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通往倦怠的道路有没有尽头?
📌 我们必须承认和超越我们的无知。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在孩子的纯玩时空中,大人们要减少自己“忍不住的关怀”。所以瞎玩也是有意义的,孩子就这么长大了。
- ⏱ 2024-02-27 22:27:57
📌 对家长们来说,与其说是培养孩子,不如说是培养简历。只要能有助于在简历上写上一笔,就值得去做;反之则毫无价值。如果活动不能化作简历上的一笔,那么就果断退出,不论这个活动是不是真的让自己很愉快。
- ⏱ 2024-02-27 21:22:28
📌 一种渗透到千禧一代脑子里的观念油然而生:任何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低人一等的。这就是过度教育的魔咒。知识型工作将大学学位当作一种筛选机制。有很多高薪工作并不需要传统的大学四年的学位,如装修工、水管工,也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以学历论高低的铰链。无论多么基础的岗位,如今都需要一个大学学位,这一趋势尤其不可理喻。
- ⏱ 2024-02-27 22:28:53
📌 大多数时候,所谓的“热爱”,只不过是你接受极低报酬的借口。因为当热爱成为你接受一份工作的动机时,你就不好意思再谈工资和拒绝加班了。当把工作重塑为热爱,把职场重塑为家庭,你竟然还好意思谈钱?
- ⏱ 2024-02-27 22:29:09
📌 新的基于互联网而搭建的公司,制造了一个恒久的数字底层,在没有像样保障的条件下长期辛勤工作。实际上,这些人根本都不算这些公司的雇员,他们只是主动接受公司改造,变成适用于智能手机时代的、肉体版本的机器人。软件所驱动的剥削,用独立、自由、灵活的工作承诺来诱惑劳动者。结果,打工人发现,这种所谓的自由职业,不工作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亏钱。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倘若没有稳定性,所谓的灵活性也变得一文不值。随着职场变得越来越分裂,社会的团结共识变得越来越稀薄和遥远。公司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很多工作都可以外包,于是很多人也就不再直接受雇于这个公司,雇主也就不用再承担直接责任。这是公司内部新的“种姓制度”。工作不断地被分包,这就是难以将责任归咎于任何人的根源。冤没头,债没主。
- ⏱ 2024-02-27 22:29:57
📌 作者用自己“躲进树林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做法告诉我们,何必苦心经营我们的“九宫格”,完美展示自己的外在“人设”和自我包装?何必要“我发故我在”,对自己生活的认可还要以滚滚而来的点赞数为准?我们内心都知道更有营养的事应该是沉浸阅读、与人散步、倾心交谈、发呆放空,可是手头却止不住地在看朋友圈,划拉短视频。就连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几乎全飞机的人无需口令却步调一致的动作都是:打开手机,接入信号。那些原本能抵消或缓解倦怠的时刻,就这样被社交媒体撕得粉碎。
- ⏱ 2024-02-27 22:31:41
版权信息_6
📌 我是打哪儿学会不停地工作的?在学校。为什么我要不停地工作?只因我十分惧怕找不到工作。而在真的找到工作后,又是为什么要一直工作个不停呢?因为我害怕失去它,同时也因为我本身作为一个工作者的价值与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已经无法避免地交织在一起。我无法摆脱这种风雨飘摇之感,即自己为之努力的一切都有可能消失殆尽;
- ⏱ 2024-02-27 21:24:48
📌 本书作者生于1981年,是在千禧一代出生时间段(1981—1996年)的头上出生的,故自称“千禧旧人”
- ⏱ 2024-02-27 21:25:55
📌 千禧一代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将永远工作,至死无法还清学生贷款,可能因为养育自己的孩子而破产,或是在一场全球浩劫中灰飞烟灭。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但其实这只是新的现实常态,在这种情感、身体和经济都风雨飘摇的状态中生活,其重负令人不堪,尤其是当往昔那些本应给予我们指南和安稳的诸多社会机构和制度——从教会到民主——似乎都在辜负我们的时候。
- ⏱ 2024-02-27 21:26:39
版权信息_25
- 📌 当代育儿文化之困境尤为复杂且具有欺骗性,又因其困难常常遭到否认或抹杀,于是变得难上加难。该文化强制推行某种在当前育儿现状下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境界,并将社会性失败的责任归咎于父母个人。此外,它还会导致怨恨与绝望——对于那些重视平等伙伴关系理念的女性尤为如此。与过度工作的范式类似,当代育儿文化将精疲力竭与技能、天资或奉献画上等号,即表现最佳的“父母”是那种不停地付出直到把自我完全榨干的人。而且,最糟糕的是,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真的能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 ⏱ 2024-02-27 21:30:36
第7章 科技驱动万物
📌 一部分年轻的千禧一代仍在使用Snapchat; Twitter仍然是许多作家、学者和书呆子被逼无奈的选择;Pinterest亦有其自身的心理吸引力;Reddit的在线社区有一种令人上瘾的吸引力;而领英则是MBA们的Twitter。但是,最应对倦怠感负责的社交媒体平台是Instagram。听起来,这可能有悖常理:长期以来,Instagram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不那么戏剧性的Facebook——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就是仅留下那些招人喜爱的照片。然而,生成这些可爱的、精心策划的照片的过程,令人疲惫不堪。而浏览这些照片的过程,同样令人精疲力竭:无休止地滑动屏幕,欣赏那些看起来比你更酷、更平衡而且也更有条理的生活。Instagram成为一场持续而低调的讲座,反复教育我们:生活琐碎诸事,你还远未理清。
- ⏱ 2024-02-27 22:08:14
📌 Instagram正如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一样,并不“真实”,只不过是关于生活的某种精心策划的版本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用它来评判自己。我发现,千禧一代对具体事物或财物的嫉妒,远远少于对我们这里提到的那些积极健康的生活体验、对促使人们评论说“我想要你这样的生活”的那些东西的嫉妒。Instagram上描绘的千禧一代的梦想不仅令人向往,而且还是某种平衡、令人满意、与倦怠无关的生活。
- ⏱ 2024-02-27 22:08:30
第9章 精疲力竭的千禧一代父母
- 📌 与许多居家劳动者的伴侣一样,珍妮弗的丈夫也把所有的家务劳动都视作她的“工作”。而正如珍妮弗指出的,这是一份零报酬的工作,需要她全年无休、不分昼夜地随叫随到,而且连片刻喘息都不给。她若是要求伴侣帮忙,或自己未能完成某件事,对方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一切皆因她不够努力,虽然嘴上不一定会说出来。当伴侣在上班时,她会不会在打盹,或一个劲儿地追剧?她感到不被信任、不受重视,最重要的是,感到精疲力竭。
- ⏱ 2024-02-27 22:12:08
结语 消除倦怠
📌 这一措辞颇具启发性:她们完成了育儿工作。更多的工作,无休止的工作,不断累积的工作。养儿育女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虽说得多养活一口人,但为此所付出的辛劳皆能收获慰藉。然而,现今的育儿标准意味着孩子本身变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你必须在家外辛勤工作,以获得足够的金钱来支付对其协作培养的费用,却也要付出协作培养本身所有的实际劳动。那些我需要阅读的书籍,需要加入的团体,需要参加的令人窒息的集体音乐课,需要抵制的择校压力,需要将其内化并纵容其在自己内心不断蔓延直至完全被其吞噬的外部评价——而这一切都是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 ⏱ 2024-02-27 22:13:59
📌 我们在互联网上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因为上网就是我们的工作——或是因为我们实在太疲惫,以至于在相对闲暇的时间里,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刷刷社交媒体或新闻。我们迷恋约会软件,并非因其使约会变得更美好,而是因其使约会变得更优化:化作在工作间隙的五分钟就可以处理好的事,待办事项清单中的一项。真实约会的数量下降,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由于人们不知如何解读在线交流,而是因为正儿八经的约会——花大量时间去了解一位或多位对象——荒废了你本可用来工作的时间。或者,在长时间盯着电脑看了一天后,你很难说服自己,自己还有精力可以在个人层面与宠物以外的任何活物互动。性生活的减少并非因为性致衰减,而是因为我们已经精疲力竭。
- ⏱ 2024-02-27 22:15:08
📌 这样一种想法使人如释重负:我们一直被教导的所谓“事情就是如此”,实际上本不必如此。我们已经适应了眼前的现实,并不意味着这种现实就是正确的。即便其他人不得不忍受,也无法动摇下述事实:我们不应该在工作出色与作为个体的充实之间作出选择。当身体以其自身的各种方式告诉我们应该停下来时,我们应当心悦诚服、悉心聆听。育儿不应成为一场竞赛。闲暇不应如此匮乏。家务劳动分配不应如此不平等。我们不应如此担心,如此恐惧,如此焦虑地对待一切。
- ⏱ 2024-02-27 22:16:29
📌 我读过的每一本关于理财、手机上瘾或育儿劳累的书籍,都以解决方案作为结束。有些书包括便捷易用的清单和名为“每日提示”的小方框,号称能改变你的日常生活;有些书有广泛而详细的政策解决方案。所有这些点子既让人无法抗拒又趣味盎然,同时也毫无意义。说到底,这些点子只不过为我提供了另一种辜负自己和世界的方式而已。
- ⏱ 2024-02-27 22:17:15
译后记
- 📌 我从书中理解到的对策也许包括:兴趣爱好并非一定要“变现”;育儿并非一定要“晒娃”;工作并非一定要出人头地;人生并非一定要功德圆满。简言之:人生值得,因你是你。
- ⏱ 2024-02-27 2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