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净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爱
📌 利莫那班阻断了CB1这种“让人感觉良好的小点心受体”。这种药物于2006年获得欧洲委员会的上市批准。作为一种减肥药,它非常有效,而且很好地降低了肥胖的并发症。这些数据无可争辩。很多人的体重大大下降了。不过,他们的食欲也降了下来,不再吃垃圾食品。他们也丧失了对
- ⏱ 2025-02-05 21:56:49
📌 食物的所有兴趣,食物再也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了。事实上,他们在任何东西身上都不能获取到快乐了。而另一方面,他们的焦虑显著增加了。在利莫那班获得批准之前的5年时间里,它是肥胖界所有人士的唯一指望。他们都希望利莫那班成为爆品。然后,利莫那班真的“爆炸”了:它在欧洲上市后,数据显示,服用它的人有21%患上了临床抑郁症,并且其中有人自杀了。当然,如果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乐趣,那么你减肥肯定会成功。但是,你同时也失去了获取奖赏的动力,而这意味着你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因此,利莫那班很快就被勒令撤出了欧洲市场,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本就不批准它上市。
- ⏱ 2025-02-05 21:57:23
📌 太多的快乐会导致成瘾——我们将在本书第二部分看到这一点,它同样会把我们带入绝望的深渊。你可以把奖赏发挥作用的效能视为一条钟形曲线(参见第3章),只有中间那个点是最佳点[插图],而处在其他任何一点,你都是在玩火。最后,它向我们展示:干扰大脑边缘系统正常运作的东西会增加焦虑,减少快乐。一旦快乐被严重剥夺,就可能导致人抑郁甚至自杀
- ⏱ 2025-02-05 21:58:06
📌 用点心想想吧!如果没有最后那点销魂的甜头勾着,刚刚步入成人世界的青葱少年和妙龄少女,凭什么甘冒可能被拒绝的痛苦,耐着性子忍受味同嚼蜡的闲聊、漫天要价的酒吧账单、让人掩鼻的狐臭和口臭?最好有一个大大的犒赏在等着他们。一切都是睾酮和雌激素在作祟。在青春期之前,也就是性激素在体内肆虐汹涌之前,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法忍受的。而在这之后,一切都关乎焦虑(性方面的)。这再次证明,生物化学物质是最重要的
- ⏱ 2025-02-05 21:59:52
📌 无论是通过基因敲除催产素,还是通过药理抑制催产素,都有这样一个结果:一个原本对子女关怀备至的母亲现在对她的子女完全丧失了兴趣,经常不管不顾,甚至到了坐视其饿死的境地。
- ⏱ 2025-02-05 22:00:54
📌 以当今社会的世俗标准衡量,也许拥有婚姻是一个人幸
- ⏱ 2025-02-05 22:02:39
📌 福最明显的标志。然而,相对来说,婚姻中有爱的存在,这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情。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表示,婚姻的出现是为了确保有合法的后代、获得最强大的姻亲来建立家族联盟,以及扩充家庭的劳动力队伍。
- ⏱ 2025-02-05 22:02:43
📌 今天的婚姻,其重点甚至也不在婚姻本身,而在婚礼。小女孩在幻想婚姻时,能想到的就是举行婚礼这个盛大无比的日子:戒指和礼服、来宾座位的安排和合适的摄影师的挑选、伴娘和DJ的人选、婚宴上保温锅里的菜肴和吧台。这是为多巴胺系统量身定做的营销方案,它与血清素无干,甚至不一定着眼于服务某一位新娘。至于信用卡被刷爆、与礼服搭配的鲜花枯萎之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会去考虑。婚宴上的摇滚乐?它是这番努力之后的回报(奖赏),它可不会保证幸福能长长久久。
- ⏱ 2025-02-05 22:03:01
第二部分 奖赏——心醉神迷之后是剧痛
📌 几乎所有令人快乐的行为或物质(性、毒品、酒精、食物、赌博、购物、互联网)都利用大脑中的多巴胺通路生成了动机。但是,一旦多巴胺过量,就会把人带向苦难的深渊
- ⏱ 2025-02-05 22:04:35
📌 奖赏会让你的天平倾斜,扳动你的快乐开关,或者让你欲仙欲死,而多巴胺就是奖赏发挥作用的支点
- ⏱ 2025-02-05 22:04:21
📌 冰水可以解决我的身体需求,但是我并不是为了解决身体需求才来糕点店的。我来店里是为了获得奖赏。我在写作,我压力山大,我很热……我真的想要来点冰激凌。我并不是离了它就活不下去了,但是我想要它,而且非常想要。这就是动力,是多巴胺在作祟
- ⏱ 2025-02-05 22:06:42
第4章 杀死蟋蟀杰明尼:压力、恐惧与皮质醇
📌 你的身体对压力有保护性反应,天生就能帮助你对抗或者逃离。它会让你的血糖保持稳定,这样你就不会晕过去;让你的血压保持正常,这样你就不至于休克,并能防止发炎。所有这些都是通过肾上腺释放皮质醇来调节的,肾上腺位于肾脏最上方。相对于其他激素,皮质醇可能是最生死攸关的一种。如果没有皮质醇,光是起床这个念头就够令人深恶痛绝的了。
- ⏱ 2025-02-06 23:13:07
📌 :对29000名英国公务员的健康状况做了为期3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最低的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最高,而且他的皮质醇水平也最高。即使对一些行为(如吸烟)(变量)有所控制,也显示死亡率与高压力和经济堪忧等多重压力有直接联系。同我们在大洋彼岸的朋友一样,美国的中产阶级及更低阶层人士患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的比例也高。如果你不是白种人,与种族主义相关的压力会让这些影响变本加厉。这里肯定存在遗传因素,但事实是,就每种疾病而言,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的发病率都比白人高,而压力在这种泾渭分明的现象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 ⏱ 2025-02-06 23:13:41
第5章 堕入地狱
📌 造物主就是这样设计的:锁可以被另一把钥匙重新打开,或者干脆封死通路。但是,这也意味着下次细胞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了。你需要的刺激越来越多,可得到的奖赏却越来越少了。
- ⏱ 2025-02-05 21:45:25
📌 睡眠不足。所有这些,要么由外而内迅速杀死神经元,要么更有可能的是,让神经细胞在体内慢慢地凋亡。然后,快乐就消散在风中了,因为那些神经元不会再生。这个过程与耐受性的发展有所不同。耐受是受体下调,不过受体还有数量回升的机会。可是,神经元一旦死亡,就再也不能回来了。体内的神经元数量减少了,而身体再也不能生成额外的神经元了。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同样的后果:你需要的更多,但是得到的却
- ⏱ 2025-02-05 21:46:08
📌 因为你的机体已经无能为力了(神经元不能再生)。你一直试图重温第一次“追龙”(吸食海洛因)“嗨”起来的感觉,但是你永远无法达成这个心愿了,因为那些神经元已经死了。当你只能用一个引擎飞行时,你更容易坠毁、失事燃烧。从非法物质魔爪中逃脱的人有一句座右铭:“一旦黄瓜腌成了泡菜,它就再也不可能变回黄瓜了。”
- ⏱ 2025-02-05 21:47:22
📌 成瘾转移是一种标准的替代方案:当你的成瘾行为不能被你自己、你的配偶或社会接受时,你只好另辟蹊径。一个有理性的人往往会选择那些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替代品或替代行为,远离那些更容易上瘾、更危险和更不见容于社会的物质或行为。有种现象很常见:戒烟的人会开始暴饮暴食,大多数人的体重不可避免地会增加
- ⏱ 2025-02-05 21:50:33
📌 减肥手术,包括缩胃手术,会降低一个人在任何时段的进食量。你的胃里根本就没有空间了,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胡吃海塞了。但是,首先,很多接受这项手术的人都有不健康的食物成瘾——他们可能沉迷于一袋袋花生酱杯,这与其他人对海洛因的依赖可能如出一辙。他们的多巴胺泵已经启动,准备好了接受刺激物。那么,他们会把成瘾对象转移到别的什么东西上呢?答案是酒精。那可是一种液态毒品。卡妮·威尔逊是威尔逊-菲利普斯演唱组合[插图]的前主唱,她将自己描述为“食物成瘾者”。2000年,她做了缩胃手术,减掉了150磅体重,继而华丽转身,成为《花花公子》炙手可热的封面女郎。她已成了成瘾转移这个概念的代表人物。之后,她开始从酒精而不是食物中寻求慰藉。
- ⏱ 2025-02-05 21:50:19
📌 因此,可口可乐最初只在药店出售。但是,这里边另有隐情。
- ⏱ 2025-02-05 21:53:32
📌 他花了21年的时间试图制造出不含鸦片的止痛药。他反复试验,几经挫折,但是都没有成功。最终,他研究出了一种含有可卡因、酒精、咖啡因和糖的混合物。这4种物质各自都能给人带来快乐。这4种
- ⏱ 2025-02-05 21:51:36
📌 药力稍弱的多巴胺/奖赏药物合在一起取代了一种药力很猛的奖赏药物。彭伯顿将这四者与碳酸溶液混合(据信,后者也有快乐属性)。然而,由于19世纪晚期席卷南方的“禁酒运动”以及很多内战老兵都成了酗酒者,于是他把酒精从配方里去掉了。瞧,这就成了那时的可口可乐!然而,在1888年,彭伯顿仅以2500美元的价格将配方及所有权利都卖给了亚特兰大商人阿萨·坎德勒。坎德勒接手后将可口可乐变成了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你会问,彭伯顿为什么要贱卖可口可乐配方?因为他需要钱,非常需要钱,你猜得到原因。他病倒了,旧瘾复发,可是身无分文。在抗衡吗啡成瘾的战斗中,他从未打过胜仗。同年,他在剧烈疼痛的折磨中离世,终年57岁。毫不奇怪,如果你去亚特兰大参观可口可乐博物馆,你会发现,这个灰暗的故事绝对无迹可寻。
- ⏱ 2025-02-05 21:52:10
📌 1903年,联邦政府要求将可卡因从可口可乐配方中去除,这样才能公开销售。如此一来,可口可乐中就只留下咖啡因和糖了。这两种东西是否足以吸引顾客呢?当然可以喽!否则星巴克为什么要卖星冰乐[插图]?
- ⏱ 2025-02-05 21:52:27
📌 世界上现在有209个国家,其中208个国家(只有朝鲜没有可口可乐。缅甸在2012年放弃了抵制,2015年轮到了古巴)均有可口可乐销售,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这其中有充分的理由:它能将两种让人上瘾的化合物直接输送到你的伏隔核。
- ⏱ 2025-02-05 21:52:46
📌 糖碰巧是我们滥用的很多物质中最便宜的。但是,所有这些滥用物质的作用机理基本是一样的。通过驱动多巴胺释放,它们强烈地驱动奖赏,在此过程中,它们也驱动消费。然而,当物质摄入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时,奖赏的每一个刺激因素都可能导致成瘾。要获取海洛因或可卡因,你需要一个售卖者和一大笔现金。至于酒精或尼古丁,你只需要出示一张身份证。而糖呢,你只要有一个两角五分的硬币或者疼爱你的老奶奶就行。糖是廉价的快感物质,是这个星球上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的奖赏,也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奖赏。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是吃糖的“瘾君子”,而你所有的亲人都在其中扮演“毒贩”的角色。世界上有两种合法而且很容易获得的上瘾物质,糖就是其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咖啡因)。这就是苏打水销量如此之大的原因:它完美结合了两种上瘾物
- ⏱ 2025-02-05 21:48:49
📌 质。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成为这两种有着共同特征的物质的消费者。糖和咖啡因是当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重要食物。咖啡则是世界上第二重要的商品(排在石油之后),糖位列第四。糖是成瘾物质被洗白和主流化的一个重要例子,它能直达你的多巴胺受体。如果掉以轻心,你的神经元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 ⏱ 2025-02-05 21:49:04
第6章 戒瘾
📌 安抚奶嘴会被浸到糖舒缓剂(24%超浓缩的蔗糖溶液)中。糖会同时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和阿片类物质。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动力,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喜欢甜食。这是刻在我们DNA上的印记。世人都喜欢糖。这个星球上没有一个种族、民族或部落会不明白“甜”的含义。这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进程,因为地球上没有哪一种食物既是甜的却又有毒。甜就意味着它可以安全食用。牙买加的阿奇果在还没有熟透的时候(也不甜),含有一种叫作次甘氨酸的化合物,这种成分会让食用它的人恶心呕吐,并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是,等阿奇果完全成熟了,所有的次甘氨酸都会被代谢掉。它是牙买加的国家级水果,会被制成罐头并运往全球各地
- ⏱ 2025-02-06 23:15:48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精制糖成了大众滥用的“药物”。最初,随着加工食品的出现,糖的产量有了大幅提高,因为加工食品里含有糖的成分。之后,在1975年,高果糖玉米糖浆出现了,人们又多了一种获取糖分的手段。从高果糖玉米糖浆提炼出来的糖与甘蔗糖和甜菜糖展开了竞争,糖的价格进一步被拉低。突然之间,糖出现在了所有的东西里。1977年,美国出台的第一个膳食目标告诫人们,要少摄入脂肪,但是并没有针对糖提出任何饮食禁忌。现在,我们有了选择:可以从甘蔗、甜菜或者它们的“表亲”产品,如高果糖玉米糖浆、枫糖浆、龙舌兰和蜂蜜中得到糖。在每个街角、每个冰箱里都有你能快速得到的糖。
- ⏱ 2025-02-06 23:16:14
第三部分 满足感——幸福的青鸟
📌 大多数(90%)血清素是在肠道中生成和使用的。在
- ⏱ 2025-02-06 23:19:25
📌 血清素神经元散布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当我们分别或综合剖析这些信号时,我们将此时的神经体验描述为“幸福”。也许,这就是幸福有如此多不同的定义、表现形式和触发因素的原因所在
- ⏱ 2025-02-06 23:19:47
第五部分 挣脱头脑的桎梏,追寻幸福4C法则
📌 盖洛普公司对67.6万名教徒开展了一项调查以确定谁的主观幸福感最强烈,结果是犹太人和摩门教徒胜出。这是真的吗?相当一部分美国犹太人是不信教的,而且他们往往牢骚满腹,而摩门教徒,嗯……这些摩门教徒,他们天生就是乐天派。然而,数据显示,他们至少有3点相似之处:都有亲社会倾向、都以家庭为中心、都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造福大众。
- ⏱ 2025-02-06 23:22:33
📌 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人类生来就需要寻找社会支持。也就是说,人需要以人际关系的形式建立情感纽带。最初,这个纽带是母婴联系,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你会不间断地去寻找与他人的情感连接。社会支持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益处,这是有强有力的证据做支撑的
- ⏱ 2025-02-06 23:22:59
📌 上瘾。她认为,数字大餐造成了共情能力和同情心的缺失:大学生因为拥有智能手机而丧失了40%的共情能力。为了找回满足感,我们需要恢复自己独处的能力,而我们的科技和智能设备现在已经损害了这种能力
- ⏱ 2025-02-06 23:24:11
📌 童年期最重要的成长就是学会独处,以此促进个人成长和精神层面的成长。“如果我们不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独处,那么拜我们所赐,他们注定将一直孤独下去。”难怪喜剧演员路易斯·C.K不允许他的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手机:因为关键性的社交互动,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交共情能力,这些都需要真实情境下的社交活动。“你需要培养一种能力,只做你自己,而不是去做某件具体的事情。这就是手机正在从我们身上偷走的东西……有定力枯坐一处,就是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的能力。”现在我在诊所看到的那些孩子是这样的:他们更喜欢发信息而不是跟人说话,他们只能通过快拍进行交流,他们不会与他人有眼神的交流
- ⏱ 2025-02-06 23:24:34
第17章 乐于奉献(自我价值感、利他主义、志愿精神与乐善好施)
- 📌 它研究了近1200名中国汉族农民的心理。实验里只有一个变量:他们是生活在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的农民种植小麦,他们都有一块自己的土地,他们各自辛劳耕作,互不干扰。他们这个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我自己过自己的,宁愿死也不会学你们那种活法。”)。长江以南的农民在水稻田里种植水稻,稻田里的水位高低至关重要。由于水会沿着地势往下流,所以他们控制不了稻田里的水位高低。某人的稻田干涸了或是涝了,这就意味着别人稻田里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因此,稻农必须团结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并肩劳作。因此,他们的相互依赖性很强,这样,每个人稻田里的水位都升上来了(确实有“同舟共济”的意味)。有意思的是,这些稻农的表现反映了东亚地区的整体思维特点,而且他们对生活很是心满意足,如忠诚度更高和离婚率更低。而小麦种植者表现出更多的西方奖赏式思维的特点,如不屈不挠的个人主义和较高的离婚率。
- ⏱ 2025-02-06 23:26:14
第18章 积极应对(睡眠、正念与运动)
- 📌 目前,35%的美国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最佳睡眠时间是8小时),23%的成年人深受失眠困扰,其表现为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以8小时为基准,成年人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缺口有60到90分钟,而这是周末睡懒觉无法补偿回来的。实际上,你的脑子内部有一个“闹钟”,它不喜欢被设定“闹表时间”
- ⏱ 2025-02-06 23:26:57
第19章 烹制美食(为自己、朋友和家人下厨)
📌 美国心脏协会主张,每天成年女性最多摄入6茶匙糖,成年男性最多摄入9茶匙,儿童则为3~4茶匙,2岁以下的幼儿不应该碰糖。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农业部则较为宽容,宣布每人每天糖摄入量的上限是12茶匙。然而,当今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的糖达到19.5茶匙,儿童的平均糖摄入量则高达22茶匙。美国的拉丁美洲裔、非洲裔和印第安人,他们的糖消费量比他们高加索人种的同胞要高出25%到50%。这些少数族裔由于大量摄入糖,尤其是软饮料中的糖,相比之下,更容易染上代谢综合征类疾病
- ⏱ 2025-02-06 23:28:03
📌 问题是,现在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不会做饭,他们已经成为食品业游戏最终的牺牲品。使用微波炉不是做饭,它只是把水煮开。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饭,你的余生就会受制于食品业,并且你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不会去学做
- ⏱ 2025-02-06 23:28:43