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公正》5星+

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

  • 📌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是一位拥护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价格欺诈”的说法“能够有效地煽动人们的情绪,在经济学上却站不住脚。这是个非常混乱的概念,以至于大多数经济学家干脆不予理会。索维尔在《坦帕论坛报》(Tampa Tribune)(1)上撰文,试图解释“‘价格欺诈’是如何让佛罗里达居民受惠的”。索维尔写道:“当价格明显高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价位时,人们就会指责这是价格欺诈。然而,人们恰好习以为常的价格水平,并非在道德上就是不可侵犯的。普通价格水平与在市场条件变化时—比如遭遇飓风—所产生的价格相比,并没有特殊性,也并非更加公平。”[5]索维尔认为,冰块、桶装水、屋顶修理、发电机以及汽车旅馆的过高价格,有利于限制消费者使用这些物品,也有利于刺激别处的供应商给飓风受灾地区提供最急需的物品和服务。当佛罗里达居民在炎热的8月遭遇停电的时候,如果冰块卖到10美元一袋,那么冰块制造商们就会发现这值得他们生产和运输更多的冰块。索维尔解释道,这些价格并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它们只是反映出购买者和销售者在他们交换的物品上所同意的价值。[6]

    • ⏱ 2023-01-05 20:11:46
  • 📌 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努力推进其公民的德性吗?或者,法律是否应当在各种德性观念保持中立,以使公民们能够自由地为自己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传统观点认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区分了古代的和现代的两种政治思考。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为了决定谁应得什么,我们不得不决定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奖赏。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如果不首先反思哪种是人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不能弄明白什么是公正的宪法。对他而言,法律不可能中立于良善生活的各种问题。与此相对,现代政治哲学家们—从18世纪的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到20世纪的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认为,那界定我们各种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德性观念或最佳生活方式的观念。相反,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观念的自由。

    • ⏱ 2023-02-22 21:10:46
  • 📌 因此,关于紫心勋章的争论,并不只是一种如何界定伤害之真实性的医学或临床上的争论。此争论的核心在于各种不同的关于道德品格和士兵勇气的观念。那些坚持认为只有流血的创伤才应当算数的人们相信,创伤后应激障碍反映出一种不值得尊敬的性格上的软弱;而那些认为心理创伤也应当算数的人们则反驳说,那些受到长期性的心理创伤和严重抑郁症所折磨的老兵们,与那些失去一只胳膊的老兵们为他们的国家做出的牺牲同样确凿无疑,同样光荣。

    • ⏱ 2023-02-22 21:13:18
  • 📌 将桥上的那个人推下去之所以不对,可能是因为这样做违背了他的意愿而利用了他。毕竟他并没有选择参与其中,他只是站在那里。然而,我们可以对那个在岔道上工作的人说同样的话。他也没有选择要参与其中,他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在这失控电车事件中,他并不自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们可能会辩解说,铁路工人甘愿冒这样的危险,而旁观者则未必会如此。然而,让我们在这里假设,在紧急情况下牺牲自己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并不在这份工作的职责范围之内;并且这个工人与桥上的那个旁观者一样,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 ⏱ 2023-02-22 21:36:39
  • 📌 用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人推向死亡看起来确实比转动电车的方向盘更加残忍,然而,做正当的事情并不总是轻而易举。

    • ⏱ 2023-02-22 21:37:19
  • 📌 一种在失控电车故事中起作用的原则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而另一种原则则认为,即使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也是不对的。当我们面对一种情形—其中我们要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就必须杀害一个无辜的人—的时候,我们便遇到了道德困境。我们必须弄明白哪一种原则更有说服力,或者更适用于这种情形。

    • ⏱ 2023-02-22 21:38:20
  • 📌 在回忆录中,勒特雷尔谴责自己所投的反对杀那些牧羊人的一票。他在一本有关此次经历的书中写道:“这是我一生当中所做出的最愚蠢、最糊涂、最笨的决定。我当时一定是脑子出问题了。我投了这样一票,而我实际上知道这是签下我们的死亡执行令……至少,当我回顾这些的时候我是这样认为的……决定性的那一票是我投的,它会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栖息在东得克萨斯的一座坟墓里。”[40]

    • ⏱ 2023-02-22 21:40:25

第二章 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

  • 📌 边沁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创立了功利主义学说。其主要观点很简单,并对人具有直觉上的吸引力: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对边沁而言,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他所说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

    • ⏱ 2023-02-22 21:49:21
  • 📌 同时也是立法者的原则。一个政府在决定要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和政策时,它应当要做任何能够使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幸福最大化的事情。那么,什么是共同体呢?边沁认为,它是一个“想象的集体”,由组成它的个体总数所构成。因此,公民和立法者都应当扪心自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将这项政策的所有收益相加,再减去所有的代价,它会比其他政策产生更多的幸福吗?

    • ⏱ 2023-02-22 21:50:20
  • 📌 边沁论述道,在街上遇到乞丐会以两种方式降低行人的幸福感。对于心肠软弱的人们来说,看到乞丐便产生了一种同情之苦;而对于心肠较硬的人们来说,看到乞丐便产生一种厌恶之苦。不管哪一种方式,遇见乞丐都减少了普通大众的功利。因此,边沁建议要将乞丐从街上赶走,并将他们局限于救济院之内。[44]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样对乞丐而言不太公平,不过,边沁的确没有忽略他们的功利。他承认,某些乞丐会更乐于乞讨而不愿在救济院工作。但是他注意到,快乐而富足的乞丐远没有悲惨度日的乞丐多。他总结道,公众所忍受的痛苦的总量,要超过那些被赶到救济院的乞丐们所感受到的不幸福。[45]

    • ⏱ 2023-02-22 21:52:59
  • 📌 :尽管烟民在世时会在预算中花费更多的医疗费用,可是他们死得早,因此能够给政府在医疗、养老金以及养老院等方面节省数目可观的费用。根据这一研究,如果将吸烟的“积极效果”—包括烟草税的财政收入以及烟民早死而节省下来的钱—计算在内,那么,国库每年的净收入将达到1.47亿美元。[49]

    • ⏱ 2023-02-22 22:01:01
  • 📌 我们已经考察了两种对边沁“最大幸福”原则的反驳—一种认为它没有给予人类尊严和个体权利足够的重视,另一种认为它错误地将一切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物都用单一的快乐与痛苦的尺度衡量。这些反驳在多大程度上是令人信服的呢?

    • ⏱ 2023-02-22 22:08:16
  • 📌 《论自由》(On Liberty)是英语世界为个体自由所作的经典辩护,其中心原则是:倘若不伤害到他人的话,人们应该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政府不能为了保护人们不受到伤害,而干涉个体的自由,或将大多数人关于怎样最好地生活的观念强加于每个人。密尔认为,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的唯一一种行为,就是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只要我不伤害到任何他人,那么,我的“权利的独立性就是绝对的。个体是他自己,是自己身体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

    • ⏱ 2023-02-22 22:09:23
  • 📌 边沁功利主义的部分吸引力正在于这种不加评判的精神。它如其所是地接受人们的各种偏好,而不对它们的道德价值作任何评判。所有的偏好都同等重要。边沁认为,认为某些快乐在本质上优于其他快乐,是一种专横的行为。有些人喜欢莫扎特,而有些人喜欢麦当娜;有些人喜欢芭蕾,而有些人喜欢保龄球;有些人读柏拉图,而有些人读《阁楼》(4)。边沁可能会质问道,有谁能说哪些快乐比其他的更高级、更有价值、更高尚呢?

    • ⏱ 2023-02-22 22:13:11
  • 📌 更高级的快乐并不是因为我们更喜欢它们而更加高级,我们之所以更喜欢它们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它们更加高级。我们之所以将《哈姆雷特》看作是伟大的艺术,并不是因为较之于低级的娱乐我们更喜欢它,而是因为它运用了我们的最高级的能力,并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 ⏱ 2023-02-22 22:17:44
  • 📌 在这两位伟大的功利主义的倡导者中,密尔是一位更加人性的哲学家,而边沁则更为前后一致。边沁死于1832年,享年84岁。可是,如果你现在去伦敦的话,你仍可以看望他。他在遗嘱中写道,他的遗体要被保存、制成木乃伊并当作展品。因此,人们现在可以在伦敦大学学院找到他。在那里,他穿着他当时的衣服,忧郁地坐在一个玻璃容器之中。在他死前不久,边沁扪心自问了一个与他的哲学相一致的问题:一个死去的人对于生者还有什么用呢?他总结道:一个用途就是将自己的尸体贡献于解剖学。然而,对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来说,最好还是保存他们的肉体以激励未来的思想家们。[70]边沁将自己置于第二类。

    • ⏱ 2023-02-22 22:19:04

第三章 我们拥有自身吗?/自由至上主义

  • 📌 如果你认为公正就意味着使幸福最大化,那么你可能会基于以下的理由而支持再分配:假设我们从比尔·盖茨那里拿走100万美元并分发给100名贫困的领受者,每个人领1万美元,那么,总体的幸福会增加。盖茨几乎不会想起这笔钱,而每一个领受者则会从这1万美元的意外之财中获得巨大的幸福,他们集体功利的上涨会多于盖茨的功利的下降。这种功利主义的逻辑能够被扩展至支持一种非常激进的、关于财富的再分配,它可能让我们把钱从富人那里转给穷人,直到我们从盖茨那里拿走的最后一美元对他所造成的伤害与跟它对接受者的帮助一样多。

    • ⏱ 2023-02-22 22:23:55
  • 📌 自由至上主义者们并不是以经济效率的名义—而是以人类自由的名义,支持不受约束的市场,并反对政府管制。他们的核心主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只要我们同样尊重他人这样做的权利。

    • ⏱ 2023-02-22 22:25:07
  • 📌 对于自由至上主义者而言,通过税收把财富再分配是一种压迫,甚至是偷盗。政府没有权利强迫富裕的纳税人为穷人买单,正如一个仁慈的小偷也没有权利从一个富人那里偷窃钱财分给流浪汉一样。

    • ⏱ 2023-02-22 22:26:51
  • 📌 行业执照的要求也错误地干涉了选择的自由。如果一个未经过培训的理发师想要给公众提供不太专业的服务,并且有顾客愿意冒险尝试一次价格低廉的理发,那么政府就无权禁止这一交易。

    • ⏱ 2023-02-22 22:29:20
  • 📌 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为自由至上主义原则提供了一种哲学辩护,同时也向人们熟知的分配公正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从这样一种主张开始—个体拥有“如此强大和影响深远的权利”,以至于“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事情是政府可以做的?”他总结道:“只有职责仅限于保证合同执行、保护人们不受压迫、偷盗和欺骗的最小政府,才是正当的。任何一个职责更加宽泛的政府都侵犯了个人不受强迫去做某些事情的权利,因此都是不正当的。”[79]在那些任何人都不应当被强迫去做的事情当中,最显著的一项就是帮助他人。向富人征税以帮助穷人,就强迫了富人,这侵犯了他们用自己的东西去做自己想做之事的权利。

    • ⏱ 2023-02-22 22:30:44
  • 📌 以这种方式干涉—向乔丹征税以资助那些帮助穷人的项目—不仅推翻了自由交易的结果,它还由于拿走乔丹的收入而侵犯了他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强迫他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出一份慈善贡献。那么,向乔丹的收入征税到底错在何处呢?根据诺齐克的观点,道德上的风险要重于钱财。他认为,在这里受到威胁的正是人类的自由,其推理如下:“向劳动所得征税就等同于强迫人劳动。”[82]如果政府有权索要我的一部分财产,那么它就也有权索要我的一部分时间。政府也可能会要求我花费30%的时间为它工作,而不从我这里拿走30%的收入。然而,如果政府能够强迫我为了它的利益而工作,那么它在本质上就对我拥有一种所有权。

    • ⏱ 2023-02-23 19:47:54
  • 📌 人们经常说政府不应当禁止避孕和堕胎,因为女性应当能够自由地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也有些人认为法律不应当惩罚通奸、卖淫和同性恋,因为到达法定性成熟年龄的成人应当自由地为自己选择性伙伴;有些人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拥有自己的身体,因此我应当自由地出售我的身体器官—而赞成为了移植出售自己的肾;有些人将这一原则拓展至维护辅助性自杀的权利—既然我拥有我自己的生命,那么只要我愿意,我就应当能够自由地结束它,并获得一位愿意帮助的内科医生(或其他任何人)的帮助。政府没有权力干涉我使用自己身体或处理自己生命的自由。

    • ⏱ 2023-02-23 19:52:38
  • 📌 这一骇人听闻的案件深深地震惊了公众,同时也让法庭非常困惑。德国没有禁止吃人的法律。辩护律师坚持认为,犯罪嫌疑人不能被判谋杀罪,因为这个受害人是自愿参与自己的死亡体验的。迈维斯的律师认为其当事人只是“被要求杀人”而有罪,这是一种辅助性自杀,最多只能判五年的有期徒刑。法庭将迈维斯判为过失杀人并判处八年半的有期徒刑,试图以此来解决这一难题。可是两年之后,上诉法院推翻了这一过于宽大的判决,并将迈维斯判为终身监禁。这一卑劣的故事以一种怪异的结局而收场。据报道,这名食人杀人犯在监狱中变成一名素食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工厂化农业经营太不人道了。

    • ⏱ 2023-02-23 19:58:27

第四章 雇佣帮助/市场与道德

  • 📌 征兵制使人们更加强烈地反对越战,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内。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提议废除征兵制;1973年,当美国军队逐渐从越南战场上退出时,志愿兵役制度代替了征兵制。由于兵役不再是强制性的,部队增加了报酬和其他福利,以吸引它所需要的士兵。

    • ⏱ 2023-02-25 00:15:40
  • 📌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至上主义者,那么答案就非常明显。征兵制(政策一)是不公正的,因为它具有强迫性,是一种奴役的形式。它暗示着政府拥有其公民,并且能够任意对待他们,包括强迫他们去打仗以及在战场上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 ⏱ 2023-02-25 00:17:35
  • 📌 达成交换的自由似乎增加了每一方的功利,而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因此,对于功利主义者们来说,内战制度(政策二)要比纯粹的征兵制(政策一)更好

    • ⏱ 2023-02-25 00:18:10
  • 📌 或者高速公路的维修费用应该降低,代价是要求一部分由抽签选出来的纳税人自己去做这份工作或雇用他人去做。由这种强制性的方式而产生的不幸福很可能会超过纳税人为支付更便宜的政府服务而获得的利益。因此,从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这两种推理方式来看,志愿兵役制度似乎是最好的,内战的那种混合制度位列第二,而征兵制是最不可取的分配军事服务的方式。然而,我们至少可以有两种反驳来反对这种论证路线:一种反驳与公平和自由有关,而另一种则与公民德性和共同善有关。

    • ⏱ 2023-02-25 00:20:11
  • 📌 志愿兵可能并不是像看上去那样自愿。实际上,它可能涉及一种强迫的成分。如果社会中的一些人没有其他的好的选择,那么那些选择入伍的人实际上就是被经济需要强迫而参军。在这种情况中,征兵制和志愿兵役制度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一个是强迫性的,而另一个是自由的;相反,每一种都采用了一种不同形式的强迫—在第一种情形中是法律的强迫,在第二种情形中是经济需要的压力。

    • ⏱ 2023-02-25 00:21:43
  • 📌 绝大多数为了这个国家在伊拉克服役的人都来自内陆城市内部或乡村地区的贫困社区;在这里,高达4万美元的入伍奖金和几千美元的教育津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对于那些有条件上大学的人而言,这些奖励与冒生命危险相比简直一文不值。[106]

    • ⏱ 2023-02-25 00:23:21
  • 📌 当公共服务不再是公民的主要事务,并且人们宁愿掏钱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时,那么,这个国家离垮台也就不远了。当必须奔赴战场时,他们可以出钱雇兵,而自己待在家中……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度,公民们亲自去做每一件事情,而不用钱来做任何事情。他们非但不付钱以免除自己的义务,反而花钱来购买那亲身履行自己义务的特权。我无法认同通常的观念,我相信强制劳役要比征税更不违反自由。[110]

    • ⏱ 2023-02-25 00:27:18
  • 📌 因此,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代志愿兵和雇佣军之间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呢?它们都是付钱给士兵去战斗,都以工资和其他津贴的承诺来诱惑人们参军。如果市场是一种适当的招募军队的方式,那么,雇用士兵到底错在何处呢?

    • ⏱ 2023-02-25 00:28:49
  • 📌 也有大约5万人是携带武器的保安人员,他们的工作是保卫基地、军队和外交人员,经常遭遇战火。[114]超过1 200名个体工人在伊拉克被杀,但是,他们没有躺在盖着国旗的棺材中回归故里,他们的死亡数目也没有被包括在美国军队的死亡人数之内。[1

    • ⏱ 2023-02-25 00:30:49
  • 📌 那么,在“婴儿M”一案中到底谁是对的呢?—是执行该合同的初级法院,还是使该合同作废的高级法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评估合同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以及在反对代孕合同时所提出来的两种反驳

    • ⏱ 2023-02-25 00:38:42
  • 📌 那种支持代孕合同的论点所依据的是我们迄今所考察的两种公正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者支持合同的理由是,它们反映了选择的自由。支持两个相互同意的成人之间所达成的合同,就是尊重他们的自由。功利主义者支持合同的理由是,它们推进了总体福利。如果双方都认同一个交易,那么双方都肯定能从这一协议中获得一些利益或幸福,否则他们就不会做这笔交易。

    • ⏱ 2023-02-25 00:39:08
  • 📌 帕解释道,这种供应链条的断开,推动了代孕市场的发展。[141]“通过断开卵子、子宫和母亲这条传统的连接,妊娠代理减少了那些围绕着传统代孕的、法律上和情感上的危险,并因此给一个新型市场的繁荣打开了空间。”“由于从卵子–子宫这一捆绑中解脱出来”,代孕代理人如今在选择代孕者时“更加具有歧视性”—“寻找带有特殊基因特征的卵子,以及依附于某种特定人格的子宫”。[142]那些可能要代孕的父母,不再需要担心他们所雇用来孕育他们的孩子的那个妇女的基因特征,“因为他们从别处获得这些”。[143]

    • ⏱ 2023-02-25 00:45:37
  • 📌 可是妊娠外包并没有解决这一道德困境。妊娠代孕者跟她们所生的孩子之间,也许真的不像提供卵子的代孕者与她们所生的孩子之间联系得那样紧密。然而,将母亲这一角色划分成三种(养母、提供卵子者、妊娠代孕者)而非两种,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谁更有权利索要这个孩子。

    • ⏱ 2023-02-25 00:48:18

第五章 重要的是动机/伊曼纽尔·康德

  • 📌 1781年,在他57岁的时候,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该书对大卫·休谟和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四年之后,他发表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是他诸多著作中的第一本道德哲学著作。在杰里米·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发表五年之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对功利主义发起了一场猛烈的抨击。它认为,道德跟使幸福最大化以及任何其他目的无关,而在于将人作为目的本身而加以尊重。

    • ⏱ 2023-02-25 00:53:21
  • 📌 在本书的引言中,我区分了三种公正进路。那种功利主义的进路认为,界定公正和判断何谓正当之事的方法就在于询问什么将会使福利或社会总体幸福最大化。第二种进路将公正与自由联系起来,自由至上主义者为这一进路提供了例证。他们认为,关于收入和财富的正当分配就是任何一个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中自由交换商品和服务所产生的分配。他们坚持认为,调节市场是不公正的,因为这侵犯了个体的选择自由。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就是给予人们在道德上所应得的—以分配物品来奖励和促进德性。

    • ⏱ 2023-02-25 00:55:06
  • 📌 康德反对第一种进路(使福利最大化)和第三种进路(促进德性)。他认为,这两种进路都没有尊重人类自由。因此,康德是第二种进路—将公正与道德同自由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倡导者。然而,他所提出的自由观念要求更为苛刻—比我们在市场上买卖东西时所行使的选择自由要更加苛刻。康德认为,我们日常所认为的市场自由或消费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它仅仅满足我们事先并没有选择的各种欲望。

    • ⏱ 2023-02-25 00:56:21
  • 📌 康德反对功利主义。他认为,由于将权利建立在关于什么会产生最大幸福的算计的基础之上,功利主义使权利的基础变得脆弱。此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试图从我们恰好具有的各种欲望推导出道德原则是一种错误的思考道德的方式。仅仅因为某物给很多人带来快乐,并不能使它成为正当的。仅仅根据大多数人(无论数量有多大)喜欢一种法律(无论有多强烈)的这样一个事实,并不能使这个法律成为正当的。

    • ⏱ 2023-02-25 00:57:14
  • 📌 假设我正在试着决定买哪一种口味的冰激凌:我是应该买巧克力的呢,香草的呢,还是咖啡太妃糖颗粒的呢?我可能认为自己是在运用选择的自由,但是,我真正在做的只是在试着弄明白哪一种口味能最好地满足我的偏好—那些我事先并没有加以选择的偏好。康德并没有说满足我们的各种偏好是不对的,他的要点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自由地行动,而是在根据一种外在给定的规定性而行动。毕竟,我对咖啡太妃糖颗粒的偏好而不是对香草的偏好并不是我刻意去选择的—我就是有这个偏好。

    • ⏱ 2023-02-26 14:57:38
  • 📌 雪碧有一句广告语:“服从你的渴望”(Obey your thirst)。雪碧的这一广告(当然是无意地)包含了一种康德式的洞见。当我拿起一罐雪碧(或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时,我是出于服从而不是自由在行动。我只是在服从我的口渴感。

    • ⏱ 2023-02-26 14:57:57
  • 📌 想要雪碧(或其他含糖饮料)的欲望是内含于基因之中的呢,还是受到广告的刺激?对于康德来说,这一争论实际上偏离了重点。只要我的行为被生物性所决定,或被社会性所规范,那它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根据康德的思想,自由地行动就是自律地行动,自律地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的指令。

    • ⏱ 2023-02-26 14:58:29
  • 📌 当你丢下一个台球时,它会落到地上;当它下落的时候,它并不是在自由地行动,其行动受到自然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地球引力—的支配。

    • ⏱ 2023-02-26 14:58:54
  • 📌 现在再让我们假设,我落在了另一个人身上并且砸死了那个人,我不会对这一不幸死亡负有任何道德上的责任。就像那个台球,如果它从高处跌落并砸到某个人的脑袋,它也不会对此负有道德责任。在这两种情况中,那正在下降的物体—我,或者那个台球—都不是在自由地行动,而是都受制于地球引力这一法则。由于这里没有意志自由,那么也就没有道德责任。这就是意志自由和康德的道德观念之间的联系。自由地行动并不是为给定的目的选择最佳的方式,而是选择目的本身—这是一种人类可以做出,而台球(以及大多数动物)却不能做出的选择。

    • ⏱ 2023-02-26 15:00:53
  • 📌 现在是凌晨三点,你的大学室友问你为什么深夜不睡觉,而是思考与失控电车有关的道德困境。“为了给伦理课写一篇好论文。”你回答道。“可是为什么要写一篇好论文呢?”你的室友问道。“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可是为什么要在乎成绩呢?”“为了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可是为什么要在投资银行得到一份工作呢?”“为了某天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可是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呢?”“为了赚很多的钱。”“可是为什么要赚很多的钱呢?”“为了能够经常吃龙虾,我喜欢吃龙虾。毕竟,我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物。这就是我为什么熬夜思考失控电车的原因!”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他律规定性”的一个事例—做某事是为了其他事情,再为了其他事情,如此等等。当我们他律地行动时,我们是为了某些外在于我们的给定的目的去行动,我们是自己所追求的各种目的的工具,而非目的的设定者。康德的意志自由观念与此截然对立。当我们自律地行动—也即根据我们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时—我们做某事是为了这件事本身,它自己就是目的。我们不再是那些外在于我们的给定的各种目的的工具。“自律地行动”这一能力,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它标示了人和物之间的区别。

    • ⏱ 2023-02-26 19:32:50
  • 📌 对于康德而言,尊重人的尊严就意味着将人当做目的本身来对待。这就是为什么功利主义为了总体福利而利用人是不对的。将那个大汉推落到轨道上以挡住电车,就是把他当做了工具,因此就没有把他当做目的本身而加以尊重。一个开明的功利主义者(如密尔),可能会出于对次生效益的考虑—即从长远来看会降低功利—而拒绝去推那个人。(比如人们将不敢站在桥上了,等等。)然而,康德会坚持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让人打消推人下桥的念头的理由,它仍然是将那个潜在的受害者当做成全他人幸福的一种工具、一个对象、一种手段。它让他活着,却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是为了让他人以后在过桥时不会再三犹豫。

    • ⏱ 2023-02-26 19:35:09
  • 📌 康德并不是在谈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特殊义务,他也不是在告诉我们那最高道德原则所命令的是什么。他不过是在说明当我们评价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时,我们要评价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它产生的后果。[157]

    • ⏱ 2023-02-27 00:00:49
  • 📌 一个毫无经验的顾客(例如一个孩子)走进一家杂货店买一袋面包,店主可以多要他的钱—向他索要比通常一袋面包的价格要高的钱,而且这个孩子对此并不知情。可是这个店主意识到,如果有其他人发现他以这样的方式占这个孩子的便宜,那么这件事就会传播开来,从而影响他的生意。出于这个原因,他决定不多收这个孩子的钱,而是按通常的价格收费了。因此,店主做了正确的事情,然而却是出于错误的理由。他诚实地与这个孩子做生意的唯一原因,是为了保护他的名声。店主只是为了自我利益才诚实地行动,他的行为缺乏道德价值。

    • ⏱ 2023-02-27 00:02:37
  • 📌 对康德而言,出于同情而做好事,“无论它多么正当,也无论它多么友善”,都缺乏道德价值。这似乎是违反直觉的。难道成为那种在帮助他人中获得乐趣的人不好吗?康德会说好。他当然不会认为,出于同情而行动有什么错;但是他将这种帮助他人的动机—做好事给我带来快乐—与义务的动机区分开来,并且坚持认为,只有义务的动机才能赋予一个行为以道德价值。利他主义者的同情,“值得我们称赞和鼓励,但不值得尊敬”

    • ⏱ 2023-02-27 00:04:50
  • 📌 康德的利他主义者也是如此。如果他帮助他人,仅仅是为了这样做所给他带来的快乐,那么,他的行为就缺乏道德价值。然而,如果他认识到一种帮助人类同胞的义务,并且出于这种义务而行动,那么他从这种行为中所获得的快乐在道德上就不能说是不合格的。

    • ⏱ 2023-02-27 08:47:07
  • 📌 根据康德的思想,只有当我的意志是被自律所决定、受我自己给定的法则所支配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再者,我们经常将自由看做能够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不受阻碍地追求我们的欲望。然而,康德向这种思考自由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强有力的挑战:如果你没有首先自由地选择这些欲望,那么,在你追求它们的时候,又怎么能够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呢?康德在自律和他律这一对比中,表述了这一挑战。

    • ⏱ 2023-02-27 08:48:37
  • 📌 康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这种或那种规律所支配的。如果我们的行为仅仅受物理规律的支配,那么我们与那个台球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掌控自由,我们就必须能够不根据那给予我们或强加给我们的法则而行动,而是根据我们给自己所定的法则而行动。可是,这种法则又从何而来呢?康德对此的回答是:由理性而来。我们不仅是受感官所产生的快乐与痛苦支配的感性存在,同时也是理性的存在,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 ⏱ 2023-02-27 08:54:42
  • 📌 假言命令运用的是工具理性:如果你想要X,那么就做Y。如果你想要一个良好的商业声誉,那么就要诚实地对待你的顾客。

    • ⏱ 2023-02-27 08:51:25
  • 📌 康德的“绝对”意思是指“无条件”。举个例子,当一名政治家对自己所谓的丑闻发表一个绝对的否认的时候,那么这一否认就不仅仅是强调性的,同时它还是无条件的—不存在任何漏洞和例外。同样的,一个绝对义务或绝对权利,就是一个无视各种环境而普遍适用的义务或权利。对于康德而言,一个绝对命令就是绝对地—不涉及或依赖于任何进一步的目的—发出命令。“它与这个行为的内容及其预期目的无关,而与这个行为的形式以及那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则有关。这一行为中的本质性的善在于意图,而无论结果如何。”康德论证道,只有一个绝对命令才有资格作为一种道德命令。

    • ⏱ 2023-02-27 08:52:18
  • 📌 无论何时,当一个人急需钱的时候,他应当借款并承诺还款,即使他知道自己并不能还。”康德说,如果你将这一准则普遍化并与此同时根据它而行动,那么你就会发现一种矛盾:如果每个人在需要钱的时候都做出虚假的承诺,那么就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承诺。实际上,将会没有“承诺”这种东西;将这种虚假的承诺普遍化会破坏“遵守诺言”的这一习俗。届时你试图通过承诺而获得一笔钱的尝试将是徒劳的、非理性的。这表明,做出虚假的承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与绝对命令不一致。

    • ⏱ 2023-02-27 08:55:45
  • 📌 从道德上来看,我们经常将谋杀和自杀看做完全不同的行为。将他人杀死是违背他的意志而剥夺了他的生命,而自杀是自杀者自己的选择。然而康德的“将人看做目的”这一观念,将谋杀与自杀放在同等地位上了。如果我实施了谋杀行为,我就是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如抢劫银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发泄我的愤怒之情—而夺走了某个人的生命。我将这个受害者当做一种手段加以利用,而没有将他的人性当做目的而加以尊重。这就是为什么谋杀违背了绝对命令。

    • ⏱ 2023-02-28 08:58:29
  • 📌 对于康德而言,自杀以同样的方式违背了绝对命令。如果为了逃避一种痛苦的情形,我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我就是将自己作为一种解脱痛苦的手段。然而康德提醒我们,一个人并不是一个东西,“不是被仅仅当做手段而加以利用的东西”。我没有权力舍弃那内在于自己的人性,就像我没有权力舍弃那内在于他人的人性一样。对于康德来说,自杀与谋杀之所以错误的原因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将人看做物而加以对待,都没有将人性作为目的本身而加以尊重。

    • ⏱ 2023-02-28 08:58:31
  • 📌 对于康德而言,公正要求我们支持所有人的人权,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以及我们与他们有多熟悉;仅仅因为他们是人类,具有理性能力,就因此而值得尊重。

    • ⏱ 2023-02-28 08:58:58
  • 📌 这种思考道德和自由的方式,促使康德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毁灭性的批评。那种将道德建立在某些特殊的利益或欲望(如幸福或功利)基础之上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它们所发现的从来都不是义务,而只是出于某一特定利益而行动的必要性。”然而,任何基于利益的原则都“注定总是一个有条件的原则,而不可能作为一个道德法则”

    • ⏱ 2023-02-28 09:00:10
  • 📌 康德对于性道德的观点是传统而保守的。除了夫妻之间的性行为之外,他反对任何一种可以想象的性行为。“康德关于性的观点是否源自于他的道德哲学”这一问题,并没有这些观点所反映出的那种潜在性的观念重要,这个潜在性的观念就是:我们并不拥有自身,也不任由自己随意支配。他基于这样的理由而反对随意性行为:随意性行为—他意指婚外性行为—无论双方是否同意,对双方来说都是贬低性的、对象化的。他认为,随意性行为是值得反对的,因为它完全是性欲的满足,而不是尊重伙伴的人性。

    • ⏱ 2023-02-28 09:03:40
  • 📌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所具有的欲望,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他对她作为一个人并不关心,只有她的性才是他所欲求的对象。[185]即使当随意性行为涉及伙伴双方的相互满足时,“他们当中的一方也玷污了另一方。他们将人作为满足他们的性欲和倾向的工具”。[186](康德认为婚姻通过使性行为超越了生理的满足并将它与人的尊严相联系,从而升华了性行为。

    • ⏱ 2023-02-28 09:07:41
  • 📌 康德坚持认为,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我们要将人当做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加以对待”的这一道德要求,限制了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和我们自己的方式。“人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因为他不是物,他并不是自己的财产。

    • ⏱ 2023-02-28 09:04:29
  • 📌 康德基于同样的理由而反对卖淫。“为了利益而允许被他人用来满足性欲、将自己作为一种需求的对象,就是……将自己当做一个物体,以使得另一个人可以用它来满足其肉体欲望,就像他用牛排来充饥一样。”人类“没有权利为了利益而使自己成为供他人满足其性倾向的物体”。这样做,就是将一个人仅仅当做物,一个可供使用的对象。“这里潜在性的道德原则是:人并不是他自己的财产,也不能随其所愿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 ⏱ 2023-02-28 09:05:41
  • 📌 康德总结道,只有婚内性行为才能避免“贬低人性”。只有当两个人将自己完全交给对方,而不是仅仅将自己性能力的使用交给对方时,性行为才不是对象化的。只有当伴侣双方互相分享他们“无论好坏以及各方面的人、身体和灵魂”时,他们的性行为才能导致“一种人与人的联合”。[190]康德并没有说,每一个婚姻在实际上都产生了这种联合。他也有可能错误地认为,婚外就永远不会发生这种联合,或婚外性关系除了性满足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然而,他关于性的观点,却体现了当代争论中人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不同之处—不受约束的同意的伦理,和尊重意志自由以及人的尊严的伦理。

    • ⏱ 2023-02-28 09:06:45
  • 📌 康德坚决反对撒谎。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撒谎被作为不道德行为的一个主要例子。然而,让我们假设一下,一个朋友正躲在你家里,而一个杀人犯来到你家门口找他。此时对杀人犯撒谎难道不对吗?康德说不对。说真话的义务保持不变,而无论结果如何。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是一位与康德同时代的法国哲学家,他对这种毫不妥协的立场提出异议。贡斯当认为,说真话的义务仅仅适用于那些应该得知真相的人,而这个杀人犯肯定不应该得知真相。康德回应道,对这个杀人犯撒谎是错误的,并不是因为这伤害了他,而是因为这违背了正当性的原则:“不能避免表达的真实性,这是每个人的正式义务,无论这会对他或任何他人产生怎样的不利。

    • ⏱ 2023-02-28 09:10:28
  • 📌 想象一下你处于这样一个困境之中:一个朋友躲在衣橱里,而杀人犯就在门口。你当然不想帮助杀人犯实现他的邪恶计划—这是一个假设。你不想说任何话语来引导杀人犯找到你的朋友,可是问题在于,你会说什么呢?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直接撒个谎:“不,她不在这里。”或者你可以做出一个真实的,然而却具有误导性的陈述:“一个小时之前,我在路那头的杂货店里看见过她。”从康德的角度来说,第二种策略在道德上是允许的,而第一种则不是。你可能认为这有点吹毛求疵。从道德上来说,一个策略性的、真实而具有误导性的表达与一个直率的谎言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这两种情形中,你都是在希望能够误导杀人犯相信,你的朋友并没有藏在房子里。

    • ⏱ 2023-03-06 08:56:26
  • 📌 康德以一段措辞谨慎的陈述作了回应:“作为陛下忠实的臣民,我将彻底停止所有与宗教有关的公共演讲和论文写作。”[193]当康德做出这一陈述时,他知道这位国王不会活太久了。在国王驾崩几年之后,康德认为自己从这一承诺中解脱开了,因为该承诺仅仅对“作为陛下忠实的臣民”的他而有所束缚。康德后来解释道,他在挑选这些措辞时“非常仔细,以至于我不会被永远地剥夺权利……而仅仅只是当陛下活着的时候”。[194]借助于这一聪明的措辞,普鲁士的这位道德典范,成功地误导了检察官们而没有对他们撒谎。

    • ⏱ 2023-03-06 08:57:00
  • 📌 他没有与她发生性关系。那只是口交,而并不是真正的性行为。那么,这是否是你今天在这里要对我们说的:他并没有与莱温斯基发生性行为?克雷格:他对美国人民所说的是:他并没有发生性关系。我知道你不会喜欢这一点,议员先生,因为这—你可能将这看做一种技术性的辩护或一种钻牛角尖的、闪烁其词的回答。然而,任何一部字典都是以某种特定方式对性关系加以定义的;但是他并没有和莫妮卡·莱温斯基发生那种性接触……因此,他欺骗了美国人民吗?是的。这是不对的吗?是的。这值得谴责吗?是的。[195]总统的律师承认,也正如克林顿所承认的,他与这名实习生的关系是错误的、不适当的,也是值得谴责的,并且总统关于这件事的发言“误导并欺骗了”公众。他唯一拒绝承认的是,总统撒谎了。

    • ⏱ 2023-03-06 08:58:38
  • 📌 首先,康德不仅反对功利主义作为个体道德的基础,也反对它作为一项法律的基础。他认为一种公正的宪法应当力图使不同个体的自由能够相融合。它与功利最大化没有关系,后者“绝不能干涉”基本权利的规定。由于人们“在幸福的经验性目的及其构成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功利不能作为公正和权利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将权利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要求这个社会来肯定或接受某一种幸福观而不接受另外一些;将整个宪法都建立在一种特定的幸福观(如大多数人的幸福观)之上,就会给其他人强加一些价值观,这就没有尊重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目的的权利。“没有人能够强迫我的幸福必须与他那种关于他人福利的观念相一致,”康德写道,“因为每个人都能够以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只要他不侵犯他人也这样做的自由。”[196]

    • ⏱ 2023-03-06 09:00:50

第六章 平等的理由/约翰·罗尔斯

  • 📌 约翰·洛克(John Locke)说,我们已经给出了心照不宣的同意。任何一个享受政府福利的人,即使只是在高速公路上穿行,也含蓄地对其法律表示同意,并受其约束。[200]然而,心照不宣的同意,是实际事物的一种苍白无力的形式。我们很难明白,仅仅穿过一个城镇如何就在道德上类似于认可宪法。

    • ⏱ 2023-03-06 09:03:21
  • 📌 罗尔斯的推理如下:假设我们当时聚集到一起—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来选择一些管理我们集体生活的原则,也即,起草一份社会契约。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可能会发现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不同的人会支持不同的原则,这体现出他们各种各样的利益、道德和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地位等。有些人很富,而有些人很穷;有些人拥有权力并社交广泛,而有些人则并非如此;有些人属于少数种族、民族或宗教,而有些人则不是。我们可能会达成一种妥协,然而即使是这种妥协,也很可能反映出某些人讨价还价的能力要高于另外一些人。因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社会契约会是一种公正的安排。

    • ⏱ 2023-03-06 09:03:56
  • 📌 ,他推理说,我们不会选择功利主义。在无知之幕的背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想:“据我所知,我可能会是一个受到压迫的少数群体的成员。”没有人愿意冒险甘做那个被扔给狮子以娱乐大众的基督徒,也没有人会选择一种纯粹的政府放任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的原则,后者将赋予人们一种权利以保留他们在市场经济中赚来的所有钱财。“我可能会成为比尔·盖茨,”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可是,我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因此,我要避免一种可能让我一无所有,却得不到帮助的体制。”罗尔斯认为,从这种假想的契约中,会产生两种公正原则。第一个原则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第二个原则关心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尽管它并不要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它却只允许那些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 ⏱ 2023-03-06 09:05:23
  • 📌 除了那些最热忱的契约至上主义者们,所有人都会认为5万美元的马桶修理费异乎寻常地不公平—尽管在事实上,相互同意的双方认可这一价格。这一事例说明了合同所具有的两点道德局限:首先,一项协议的事实,并不能保证该协议的公平性;其次,同意并不足以产生一个具有约束力的道德主张。这种合同并不能作为相互获利的手段,因为它并不尊重互惠的理念。我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少有人会说,老妇在道德上应当支付那笔骇人听闻的费用。

    • ⏱ 2023-03-06 09:08:08
  • 📌 休谟拒绝付账,理由是他并没有同意作维修,也没有雇用这名承包商。这一事件后来交由法庭裁决。该承包商承认,虽然休谟并没有同意,可是房子需要维修,并且他做了这些维修工作。休谟认为这是一个欠妥的论证。他告诉法庭,该承包商的主张仅仅是“这项工作有必要去做”。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因为基于同样的规则,他可以进入爱丁堡的任何一座房子,做一些他认为适合做的事情,而无须事先征得房主的同意……并为他的所作所为给出同样的理由:这项工作是必要的,而且之后房子更好了”。可是,休谟坚持认为,这是“一个很新的理论……可是完全站不住脚”。[207]

    • ⏱ 2023-03-06 09:10:21
  • 📌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我们不会选择功利主义。在无知之幕背后,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然而我们却知道,我们想要追求自己的目的,并得到郑重的对待。如果我们最终在社会中是一个少数民族或小宗教团体的成员,我们不希望被压迫,即使这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一旦无知之幕被揭开,而开始了真实生活,那么我们不希望发现自己是宗教压迫或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为了预防这些危险,我们就要反对功利主义,并同意一种保证所有公民的基本平等自由的原则,包括意识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并且我们会坚持认为,这一原则,要优先于那些使总体福利最大化的各种尝试;我们就不会为了社会和经济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根本性的权利和自由。

    • ⏱ 2023-03-06 20:36:28
  • 📌 假设我们通过允许某些不平等,如给医生所支付的工资要高于汽车驾驶员的工资,可以改善最不利者的境况—如为穷人增加医疗机会。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接受罗尔斯所说的“差异原则”:只有当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能够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利益时,它们才是可允许的

    • ⏱ 2023-03-06 20:37:20
  • 📌 他承认,那些成长于富裕家庭并进入名校上学的人,要比那些来自于拥有较少特权的背景中的人,拥有一种不公平的优势。他还承认,那些拥有才能和天赋的人—尽管这不是他们自己行为的结果—要比其他人拥有一种不公平的优势。然而与罗尔斯不同,弗里德曼坚持认为,我们不应当试着去纠正这种不公平。相反,我们应当学会去适应它,并享受它所带来的益处:生活是不公平的。如果认为政府能够纠正自然的产物,这种观点确实很吸引人。但是认识到以下这点也同样重要:即我们从自己所强烈反对的这种不公平中获得了多少利益。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天生拥有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拳击手的技能……这里没有什么公平可言……穆罕默德·阿里一夜能挣好几百万美元,这当然也不公平。但是,如果为了追求某种抽象的平等理想,而不允许穆罕默德·阿里在一个晚上的比赛中所挣的钱,比那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在码头上做一天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所挣的更多,那么这对于那些喜欢看他比赛的人们而言,难道不是更加不公平吗?

    • ⏱ 2023-03-06 21:42:01

第七章 反歧视政策之争

  • 📌 为什么一个来自于富裕的休斯敦郊区的非洲裔美国学生,应当比谢里尔·霍普伍德占有优势呢?后者可能实际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经济困难。批评者们认为,如果反歧视行动的要点在于帮助那些不利者,那么它应当基于阶层而不是种族。如果种族偏好意在补偿历史上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的不公正,那么从像霍普伍德这样的人这里强行索取补偿又怎么能说是公平的呢?他们在这些不公正的行为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 ⏱ 2023-03-06 21:46:51
  • 📌 你进入了一个碰巧不需要你所提供的各种才能的社会,这并非你的过错。那些取代你而被录取的人,并不应得一席之地,也并不因为那些使他们能够被录取的因素而值得表扬。我们仅仅是将他们—和你—作为一种满足更广阔的社会目的的工具来考量。我们知道你会觉得这一消息是令人失望的。但是,你的失望不应当被这样一种想法所夸大,即:这种拒绝以某种方式反映出你的内在道德价值。我们在以下一种意义上对你表示同情:当你申请的时候,你恰好没有拥有社会所恰好需要的那些特征,这太糟糕了。祝你下次好运。

    • ⏱ 2023-03-07 08:49:58
  • 📌 你值得祝贺,但是并不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即:你拥有那些使你被录取的各种品质而应得奖励—你并不应得—而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即彩票的中奖者应当得到祝贺。你在恰当的时机获得了恰当的特质,这是非常幸运的。如果你选择接受我们的邀请,那么你最终将有资格获得一些利益,因为你选择了以这种方式发挥你的潜力。你应该为此而庆祝。

    • ⏱ 2023-03-07 08:50:29

第八章 谁应得什么?/亚里士多德

  • 📌 假设我们在分配长笛,那么,谁应当得到最好的长笛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那些最好的长笛吹奏者。公正根据优点,根据相关的卓越而有差别地对待。在吹长笛这一情形中,相关的优点就是那吹得好的能力。如果基于任何其他的因素,如财富、贵族身份、身体上的美丽以及机会(抽奖)等,而有差别地对待的话,那将是不公正的。

    • ⏱ 2023-03-07 08:53:56
  • 📌 在古代,目的论的思维方式比在当今更加盛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火焰之所以向上蹿,是因为它要接近天空—那是它的天然之乡,石头之所以往下落,是因为它们在奋力接近地球—这是它们的所属之地。人们将自然看做拥有某种意义的秩序。要理解自然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就要抓住它的意图和本质性的意义。

    • ⏱ 2023-03-07 08:55:11
  • 📌 有些人说大学就是为了促进学术成就,因此学术上的前景应当是录取的唯一标准。而另一些人则说,大学的存在也应当服务于某些公民目的,因此,例如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成为领导的能力,就应当成为录取的标准之一。辨别一所大学的目的似乎对决定恰当的录取标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便凸显了大学录取公正问题目的论的一面。与大学之目的的争论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关于荣誉的问题:大学要适当地尊敬和奖赏什么样的德性或成就?那些认为大学的存在仅仅要称赞和奖励学术上成就的人,很可能会反对反歧视政策;而那些认为大学的存在也应当促进某种公民理想的人,可能会很好地接受它。

    • ⏱ 2023-03-07 08:56:33
  • 📌 道德生活的目标是幸福,但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并不是功利主义所说的意思—使抵消掉痛苦所剩下的那部分快乐最大化。有德性的人就是那个在正当之事中获取快乐和痛苦的人。例如,如果有人从观看斗狗中获得快乐,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是一种需要克服的恶,而不是一种真实的幸福之源。道德上的卓越并不在于累计快乐与痛苦,而在于校正它们,以使我们从高尚的事物中获得快乐而从卑贱的事物中获得痛苦。幸福并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灵魂与德性相符合的行为”。

    • ⏱ 2023-03-07 08:59:37
  • 📌 市面上出版了很多烹饪类的书籍,可是没有一个人能仅仅通过读这些烹饪书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师,你得花很多时间练习烹饪。讲笑话是另外一个例子。你不能靠读笑话书和收集好笑的故事而成为一个喜剧家,也不能仅仅通过学习喜剧的原则而成为一个喜剧家。

    • ⏱ 2023-03-07 09:00:13
  • 📌 “正如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而言,奴隶制的境况不仅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公正的。”[268]亚里士多德似乎在他所提出的主张中,感觉到了一些令人质疑之处,因为他很快就减弱了语气:“不过,我们也很容易看出,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正确的。”[269]眼看着他那个时代在雅典所存在的奴隶制,亚里士多德不得不承认,这种批评也有道理。许多奴隶发觉自己是由于一个完全偶然的原因而处于这种状态的:他们以前是自由人,后来在战争中被俘。他们作为奴隶的状态与他们适合于这一职责无关。对他们而言,奴隶制不是自然的,而是坏运气的结果。借助于亚里士多德自己的标准,他们的奴隶制就是不公正的:“并不是所有的、在现实中是奴隶或自由人的人,其本性上就是奴隶或自由人。”[270]

    • ⏱ 2023-03-07 09:02:20

第九章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忠诚之难

  • 📌 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私人基金给那些受害者支付赔款,日本领导人也做出了有限的道歉。[284]但是,最近在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坚持认为,日本军队并不对强迫妇女成为性奴隶负责。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解决方案做出回应,要求日本政府正式承认其军队奴役慰安妇,并为此正式道歉。[

    • ⏱ 2023-03-08 00:10:29
  • 📌 我想集中关注另一个经常由反对为历史上的不公正道歉的人所提出的论点—原则性的、并不依赖于具体情境之偶然性的论点。该论点是:当代的人们不应当—实际上也不能—为前辈们所犯的过错道歉。[298]毕竟,为一种不公正道歉,就是为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你不能为那些你没有做过的事情道歉,因此,你如何能够为那些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情道歉呢?

    • ⏱ 2023-03-08 00:12:36
  • 📌 康德和罗尔斯并不否认,他们是在推进某种道德理想;他们是在与那些从某种善观念中推论出权利的公正理论作斗争。功利主义就是一种这样的理论。它认为,善就在于使快乐或福利最大化,并追问什么样的权利体系可能实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关于善的理论。它并不在于使快乐最大化,而在于实现我们的本性,发展我们独特的人类能力。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是目的论的,因为他是从一种特定的、关于人类善的观念开始推理。

    • ⏱ 2023-03-08 00:18:49
  • 📌 功利主义的公正理论并不是罗尔斯和康德的唯一批判目标。如果权利优先于善,那么亚里士多德思考公正的方式也是错误的。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推理公正就是从所讨论的事物的目的或本性来推理;要思考一种正当的政治秩序,我们就不得不从良善生活的本性来进行推理。我们只有首先弄明白最佳的生活方式,然后才能构建起一个公正的宪制。罗尔斯对此表示反对:“目的论学说的结构完全是一种误解:从一开始它们就将权利与善以错误的方式连接起来。我们不应当试图首先依靠那被独立界定的善,而规划我们的生活。”

    • ⏱ 2023-03-08 00:20:02
  • 📌 麦金泰尔还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例子:“一些年轻的德国人相信,在1945年后出生就意味着,纳粹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与他和同辈犹太人的关系,没有任何道德关联。”麦金泰尔在这种观点中看到了一种道德上的肤浅。它错误地假设:“自我脱离于其社会的和历史的角色和状态。”[320]

    • ⏱ 2023-03-08 09:10:01
  • 📌 让我们将同意搁置一旁,而考虑孩子对父母的责任。假设有两名老人需要照顾,一位是我的母亲,而另一位是别人的母亲。大多数人会同意说,如果我能照顾两位,那将是令人称赞的;但是,我有一种特殊的照看自己母亲的责任。在这一情形当中我们不清楚,同意能否解释为何如此。我并没有选择我的父母,我甚至没有选择要拥有父母。可能有人会争论说,我照顾自己母亲的道德责任源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她在我很小的时候照顾了我。由于她抚养了我、照顾了我,所以我有义务偿还这一好处。由于接受了她给我带来的好处,我就心照不宣地同意,当她需要的时候就去偿还她。有些人可能会发现这种关于同意和互惠的算计,过于冷漠而无法解释家庭责任。但是,假设你接受了它,你会怎样评价其父母疏忽大意或冷漠无情呢?你能说,抚养子女的好坏,决定了子女在父母需要帮助时所负责任的多少吗?就孩子们有义务去赡养哪怕是有劣迹的父母而言,这种道德主张可能超越了互惠和同意的自由主义伦理。

    • ⏱ 2023-03-08 09:03:18
  • 📌 对于威廉·伯格和戴维·卡钦斯基对待自己哥哥的两种不同方式,你作何感想呢?对于伯格而言,对家庭的忠诚要超过将罪犯绳之以法的义务;而对于卡钦斯基来说,则刚好相反。可能那位逍遥法外的哥哥是否继续造成威胁,会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差异。这似乎对戴维·卡钦斯基而言非常沉重:“我想,公平地说,我感觉是被迫的。又一个人可能会死去,而我本来能够阻止它—这种想法让我无法忍受。”[349]无论你怎样评判他们所作的选择,你在解读他们的故事的时候,很难不得出以下的结论:只有当你承认忠诚和团结的主张,能够与其他道德主张—包括将罪犯绳之以法的义务—具有同等的分量时,他们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才能被理解为道德困境。如果我们所有的义务都建立在同意或我们作为人对人所负有的普遍义务的基础之上,那么,我们就很难说明这类手足之情的困境。

    • ⏱ 2023-03-08 09:11:14
  • 📌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考察过的两种思考公正的方式。对于康德和罗尔斯而言,权利优先于善。那些界定我们的各种义务和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中立于各种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康德认为,为了达到这一道德法则,我们必须抽离于自己各种偶然的利益和目的。罗尔斯坚持认为,为了慎议公正,我们应当搁置我们各种特殊的目的、情感以及各种善观念,这是在无知之幕背后思考公正的关键。这种思考公正的方式与亚里士多德思考公正的方式相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原则不能够或不应当中立于良善生活。与之相反,他坚持认为,公正宪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养成好公民、培育好品质。他认为,如果我们不慎议所分配的物品—如职务、荣誉、权利和机会—的意义,我们就不可能慎议公正。康德和罗尔斯之所以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思考公正的方式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没有给自由留下余地。一种试图培养好品质或肯定某种特定良善生活观念的宪制,有着将一些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些人的危险。它也没有将人作为自由而独立的自我,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尊重。

    • ⏱ 2023-03-08 09:12:27

第十章 公正与共同善

  • 📌 我们可以将这三项政策总结如下:1. 只认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婚姻。2. 认可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3. 不认可任何形式的婚姻,而将这一职责留给私人性的组织。

    • ⏱ 2023-03-08 09:18:03
  • 📌 第三项政策是对婚姻争论的理想的自由至上主义解决方式。它并不废除婚姻,但是它确实废除了将婚姻作为一项政府认可的制度。我们最好称之为婚姻与政治制度的分离。[373]政教分离就意味着除去一座官方的教堂(而同时允许教堂独立于国家而存在),与此类似,使婚姻与政治制度分离,就意味着不再将认可婚姻作为一种官方职能。这一观点的创立者是迈克尔·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同性婚姻的支持者抱怨说,将婚姻限制为异性婚姻就是一种歧视;而反对者则主张,如果政府认可同性婚姻,那么这就超越了对同性恋的宽容而接受了它,并给它贴上了“一枚政府同意的标签”。金斯利写道,对此的解决方式就是“终止政府认可婚姻的制度”,“将婚姻私人化”。[374]让人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婚,而不带有政府的认可或干涉。让教堂和其他宗教机构继续提供婚姻仪式。如果百货公司和赌场愿意的话,让它们也介入这种行为……让夫妇们以任何自己所选择的方式来庆祝他们的结合,并允许他们在任何自己想要的时刻认为自己结婚了……是的,如果三个人想结婚、或一个人想与自己结婚,并且有其他人想要举行一个仪式并宣布他们结婚了,那么,就让他们去做吧。[375]“如果婚姻完全是一件私人性的事务,”金斯利推理道,“那么,所有的关于同性恋婚姻的争论都将成为毫不相干的。同性婚姻不会得到政府的官方认可,异性婚姻也不会得到。”金斯利提议,同居法可以解决那些在人们同居和共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保险、抚养孩子以及继承等问题。他实际上提议,要用公民联姻来取代所有的政府认可的、同性的或异性的婚姻。

    • ⏱ 2023-03-08 09:20:03
  • 📌 许多反对同性婚姻的人主张,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繁衍后代。根据这种论点,由于同性婚姻不能繁衍自己的后代,所以他们没有结婚的权利。可以说,他们缺乏相应的德性。这种目的论的论证路线,是反对同性婚姻的核心理由,玛格丽特也直截了当地采用了它。她并没有假装在婚姻的目的问题上保持中立,而提供了一种相反的阐释。她坚持认为,婚姻的本质并不是繁衍后代,而是两个伴侣之间—无论他们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一种排外性的、充满爱意的承诺。

    • ⏱ 2023-03-08 09:21:51
  • 📌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探索了三种公正进路: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功利或福利最大化—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们的观点),或者是人们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所可能做出的假想的选择(如平等主义者的观点)。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正如你们所料,我支持第三种理论进路。现在让我来试着说明原因。功利主义的进路有两个缺陷:第一,它使公正和权利成为一种算计,而非原则;第二,由于将所有的人类善都纳入一个单一的、整齐划一的价值衡量标准,它对所有的人类善等量齐观,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质的区别。那种基于自由的理论,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遗留下了第二个。他们认真看待权利,并坚持认为公正不仅仅是一种算计。尽管他们内部在“哪些权利应当超越功利主义的考量”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一致认为,某些权利是根本性的,而必须得到尊重。然而,在将一些权利划分为值得尊重的之后,他们接受人们现有的各种偏好。他们并不要求我们质问或怀疑我们带进公共生活里的那些偏好和欲望。根据这些理论,我们所追求的那些目的的道德价值、我们所过的生活的含义和意义以及我们所共享的共同生活的质量与品质,都存在于公正领域之外。在我看来,这是错误的。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使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选择的自由,就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为了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不得不共同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不得不创造一种公共文化以容纳那些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各种分歧。

    • ⏱ 2023-03-08 14:01:50
  • 📌 有些哲学家从功利的角度主张向富人征税以帮助穷人。他们推测,如果从一个富人那里拿走100美元赠给一个穷人,这只会极其轻微地减少这个富人的快乐,而极大地增加那个穷人的快乐。约翰·罗尔斯也赞成再分配,但是他是基于一种假想的同意。他认为,如果我们在一种平等的原初状态中,设想一个假想的社会契约,那么,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支持某种形式的再分配的原则。然而,我们还有第三种更为重要的理由,来为美国生活中日渐增长的不平等而感到担忧:贫富之间的过大差距会破坏民主性的公民身份所需要的团结。其原因如下:随着不平等的逐步加深,富人和穷人的生活会进一步分离。富人们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或者是在富裕郊区的公立学校),而将城市里的公立学校留给那些没有其他选择的家庭的孩子。类似的趋势导致了那些由于其他公共制度和设施的特权而产生的分离。[392]私人健身俱乐部代替了市政娱乐中心和游泳馆;高档住宅区雇用私人保安,因而较少地依赖于公共警察的保护;人们所拥有的第二辆或第三辆车,消除了人们对公共交通工具的依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富人脱离于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而将这些留给那些消费不起其他事物的人们。这一点有两个不良后果,一个是财政上的,而另一个是公民方面的。第一,由于那些不再使用这些公共服务的人们不太愿意纳税以维持它们,因此这些公共服务会衰落。第二,诸如学校、公园、操场以及社区中心这样的公共机构,不再是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公民们相互邂逅的场所。那些曾经聚集公众、并充当公民美德教育的非正式学校这一角色的场所,变得越来越少,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公共领域的虚空,使得我们很难培养团结和共同体感,而这些正是民主公民社会所依赖的基础。

    • ⏱ 2023-03-08 14:03:46

读书笔记

第五章 重要的是动机/伊曼纽尔·康德

划线评论

  • 📌 康德毫不犹豫地承认理性能力并不是我们拥有的唯一一种能力,我们还有感觉快乐与痛苦的能力。康德认识到,我们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康德所说的“感性”是指,我们能够基于自己的感官和感觉行事。因此,边沁是对的—但是只对了一半。边沁正确地认识到我们喜欢快乐而讨厌痛苦;然而,他错在坚持认为它们是“我们的至高无上的主人”。康德认为,理性可以是最高统治者,至少在某些时候如此。当理性掌管我们的意志时,我们就不受欲望的驱动去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225207353-7Gh4cP54x
    • 💭 理性是主人,快乐不是
    • ⏱ 2023-02-25 01:00:10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