮乏,所以逃离

划线评论

📌 即使我们有了足够的钱、时间和爱,我们找到了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方法,安宁很快会变成无聊,无聊很快会变成一种新的匮乏,欲望的匮乏。 ^225207353-7OCLXFiFg
- 💭 痛苦和无聊的钟摆。
- ⏱ 2024-01-31 09:16:58

6 怎么摆脱穷人思维?

划线评论

📌 过一种简化的生活,并把它当作一种美德。重点不是省钱,而是不要为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浪费你的脑细胞,它们理应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225207353-7OCMlurEm
- 💭 改变自己的这种思想
- ⏱ 2024-01-31 09:22:50

2 不想爱,太麻烦

划线评论

📌 我们先要有欲望,然后才会有挫折,然后才会在艰难的选择中发现自己是谁。可以说,意义正是我们在对苦难的应对中发展出来的。如果你说,哎呀,这些都太麻烦了,何必呢?顺利是顺利了,可是这样的人生情节,在电影里,是会被导演无情地用“n年以后”的字幕一笔带过的。然后,你回忆起来,也会是一片空白。 ^225207353-7OCMUeL1R
- 💭 麻烦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 ⏱ 2024-01-31 09:31:24

划线评论

📌 若不是经历麻烦,我们无法变得丰富。至于解脱,更是无从谈起。而这些生活的麻烦,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爱情的。你要知道,你躲过了这些麻烦,同时也错过了很多欣喜。 ^225207353-7OCMWpRIA
- 💭 正解
- ⏱ 2024-01-31 09:31:56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