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 在真实的世界里,各色人等总是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知道我们该穿什么,该吃什么,该买什么,该相信什么。他们宣称自己掌握的是真理,我们必须要接受。他们口口声声说想要帮助我们。他们不肯对我们放手,让我们独自琢磨出自己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 2023-08-08 09:03:55
📌 如果我们能依赖那些大师、专家来获得我们需要的答案,那么以上勾勒出的场景也构成不了什么太大的难题。如果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正确的解答,我们就能抵制住那些喧嚣的游说者。可惜当我们真正需要那些号称手里掌握了答案的人时,他们却根本就没准备好。他们常常错误百出,并且往往自相矛盾。在后文中我们还会强调这个事实对你和你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 ⏱ 2023-08-08 09:04:26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得住
- 📌 我们倾听他们,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了他们的话以后,马上就按他们说的去做,好像自己是只无助的羔羊,或者是个牵线的木偶。
- ⏱ 2023-08-08 09:05:41
靠大脑理性思考
- 📌 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如此,你将了解到我们必须要依赖他人,但又不能来者不拒,必须做出选择。
- ⏱ 2023-08-08 09:06:10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 📌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一术语,指由以下三个维度激活的评估技能:1)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2)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3)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强烈渴望。本书的目标就是激发你朝这三个维度全面发展。
- ⏱ 2023-11-25 21:52:54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流行的思维方式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海绵式思维相对而言比较被动,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往往既轻松又快捷,特别是在你看到的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运用这种思维更是毫不费力
- ⏱ 2023-08-08 09:07:35
📌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和它展开互动。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淘出智慧的金子,首先你的淘金盘里得有东西供你掂量才行。此外,要评价各种论点,我们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也就是说,得有一些信得过的见解才行。
- ⏱ 2023-08-08 09:08:22
📌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会怎样做呢?像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希望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的知识,但两者间的相似点仅此而已。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旨在找出最佳的决定或最合理的信念。
- ⏱ 2023-08-08 09:08:36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 ⏱ 2023-08-08 09:09:32
📌 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都提出批判性问题,包括对我们自己的主张。只有强迫自己批判性地看待初始信念,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抱着初始信念死死不放自然容易,特别是很多人都持这样的信念时更是如此,可一旦我们选择走这条容易的道路,我们就极有可能犯下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 ⏱ 2023-08-09 08:55:04
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 你可以把其他人当成自己最有价值的资源,当成自己最终拥有的事实、观点和结论的基础。在孕育出你的众多结论的“大家庭”中,其他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不可或缺并持续发挥影响。这个大家庭的主题就是相互联系。
- ⏱ 2023-08-09 08:55:46
📌 我们最常见的倾向就是只愿听那些价值观倾向和我们相似的人的话,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去抵制这种倾向。我们必须要与这种倾向做斗争。
- ⏱ 2023-08-09 09:16:47
📌 1)自主决断。乍一看,这个价值观好像和鼓励人们注意不同的视角有点扯不上关系。一方面它要我们形成自己的结论,另一方面它又鼓励我们去寻找或倾听那些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见解,这可能吗?当然可能!这两者并不矛盾!在追求自主决断的过程中到底该使用哪些原材料呢?我们当然都想从最多、最全的可能性当中进行选择,否则就有可能遗漏掉某个本该选中的重要选项,仔细听听那些和我们价值倾向不同的人的话,也许就不会有此遗憾。
- ⏱ 2023-08-09 08:59:06
📌 2)好奇心。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来立身处世,你就需要多听、多看,真正用心去听、用心去看。其他人有力量驱使你不断向前,将你从当前狭小的知识面里解放出来。要想成为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你就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 ⏱ 2023-08-09 08:59:06
📌 3)谦恭有礼。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周都会犯下很多错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和其他人交流。我们当中自然有人具备其他人没有的真知灼见,但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事情都很有限,当我们真诚地自我反省的时候,就会印证苏格拉底说过的那句话:“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一旦接受这个现实,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至少能填补一部分我们当前认识的空缺。而且,谦恭有礼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个常见的批判性思维的障碍:相信凡是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都心存偏见,只有自己才客观公允。
- ⏱ 2023-08-09 08:59:06
📌 4)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虽然我们想尊重和倾听其他人的观点,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不分轩轾,都有价值。
- ⏱ 2023-08-09 08:59:06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曾说过,当一个科学家有了一个想法时,他的第一步不是走出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而是思考想法中每一个可能的错误。
- ⏱ 2023-11-25 21:53:19
📌 将他人的观点有机融入我们自己的立场中,并有分寸地把控我们的语气,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让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纳入自己的写作和思考中。如果我们两者都做到了,那么我们更有可能被其他人“听见”。
- ⏱ 2023-08-09 09:03:39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在评价一个人的论证之前,我们先要找到他的论证。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要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首先我们必须练习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 ⏱ 2023-08-09 09:04:27
📌 批判性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注意: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
- ⏱ 2023-08-09 09:04:51
📌 服用帕罗西汀(Paxil)是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以上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它们的回答无一例外地都要描述某一事物过去、现在或将来客观是什么样的。
- ⏱ 2023-08-09 09:05:56
📌 描述性论题是指关于各种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描述准确与否的问题。
- ⏱ 2023-08-09 09:05:36
📌 我们应不应该禁止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使用以缓解哮喘病发病率的上升势头?上述问题都需要关于世间万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答案。
- ⏱ 2023-08-09 09:05:51
📌 这些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它们提出的都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它们需要的是规定性的答案。因此,我们将这些论题称为“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社会论争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 ⏱ 2023-08-09 09:06:21
寻找论题
- 📌 只有找到结论,我们才能做出批判性的评价!我们一起看看如何着手寻找结论这一至关重要的结构要素。注意:所谓结论,即写作者或发言者希望你接收的信息。
- ⏱ 2023-08-09 09:08:04
寻找结论
📌 要找到结论,批判性思维者首先就要问“作者或演说者想要证明什么”或者“他们表达的要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结论。同样,写作者或发言者对所提问题进行的任何解答也都是结论。
- ⏱ 2023-08-09 09:10:35
📌 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 ⏱ 2023-11-25 21:53:27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
📌 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
- ⏱ 2023-08-09 09:13:43
📌 社会必须要了解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否接受了应受的教育,是否得到了正常的待遇。
- ⏱ 2023-08-09 09:13:55
📌 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学生学业荒疏、成绩下降
- ⏱ 2023-08-09 09:14:05
📌 如果让孩子少接触社交媒体,这些问题大多都可以避免。家长应该主动限制孩子访问社交媒体网站。
- ⏱ 2023-08-09 09:17:09
📌 该不该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玩暴力游戏似乎会增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倾向。
- ⏱ 2023-08-09 09:14:31
📌 这些游戏会让儿童玩家变得对暴力行为无动于衷,让孩子变得不太可能去谴责或厌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暴力行为。
- ⏱ 2023-08-09 09:14:39
📌 如果结论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那么引起这个讨论的论题有可能是“父母在家教育子女的行为是否可取”。这个论题可以从结论反推出来,
- ⏱ 2023-08-09 09:15:29
📌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还想确定这一论题到底属于规定性论题还是描述性论题。要做到这一点,我先要问自己,作者到底是在描述一种情况还是在规定一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立场。
- ⏱ 2023-08-09 09:15:40
📌 因为使用社交媒体会对年轻人造成伤害。”证据支持文章的最后一句陈述。另外,看看倒数第二句,它也支持最后一句陈述。
- ⏱ 2023-08-09 09:17:31
📌 文章通篇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支持最后一句陈述,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最后一句陈述就是结论。
- ⏱ 2023-08-09 09:17:41
📌 论题: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吗?结论:父母应该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
- ⏱ 2023-08-09 09:17:50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 音乐的力量巨大无比,它改变世界的力量比所有政治领导人加起来还要强。以上三个断言都缺少了点什么。我们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以它们现在的形式,我们既不能说它们经不起推敲,也不能说它们经得起考验。这些断言都不包含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不能证明我们为什么应该同意它们。
- ⏱ 2023-08-10 09:05:45
📌 怎样找到论证“大厦”的两块柱石——论题和结论。本章主要介绍找到论证大厦的第三块柱石——理由的各种技巧。
- ⏱ 2023-08-10 08:54:01
📌 实际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在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他们都会总是先说“等一等”。花点时间找准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去评价我们听到或看到的那些话,这样对提供论证的那个人才够公平。
- ⏱ 2023-08-10 08:55:01
📌 切记!评价之前要先等一等。
- ⏱ 2023-08-10 08:56:26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 结论能不能站住脚主要取决于给出的相应理由扎不扎实。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论证!
- ⏱ 2023-08-10 08:56:50
📌 操控型论证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律师在对抗制的司法体系中的行为。当客户跨进大门的时候,律师接收到的信息是一个特定的结论,他被请求必须接受这个结论。一旦建立了代理人-委托人关系,律师的道德任务就是积极地提出有利于委托人的论证。这与科学家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科学家可能对一个实验将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有一种预感,但他最终的结论由这样的规则所决定:先有理由和证据,后有结论。
- ⏱ 2023-08-10 08:58:15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当我们接到一个写作或发言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不是以问题的形式来陈述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把它重新组织成一个问题。把论题当成一个问题来思考,你就能集中精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读者或听众明白,你是被某一个问题所困扰,与其他问题无关。
- ⏱ 2023-08-10 08:59:19
📌 虽然组织一篇文章或一篇发言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一些一般规则能为我们提供帮助。1)把论点放在引言里,用指示词突出,并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重复一下这个论点,稍微修改一下论点的措辞。2)确保每条理由都能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
- ⏱ 2023-08-10 09:00:10
📌 为什么我们相信自己的论点?如果我们所陈述的理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舍弃它,或者我们需要更充分地展开陈述,这样理由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 ⏱ 2023-08-10 09:00:24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 在你决定自己应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样那样的结论以前,首先你必须要设法找出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它们的意思看起来似乎明显,其实不明显。
- ⏱ 2023-08-10 09:06:27
📌 想一想“自由”“淫秽”和“公平”这些词的多重含义吧。这些多重含义在判断一个论证的价值时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例如,如果有人指出某本杂志根本就不该出版,因为它内容淫秽,只有在你了解到写作者所指的“淫秽”的准确含义之后,你才能评价他的论证是否可信。在这个简短的论证中,结论和支撑的理由都很容易找到,但我们很难判断论证的质量,因为“淫秽”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不明确。这里,我们要警示大家:我们常常会误解所读到的文章或所听到的言论的含义,因为我们总以为词语的含义都显而易见。
- ⏱ 2023-08-10 09:06:49
找准关键词
📌 为了避免在使用“抽象”这个术语时意思不明确,我们这样来给它下定义: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具体的事例越遥远,它也就越抽象。因此,像“平等”“责任”“色情”和“侵犯”这些词,就要比“同样有机会获得生活必需品”“直接引发某个事件”“男女生殖器图片”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这些短语抽象得多。后面这些短语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图像,所以表意更明确。
- ⏱ 2023-08-10 09:08:57
📌 你还可以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找出潜在的重要又有歧义的词或短语。问问自己,如果你采取和写作者相反的立场,那么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如果是这样,你就找到了一处可能存在的歧义
- ⏱ 2023-08-10 09:09:32
检查有没有歧义
- 📌 如果对于一个词语,你能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含义,并且每种含义放到这个论证的上下文语境里都能说得通,而采用不同的含义会使这个论证中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力大受影响,那么你就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因此,要判定你是否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代入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论证中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力产生重大影响。
- ⏱ 2023-08-10 19:43:21
判定歧义
📌 广告里常常充满了意思模棱两可的词语。广告商有意使用这些歧义来说服你,让你相信他们的产品比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要棒。
- ⏱ 2023-08-10 19:47:08
📌 要控制自己,不要一遇到含义模糊的词,马上就全部记下来。对一名批判性思维者来说,只有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含义模糊的词才是重要的。
- ⏱ 2023-08-10 19:48:01
📌 我们绝对有必要对晒肤(tanning)施加限制。晒肤会构成实实在在的健康威胁,带来很多严重后果。研究表明,晒肤的人罹患皮肤疾病的危险会大大增加,这都是暴晒的结果。
- ⏱ 2023-08-10 19:49:15
📌 接下来,我们列举出结论和理由中包含的所有关键词和短语:“健康威胁”“严重后果”“研究表明”“晒肤的人危险大大增加”“皮肤疾病”和“我们有必要对晒肤施加限制”。我们进一步查看这些词,判断它们是否可能还有别的意思,这些意思可能对我们如何评价其论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写作者的结论不明确。“对晒肤施加限制”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要禁止人们使用人工晒肤器具,还是说要限制人们晒肤的时间长度?在你决定是否同意写作者或发言者的观点之前,首先要判断他到底想要我们相信什么。第二,他说“晒肤的人罹患皮肤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正如我们提到的,对于写作者所谓的“晒肤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还不太确定。这里,他所说的“皮肤疾病”又是什么意思?他可能指的是由太阳暴晒引发的任何形式的疼痛感,也可能指的是像皮肤癌那样严重的疾病。如果他要说服我们相信晒肤带来的危险以及他提出的限制晒肤的结论,那么搞清楚他到底指的是哪一类的皮肤疾病就很重要。我们可以试着在脑海里想一想这些短语代表的现实画面。如果想象不出来,这就说明这些短语的意思不明确。
- ⏱ 2023-08-10 19:49:11
📌 如果你没有要求写作者将这些含义模糊的词语解释清楚,就贸然接受他的论证,那你根本就不理解你选择相信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 ⏱ 2023-08-10 19:49:35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 1)焦虑就是感到紧张不安(同义替换)。2)焦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举例说明)。3)焦虑是一种主观上的不适感,同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具体标准定义)。在对大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进行批判性评价时,同义替换和举例说明这两种定义方式都不够充分。它们并不能明确告诉你哪些具体特征能对清楚理解一个词的意思起到决定性作用。有用的定义则会指出具体的使用标准——越具体越好。
- ⏱ 2023-08-10 19:51:55
📌 在很多论证中,你并不能从字典里找到合适的定义,上下文语境也不能让意思变得清晰起来。此时,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发现词语可能存在的歧义,那就是尽量在脑海中想象这个词所代表的具体图像
- ⏱ 2023-08-10 19:53:02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作为写作者或发言者,在构建论点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在结论中我们到底想让“隐私”意味着什么。我们不能假设读者或听众能读懂我们的心思,或者假设定义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 ⏱ 2023-08-11 08:54:17
📌 不当着装”无疑是这个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写作者根本没有告诉我什么样的服装才属于不当着装。我怀疑这个词是不是还有别的可以说得通的意思。·“不当着装”,据我所知,是指上面印有伤害人或侮辱人的字句的衣服。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会禁止不当着装出现在学校里!印有取笑他人的文字的T恤衫自然属于不当着装,我对这一点非常清楚。
- ⏱ 2023-08-11 08:58:15
📌 ·本书建议的一个线索是要留心观察抽象词汇的意思,如“淫秽”和“责任”等。这些词是抽象词汇,而且意思模糊不清,因为它们没有为我们提供明确的定义,或者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本文中提到的“不当着装”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写作者从没有提到不当着装的意思是上面印有伤害人的文字的T恤。这个意思是我假设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T恤就属于不当着装。
- ⏱ 2023-08-11 08:58:36
第5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 很显然,人们不会积极主动地遵纪守法,因此城市警察必须采取行动。如果不强制执行法律,我们怎么能期待会有改变发生?
- ⏱ 2023-08-11 09:01:36
📌 这个论证对你而言才是令人信服的。在这个例子里,写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个观点就是一种价值观(集体责任)要比另一种价值观(个人责任)更为可取。
- ⏱ 2023-08-11 09:01:38
📌 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而又有理有据地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观点或采取哪些行动。我们相信你赞同这种对人生的刻画,并因此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 ⏱ 2023-08-11 09:02:30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 📌 为什么有些很讲道理的人会怒斥说堕胎就是谋害生命,而另一些同样讲道理的人却把堕胎看作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一任美国总统,不管其政治信仰如何,最终都会和媒体大打口水仗,喋喋不休地争论该不该公布那些他不愿公之于众的政府信息?存在这些不同结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的冲突,或者说由不同参照系衍生出来的不同价值观。对于道德论证或者说规定性论证,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提供的理由,进而影响到他的结论。
- ⏱ 2023-08-11 09:04:38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选择哪一个
📌 离开了讨论的问题,一个人也就不再持有同样的价值倾向。与论争相关的语境和事实问题也会极大影响我们对某个价值偏好的忠诚度。我们持有的价值偏好只会坚持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有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认为自由选择比集体福祉更重要(例如在讨论是否应该穿印有国旗图案的服装这一话题时),但是当他看到可能会对集体福祉造成极大损害的行为时(例如在讨论一个人在有很多亲人丧生于种族大屠杀的集体里发表种族歧视演说的权利这一话题时),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
- ⏱ 2023-08-11 09:06:09
📌 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可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有可能出现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 ⏱ 2023-08-11 09:06:16
把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 📌 判定价值观假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问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个人如此看重他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
- ⏱ 2023-11-25 12:42:54
了解其他人的价值倾向的价值
- 📌 我们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来源,比如说媒体、我们所在的大学和结交的朋友,都很少会告诉我们隐藏在他们观点下面的价值观假设。很多情况下他们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假设。我们很少会听到这样的话:“根据我的价值偏好……”真是太糟糕了!认识到别人的价值观假设及其价值偏好的根据,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更能理解人们所持立场的来龙去脉。
- ⏱ 2023-11-25 12:46:40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 📌 结论:这种型号的汽车肯定能把你送到想去的地方。理由:这种型号的汽车在各种情况下性能都很不错。论证到这儿还没有完成。我们知道,一个理由自身并不具备与结论之间的直接联系,必须通过其他特定的观点(通常是没有明说的观点)才能与结论产生联系。这些观点如果是可信的,就证明可以把这个理由作为结论的支撑。因此,一个理由能否证实结论,或者说是否与结论有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那些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把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如果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是描述性的,我们就称之为描述性假设。
- ⏱ 2023-11-25 13:19:13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 📌 确定我们自己的价值偏好的第一步是退后一步,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可能导致对于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问题都可能有多种答案,我们要确定哪个答案最符合我们的信念。
- ⏱ 2023-11-25 13:27:39
第6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 亲爱的编辑:贵报支持参议员斯彭道(Spendall)关于通过增税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以便改善公路状况的论辩,让我感到无比震惊。参议员先生自然喜欢增税这一套,一个自由派民主党人,自然会动不动就提议增加税收和支出,你还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别的主意呢?注意,这封信乍一看好像是要列出一个“理由”来反驳增税的提议,通过援引参议员所属的民主党的声名来达到目的。但是这个理由和他的结论根本就不相干。问题的关键在于增税是不是个好主意。写信的人完全忽略掉参议员的增税理由,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理由来反对增税;相反,他对参议员实施人身攻击,给他扣上一顶“动不动就提议增加税收和支出的自由派民主党人”的大帽子。作者在这里犯了一个论证中的谬误,他的论证背后是一个和结论有关的荒诞不经的假设,旨在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论证本身转移到他的论辩对手——参议员斯彭道身上。一个容易轻信别人并且对此类谬误毫无防备的读者很有可能中他的招,认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 ⏱ 2023-11-25 13:23:17
📌 批判性问题:论证中有没有谬误?注意: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
- ⏱ 2023-11-25 13:23:39
从假设中寻找谬误
📌 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当我们看到一系列事件时,我们会倾向于把事件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我们不仅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愿意立即编织一个故事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
- ⏱ 2023-11-25 13:35:51
📌 如果我们允许联邦通信委员会采取这一关于禁播酒类广告的行动,那么它明年又会说糖果有害公众健康,因为糖果会导致肥胖、蛀牙和其他健康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阻止它采取相应行动呢?接下来它拿牛奶和鸡蛋开刀又该怎么办?
- ⏱ 2023-11-25 13:39:06
📌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 ⏱ 2023-11-25 13:37:50
📌 如果坐等完美解决方案出现,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固守原地,动弹不得。下面是这个谬误的又一例证:家里添一套安保系统纯粹是浪费钱。如果贼要光顾你家,他们总归想得到办法,不管你装什么系统都不管用。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
- ⏱ 2023-11-25 13:40:27
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
- ⏱ 2023-11-25 13:43:31
📌 一个立场并不会因为权威支持就变得光荣正确。判定这样的论证是否可信,最重要的是要看权威据以做出判断的证据。如果我们无法得知这些权威对这一论题拥有特别的知识,那么我们就将这个理由视为谬误。这种类型的谬误叫作“诉诸可疑权威谬误”(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 ⏱ 2023-11-25 13:45:11
📌 仅仅靠情感诉求就形成一种论点,是一种逻辑上的花招。这篇文章的作者试图让我们反对政府的儿童发展项目,他对我们用了两个常见的花招。首先,他精心挑选词汇以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希望我们的情绪反应会促使我们同意他的结论。当立论者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然后依靠这种情绪反应而非正当理由来促使人们同意他的结论时,他就犯了“诉诸感情谬误”(appeal to emotion fallacy)。这类谬误的三个特别常见的地方就是广告、政治辩论和法庭辩论。
- ⏱ 2023-11-25 16:58:22
📌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 ⏱ 2023-11-25 16:58:32
📌 其次,作者树立了一个靶子来加以攻击,让我们更容易站在他这边,而这个靶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他有意引申反对方的立场,使其达到易于攻击的程度。
- ⏱ 2023-11-25 16:59:08
📌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
- ⏱ 2023-11-25 16:59:34
📌 当别人要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个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忍不住想要隐藏自己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个标签或起个名字。然后,我们错误地以为,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或名字,所以我们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 ⏱ 2023-11-25 17:01:39
📌 比起详细列举出导致一个人大发脾气的一套又一套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如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父母给他的强化或者孤立无援的感觉等,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干脆说那个人脾气不好,或者说他就是喜欢与人为敌。这样的解释过度简化了问题,阻碍我们取得更深邃的理解
- ⏱ 2023-11-25 17:02:00
📌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
- ⏱ 2023-11-25 17:02:29
📌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 ⏱ 2023-11-25 17:04:02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 ⏱ 2023-11-25 17:05:27
📌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1)甲主题正被讨论;2)将乙主题引入,它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 ⏱ 2023-11-25 17:06:15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 循环论证谬误”(begging the question fallacy)。我们来看一个不那么明显的例子。阅读传统教科书比阅读电子文本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以教材的形式来展现各种材料非常有利于学习。
- ⏱ 2023-11-25 17:28:59
📌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 ⏱ 2023-11-25 17:29:19
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 📌 无论这样概括所有汽修工是否正确,把这样的个人经历作为普遍看法的基础都是个错误!因为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所以个人经历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
- ⏱ 2023-11-25 17:33:48
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应该服用抗抑郁药物,以帮助自己应对最近这段时间的抑郁症状,并且我无须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说这句话的人通过诉诸权威来为他的断言辩护,这些权威向来被认为对某个特定主题比我们大部分常人更为了解,他们就是所谓的专家。
- ⏱ 2023-11-25 17:36:25
📌 你要记住,专家常常也会犯错误,并且他们内部也常常意见不统一。下面这些取材于《专家如是说》(The Experts Speak)一书的例子就清楚地表明专家观点的不可靠。“我想电脑在全球大概只卖得出去5台。”——托马斯·沃森,IBM董事长,1943年“录像机占领任何市场不会超过6个月。人们很快就会厌倦每天晚上盯着个夹板箱看。”——达里尔F.扎努克,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总裁,1946年
- ⏱ 2023-11-25 17:36:56
📌 研究发现,在很多网站,多达1/3的评论都是伪造的,换句话说,评论者对自己评论的东西根本就没有直接的知识,或者对它有着强烈的个人偏见。图书的作者可以花钱购买好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评论的主要目的是推广产品,而不是客观告诉消费者具体的情况。例如,亚马逊网站60%的商品评论都是五星级,这显示出一种朝向正面评论的偏差。因此,你需要寻找一些标志,证明那些证言和专家说法是值得相信的,而不是假冒的。
- ⏱ 2023-11-25 18:56:13
第8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
- 📌 观察者不像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以往经历、过去接受过的训练以及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对于一次经历,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都是和以往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此外,在很多情况下,会有各种严重障碍阻碍我们看清楚发生的一切,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的事件快速进行,以及压力重重的环境等。例如,你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挥舞手枪指着银行出纳,而你站得离他非常近,你的观察可能会出现偏差。
- ⏱ 2023-11-25 21:07:46
有偏差的调查和问卷
📌 “你对总统受人误导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强制推行奥巴马医改式的社会主义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问题本身存在的偏差?其中引导性的词语是“总统受人误导在全国大张旗鼓”以及“强制推行奥巴马医改式的社会主义”。如果将问题稍做改变,变成“你对总统的医改尝试,即要建立一套覆盖人群更广、成本更低廉而医保覆盖项目大大增加的医疗体系有什么看法”,得到的回答会不会大不相同?因此,这里获得的回答呈现出的人们对新医改方案的态度是失真的。调查和问卷数据必须不断接受检视,以确保不存在偏差。要小心查看提问问题的遣词用字!
- ⏱ 2023-11-25 21:09:04
📌 另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就是问卷的长度。在比较长的调查当中,人们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可能与对前面问题的回答截然不同,这只是因为他们做题做烦了。在评价调查结果时一定要警惕语境因素的影响。
- ⏱ 2023-11-25 21:09:39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 ⏱ 2023-11-25 21:17:12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 ⏱ 2023-11-25 21:17:05
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 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我们生来就有一种倾向: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事件,或者一起发生的事件,“看”成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会得出如下结论:因为特征甲(如吃的能量棒的数量)与特征乙(如在一场体育比赛中的表现)之间有关系,我们就说甲导致了乙。
- ⏱ 2023-11-25 21:17:43
📌 解释一:甲是乙的一个原因。(吸烟确确实实杀死了流感病毒。)解释二:乙是甲的一个原因。(从来不受流感病毒侵扰的人更有可能继续吸烟。)解释三:甲和乙有关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丙。(吸烟和不患流感都是由相关因素引起的,例如吸烟以后经常洗手,这种行为进而阻碍了流感病毒的传播。)解释四:甲和乙相互影响。(不常患感冒的人有吸烟的倾向,而吸烟有可能影响到一些潜在的疾病。)记住:相关性或关联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大多用来证明因果关系的证据都仅仅建立在相关性或关联性的基础之上。
- ⏱ 2023-11-25 21:21:16
📌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 ⏱ 2023-11-25 21:21:47
混淆“在此之后”与“因此”
- 📌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乙事件是由甲事件所引发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甲之后发生。下面这个例子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论证方式带来的问题。我昨天找到的那个25美分硬币肯定是我的幸运币。找到它以后,我在一门特别难的课程考试考了个A,我最不喜欢的一门课停了一次,而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昨天晚上在电视上播出了。
- ⏱ 2023-11-25 21:22:30
解释单个事件或行为
- 📌 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并努力去比较不同原因的可信度。
- ⏱ 2023-11-25 21:23:34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 统计数据就是用数字表达出来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可能看起来非常有说服力,因为数字让证据显得非常有科学性,非常精确,似乎它就代表了“事实”。但是,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会)撒谎!它们并不一定能证明它们想要证明的观点。
- ⏱ 2023-11-25 21:27:33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 📌 此外,重要的参照数据也缺失了。当前竞选活动的花费和过去类似活动的花费比起来怎么样?其他部门的竞选花费情况又如何?很可能竞选活动的花费近几年实际上一直在走下坡路。
- ⏱ 2023-11-25 21:32:06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几乎每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是由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让它能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 ⏱ 2023-11-25 21:33:14
📌 注意: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论证过程的遗漏信息
- ⏱ 2023-11-25 21:33:27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 📌 )意识到二分式思维的危险。2)培养灰度思维,而非黑白思维。
- ⏱ 2023-11-25 21:36:52
灰度思维:两面还是多面
📌 灰度思维是一种反思型思维,致力于探索用“是”和“不是”之外的其他方式回答复杂的问题。非黑即白的思维看似迅捷而令人满意,但当我们对黑白答案的混合体视而不见时,我们就误解了通往对后果的明智考虑和可能的成就的路径。
- ⏱ 2023-11-25 21:37:41
📌 美国应不应该在其他国家进行维和行动?乍一看,这个问题以及很多类似的问题好像是在寻求一个“是”或“不是”的答案。然而,一个附加限定条件的“是”或“不是”往往才是最佳的答案。用“也许”或者“这取决于……”进行回答的优点,就是它迫使你承认,你所知道的一切还不足以给出确定无疑的回答。但你在避免一个确定答案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决定或观点,需要进一步投入精力和最终行动。
- ⏱ 2023-11-25 21:38:15
📌 5)不应该,美国国内亟待处理的问题已经多不胜数,根本不应该在其他国家浪费时间。
- ⏱ 2023-11-25 21:39:19
第13章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 所以第一个障碍就是,你提出正确的问题可能使他人产生的不适。
- ⏱ 2023-11-25 21:40:14
思考过快
- 📌 我们的大脑能够很快思考。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大脑还有另外一种能力,一种被卡尼曼称为“慢思考”的能力。后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系统2思维”,正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所谓慢思考,就是使用我们的大脑来吸收和理性评估别人与我们交流的内容。如果必须要用两个字来概括本书传递的信息,那就是在你思考重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放慢”。
- ⏱ 2023-11-25 21:40:34
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 所谓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特征,然后就把这一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会决定我们接收和评价其观点的方式。如果有一个人在生活的某个方面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在大脑里给他“涂上一层光环”,以为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也有过人之处。这样一来,我们就特别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 ⏱ 2023-11-25 21:41:16
📌 例如,有个名人天生有副好嗓子,并且特别乐善好施。然后,我们在听到她因为染上毒瘾而要到戒毒所接受强制治疗时,会感到特别震惊。我们过高估计了这个名人的高尚品行。因为晕轮效应的存在,我们想象这个名人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很高尚,甚至连她的思维方式都包括在内。
- ⏱ 2023-11-25 21:41:34
📌 正如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1620年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时,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死心塌地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这样的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 ⏱ 2023-11-25 21:42:29
📌 这种可得性启发法和另一个有害的思维习惯——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紧密相连。作为我们思维基础的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例如,尽管乘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现一场空难以后,常常有很多乘客几个月都不敢乘飞机出行。
- ⏱ 2023-11-25 21:43:12
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 📌 一个批判性思维者:1)博览广识,涉猎广泛,为从多角度理解假设提供基础;2)以理由和证据作为决定的依据;3)以愿意接受的姿态对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的;4)迫使他或她自己寻求和尊重对其主张的真相的多种思考方法。
- ⏱ 2023-11-25 21:49:19
读书笔记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划线评论
- 📌 海绵式思维有个严重而又致命的缺陷:对于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那么最后读到的内容是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225207353-7Kj2U4yBW
- 💭 深刻
- ⏱ 2023-08-08 09:07:56
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划线评论
- 📌 让自己时不时地反省一下: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225207353-7KkyEzamx
- 💭 让自己时不时地反省一下: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 ⏱ 2023-08-09 08:59:23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划线评论
- 📌 记住这两种不同的论题是很有用的,因为你最终做出的判断和评价的类型,将取决于你要回答的论题的类型。
注意:规定性论题是指关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 ^225207353-7KkzafLfH- 💭 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 ⏱ 2023-08-09 09:07:12
寻找论题
划线评论
- 📌 所谓结论,即写作者或发言者希望你接收的信息。 ^225207353-7KkzirKPx
- 💭 有时候结论不是那么明显的,说话者特意隐藏的
- ⏱ 2023-08-09 09:09:13
寻找结论
划线评论
- 📌 有时候,和我们交流的人并不直截了当地说出他们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得依靠推断来找到结论:根据作者摆出的种种观点,推断他想证明什么。 ^225207353-7Kkzt6F9K
- 💭 哈哈,这点是问题的核心。
- ⏱ 2023-08-09 09:11:50
找准关键词
划线评论
- 📌 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225207353-7Km5z9HLa
- 💭 这不就是道德经吗
- ⏱ 2023-08-10 09:08:36
背叛我们的思维习惯
划线评论
- 📌 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和判断的人,就要竭力避免一个不好的思维习惯,这一思维习惯让我们无法与他人有效沟通。经常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我们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往往怎么容易就怎么回答,也不管回答得对不对。也许我们根本就答非所问。我们在无意中用自己的问题替代了别人的问题。 ^225207353-7MZEiez0e
- 💭 外交部发言人说这个我会。
- ⏱ 2023-11-25 21:46:09
本书评论
书评 No.1
^225207353-7MZEDMqSY
⏱ 2023-11-25 2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