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狂热分子》5星+


 狂热分子|200

封面

版权信息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

  • 📌 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 1902—1983)的一生是个传奇,他终生从事码头搬运工作,直至退休。他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靠自学成就学问, 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科学高级研究员。但他仍喜欢码头搬运工作,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在那个环境中获得启发。因此,他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longshoreman philosopher)。

    • ⏱ 2024-01-15 23:50:20
  • 📌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所说:“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 ⏱ 2024-01-18 21:19:50
  • 📌 要说霍弗探讨群众运动,还不如说他在探讨人性。如他在书中所说:“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当我们在一个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自由——一种无愧无疚地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

    • ⏱ 2024-01-15 23:50:45
  • 📌 15岁那年,他的眼睛又莫名其妙好了。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每天8到10个钟头——部分原因是他总认为他随时会再瞎。他这种阅读的热忱,终身不辍。

    • ⏱ 2024-01-18 21:20:55

序言 狂热分子的心灵

第一部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

  • 📌 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 ⏱ 2024-01-15 23:49:37
  • 📌 法国和俄国的革命最后都演变为民族主义运动。这个事实意味着,在现时代,民族主义乃是群众激情最丰富也最持久的源泉,而任何大变革计划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民族主义的激情。

    • ⏱ 2024-01-18 21:22:09
  • 📌 要是蒋介石知道怎样发起一个扎实的群众运动,或者至少懂得怎样让因日本侵华而点燃的爱国激情维持不坠,那他现在说不定已被尊为革兴中国的巨人。但因为他不懂得这样做,所以才会被精通“religiofication”(宗教化)艺术的大师给推到一边去——所谓的“宗教化”艺术,就是给实际目的披上神圣大衣的艺术。

    • ⏱ 2024-01-18 21:59:35
  • 📌 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和英国(或任何西方民主国家)无法在唤醒落后和停滞的亚洲国家一事上扮演直接和积极的角色:它们不是无意就是没有能力唤起亚洲亿万人民的复兴精神。不过,西方民主国家倒是以一个间接和意料不到的方式唤醒了东方:它们点燃了仇视西方的激情。目前让东方从历时多个世纪的停滞中苏醒的,正是这种反西方的热情。

    • ⏱ 2024-01-18 21:22:40

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

  • 📌 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在忙得透不过气的时候,才能够不抱希望地活着。失业之所以会带来绝望感,不但是失业者有贫穷之忧,更是由于他们突然发现人生一片虚空。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 ⏱ 2024-01-18 21:24:14

第三章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

  • 📌 在我们的时代,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例如,希特勒就把德国的共产党员看成潜在的纳粹党员:“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员和工会领袖绝不会成为纳粹党员,但共产党员却常常会。”纳粹党青年部主任勒姆(Röhm)曾自夸能够在四星期内把一个极左的共产党员转变为狂热的纳粹分子。相似的,共产主义宣传家拉狄克(Karl Radek)也把纳粹的褐衫队员视为共产党生力军的人才库。

    • ⏱ 2024-01-18 21:38:11
  • 📌 因为所有群众运动都是从同一类人中间吸收信徒,且吸引到的都是同一类型的心灵,所以:(一)所有群众运动是相互竞争的,一个群众运动增加多少追随者,就会让其他群众运动减少多少追随者;(二)所有群众运动都具有相互取代性。一个宗教运动有可能会发展为一场社会革命或民族主义革命;一场社会革命有可能会演变为军国主义或宗教运动;一个民族主义运动也有可能蜕变为一场社会革命或宗教运动。

    • ⏱ 2024-01-18 21:27:44
  • 📌 布尔什维克和纳粹革命的宗教性格是公认的。铁锤、镰刀和卐字,其性质与十字架相当。他们的检阅仪式与宗教游行相当。他们有信条、圣者、殉教者和圣墓。布尔什维克和纳粹革命也是全面展开的民族主义运动。纳粹革命自始即具这种性质,而布尔什维克的民族主义则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犹太复国主义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加社会革命。对正统派的犹太人来说,它也是一场宗教运动。

    • ⏱ 2024-01-18 21:29:05

第二部 潜在的皈依者

第一章 不受欢迎者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

  • 📌 社会中最优秀的个人——不管是活跃于政界、文学界、科学界还是工商界,固然是国家的重要形塑者,然而,站在社会另一端的个人,包括失败者、流浪者、罪犯,任何不能在高尚人群中立足或从未厕身其间的人,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角色。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

    • ⏱ 2024-01-18 21:42:20
  • 📌 这些被遗弃和被排斥的人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原材料。换言之,本来为建筑师鄙弃的石材会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奠基石。一个没有废料和不满者的国家,固然会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但它缺少开拓未来的种子。欧洲的弃民竟能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建立一个新世界,并不是历史开的玩笑——唯独他们能够成就此等事业。

    • ⏱ 2024-01-18 21:42:35

第二章 穷人

  • 📌 凡是从早到晚都要为最起码生活操劳的人,不会有时间、心情去悲愤或造梦。中国民众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得花很大力气才赚得到一点点维生之资。他们为生活而激烈挣扎,而这挣扎所发挥的是“一种静态而非动态的影响力”。

    • ⏱ 2024-01-18 21:43:07
  • 📌 法、俄两国渴望拥有土地的农民,在革命爆发时已拥有全部农地的近1/3,而这些土地大多是在他们祖父一代即已取得。所以说,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不是生活真有多困苦,而是因为尝过土地的甜头,想要得到更多土地

    • ⏱ 2024-01-18 21:45:36
  • 📌 拥有而后不满已经拥有许多而想拥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于一无所有而只想拥有一点点的人。另外,只缺一样东西的人也会比缺很多东西的人更不满。

    • ⏱ 2024-01-18 21:46:02
  • 📌 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一种讨厌的负担。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我们参加群众运动,是为了逃避个人责任或为了得到——用一个热情洋溢的年轻纳粹党员的话说——“免于自由的自由”。普通的纳粹党员会力辩他们并未犯下任何罪行,这并不是虚伪。他们认为自己受了骗,上了当,而且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又何来责任可言。他们会参加纳粹运动,不就是为了得到免于负责任的自由吗?

    • ⏱ 2024-01-18 21:47:28
  • 📌 有平等而没有自由,会比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更能创造稳定的社会模式。

    • ⏱ 2024-01-18 21:47:41
  • 📌 在一个极权社会中,革命会爆发,一般都不是因为人们对压迫和困苦的怒火趋于沸腾,而是由极权架构发生松动所导致。

    • ⏱ 2024-01-18 23:12:08
  • 📌 中国社会较不容易出现群众运动,大概是中国人家庭观念牢固有以致之。“欧洲人‘为国捐躯’的观念和行为,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他的家族并不会从这种牺牲中直接受益,反而会因而丧失掉一个成员。”但反过来,“为了让家属获得丰厚报酬,一个中国人却会愿意代替一个待决之囚赴死”。

    • ⏱ 2024-01-18 23:11:49
  • 📌 论对家庭的嫉妒,仍然没有一个当代群众运动能够超过早期的基督宗教。耶稣就曾不讳言地说过:“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

    • ⏱ 2024-01-18 23:12:51
  • 📌 提倡“兼爱”的中国圣哲墨子会受到孔门弟子的驳斥,诚属理所当然,因为儒家把家庭看得高于一切。他们认为“兼爱”的原则会破坏家庭,摧毁社会。哪怕并不敌视家庭,也完全无意破坏家庭的凝聚,但只要是呼吁“追随我”的劝人皈信者都会是家庭杀手。

    • ⏱ 2024-01-18 23:13:49
  • 📌 日本的侵略明显削弱了中国紧密的家庭制度,并导致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近期在中国愈来愈壮大。在工业化的西方世界,家庭主要是被经济因素削弱和瓦解。妇女经济独立助长了离婚。年轻人的经济独立则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加速家庭提早分裂。大工业中心对农村和小镇人民的吸引力,也造成家庭纽带的紧张和断裂。这些因素削弱了家庭,助长了现代集体精神的发展。

    • ⏱ 2024-01-18 23:14:30
  • 📌 法国大革命——它同时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真正要反对的不是天主教会和旧王朝的专制,而是它们的软弱无能。当一个极权社会的人民揭竿起义时,他们要反对的不是它的邪恶,而是它的软弱。

    • ⏱ 2024-01-18 23:15:05
  • 📌 因此,现代犹太人成了自主性最高的个人,也就无可避免是失意感最深的。这就不奇怪,很多现代的群众运动都在犹太人中间找到了现成的信徒。他们也挤满各种可以通向舒缓失意感的道路,例如忙于赚钱或移民,或是一头扎进追求物质性的成就和创造性工作,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 ⏱ 2024-01-18 23:15:37
  • 📌 犹太复国运动不迟不早,偏偏在犹太人这个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出现,仿佛就是上帝的旨意。它用一个新的集体抚慰了犹太人的个人孤立。以色列确确实实是一个稀有的荫庇所:它既是家园,又是家庭;既是国家,又是革命政党

    • ⏱ 2024-01-18 23:15:54

第三章 畸零人

第四章 极端自私的人

第五章 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

第六章 少数民族

  • 📌 在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里,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
    • ⏱ 2024-01-18 23:16:47

第七章 烦闷者

第八章 罪犯

第三部 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

第一章 前言

  • 📌 如果我们碰到一个紧密团体的成员,猜他是个视死如归的人往往八九不离十。无论团结还是自我牺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轻为前提。为了成为一个紧密团体的一分子,个人得抛弃许多东西。他必须放弃隐私,不能有个人意见,也往往不能有个人财物。因之,每一种促成团结的工具也是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反之亦然。

    • ⏱ 2024-01-18 23:18:48
  • 📌 想要培养出人们随时准备好战斗和赴死的心态,诀窍在于把个人从他的血肉之我(flesh-and-blood self)分离出来。有几个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把他彻底同化到一个紧密的团体(第44至46节);赋予他一个假想的自我(第47节);灌输他一种贬抑“现在”的态度(第48至55节);在他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设一道帷幕(第56至59节);通过诱发激情,阻止个人与其自我建立稳定的平衡(第60至63节)。

    • ⏱ 2024-01-19 23:49:19

第二章 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

  • 📌 被完全同化到集体里去的个人不会把自己或别人视为人类。当被问到他是谁的时候,他会自然而然回答说他是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或基督徒、佛教徒、某一部族或家族的一员。他没有自己的价值、目的与命运可言;只要集体存在一天,他就没有死亡可言。

    • ⏱ 2024-01-19 23:49:42
  • 📌 赴死和杀人的艰巨事业不能缺少戏剧元素,在军队方面尤其明显。制服、旗帜、军徽、阅兵、军乐以及繁缛的仪式礼节,目的都是为了让士兵忘了他的血肉之躯,以及把生死问题的绝大真实性掩盖起来。

    • ⏱ 2024-01-18 23:20:00
  • 📌 毫无疑问,通过举办游行、检阅、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活动,一个群众运动可以引起每一个心灵的共鸣。哪怕最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看到壮观的群众场面而动容。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会感到溢于言表的欢欣雀跃。失意者大概要比自足者更易于受群众力量与光辉的感染。这是因为,逃离自我的渴望会让失意者极愿意在壮观的群众场面中隐没自己。

    • ⏱ 2024-01-18 23:19:37
  • 📌 因此,一个群众运动一旦开始加速,必然会改变强调的重点。“现在”——也就是原来的目标——会被推到幕后,“后代子孙”——也就是“未来”——会取而代之。尤有甚者,“现在”会被视为不洁之物,与可憎的“过去”受到同等对待。至此,“过去”和“现在”被当成一伙,战线另一边的是“未来”。

    • ⏱ 2024-01-18 23:20:40
  • 📌 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因为要是我们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就得完全由自己承担;但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而失败,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困难。从事不可能之事比从事可能之事少一点丢脸的危险。因此,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

    • ⏱ 2024-01-18 23:22:25
  • 📌 我们会愿意为想得到的东西而死,多于愿意为已拥有的东西而死。过着充实美好生活的人一般都不会愿意为自己的利益或国家或一种神圣理想而死。当人们业已获得值得他为之奋战的东西后,就不太会愿意为之奋战了。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

    • ⏱ 2024-01-18 23:22:59
  • 📌 “未有的东西”确实比“已有的东西”更有吸引力。在任何时代,人类争夺得最头破血流的,都是尚未修筑的漂亮城市和尚未辟建的园林。撒旦说过:“人……情愿舍去一切所有的保全性命。”这话固然没错,但人却会情愿以性命换取他还没有的东西。

    • ⏱ 2024-01-18 23:23:14
  • 📌 自我牺牲精神往往是一种对现实认知有所不足的衍生物。一个有能力根据自己经验和观察作判断的人,通常不会有殉道的念头。因为自我牺牲乃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它不可能是经过探索和深思的结果。

    • ⏱ 2024-01-18 23:24:30
  • 📌 显而易见的是,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会缺少力量。一旦我们理解一样东西,它就会像是发源于我们自身。显然,那些被要求抛弃自我的人不会从发源于自我的东西上看到永恒确定性。凡是他们能完全理解的东西,其有效性与确定性在他们眼中都会失色

    • ⏱ 2024-01-18 23:24:59
  • 📌 轻信的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也喜欢欺骗别人。易相信和爱撒谎并不是小孩子才有的特质。因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看事物,他们就会发展出易上当和好骗人的特质。

    • ⏱ 2024-01-18 23:25:58
  • 📌 要一个狂热的共产者转变为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者、沙文主义者或天主教徒都不难,但要他们转变为冷静的自由主义者却难上加难。

    • ⏱ 2024-01-18 23:27:13
  • 📌 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温和的愤世嫉俗者,他们对上帝存不存在并不在意。无神论者是一种宗教人格。他把无神论当成一种新宗教来膜拜。他是满怀虔诚与宗教热情的无神论者。诚如勒南所说的:“等到全世界都不再信仰上帝那一天,无神论者就会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 ⏱ 2024-01-18 23:27:35
  • 📌 同样道理,沙文主义者的对立面不是卖国贼,而是理性的公民,他们爱恋现实世界,对殉道和英雄姿态毫无兴趣。卖国贼一般都是狂热者,他们投身敌营,是为了加速一个他们所恨的世界的倾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卖国贼都是大右派。“在极端的国家主义与叛国行为之间,看来只有一线之隔。”

    • ⏱ 2024-01-18 23:28:23
  • 📌 在军队里,自我牺牲精神是通过义务感、戏剧性、团队精神、操练、对领袖的信仰而培养的。与群众运动的情形不同,这些手段并不是源自对“现在”的贬抑和对“自我”的排拒。因此,它们可以在一种清醒的氛围中展开。一个狂热的军人往往是狂热者从军的结果,而非军人感染狂热主义的结果。

    • ⏱ 2024-01-18 23:29:11

第三章 团结催化剂

  • 📌 在所有团结的催化剂中,最容易运用和理解的一项,就是仇恨。仇恨可以把人从他的自我快速卷走,使他忘记自己的幸福和前途,不去妒忌他人也不会只顾自己。他会变成一颗匿名的粒子,渴望跟同类汇聚融合,形成一个发光发热的集体。海涅说过,基督宗教的爱所无能为力的事,可以靠一种共同的仇恨去做到。

    • ⏱ 2024-01-18 23:30:30
  • 📌 希特勒被问到有没有考虑过要把犹太人全部消灭时,他回答说:“没有……那样我们势必得另外创造一个犹太人。要紧的是有一个具体的敌人,而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敌人。

    • ⏱ 2024-01-18 23:31:02
  • 📌 蒋介石的一大败笔就是八年抗战结束后,未能及时找到一个代替日本人的新魔鬼。这位雄心勃勃却头脑简单的将军大概是太自负了,以致未能了解,会让中国群众团结起来的因素并不是他,而是“魔鬼”日本所激起的民族激情。

    • ⏱ 2024-01-18 22:00:07
  • 📌 一如最理想的神应该只有一个,最理想的魔鬼也应该只有一个。希特勒让我们见识到,一个精明领袖的天分之一是懂得把所有的恨意集中在单一敌人身上,使得“即使是彼此差距很大的敌对阵营,看起来也是属于同一个范畴”。当希特勒选定犹太人当魔鬼以后,就把德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的人都说成是犹太人,不然就是为犹太人卖命的人。“英国的背后站着犹太人,法国和美国的背后也是如此。”斯大林选魔鬼的时候,奉行的也是一神教的原则。他从前挑选的魔鬼是法西斯主义者,现在则是美国的有钱人。

    • ⏱ 2024-01-18 23:31:43
  • 📌 不管一个群众运动内部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被说成是这个魔鬼搞的鬼,而每一趟胜利,都会被说成是对魔鬼阴谋的粉碎。最后,一个理想的魔鬼还应该是个外国人。为了让国内的敌人够资格当魔鬼,必须把他说成有外国血统。

    • ⏱ 2024-01-18 23:32:26
  • 📌 我们爱一个对象的时候,一般不会寻找同好,甚至反而会把跟我们爱同一对象的人视为竞争者和侵犯者。但我们恨一个对象时,却总是会寻求有志一同的人。

    • ⏱ 2024-01-18 23:32:44
  • 📌 要让我们自己痛恨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大概莫过于去伤害他。这是因为,别人对我们有合理的不满,要比我们对他有合理的不满,更能引发我们对他的恨意。在我们揭发别人过错使对方羞愧时,他更可能的反应并不是变得谦卑和柔顺,而是变得咄咄逼人和火气十足。死不认错是一种响亮的噪音,可以把我们罪恶感的发声给淹没。

    • ⏱ 2024-01-18 23:33:10
  • 📌 去伤害我们恨的人,会让我们的恨火上加油;反之,宽大为怀地对待一个敌人,会削弱我们对他的恨意。

    • ⏱ 2024-01-18 23:33:59
  • 📌 任何崇高(sublime)的宗教必然会让信徒产生强烈的罪疚感。这是因为高不可攀的理想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落差。由此看来,一种宗教愈崇高,它孕育出的恨意就愈凶猛。

    • ⏱ 2024-01-18 23:34:16
  • 📌 要是哪一天美国人开始全心全意去恨外国人,就反映出他们已经失去自信心。

    • ⏱ 2024-01-18 23:35:23
  • 📌 恨意总是潜藏着钦佩。这一点,部分反映在我们喜欢模仿我们所恨的对象

    • ⏱ 2024-01-18 23:35:32
  • 📌 希特勒明白恨意下面潜藏着钦佩,并由此得出了一个奇特见解。他说,纳粹党员的首要责任是想方设法让敌人对他产生切齿之恨。因为这种恨意可以证明纳粹信仰的优越性。“衡量一个纳粹党员价值观是不是正确、信念是不是真诚、意志是不是坚定,最好的方法乃是看看……敌人有没有恨他入骨。”

    • ⏱ 2024-01-18 23:36:03
  • 📌 炽烈的恨意可以给空虚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的。因此,一个漫无目标的人要是想为生活找到新意义,办法除了献身于一种神圣大业以外,还可以培养狂热的悲愤。群众运动在这两方面都提供了无穷机会。

    • ⏱ 2024-01-18 23:36:25
  • 📌 宣传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说服别人,不如说是为了说服自己;我们愈有理由内疚,我们的宣传就愈狂热。

    • ⏱ 2024-01-19 23:52:33
  • 📌 智力过人、性格高贵和原创性看来都不是必要条件,甚至不是可取的。需要的主要条件如下:大胆破格,以桀骜为乐;钢铁般的意志;狂然相信自己掌握了唯一且独一的真理;相信自己是命定的领袖,总是受幸运之神眷顾;具有强烈憎恨别人的能力;藐视现在;懂得利用人性弱点;喜欢排场(壮观的场面和典礼仪式);厚颜无耻,可以完全不顾前后一致和公道公理;认识到追随者渴望的是集体性,而且再多的集体性也不为过;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 ⏱ 2024-01-18 23:05:06
  • 📌 最后这一种本领是最重要和最难学的。一个领袖最神秘的能力之一,与其说是能掌握群众,不如说是能控制甚至魅惑一小群能干之士。这些干员必须一无所惧、精明自负,有能力组织和推动大规模的行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完全顺服于领袖的意志,从他那里得到鼓舞和驱力,并在顺服中感到光荣

    • ⏱ 2024-01-18 23:05:37
  • 📌 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

    • ⏱ 2024-01-18 23:06:39
  • 📌 服从不仅是上帝要求的第一守则,也是一个革命政党和狂热民族主义的第一原则。“别管理由”被所有的群众运动视为最强烈的忠诚标志。

    • ⏱ 2024-01-18 23:07:25
  • 📌 失意者之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开他们不想要的自我。顺服于一个领袖不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是目的的实现本身。至于领袖会把他们带到何处去,只是次要的问题。

    • ⏱ 2024-01-18 23:07:58
  • 📌 在自由社会,一个领袖与其说是领导人民,不如说是追随人民。他必须找出人民的意向,以便可以领导他们。要是一个自由社会的领袖变得瞧不起人民,他或迟或早会得出一个错误和要命的想法:所有人都是蠢材。这样的话,他垮台是指日可待的。

    • ⏱ 2024-01-18 23:08:29

第四部 始与终

第一章 言辞人

第二章 狂热者

第三章 务实的行动人

第四章 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

  • 📌 群众运动看来同样是不可少的。中国过去百年来的大不幸,大概就是因为群众运动(太平天国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衰落得太快或太早被捻熄。中国没有能够产生斯大林、甘地或凯末尔这样的人,让一个群众运动得以持续到令改革生根的程度。西班牙哲学家加塞特(Ortega y Gasset)认为,一个国家要是无法产生扎实的群众运动,就反映出这国家具有种族上的缺陷。谈到祖国西班牙时,他说:“民族智慧上的表现一直是萎缩状态,从来不曾有过正常发展。

    • ⏱ 2024-01-18 21:52:28
  • 📌 假如一个政府长期昏聩无能,那由一个强有力的群众运动把它推翻(哪怕此举需要牺牲许多生命和财富),看来要比让它自行倾圮崩溃为佳。有力的群众运动往往是一个注入活力、更新和整合的过程。凡是容许政府慢慢倾圮的地方,往往会陷于停滞不前,趋于凋谢——也许是无可挽回的凋谢。由于言辞人在群众运动初起时总是扮演关键角色,因此看起来,一个社会要保持生气,是少不了一小群高教养而能言善辩之士戮力而为的。另一方面,言辞人又不应该与现政权保持太密切的关系。东方社会的长期停滞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无疑是多个世纪以来,读书人不但寥寥无几,而且几乎总是统治阶层的成员——不是官员就是僧侣。

    • ⏱ 2024-01-18 21:53:30
  • 📌 西方国家在殖民地建立的教育机构具有助长革命的效果,前文已有谈及。令人好奇的是,印度能够产生甘地或尼赫鲁之类的人,到底主要是因为印度文化本身的优越性,还是因为印度长时间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外来影响力似乎是一个主导因素。

    • ⏱ 2024-01-18 21:54:21
  • 📌 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J. B. S. Haldane)说过,狂热主义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400年之间人类真正重要的四大发明之一。那是一种犹太教——基督宗教的发明。说来不可谓不奇怪,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

    • ⏱ 2024-01-18 21:55:17

译名对照表

读书笔记

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

划线评论

  • 📌 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225207353-7OjLxLdYc
    • 💭 到位
    • ⏱ 2024-01-18 21:23:51

第二章 穷人

划线评论

  • 📌 已经拥有许多而想拥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于一无所有而只想拥有一点点的人。另外,只缺一样东西的人也会比缺很多东西的人更不满。 ^225207353-7OjN0tSOw
    • 💭 这样的人会更不满
    • ⏱ 2024-01-18 21:46:11

第二章 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

划线评论

  • 📌 “荣耀”基本上是一个舞台观念。如果不是清清楚楚晓得有观众在看,演员就不会卖力追求荣耀。我们会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知道我们的英烈事迹会为同时代人和后来世代所记取。我们愿意牺牲真实、短暂的小我,换取永恒的大我。 ^225207353-7OjT6Hrz4
    • 💭 牛批啊
    • ⏱ 2024-01-18 23:19:20

划线评论

  • 📌 因此,显而易见的是,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会缺少力量。一旦我们理解一样东西,它就会像是发源于我们自身。显然,那些被要求抛弃自我的人不会从发源于自我的东西上看到永恒确定性。凡是他们能完全理解的东西,其有效性与确定性在他们眼中都会失色。 ^225207353-7OjTuEUq8
    • 💭 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
    • ⏱ 2024-01-18 23:25:14

第三章 团结催化剂

划线评论

  • 📌 恨一个有不少优点的敌人要比恨一个一无是处的敌人容易。我们无法恨那些我们鄙夷的人。日本人占便宜的地方是,他们钦佩我们美国人要多于我们钦佩他们。因此,他们可以狂热地恨我们,而我们却无法多恨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美国人在国际事务上是个差劲的仇恨者。 ^225207353-7OjU8U8Dk
    • 💭 哈哈,恨美国
    • ⏱ 2024-01-18 23:35:09

划线评论

  • 📌 大胆破格,以桀骜为乐;钢铁般的意志;狂然相信自己掌握了唯一且独一的真理;相信自己是命定的领袖,总是受幸运之神眷顾;具有强烈憎恨别人的能力;藐视现在;懂得利用人性弱点;喜欢排场(壮观的场面和典礼仪式);厚颜无耻,可以完全不顾前后一致和公道公理;认识到追随者渴望的是集体性,而且再多的集体性也不为过;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225207353-7OjSbHF8h
    • 💭 牛批了这段描述
    • ⏱ 2024-01-18 23:05:18

划线评论

  • 📌 群众运动用什么手段来强化和维系其依附者的不完整感,值得一提。其中一个手段是把教条提高到理性之上,这样,个人智慧就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手段是通过经济集权和故意使生活必需品稀少,让个人产生经济依赖。拥挤的居住或生活空间可以让人少些独立性,逼使每个人每天参与公共活动,亦有相同功能。对文学、艺术、音乐和科学强力审查,可让即使有创造力的人也无法过上自足的生活。教诲信徒向教会、党、国家、领袖或信条献身,亦可以强化个人的不完整感,因为献身乃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225207353-7OjStPPmD
    • 💭 真绝
    • ⏱ 2024-01-18 23:09:46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