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途
- 📌 如果成年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意味着妥协和屈从,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为什么要长大?
- ⏱ 2023-08-23 22:15:39
导言
📌 人们普遍认为成年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屈从于生活,尽管它远不如起初所想象的那样刺激、有价值或有意义。
- ⏱ 2023-08-10 23:14:25
📌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一经出版就成为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也是写得最糟糕的一本书。康德自己也说它过于枯燥冗长,同时不无心酸地补充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休谟那样文笔细腻雅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那样文笔深刻优美”。确实如此。伯兰特·罗素并非唯一一个承认读着读着就睡着的人。然而,坚持看完的人会发现康德的成长模式非常引人入胜。
- ⏱ 2023-10-26 09:38:44
📌 孩子的每一步看起来都在确证他自己的能力和那个起初看起来非常神秘的世界的透明度。她认识到勺子(拨浪鼓和布丁)从手里脱落时总是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而皮球(小卡车和小猫咪)之类的东西即使跑到窗帘背后也还在那里。她的能力与日俱增,世界变得越来越可理解。她为什么不能断定这两者都是无限的呢?每天她都在多认识一点事物,每天都在她的世界里揭开一个新的秘密。在小孩子身上似乎印证了17世纪哲学家、十足的乐天派莱布尼茨提出的独断论形而上学:只要给我们足够的世界和时间,就能够弄清一切——并且能够领悟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不然怎么说得通呢?
- ⏱ 2023-08-10 23:16:40
📌 他们知道的没有我们想象的多,能提供的解决方法也没有我们期望的多。即使他们没有撒谎,也不会告诉我们他们拥有的全部;他们试图用错误的方式庇护我们,因此也无法用正确的方式保护我们。他们在过去时代自然而然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信念使我们尴尬;他们批判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停留在过去,跟不上时代变化。
- ⏱ 2023-08-10 23:17:07
📌 今天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康德证明了理性与经验都是知识需要的,从而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的争论。正如他所说,概念无经验则空,经验无概念则盲。理性与经验之争会一直存在,而且已经再度兴起,但有意思的是当代神经系统科学即使不是直接支持康德观点,也大都支持康德观点的精神。
- ⏱ 2023-08-10 23:20:14
📌 网络不是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未曾想象过的空间和时间吗?如果你不把时间花在看那些色情图片和那些低级无聊的节目上,你就可以从网上获取很多有用的东西。你可以阅读全球数百家媒体的新闻,了解同样的事件是如何被人们从不同角度报道的
- ⏱ 2023-08-23 22:16:35
📌 我认为,真正的旅行对成长确实至关重要,虽然它既非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正如波伏娃所说,观察世界不足以使你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感到满意。我们也不需要通过旅行去正式地认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风貌
- ⏱ 2023-08-10 23:23:38
📌 艺术和科学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充实了我们的钱包,但没有升华我们共同的人性;因此文化扭曲了我们,驱使我们接受本该受质疑的社会秩序。社会的诱惑力太大,太具有煽动性,只有用激进的方法才能克服。
- ⏱ 2023-08-10 23:25:16
📌 看到婴儿睁大眼睛,兴奋地看着一切事物,我们羡慕他们的坦率、天真,却忘记了成长的每一步,从站立到能画人物线条,都伴随着恐惧与挫败感。最有害且广为流传的理想化观点是认为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16岁到26岁之间。这十年间男人肌肉最发达,女人肌肤最光滑。这是由荷尔蒙引起的,进化论生物学家可以解释其原因。
- ⏱ 2023-08-10 23:26:20
一、先哲的思考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历史学家已经指出,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一想法就是一个现代观念。除了偶尔用充满爱的字眼描写母亲以外,从希腊到中国几乎没有一位古典作家说过他的童年是金色的,也从未表达过对童年的怀念或渴望。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人类的不幸源自我们的生命始于儿童期。
- ⏱ 2023-08-11 19:41:32
📌 爱与憎,嫉妒与仇恨,悲伤与丧亲之痛,这一切都只是几个星期的事情。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就被漫不经心地从一个女人的手上交到另一个女人手上,打那时起,他们就开始懂得,不要对某个人太在乎,不要对某种关系抱太高的期望。
- ⏱ 2023-08-11 19:41:33
📌 哲学最大的任务是拓展我们对可能性的感知。为了证明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或概念以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 ⏱ 2023-08-23 22:17:51
何为启蒙?
📌 卢梭让他着迷。读卢梭不是件容易的事。康德后来写道,卢梭的句子得读上好几遍才能弄明白,但文章语句优美,令他着迷。这一经历如醍醐灌顶,正如我们在前文所引康德的自传性笔记中所看到的,是卢梭改变了他的生活,唤醒了他内心真正的渴望。他还把卢梭称作思想界的牛顿,这在18世纪乃是最高形式的赞美。很多读者把卢梭的批判误解成是对浪漫主义的呼吁,但康德在解读卢梭作品的时候却是把他置于启蒙运动之中。这是对的。
- ⏱ 2023-08-11 19:41:33
📌 康德说理性是我们的最高能力,因此人们就把他和恐怖统治及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相提并论,温和一点则斥他阴沉严厉、有点疯狂。这样做的读者完全误解了他的理性概念。康德所讲的理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能力,以及找到最好的途径以达到任何你碰巧希望它明天就发生的目标的能力。但在康德看来,这些能力属于理性中平庸的类别。他所讲的理性的真正运用比这些要重要得多:形成指导我们行动的真、善、美诸观念的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理性可以指向本性,从而确证我们最深层的渴望。
- ⏱ 2023-08-11 19:41:34
打破枷锁
📌 我们本来是要做成年人的;而法律和社会又把我们变成了孩子。达官、富人和国王,全都是小孩,他们看见别人殷勤地去减轻他们的痛苦,就产生了一种幼稚的自大心理,并且以得到别人的照料而感到骄傲,他们没有想到,如果他们是成人的话,别人是不会对他们如此殷勤的。
- ⏱ 2023-08-13 22:43:18
📌 任何一个具体的物件——美食或高新科技玩具——本身都不是邪恶的。问题在于它们制造虚假的需求并令我们产生依赖。购买最新款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快乐比起忘记给它充电所产生的焦虑与困扰要短暂得多:突然间你感到无助。就连接受高科技比较慢的人也不记得没有这些技术之前生活是什么样了。统治社会的人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的依赖性;他们利用所掌控的权力尽一切可能地培养我们对奢侈品的口味,让我们误以为拥有的奢侈品越多就会越性感、越满足。他们借此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思考真正限制我们生活的问题。你可以走进电子产品店,选择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
- ⏱ 2023-08-13 22:44:48
📌 卢梭继而写了《论不平等的起源》,指出不平等和私有财产是人类一切苦难的根源,似乎在倡议人们回归到自然状态。
- ⏱ 2023-08-13 22:45:43
📌 伏尔泰应该没有认真读过卢梭的书。还必须指出的是,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附和伏尔泰的看法,认为卢梭呼吁回归自然状态。但并非如此,虽然卢梭也认为自然状态比我们所处的状态要好得多。只泛泛读过卢梭自认为最富才华的佳作《爱弥儿》的人可能会赞同那些哲学家的质疑:卢梭主张,要想发展成熟的道德性格需要禁止孩子接触书籍和社会,这是要求孩子拒绝所有书籍和社会提供的东西。这些读者应该读得更仔细一些,因为《爱弥儿》是有史以来最清晰最详尽的启蒙运动指南。如果爱弥儿最初处于无知状态,那么更好的办法只能是摆脱无知。
- ⏱ 2023-08-13 22:46:38
📌 一本书也不要?卢梭抨击文化是出于意识到文化的力量。他极度清楚文化是可以怎样牢牢地奴役我们。让我们来看看文化奴役我们的方式:如果你够幸运,它可以给你带来收入;只要有人鼓掌,它还可以给你些微的自尊感;它甚至可能给你带来绝妙的时刻,你享受其中以至于忽略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伦理面向。只有充分意识到文化的力量才能意识到文化控制我们的能力。
- ⏱ 2023-08-23 22:19:21
📌 卢梭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大哭,因为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让他早点习惯不能给别人下命令,因为他不是他们的主人,也不能对事物下命令,因为它们听不到”。然后他举例说明,孩子不会认为自然的痛苦是不公正的,也不会把自然的限度看成是限制。“饼干没有了”和“你不能在晚餐前吃饼干”引发的反应截然不同。如果要把孩子教育成追求自由的人,就必须教育他顺从自然的要求,而非顺从其他。如果他打破了窗户,他受到的惩罚不是人为的处罚,而是他睡觉时只得挨冻。
- ⏱ 2023-08-21 19:52:55
📌 卢梭和康德告诉我们,自由是你遵守你为自己设定的准则的能力。自由不能被简单地看成是做你现在想做的任何事;那样的话你会被任何一时的兴致和一闪而过的念头奴役。真正的自由意味着控制你整个生活,学会做计划、承诺和决定,为你的行为结果负责。
- ⏱ 2023-10-26 09:40:24
📌 卢梭对男孩教育的主张强硬激进,而他对女孩教育的议论则令人失望。男孩要在不受习俗羁绊中成长,而女孩则要培养成循规蹈矩的人——因为,卢梭说,男人应当只顺从自然权威,而女人则要顺从男人。
- ⏱ 2023-08-21 19:54:32
📌 众所周知,卢梭尊崇柏拉图,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接受同等教育的男人和女人将具有同等的能力、权利和责任。但柏拉图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异数;直到两千年后才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撰文批判性别歧视。我无意猜测为什么卢梭倒退了这么一步,但我认为他关于女性教育的无稽之谈不会危及他的理论核心。
- ⏱ 2023-08-21 19:54:54
📌 卢梭对抽象意义上的孩子充满柔情,但却冷酷无情地决定了自己孩子的命运,这两者之间无法调和。
- ⏱ 2023-08-21 19:55:32
二、幼年、童年、青年
📌 对婴儿来说,世界本身就是奇迹,世界上的星星点点都是奇迹。看到婴儿琢磨着一串钥匙或者一片皱纸,这时你不仅会看到玩耍和科学不可分,而且会感到惊叹和好奇,几可以称之为宗教——如果婴儿有神圣和世俗概念的话。
- ⏱ 2023-08-21 19:58:03
📌 我们羡慕那样一种我们再也找不回的好奇,因为每次好奇的体验都需要惊讶的元素。高普妮克认为,我们旅行的时候,是像婴儿一样地体验这个世界,我们周围的新鲜事物引发了更加鲜活生动的意识和注意力。在非常特殊情境里的某些时刻,确实如此,但无法长久持续。
- ⏱ 2023-08-21 19:58:15
📌 据心理学家估计,我们在三岁之前学到的东西比以后一辈子学到的都要多。有些东西是湿的,有些是长棍形的,有些很硬会伤到人,有些很软可以用手捏出不同的形状,动物不是石头也不是蔬菜,白天过后是夜晚然后又是白天,孩子会长大成人而树或狮子却不会。这样的发现太多了,根本记不过来,更不用说去数了,但孩子们确确实实掌握了关于世界的这些真理。他们为什么不一直这样探索下去呢?
- ⏱ 2023-10-26 09:39:34
📌 婴儿的饥饿需要安抚,正如他的探索需要回应一样。一个情绪低落或有虐待倾向的监护人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当婴儿在寻找解决途径的时候,不称职的监护人看到的只是乱糟糟一团。每次玉米粥洒出来,总是落在地上——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不再感到惊奇,我们就无法对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展现出来的活泼生气做出回应——我们一点一点地扼杀了这种生气。既然我们早已忘记了自己是如何了解到地心引力的,既然我们得负责擦干地板以免跌跤,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压抑某些东西或抱怨某些东西。不过,如果我们对孩子的需求做出足够的回应,我们就会鼓励他信任这个世界。
- ⏱ 2023-08-21 20:00:17
📌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会信任社会,同时又认为不可能达到完全信任。他说了长牙这件事。再幸福的孩子也不能幸免长牙的痛苦,与此相伴,孩子的世界出现了好与坏的分化。孩童的牙齿从嘴里长出来,而这张嘴以前是快乐的主要源头。更糟糕的是,长牙的疼痛只能通过咬东西来缓解——但妈妈却要把嘴里的东西拿走。
- ⏱ 2023-08-21 20:01:09
📌 我见过婴儿听到风吹树叶沙沙作响就唔唔叫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人们可以不断地感受到自己因为看到孩子把事情弄对而产生的兴奋,孩子知道了行动以及与世界的互动意味着什么。每一个发现都是一次胜利,它肯定了两件事:孩子自身力量的增长和世界的透明性。孩子在天赋的人之理性倾向的驱使中生长着,去追寻康德所说的无条件的绝对者(Unconditioned)
- ⏱ 2023-08-21 20:20:29
📌 也许你可以向孩子解释清楚雨、风和雷的关系,但是你解释得越好,孩子提的问题就越多。即使是气象学家最后也会无助地大叫:因为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 ⏱ 2023-08-21 20:21:04
📌 任何不能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的答案都是零碎而令人沮丧的。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就必须回答为什么世界作为整体恰恰是这个样子的。而唯一真正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能是:因为它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 ⏱ 2023-08-21 20:21:51
📌 世界应该是合理的,正是这一想法引导我们尽力去理解世界。这个想法对于人类理性来说非常自然——我们的经验也证实了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理解世界——我们不能因为有这样的期望而受责备。莱布尼兹没有真的认为凡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他将之归结为时间问题:在他看来,只要我们的生命足够长,无条件的绝对者在原则上并非不可企及。正是完美世界的想法驱使我们接近它:我们在科学和艺术中寻求理解,为追求社会公正发动变革。倘若我们达到了无条件的绝对者,那就再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东西了;我们就会被推回到类似于婴儿早期的状态。
- ⏱ 2023-08-21 20:24:07
别再被愚弄了
📌 哲学史上最愚蠢的看法之一,就是认为心灵和头脑必须分开,而且其中一个必须胜过另一个。
- ⏱ 2023-08-21 21:01:13
📌 康德的论述显然带有自传色彩;他写道,是卢梭改变了他的人生,为他指明了方向,而让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觉醒过来的则是休谟。
- ⏱ 2023-08-21 21:04:46
📌 出于对卢梭的同情(他想知道卢梭的书接下来会写些什么),休谟在英格兰为这个瑞士逃亡者安排了避难所。但是,除了对传统宗教的厌恶外,他们就没有别的共同点了,两人的关系很快就恶化。关于他们关系恶化的传言大都说错在卢梭,他指责休谟煽动针对他的阴谋。但不管他们争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很难想象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如何相处。卢梭怀疑讽刺,休谟怀疑的是真挚;卢梭因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提出重塑世界的要求,休谟倾向于放弃应然。休谟写道,如果一本书既无关乎数学推理,又无关乎实在事实,那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中,“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数学与实在事实:很明显,应然两者都不是。
- ⏱ 2023-08-21 21:08:05
📌 我在什么地方?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哪些原因获得我的存在,我将会返回到什么状态?……我被所有这类问题迷惑了,开始想象自己处在最可怜的情况中,四围漆黑一团,我完全被剥夺了每一个肢体和每一种官能的运用能力。(《人性论》卷一)他接着说,幸运的是,只要一顿美餐、一局双陆棋和一两位开心谈笑的朋友就可以驱散“这种哲学的忧郁和昏迷”,几杯雪利酒下肚它们就显得荒唐了。
- ⏱ 2023-08-21 21:11:23
不满足的心灵
📌 待你长到有能力拿起像本书这样的书时,你就已经知道了,世界不是你的世界,而你别无选择。在很小的时候感受到的新奇可能还会在某些时刻再度出现;美妙的乐曲、迷人的风景、新的爱情故事,自己生孩子,这些事情都会再次激发新奇之感。
- ⏱ 2023-08-21 21:13:20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很多事情在重复,重复得越多,惊奇的事物就越少。惊奇褪去后,热情也会消退。事实是同样的,但你的感觉不再灵敏强烈。这不是恩惠吗?生活固然变得昏暗不明,但也变得不那么令人感伤。
- ⏱ 2023-08-21 21:14:19
📌 你学会了不要太依赖身外的事物,朋友和运气都可以失去,你看到过洪水、饥荒或战争夺走生命。你得出这样的结论:解决办法只能从内心寻找。你不能控制很多事情,但是通过决心和实践可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少可以确保外界发生的事情对你的影响小一点。你已经在原则上接受了你和世界之间的间距。世界是不稳定的,有时候是不可信的,而且广阔无垠;相反,你的灵魂非常有限,但可以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你把目光转向内部,你会睡得更香,受到的伤害更小,因为好的灵魂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造就的。
- ⏱ 2023-08-21 21:15:40
📌 ,康德可以说是西塞罗或奥勒留专家,想来受过他们的影响。康德最著名的伦理著作一开篇就提醒我们,如果缺乏美德,命运的馈赠无论是权力与财富,还是健康与幸福都将一文不值。因此,唯一的善,其本身就是善的善,乃是善良意志。
- ⏱ 2023-08-21 21:17:32
📌 尼采把斯多葛主义叫做奴性道德,是弱者给予弱者的安慰。这是对埃皮克提图(Epictetus)的冷嘲热讽,他正是出身奴隶阶层。当然,虽然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人物里有像奥勒留这样的皇帝。奥勒留看到命运变化无常,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认为我们能控制的事物上,即我们灵魂的内在。在康德看来,这意味着斯多葛学派犯下了不诚(bad faith)的双重罪。康德自称是先验心理学家,但他依然是卓越的普通心理学家。康德清楚且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自欺欺人的倾向。
- ⏱ 2023-10-25 12:34:30
📌 休谟的怀疑论之所以比古希腊智者更有力量,不仅是因为文辞优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建立在牛顿物理学理论之上,这一理论模式为理智成就设置了新的标准。不同于之前出现的任何模式,牛顿似乎展示了一种绝对确定的知识模式;自那以后,科学及其他所有学科都要有可靠的数据。年轻的休谟认为,那些不包含数学公式或对经验直接观察的东西必须付之一炬,因为它们只包含幻想。这样的东西不仅包括独断论的形而上学,而且还包括我们的生活建基其上的大部分假设。
- ⏱ 2023-10-25 12:36:08
📌 就是这种理性可以使他们追问为什么苹果会往下掉,为什么月亮与潮汐相联系,以及是否有解释这些现象的普遍法则。如果没有休谟看不上眼的理性能力,他所崇拜的牛顿很可能还困在果园里呆望着苹果树。
- ⏱ 2023-10-26 09:12:09
📌 坚持认为一个可能杀死你、折磨你或把你投入牢狱的体制应该有所改变,这需要勇气,而对于能够这样做的人我们会给予应有的尊重。这种勇气从来不是容易的事,但它通常是直率的。人们往往更容易忍受各种各样的嘲弄,很多民主社会借此打压批判者。比起其他的不适感,我们往往更畏惧尴尬,这一事实本身就令我们尴尬,但事实就是事实。
- ⏱ 2023-10-26 09:19:47
三、成年
📌 成长是一个过滤父母为你所做的所有选择的过程:你不得不听音乐,因为它就在你够不到的播放机里播放着;你不得不信教,因为你被带去听布道;你得坐在不是你开的车里去度假;当父母因换工作而搬家时,你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还有一系列的普遍价值,直到你长大后从家庭走向社会,遇到别的价值才意识到它们是一种价值。
- ⏱ 2023-10-26 09:15:14
📌 正如卢梭在1763年指出的,习惯了乖乖坐在那里听无聊的老师滔滔不绝讲课的学童,成年后听到政客说谎是不大可能站出来提出异议的。
- ⏱ 2023-10-26 09:15:24
📌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岁之前学会了第二门语言,他的大脑就被塑造成更容易学会第三甚至第四门语言。)
- ⏱ 2023-10-26 09:16:21
📌 一位好母亲……一开始几乎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少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跟孩子逐步增强的面对母亲未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相应。母亲没有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有助于孩子适应外部实在。
- ⏱ 2023-10-26 09:17:44
📌 也许你是无神论者,但如果不读宗教巨著,就无法了解世界历史,也不知道当今世界的诸多方面。
- ⏱ 2023-10-26 09:18:46
📌 除非你是一个大国的外交部长,否则即使是真实的新闻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跟你没关系。“那么我的工作呢?”如果到目前为止你做得很好,那就不需要由它摆布了。我们不需要用科学调查去证明网络带来工作效率:诚实的内省会让你发现这一点。但人们确实展开过科学调查,显示的数据略有不同。最近德国的一份调查显示,我们平均每周浪费了两个工作日写一些没有人真正需要的邮件;而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得出的结论则是,百分之八十的在线工作时间非常低效;而英国最近的一份调查则统计出每年网络摸鱼(Cyberloafing)的成本高达数十亿英镑。
- ⏱ 2023-10-26 09:21:01
旅行
📌 萨特和波伏娃的旅行既频繁又漫长,极耗体力,在今天几乎难以复制。萨特说这样的旅行不仅使他内心狂喜,而且还给他带来许多其他的东西。这样的旅行无疑会使你更加贴近你离开家想看的事物,不管是壮观的自然风光还是激起我们好奇心的人居世界。
- ⏱ 2023-10-26 09:22:49
📌 2012年,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有10.35亿人去国外旅游。大部分人都是跟同胞组团去的,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似的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与其说是在看风景,倒不如说是在选背景拍照,然后被带去商店购物,而商店里的东西在国内也能买得到。这样的经历阻碍了人们去真正了解他们所造访的国家,当地人看到这样的旅行团避之唯恐不及——除非他们要卖东西给游客,他们脸上堆砌着笑容掩饰着内心的窃喜,拿到钱后笑容就消失了。化用桑塔耶那的用语,很难想象,当地人会喜欢汹涌而至的游客,赫尔墨斯也不可能喜欢他们。
- ⏱ 2023-10-26 09:23:40
📌 只有当你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支撑着你。你会经常对你不理解的事物点头微笑。你会在那些曾经看起来那么容易的任务面前感到力不从心,以前从未想过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完成这些任务。你感到崩溃、孤独,也许加缪的话会给你带来安慰:正是恐惧让旅行变得有价值。你每天都会在新的世界里有新的发现,同样会感到孩子般的好奇心
- ⏱ 2023-10-26 09:25:09
工作
📌 对古代哲学家来说,工作是奴隶或女人做的事,不值得抱以兴趣。
- ⏱ 2023-10-26 09:25:38
📌 马克思认为,在真正的人类社会,我们所有的劳动能力都将得到发展:我们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吃过晚饭后研究哲学。
- ⏱ 2023-10-26 09:26:22
📌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再干手艺活,而“手工”也变成了一个与“爱好”相关的词,被用作给小孩子或老年痴呆症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因为他们做的东西没有价值,语言往往会掩盖而不是揭示真相。
- ⏱ 2023-10-26 09:27:48
四、为什么要成长?
📌 为什么要成长?简短回答:因为它比你想的要难,难太多以至于你想抗拒。
- ⏱ 2023-10-26 09:29:05
📌 1968年,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甚至写道:“当今所有的教育都是治疗:通过各种可能的社会手段解放人,而这个社会本身迟早会把人变成畜生,即便人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 ⏱ 2023-10-26 09:29:35
📌 有一项研究对大脑进行扫描,发现年纪大的人淡化了对负面事物的记忆。这意味着老化的海马体筛选愉快的经历而压制不愉快的记忆。另一项研究比较了30岁和70岁的人对诋毁他们的人的反应。两组人都很忧伤,但只有年轻人真正为此生气。这说明年长的人更容易控制情绪
- ⏱ 2023-10-26 09:30:07
📌 成长意味着认识到生命中没有一个阶段是最好的,因此下决心享受每一秒能够抓住的快乐。你知道分分秒秒都会过去,一旦辜负了就再也体验不到。
- ⏱ 2023-10-26 09:42:19
📌 问问你自己,问问你的任何一个熟人,他们是不是愿意再过一次他们近十年或近二十年间的生活。他们说,不!未来的二十年将要更好一点……所以在最后,他们发现,他们是同时在控诉着生命的短暂,以及生命的空虚和烦恼(人生的痛苦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调和种种矛盾)。
- ⏱ 2023-10-26 09:33:08
📌 十八至三十岁之间的人常被告知,他们处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尽管这十年往往是最艰难的——在结构性规范和经济稳定性瓦解的时代,这一时期尤为艰难。但是,人们不是鼓励年轻人下决心成长,从而克服其间复杂的怀疑和挣扎,相反,年轻人听到的只是,成年之后的状态不会更好。“享受生命中最美丽的岁月”听起来令人愉快,但是这隐含了不祥的信息:接下来的岁月只会更糟糕。
- ⏱ 2023-10-26 09:34:23
📌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起初是婴儿,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然后是背着书包、脸蛋粉嫩的学童,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他恋人的眉毛。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七场)
- ⏱ 2023-10-26 09:36:00
读书笔记
二、幼年、童年、青年
划线评论
- 📌 正是完美世界的想法驱使我们接近它:我们在科学和艺术中寻求理解,为追求社会公正发动变革。倘若我们达到了无条件的绝对者,那就再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东西了;我们就会被推回到类似于婴儿早期的状态。 ^225207353-7KDxh0L8l
- 💭 只要我们的生命足够长,无条件的绝对者在原则上并非不可企及。正是完美世界的想法驱使我们接近它:我们在科学和艺术中寻求理解,为追求社会公正发动变革。倘若我们达到了无条件的绝对者,那就再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东西了;我们就会被推回到类似于婴儿早期的状态。
- ⏱ 2023-08-21 20:25:04
不满足的心灵
划线评论
- 📌 你得出这样的结论:解决办法只能从内心寻找。你不能控制很多事情,但是通过决心和实践可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少可以确保外界发生的事情对你的影响小一点。你已经在原则上接受了你和世界之间的间距。世界是不稳定的,有时候是不可信的,而且广阔无垠;相反,你的灵魂非常有限,但可以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你把目光转向内部,你会睡得更香,受到的伤害更小,因为好的灵魂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造就的。 ^225207353-7KDABj6SJ
- 💭 名句啊
- ⏱ 2023-08-21 21: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