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传播改变人生
2022-10-21 20:09:05
在很多次讲座中,我做过一个现场民调实验。我问在座的女生,假如在宿舍前,有个男生摆了一圈蜡烛,然后高声喊:某某某,我爱你!女生会喜欢这样的求爱吗?几乎90%以上的女生都表示不喜欢,不到10%的人觉得无所谓,只有三五个女生喜欢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结果,让现场的男生大吃一惊。他们原先以为,绝大多数女生都喜欢这样的浪漫表达,因为这不是电视剧里常出现的桥段吗?这种实验最大的受益者是现场的男生,他们感叹女生是一种多么难猜心思的物种,并由此深刻地意识到,传播的方法是多么重要。如果选择了错误的传播方法,最终走向的是目标的反面。
Ⅰ 生活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2022-10-21 20:18:26
我曾经开玩笑地说,什么时候国民党的候选人外号有一个“小”就好了,你看蔡英文,六十岁的女人,还小英长、小英短的。如果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被人昵称为小朱或者小伦,即使不赢,也不会输这么惨!有人说,洪秀柱不是叫小辣椒吗?答:不是换下来了吗?而且小辣椒,也是小“强”啊
Ⅱ 红色经典传播
2022-10-21 20:19:31
在毛泽东看来,红军长征的传播价值大于红军长征的现实价值,红军长征的传播目的高于红军长征的军事目的,红军长征的传播意义重于红军长征的直接意义,红军长征的传播效果优于红军长征的现场效果,红军长征的传播周期长于红军长征的物理周期。的确,红军长征早就结束了,但红军长征所传播的信息仍然在“长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Ⅲ 懂自拍,才懂传播
2022-10-21 20:21:51
大堂是观察一个单位传播形象最好的窗口。一个单位是不是强势群体,一看大楼,二看大堂。大堂空空荡荡的,乱七八糟的,都是强势群体。前者如政府的大堂,后者如火车站、医院的大堂。
越是注重大堂,越是懂得传播。越是专业化单位,就越不重视大堂。医院的院长一般都是学医出身,他们重视手术室的建设,却普遍不重视大堂的建设。他们把最好的人才,都用在业务科室、干部病房,而把不太好用的人放在电梯间,放在挂号室。每个单位都有大约5%脸色比较臭、脾气比较坏的人。如果放在各科室,一般来说,只会得罪5%的病人。但把这5%的人放到窗口,那就会得罪100%的人。
只有像酒店、餐馆那样的单位,把顾客当上帝,老板对大堂的重视才会超过任何区域。不仅装修,就是用人,也一定是把最漂亮、脾气最好的人用在大堂。餐馆的迎宾员一定比饭桌前的服务员长得漂亮。这个最朴素的常识小餐厅老板都懂,但医院院长就算在餐厅吃再多次的饭,还是不懂
Ⅳ 航空公司为什么有两张脸
2022-10-21 20:24:46
感觉航空公司的服务好像就两个部分,一个是卖票,一个是机舱空乘服务。航空公司好像起飞才服务,起飞才倒水,起飞才笑脸相迎。在值机时,最容易听到的就是管理者的呵斥:排好队,行李超标……航空公司是典型的两张脸,在候机室(贵宾室除外),你不是人,没啥好脸色给你;上了飞机坐定,你是人了,航空公司(空乘)终于开始笑了。
Ⅶ 可不可以把二胡拉得可爱一些
2022-10-24 09:00:28
人类表演学之父谢克纳说:“当一个人被迫只能扮演一种角色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一个被压迫的人。有的人在外人看来非常风光,比方说,国王、王后。但他们自己觉得很惨,因为他们被迫只能扮演一种角色,不能有自己的选择。”[1]一个可以自由地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是幸福的。这样一个普通人唾手可得的幸福,却特别容易被官员所羡慕。因为缺乏,所以渴望。一些官员控制不住地想尝试另一种角色,这原本是权力向人性的复归,但为什么往往不讨好呢?
Ⅸ “中国威胁论”的建构与解构
2022-10-24 08:57:46
中国的国家形象片有各种震撼与感动,但很难看到有趣、可爱与无伤大雅的玩笑。什么时候中国的国家形象片学会自嘲与幽默,中国的国际传播才开始成熟,真正自信!
表达强者的担当。强者要被人接受,就要表达担当。担当不是简单地当领导者,而是对责任的担当,对秩序的担当,对规则的担当。一个有责任的强者,弱者愿意依附;一个讲秩序的强者,弱者愿意跟随;一个守规则的强者,弱者不会恐惧。
2022-10-24 09:00:06
让人狠心起来的方式,除了把对方妖魔化,还有就是把对方群体化。“舆论群体化”是“反情感传播”的一个工具。你要无视一个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群体化。人们的情感建构都是具象的,所以感动你的都是一个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个群体。情有独钟说明情难“群”钟。所有的电影,都是有主角的。动画片里为什么昆虫的题材很少?就是因为昆虫很难个性化。即便是写群体的动物,一定会有几个特别的角色,而且其形象要格外不同,否则,无法辨识的东西很难让人产生特别的情感。
2022-10-24 09:04:05
现实世界是一个强世界,它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强者高居塔尖,居高临下;舆论世界是一个弱世界,它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弱者声音最大,强者屈居其下。现实世界中的强势群体要在舆论世界里通行,就必须与弱势群体相连接。强者与弱者的连接线有粗有细、有多有寡,连接线越密集,强者在舆论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本章用大量的正反两方面案例证实:谁实现了与弱者的链接,谁就无往而不胜;谁无视舆论向弱倾斜的“自由倾斜定律”,谁就难免被舆论所伤
Ⅰ 舆论是不讲道理的
2022-10-24 09:06:50
第一,别指望建构理性的舆论世界。常有专家呼吁,建构理性的舆论场。这基本上是痴人说梦。舆论就是感性主导的世界,舆论的特征就是非理性,人类无法建立一个理性的舆论世界,最多建立一个有理性边界或理性底线的舆论世界。舆论世界就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一个理性的世界就不是舆论世界。
第二,舆论永远是极端的情绪占上风。专家们喜欢批评舆论世界的极端情绪,殊不知极端情绪恰恰是舆论世界的标配。越是极端的情绪,越是容易出风头。尖叫声越高越刺耳,越容易识别和记忆,越刺激支持或反对。极端的情绪也不怕反对,反而怕的是没人反对。因为一旦有人反对,便会引发争议,就可以夺得更多的关注。
第三,舆论就是选边站。无数人呼吁,舆论不要选边站。但是选边站恰恰也是舆论世界的标配。舆论的表达就是为了争取认同,而要支持自己,就要反对别人。舆论的正负情绪就表现在支持与反对上,支持声与反对声是舆论场最主要的声浪。
舆论就是在做选择题,区别只不过是在做单项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而二元对立的情绪,占据着舆论表达的压倒多数。官与民、穷与富、是与非、善与恶,所有的问题都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最后都转化为强与弱的对峙。舆论中的阶层议题与族群议题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操作,而且屡试不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最符合舆论的情感律。
第四,舆论就叮有缝的蛋。假如一个人被蚊子叮了一口,他是理性地分析:不要紧,我的体表特征99%都是好的,还是情不自禁先抓痒止痛再说
Ⅱ 让道理沉默一下吧
2022-10-24 09:07:34
舆论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说的是人们由于害怕孤立,在公开表达时往往更容易随大流,即使自己赞同反方的观点,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更加强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2022-10-24 09:10:00
“我是为你好”是传播失败的片尾曲,当这句话出来时,就宣告所有的说服到此结束。它堪称排名第一的无效传播句式,其无效根源是“讲道理”传播。在无法说服对方后,靠自我表白来讲最后一次道理,“我是为你好”收到的最多回复就是这五句:“才不是呢!”“我怎么感觉不到呢。”“好有什么用?”“我不要你的好。”“你还是对我坏吧。”
“是不是对我好”,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说了算。所有的强者都应该学会“沉默的道理”传播,仅仅简单地“给好处+讲道理”,这样的模式是不够用的。小到家庭教育,大到国家认同,如果只会给好处,不懂得博感情,好处给得越多,道理讲得越多,人心可能会越来越远。
Ⅴ 情感这笔账,没有个位数
2022-10-24 19:42:40
谈钱伤感情,但不谈钱也不行。其中一个诀窍就是模糊传播。如果一切斤斤计较,甚至擘两分星,情感的传播就会成为负数。比如你结婚的时候,老同学送了喜钱600元台币,现在老同学也要结婚了,你哪怕是包回600元台币,也没有人说你不是,但是你非要算上CPI指数,再算上银行利息,包一个674元台币,你们友谊的小船真的会翻
Ⅲ 小逆模式的定位
2022-10-25 08:53:24
坏的最高级不是恶,而是奸。所以最坏的中国人就是汉奸,而不是汉恶。美国大片里,最坏的人往往也不是英雄面对的公开敌人,而是潜伏身边的内奸。
奸与恶的最大区别,可能还不是背叛,而是见不得人,即所谓“见光死”。奸人没有办法像恶人那样堂而皇之,所以有强盗逻辑,却没有奸人逻辑。奸人其表面的逻辑往往是主流社会的逻辑,这是拿来骗人的逻辑,奸人没有自己的逻辑。
Ⅴ 新闻发言人是什么人
2022-10-25 09:05:00
有一种说法认为,新闻发言人的出现可以使组织的传播更柔和、更亲切。这种说法显然忽视了新闻发言人的另一类表现—— 他可以愤怒,可以驳斥,可以拍案而起,甚至可以拂袖而去……“柔和”与“亲切”不应成为新闻发言人的刻板印象,他带给组织传播的,是人的全部。人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与缺点都可能在新闻发言人身上出现,这才是他真正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得失所在。
Ⅵ 政治人物的大戏
2022-10-25 09:07:51
而马英九透过新闻发言人这样回应:马英九是台北市长,喻可欣是台北市民,市民当然有权利向市长提出任何服务要求,马市长也应该尽力呼应市民的各种要求,但非常抱歉的是,台北市长承诺的为市民服务的项目中,不包括提供精子这项内容,马市长愿意改进服务,更好地服务市民……
一个无聊的花边被这样化腐朽为神奇:当事人被尊重,媒体得到满足,围观者感到开心,而马英九的形象更加亲民而富有魅力……
Ⅰ 舆论的性别:女
2022-10-25 19:20:38
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从舆论的定义与特征可以帮助推导出舆论的性别属性。认知神经心理学已证明:在表达方面,女性无论是在需要与欲望上,还是在能力与总量上都明显优于男性。女性是天然的舆论高手,她更需要制造舆论,更愿意也更善于制造大量的舆论。因此,舆论是属于女性的。
2022-10-25 19:30:29
朱德庸说:“男人没有女人就没有乐趣,有了女人就没有生趣。”懂得舆论的情感律,男人就可以把了无生趣变得充满乐趣!舆论的情感律证明,舆论的世界就是由女性主宰的世界。
2022-10-25 19:32:44
女性有什么特点,舆论就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特征几乎一模一样。女性善良,舆论同情弱者;女性正义感强,舆论主持道义;女性敏感,舆论爱打听小道消息、名人八卦;女性爱哭、爱笑,舆论也是这样一个情感的世界。我常常在讲座里开玩笑,在这个世界里,谁最善于团结女同志,谁就最懂得应对舆论。如果记不住弱传播的四大规律,不妨记住舆论的性别—— 女!
Ⅲ 女权主义传播当学圣雄甘地
2022-10-25 19:33:54
仔细总结下来,最容易被女权主义攻击的有两种人:一种就是非常恶劣的男权至上者,第二种反而可能是最同情女性的人。剩余的大部分群体,因为舆论禁忌都选择了沉默。第二种人以为自己靠近女权,所以敢于发声,没想到一发声就被女权主义盯上了,批评他不够彻底,骨子里还是男权,最后他也不敢发声了。在如此这般的无差别打击下,只剩下女权主义舆论的正红旗高高挂起,其他原本可以成为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们都在打击下或担心中选择了沉默。
Ⅰ 舆论的生命在于关注
2022-10-25 19:38:10
目前中国舆论场最令人担忧的,除了舆论的底线屡屡被突破,再就是“选边站”的问题: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分裂成两大阵营,无论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对某个产品、作家、明星、国家,都可以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个派别。更可怕的是交叉“传染”,把一个个偶然串联成必然,由此变成“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信者恒其信,不信者恒不信
Ⅲ 舆论第一战:争夺命名权
2022-10-25 19:42:40
时间命名法对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如果希望一个事件不要成为被忘却的纪念,最好用日期命名。如果不准备或不希望这个事件年复一年像闹钟一样提醒人们它的存在,就最好不要用日期命名。
2022-10-25 19:42:35
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一般都用时间命名,但时间之河冷酷无情,大浪淘沙下,留给历史反复记忆的舆论事件屈指可数。用时间来命名事件,往往最简便也最冒险
Ⅲ 100天:传播的时间密码
2022-10-25 19:46:19
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诫同学:如果不小心爱上一个渣男,你要痛下决心在100天内把他解决,否则,你就与他完成了一次季播。这样的季播之后,你不仅要处理如何与一个渣男分手,还要处理与他产生的情感问题和记忆问题。你与他待过的咖啡店,吃过的冰激凌,听过的歌曲,看过的电影,都会刺激你的情感,你要割舍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你割舍的不单是一个人,而是要割舍你的整个恋爱季;你不仅要告别一个人,还要和自己的过去告别。这个季播空下的记忆磁带,不可能用其他记忆覆盖。挖下的肉,即便再生长出来,也留下了疤痕。
Ⅳ 拉链式传播:节庆传播的功能
2022-10-25 20:22:47
除夕这一天,除了家庭身份,中国人的其他社会身份暂时失效。你不再是老板、员工或学生,而是父亲、妻子或孩子。你可以在任意一个节日进行社会化的聚会,比如中秋同学会、端午老乡会、元旦战友会……甚至在大年初一,你都可以呼朋唤友去娱乐。但是除了不能回家的人以外,你发一个除夕朋友聚会帖试一试?
2022-10-25 20:23:12
元宵晚上,节庆传播的剧场从家转移到露天的公共场所。不仅待在家里是“可耻的”,甚至待在别人家里也不行,有屋顶的东西都不属于元宵!元宵灯会,在遥远的过去,这是少女鲜有的大面积地见到陌生男人的机会。在不少有关元宵的诗词里,陌生男女青春期的躁动溢于言表。看灯是假,看人是真。不丢一块手绢、捡一个发簪,算是白白过了一个元宵。
元宵过后,人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扩大,从家乡的地域扩大到整个世界。打工的出外打工,上学的回校上学。没过元宵就外出,是家人永远的遗憾。我父亲年轻时有一次没过元宵就被迫外出做生意,在他的回忆录《记忆》[1]一书中,那一次的雪地出行令他耿耿于怀
2022-10-25 20:23:07
这样的节日设计,每年都是对家庭和社会关系进行一次巨大的调控。除夕之前像一个大于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到除夕全部趋零,只剩下家庭关系;而到了春节之后,则像一个小于号,各种社会关系又依次恢复,直到完全放开。
Ⅱ 舆论的激聚: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
2022-10-25 20:46:05
“谁是”是知乎的标准句式之一,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句式,比如,“如何评价……”“如何解释……”“为什么是……”“最讨厌(喜欢)的是……”,等等,知乎上的所有问题似乎都是在做一种工作,那就是让某某“出列”。所以,知乎在中国舆论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丢石头”。知乎本身人气并不火爆,因为它没有水面,集聚不了水汽。但它会“丢石头”,丢在别人的水面上,结果却引发涟漪甚至舆论风暴。知乎常常是舆论的风暴发起人,它丢出一块石头,微信或微博等当接盘侠,舆论一下子剧增。
Ⅶ 舆论的降解
2022-10-25 22:01:22
早在何炅事件刚发生时,我就模拟他的身份写了一份应对声明稿,全文附下,供大家批评:
也许是因为挚爱,也许是因为纠结,也许是因为模糊,也许是因为误解……也许是因为一切的也许,我的一个小小的身份引发了母校的困扰和社会的争议,巨大的不安让我意识到,争论只会加剧对立和伤害。目前,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辞去北外的教师身份,尽管我对这个身份有自己的理解和一万个不舍。
辞去教职解决了以后的问题,但仍然留下了对过去的困惑。因此,我决定把毕业以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全部捐给母校—— 打住,“捐”这个字眼,是我个人的理解,未必是所有人的认同,那就把它改成“还”吧,我愿意把毕业后所有从北外领到的工资连同利息全部“还给”母校。无论如何,一个人一生当中,总有某些人是你一定会欠她的,比如母亲,比如母校,你永远还不清她的债。过去,我一直在还,现在,请允许我继续还吧。
此外,我愿意将上述工资连同利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再捐同样的钱给母校,为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现在可以放心地说“捐”了吧!其实,这一部分钱仍然是“还”,作为曾经的北外教师,我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来陪同学们,是我欠他们的,尽管金钱买不了时间,但总可以帮助他们一点点吧。
我真诚地感谢乔木老师,感谢所有的批评者,感谢粉丝,感谢你们善意地提醒我:模糊的事情尽量少做,正确的事情尽快去做。现在就开始,永远去努力!
我原来以为,人生最值得骄傲的身份是当母校的员工。现在我明白了,人生最美好的身份是做母校的义工,我愿意做母校永远的义工…
附录
2022-10-25 22:22:17
得“屌丝”得天下—— 对学生比对老师更好
我重返厦大当老师,第一次用校园卡到食堂吃饭,明明标价是8块钱,刷出来的数字却是9块6。我以为是机器有问题,但接下来每一次刷卡,跳出来的数字都比标价高,一问才知道,我们拿的校园卡和学生的不一样。教师的校园卡,不仅没有什么特权,反而在食堂消费要比学生卡多付20%。厦大虽然也有教工食堂,但是自助餐,起价就是20块钱。想便宜一点,可以到公共食堂,但对不起,要比学生多付钱。
学校里谁是“屌丝”,当然是学生。但是在厦大,学生很多地方比老师更优惠。游泳馆,周一到周五只对学生开放,周末教师要去,对不起,学生2块钱,教师5块钱;高尔夫练习场也是,只有周末对老师开放,同样,打一盒球,学生2块钱,老师5块钱。而高尔夫球培训课,学生免费
Chapter 13 今天你弱传播了吗
2022-10-25 22:14:47
留弱传播”,是强者有意保留自己的弱项,明知其弱却故意不想改变。这个“留”,就是留白的“留”。留白不是空白,它是整个艺术符号的一部分,就像休止符一样。休止符也是音符。留弱的“弱”,当然也不是强者真正的弱项,但在舆论世界里,它可能是比各种强项还要好用的制胜法宝,甚至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护身符。
绝大多数强者不太懂得“留弱传播”。什么都想和别人比,都要比别人强,最明显的就是几乎绝大多数老板和下属打牌下棋,都要赢人家,输了还不高兴。
2022-10-25 22:17:41
在婆媳关系中,如果媳妇懂得撒娇,80%的婆媳矛盾将迎刃而解。两个弱者的争斗,结果往往两败俱伤。症结就是两个人都争强好胜,没有一个人愿意“用弱传播”。
女人会撒娇,就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福气。世间的高智慧女人都懂得撒娇,并且撒得恰到好处,也懂得自己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自己嘴巴里。
撒娇就是“用弱传播”。
不光两性之间,所有的弱者都应学会“撒娇传播”。所谓“撒娇传播”,就是“需要传播”。将自己的弱势摆出来,巧妙地提示(暗示)自己对强者的需要。老年人尤其要学会“撒娇传播”。父母亲常常只会扮演保护者、牺牲者、给予者,却不懂得扮演撒娇者。他们不知道,长大的儿女也有当强者的需要,也有做给予者的光荣。这个时候,年老体衰的父母亲不妨放下架子,像过去儿女对自己撒娇那样,对儿女撒撒娇。老小老小,老了就像小!这样皆大欢喜的风水轮流转,何乐而不为呢
2022-10-25 22:18:58
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领导也不例外。大部分领导分得清表扬与批评,但只有极少数分得清“颂赞传播”与“表扬传播”。领袖与领导的差别就在于:他是否听得进“批评传播”,是否听得懂“表扬传播”。“批评传播”有民意,“表扬传播”更有民意。
后记
2022-10-25 22:20:41
舆论事故最容易出现在以下3种人身上:懵懵懂懂却又大大咧咧的萌汉子,刚懂得一点皮毛就跃跃欲试的愣头青,还有从舆论中获利颇丰、好处拿到手软的老司机。 特别是最后一种人,他们在舆论世界中似乎如鱼得水,没想到最后溺水的就是他们。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了本书后,如果您得出这个结论——“我骄傲,我学会了弱传播”,那你并没有读懂弱传播。“我谦卑,我学会了弱传播”——这才是本书给出的读懂弱传播的唯一答案。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 for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