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70年-前399年
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1.1 斐多
斐多 柏拉图著 Plato
斐多篇,之所以称为斐多篇,是因为它是从苏格拉底的学生斐多的口吻,来向其他人讲述苏格拉底最后一天的言行。
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死亡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灵魂和肉体分离。当死亡来临,灵魂终于能够摆脱肉体,成为纯粹的灵魂,获得最为纯粹的真理。
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要甩掉肉体。因此,他应该尽可能地摆脱肉体的干扰,由此才能做好准备,接触到这些肉体感官无法得的智慧。
1.2 苏格拉底为何不怕死:灵魂不朽的几种论证
相反相生论证
苏格拉底提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生,对立转化的。例如,大由小转化而来;快由慢变来;弱是由强转变而来;同理,生和死是对立的,所以也会相互转化。后来,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一个反证:如果只有从生到死,而没有从死到生,那么世上一切都死亡了,而没有活物了。回忆论证
我们的所有认识都是回忆。换句话说,我们一出生就有知识,或者说,出生以后,我们所谓学习就是回忆起原有的知识。单一本质论证
苏格拉底说,一件东西如果不是复合的,就应该始终如一,永不改变;比如“真正的善”、“真正的美”,这些绝对的本质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所以也不能改变。
我们来概括一下上述的论证:相反相生论证,证明了灵魂必定不朽;回忆论证证明了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而单一本质论证,说明灵魂在死后依然保持不朽。
1.3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区别
苏格拉底强于论证,追求真理的特征,其实和另一群人也形成鲜明对比。那就是古希腊时代的智者(sophist)。
智者自认为或者自己宣称掌握了真理。而“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由两个词构成的:philia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是一个不断趋向的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就好像你爱一个人,并不是在你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就中止了,而要不断爱下去。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他并不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他甚至说,我知我不知。爱智慧不同于占有真理。
1.4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谈论灵魂?
西塞罗在谈到苏格拉底时,曾经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下,把它安置在城市中,引进家家户户,使它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
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是“在我们之内的东西”。正是因为有灵魂,所以人才有聪明和愚蠢、好或坏之分。不同于肉体,灵魂才是造成每个人个别性的原因。
正如苏格拉底在斐多篇中所说的那样:人应当照顾自己的灵魂。那意味着,一个人对他所相信的东西说出道理。照顾灵魂,就在于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的修养。如果不能用理性进行判定,就是对照顾自己的灵魂不负责。
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恶行都是和无知或者错误有关的。干坏事都是不自愿的,或者是因为缺乏知识。换言之,在苏格拉底那里,道德是和知识统一的。
1.5 思想助产士
他们引导众人追求内心对于真理的渴望。他用一种或残酷、或玩世不恭的方式,帮助人们开发其实早已蕴含在其内心的思想。
学习者被教师所激发,但知识早已经就是学习者所熟知的东西。因此需要“思想助产士”帮助他回忆起那些知识来。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让你自己的错误一步一步逐渐暴露出来。苏格拉底并没有假装自己无知,而是真正的虚怀若谷。这可能是苏格拉底被人讨厌的最大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一直在追求普遍定义和运用归纳推理,并关注灵魂和内心。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你可以不接受他的结论,但他提出了一个每个人都绕不过的问题:究竟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