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次革命》4星


 第四次革命|200

封面

版权信息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专家委员会·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下一个产业新风口

中文版序 回到浪潮之巅

前言 图灵革命,重塑人类未来

01 时间 超历史时代,人类发展新纪元

  • 📌 人类发展经历了三大时代:史前时代、历史时代与超历史时代。人类正在进入超历史时代,信息与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自主地去处理信。

    • ⏱ 2024-01-04 01:26:28
  • 📌 举个例子来说,七国集团的所有成员国,即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都可以被认为已经进入超历史时代。这其中的每一个国家,至少有70%的GDP依赖于无形商品——而不是农业或者制造业加工后输出的实体商品,这些无形商品与信息密切相关。这些国家的经济严重依赖于信息化资产(知识型经济),信息密集型服务(特别是商业或属性服务、通信、金融、保险和娱乐),以及信息导向型政府产业(特别是教育、公共管理和卫生保健)。

    • ⏱ 2024-01-04 01:27:51
  • 📌 1993年4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宣布其创造的万维网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20年后,为了庆祝这一举措,CERN的一个工作小组不得不重新制作第一个网页(使用原始的链接等),因为原来的网址已经不存在了。数字存储似乎和口头文化一样不稳定,甚至更加多变,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相反的印象。

    • ⏱ 2024-01-04 01:30:18
  • 📌 默认情况下新的信息倾向于将旧信息挤出去,或者说是“先进先出”:更新网页将会抹掉旧版本,新照片也会让旧照片看起来可有可无,新信息将被记录在旧信息之上,近期的邮件会以删除去年的邮件为代价保留下来。

    • ⏱ 2024-01-04 09:31:26
  • 📌 改用广告业的一句俗语:我们的数据有一半都是垃圾,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半。你拍10张照片是因为你希望其中有一张是你想要的,其他9张都可以被丢弃掉。它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被保存下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哪些数据值得被保存和筛取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 ⏱ 2024-01-04 09:31:07

02 空间 信息圈,真正的现实

03 身份认同 线上人生,不一样的自我

  • 📌 社交媒体上的人的数量快速增长,在网上建立个人身份认同是一种具体且迫切的需求

    • ⏱ 2024-01-04 23:47:32
  • 📌 在哲学中,关于我们是谁——让我们把这叫作“个人身份认同”(personal identities),以及我们认为我们是谁——让我们把这叫作“自我意识”(self-conceptions),这两个范畴有很明显的差异。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是拿破仑本人”和“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是毋庸赘言的。这两个“自我”,一个是“自我身份认同”,另一个则是“自我意识”,只有在以一种健康的、相互的方式互相支撑时,它们才能相互促进。自我意识不应该仅仅趋近或受“我们是谁”的影响,我们实际的个人身份认同也会受到“我们认为我们是谁”或“我们希望自己成为谁”的影响。例如,要是你认为自己足够自信,那么你就可能成为你所希望成为的人。

    • ⏱ 2024-01-04 23:49:22
  • 📌 “社会自我”是一条主要的渠道,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特别是互动社交媒体对我们的个人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个体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交关系和享有信息的更改,以及心理承受限度(心理承受限度除直接影响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外,还间接影响着个体与自身的关系)的变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自我可能会大为改观,而这又会反射到“自我意识”层面,最终对个人身份认同产生极大的影响。还是举前面的那个例子:如果人们认为并说你有自信,你就会希望自己被人看作自信的,然后你就可能会更加说服你自己要有自信,到最后你实际上就真的变得更加有自信了。

    • ⏱ 2024-01-04 23:49:01
  • 📌 关于个人身份认同有很多经典的困惑,它们通过时间或是可能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并延续下来。例如,现在的你跟去年的你是同一个你吗?如果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你跟现在的你还可能是同一个人吗?如果将你的脑袋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上,你自身还剩下多少?对经常反思这类问题的人来说,在网上建立个人身份认同的现象看起来可能是无聊的,是用来转移注意力的,是一种“虚假的哲学”,并不值得深思。但在现实生活中,整个成年时期都沉浸在Facebook、谷歌、LinkedIn、Twitter、博客、YouTube、Flickr等社交媒体上的人的数量快速增长,对他们来说,在网上建立个人身份认同是一种具体且迫切的需求,在线上揣摩自己的个人身份认同问题,并严肃地将其视为“取得进展的工作”,每天花费精力重塑和更新个人身份认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具有超级自我意识的一代人,他们会将自己的观点、个人爱好、私人信息甚至一些极为私密的经历,在Facebook、Twitter、网上视频和即时信息应用上不断更新状态。

    • ⏱ 2024-01-04 23:50:09
  • 📌 罗马是或不是恺撒大帝遇刺时和你去年旅游时的罗马,你是或不是去年到达那里的同一个人,你是或不是你Facebook简介上描述的那个人……这些都取决于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此也就取决于你是不是找到了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的交互界面

    • ⏱ 2024-01-04 23:53:54

04 自我认知 图灵革命,第四次革命

  • 📌 人类经历了前三次革命——哥白尼革命、达尔文革命、神经科学革命,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威胁。现在,第四次革命的种子已经播下。人类已不再是信息圈毋庸置疑的主宰,数字设备开始代替我们执行越来越多的原本需要人的思想来解决的任务。

    • ⏱ 2024-01-04 09:33:28
  • 📌 过去,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被上帝所眷顾,造物主将我们妥善地安置在宇宙的中心。这种思想曾一度颇为深入人心。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关于星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著作:《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 of Celestial Bodies)。也许哥白尼并无意发起一场关于人类自我认识的革命,但是他的日心说不仅永远取代了地心说,而且使人类开始重新认真思考自己的位置及角色。日心说对人类的宇宙观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开始将重大的科学变化与“revolution”一词联系起来,“revolution”一词也就有了“革变、变革”的意义。

    • ⏱ 2024-01-04 09:33:51
  • 📌 在哥白尼革命之后,地球虽然失去了宇宙中心的荣耀,但人类仍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然而,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带来了第二次革命。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认为,所有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并在自然的选择下不断进化。这一次,“evolution”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人类并不是万物之灵。与当初的哥白尼革命一样,很多人对此感到恐惧。确实,至今仍有一些人抵制这一学说,尤其是在宗教领域。但大多数人已经继续前进,即便有些人用“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依然保有中心地位”来安慰自己。

    • ⏱ 2024-01-04 09:34:34
  • 📌 即使人类不再处于宇宙的中心,不再是万物之灵,至少我们还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一个能够完全掌控自我思维的物种。“我们是意识领域的中心”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笛卡儿的著作,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解释成: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天文学与生物学上,更体现在人类的精神上,因为人类具备有意识地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笛卡儿的学说使我们得以在哥白尼与达尔文的思想的冲击下稍事喘息。我们可以自夸自己还能掌握对思想与激情、情感与信仰等心理内容的绝对控制权。在心理学家看来,内省也仍然是一个探索内心世界的好方法。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把内省当成是一种可靠而科学的方法论。从当时的观点看,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一个魔盒,而内省则是打开这个魔盒的钥匙。

    • ⏱ 2024-01-04 09:34:54
  • 📌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彻底粉碎了这一假象,并带来了第三次革命。他证明了人类的大脑是无意识的,并且屈从于抑郁等心理防卫机制。今天,我们已经承认自己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而大脑则常常会虚构出一些原因来解释这些行为。我们知道自己无法像检查硬盘一样查阅大脑里的内容;人们已经不再觉得自己拥有纯粹且清晰的意识,而是承认我们的意识是不清晰的。当然,对于精神分析到底是不是一种科学方法至今仍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从人文角度来说,弗洛伊德对笛卡儿理论的颠覆具有一定的贡献。“意识”一词的含义自弗洛伊德之后被彻底改变了,但我们仍更多地认为他是一位哲学家,而不是科学家。相对于精神分析来说,你也许更愿意使用当代神经科学这门学科来表示这一革命性的科学突破。不过重要的是,今天的我们已经愿意承认自己并不是亘古不变地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革命),愿意承认人类是自然万物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达尔文革命),愿意承认我们不能做到笛卡儿所说的对意识的绝对控制(弗洛伊德学说或神经科学革命)

    • ⏱ 2024-01-04 09:39:23
  • 📌 几个世纪以后,我们之前所经历过的三次革命仍丝毫不能撼动对帕斯卡的“思考的尊严”。人们仍可以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并不仅仅体现在天文学、生物学和清晰的意识上,更体现在高级的思考能力上。这似乎是维护人类在宇宙中之优越性的一道底线。虽然从古至今“智能”一词的含义都非常模糊,甚至难以对它下定义,但是我们依然自信地球上没有什么物种比人类更聪明。只要是和智力思考有关的任务,人类就难逢敌手。我们非常肯定地认为动物是愚蠢的,而人类是聪明的。人类坚信自己在信息圈中的中心地位,而不顾及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的位置。

    • ⏱ 2024-01-04 09:37:25
  • 📌 机器表现得比人更为出色。这一疏忽直到“第四次革命之父”艾伦·图灵的作品中才得以纠正。

    • ⏱ 2024-01-04 09:40:12
  • 📌 图灵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逻辑推理、信息处理和智能行为领域的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人类已不再是信息圈毋庸置疑的主宰,数字设备代替人类执行了越来越多的原本需要人的思想来解决的任务,而这使得人类被迫一再地抛弃一个又一个人类自认为独一无二的地位。

    • ⏱ 2024-01-04 09:40:37
  • 📌 与之前的三次革命类似,第四次革命消除了人类关于自己独一无二地位的错误观念,进而提供了从观念上修正自我认识的方法。图灵机逐渐使我们认识到人类既不是牛顿的信奉者,也不是单独存在的智能体,更不必是岛上的“鲁滨逊”。反之,我们是信息有机体(informational organisms,简称inforgs,即信息体),在信息圈内纷繁交织,与其他可以逻辑化和自动化进行信息处理的信息智能体共享自然和人工领域内的成就。

    • ⏱ 2024-01-04 09:41:00
  • 📌 其次,当将我们自身解释为信息体时,我并不是指将“脑力外包”并使之与日常技术相结合这类广泛的现象。当然,颇为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在完成日常任务时正越来越依赖于各式各样的设备。然而,通过外界设备、工具和其他环境的支持,使其成为我们“延展式大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早已过时,因为它仍然建立在笛卡儿式智能体、独立地负责认知环境的基础之上,也即通过它“精神上的假肢”进行控制和使用,从纸、笔到智能手机,从记事簿到平板电脑,从结绳记事到计算机。

    • ⏱ 2024-01-04 09:43:45
  • 📌 无论我们之前有多么骄傲,在不久的未来,无论是下棋、检查拼写、翻译文字、计算卫星轨道,还是停车、飞机着陆,都将比不上有特定功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你甚至会无法在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中获胜,因为机器人的反应太快了,它能在百万分之一秒内识别你的手将要摆出的形状,并选择获胜的手势,而这一切几乎是同时完成的。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原理,或许会觉得它懂读心术呢。

    • ⏱ 2024-01-04 09:44:41

05 隐私 信息摩擦,你就是你的信息

06 人工智能 改写这个世界

  • 📌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仅有细微差别,但看起来却更具有肯定性的答案:“谷歌正在使我们变得更蠢吗?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中,他这样写道:我们日渐依赖通过电脑来修正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是凭借人类本身的智慧和智力才产生了人工智能,即AI。

    • ⏱ 2024-01-04 09:46:57
  • 📌 我们将鲍勃(一个人类询问者)、一台计算机和爱丽丝(爱丽丝作为一名女性,出现在图灵最初所设想的实验里)中的后两者置于分开的不同房间里,并确保两者都只能跟鲍勃沟通,或通过电邮(图灵的电传打印机)进行沟通。现在鲍勃可以向计算机和爱丽丝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对时间限制进行合理的设置,并且对问题的个数和答案进行合理的设置后,如果鲍勃不能根据这两个对话者所给出的答案来分辨他们的正确身份,那么这台计算机和爱丽丝很明显就未能充分展示出不同的智能行为。鲍勃知道,这两者是可以互换的。最后,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

    • ⏱ 2024-01-04 09:48:45
  • 📌 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能并不认可图灵测试的实际价值,但是一些人却比另一些人要更乐观。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是谷歌公司的执行董事长,他于2013年6月在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做研究时曾说:许多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人相信,我们离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的时间不久了,也许就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内。

    • ⏱ 2024-01-04 09:48:51
  • 📌 我们从来不是孤立地接收纯粹的数据,而往往是在有上下文的语境中接收它们,因此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赋予数据一些意义。“原始数据”指的是未经专业处理和解释的数据,而不是未经任何翻译的数据。

    • ⏱ 2024-01-04 13:06:50
  • 📌 人类能更容易地处理有上下文的语境信息而不是一串未被解释的数字。然而,对计算机来说这两者并无差异,因为它都是通过分析句法构成来获得正确答案的。这个测试提示我们,智能行为更依赖于理解含义而不是对符号句法的处理。

    • ⏱ 2024-01-04 13:08:56
  • 📌 丹麦计算机学家艾兹格·迪科斯彻(Edsger W. Dijkstra)的著名评论——“机器是否能思考,与潜水艇是否能游泳的问题很像”,暗示的就是再生人工智能共享的应用方法。

    • ⏱ 2024-01-04 13:10:52

07 智能体 为世界设定边界

08 政治 多智能体系统的崛起

09 环境 数字棋局

结语 未来人类的生存之地

致谢

译者后记

读书笔记

01 时间 超历史时代,人类发展新纪元

划线评论

  • 📌 预计到2020年,一个容量为12太字节的硬盘大小只有6厘米左右,售价为40美元。不过,这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相比于我们制造新数据的节奏而言,即使是克莱德法则所预测的增长速度仍然太慢。 ^225207353-7NXIv8Egx
    • 💭 预测失误
    • ⏱ 2024-01-04 09:30:38

03 身份认同 线上人生,不一样的自我

划线评论

  • 📌 因为它正是紧随着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论点的讨论:只要你是一个在思考的个体,你就是一个在经历这一特定思维过程的特定思考个体。如果你的意识或记忆在剧烈地变动,你就可能不再是你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愿意将你的思维植入到其他人的身体内,而不愿将别人的思维植入到你的身体内。 ^225207353-7NYD8lVcB
    • 💭 好有意思的想法
    • ⏱ 2024-01-04 23:55:21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