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5星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200

序言 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 📌 一个无法控制个人情绪的天才或许会引发财务上的灾难,但反过来看——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金融教育的普通人,也可以凭借与智商衡量标准无关的良好行为习惯,最终走向富裕

    • ⏱ 2024-03-13 01:25:40
  • 📌 2014年,共有2,813,503名美国人去世。他们当中只有不到4,000人在去世时的净金融资产超过800万美元,而里德便是其中之一。
    在遗嘱中,这位曾经的门卫将200万美元留给了自己的继子女,而把剩下的600多万捐献给了当地的医院和图书馆。

    • ⏱ 2024-03-13 01:26:09
  • 📌 人们发现,里德的财富并没有什么秘密来源。他没有中巨额彩票,也没有继承大笔遗产。里德将能攒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然后去买了蓝筹股,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等到几十年后,这些微小的积蓄通过日积月累的复利,最终滚雪球般地变成了800多万

    • ⏱ 2024-03-13 01:26:24
  • 📌 我很喜欢伏尔泰的一句话:“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人类却总会重蹈覆辙。”这句话尤其适用于我们的理财行为。

    • ⏱ 2024-03-13 01:28:05

第1章 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

  • 📌 你对金钱的个人经验可能只有0.00000001%符合实际,但它构成了你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主观判断的80%。

    • ⏱ 2024-03-13 01:36:32
  • 📌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一个人掌握再多的知识,拥有再开放的心态,都不可能真与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力量抗衡。

    • ⏱ 2024-03-13 01:37:30
  • 📌 如果你在通货膨胀率很高的经济环境中长大,和那些在通货膨胀率低的环境下长大的人相比,你在往后的投资生涯中会把更少的钱投入债券。而如果你在股市繁荣的环境中长大,和那些在股市不景气时期长大的人相比,你在以后会把更多的钱投入股票。

    • ⏱ 2024-03-13 01:38:06
  • 📌 以股市为例。如果你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你10多岁到20多岁这个时间段,标普500指数(S&P 500)增长了将近10倍(因通货膨胀而调整后),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回报。而如果你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你10多岁到20多岁这个时间段,股市几乎在原地踏步。因此,出生于不同时期的两组人在各自的一生当中,便会对股市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见图1.1)。

    • ⏱ 2024-03-13 01:38:44
  • 📌 那么,是哪些人在买彩票呢?绝大多数是穷人。
    在美国,收入最低的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钱是412美元,这是那些高收入家庭购买彩票金额的4倍。有40%的美国人在急需用钱的时候连400美元都拿不出来,也就是说,那些每年花400美元买彩票的人基本就是这些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拿不出400美元的人。他们将原本可以为自己提供保障的400美元押注在了一个仅有百万分之一的中奖机会上

    • ⏱ 2024-03-13 01:39:29
  • 📌 很少会有人简单地根据电子报表来做财务决策。决策往往是人们在用餐或开会时做出的。在这种场合,个人经历、独特的世界观、主观自我、自豪感、营销手段和非同一般的激励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促使你做出决策的语境。

    • ⏱ 2024-03-13 01:39:43
  • 📌 抵押贷款、信用卡、车贷——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

    • ⏱ 2024-03-13 01:40:46
  • 📌 人类驯化狗已经有1万年的历史了,但直到今天,狗身上仍然保留着其远古祖先的某些习性。而如今我们在应对现代金融体系时只有20~50年的历史经验,却希望能完美地适应它。

    • ⏱ 2024-03-13 01:40:56

第2章 运气与风险

  • 📌 放眼全球,100万名学生中只有1名能够进入一所同时具备租借计算机的经济能力和远见的学校读书,而比尔·盖茨恰好是这300人中的1个。
    对于这个事实代表着什么,盖茨并没有回避。“如果没有湖滨学校,就不会有微软了。”他在湖滨学校2005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这样说。

    • ⏱ 2024-03-13 09:18:05
  • 📌 你如果意识到了运气和风险的重要性,就会发现在评价一个人在金钱方面取得的成功时,不管对象是你自己还是他人,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来那样美好或糟糕。

    • ⏱ 2024-03-13 09:18:38
  • 📌 在评价别人时,将成就归功于运气会显得你很嫉妒和刻薄,哪怕我们知道的确存在运气的成分;而在评价自己时,将成就归功于运气则会令自己感到气馁,难以接受。

    • ⏱ 2024-03-13 09:19:09
  • 📌 《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上不会刊登那些做了正确决策却因为运气差而失败的投资者的照片,但一定会刊登那些做了尚可甚至欠考虑的商业决策却因为运气好而致富的投资者的照片。这两种人都在抛硬币,却抛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 ⏱ 2024-03-13 09:19:47
  • 📌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他也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早期的导师。但格雷厄姆在投资方面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大量持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的股票。他亲口承认,这一举动违背了他在其一系列名作中鼓吹的几乎每一条关于分散投资的原则。大胆和鲁莽之间的界线在哪里?我不知道。格雷厄姆在谈到自己靠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赚得盆满钵满时说:“这到底是因为运气好还是决策高明,要怎么分清?”恐怕没那么容易分清。

    • ⏱ 2024-03-13 09:21:13
  • 📌 马克·扎卡伯格(Mark Zuckerberg)看作一个商业天才,因为他在2006年拒绝了雅虎公司(Yahoo!)10亿美元收购其社交媒体公司的提议。他看到了未来的大势所趋,因此坚持着没有放手。但是,夸奖他的人却会转过身去批评雅虎以同样的心态拒绝微软公司收购的行为——“这些傻瓜真应该在他们能套现的时候选择套现离场!”企业家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学到什么呢?我不知道,因为其中风险和运气的比重太难确定了

    • ⏱ 2024-03-13 09:21:40
  • 📌 如果你想欣赏和赞扬某人,一定要小心。同样,如果你想轻视某人并避免重蹈其覆辙,也一定要三思。
    换句话说,你需要注意,不把某件事的结果100%归于个人的努力和决策。

    • ⏱ 2024-03-13 09:21:57
  • 📌 我希望你能成功,也希望你能通过努力赢得一切。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样,不是所有贫困都是因为游手好闲。在评价别人和自己时,都要牢记这点

    • ⏱ 2024-03-13 09:22:08
  • 📌 因此,不要太关注具体的个人和案例研究,而要看到具有普适性的模式。

    • ⏱ 2024-03-13 09:22:17

第3章 永不知足

  • 📌 “知足”——我被这个词简单而又强大的力量震撼了。我感受到的震撼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我自己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了太多;第二,约瑟夫·海勒的话说得再准确不过了。

    • ⏱ 2024-03-13 09:22:42
  • 📌 “知足”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无数人,包括我们当中很多家财万贯和有权有势者,似乎从来都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

    • ⏱ 2024-03-13 09:22:36
  • 📌 那些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铤而走险的行为是一码事。一名“尼日利亚骗局”的惯犯曾告诉《纽约时报》,他为伤害别人而感到内疚,但“贫穷当前,你就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了”。
    而顾磊杰和麦道夫的行为则是另一码事了。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名誉、权力和自由——但他们抛弃了这一切,因为他们想要更多。
    他们不懂得知足。

    • ⏱ 2024-03-13 09:24:49
  • 📌 最难的理财技能是让逐利适可而止。

    • ⏱ 2024-03-13 09:25:40
  • 📌 “幸福是你拥有的减去你期待的”。

    • ⏱ 2024-03-13 09:25:51
  • 📌 问题在于,攀比的天花板很高,因此实际上没有人能触摸到它。或者说,攀比就像一场没有人能打赢的战役,取胜的唯一办法是根本不要加入这场战争——用知足的态度接受一切,即使这意味着自己比周围的人逊色。

    • ⏱ 2024-03-13 09:26:09
  • 📌 我的一个朋友每年都会去拉斯维加斯玩。有一年,他问一个发牌员他自己玩什么,在哪个赌场里玩。这位发牌员冰冷而严肃地说:“在拉斯维加斯,唯一能赌赢的方法就是在刚进来的那一刻转身离开。”

    • ⏱ 2024-03-13 09:26:20
  • 📌 你在知足心态下获得的东西已经够多了。

    • ⏱ 2024-03-13 09:26:37

第4章 复利之谜

  • 📌 沃伦·巴菲特是一个现象级的投资者,但如果你把他的所有成功都归功于投资智慧,你就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他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在过去的四分之三个世纪当中,他一直是一个现象级的投资者。如果他从30岁左右才开始投资,到60岁时便选择了退休,那么知道他的人可能会寥寥无几。

    • ⏱ 2024-03-13 09:27:47
  • 📌 实际上,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领域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他年轻时打下的良好的财富基础,以及他对投资的长期坚持。
    他的确有高超的投资技巧,但是秘诀在于时间。
    这就是复利的效应。

    • ⏱ 2024-03-13 09:28:03

第5章 致富vs.守富

  • 📌 致富的方式有千万种,市面上告诉你如何致富的书籍也数不胜数。
    但守富的方式却只有一种:在保持节俭的同时,还需要一些谨小慎微。

    • ⏱ 2024-03-13 09:29:33
  • 📌 然后,他告诉家人,出于明智的判断和好运气,他打赌股市会下跌,一直以来都在做空市场。
    “你是说,我们没破产?”多萝西问道。
    “当然没有,亲爱的。相反,今天是我入行以来赚得最多的一个交易日——现在我们富得流油,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杰西说。
    于是,多萝西跑到她母亲的房间里,让她别再叫了。
    在一天的时间里,杰西·利弗莫尔赚到了相当于如今的30多亿美元的财富。
    在股市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个月里,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 ⏱ 2024-03-13 09:30:10
  • 📌 尽管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日耳曼斯基和利弗莫尔却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有多擅长致富,就有多不擅长守富

    • ⏱ 2024-03-13 09:30:47
  • 📌 致富需要的是冒险精神、乐观心态,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气。
    但守富需要做的却与冒险完全相反。守富需要谦逊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财富来得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节俭,并要承认你获得的财富中一部分源自运气,所以不要指望无限复制过去的成功。

    • ⏱ 2024-03-15 09:24:10
  • 📌 这就像种下一棵橡树:1年的成长时间不会让橡树有太大的变化,10年的时间会让橡树出现显著的变化,而50年的时间则会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 ⏱ 2024-03-13 09:31:44
  • 📌 比起巨大的回报,财富的安全更重要。只要财富安全,你就知道你总能得到最大的回报,因为只要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复利就会创造奇迹。

    • ⏱ 2024-03-13 09:33:01
  • 📌 因为你清楚自己因为没有投资而放弃了多少回报。假如现金的年回报率是1%,股票的年回报率是10%,这9%的差距每天都会折磨你。

    • ⏱ 2024-03-13 09:33:18
  • 📌 复利并不依赖巨额回报。只要回报长期持续而不间断——尤其是在混乱和危机到来的时刻——那么这种投资终会带来累累硕果。

    • ⏱ 2024-03-13 09:33:34
  • 📌 但是你知道在这些年间美国都发生了什么吗?让我想想该从哪里说起。
    9次主要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总计130万。
    新创立的全部企业中约有99.9%最终破产。
    4名总统被暗杀。
    67.5万人死于短短一年中的一次流感疫情。
    互不相关的自然灾害发生了30次,每一次都造成了至少400人死亡。
    33次经济衰退累计持续了48年。
    没有任何人成功预测到这些经济衰退中的任何一次。
    股市跌幅超过10%的情况至少发生了102次。
    股市的市值蒸发三分之一的情况至少发生了12次。
    年通货膨胀率超过7%的独立年份有20个。
    根据谷歌搜索结果,“经济悲观情绪”一词在报纸上至少出现了2.9万次。
    在这170年中,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20倍,但没有哪一天不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到悲观。每一天都有陷入悲观的理由。

    • ⏱ 2024-03-13 09:35:45

第6章 尾部的胜利

  • 📌 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我拍了30年电影,从中发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作品会成功,有些不会。没必要去深究哪些会,继续拍下去就行。
    ——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接受演员工会奖时的感言

    • ⏱ 2024-03-13 09:36:45
  • 📌 迪士尼从著名变成了家喻户晓。到1938年,他已经制作了时长累计达几百小时的电影。但从商业角度看,时长83分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他后来成功的全部关键。

    • ⏱ 2024-03-13 09:39:57
  • 📌 你或许会觉得,这就是为什么风险投资被称为“风险投资”。每个风险投资从业者都深知这一点。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失败了。这个世界只垂青其中的一小部分,让它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 2024-03-13 09:40:24
  • 📌 罗素3000指数中40%的公司实际上都以失败告终,但其中表现优异的7%已经足以抵消其他公司的失败,就像海因茨·贝格鲁恩的艺术品收藏一样。不同的是,毕加索和马蒂斯在这里变成了微软和沃尔玛。

    • ⏱ 2024-03-13 21:18:28
  • 📌 你可以按月把这1美元投入股市,无论股市表现如何。哪怕经济学家们叫嚣着经济要衰退或者新一轮的熊市要来临,你依然坚持投资。我们假设这个“你”名叫苏。

    • ⏱ 2024-03-13 21:19:43
  • 📌 有一家报纸报道过洛克在这些小剧场中的演出,描述了他如何翻看笔记,有些笨拙地对素材进行斟酌。“我需要删掉一些段子。”他在中途休息时说。我们在网飞上看到的那些段子就是在无数次尝试后才脱颖而出的尾部产品。

    • ⏱ 2024-03-14 09:22:06
  • 📌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13年的股东大会上,沃伦·巴菲特表示,自己一生中持有过400~500只股票,而收益中的大部分来自其中的10只。查理·芒格接着说:“如果去掉几笔顶级投资,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其实相当普通。”

    • ⏱ 2024-03-14 09:22:06
  • 📌 “重要的不是你对了还是错了,”“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曾说,“而是当你对的时候,你能赚到多少,或者当你错的时候,你会损失多少。”你即使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犯错,到最后依然能赢。

    • ⏱ 2024-03-15 09:24:43

第7章 自由

  • 📌 不是工资多少,不是房子大小,也不是工作好坏,而是对自己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拥有掌控能力。这是生活中决定幸福感的通用变量。

    • ⏱ 2024-03-14 09:22:42
  • 📌 金钱最大的内在价值是它能赋予你掌控自己时间的能力——这句话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你之所以能从财富积累过程中逐步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主,是因为你积累的财富能让你对可以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去做有更强的控制力。
    拥有一小笔财富意味着生病时就算请几天假也不至于入不敷出。对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来说,拥有这种能力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

    • ⏱ 2024-03-14 09:22:53
  • 📌 在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投资银行家们会赚到那么多钱:他们工作的时长和辛苦程度超过了人类能承受的限度。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在半夜前回家都是一种奢侈的事。这一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周六不来上班,周日就不用来了。”

    • ⏱ 2024-03-14 09:23:13
  • 📌 ,老年学家卡尔·皮尔默(Karl Pillemer)采访了1,000名美国老年人,以总结他们从几十年的生活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他写道:
    没有人——1,000个人中没有1个——表示如果你想变得快乐,你就该拼命地工作赚钱,然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你至少要和周围的人一样富有,或者要比周围的人更富有才算真正成功。
    没有人——没有1个——表示你应该根据你期望获得的收入水平来选择你的工作。

    • ⏱ 2024-03-14 09:25:12

第8章 豪车悖论

  • 📌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我们都想通过财富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应该受到他们的爱慕与敬仰。但事实上,其他人常常会跳过敬仰你这一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财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财富当作标尺,转而表达自己渴望被爱慕与敬仰的愿望。

    • ⏱ 2024-03-14 09:25:51
  • 📌 在我儿子出生以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或许觉得你需要一辆昂贵的车子、一块豪华的手表和一座很大的房子,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你并非真想得到这些东西本身。你真想得到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你觉得拥有昂贵的东西会让别人尊重和羡慕你,但可惜,别人不会——尤其是那些你希望得到其尊重和羡慕的人。”

    • ⏱ 2024-03-14 09:26:07

第9章 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

  • 📌 炫富是让财富流失的最快途径。
    关于金钱,存在很多具有讽刺性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的是: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东西。

    • ⏱ 2024-03-14 09:27:21
  • 📌 财富是由你没有去购买的豪车、钻石、手表、服装和没有升级到的头等舱座位体现的。财富是由未被转化为实物的金融资产体现的。
    可惜,我们衡量财富时不会想到这些,因为人们是无法理解自己看不见的东西的。

    • ⏱ 2024-03-14 09:27:39
  • 📌 投资家比尔·曼(Bill Mann)曾写道:“让自己感到富有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把大笔钱花在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上。但想真变得富有,你需要做的是花自己已经有的钱,而不是透支还不属于自己的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 ⏱ 2024-03-14 09:28:05
  • 📌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对一次身体锻炼所能燃烧的能量的估值比实际消耗的能量高了4倍,而他们接下来平均摄入的能量大约是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的2倍……所以事实是,你运动的效果会被大量饮食抵消,而我们中许多人就是这么做的。

    • ⏱ 2024-03-14 09:28:29

第10章 存钱

  • 📌 很简单但容易被忽视的第一条法则——财富积累与你的收入或投资回报率关系不大,而与你的储蓄率关系很大。

    • ⏱ 2024-03-15 09:24:27
  • 📌 相比之下,仅仅是为了将投资回报率提升0.1%,大量的专业人士花费了无数个小时,将大笔金钱投入研究——考虑一下这个背景,再想想节俭和高效的作用,你就很容易明白哪种方法更重要、更值得追求了。

    • ⏱ 2024-03-14 09:29:45
  • 📌 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你的物质需求由欲望决定。

    • ⏱ 2024-03-14 09:29:57
  • 📌 但当消费超越了最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水平后,它在大体上便成了虚荣的自我的反映,一种通过花钱向人们展示你有钱(或曾经有钱)的方式。
    如果是这样,增加财富最有效的方式就不是提高个人收入,而是培养你的谦逊之心。

    • ⏱ 2024-03-14 09:30:07
  • 📌 存钱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理由。
    有不少人存钱是为了还房贷或者买车,也有人是在为以后的退休生活而未雨绸缪。
    有这些目标当然很好。
    但存钱并不一定要为了日后买什么。
    你完全可以为存钱而存钱。事实上,你就应该这样做,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

    • ⏱ 2024-03-14 09:30:23
  • 📌 当你面对的竞争者的范围越来越大时,你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我够聪明”已经渐渐成为一个糟糕的答案,因为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在每年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SAT)中,就有接近600人能得满分1,600分,而距离1,600仅有几分之差的也有7,000人。在一个赢者通吃的全球化世界里,这样的人在不断变成你的直接竞争对手。
    在一个联系越发紧密的全球化世界里,智力不再是一个可靠的优势。
    但你拥有的灵活度却是。

    • ⏱ 2024-03-14 09:30:56

第11章 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 📌 2008年,耶鲁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年轻人最好用退休金账户余额2倍的金额投资股市(即以自己承担1美元、负债2美元的保证金形式)。这项研究建议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降低杠杆,即可以在年轻时多承担一些风险,应对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承担的风险。
    即使在年轻时动用杠杆可能会让投资者倾家荡产(如果你采用上述2∶1的保证金形式,当市场下跌50%时,你就会一无所有),该研究显示,长期来看,只要他们没有受到致命打击,能继续执行这项计划,在账户清零后仍然以2∶1的保证金形式将钱投入这个退休金账户,他们到老后依然能拥有财富。
    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讲是正确的,是一种绝对理性的策略。
    但从现实角度看,它几乎是不可能落实的。
    没有哪个正常人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退休金账户清零而内心毫无波澜,继续一如既往地执行这种投资策略。相反,他们会选择放弃这种策略,去寻求其他方案,或许还会起诉他们的理财顾问。

    • ⏱ 2024-03-14 09:32:37
  • 📌 在投资行为中存在着一种有案例可查的“本土偏好”,即投资者倾向于投资本土企业,而不会考虑在地球上占95%的其他国家的企业。这自然是不理性的表现,但你要知道,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把钱交给陌生人并希望尽可能赚取回报的行为。如果熟悉感能为你提供坚持把钱交到陌生人手里的信任感,那么这件不够理性的事就是合乎情理的。

    • ⏱ 2024-03-14 09:32:55

第12章 意外!

  • 📌 许多投资者都掉入了一个被我称为“错把历史学家当预言家”的陷阱:在一个由创新与变革驱动进步的领域里,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去预测未来的情形。

    • ⏱ 2024-03-14 09:33:22
  • 📌 我甚至不确定这份名单是否囊括了所有最具影响力的人,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留下的影响,我们今天的世界从国界线到科学技术再到社会规范的所有领域都会不同。换句话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0.00000000004%的人决定了世界的主要发展方向。

    • ⏱ 2024-03-14 09:34:04
  • 📌 比如,“9·11”事件发生后,美联储不得不下调利率,从而引发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进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然后,就业市场开始萎缩,而这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不得不涌入大学去读书,从而导致了1.6万亿助学贷款的产生,而其中有10.8%的人违约。单凭直觉,我们很难将19个劫机者和这样一笔巨额的助学贷款联系起来,但在一个意外事件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里,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

    • ⏱ 2024-03-14 09:34:44
  • 📌 直到1976年,标普500指数才开始接纳金融类股票;而今天,金融类股票占该指数的16%。科技类股票在50年前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今天,它们在该指数中的占比超过了五分之一。会计规则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和过去不同的还有信息披露、审计方式和市场流动性。总而言之,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 ⏱ 2024-03-14 09:35:31
  • 📌 但当你真的去套用这些公式时,你就会明白问题所在:这些公式中真正有效的寥寥无几。

    • ⏱ 2024-03-14 09:35:58
  • 📌 关于投资史很有趣的一点是,你追溯的时期越久远,你看到的规律就越不适用于今天的世界。许多投资者和经济学家都会为自己的预测得到了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的数据支持而感到欣慰,但因为经济始终在往前发展,近期的历史往往才对未来有最好的指导意义,因为近期的历史更有可能包含与未来相关的许多重要因素。

    • ⏱ 2024-03-14 09:36:44
  • 📌 在投资界,有一句人们在说起时总会带上嘲弄意味的常用表述:“这次不一样了。”如果有人认为未来的走向不会完全符合过去的情况,你就可以反驳说:“那你的意思是,这次不一样了?”嘲弄意味尽显。这句话最早出自投资家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之口,他认为“在投资中最危险的想法就是‘这次不一样了’”。

    • ⏱ 2024-03-14 09:36:55

第13章 容错空间

  • 📌 “安全边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一项著名概念。他采用数学方法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详细而广泛的阐述。但是关于这个理论我最喜欢的一句总结是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安全边际的目的在于让预测变得不再必要”。
    话虽简单,却充满了极强的力量。
    在一个由概率而非确定性决定的世界中,安全边际——你也可以把它称为“容错空间”或“冗余空间”——是唯一能保证安全的方式。而几乎所有与金钱相关的活动都在这样的世界中进行。

    • ⏱ 2024-03-14 09:38:25
  • 📌 这里的罪魁祸首是杠杆。杠杆——以负债的方式进行投资——把常规风险扩大到了足以导致毁灭的程度。其危险在于,大多数时候的理性乐观主义会让人们忽视极端少数情况下倾家荡产的可能性。结果就是,人们在整体上低估了风险

    • ⏱ 2024-03-14 09:42:43
  • 📌 对那些动用了高杠杆的人来说,被市场淘汰的灾难是双重的:他们不仅倾家荡产,而且就算日后有好机会,他们也很难获得东山再起的资本了。一个在2009年被市场洗劫的购房者到了2010年不再有机会去享受低利率的房贷优势,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再也没有机会去投资2009年的廉价债务了。他们的游戏已经结束了。

    • ⏱ 2024-03-14 09:43:04
  • 📌 在该团的104辆坦克中,只有不到20辆还能正常行驶。工程师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历史学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写道:“德军在战场后方休整待命的几周时间里,田鼠钻进坦克里安了家。它们把电力系统的绝缘层啃得一干二净。”
    德国人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然而在战场上,他们却被田鼠打败了。

    • ⏱ 2024-03-14 09:44:19

第14章 人是会变的

  • 📌 每个5岁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开拖拉机的梦想。在一个小男孩的眼中,没有什么工作能比每天开着拖拉机,喊着“呜呜呜,嘟嘟嘟,大拖拉机来啦”更美好的事了。
    然后,很多小孩长大了,开始意识到或许拖拉机驾驶员并不是最好的职业,或许自己应该追求一些更受人尊敬或收入更高的职业理想。
    所以,等到十多岁时,他们又梦想着可以成为一名律师了。此时此刻,他们觉得——并且相信——自己的人生规划已经确定。所以,现在就开始朝着法学院努力并攒学费吧。
    然而,等他们真成为律师后,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会让他们连家人的面都难得一见。
    此时他们又开始想,自己或许应该从事一份收入不高但时间灵活的工作。换工作后,他们又会发现请人育儿的开销实在高得离谱,占了工资的很大一部分,于是他们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家长。他们最终认为,这才是自己正确的选择。
    然而,到了70岁时,他们又会发现因为长期没有工作,现在自己没有退休金来安度晚年了。

    • ⏱ 2024-03-14 09:45:23
  • 📌 “我们所有人,”他说,“都带着一种幻觉在生活。这种幻觉让我们以为,历史——我们个人的历史——刚刚尘埃落定。我们刚刚成为那个我们命中注定要成为的人,且余生中再也不会改变了。”我们似乎永远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始终在变化的这个事实。吉尔伯特在研究中发现,下至18岁、上至68岁的人都会低估自己未来会发生的改变。

    • ⏱ 2024-03-14 09:45:37
  • 📌 无论在工作生涯的哪个节点,都要定下这样均衡的目标:每年做好适中的储蓄,给自己适度的自由时间,让通勤不超过适当的时长,至少花适量的时间来陪伴家人。这样一来,即使这些方面中的哪一项走向了极端,你也更容易坚持自己的计划,降低未来后悔的可能。

    • ⏱ 2024-03-14 09:46:10

第15章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 📌 像绝大多数产品一样,回报越高,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网飞公司的股价在2002年到2018年间翻了350多倍,但在94%的时间里,其交易价格都低于此前的高点。魔爪能量饮料公司(Monster Beverage)股票在1995年到2018年间的回报率翻了319倍,是历史上回报率最高的公司之一,但在此期间95%的时间里,其交易价格都低于此前的高点。

    • ⏱ 2024-03-14 23:47:11
  • 📌 很多投资者都选择了第三种做法。他们仿佛一种动机积极又守法的偷车贼,想出各种技巧和策略,期望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获得回报。他们频繁地进行交易,试图在下一次经济衰退前卖出,然后在下下次经济繁荣前买进。大多数投资者——包括那些投资经验不丰富的——都知道,波动是投资行为中必然会遇到、极频繁发生的情况。于是许多人选择了看似符合逻辑的应对方法:试图逃避波动。
    但财富之神并不青睐那些只求回报却不愿付出的人。有些偷车贼的确能逍遥法外,但大多数只会被逮捕并受到严惩。

    • ⏱ 2024-03-14 23:47:41
  • 📌 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而不是该缴纳的罚款的视角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培养正确理财心态的重要部分。这种心态可以让你坚持一项理财策略足够久,最终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

    • ⏱ 2024-03-14 23:49:08
  • 📌 所以,正确应对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理解这笔费用是物有所值的——你需要做的不是忍受惩罚,而是认识到这是一笔值得支付的入场费。
    不过,付过入场费也不能保证你就一定会收到回报,正如你去迪士尼乐园也会不巧赶上下雨天一样。
    但如果你把这笔入场费看作一笔罚款,你就永远感受不到它的神奇之处了。
    所以,你要发现这笔费用是什么,然后去支付它。

    • ⏱ 2024-03-14 23:50:02

第16章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 📌 长线投资者和短线投资者玩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于是,当长线投资者开始向短线投资者取经时,泡沫的危害就出现了。

    • ⏱ 2024-03-14 23:52:54
  • 📌 但回到1999年,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长线投资者,每股60美元是思科股票的唯一价格,很多人都在以这个价格购买,那么你或许会环顾四周,然后对自己说:“哇,也许其他投资者知道一些我不了解的内幕。”也许你就选择了从众。你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很聪明。
    你没有意识到的是,那些决定股票边际价格的交易者和你玩的并不是同一个游戏。对那些交易者来说,每股60美元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因为他们的计划是在当天结束前卖出股票,而那时的价格可能会比他们买入时高。但如果你是打算长期持股的,60美元的价格对你来说意味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
    这两种投资者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他们身处同一个地方,朝着彼此跑去

    • ⏱ 2024-03-14 23:53:53

第17章 悲观主义的诱惑

  • 📌 如果你告诉人们一切都会变得很好,他们可能会不以为然,或者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你。但如果你说他们正处于危险中,你就会获得他们的全部注意力。
    如果一个向来头脑聪明的人告诉我,他选的一只股票的价格明年会翻10倍,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当作痴人说梦。
    但如果一个总是糊里糊涂的人告诉我,我持有的一只股票的价格会因为该公司被曝光做假账而大跌,我会放下手头全部工作,认真听他说的每一个字。

    • ⏱ 2024-03-14 23:56:32
  • 📌 多年来,财经媒体深谙这一规律。如今的媒体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悲观论调,但这些论调出现的背景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股市市值增长了1.7万倍(包括股息)。

    • ⏱ 2024-03-14 23:56:46
  • 📌 如果股市上涨1%,也许只有晚间新闻会简单地提到一句。但是如果股市下跌了1%,就会有通常为红色的加粗大写标题大肆报道。这种不对等性是很难避免的。
    虽然很少有人会去问或试着去解释股市为什么会上涨——人们总会觉得上涨是理所当然的——但当股市下行时,人们却总会想尽办法去解释其下行的原因。

    • ⏱ 2024-03-14 23:59:56
  • 📌 但在莱特兄弟苦心孤诣地制造人类第一架飞机的故事中,存在一个有趣的转折。
    在他们试飞成功后,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也没有人关心。

    • ⏱ 2024-03-15 00:02:13
  • 📌 增长是由复利驱动的,而复利通常需要时间。毁灭却可能由独立的致命因素导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它也可能由失去信心引发,而信心可以在一瞬间崩塌。

    • ⏱ 2024-03-15 09:24:53
  • 📌 在金融领域,如果在6个月的时间里,股市下跌了40%,美国国会就会启动调查。但如果在6年的时间里,股市上涨了140%,几乎不会有人注意到这点。
    在个人事业方面,一个人的声誉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经营,但小小一封邮件就能将其毁灭。
    在舆论场上,悲观主义的短暂痛苦大行其道,乐观主义的强大拉力却无人在意。
    这再次凸显了我们之前谈到的一个观点的重要性:在投资中,你必须认识到成功的代价——在长期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波动和损失——并做好为其买单的准备。

    • ⏱ 2024-03-15 00:03:08

第18章 当你相信一切的时候

  • 📌 让他震惊的是,美国的家庭财富比2007年时已经缩水了16万亿美元。
    让他惊掉下巴的是,有超过1,000万美国人失业。
    让他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股市的市值只有两年前的一半了。
    他无法相信人们对经济发展潜力的估计已经跌落谷底。
    “我不明白,”他说,“我看到了城市,也看到了工厂。你们这些人的知识、工具和想法都和以前一样,什么都没有变!可为什么你们比以前穷了呢?为什么你们变得更悲观了呢?”
    从2007年到2009年,这个外星人看不到的一个变化是,关于经济发展,美国人对自己讲述的故事变了。
    2007年,我们讲的是一个关于房价稳定、投资者审慎、金融市场价格风险低的故事。
    到了2009年,我们不再相信这个故事了。
    唯一的改变就在这里,但它却改变了一切。
    一旦房价持续上涨的说法被推翻,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就开始上升,银行开始亏损并因此减少了面向企业发放的贷款,从而导致企业裁员,导致全社会范围内消费下降,而这进一步导致更多人失去工作,然后恶性循环便无法停止。
    我们在2009年拥有和2007年同等水平(就算不是更强)的促进财富增长的能力,而唯一改变的就是我们对现实的阐释。但是,这一改变却让2009年的经济遭受了80年来最严重的打击。

    • ⏱ 2024-03-15 00:04:50
  • 📌 如果你认为经济衰退就要来了,而你选择套现离场,你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会因为你希望发生的事而出现180°的大转弯。每一次变故和每一个事件看起来都像是末日来临的预兆——或许不是因为它们是,而是因为你希望它们是。

    • ⏱ 2024-03-15 00:08:18
  • 📌 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不完整的,但每个人都会编织完整的故事来弥补其中的空白。

    • ⏱ 2024-03-15 00:08:37
  • 📌 大多数人在面对不理解的事物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理解这些事物的,因为他们都能根据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经历创造出一种在自己看来说得通的解释,无论其视角和经历是多么片面。我们都希望掌握我们生活的这个复杂世界的运作规律,因此我们会通过给自己讲故事来填补那些本质上是盲点的空白。

    • ⏱ 2024-03-15 09:13:01
  • 📌 承认自己的无知意味着承认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是你无法掌控的,而这是你很难接受的。
    想想人们对市场的预测吧。我们其实非常不擅长做这种预测。我曾经计算过,你就算假设市场每年的增长量是其历史平均值,你的预测都会比华尔街上的大银行里排名前20位的市场战略分析师预测的平均值更准确。

    • ⏱ 2024-03-15 09:13:19

第19章 总结

  • 📌 对别人如何理财提出建议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 ⏱ 2024-03-15 09:14:25
  • 📌 虚荣越少,财富越多。你能存下多少钱,要看你彰显自我的需求与你的收入之间的差距,而财富恰恰存在于看不到的地方。因此可以说,通过缩减你今天可以购买的东西,你创造了未来可以购买更多东西或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财富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无论你的收入有多高,如果无法限制自己当下花钱享乐的欲望,你就永远无法积累财富。

    • ⏱ 2024-03-15 09:15:17
  • 📌 存钱。存就是了。存钱不需要什么特定理由。为了车、首付或突发疾病存钱自然是好事,但为那些无法预测或定义的事物也是存钱的最佳理由之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一连串意外组成的。在生命中最糟糕的时刻,没有特定用途的丰厚储蓄可以为不可避免的意外提供一种对冲。

    • ⏱ 2024-03-15 09:15:30

第20章 我的理财方案

  • 📌 根据晨星公司的统计,在美国,共同基金投资组合经理中有一半人不会购买他们自己管理的基金。这个数据看上去可能很触目惊心,揭示了某些虚伪之举。

    • ⏱ 2024-03-15 09:15:59
  • 📌 别人建议你做的事和他们自己的做法不同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现象只是说明,在处理涉及各种感情因素并会影响你自身和家庭的复杂问题时,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可以接受的答案,所以你需要选择的是能让你感到舒服并睡踏实的方法。

    • ⏱ 2024-03-15 09:16:14
  • 📌 如果说我的家庭理财计划中有哪一部分是我引以为傲的,那便是我们在年轻时就已经决定,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欲望不会随着收入水涨船高。我们的储蓄率相当高,但我们很少觉得这种节俭是靠压制欲望实现的,因为我们对物质的欲望并没有随之升高多少。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也喜欢美好的事物和舒适的生活。我们只是不会让生活目标无限制膨胀罢了。

    • ⏱ 2024-03-15 09:16:50
  • 📌 我们无须惊讶。(统计数据显示,在截至2019年的10年中,85%的大盘股活跃型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未能超过标普500指数。)
    我认识的一些人认为跑赢市场是痴心妄想,却又会鼓励子女去追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努力成为领域内的职业玩家。我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生活就是碰运气,而我们对运气的看法又都不一样。

    • ⏱ 2024-03-15 09:17:52
  • 📌 我们把全家人的闲钱都投入了这些指数基金——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股票的组合。我们不会设定目标,因为这些钱不过是我们消费后剩余的部分。我们通过同样的基金将钱尽可能多地存入退休账户,并为子女的“529大学储蓄计划”做准备

    • ⏱ 2024-03-15 09:18:05

附录 美国消费者心态形成简史

  • 📌 两件事推动了这种经济策略的实施。
    第一件是《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抵押贷款机会。1,600万退伍军人可以在不付首付的情况下购买住房,而且第一年不用付利息,固定利率还很低,每个月需要还的贷款可能比租金还低。
    第二件是消费信贷的爆炸式增长,而对大萧条时期严格监管的放松使之成为可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于1950年。商店信用贷款、分期付款贷款、个人贷款、发薪日贷款纷纷开始涌现。所有债务的利息,包括信用卡的,在当时都是免税的。

    • ⏱ 2024-03-15 09:20:00
  •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美国主导了世界经济。许多大国的制造工厂在战争中被炸成了废墟。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日本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对外开放,中东正在向世界展示它丰富的石油资源。

    • ⏱ 2024-03-15 09:21:36
  • 📌 一小部分通过合法手段暴富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让大多数美国人的物欲都膨胀起来,但后者的收入并没有增长。
    源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崇尚平等和团结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天真地演变为赶时髦、讲排场、向左邻右舍看齐的文化。
    现在,你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了。

    • ⏱ 2024-03-15 09:22:35
  • 📌 新茶党运动、“占领华尔街”、英国脱欧和唐纳德·特朗普……每种历史现象背后都有一个群体在呐喊:“停车,我要下去!”

    • ⏱ 2024-03-15 09:23:32

读书笔记

第3章 永不知足

划线评论

📌 为了赚他们并未拥有也不需要的钱,他们拿自己已经拥有并确实需要的东西去冒险了。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冒着失去重要东西的风险去争取并不重要的东西的行为毫无道理可言。 ^225207353-7PEFvQPeM
- 💭 名言
- ⏱ 2024-03-13 09:25:25

第6章 尾部的胜利

划线评论

📌 从1900年到2019年,这三位投资者最后各会得到多少钱?
苏最终得到了435,551美元。
吉姆得到了257,386美元。
汤姆得到了234,476美元。
苏的收益遥遥领先。 ^225207353-7PFqjvXQJ
- 💭 定投的力量?
- ⏱ 2024-03-13 21:20:01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