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样》5星+

 重塑幸福:如何活成你想要的模样|200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 📌 后来在某一天深夜,王子偷偷溜出了皇宫。他想看看高墙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让仆人用马车把他送到了附近的村庄。于是他被他所看到的一切惊呆了。
    王子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人类的痛苦。他看到了病人、老人、无家可归的人、痛苦不堪的人,甚至濒临死亡的人。
    王子回到皇宫后,发现自己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他不知该如何对待他所看见的一切。他看哪里都不顺眼,整天牢骚满腹,抱怨成堆。王子开始抱怨起父亲曾试图给予他的一切。王子认为,正是财富让他过得如此悲惨,让他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

    • ⏱ 2025-02-25 10:35:30
  • 📌 心理上的痛苦像生理上的疼痛一样,是身体某个方面失去平衡或某些东西超越身体极限的表现。像身体疼痛一样,心理痛苦不一定总是不好的或是不受欢迎的。在某些情况下,心理或情感上的痛苦体验是健康和必要的。就像脚趾的疼痛让我们学会了不要踢到桌子上一样,因遭到拒绝或遭遇失败而带来的情感痛苦,可以让我们学会在将来少犯同样的错误。

    • ⏱ 2025-02-25 10:36:03
  • 📌 幸福的含义在于解决问题。关键词是“解决”。如果你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觉得根本就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就要遭罪了。如果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你同样会痛苦不堪。秘密武器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否认问题的存在。

    • ⏱ 2025-02-25 10:36:47
  • 📌 要想快乐,就需要学会去解决问题。因此幸福就是某种形式的行动,它是一项活动,而不是别人赐予你的某种东西,也不是你在《赫芬顿邮报》排名前十的某篇文章中的某个惊人发现,更不是某位非凡的专家或导师的谆谆教诲。当你最终赚足了钱为你家的房子增添了一个额外的房间时,幸福不会神奇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会发现,幸福不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它既不在某个想法里,也不在某项工作中,也不在某本书里。

    • ⏱ 2025-02-25 10:36:54
  • 📌 第一种:否认。有些人一开始就否认问题的存在。他们拒绝承认现实,所以只好不停地自我欺骗或逃避现实。这可能在短期内让他们感觉良好,但会导致他们生活在不安全、神经质以及情感压抑的境况中。
    第二种:受害人思维。有些人宁肯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有能力,他们也不会去解决。受害者往往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这可能在短期内让他们感觉良好,但会导致他们生活在愤怒、无助和绝望的境况中。

    • ⏱ 2025-02-25 10:37:06
  • 📌 在你八岁时,你爸爸喝醉了酒,偷走了你的自行车,直到现在你也没把它要回来。你感觉很糟糕,因为你的大脑告诉你,你还有一个问题悬而未决。换句话说,负面情绪就是行动的召唤。

    • ⏱ 2025-02-25 10:37:43
  • 📌 人人都想有个配偶,有个伴侣。但你若想最终将心仪之人揽入怀中,就须乐于承受因不断遭拒而带来的感情波折,乐于承受因无法释放而带来的性压抑,乐于承受因电话铃迟迟不响而带来的悲观和失望。因为这是爱情游戏的一部分。但如果你不去参与这个游戏,你就永远赢不了。
    决定你能否成功的因素不是“你想得到什么样的享乐”,而是“你想忍受什么样的痛苦”。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总会有困难险阻。

    • ⏱ 2025-02-25 10:38:12

切开忧郁的洋葱

  • 📌 一味追求感官上肤浅的快乐。快乐是美好的,但假如对你生活中的问题做优先排序,它就有可能是个可怕的价值观。去问问那些瘾君子们,他们追求快乐的结果是什么?去问问抛妻舍子的奸夫们,快乐是否给他们带来了最终的幸福?去问问那些酒囊饭袋,快乐帮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 ⏱ 2025-02-25 10:41:51
  • 📌 过分注重物质上的成功。许多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是赚了多少钱,或开什么样的车,或他们前院的草坪是否比邻居家的更绿、更漂亮。
    研究表明,当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食物、住所等)得到满足后,幸福和世俗成功之间的关系便迅速归于零。对于一个天天忍饥挨饿的流浪汉而言,每年一万美元的额外收入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对于某个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来讲,则不会有多大影响——也就是说,你周末拼命加班可能没有多少意义。

    • ⏱ 2025-02-25 10:42:04

永远别说你没有选择

  • 📌 到了2009年,一个名叫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的十一岁巴基斯坦女孩开始公开反对学校的禁令。她置自己与父亲的安危于不顾,继续到当地学校去上学。她甚至到附近城市去参加会议。她在网上写道:“塔利班怎敢剥夺我接受教育的权利?”
    2012年她十四岁。有一天,当她乘公共汽车从学校回家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她的脸部。一个蒙面的塔利班士兵手持步枪上了车,问道:“谁是马拉拉?告诉我。否则我将杀死车上的每一个人。”马拉拉主动站了出来(这是个惊人之举)。于是这名持枪男子当着车上所有其他乘客的面朝她头部开了枪。
    马拉拉进入了昏迷状态,濒临死亡。塔利班发表公开声明:如果她在这一事件中幸存下来,他们将会杀死她和她的父亲。

    • ⏱ 2025-02-25 10:43:46
  • 📌 今天马拉拉仍然活着。她仍在公开反对某些国家对女性的暴力和压迫。现在她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并在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由此看来,脸部中弹让她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观众和更大的勇气。对她来说,当时躺在地上说“我什么都不会去做”或“我别无选择”本来要容易得多。事实上,她当时完全可以这样选择,不过她的选择恰好相反。

    • ⏱ 2025-02-25 10:43:57
  • 📌 对此,我要用我最擅长的尤达模仿秀来回答你:“只有做或不做的问题,没有如何做的问题。”

    • ⏱ 2025-03-18 22:07:05

在犯错中寻找答案

  • 📌 在犯错中寻找答案我这辈子一直在犯错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文化、对世界、对宇宙、对一切,但我在犯错中汲取经验而成长。而我希望,我的余生仍将如此。

    • ⏱ 2025-03-18 22:07:31
  • 📌 一般来说,人的自我观察能力是世界上最差的。当我们愤怒、嫉妒或难过时,我们往往在最后一刻才会发现。想要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唯一的方式是在确定性的盔甲上开一道裂缝,以不断质疑自己的错误认识。

    • ⏱ 2025-03-18 22:10:09

过度积极带来的“自尊危机”

  • 📌 这么来说吧,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人想要在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非凡的表现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在所有的领域。因此,即便是最精明的商人也会在其个人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表现得一塌糊涂。

    • ⏱ 2025-03-18 22:19:45
  • 📌 目前我们拥有互联网、谷歌、Facebook、YouTube以及五百多个电视频道。这是惊人的,但我们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我们没法处理身边那海浪般不断涌动的信息潮,因此只有那些真正非同一般的信息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那些处于第99.999个百分位上的信息。一天到晚我们都在谈论那些不一般的人和事。最好之中最好、最坏之中最坏、最伟大的壮举、最滑稽的笑话、最令人沮丧的消息和最可怕的威胁,等等,不一而足,从不间断。

    • ⏱ 2025-03-18 22:20:09
  • 📌 科学技术解决了旧有的经济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互联网不仅有资源开放的信息,而且还有资源开放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耻辱。

    • ⏱ 2025-03-18 22:20:51
  • 📌 平凡的意义很多人惧怕接受平庸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接受了它,那么他们将平庸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他们的人生就这样毁了。

    • ⏱ 2025-03-18 22:21:00
  • 📌 很多人惧怕接受平庸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接受了它,那么他们将平庸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他们的人生就这样毁了。这种想法是极其危险的。一旦你认为只有引人注目和不同凡响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那么你也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整个人类中的大多数(包括你自己)都是极其糟糕和一文不值的。这种心态会很快将你和他人置于危险的境地。

    • ⏱ 2025-03-18 22:21:16

不纠结的人生态度

  • 📌 所有人及其电视广告都试图让你相信,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关键是要拥有一个好点儿的工作、一辆坚固点儿的汽车、一个漂亮点儿的女朋友,或一个带有儿童专用充气泳池的温水浴缸。满世界都在不断地强调,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更多、更多、更多——购买更多的物品、拥有更多的财富、做更多的事情、学会更多的技能。无论何时总有没完没了的琐事需要你去关注、去在乎。譬如在乎是否该买一台新的电视机;在乎是否比同事拥有一个更精彩的假期;在乎是否该买个新的草坪点缀品;在乎是否该买一根类型合适的自拍杆。怎么会这样呢?我的猜想是,因为你在乎得越多,对商家就越有好处。

    • ⏱ 2025-03-18 22:23:56
  • 📌 接受消极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体验。

    • ⏱ 2025-03-18 22:24:11
  • 📌 哲学家阿兰·瓦所称的“逆向法”——你越想让自己感觉良好,你便越会感觉糟糕。无论你实际上多么富有,你越是拼命追求财富,你就越觉得自己贫穷和不值。无论你实际上颜值多高,你越是拼命想让自己妩媚、性感,你就越觉得自己丑陋不堪。尽管你身旁儿孙绕膝、亲朋满堂,但你越是拼命想要得到快乐和被人喜爱,你就越会感到恐惧和孤独。你越是想得到精神上的启蒙,你就越会变得自以为是和粗陋浅薄。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过:“如果你沉迷于在探寻幸福的含义,那么你将永远不会幸福。如果你终日只在求索生命的意义,那么你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简言之:没什么好纠结的。

    • ⏱ 2025-03-18 22:29:05
  • 📌 你可曾注意到,有时当你对某件事毫不在乎时你反而会做得更好?你可曾注意到,往往是那个看似投入最少的人最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成功?你可曾注意到,有时你越是不闻不问、顺其自然,反而一切越会按部就班、水到渠成?

    • ⏱ 2025-03-18 22:29:33
  • 📌 不在乎就是去蔑视生活中那些最可怕和最艰难的挑战而仍去采取行动。不在乎就是去无视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无关的无聊琐事并且笔直向前。

    • ⏱ 2025-03-18 22:29:59
  • 📌 认识的所有人都很快会老去。在这极其短暂的须臾之间,你能去在乎的事情是十分有限的。实际上少之又少。如果你这儿转转,那儿看看,不假思索和毫无选择地去在乎任何事——那么你将会过得很悲惨。

    • ⏱ 2025-03-18 22:30:28
  •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光阴如水而逝),我们注意到此类事情并未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任何持久的影响。之前我们曾经在乎的那些人对我们的看法今天已不复存在。曾因遭受拒绝而带来的创痛也已平复如初。我们意识到,人们其实很少关注我们的表面细节,而我们也不会再去理会它们。

    • ⏱ 2025-03-18 22:31:40

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

  • 📌 作者蒂姆·费里斯讲过一个故事,说曾有位小说家写了七十余本小说,当有人问他是如何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灵感和动力时,他回答说:“每天随手写二百个单词,仅此而

    • ⏱ 2025-03-18 22:33:45
  • 📌 已。”他的意思是,每天强迫自己写二百个单词的行为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结果往往是,不知不觉中,他已在稿纸上写了成千上万个单词

    • ⏱ 2025-03-18 22:33:39
  • 📌 遵循“做些什么”原则,你会感到失败变得无足轻重。当成功的标准就是去行动时,当任何结果都被视为进步和重要的事情时,当灵感被视为一种奖励而非先决条件时,我们是在推动自己不断前进。我们不介意失败,因为失败会让我们前进。“做些什么”原则不仅会帮我们克服拖延症,而且会帮我们建立新的价值观。如果你遇到了生存危机,感觉一切都毫无意义,如果你衡量自我的所有方法都已用尽,且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做,或已因追逐错误的梦想而受伤,或想用更好的衡量标准来评价自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答案是相同的:去做些什么。

    • ⏱ 2025-03-18 22:33:27
  • 📌 这样做往往是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动机需要不断用行动来激发。而灵感的源泉就是你本人,动力的源泉也是你本人。采取行动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你只需把做些什么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失败便将成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

    • ⏱ 2025-03-18 22:33:13

说“不”的重要性

  • 📌 如今俄罗斯社会拥有了最有价值的货币之一。要想建立信任,你就得诚实。也就是说,当你搞砸了事情,你就直说好了,不必道歉。这种让人并不愉悦的直率和诚实其实是生存的需要——你必须搞清楚谁可靠,谁不可靠,而且你必须马上搞清楚才行

    • ⏱ 2025-03-18 22:35:44
  • 📌 任何关系中,信任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因很简单,没有信任,关系就会失去任何实际意义。假如某个人告诉你,他很爱你,想和你在一起,并愿意为你放弃一切,那么,只有当你真正信任他时,他那些表白才会对你有意义。只有当你相信爱的表达不附带任何条件和负担时,你才会产生被爱的感觉。这就是为何欺骗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这里不是指性,而是指因为性遭到破坏的信任。没有了信任,爱情关系便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因此,要么重建信任,要么分道扬镳。

    • ⏱ 2025-03-18 22:37:25

最好的告别

  • 📌 这一现象正困扰着我们中的一些人。我们虽然在物质上富裕了,但心理上仍承受着许多低水平和浅层次的折磨。受此困扰的人们放弃了一切责任,只要求社会迎合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他们抓住任意的确定性不放,并以虚假的正义为借口强行施加于他人。他们因担心失败而不敢尝试有价值的东西,最终在虚无缥缈的优越感中变得无所作为和死气沉沉
    • ⏱ 2025-03-18 22:38:33

读书笔记

不纠结的人生态度

划线评论

📌 在过去三十年里,尽管家家都用上了平板电视,可以在家购物,但与压力相关的健康问题、焦虑症以及抑郁症席卷而来。我们的危机不再与物质有关,而是与生存和精神有关了。每天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关注,有那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机会等待我们去尝试,但我们根本无暇顾及。
正因为目前我们能够看到或知晓无限多的事物,所以我们也可以找到无限多的方法来发现我们做得不适当或者不够好的地方,同时发现事物的不足和缺陷。这一点从内心深处将我们区别开来。
《如何获得幸福》之类的读物的荒谬之处正在于此。尽管在过去数年间,这类读物在脸谱网上被浏览和分享近八百万次,但竟然没有人意识到,它们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废话。
渴望获得更多的正面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消极体验。反之,接受消极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体验。 ^225207353-7YKj7Bkm7
- 💭 神了
- ⏱ 2025-03-18 22:25:45

本书评论

读完了,打赏休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