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济学思维:用经济学逻辑解决现实问题》5星

教育投资——有用还是有益?

  • 📌 在南方意大利人看来,政府推行的正规教育很可疑。这种教育把儿童从家庭中夺走,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提升社会地位,反而会让子女脱离家族,减少他们挣钱的时间。1877年,意大利首次通过义务教育法律。这部法律遭到了严重抵制,人们甚至因此发动骚乱。1900年,南部意大利人的文盲比例仍然高达70%,超过同期英法德等国的10倍还多。世界上,对教育漠不关心,不太在乎子女教育程度的族群不少,但像南部意大利人那样敌视教育的,还不多见。

    • ⏱ 2023-04-16 20:42:16
  • 📌 当我们说到教育时,基本上指的就是正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通常是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实事求是地说,正规学校教育对提升个人和群体经济、社会地位的作用,很可能被夸大了。在人类教育史上,国家组织的正规学校教育其实算个新事物,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产物。这种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灌输一整套的国家意识,意在塑造具有共同特质、观念的国民,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塑和剂之一。这种教育体系中的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接受一整套关于国家和个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抽象观念。这种观念对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南部意大利人对正规教育的质疑不无道理。除此以外的学术教育对普通人生活的作用其实也不大。有多少人要在生活中应用微积分呢?有多少人的职业必须掌握元素周期表呢?罗马帝国的历史是一个当代西方人必须了解的吗?一个中国南方人必须准确写出“四”和“十”的汉语拼音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吗?

    • ⏱ 2023-04-16 20:43:29
  • 📌 现在,随着财富的积累,他们也开始在正规教育比如大学上投资更多。这再一次印证了那个规律:是财富带来了更多的教育,而不是教育让人们挣到更多财富。

    • ⏱ 2023-04-16 20:44:34
  • 📌 一个正常社会,大部分人本来就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获取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上。获取方法包括但绝不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获取实用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恰恰不是学校,而是实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就是所谓“干中学”。至于那些代表着人类文明高度的学术、艺术和科学,就交给少数幸运而优秀的大脑去从事吧。这既让这些优秀的大脑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又不至于大幅度减少社会的财富创造。一个人人都是哲学家的社会,是无法存续的。而且,这些“高级学科”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人。一个优秀大脑能达到的高度,一万个平庸之辈永远也达不到。在这些领域,人数不是任何优势。过多的平庸参与者加入其中反而还会成为劣势。中国当代学术科研的种种乱象,和太多平庸乃至低劣之辈试图跻身这个原本他们无法企及的领域,并试图在其中分一杯羹,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 2023-04-16 20:46:26
  • 📌 正规教育所能提供的知识,只是人类整体知识的一小部分。不必完全否定正规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但人们应该认识到,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极为多样化的。片面地抬高、迷信某一个特定途径,只会降低人们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效率,减少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财富总量,并最终降低社会的文明水准。

    • ⏱ 2023-04-16 20:45:51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 📌研究者开列出16项关于家庭的因素,然后逐一统计分析这些因素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
    这16项家庭因素是: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
    3.学生的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学生的父母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5.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6.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工作;
    7.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8.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9.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替换为父母在家说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汉语);
    10.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学生是领养的;
    12.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13.学生的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14.学生经常看电视;
    15.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16.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 和学生成绩高度相关(相关不是促进,有的因素是负相关,比如第4项)的8项因素是:
    1.学生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学生的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学生的母亲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5.学生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替换为父母在家说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汉语);
    6.学生是领养的;
    7.学生的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 和学生成绩无关的8项因素是:
    1.学生的家庭非常和睦;
    2.学生的父母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学生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工作;
    4.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5.学生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学生的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 📌这个结果有些令人困惑。许多往往被认为是很有影响力的因素,比如搬家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每天给孩子读书,却被证明不能影响孩子的成绩。而另一些因素,比如晚育(30岁才生第一个孩子),却被证明可以影响孩子的成绩——晚育的孩子往往成绩较好。这两组家庭因素的分布,其中有什么规律?研究者指出,规律就是:那8项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实际上表明的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那8项不能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则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换句话说,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采用某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 ⏱ 2023-04-16 20:56:38
  • 📌 除了遗传因素,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的,一定是父母的行为,包括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那么,为什么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呢?那是因为,真正决定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的,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有意去做什么事。刻薄一点儿说就是:你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 ⏱ 2023-04-16 20:57:16
  • 📌 你是个爱读书的人,家里有很多藏书,就算你没有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你天天兴致勃勃手不释卷的样子,也会被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会认为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认字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读书。如果你的最大爱好是打麻将,家里天天都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两口子整日讨论的都是牌技和牌运,就算你每天晚饭后坚持给孩子读上一小时的书,小孩子对书的兴趣也不会比对麻将更大。对他来说,麻将牌而不是书,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 ⏱ 2023-04-16 21:28:46
  • 📌 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或者说,你的性格和优缺点,很可能就是你子女未来的性格和优缺点。诚实者的子女也可能成为骗子,但更多的骗子是从小就从家里学到了撒谎和欺骗之术。勤奋者并不能确保孩子一定也同样勤奋,但如果你日上三竿还在高卧,就别为孩子的懒惰而怨天尤人了。

    • ⏱ 2023-04-16 21:30:08

读书“三要”和“三不要”

  • 📌 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令到自己心理上对读书看得平凡,先要忘记了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而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梁厚甫:“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海客随笔》)说得多好啊。正因为曾经读到这些话,所以,尽管我后来多年上学,花很多时间和钱买书、读书、藏书,但对读书我从来没有那种“自豪感”。实际上,每当看到人们对读书的讨论和表态,我感到颇为怪异:为什么他们不讨论书中的内容,而是讨论读书这件事本身?这有什么好说的?

    • ⏱ 2023-04-16 21:33:59
  • 📌 确实有那种不读书只读文章,甚至只读文章简介的人。他们知道各种观点各种流派,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他们既不知道思想观念的来龙去脉,也不知道被其批判、取代的观点是什么,更不知道取而代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掌握思考的方法。掌握思考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完整阅读来观摩大师是如何思考的,看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结论,如何分析批判不同观点的。看得多了,便渐渐窥见门道。再加上勤于训练反复思考,这才能掌握思考方法。只看结论和观点,是不可能掌握思考方法的。

    • ⏱ 2023-04-16 21:38:21
  • 📌 可见,要想真正享受阅读和新知的乐趣,就要带着问题去读书。事先知道某书的问题情境,知道它在该学科知识谱系中的位置,这样读书,不但乐趣无穷,而且,每读一本书,就会有明显的知识收获。在你的头脑中,知识不再是一堆无意义的堆积物,而是一个批判—反批判—再批判的线索清晰的知识树。有了知识树,才会具备明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条理清晰地理解世界上的人和事。好的老师的作用,就是指明知识门径,告诉你应该去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也就是给你解释问题情境和知识谱系。老师并不能代替你去读书,但老师可以提高你读书的效率。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

    • ⏱ 2023-04-16 21:42:42
  • 📌 有的人确实读了不少书,说起一些知识来也井井有条、头头是道,时而还能得到别人的赞许。于是,他就有了幻觉,以为自己是个被埋没的人才。其实,他之所以还处在“被埋没”的状态,是因为他没有给别人提供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得到别人赞许和别人掏钱买你的商品服务,这之间的差距,想想有多大——想多大就有多大,大得很。问题在于,既然自认是被埋没的人才,那么,还没发达致富的原因当然就在别人而不在自己。自己要做的,就是静等伯乐来发掘。迟迟等不来,就难免着急。更令人着急的是,身边那些自己鄙夷不已的不读书的小市民却纷纷买车买房娶媳妇。急的时间一长,就成了气急败坏,成了哀怨。

    • ⏱ 2023-04-16 21:45:10
  • 📌 书是一种很容易让人玩物丧志的东西。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读书多的人,精神世界往往也变得复杂和敏感。沉浸在书山墨海中的文人,思维缜密,兴趣广泛,九曲十八弯,精神世界丰富,精神产品也就多样。围绕着书,文人们鼓捣出一大堆附属品,把玩品鉴不已。况且,书本身就有无数可把玩之处。精装平装、软硬封面、开本大小、版式设计、版本沿革、纸张质地、油墨清香、前序后跋、名人题写、书签藏书票……书迷拿起心爱的书,还没说到内容就能滔滔不绝说个没完。这种癖好,无可非议,甚至颇为雅致,没什么坏处,但如果以读书获取信息为目的,这种过分的“玩物”,结果很可能是“丧志”。

    • ⏱ 2023-04-16 23:24:27

贵的一定是好的吗?——对“天然”的迷信

  • 📌 野生苹果直径只有两三厘米。这么小的苹果是没人要的。今天我们在市场中买到的苹果,直径一般有七八厘米,甚至更大。说到水果,其实人类故意让它变大变好吃,还不是最变态的。最变态的是人类居然致力于培养无籽水果。这种完全违背自然的变态要求,却得到包括你我在内的消费者的热烈拥护。如果买到的香蕉,不是全肉无籽的,而是一咬一嘴香蕉籽,你一定会气愤地冲到水果小贩那里要求退货。不仅是香蕉,人类还以大无畏的反自然精神,培育出了无籽柑橘、无籽葡萄和无籽西瓜。声称敬畏自然的人很多,却没见到尊重水果、专吃籽多西瓜的人。
    • ⏱ 2023-04-18 08:59:11

转基因的背后——科学与理性之光

  • 📌 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排斥,首先来自于一种错误观念:自然的,是好的,可以信任;人为的,不好,不可信任。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实际上,当代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原生态自然。你能接触到的事物,都是人为、人造的产物。不信任不接受这些人为、人造的产物,你根本就无法生活。
    • ⏱ 2023-04-18 09:00:39

伪劣产品的背后——市场扩大与技术进步

  • 📌 低质产品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们满足了相应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果没有低质产品,这些消费者并不会转而去购买高质高价产品,而只能是干脆取消这个消费。国内乳品企业大量生产的常温奶,营养价值其实不高。但如果取消这种产品,那些购买、储存鲜奶不方便的消费者就只能根本喝不上牛奶
    • ⏱ 2023-04-18 09:04:19

食品安全的背后——机会成本的核算

  • 📌 现代保鲜和食品加工技术,让我们能在自家门口品尝天下美食。吃到几千公里以外的特色食品,早就不是富裕阶层的专享。条件是必须使用防腐剂、消毒剂等化学制剂。如果你想彻底杜绝这些东西,就只能像古人那样,只吃本地出产的少数几样食品。

    • ⏱ 2023-04-18 09:07:06
  • 📌 用塑料袋装食品,会导致塑化剂问题,可是不用塑料袋用什么?纸袋就更干净吗?哦,对了,纸袋需要砍大树,不利于环保,也不能用。那用什么?难道用手直接捧回家去?那不是更脏吗?

    • ⏱ 2023-04-18 09:08:07

生活中的经济学

  • 📌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宗旨,对户籍制度治安作用的强调十分明显。这个条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了严密的治安防范体系,为镇压反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条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政权缺乏管理城市的经验和足够的信息,需要借助户籍对城市的人口现状进行了解。因此,户籍制度的建立是从城市首先展开的。

    • ⏱ 2023-04-16 20:24:50
  • 📌 至1954年,城市的失业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这个过程看起来比以后的人口控制办法要温和、有效得多,但是,在这种解决办法中已包含了一种城乡分治的思路。从此以后,一旦城市人口、物资供应出现紧张形势,决策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一部分人口转移到农村,同时禁止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而不是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数量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 ⏱ 2023-04-16 20:25:47
  • 📌 1952年土改刚刚基本结束,农民得到了土地,1956年国家就开始通过农业集体化的形式把土地的所有权从农民那里拿了回来。只有国家控制了土地,才能保证统购统销制度的落实。至1955年年底,只有14.2%的农户参加了初级社,一半以上的农户参加的是较为简单的互助组。1956年,突然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速度。这期间当然发生了无数的人间悲喜故事。到1956年年底,参加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96.3%,其中所谓高级社吸收了87.8%的农户。农民开始失去土地,而且离彻底失去已为时不远。

    • ⏱ 2023-04-16 20:28:13
  • 📌 1957年,规定了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城市户口。在当时的条件下,优先录用就等于只录用。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是与单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公民有迁徙和就业的自由,这种福利保障制度并不排斥农村人口。但在歧视农村人口的就业制度的作用下,社会福利保障成为城镇居民的独有待遇。这三项制度的确立,加之物资匮乏的背景,自发迁徙的农村人口不再具有在城市立足的可能。户籍制度的强制性越来越强。

    • ⏱ 2023-04-16 20:31:19
  • 📌 户籍制度基本完成了赋予它的任务。国家通过这个制度,为公民分别安排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在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城市人口的生活消费被压得很低,而农村人口被限制在土地上,被强迫通过“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整个国家好像变成了一个大企业,人人都被安排了位置,且不能随意改变。国家成了唯一的发展主体,人民只是国家的工具。人民在失去种种自由的同时,也就失去自主谋求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

    • ⏱ 2023-04-16 20:32:26

反改革者做改革之事

  • 📌 四大银行成立以后,在争夺存款方面展开了竞争,但是,在发放贷款方面并无竞争。他们各有自己的地盘。农行负责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贷款。中国银行负责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的贷款。建设银行负责固定资本投资方面的贷款。前三家未涉及的业务,由工商银行负责。

    • ⏱ 2023-04-16 20:33:34
  • 📌 虽然1990年、1991年两年中意识形态斗争看上去很严厉。反改革者气势压人,占了上风,但南巡以后的事实表明,他们的基础其实非常虚弱,可以说就是个纸老虎。邓小平南巡讲话公布以后,舆论迅速逆转,反改革的势力不堪一击,瞬间就已消退。1992年3月20日,李鹏总理宣布,紧缩政策的任务已经完成,治理整顿的阶段正式结束。

    • ⏱ 2023-04-16 20:37:07

你工作,别人才会有工作

  • 📌 该退休的人不退休,接着干活儿,继续占据工作位置,会让别人尤其是年轻人少一个工作位置,让某人找不到工作。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如果你肯动动脑筋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实是正好相反的。一个人继续工作,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能增加别人的就业机会。

    • ⏱ 2023-04-17 20:04:59
  • 📌 某公司的就业数量可能是固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拔去一个老萝卜,就不能种下一个新萝卜。但公共政策为什么要关心某公司的就业数量?公共政策应该关心的是整体就业数量。

    • ⏱ 2023-04-17 20:06:14

信息不对称——被夸大的危害

  • 📌 交易中,如果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最优策略是实话实说。道理很简单。实话实说,顶多是价钱谈不拢,交易不成。如果撒谎欺诈,因为情况不明,并不能提高成功交易的可能性,反而有被人揭穿、商誉受损的危险。得不偿失。可见,商家在商品上对消费者的信息优势,会被消费者在自身情况上的信息优势所抵消。对付信息不对称的最好办法,是反向的信息不对称。
    • ⏱ 2023-04-16 23:27:44

职场中的性别成本

  • 📌 表面上看,女性生养孩子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只是需要占用几年时间,但实际上,这个因素足以解释现代职场中的男女收入差异。第一,因为意识到自己将要做母亲,所以女性在择业时就会倾向于选择那种相对稳定、比较有规律的工作,以便于日后照顾家庭。比如教师、护士之类;男性则可以选择需要长期出差、随时加班的工作。显然,后者的收入更高。第二,因为意识到自己必将在生育期离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女性会倾向于选择那种知识更新不快、淘汰率不高的工作。电脑程序员“三天不学习就会落后”,营销经理需要时时维持客户的关系,否则就会被人遗忘。这种工作虽然收入较高,但都不适合准备花几年时间生养孩子的女性。
    • ⏱ 2023-04-16 23:31:32

读书笔记

转基因的背后——科学与理性之光

划线评论

  • 📌 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就是,优先选择转基因食品——我多年一贯如此。由于生产技术先进,转基因食品一般成本比较低,价格也较低。再加上经过严格检验,质量安全有保障,可谓质优价廉。你越重视自身健康和安全,就越应该尽量选择转基因食品。相反,如果你不太在乎健康和安全,更在乎口味和新鲜,倒是可以积极品尝苍蝇饭馆、街头小摊上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型吃食。玩儿呗。 ^225207353-7HyFSHRQv
    • 💭 存疑
    • ⏱ 2023-04-18 09:02:25

职场中的性别成本

划线评论

  • 📌 总有人不信邪,不愿意面对这种不可改变的铁律。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企业家不那么冷酷无情,经济规律就可以改变。但这种经济规律的不可改变,来源并不是企业家,而是你我这些消费者!你家镜子里的那个家伙,才是所有这些冷酷无情、薄情寡义的始作俑者。两家企业商品差不多,你不会仅仅因为其中一家雇用了更多女性,就愿意额外支付更多的钱。即使你故意较劲,愿意暂时多花钱,也坚持不了几天。只要你不支付这种钱,企业家就只好继续尽量压低成本。消费者的无情和刻薄,通过市场交易传递给企业家。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不过是服从消费者的指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已。“冷酷和罪孽”都是你造成的,就别往别人那里看了。 ^225207353-7HwyjDPjW
    • 💭 不能怪资本主义
    • ⏱ 2023-04-16 23:33:33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