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序
修订版前言
导言:宣传话语及其正当化过程
- 📌 “你别忘了,魔鬼是位老者,要认识它,你们得变老。……如果你想驱除这个魔鬼,你就不能像今天人们所常做的那样,从它身边逃之夭夭。而是必须从头到尾看透它的伎俩,以便发现它的长处和弱点。”
- ⏱ 2024-01-13 22:41:19
宣传观念的变迁
- 📌 梁实秋在1929年5月10日的《新月》第2卷第3号发表《论思想统一》,他提出:宣传是“以空空洞洞名词不断地映现在民众眼前,使民众感受一种催眠的力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支配舆论的势力,这便是宣传。对于没有多少知识的人,宣传是有功效的,可以使得他精神上受麻醉,不知不觉的受了宣传的支配”。
- ⏱ 2024-01-13 22:41:44
宣传的概念、观念与话语
- 📌 宣传刚诞生时,曾被看作维护民主的武器。但是自由知识分子们很快就意识到,为了追求传播效率,宣传侵犯了个人的自由,更为关键的是,这种侵犯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强迫,而是在言论自由的旗帜下,在接受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改变了个人的信息环境或选择的标准,使其自愿产生了宣传者需要的观点和行为。在他们看来,这动摇了民主制度的两个重要前提:理性的公民和观点的自由市场。如果公民的自由选择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控制,那么民主就变成了建筑在沙滩上的建筑
- ⏱ 2024-01-19 23:54:16
谁在说话:宣传话语的构成
宣传的正当性问题
- 📌 中国普通民众对宣传也有所觉悟,再加之近年来商业宣传的狂轰滥炸,丑闻不断,中国民众对宣传(至少是对抽象的“宣传”概念)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如果说谎或者为了自己单方面的利益操纵他人,必定会引起诚信危机,受到道德谴责,但是在社会层面,为什么公众会对他们并不信任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包括政治的和经济的)采取容忍态度呢?掌握权力的政治、商业精英可以利用法规甚至强制力保证宣传的顺利进行,但是在现代政治环境下,任何社会体制如果没有被统治者同意,都无法长久存在
- ⏱ 2024-01-13 22:47:08
宣传研究的传统
宣传研究是否也会沦为宣传?
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宣传:暧昧而重要的概念
“宣传”概念的产生
“宣传”概念的旅行
宣传的要素
📌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语录体新闻”、攻击对方时有意地断章取义,都是省略的操纵方式。重复也是重要的符号操纵,“谎话讲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发现,仅仅简单的重复也能造成受传者对传播内容的好感。
- ⏱ 2024-01-13 22:48:36
📌 逻辑谬误是利用大众思维的盲点,使用类比、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模式、混淆因果、混淆充要条件、忽略第三方变量等方式,造成受众判断失误,得出错误结论。转移和联系则是指在符号与符号之间建立并不必然的联系,比如在某一符号与刻板印象、感情因素(恐惧诉求、寻找替罪羊等)、令人喜爱或憎恨的对象(如明星、可爱的儿童、优美的环境、邪恶的人物)之间建立联系,使人们对某一符号的认知或感情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之上。意义赋予则是通过将某个符号的意义或语境进行改造,使其在受众心目中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把“亏损”叫作“负赢利”、“撤退”叫“转进”(引发正面感情),把“遗产税”叫作“死亡税”(引发负面感情),把“气候变暖”叫作“气温变化”(混淆是非)——当然,“宣传”概念被妖魔化也是通过意义赋予来攻击对方的一个例子。
- ⏱ 2024-01-13 22:48:56
📌 在现代的政治、商业宣传中,假大空的官话套话盛行,它们既不传递任何实质性的信息,也不对现象进行判断,只是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陈词滥调。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废话”后果却十分严重,甚至超过了欺骗,因为前者至少还承认真相,而后者则完全转移了受众对真相的关切,让公众变得麻木不仁。
- ⏱ 2024-01-20 00:00:32
📌 九一一事件为例,其主要目的不是杀害美国公民,而是通过戏剧化的事件引起世人关注或者恐惧,宣传目标远远大于杀害人质的目标。事实上它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效果。恐怖主义是现代传媒体制与政治体制共同产生的一个怪胎,尽管许多国家制订了报道恐怖事件的规则,英国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甚至禁止BBC报道北爱尔兰恐怖袭击事件,因为对恐怖事件的报道仍然间接地传递了恐怖分子的诉求。
- ⏱ 2024-01-19 23:56:19
📌 如果一个行为表达的目的性超过了行为本身的目的性(比如游行)就可以算作宣传,而如果行为的目的性超过了表达的目的性(如刺杀),则不属于宣传。
- ⏱ 2024-01-19 23:55:48
宣传的层次
第二章 非理性人的发现:宣传观念的兴起
总体战与现代宣传的诞生
- 📌 在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国家的利益就等于民族的利益。为了动员全民族参战,大众说服必不可少。宣传在总体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的的正当性代替了手段的正当性。为了实现整个民族的目标,政府限制了公民部分言论自由,名正言顺地控制国内所有传播媒介,对内和对外进行大众说服,甚至撒谎也在所不惜。
- ⏱ 2024-01-13 22:50:30
“我发布真相,他宣传谎言”
宣传恐慌及反思
非理性人的发现
📌 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聚焦成为群众,便失去了理性。他们只接受形象、词语和套话。他们相信表面的幻象,不相信逻辑论证,认为只要通过重复,改变符号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群众就会乖乖地接受控制者所说的一切。群众虽然主宰着世界,但是如果缺乏领袖,他们就像是没有了头羊的乌合之众。对女性充满歧视的勒庞说,群众像女人一样,臣服于强权,鄙视懦弱。
- ⏱ 2024-01-13 22:51:15
📌 弗洛伊德将集群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比较稳定的长期的集群(如民族、阶层、职业等),另一类是暂时性的集群(比如革命期间临时形成的暴民)。勒庞只重点讨论了后者。弗洛伊德想要发展一种理论,同时解释这两种集群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形成,以及成员与领袖之间的关系如何形成。弗洛伊德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推导出:这一切源自“力必多”(libido),即包含在“爱”的名称下关乎本能的能量。集群中的个体之所以形成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因为他们把本能的力必多转移到了群体成员身上。
- ⏱ 2024-01-13 22:52:29
📌 弗洛伊德对于宣传观念最大的影响是他对潜意识的发现。这打破了理性人的神话,揭示出人类非理性的脆弱一面,为现代宣传的出现提供了理念依据。
- ⏱ 2024-01-20 00:02:59
📌 正是《乌合之众》等一系列著作的成功,证明了大众心理的存在。阅读着《乌合之众》频频点头、自以为洞悉了网络暴民心理的读者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行为才真正地展现和承认了自己作为乌合之众一员的特性。
- ⏱ 2024-01-13 22:53:24
制造同意
📌 我们看过了某次美丽的黄昏日落,但是一旦想起印象中的这次日落,头脑中浮现的还是客厅里挂着的油画所描绘的那个情景。只要不断地灌输,就会形成或改变刻板印象。这种印象一旦产生,人们就会依赖它们来选择性地认知、判断和记忆。李普曼有一个精辟的见解:“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 ⏱ 2024-01-19 23:55:04
📌 信息审查(censorship)是造成媒体歪曲地反映现实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
- ⏱ 2024-01-19 23:58:42
“紧张的自由主义者”与宣传
📌 李普曼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于下层民众的不信任。从19世纪开始,大批欧洲移民进入美国。同时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潮流,社会秩序出现了混乱。这些具有异质文化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新移民成为中产阶级眼中的“群氓”。如果把国家重大决策交给他们,肯定会天下大乱。为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由精英来决策,再说服不能理解这些政策的大众似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 ⏱ 2024-01-19 23:58:22
📌 杜威认为民主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建立起伟大的共同体。他也不同意李普曼对于公众能力的悲观看法。他认为公众之所以容易被操纵或无法作出理性判断,不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社会没有为公众提供足够条件,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
- ⏱ 2024-01-19 23:58:06
第三章 宣传与民主
从Propaganda到Publicity
制造现实与设计同意
公众真正的问题
保护和教育公众
宣传分析学会与反宣传教育
宣传与民主的共存
第四章 宣传与革命
苏联宣传观念与中国革命
宣传与职业革命组织
一体化宣传系统的建立
📌 列宁关于宣传的观念中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有效的宣传必须是整合的宣传(propaganda of integration):不仅要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令他们厌恶资本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要使全体党员参与到政治宣传之中,通过主动的信息传播,巩固党员之间的联系。
- ⏱ 2024-01-20 00:02:11
📌 列宁对“言论自由”一直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 ⏱ 2024-01-20 00:02:14
宣传观念的变革与苏联解体
- 📌 党的思想家无法控制过去,自然也就无法把现实合法化。苏共的历史成了罪恶、暴力和欺骗的历史,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失去信心。正如一位俄罗斯历史学者说的:“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苏共尽管在队伍人数上不断扩大,但是正统思想的影响力却日趋减弱,党的威信不断下降。苏共依然是国家的承重结构,但是缺少强大而权威的思想后盾,它难以承担原有的和不断增加的新负荷。裂痕逐渐加深,于是在瞬间整个承重结构便突然倒塌。”
- ⏱ 2024-01-13 22:56:31
反思苏联的宣传观念与体制
📌 苏联宣传体制的建立与覆灭,折射出现代社会宣传的困境——强调效率与民主自由的矛盾
- ⏱ 2024-01-13 22:58:09
📌 一体化宣传体制有效性的前提是各部分的合法性都得到公众承认。当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公众就将把罪过归因于整个政权,并对整个宣传体制的所有部分产生怀疑。戈尔巴乔夫所提倡的“公开性”放松了国家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公众长期被压抑的不满得到发泄,并将所有社会矛盾的原因归结于政权本身,最终导致公民对社会制度和国家认同感的瓦解。
- ⏱ 2024-01-13 22:57:56
第五章 从“总体战”到“一体化”
德国纳粹的崛起与宣传
“第三帝国”的宣传观念与宣传话语
📌 戈培尔表面上允许媒体批评政府,但是却给批评加上了条件——不能损害政府形象和国家利益。但是判断媒体是否损害政府形象和国家利益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这实际上就使媒体批评政府的权利变成了一句空话。
- ⏱ 2024-01-13 22:58:40
📌 如果谎言无法被证伪,谎言就是最有用的宣传。如果谎言容易被揭穿,就要巧妙地利用真相。在二战开始阶段到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国节节胜利,宣传中真相占多数,但是随着战事的恶化,宣传中的谎言就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戈培尔并不认为可信性是一个客观的标准。对于民众来说,真相并不一定增加可信性。戈培尔对大众心理有着独特的洞察,他认为大众更愿意相信他们心目中的“真相”。如果现实的真相会对可信性造成损害,即使是对自己有利的真相,他也不轻易向公众发布,
- ⏱ 2024-01-13 23:49:12
纳粹的宣传效果
第六章 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埃吕尔与总体宣传
宣传的效果能够测量吗?
宣传模型
从公众外交到软实力
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从扯谎到扯淡:宣传的进化
📌 法兰克福重点定义了扯淡这样一种传播方式。扯淡不是说谎,说谎首先要有骗人的意图,而扯淡不一定是明确的欺骗。扯淡与扯谎最大的区别在于扯谎是为了隐瞒事实,隐瞒或歪曲事实必须在真实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扯谎必须关心和了解真相,再有意地反其道行之。但扯淡却不同,它根本不在意所说的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既不叙述真相,也不掩饰真相。这种陈述缺乏一种在乎真实的关切。
- ⏱ 2024-01-13 23:00:10
📌 法兰克福认为,扯淡虽然不是说谎,但是正因为它似乎看上去无伤大雅,其后果反而比说谎更严重,是“真实”更大的敌人。更严重的是,现代社会对扯淡的容忍度越来越大,关注真相的习惯越来越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经常有责任或有机会对某些他不了解的话题发表见解,于是不得不扯淡;二是怀疑主义盛行,人们不把追求“对共同世界的准确表述”当成首要目标,转而试图提出忠于自己的表述,用“忠于自己”取代“忠于事实”,不再关心真相本身。
- ⏱ 2024-01-13 23:00:42
新技术与宣传:计算宣传与精神政治学
第七章 唤醒国民: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
- 📌 要建立有效的宣传动员机制,首先要做的是“唤醒民众”,把他们纳入现代宣传体系中,让他们不仅有参与政治的兴趣,而且对参与政治的结果有比较积极的判断(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其次要使他们摆脱传统地域和身份观念的束缚,成为一个无阶级的、标准化、原子化的政治行动者,成为某种现代意识形态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最后,通过现代大众传播技术和群体传播系统将个体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大众中的标准一员,建立起阶级或文化共同体的想象。简言之,中国近代宣传观念的建立过程,首先就是一个唤醒大众和制造宣传对象的过程。
- ⏱ 2024-01-20 00:00:05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宣传观念的产生
📌 旧式的农民起义虽然宣传自己的宗教,但很少明确排斥儒家学说。洪秀全虽然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熟读儒家经典,但在起义之前,打翻孔子牌位,焚烧孔子书。在建都天京后,为了保证拜上帝教的绝对垄断地位,曾下令焚烧孔孟之书。因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劝阻,才改为删改儒家经典。其次,为了向民众灌输太平教,洪秀全提倡用通俗文体来发布命令和传教。甚至还为儿童编写了一本诠释教义的新《三字经》。罗尔纲甚至把洪秀全评论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劳动人民特地提倡通俗文体并且亲作示范的人”
- ⏱ 2024-01-13 23:03:03
📌 但是正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太平天国在政治策略的选择上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对外的宣传活动也非常失败,既未争取普通文人和农民的同情,也未利用外交手段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具有了一些现代宣传意识,但在宣传实践上虎头蛇尾,最终并不成功。
- ⏱ 2024-01-13 23:03:24
改良运动与暧昧的宣传观念
国民革命与苏俄宣传观念的引进
党治国家与宣传系统
宣传与组织
创造宣传受众
- 📌 和国民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更注重对下层劳动民众的动员和组织。按照马列主义政党的传统,他们首先在工人中开展宣传组织活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工人阶级数量还比较少,且未摆脱传统社会的特征,来自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很快就摆脱了书本教条,和工人打成一片。
- ⏱ 2024-01-14 12:48:13
第八章 知识分子与宣传:中国现代宣传观念的分化
杜威与进步主义宣传观的输入
思想统一与“知难行易”的内在联系
文艺与宣传的歧途
- 📌 教育与宣传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尊重个人的选择与自由,而后者是抹杀个人的自主性。当国民性改造中的人失去其独立性之后,五四时期以来的启蒙主题便滑向危险的思想改造的极端(
- ⏱ 2024-01-13 23:05:54
宣传与做戏
- 📌 鲁迅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深受阿瑟·史密斯(明恩溥)的影响。后者在《中国人德性》的第一篇《面子》中就提出:“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对中国人来说,永远不是事实问题,而总是形式问题。”
- ⏱ 2024-01-13 23:05:32
矛盾的宣传概念
抗日战争与宣传话语的扩散和分化
文艺的本质就是宣传:民族主义的宣传话语
宣传促进社会进步:专业主义宣传话语
民族团结源自言论自由:新闻专业主义的宣传话语
宣传不是教育:自由主义的宣传话语
中国近代的两种宣传观念
- 📌 苏俄的宣传观念则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强调宣传在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认为宣传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使其参与到运动、战争或建设之中。这种宣传观念建立在列宁的政党理论之上,把宣传作为手段,以目标的正当性代替手段正当性。该宣传理念以党治为中心,将新闻、教育、社会运动、公共信息发布等纳入宣传之中,并由执政党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宣传”或“整合宣传”的模式。
- ⏱ 2024-01-13 23:44:34
第九章 中国现代宣传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的宣传观念
📌 和列宁一样,毛泽东也把“理论工作”看成是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尤其被看重的是历史的书写与解释权力。从创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受苏俄领导的共产国际领导,要遵循苏俄革命领袖的理论与政策。毛泽东这样没有喝过洋墨水的本土领袖被认为缺乏“理论水平”,以王明为代表的留苏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毛泽东曾经有一段时间都不敢去中央党校作报告。
- ⏱ 2024-01-13 23:43:15
📌 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虽然意识到了基层动员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害怕群众运动破坏社会秩序,基层党组织薄弱等原因,对农村的宣传动员一直流于表面。直到共产党通过土改运动,才首次完成了现代宣传国家的理想受众的建构。全新的动员技术既使土改运动顺利进行,同时土改运动也成为新政权一次成功的行为宣传,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培养了理想的大众。
- ⏱ 2024-01-20 21:44:38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形成
- 📌 第六个原则是时空区别的原则。为了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对内对外的宣传出现了区别。有的是对内可以宣传,但对外不能报道;有的是对内不能宣传,但对外可以宣传。“
- ⏱ 2024-01-13 23:42:23
思想改造
📌 一方面要表达对组织的忠心,另一方面又苦于不知道反省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许多当事人处于极度焦虑之中,一遍又一遍地对照整风文件和反面典型,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进行无情地剖析。
- ⏱ 2024-01-13 23:07:02
📌 作家刘白羽后来回忆道:就在这种内心反复反省、搏斗的过程中,我又写了思想自传的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却一一都被张如心(时任党校三部,前中央研究院,副主任)驳退回来。一次退稿是一次打击,但我从哀恸中渐渐醒悟过来,我明白,我必须举起双手,向无产阶级投降。于是我痛下决心,举起锋利的解剖刀,从头细细地解剖自己。……我克制了怜悯自己的心情,毫不隐藏地挖掘自己灵魂中的痛疽与腐朽……可是我自己的审查都过不了关,我一遍一遍地做着思想的检查,我内心的矛盾——我的内疚与我的绝望已经发展到了极点。我多么想忠诚于自己,可是我又那样害怕自己,羞涩心加上耻辱感,使我整个灵魂都在颤抖。
- ⏱ 2024-01-13 23:07:41
📌 曾在延安保安处受过审查的李锐回忆,当时在审讯时采用苏联传来的疲劳战术搞“逼、供、信”。受审时长时间站立和坐矮板凳,有时还加手铐,最长的可以达到十五天十五夜。除此以外还使用老虎凳、鞭打、长时间戴手铐、绑在十字架上挨鞭抽、假枪毙等刑罚。这种对人的改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达的说服行为,而且加入了暴力。有西方的心理学家将这种说服称之为“强迫性说服”(coercive persuasion)。它指的是在剥夺个人自由的情况下,通过反复灌输、系统学习、集体的压力甚至拷打折磨,使个人放弃已有的价值观念,接受说服者希望达到的信念。其效果可以达到在解除这些外在压迫后,仍能够保持该信念。
- ⏱ 2024-01-13 23:40:57
📌 整风及其后的审干、抢救运动,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树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绝对权威。
- ⏱ 2024-01-13 23:08:18
📌 朝鲜战争让“洗脑”突然成为一个流行词汇。美国军方发现,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士兵中有70%的人写了悔过书或签署请愿书,号召中止美国在亚洲的战争,15%的人积极地与中国合作,只有5%的人完全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另外还有21名战俘拒绝回美国。这些数字均远远高于二战时期的战俘。更让美国人惊讶的是,当这些战俘恢复自由后,依然坚持自己在悔过书中的看法。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便用亨特所说的“洗脑”来解释上述现象。
- ⏱ 2024-01-13 23:09:20
📌 一开始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俘虏都会拒绝合作,甚至想自杀。然而在共产党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孤立的环境中,他们渐渐放弃了外层的心理防线。接受改造的日本普通战俘均享受连级待遇,他们的生活条件甚至高于那些管理他们的人。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大多是普通士兵的战俘们产生内疚感。同时,在华的日本共产党员和经过改造的日本老战俘对新战俘的劝说和示范起到重要作用,打破了他们之前建立的日本军人“宁死不降”的刻板印象。
- ⏱ 2024-01-13 23:09:39
📌 他认为“洗脑”是一种模糊的、戏剧性的表达。用中国共产党的更准确的词汇应该是“思想改造”。它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忏悔与再教育。
- ⏱ 2024-01-13 23:09:57
📌 通过对个案的研究,立夫顿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思想改造的步骤归结为以下12个环节:(1)对过去身份的攻击,剥夺其职业或身份的自信;(2)产生罪恶感;(3)自我背叛,接受已经改造成功的同伴的帮助或帮助“落后者”;(4)整体冲突和心底对完全毁灭的恐惧导致精神防线崩溃;(5)在经过一段痛苦煎熬之后突然得到宽大和改过的机会;(6)产生忏悔的冲动,只有忏悔才能生存;(7)罪恶感得到宣泄排解,从“人民的立场”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罪行”;(8)再教育:通过理论的学习,在理性上再次受到攻击和否定;(9)进步与和谐:不再被管理人员看作罪犯,而是当作平等的人看待;(10)最后的忏悔:总结与完成;(11)重生:再次回到原来的职业或岗位;(12)释放:重新回到原来环境,表面上恢复到思想改造以前的状态,但内心深入接受了共产主义观念,对过去的思想产生怀疑,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
- ⏱ 2024-01-13 23:10:40
作为新型管理技术的思想改造
第十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宣传观念的冲突与体制化
- 📌 刚掌握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四项措施应对上述新变化。一是通过建立群众宣传网络,将宣传渗透到公民日常生活之中;二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三是结合具体环境,对延安时期的新闻与宣传体制进行调整,建立起有利于政权的宣传体制;四是对新解放地区,尤其是城市的大众媒体进行接管和改造。
- ⏱ 2024-01-13 23:11:45
“使我们的国家整个地变为一座伟大的学校”
📌 赵超构在1944年访问延安时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共产党的朋友虽然不屑提倡英雄主义,他们对于毛氏却用尽了英雄主义的方式来宣传拥护。凡有三人以上的公众场所,总有“毛主席”的像,所有的工厂学校,都有毛氏的题字。今年春节,延安书店所发售的要人图像中,毛氏的图像不仅超过其他要人的图像,而且是两三倍的超过。
- ⏱ 2024-01-13 23:37:43
📌 将毛泽东身体的神圣化本身也产生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当作为普通的身体与象征符号的身体产生矛盾时,整个符号宇宙的正当性也会受到威胁。例如不止一人在回忆“文化大革命”时提到当意识到毛泽东也可能死亡、排便或者育有后代时,他们的整个信仰体系便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 ⏱ 2024-01-13 23:12:06
📌 1977年,一群雕塑家在北京为毛主席纪念堂塑像。毛泽东身体姿势的选择,让这些雕塑家争执不休。在供选择的两个方案中,一种姿势是坐在沙发上的毛泽东双腿分开;另一种姿势则是两腿叠起。在两种姿势中选择一个,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却让身负重大政治责任的雕塑家们深感焦虑。当他们初步确定采用更为庄重的双腿分开姿势的时候,一种反对的意见让他们为难:由于塑像高度的关系,前来凭吊的人其头部视线正好对着双腿分开的毛泽东的裆部!踌躇再三,雕塑家们最后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 ⏱ 2024-01-13 23:12:38
📌 第二年(1951)国庆,会场仍然只挂毛泽东像,但对游行时抬像的规定更加具体,第一排面向自左至右为毛泽东、孙中山;第二排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第三排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下是各国人民领袖像。而1954年国庆的抬像又有新的变化。第一排自左至右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第二排为孙中山;第三排为马恩列斯。这里并不想再探讨上述排列变化背后的政治意义,那已经超出本书的主题,这里想说明的是宣传部门对于象征资源的使用规定得十分细致,试图建立起一个标准的、各地完全一致的象征。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 ⏱ 2024-01-13 23:13:49
📌 1952年五一庆祝活动时,规定游行时所抬画像安排为:第一排马恩列斯,第二排毛刘周朱,以下各国领袖。但十天后中央便对这个顺序进行了调整,改为第一排自左至右孙中山、毛泽东,第二排刘周朱,第三排马恩列斯。这种精致的象征符号语法慢慢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形式美学和政治学,以至于排名、形象本身成为宣传系统中象征政治权力的重要部分。
- ⏱ 2024-01-13 23:14:09
📌 除了通过领袖的个人形象建构新的权力体系正当性外,其他符号也被加以创造性地转化,比如当天安门广场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规划之后,天安门的意义被转化为领袖居高临下检阅群众的场所,天安门与领袖的这种关系使它同时具有了象征权力正当性的功能。除了建筑和空间外,一些事件也成为象征资源,其中最典型的是长征。通过50年代的叙事转换,长征的意义逐渐由宣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向总结革命的历史经验、颂扬领袖丰功伟绩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方向转移,成为政治正当性的主要来源之一。
- ⏱ 2024-01-13 23:14:38
📌 1961年中宣部就发布了不要用龙来象征中国的通知:帝国主义者常常利用龙的形象,和传说中龙的可怕,影射和污蔑中国。长时期中,龙是中国封建统治的象征。它的形象也很难看。因此,今后在文字、图画和其他形式的宣传品中,在对外宣传中,在展览会的布置和装饰中,在各种庆祝活动中,一律不要再用龙来象征中国和中国人民。
- ⏱ 2024-01-13 23:36:17
📌 类似“三反”“五反”“大跃进”“放卫星”“反右”等大量新的政治词汇被创造出来。有研究者还发现这些词汇本身成为一种具有魔力的象征,比如毛泽东的“冒进”,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反冒进”,再到毛泽东反击提出的反“反冒进”,以及像“左”与“右”的界定(如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初期批评刘少奇的“形左实右”)等都展示了语词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政治力量。
- ⏱ 2024-01-13 23:15:34
报纸批评的兴与衰
从“党的报纸”到“人民的报纸”
新闻专业主义与一元化宣传观念的冲突
- 📌 在50年代两种宣传观念的冲突中,一元化的宣传观念,即苏联的总体宣传观念占了上风。结果导致从群众宣传到知识分子宣传,都建立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单向的体制。这套体制以信息垄断为基础,以压制思考、制造象征、反复灌输为手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短期效果看,这种宣传体制十分高效,保证了建国初的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各项运动的顺利开展,对巩固新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走向稳定,本应以更多元化的宣传观念代替这种僵化的宣传观念,然而受毛泽东的影响,这种宣传观念和体制不但继续存在,甚至变本加厉。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通过打倒“彭罗陆扬”集团,解散了中宣部。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意味着原有宣传体制的崩溃,但实际上这只是宣传权力更加集中,并且摆脱了机构的制约,哪怕这个机构是为党服务的。
- ⏱ 2024-01-13 23:34:22
第十一章 从一元化的反“精神污染”到科学的危机管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宣传观念的转型
“党性”与“人民性”讨论与“文化大革命”后的宣传话语
📌 延安时期形成的一元化的宣传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被强化,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并延续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看上去“文化大革命”中混乱的局面与延安时期纪律严明的局面相差甚远,但是就宣传观念来讲,二者一脉相承。当所有决策仅由少数上层领导决定,并且通过宣传令民众被动接受,这就增加了政治的风险。如果决策者能够头脑清醒,尚能够保证国家平稳运行,如果决策者头脑发热,就会出现失控局面。
- ⏱ 2024-01-13 23:18:07
📌 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胡绩伟在1979年3月的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上公开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党报是党的报纸,是党的喉舌,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工作的。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另外其他的利益,因此,党委又要领导党报成为人民的报纸,成为人民的喉舌,党报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和监督下工作的,是全党办的、全民办的报纸。……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他提到,在“文革”期间,四人帮篡夺了《人民日报》的领导权,不代表人民的声音,党报变成了帮报。“文革”得出的一个教训就是党委应当领导党报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 ⏱ 2024-01-13 23:19:09
📌 “人民性与党性冲突”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报纸的服务对象的问题,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由语词概念引起的无解的语言学问题。“人民性”和“党性”一样,也是抽象概念。它想说明的是党如果不能及时反映人民的利益,有可能脱离正确的道路,新闻媒体应该缩小党的认识与人民的认识。如果新闻媒体能够自由、全面地反映人民的声音,党依据这些信息和意见,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因为所使用的话语过于抽象,而且采用了一个已经包含价值判断的二分法(人民大于党),这个表述方式实际并没有清晰地表达宣传体制中包含的真正矛盾。“人民性”这个概念的问题在于它把全体公民看作一个整体,并且认为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某种直接的方式,发现人民的共同意见。
- ⏱ 2024-01-13 23:19:54
反“精神污染”及正统宣传观念的强化
新闻=宣传
传播学的引进与宣传话语的转型
- 📌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观念,除了受到中国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教化传统的影响外,主体部分来自苏联。延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观念,主要用马列主义的话语资源表述。无论是50年代新闻工作者与党的宣传观念的协商,还是80年代新闻工作者对传统宣传观念的质疑,所使用的话语体系与党的宣传话语体系同宗同源。语言学中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设认为,语言决定世界观,因此,谈论宣传的话语结构,影响着宣传的观念。从前面“人民性”和“党性”的争论中,便可看到语言和概念对于讨论内容的影响。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中,尽管不乏深刻的思考,但都堕入同样的怪圈,原地打转。
- ⏱ 2024-01-13 23:31:47
市场经济与宣传观念的转型
从“妖魔化中国”到国家形象工程
新闻专业主义与宣传观念的转型
从危机事件到危机管理
- 📌 《焦点访谈》等权威媒体将SARS称为“非典型性肺炎”,认为其没有危害性,只是病原不明,而且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传染。但是不久以后,疫情的扩散便无法控制。流言盛行,民众恐慌,政府及大众媒体的公信力降至最低点。上任不久的中国政府领导人于4月20日之后将有关官员免职,改变宣传策略,实行疫情信息透明,民心才开始稳定,疫情与恐慌得到控制。
- ⏱ 2024-01-13 23:29:00
谁之危机,何种危机?
第十二章 从宣传1.0到宣传3.0:中国宣传观念的数字化升级
从舆论引导到舆情管理
- 📌 政府一方面通过删帖和网评系统制造虚假舆情,另一方面再通过不科学的舆情调查反映这种人工环境,舆情调查系统成了鲁迅所说的“做戏的宣传”。这种宣传追求的不是传播的效果,而是双方愿意按照一定剧本表演的行为效果。这样的行为宣传将宣传与宣传和行为效果融为一体,要比仅仅被动接受宣传信息效果更好。
- ⏱ 2024-01-13 23:21:07
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网络水军的宣传观念及其正当化
信息技术与宣传观念的变迁
- 📌 无论在中国官方还是民众的宣传观念里,信息技术及网络空间都被赋予了高度政治化的意义。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远不止是社交的工具,它的政治潜力同时被双方重视。
- ⏱ 2024-01-13 23:21:54
宣传观念3.0
📌 宣传3.0无疑取得了相当成功,其中最典型的是近年来爱国“小粉红”群体的出现。这一群体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一部分,是青少年通过网络的使用自发形成的在线爱国社群。他们自觉维护国家的形象,反对对中国不利的言行,并且在网络上频繁“出征”,几十万人到敌对者的社交媒体主页或官方网站发表“正义的”内容,或者对“卖国”的个人或言论进行讨伐,宣扬“正能量”。之所以称他们“小粉红”,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即接受官方的爱国主义宣传,把国家和民族身份看成崇高的客体,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即忽略国家和民族身份,缺乏爱国热情。和之前大家对于网络暴力的主体是盲目的乌合之众的印象不同,这个群体并不是非理性的盲目沙文主义者,他们中许多人是留学生。他们一方面熟悉西方的民主理论及其制度,甚至对其有过亲身接触,另一方面接受中国官方对于西方政治与社会弊端的批判,有的还能熟练使用西方的左派批判话语。他们对于西方公共外交的“和平演变”有着清醒的认识,那种接触真相和事实就可以解除宣传洗脑效果的策略对他们完全不起作用,他们将一切价值观和制度看作相对的,对西方制度的弊病有所认识,会用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消解对中国不利的报道。
- ⏱ 2024-01-13 23:23:19
📌 小粉红抛弃了传统爱国主义中将国家视为父母或其他崇高客体的正统观念,将国家视为娱乐消费文化中的偶像,希望参与到偶像的建构与养成过程,这种民族主义可称之为“粉丝民族主义”。作为带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他们厌恶中国主流社会的道德功利主义与犬儒主义,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国行为,重塑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自我身份。
- ⏱ 2024-01-13 23: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