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全球通史之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同古典时期一样,中世纪也是以各种侵略拉开序幕的:古典时期开始时有多利安人、雅利安人及中国周朝人的侵略,中世纪肇始时有日耳曼人、匈奴人和突厥人的侵略。不过,与古典时期不同,中古时期的各个世纪都是以相似的、连绵不断的侵略宣告结束;这些侵略实际上影响了欧亚所有地区。

从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武士靠侵略不仅占领了他们的发源地整个中东地区,而且最终占领了北非、西班牙、巴尔干半岛、印度、东南亚以及中亚大部分地区。突厥人和蒙古人征服的地区更为广阔,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他们占领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大半个欧亚大陆。

1. 伊斯兰教的兴起

600年至1000年的几个世纪中,伊斯兰教的出现,是欧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穆斯林武士的惊人征服,和大约1000年前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一样,统一了整个中东地区。

1.1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它不仅为信徒们提供宗教戒律,而且为个人和公众生活提供明确的指导。与基督教世界不同,伊斯兰教国家中并不存在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之间、现世与教会之间的严格区分。

穆罕默德,生于约570年。穆罕默德40来岁时,经历了一段精神极度紧张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他开始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选他当亚伯拉罕、摩西和耶稣的继承人。

622年,穆罕默德移居麦地那,阿拉伯人称这一事件为“希吉拉”,伊斯兰教历则以这一年为纪元元年。穆罕默德逐渐说服了麦地那的阿拉伯人接受他的宗教信仰,并以他的教义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神权政治国家。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穆罕默德的岳父艾卜伯克尔当选为哈里发,只意味着他是信仰的守卫者,而非宗教领袖。634年,欧麦尔当选为哈里发。

1.2 征服时期

636年,阿拉伯人在约旦河支流耶尔穆克河的河谷中,赢得了对拜占庭人的决定性胜利。他们乘迷眼的沙暴发动进攻,几乎全歼由希腊、亚美尼亚和叙利亚基督徒组成的混合部队。

他们向西进入埃及,向东进入波斯。欧麦尔的哈里发继承者们,在宗教热情和游牧民贪婪之心的驱使下,继续举起伊斯兰教的旗帜,乘胜对外征战。

在北非,阿拉伯军队得到当地柏柏尔皈依者的增援,迅速进入摩洛哥,然后,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班牙。711年,他们战胜西班牙的最后一个西哥特国王罗德里戈,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法国。不过,732年,在法国的图尔,他们却被查理·马特打败。

750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建立,阿拉伯军人不再是享有薪俸的特权阶层,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加入市民和农民的行列,另一部分则重新退回到游牧生活。伊斯兰教不再仅仅是上层骑士贵族的宗教信条,而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文明。

image-20220516170953923

750年世界地图

1.3 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哈伦·赖世德统治时期,阿拔斯王朝达到鼎盛,然后便衰落下去。到9世纪中叶,哈里发已失去对军事和行政的控制,并逐渐被土耳其雇佣军随意废立。

十字军由北入侵,占领了西班牙、西西里和叙利亚,而这三个地区穆斯林的不和也为十字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在西西里岛,1040年,当地王朝灭亡后爆发了内战,这对诺曼底人从意大利南部入侵该岛十分有利。到1091年时,整个西西里岛被征服,混杂的基督教——穆斯林居民沦于诺曼底国王的统治。

同样,在西班牙,伍麦叶王朝于1031年被推翻,整个国家分裂成许多小国,由各“党派”即代表各民族的宗派进行统治。穆斯林西班牙的分裂,使北部基督教国家能向南扩张。到1085年,他们占领了重要城市托莱多。到13世纪末,穆斯林只剩下半岛南端的格拉纳达。

叙利亚的情况则不同。这里,几个伊斯兰国家自相残杀的战争,使十字军从1096年起迅速向前推进,抵达叙利亚海岸,进入巴勒斯坦,建立了四个国家:埃泽萨伯国(1098年)、安条克公国(1098年)、耶路撒冷王国(1099年)和特里波利伯国(1109年)。

萨拉赫丁,即西方人所称的萨拉丁,结束了这种分裂状态。他统一了穆斯林叙利亚和埃及,包围了十字军公国,于1187年开始反攻。他在1193年逝世以前,已收复了耶路撒冷,把西方人从所有地区驱逐出去,只剩下一条狭长的沿海地区。随后一个世纪中,这一地区也被占领,穆斯林的再征服宣告完成。

2.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为惊人的发展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从辽阔的原居住地中亚向四处扩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历史成就是,他们共同改变了游牧民与文明之间的传统关系。在这几个世纪中,突厥人和蒙古人耀武扬威,几乎占领了除遥远的边缘地区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

第一阶段(1000—1200年),突厥人兴起。突厥人先是充当阿拔斯王朝的雇佣军,随后便统治了这个王朝。他们赋予行将灭亡的伊斯兰教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并击败拜占庭和印度斯坦,将其疆土扩张到小亚细亚和印度北部。

第二阶段,即13世纪,蒙古人开始入侵。蒙古人不仅吞并了中亚、东亚和俄罗斯,而且侵占了穆斯林中东,从而突然终止了穆斯林突厥人的扩张。

1271年,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建国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

最后一个阶段(1300—1500年),蒙古帝国崩溃。蒙古帝国的崩溃为突厥人的复兴,为伊斯兰教突厥人再度进入基督教欧洲和印度斯坦扫清了道路。

2.1 突厥人的入侵

突厥人是一个语言群体,而不是一个种族群体。他们都因说突厥语系的某种语言而共同联结在一起。虽然他们是一个种族上混杂的民族,但一般说来,他们看上去更像高加索种人,而不像蒙古种人。

野蛮的突厥异教徒屈服于高级文明的诱惑,皈依了伊斯兰教。突厥人开始进入哈里发王朝的军事机构。在哈里发军队中,日益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随着哈里发王朝的日渐衰弱,突厥在巴格达废立统治者,并将哈里发们相继监护起来。

image-20220517094129104

970年世界地图

大约970年,突厥民族的一支——塞尔柱人——顺利越过边境,进入穆斯林地区,不久便独揽了那里的政权。1055年,当哈里发宣布塞尔柱酋长托格卢尔·贝伊为“苏丹”即“有权力的人”时,这一政权被正式承认。

1071年,塞尔柱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11世纪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而且一直存留到现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衰亡的原因应追溯到1071年。

image-20220517094409758

1071年世界地图

马哈茂德(997—1030年),他以阿富汗的加兹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此后,旁遮普一直是穆斯林地区。马哈茂德及其追随者受极端的伊斯兰教一神论的激励,来到印度,不仅为了掠夺,而且为了改变异教徒的信仰,或消灭他们。

突厥人之所以能不太费力地征服一个人口远远超过他们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印度人还在使用过时的军事战术。印度步兵自吹自擂的象队,对抵抗穆斯林骑兵毫无用处。印度的种姓制度同样具有破坏作用,它使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

因为阶级分化将压迫者地主同农民分隔开来,使社会等级更加支离破碎。人民大众或是采取不关心的态度,或是欢迎侵略者,信奉他们的宗教。在现代英国统治者能像前突厥人苏丹那样,从德里统治印度,原因也就在于此。

2.2 成吉思汗的征服

铁木真,生于1162年,1206年,在蒙古各部落酋长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

13世纪初期,欧亚大陆的力量对比却完全不同了。中国这时已分成三个小国:统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党项人建立在西北的西夏王朝。中国的西面,是建立在绿洲城市如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基础上的喀拉汗国;喀拉汗国西边,奥克苏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国花剌子模,再往西就是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但是,花剌子模和阿拔斯王朝这时均处于衰落时期。

1205年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为附庸国。1211年他进攻中国的北方,占领了长城以北地区,然后于1213年,突破长城防线,进入黄河流域。到1215年,他已劫掠占领了北京。

1218年,成吉思汗灭西辽,至此他已接近了花剌子模边境,并于1219年至1221年占领了这个国家。

2.3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位为大汗。在位期间(1229—1241年),他继续对欧亚大陆两端约相距5000英里的中国和欧洲征战。在中国,1234年蒙古人歼灭了北方金朝的残兵,随即进攻南宋。宋兵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45年,最终南宋亡国。

1240年夏,蒙古人从高加索基地再次进攻俄罗斯南部,到12月,占领了俄罗斯古都基辅。第二年,蒙古人继续西侵,进入波兰和匈牙利,蒙古军队控制了从亚得里亚海到日本海的欧亚大陆广大地区。

1237年秋,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奉命率兵15万人向西进攻欧洲。他越过伏尔加河中游,进攻俄罗斯中部各公国,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城镇,其中包括当时不太重要的城市莫斯科。

1242年春,蒙古传来窝阔台大汗去世的消息,于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穿过巴尔干地区,撤回伏尔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国;因其帐殿金色,故名为金帐汗国。

窝阔台的继承者们决定完成对中国南部的征服和取代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1277年,蒙古人占领了南方大港广州。新大汗忽必烈将帝国首都从蒙古的哈拉和林迁到华北的北京。然后,他又发动了新的战争:从陆路侵略印度支那和缅甸,经水路进攻爪哇和日本。

与此同时,其他蒙古军队在中东横冲直撞,于1258年占领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1260年,埃及马木留克军队却在巴勒斯坦出人意料地大败蒙古人。就像其在日本和爪哇的类似失利标志着它在远东的衰败一样。蒙古帝国便迅速瓦解,其瓦解几乎同其建立一样迅速。

image-20220517093503789

1280年世界地图

2.4 蒙古帝国的衰落

蒙古人衰败的基本原因在于,相对于被征服民族,他们人数太少,过于原始。蒙古人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这就是其帝国创立后不久即崩溃的根本原因。

作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国名义上的君主,其实他的权力仅限于中国。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与他争夺大汗王位,经过四年的斗争,忽必烈才取得胜利。后来,他的控制着突厥斯坦的堂弟海都也与他争位,从而引发了长达40年的内战。蒙古帝国的毁灭,不仅是由于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还由于王朝内部的争斗。

在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的同时,旭烈兀也变成了波斯的统治者,建立了所谓的伊儿汗国。1295年,旭烈兀的继承者尊伊斯兰教为国教,这反映并促进了伊朗——伊斯兰教环境对蒙古人的同化。同样,高加索山另一边的金帐汗国也自行其是,接受了当地东正教文化和正统的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

2.6 突厥人的复兴

由于蒙古人人数极少,他们不断地招募大批突厥人入伍。然后,随着蒙古帝国的分裂,这些穆斯林突厥人迅速地崭露头角,就如同蒙古人入侵前他们在哈里发王朝中那样。

帖木儿,欧洲人称为泰摩兰。他于1370年占领撒马尔罕,由此向各处出击:首先消灭了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儿汗国,然后打败了俄罗斯的金帐汗国和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甚至还侵入印度,洗劫了德里。

帖木儿帝国的疆土从地中海延伸到中国;他在1405年去世之前,正准备入侵中国。他去世之后,其帝国的分裂比蒙古帝国还要快。

image-20220517101422356

1402年世界地图

其时,在中东,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损害拜占庭的情况下,使伊斯兰教的疆土不断扩展。1299年,这些土耳其人的首领奥斯曼摆脱塞尔柱君主的统治,宣布独立,并将他的国家从地位低下的小国,发展成为以其名命名的、伟大的奥斯曼帝国。

1362年,土耳其人占领阿得里安堡,1384年,夺取索非亚,从而包围了君士坦丁堡。

1402年,帖木儿打败土耳其并俘虏了他们的苏丹,随后几十年,他们被迫转移。但是,帖木儿的统治只是昙花一现,1405年他的去世使奥斯曼土耳其人获得自由,得以重建他们的统治,继续对外侵略。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终于攻陷君士坦丁堡,成为多瑙河以南、除威尼斯控制的几座沿海堡垒以外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主人。

2.7 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

1000年至1500年间,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的一个结果是在欧亚大陆出现了新的力量对比;在这一力量对比中,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力量。在这5个世纪中,伊斯兰教传遍欧亚大陆,使其领土几乎增加两倍,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1240年后的几十年里,阿拉伯突厥人控制着中亚和中东,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到1500年,伊斯兰教的继续扩张,还使它成为一股世界性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中东的势力。这一点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事务的进程。

现在印度半岛之所以并立着巴基斯坦和印度,穆斯林政治集团之所以在东南亚影响甚大,伊斯兰教之所以成为非洲的一股强有力的、迅速发展的势力和在全世界有10多亿信徒的信仰,原因皆在于此。

印度和拜占庭均被伊斯兰教征服,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中国虽然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并于1368年将他们驱逐出去,但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优势感——一种对外国以及蛮族的所有东西近乎本能的敌意和轻蔑。

1480年,俄罗斯也取得了推翻蒙古统治的胜利,但长久的创伤依然存在。这个国家已拒绝西方吹来的清新之风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而且,蒙古人的思想和习俗已为莫斯科大公国和东正教的专制主义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般格局中,唯独西方是个例外。只有西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出现了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文明。这一新文明立即表现出自身的优越性,不仅传入欧亚大陆,而且传遍全球。蛮族侵略的毁灭性冲击,是形成西方这种独特性的原因所在;它埋葬了古典文明,让新观念和新制度得以生根、繁荣。

3.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是欧亚大陆的历经蛮族侵略而幸存下来、从古典时代不间断地持续到近代的几个传统文明之一。但是,这段完整的、持续了1000年的历史,最终意味着废弃和灭绝,尤其是从政治的意义上说。

拜占庭它不仅遭到来自多瑙河北岸的蛮族的一系列侵略,而且遭受了好扩张的西方的进攻;西方的进攻则是取威尼斯商人和诺曼底骑士的形态进行的。

与此同时,拜占庭还遭到了来自复兴的东方的袭击,首先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入侵,然后是来自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

image-20220517102452649

3.1 拜占庭的出现

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首都,在帝国统治的连续性和范围方面,能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辉煌历史相媲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此城重建为新罗马时,这里已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扮演拜占庭帝国首都这一新角色历时1000年,直到1453年落入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

公元476年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皇帝在罗马被废黜之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仍认为自己是恺撒的继承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482-565)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从蛮族那里夺回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

image-20220517105352857 > 565年世界地图

查士丁尼死后不久,一个新的蛮族部落伦巴第人,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同样,在多瑙河边境,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向南涌入巴尔干地区;而在东部,波斯人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在君士坦丁堡对面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安营扎寨。

在伟大的赫拉克利乌斯皇帝(610—641年在位)的领导下,拜占庭对周围的敌人进行了反击。627年希拉克略大败波斯人,迫使他们将所占领的拜占庭领土全部退回。

伊索里亚王朝的统治者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趁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之际,夺取了政权。他不仅粉碎了阿拉伯人的围攻,而且将他们赶出了小亚细亚。在他统治末期,帝国边境比较稳固,但与查士丁尼时期的疆界相比已大大缩小。意大利已丢失给伦巴第人;巴尔干北部丢给了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丢给了阿拉伯人。

8世纪时兴起的拜占庭帝国,比查士丁尼的短暂的帝国小得多,但是,正如我们已提到的,它也显得更加和谐一致。它已去除了东、西方诸省的各种种族、文化和宗教的成分,剩下的核心基本上是希腊的东西。

3.2 拜占庭的黄金和衰落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拜占庭人仍称自己为罗马人,但希腊语无论作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是帝国通用的语言。

1025年,拜占庭皇帝巴西尔去世时,拜占庭帝国的显赫地位似乎是稳固的、未受到挑战的。北部边境以多瑙河为固定界线。这时,阿拉伯伊斯兰教世界已经分裂,不再构成威胁。不过,在巴西尔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帝国便陷入困境。

塞尔柱人在一次重大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庭皇帝,这一战役使小亚细亚由希腊人的基地变成突厥人的根据地。两位彼此竞争的拜占庭皇帝为了争夺王位而开战,他们各自雇了突厥军队互相争斗。于是,突厥人能随意进入小亚细亚,渐渐地将小亚细亚从希腊拜占庭势力的基地变成了突厥民族的中心地。

精明顽强的康尼努斯皇帝[亚历克赛一世](1081—1118年在位)挽救了似乎即将灭亡的拜占庭帝国。他向西方基督教世界求援,反对穆斯林塞尔柱人。他得到的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数量有限的外国雇佣军,而是一批批难控制的十字军。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拉丁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是拜占庭衰落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尽管1261年拜占庭帝国得以恢复,但再也没能从拉丁人征服的创伤中复原过来,而是一直处于无依无靠的虚弱状态,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为止。

3.3 拜占庭的灭亡

1204年,得胜的拉丁人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他们的封建国家。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在塞萨洛尼基建立了一个拉丁王国,在希腊建立了几个拉丁国家。

1261年,拉丁皇帝和威尼斯殖民者未进行任何抵抗,便逃离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亚皇帝米海尔·巴列奥略庄严地迈入首都,在公众的欢呼声中,住进帝国皇宫。

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个阶段的历史,是从1261年米海尔·巴列奥略收复君士坦丁堡开始,到1453年他的继承者君士坦丁·巴列奥略同突厥人作战、在首都城门被杀结束。

在这近两个世纪中,恢复后的帝国仅由君士坦丁堡和塞萨洛尼基这两座城市及其周围小块不稳定地区和两个属地组成。这个可怜的残存帝国的前景,几乎不比前拉丁帝国更有希望。

帝国还因宗教纠纷而被削弱。由于希望获得西方的援助以抵御日益逼近的土耳其人,皇帝们同意让东正教会归顺罗马教皇。“伊斯兰教比罗马教皇更好”,这就是人民大众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暴行和意大利商人的盘剥给出的针锋相对的回答。

3.4 拜占庭的遗产

几个世纪以来,拜占庭一直是整个地中海盆地的经济发动机,而它的货币则是国际标准交换媒介。在文化领域,拜占庭挽救了古代文化艺术珍品,并将它们同它自身的遗产一起传给了子孙后代。

拜占庭艺术这时也以石头建造的教堂、镶嵌画、湿壁画、绘画,尤其是肖像画的形式被引入俄罗斯;在这些方面,俄罗斯人极为出色,发展起自己独特的俄罗斯——拜占庭风格。

西罗马帝国(第一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第二罗马帝国)又存在了近1000年这一事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巨大的优势。但是,在这几个世纪中,正因为西方必须重新开始,所以西方正在为一个新文明奠定基础,而拜占庭却在靠其辉煌的、然又令人无法忍受的遗产生存。

西方的扩张主义先是体现在地方性的十字军东征中,后又表现在最终于数世纪内导致全球霸权的海外拓殖中。因此,对比之下,让人觉得可怜的是,在后来的这些世纪中,拜占庭一直未能摆脱过去的束缚,故而成为一个过时的落伍国家。

4. 传统的儒家文明

隋、唐继承了汉文化,使中国文明继续沿着传统的道路发展。随后100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早在汉代,中国已成功地赶上欧亚大陆其他文明,而到中世纪时期,中国则突飞猛进。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富饶、人口最多、在许多方面文化最先进的国家。

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4.1 隋朝和唐朝

隋朝(581—618年)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同大约早8个世纪的秦朝一样。两者都在经历长期的混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然后,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秦朝统治者的伟大贡献是:统一全中国,修建直道和开挖运河,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扩大并巩固疆土。隋朝统治者的成就与此非常相似,且同样竭尽全力。他们重建部分失修的万里长城,开挖后来被称为“大运河”的庞大运河系统的主要河段。

隋炀帝逃到南方,618年被缢死。几个觊觎王位者随后展开争夺,获胜者建立了唐朝。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当时世界上,只有中东穆斯林阿拉伯的帝国能与唐朝匹敌。

佛教最早于汉朝由印度传入中国,在汉朝灭亡后的混乱时期,开始向官方儒教正式挑战。在这一动乱时期,儒教日益受到怀疑,因为它对孝和忠的强调,似乎削弱了一个已经衰弱的国家。因此,佛教的影响迅速增长,并于唐朝初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时被称为“佛教时期”。

佛教强调个人的灵魂得救,而不强调家庭义务的承担,这与中国人的基本传统正好相反。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没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在最后一个半世纪的统治中,唐朝统治者面临一个王朝衰落时通常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帝国开支超过税收。京城中官员的无能和富有刺激性的奢侈生活,加之连续的干旱和普遍的饥荒,使许多州发生叛乱。

907年,一个叛军首领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洗劫了长安城。此时帝国已四分五裂,开始了为时半个世纪的所谓“五代”时期。最后,一位有才干的军事将领重新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宋朝。宋朝(960—1279年)和唐朝都持续了大约三个世纪。

4.2 宋朝

同汉朝和唐朝统治者相比,宋朝皇帝在对外关系方面显得十分被动。他们从未发动过大的战役,去恢复帝国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区的疆土。相反,宋朝第二任皇帝只想从游牧民族控制下收复北京和长城之间的领土。

但是,他惨遭失败,所以他的继承者放弃了对这一地区的要求,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因此,宋朝从未收复东北领土,也没收复西北领土,而西北地区可提供前往西方的陆上通路。

当宋朝皇帝轻率地试图收复东北领土时,灾难降临了。他非但没有轻易取胜,反而惨遭失败,从而导致了游牧民对中国北部的大规模入侵。宋朝的防御土崩瓦解,朝廷只得留在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因此,宋朝的后半期(1127—1279年)被称为“南宋”,前半期(960—1127年)被称为“北宋”。

4.3 元朝

尽管南宋的统治仅维持了近一个半世纪,但这一个半世纪却相对安宁、繁荣。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则由金统治,其建立者为满族的祖先。大约1215年,他们请求南宋援助,抵御将他们赶出北京的、难以对付的蒙古人。南宋没有意识到蒙古人的极有害的力量,反而派出擅长打围攻战的步兵去援助蒙古人。

1234年,金朝灭亡,南宋皇帝草率地试图使中国北部归他所统治。蒙古人立即以入侵中国南部相报复。1279年,当宋朝末代皇帝死于一次海战时,宋朝终于灭亡。一个新的蒙古王朝——元朝——从此开始了它的统治,直到1368年。

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中国完全由游牧民统治;他们还有意雇用许多外国人任职,以与他们所不信任的多数中国人相抗衡。马可·波罗是外籍官员中最著名的一个,不过多数外籍官员都是中亚的穆斯林。

忽必烈将蒙古首都从哈拉和林迁至北京,恭敬地履行传统的儒家的帝国仪式,基本上变成了一个中国皇帝。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由于其性质和持续时间较短,没有给这个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记。可能选择北京为首都是最持久的一个贡献。

有才干的忽必烈死于1294年,终年80岁。朝廷内爆发了自相残杀的斗争,而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时常泛滥,使华北普遍遭受饥荒。大多数省份纷纷爆发起义,只因起义领袖间的竞争,才使蒙古人的统治能维持这么长久。

最后,一位能干的平民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他像汉朝创立者一样,在危机时期凭借天赋的才干,抓住机会,揭竿而起,成为“天子”。于是,1368年明朝建立,一直统治到1644年。

4.4 明清

从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到共和国的出现,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朝统治了中国500多年。这几个世纪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治理有序、社会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朱熹(1130—1200年),他年轻时曾研究过佛教和道教。凭借其非凡的综合才能,他做出了把佛教和道教的成分与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解释,一种更令人满意、更切合他那个时代的解释。

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4.5 中国文明在日本

日本人基本上属于从东北亚迁移来的蒙古种人中的一支。早期的日本由许多氏族组成,每个氏族由世袭的祭司族长统治。将近公元1世纪末时,邪马台氏族征服其他氏族,建立了一个松弛的政治和宗教的霸权;其首领是天皇,其氏族之神成为全民族的神。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这一氏族组织遭到破坏。8世纪,藤原家族完善了两头政治,即双重政府体制。他们实际统治国家,而天皇则过着奢侈的隐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与民众接触,他的主要职责是保证他的王朝世世代代有人继承,延续不断。这种双重政府体制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始终以日本的形式保持下来,直到19世纪日本的国门被欧洲人打开为止。

在文化领域,日本以同样的方式修改了中国的模式。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之中。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围墙”,挡住了外界的影响,保护了日本的封建制度。为了寻求稳定,德川幕府从中国引进了儒家思想和制度。虽然佛教仍是大众的主要宗教信仰,但儒教已慢慢地成为日本最强大的思想力量。

日本同中国一样,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制度变得陈腐、僵化。不过,两国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别:日本并不像中国,没有形成极强大的、坚如磐石的帝国结构。19世纪西方入侵时,与中国不同,日本能做出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反应。

5. 革命的西方文明

5.1 西方的多元化

中世纪西方社会的基本划分:教士、劳动者和骑士。将根据它们所体现的三种制度来予以考虑。这三种制度是:封建制度、采邑制度和教会。

封建制度是一种政体,在这一政体中,那些拥有地产的人也拥有政权。因此,封建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取代了国家权力。这些强有力的封建领主再把他们的土地分成更小的封地,分给那些依靠他们而不是依靠国王的追随者。

采邑成为靠农奴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农庄;农奴不能随便离开农庄,靠劳动养活教俗封建主集团。农奴与奴隶不同,他们既有义务,又有公认的权利。

天主教会,一个似乎有悖常理的发展,即恰恰因为罗马的灭亡,教皇变得更为强大。首先,他们与崛起的法兰克人结成联盟,这最终导致800年时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其次,教皇派出传教团,去改变北欧地区异教徒的宗教信仰。

当时西方新的多元化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以下这些:一个不受皇帝支配的独立的教会;代替皇权的封建君主和封建领主;代替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分别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以城市为根据地,在反对贵族、高级教士,最终是君主的过程中有效地行事的新兴商人阶层。

5.2 欧洲的发展

欧洲拥有非常有利的自然资源。西欧没有奴隶制,中世纪西方的采邑制度也有助于技术的发展。最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伦理,也促进了西方技术的发展。

在欧洲之外,商人根本没有机会上升到当权者的地位。中国是文臣主管行政;日本是军人治理国事;马来地区和印度拉其普特人的一些国家是地方贵族料理政务,但没有一个地方是由商人当权的。

在欧洲,商人不仅在稳步地获得经济力量,而且在稳步地取得政治权力;他们正在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这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关系意味着国家更加重视、更加始终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后来的海外冒险事业。

5.3 新的君主国的崛起

到10世纪时,西欧已遍布封建小国;这些封建小国一点一点地蚕食已灭亡的查理曼帝国的土地和权力。广义地说,查理曼死后,西欧政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9世纪至11世纪,教皇和皇帝一般说来是合作的。教皇帮助皇帝反对德意志世俗贵族;作为回报,皇帝支持教皇而不支持反对教皇权力的拜占庭势力。

1073年,教皇格列高里七世即位,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开始了。到13世纪时,教皇英诺森三世实际卷入了欧洲各国的事务之中,国王和皇帝由他任命或废黜。在此后两个多世纪里,罗马教皇通常被认为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当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颁布《教皇训令》(1302年)时,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突然戏剧性地结束了;卜尼法斯八世遭到法王使者的威胁和虐待,受辱后不久便死去。

1305年,法国大主教当选为教皇,称为克雷芒五世。他未去罗马,而是以法国东南部的阿维尼翁为教皇驻地。此后70年间,阿维尼翁的教皇们成了法王的工具,失去了其前辈在天主教世界中的支配地位。

欧洲君主们的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到15世纪时,这些君主国大致包括了今天的英国、法国、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贝拉联姻后的西班牙的领土。

5.4 西欧的扩张主义

4世纪至10世纪期间,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扎尔人、维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

但是,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局面却戏剧性地颠倒过来,欧洲开始全线进攻。各十字军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和荷兰击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领了基督教拜占庭帝国。

15世纪,由于伊斯兰教的军人、商人和传教士所取得的这些进步,伊斯兰教世界变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区。它占领了这片大陆的战略中心,而且,它愈扩张,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和西端的欧洲人就愈孤立。

蒙古人的统治结束后,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精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欧洲人的反应恰恰相反。蒙古统治下的和平使他们的地理视界开阔、商业野心变大。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被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6. 参考资料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